第一篇:《学案教学设计》第一、二章读后感 (范文)
《学案教学设计》第一、二章读后感
作为教师,我们常想:在21世纪,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浩瀚无涯,所以学生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案教学设计》第一、二章读后感。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渐成长为个体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人,能够独立地学习和生产知识,能对社会、国家做出重大贡献。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个体素质结构。为促进个体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应该实施个性化教学。在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把分层学习、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结合起来,用分层学习和协作学习来促进个性化学习,从而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低于个体的实际发展水平上获得最大幅度的提高。
未来社会、经济、知识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和乐于学习,其中能自己设计个体学习是根本需求。教师应该精心研究学生,准确了解学生实际,设计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仅学会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
《学案教学设计》一书主要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模式,即学案教学设计。作者系统地论述了实施学案教学的程序、编制学案的方法、学案教学的课堂模式和相应的教学管理方法,并提供了各个学科的学案示例。
学案是相对教案而言的,但与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从传统的教案中分离出学案,并运用学案组织课堂学习,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学体系--学案教学。
之前,我对学案的理解就是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工具,并没有对它有太深的理解,读后感《《学案教学设计》第一、二章读后感》。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学案简单的说就是学习的方案,它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编制,也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体的学习需要编制。而教师编制的学案主要是提出学习问题,让学生解决,以训练和发展学生设计学习学案、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编制的学案主要是合理的设计、规划个体学习,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材以及学习资源、学生实际(如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编制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校本课程。
学案教学的关键是设计科学实用的学案。学案是以学生为本,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如何学;而教案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使用学案时,学生唱“主角”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员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它立足于自学,着重于学生的“拿来”,强调的是“会学”。既然是让学生自学,那对学案的编写就要求得更为严格,对学生的把握上要更为准确,这样才能编制出真正适合我们的学生学习的一种确实能用的学案。
要怎样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学案呢?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参考答案。首先学案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理论依据,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依据主体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教学原则,落实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次,学案设计要遵循基本的原则1)主导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创新性原则。5)问题性原则。6)民主性原则。7)层次性原则。
学案的运用重在落实。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着重提高自身素质,多学习,多思考,逐渐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案的作用,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一份设计合理的学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起来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很好。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学案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第二篇:第一、二章读后感
第一章 地理教学论的故事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史,以及关于地理教学论的理解。我认为从最初的地理教授法,到地理教学法,到地理教材法,到地理教育法,最后成长为现今的地理教学论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世纪以来对地理教育不断地深刻认识,是从最初只注重教,到教与学合一思想的进步,再到把对教材的研究加入到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到认识到对人的教育,到如今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崎岖发展路程;更感觉是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成长的过程。一个老师可能最开始做不到最好,但不思考不前进便是最大的失败了。我相在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这是受用终生的东西。
“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首先,地理教学论研究地理学科的性质,及其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功能,以及在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便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色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潜力。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总旗帜。再次,基于它的地理学基础,它研究地理课程的发展,不仅仅研究基本的地理学知识,更把这种研究与时代接轨,让同学们了解现今中国乃至世界存在的问题,为地理学习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时代提供了平台。最后,地理教学论当然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我觉得,这才是它真正最迷人的部分。地理教学论离不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支持,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教育学的理论,并结合地理学的特色加以丰富,对地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分析,揭示地理教学规律。这一定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另外,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也离不开心理学的基础,通过对人的正常心理的研究,以及对不同个体差异的研究,地里教学论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创造力,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选择语言、交流的方式、教学方法,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过程,轻松愉快的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从这个意义来说,它更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严肃的学科。
最后,我想说,地理教学论不仅仅是这本书以及相关文献上所写的东西。它更是一门实践的学科,需要一个老师用尽一生精力去学习它,去丰富它。
《第三章 地理教学目的论》读后感
地理教学目的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因素,所有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同时,他也在指导着所有的教学活动。这一章主要讲了教育目的系统、地理教学目的,以及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内容和设计。
学校的教育目的系统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各个学习阶段的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育目的系统中属于上位概念。
我认为这两个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完整的人,培养有爱有责任会感恩会创造的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工作的机器。都说为人师表,所以作为一个老师,无论你的知识如何,能力如何,首先要做一个正直、有责任感、会感恩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教育学生,比如,节约用电,及时关教室的灯等等,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把学生培育成一个合格的人,我觉得这要比知识的教育中要一千倍一万倍。体现老师业绩的标准是他所教的学生的成绩,但这仅仅是一个衡量的标准,并不代表全部。老师在培养的学生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去要求成绩,而让学生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更应该在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拓展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提高创新精神。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我们山区经济条件落后,以及其他地理条件等的限制,我们在学习中的实践几乎没有,老师只注重教我们理论知识;进入大学后,学习条件改善了很多,去年的地质学课我们有幸在野外体验了一个多星期。高中时期的我作为一个靠习题把成绩搞上去的乖乖女会用一种不认真,甚至有些抵触的情绪对待实践,认为它浪费时间。但是在这一个星期中,我对也学习中的实践的态度改变了很多。在实习的过程中对书本上许多知识点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够将不同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更多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学会了野外生存的能力,明白了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加强了自己与别人的沟通能力,也增进了与同学的感情。
教学目的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指导作用。它所把握的是学科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总方向,在教育目的系统中处于中位概念。看过国内外很多地理教学目的后,发现所有的教学目的的表达都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认为这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交替的。一定的知识程度会培养出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会使一个人对学科有相应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又会反馈到日后的学习当中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过程方法的培养会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一方面也包括消极的一方面。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老师一定要尽可能的照顾到所有的同学,既能拓展成绩好的同学的学习进程,也能兼顾到成绩较差的同学,及时给予他们一些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信心,找到乐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同学们的合作交流,让他们互帮互助,达到双赢的效果。
在课本上,我看到了感触极深的一段: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其次,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是的态度;再次,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我觉得这段话不仅仅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甚至可以一生受用。
当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目标是最直接的目标了。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一样也包括三个层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两个层级:经历、尝试。”这个阶段的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制定地理目标的时候要遵循一下四个个原则:1整体性原则,一方面,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内容的不同,教师必须设计好各个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再逐步落实到课时目标当中;另一方面,地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也是有机的整体。层次性原则。2层次性原则3具体性原则,在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所教学生的共同基础以及兴趣、习惯等,把地理目标具体化,形象化。4灵活性原则,地理教学设计依据,一是课程标准,二是地理教材,三是学生。我觉得学生是这几个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所以,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兼顾到学生的情况。
另外,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是将三方面的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因此,一个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对知识吃透,结合教学目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第四章地理教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老师学生双双受益。老师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从而学生能够高效的学习。同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便性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思维以及兴趣。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能够增进师生情感,使教学活动更加和谐。
地理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还包括学生的学法,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其实,我觉得教、学两个过程是对学生和老师整体而言的。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从中获益。同时,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彼此的思想的碰撞,老师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从中获取更好的教学方法,甚至通过学生对他的提问对知识本身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学生也能够从老师那儿获取更多的知识。
当然教学方法不能够离开教学目的自成一家。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运用教学方法最终要促成学生有效地学习。我觉得教学方法的制定一是要求老师对地理教学目标的深刻理解,即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情感;二是要求老师对地理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从而制定出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不仅仅是有效地掌握知识,达到预期要求,更重要的是着重于对学生思维模式的/解决问题方法的引导,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杜绝填鸭式、注入式教学。三是要求老师基于对学生的深度理解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能够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学习、以及情感。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觉得在选取教学方法的时候,一是要考虑到所讲知识点的需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以及对每一个知识点难度要求的不同,老师应制定出最合适的方法;二是在制定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结合老师自身的优缺点,尽量避免老师不擅长的部分,而通过他的优势将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三是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出适合学习进度及深度的教学方法。
书中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我觉得这些教学方法并不孤立冲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结合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我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理解及想法:
讲解法是教师运用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方法。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有重点,比如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所学知识中的关键点,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理清思路,透彻理解知识点。
老师在运用讲解法时,应注意:语言要条理分明,措辞准确、精炼,讲理要有逻辑性、结构严谨、循序渐进、层层剖析。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心里特征,对低年级的学生,讲解要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即使对于高年级同学,也应避免深奥繁复的讲解(这点我深有体会,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避免过多的反复的专业术语,将最最简单的、清晰的知识结构,讲解给同学,甚至可以用形象的语言、讲解模式)要正确的运用比较法、分析综合法,以及其他逻辑思维方法。要尽可能的采用直观的方法辅助讲解,比如画图、板书等。
讲读法,听名字,这看起来是一种十分低级的教学方法,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通过读这一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概念中隐藏的深意,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培养思考挖掘的习惯。另外,讲读还可以是读课外的知识,能够很好的激发他们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
谈话法,即老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一种是问答式谈话法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另外一种是启发式谈话法,可以采取递进式、分解式、迂回式、反问式、悬念式、比较式、串联式、扩展式等等,意在启发学生思考。谈话法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问题的难度,问题的表述应该准确/范围不要太大,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醒暗示。
演示法和参观法是针对地理学科特色提出的,通过演示及参观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模型,在实践中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运用这两种方法的时候,老师要专注重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什么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
地图法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说地图搭建了地理学习的骨架,那么地理理论知识就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慢慢填补进去的肉。只有地图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将地理知识学活。纲要信息法是老师对较为复杂的地理过程用形象的图表示出来,一方面方便学生记忆,另外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
地理调查法、地理观测法、地理实验法都是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可用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明确目的,考虑周到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学习亦是不可缺少的。包括教师通过适宜于学生进行知识在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社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的发现教学法。通过案例进行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其呈现方式可以是先案后理、先理后案、案理同步,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最后是问题解决教学法,可以把问题巧妙地嵌入教学适当的环节中。
对于教学中提出的比较难的、需要集思广益的问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小组合作式,讨论学习式。
总之,对于不同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学习内容的特色,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征,和自身的优点,科学的将这些教学方式组合融汇,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三篇:《礼记》二章教学设计
一三 《礼记》二章 《礼尚往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本文重要字词;理解课文所论述的内容;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地朗读,养成古文语感;结合课文注解、查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以及句子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领会“礼尚往来”的道理。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理解并翻译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积累本文重要字词。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品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
《学记》,《礼记》的其中一篇文章。该篇记录了秦汉以前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章。
二、诗意理解
礼要有来有往,送礼不回礼不礼貌;收礼不送礼,也是不礼貌的行为。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
三、寓意: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礼纪中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四、礼教育:
是指礼节教育、礼仪教育、礼貌教育。礼貌是大家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礼仪即是礼节和仪式。礼仪首先表现在仪态和仪表。
1、基本的仪态表现: 仪态包括:(1)学会微笑,(2)基本的礼貌用语,(3)基本的站姿、坐姿、行姿。仪表包括:(1)个人的发型(2)个人的着装。
2、校园礼仪和校园外礼仪:
校园礼仪包括:(1)课堂礼仪(包括作好课前准备和遵守课堂纪律和课后礼仪)(2)师生间礼仪(3)同学间礼仪和(4)男女同学间礼仪。
校园外礼仪还包括、公德、爱心、孝心和与人为善等。
五、拓展:千里送鹅毛的故事:
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六、作业: 写一篇关于礼仪的小短文
《教学相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本文“旨”、“至”、“困”、“自反”、“自强”等重要字词;理解课文所论述的内容;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地朗读,养成古文语感;结合课文注解、查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以及句子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领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理解并翻译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对“旨”、“至”、“自反”、“自强”等字词的掌握。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品简介导入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
《学记》,《礼记》的其中一篇文章。该篇记录了秦汉以前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章。
二、.解题
提问: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教学相长”(板书)这四个字。追问,为什么这么读?
引导:“音随意转”,读音随着字的意思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让学生拿出字典查找“教”、“相”、“长”三个字,把三个字的读音及其重要义项记到笔记本上。教师进行讲解。
教:
jiao4①教育、教导:有教无类;②宗教:教父
jiao2①传授(把知识、技能传给别人):教书、教他写功课、教他跳舞
相:
xiang2①相互;②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
xiang4①外貌、外观;②辅佐、辅助;③仔细看
长:
chang2①长短、长度;②长处
zhang3①生;②生长;③年长;④增进、增长
明确读音。这个词的意思是,教与学二者相互促进。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三、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长()嘉肴()强()学学半()
2、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 弗 食 不知其旨 虽有至道 是故 困 自反 自强 教学相长
四、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断 句、领悟感情 2.示范性朗读。3.学生互相点评。
五、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全文。
六、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 论述的?(论证思路)2.“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七、布置作业:背诵本文。板书设计:
《学记》
学--- 知不足 ---自反
长———促进 旨———味道困 ——困惑,不理解嘉———美好 教——-知
第四篇:《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古汉语知识;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
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1、抽背《鱼我所欲也》。
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
(2)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这篇文章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
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1)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
(2)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
(3)明确:本文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三、深入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
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
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
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
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据实解决)
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学习要点
(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椐实而论)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
五、指导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第五篇:《动物二章》教学设计
5《动物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准备:
课件、了解鸬鹚和鹭鸶的一些特点。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一)读课题。
指名读,朗读课题后齐读。
(二)教师或学生简介鸬鹚。
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并且捕鱼本领特别高。(展示课件)
(三)介绍鸬鹚喉囊的位置和作用。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老师示范读,订正字音。
(二)学生练读。
要求: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课件出示生字词)
1.自读课文,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2.同桌互读。3.指名接段读文。4.交流字词理解情况。5.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思考: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展示课件)
(三)讨论,理清文章思路。提示:捕鱼前平静
捕鱼时 不平静
捕鱼后 恢复平静
四、品读课文重点段落
(一)读悟捕鱼前的段落。
1.小组合作:默读课文,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优美?将有关语句勾画出来。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湖面的“平、亮、清”(镜子)、小船的“轻、稳、平”(浮)以及渔人悠然的感觉。
3.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学生试背,教师指导学生背课文的方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背,看着画面背,闭眼想象画面背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
(二)读悟捕鱼时的段落。1.品味“一抹”这个重点词语。
(1)学生品读课文第2、3、4段,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本上。
(2)教师点拨: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展示课件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3)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教师提醒学生: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比如:好鸬鹚、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我的宝贝、朋友们、小家伙们、小嘟嘟……
(4)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再读课文,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
组织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
(三)品读捕鱼后的平静。1.展示课件: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的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
体会“恢复”一词的意思。
2.品读思考: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
这是一种____的静,____的静。
相互讨论完成练习。并指导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五、课后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这是一种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这不仅是《鸬鹚》,也是整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当堂检测
一、火眼金睛
侯()弦()棵()篙()喉()炫()裸()膏()
二、照样子,写词语 白茫茫 伶伶俐俐
转眼间(表示时间快)
第二课时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一)出示杜甫《绝句》中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的白鹭也叫鹭鸶。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鸶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展示课件
(二)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三)导入新课:
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鹭鸶呢?到底鹭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鹭鸶》开始探寻——
展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鹭鸶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勾画出来。
(二)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鹭鸶是什么? 展示课件,出示句子: 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四)朗读感知。
三、体会“鹭鸶是精巧的诗”
(一)解释“精巧”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思考:为什么作者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呢?品读第1-5自然段,想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鹭鸶精巧的语句勾画出来。
(三)自由阅读第1-5自然段,思考、圈划、批注。
(四)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五)品读句子:“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具体描写的鹭鸶是什么样子的? 2.鹭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鹭鸶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2自然段的对比、烘托手法)
(六)谈感受:鹭鸶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七)感情朗读。
四、体会“鹭鸶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一)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鹭鸶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
学习提示:读课文第6-8自然段,从中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并给找到的画面起名字。
(二)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三)小组合作: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四)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地方的描写使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五)欣赏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1.钓鱼图(展示课件)
(1)理解“钓鱼”的拟人化;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2)总结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2.瞭望图(展示课件)
(1)思考: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鹭鸶又是怎样的?你认为它是在瞭望吗?
(2)想象说话:
它真的是在瞭望吗?或许它是在______________。(3)低飞图——展示课件
①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鹭鸶是一种什么感觉?
②在朗读中感受。
6.总结过渡:这就是鹭鸶,它钓鱼时的悠闲、瞭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读读第9自然段,并谈感受。(1)自由朗读,思考体会。(2)汇报交流。
①理解:鹭鸶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②回顾课文,指导内化:“鹭鸶____________,因此鹭鸶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展示课件
7.总结升华。齐读最后一段加深体会。
五、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鹭鸶(白鹭)的古诗:杜牧的《鹭鸶》、张志和的《渔歌子》等。当堂检测
一、听写
鹭鸶 蓑毛 白鹤 镜匣 嵌在 望哨 嗜好 铿锵 韵律
二、填空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的散文诗。
六、课后作业
(一)收集有关鹭鸶的古诗。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集体备课时经过讨论达成的共识是:
1、加入课外延伸环节。
2、导入时加入图片。基于我班学情,我个人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动物二章》教学反思
动物二章中描写了两种水鸟,鸬鹚和鹭鸶,在描写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鸬鹚郑振铎的一篇散文,行文是按照实情发展的顺序进行的,重在表现鸬鹚捕鱼的动态美,以及环境描写所起到的烘托作用,而鹭鸶是郭沫若的一篇经典散
文诗,结构清晰,行文流畅,用诗一般的语言,略带文言的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要让学生学习这种描写事物的方法。
《鸬鹚》这篇文章,郑振铎先生一篇散文的节选。课文很美,全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恬静的画面。介绍了鸬鹚帮助渔人捕鱼的过程,分为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三个阶段,其中最能体现鸬鹚动态美连续美的是捕鱼时,文中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包括渔人站、抹、抓、挤、甩,鸬鹚扑、钻等动词,要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揣摩这些动词来感受这种动态的画面,以及渔人和鸬鹚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为了使这种动态美更加生动,文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第一自然段捕鱼前,是很安静的一幅画面,有夕阳、小湖、渔船。渔人“悠然”,课文最后捕鱼后也是环境的描写,有炊烟、天色暗下来等,要让学生理解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所起到的烘托作用,描写一种事物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来进行。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充分运用。
此外,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把握文本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可以给每个画面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可以试着画下来。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使我对散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理清文路有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