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推荐教学反思
《藏地密码》读后感
合作路小学王娟
偶尔在学校的图书馆发现了《藏地密码》这本书,花了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终于看完了第十部的最后一个字符。一直以来对探险类的小说就情有独钟,对神秘的世界如星系、百慕大、金字塔、雅典古城、巨石阵、UFO等等都非常感兴趣。而《藏地密码》这本书不仅混合了谋杀、侦探、解密、悬疑、追捕等元素,还加入了大量的西藏史、宗教史等文化历史,使我对神秘的西藏有了新的认识,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千百年来,西藏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着,接受着全世界范围内对其怀有向往之心的人们的虔诚仰望。即使在西藏已经开放为世界的旅游胜地,不可避免地成为大众谈资、文化符号的今天,我们依然对这片土地的历史知之甚少。而作家何马用唯美的景色描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引领着我体验了探险的刺激,看尽了西藏绵延万里的雪域高原风光,走遍了西藏每一个传说中不可抵达的神奇秘境。
整个故事从一张照片说起,围绕着西藏的无数史诗传说和民间故事展开,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为了追求线索,穿越全球最人迹罕至的生死禁地——可可西里冰川、喜玛朗雅雪山、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魔鬼山、美洲亚马逊丛林„„在这个惊心动魄的“长征”路上,他们遭遇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食物,历经生死,终于慢慢接近藏地古来历史的真相——藏地灭佛。当我读到后面几本的时候,发现《藏地密码》它不仅仅是讲述一次寻找西藏战獒的探险经历,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更多的去了解西藏藏传佛教的历史,这也正是这本书所要追寻的——关于藏传佛教隐秘的真相。在整本书中,除了感受到那唯美的高原风景,更让人感动的是主人公——卓木巴强的执着、坚强的精神。作为一个商人,他为了寻找紫麒麟,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弃亿万家产于不顾,依然接受高强度的各种训练。当他在香巴拉一次又一次的被背叛,被敌人所驱逐,全身只剩一身单衣,在冰天雪地中,仍然固若泰山,屹立不倒。当他的公司被合伙人搞得破产,最低线的养獒人纷纷上门讨债,有破口大骂,有痛哭流涕,有诅咒,有大骂,番茄、鸡蛋、泥巴都网他身上扔,他都默默忍受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说是放弃了一切,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一切。或许有人会说他真傻,但我想这种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的坚定精神,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正是我们所缺少的。现在的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理想,甚至于放弃生命,心理承受能力变得如此的脆弱,而卓木巴强的这种坚持的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要有理想,而且要勇于追求理想。
除了主人公的这种精神使我感动,他与三只狼之间的故事、感情更为之动容。他与狼之间的交流,和睦相处,不能不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真谛,人不是动物的主宰,而是要通过与动物的坦然交流、血的盟誓来求得理解和互助。回归自然,感受人与万物的关系,一切是那么的和谐。
虽然这本书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或许还有更期待的续集,但仍不失为一本值得翻阅的好书。看完《藏地密码》后,我更加地希望有一天能真正地到西藏去看一看、走一走,亲自体验一下那唯美的雪域高原风景、听一听西藏神秘的民间传说,品一品藏族人民香甜的酥油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反思
合作路小学王娟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这些内容不论在计算难度,还是在计算的方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也不乏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课堂中要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一些方面:
一、注重课本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灵活获得本领。
我们常说新课程的内容很活,是因为它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有了更为广博的空间,更能展示学生的个性。教师如何利用这样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是每个教师所无限追求的目标。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一课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在主题图“乘车”的问题上,以“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为活动目标,将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还初步接触到排列组合的内容。
又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一课中,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一张卫生评比栏,让学生根据图上小朋友的对话,推理出条件信息。即二(1)班16面红旗,二(2)班比二(1)少3面,并通过分析信息,解决二(2)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依此方法,解决其他各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条件,解答某班得的红旗面数。由于条件不同,解答算式便也不同。从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不但会根据问题选择条件,也会根据不同条件来解答问题。
二、注意错误资源的整顿,在揪错的道路上反正。
课堂的教学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思维也总是有别于成人。看似一个很简单的知识或许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
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精心准备的课堂,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们该怎么办?除了以后我们更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外,更重要的是目前要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我们可以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切不可放弃这样的教学资源。
第二篇:忆读书教学反思
《忆读书》向读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回忆了作者一生读书的经历及过程,该文章篇幅较长,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长篇短教的方法,让学生能领会冰心先生的《忆读书》。
我校语文教学本着研究“抓精彩细节,营造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理念。运用“抓文眼,扣关键句切入,进行阅读教学”的阅读教学模式。这节课我努力紧扣我校的研究主题,以课题中“忆读书”的“忆”入手,紧扣关键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进行阅读教学。
首先我以介绍冰心奶奶的背景来导入课文,学生读题目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冰心奶奶有大致的认识,因为标题就是本文内容的概括,让学生从“忆”入手,学习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然后学生通过听录音找出冰心奶奶多年的读书感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从而找出这篇文章的关键句,展开阅读教学。
接着,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体会到“读书好”。让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读过哪些书,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明确时间,理解2-10自然段的内容。把文中的篇目及读书的时间在电教屏幕中一一列举,旨在说明冰心从七岁开始读书,八十多年间,她读了很多书。这一环节在板书“多读书”之后宣告结束。然后进入下一个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周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就是犯了小学语文教学通病:“文本的位移”“内容的复制”,教学没有实效性。其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冰心所读的书,适当归类,如文学名著、古典诗词、外国小说、《修身》课本等,让学生感受到冰心“读了很多书”,进而初步认识“爱读书”的冰心。
然后让学生通过“比着读”、“挑着读”,体会什么是好书。以上两个环节是为了下一环节“读书好”作铺垫。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认识“读书好”。让学生紧抓文本感悟品读,如七岁时,她“听得津津有味”,对故事的下文“无限悬念”,常常“含泪上床”。这足以说明她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渴望读书。再如,读《三国演义》时,她“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读《水浒传》,她会“义愤填胸”,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在于说明“我”读得投入。在朗读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学会圈画,回答问题从文本出发,找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用圈画帮助阅读。这环节上得到老师们肯定的是,我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圈、读、悟、议”等步骤,让他们参与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但在这环节上,我的不足之处是对于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读书感受,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我们常说教师要智慧的教,学生要智慧的学,然而没有教师智慧的引领,学生又何来智慧张扬的平台。而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每一节课的细微之处,通过这次的研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以后的每一次备课中力求做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适合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理解力的适切解读,以不变应万变。最后的拓展活动,让学生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并根据自己的阅读实际,选择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推荐给大家。希望可以通过拓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在这环节上,听课老师都肯定了我的拓展设计,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请了一位同学来介绍,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如果在时间的允许下,多请几位学生交流分享会更好。对啊,在实际教学中,要把上述复杂的“解读”变成简单的教学设计,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多交流分享,把课堂回归与他们,这才是高效的课堂。
这堂课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课堂活动和表现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他们认为五年级的孩子在表述时出现“我认为”、“在我看来””我从这句读懂了”这样的字眼儿很了不起,而且表述得很完整,个别同学发言非常精彩,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很有益处。同时他们对孩子们朗读的流利、感情的充沛、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表示了肯定。
孩子们的说话和朗读技能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也坚定了我继续进行这方面有意识训练的信心。这一次,对我说来说是一次磨练,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经历这次公开课展示,他们会更自信的面对每一次挑战。
课结束了,但这堂课的工作还要继续。翻开教学设计,将整理好的思路,再次揉合到教案中,弥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完善不能完美,正如一位老师所说:“你们年轻教师,有激情,但缺少经验,因此允许你们犯错误,在一次次的磨练中成长。” 但是我也警告自己,不能以年轻、缺少经验为借口,放松对自我的要求,我们要做的事太多了。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要多读、多想、多练笔,不断的提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
是的,课结束了,但文本解读的研讨才刚刚开始。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我们是稚嫩的,就像刚出炉的剑,需要一次次的锻造和淬火,才能砺出锋利的剑芒。
第三篇:忆读书教学反思
忆读书教学反思
忆读书>教学反思
(一)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文中的一些书籍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了解的东西少,所以在第二节课时就比较难上。我就将该部分的内容转为请同学讲讲自己看过的,记忆深刻的书或一篇文章。这样一变学生的热情就来了,一改刚才死气沉沉的状态纷纷举手发言,有的甚至自己站起来抢着向同学叙述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的内容。有描述樱桃小丸子的任性,有的则描述蜡笔小新的调皮淘气,有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景色,有的则描述自己家里的可爱的小猫小狗„„我看了这样的情形不禁暗暗高兴,不按已定的教案来上课那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在另一个方面上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并能够将自己所读到的文章说出来与大家共享。这就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课标》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个目标。但课后还要多引导学生去阅读,特别是阅读一些名着,加深他们的文学修养。像中国的四大名着,文言文较多,学生看起来较难懂,可以先引导他们去读读简单的儿童版,然后再引导他们读读原着,这就可以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片段作文训练是为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做好准备的,有的同学就做得很好,能够及时的完成,而有的同学却没有完成。从中可以看出有完成的同学是有所思考的去读书,读过之后才有所得;没有完成的同学可能是没有去看什么书或者是看了却没有思考结果是写不出来。看来,不仅要引导同学去阅读,更要教他们如何阅读,读后应做什么。
不足之处:在课堂的导入方面相对来说较难,如第一课时的导入可以换成俗语或谜语来导入如: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请打一物)谜底为书。而第二课时则可以用同学们没积累到的有关书的名言来导入。
忆读书教学反思
(二)今天我上完了《忆读书》一课后反思如下:本篇课文体现了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自主意识强。
本课教学由学生自己根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提出三个问题学习课文,这一教学设计较难,学生操作起来较难。因此我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质疑的优势,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又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明确,作者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读书,正因为读过很多的书,作者才能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但因为本课涉及的名着较多,学生对名着的内容了解不深,因此我课前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这就为学生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制定是比较准确,但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三个问题上的顺序上注意一下,应该是因为读书好,所以才要多读书;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对于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读书感受,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再者要将语言文字训练放在首位,不能忽略学生的品词析句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
忆读书教学反思
(三)本篇课文体现了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自主意识强。本课教学由学生自己根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提出三个问题学习课文,这一教学设计较难,学生操作起来较难。因此我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质疑的优势,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又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明确,作者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读书,正因为读过很多的书,作者才能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但因为本课涉及的名着较多,学生对名着的内容了解不深,因此我课前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这就为学生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制定是比较准确,但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三个问题上的顺序上注意一下,应该是因为读书好,所以才要多读书;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对于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读书感受,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再者要将语言文字训练放在首位,不能忽略学生的品词析句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
第四篇:《谈读书》教学反思
《谈读书》教学反思
《谈读书》教学反思1
谢老师教授的《古人谈读书》学习目标设置合理,符合温州市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中的要求。课堂中重难点清晰,课上着重落实了重难点。本课首先通过篇章页的苏轼名言导入,切合主题。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清晰,体现“以学为主”,让学生由充裕的学的过程,突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要素实践活动。
本课教学板块清晰,谢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通过学生自学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活动二诵读古文,让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多种不同方式练习诵读,充分给学生练习诵读古文的时间。活动三学习并背诵第一则古文。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第一则古文,老师再指导释疑。通过词句填空、根据意思背句子等方式,帮助学生背诵第一则古文。三个活动设计合理,难度层层递进。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古文、理解古文、背诵古文。
课堂中,谢老师在第一个活动学习生字词模块中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几个活动时间紧张。生字词部分学生因为课前有做预习,掌握较好,所以该部分可以不做重点教学,给后面的朗诵古文多留点时间。
《谈读书》教学反思2
《谈读书》这篇课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随笔,属于自读课文。它围绕着“读书”展开了三个内容的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正确方法、重要作用。语言凝练、警句迭出、蕴含哲理。同时以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式进行阐述,充满了睿智的思辨色彩。接下来我对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反思如下:
在导入部分,通过王国维“读书三境界”酿造出读书氛围,同时与初三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相联系。学生进入了情境,但是我并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想法、感受,而直接进入文本,没有很好的激发阅读兴趣。
在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层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我设计的问题不难:本文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基本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接下来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这是考察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领悟能力。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课堂效果不是很好。首先我没有让学生发挥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处处都是读书的观点,单凭一个人去概括寻找,难度很大。可以通过三、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补充来完成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这样也能减少课堂沉闷气氛。其次,我的引导不够。学生只能理解观点表层的意思,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读书实际,更为深刻的理解内容。比如说关于“代读”,我可以举例让他们明白“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才可以用这种读法。还有这么有哲理的文章,学生读的少了,所以学生没有很好的感悟到读书的目的、作用以及学到读书的方法了。
编写《读书名言精评》环节是个亮点。课堂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地“活”起来,“动”起来,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变为学生“学”的活动,将本需由教师讲析出来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改变以前只口头表达赏析语言的方式,编写《读书名言精评》将口头表达与写作相结合。学生将喜欢的语言摘抄出来,从多个角度去品评,然后进行交流品评。这一方面是感受培根语言魅力,另一方面这样的摘抄方式也是学生平时应该有的读书习惯,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通过这一活动,既凸显了语言教学这一重点,又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老师的示范点评(从修辞,思想内涵上来点评文章中的一句话)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导致他们也只从两方面来谈。或许可以不做示范,因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的品读句子,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解读。还有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
最后我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结束,谈的是读书方法,跟导入的“诗词”相呼应,从而整个教学具有完整感。
总之,这样的课堂教学,对老师和学生的知识要求都比较高。拿这样的一篇议论文来说,如何把学生的思维从与作(文本)对话迈向与自己对话,这仍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谈读书》教学反思3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而且安排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效果
依据文章题材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可以放手引领读书。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第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句话的内涵。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料解决心中的疑惑。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评选出背诵小能手。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的语言夯实基础。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成功之处
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
三、不足之处
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作读书的名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谈读书》教学反思4
《古人谈读书》中三篇文章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配乐范读、反复诵读的方式
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限制,以及古文对现代学生来讲除了枯草乏味还是枯草乏味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这三篇文章的时候决不能用常规教法,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配乐朗读让在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古文的枯草乏味的念头给抛到了脑后,师读完,学生还意犹未尽,从学生的神情中可看出他们此时急于想揭开古汉语神秘的面纱。
作者的头像及表现该文意思的插图带着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古文二则所蕴含的深厚道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寻秘探索感悟其古汉语的神韵。思维极其活跃。让学生诵读时也积极提出配乐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二、抓古汉语的特点,学习其精髓,提升语文能力
1.充分抓住文章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如:《读书有三到》一文,行文简洁,但布局严谨,使得文章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所以弄懂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了学习该文的重点和难点了。我带着学生从作者朱熹是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当然非同一般入手比较
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其实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不应该脱离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此时学生还处与似懂非懂,所以,让学生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说一段话,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虽往成较困难,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算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以锻炼。
三、课后扩展,增强素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谈读书》教学反思5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课,选择了《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所以课上我重点以学生的朗读为主,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然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虽然老师是一节课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者。但是老师决不能够越俎代庖,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文言文的教学,因为那样做的`话,老师一堂课下来累得要死要活,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方法也没有记住。即使有一两位学生记住了一点儿那也是鹦鹉学舌根本无从谈起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完之后,我又组织了全班交流的环节,这样做是想让大家把自己小组里的学习所得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经验和学习情况,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和启发。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谈读书》教学反思6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活动不够充分,主要是考虑时间问题,这一直是我教学活动中无法解决的一个矛盾。要么就是课堂容量的问题,也可能是课堂环节的有效性问题。
2、语言不够精练,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锤炼语言。即使做不到妙语如珠,也要精练流畅,文采飞扬。
《谈读书》教学反思7
本课中的三篇文言文都比较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我在教学时也是紧紧围绕这一特点进行的。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二者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得又少,能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弄清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地断句,才能把句子读通顺。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疏通文义的环节,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如有不懂的地方,我再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全文。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作用。教师范读课文的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尤为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
三、注重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实用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尝试运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揣摩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学生们的表现来看,这次尝试是很成功的。
《谈读书》教学反思8
马老师教的《古人谈读书》这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突出优点:
一、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马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整堂课氛围轻松、愉快,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听到了。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欣赏和关注,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因而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师生配合默契。
二、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重点段,学生边读课文边选择,边思考边回答,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自读自悟,渗透了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谈读书》教学反思9
今天上《谈读书》,是培根的文章的译文,学生看了很多次,找不到头绪。我见学生对这篇文章找不着北,让他们小组讨论这文章,讨论后他们都认为难。我又叫学生朗读全文……
后来要我帮学生给文章划分了层次,学生才开始对全文有点点理解。然后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一问题,大家都未作详细的探讨下课铃已响起了。
我相信下节课,学生一定会对这篇文章找到学生的这突破口,顺利学习此文的。
这篇课文学生认为有点古文语言,也有白话文特点。加上一段一到尾,不分层次,导致难学。我作为教师,都希望此译文要分一下段落,让学生读起来容易把握。
当然,如果教师不理会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讲解文章,这一节课就顺利很多了。
《谈读书》教学反思10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以我布置了两项基础性的作业:
1、写上这三篇古文的翻译;
2、工整抄写三篇古文。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这两项作业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又布置他们课下搜集其他古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已达到拓展积累的目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授,我深刻意识到古文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逐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及文言文积累的培养。
《谈读书》教学反思11
教材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本文看,作者说理透彻,语言精辟,论述的范围又广,几乎一字一个观点,针对随笔的特点,结合本文内容中谈到的读书的目的、作用、方法。于是,我将本文教学定为两个重点目标,即1、感悟语言;2、理清作者的观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学情分析
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关于读书的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章,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树立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谈读书》教学反思12
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习前,我先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内容读通顺、读正确。课上设计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 读、思、悟相结合。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以及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大意。同桌间也互相练习说课文的大意,进一步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这一课学过后,并不像我预想的那么难,学生在反复读、体会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当天就能背下课文。
《谈读书》教学反思13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改进措施:
1、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提纲图来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
2、应该设计现实问题让学生加以讨论,如“新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如XX的父亲说:‘我没有读过书,但在家具厂打工,一月轻松也能挣个三、四千,大学生工资才一、两千,还没我高呢,读书有什么用?’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利用课堂的讨论来加深认识,获得启迪。
《谈读书》教学反思14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篇随笔,属于立论文。作者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与经验的的关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这篇文章不仅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它语言精辟,笔法灵活,给人以美的熏陶。
本堂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并针对优美句子做点赏析积累。授完本节课,自己的感觉还行,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也还比较高。但坐下来仔细思考,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在教学创新方面,要步伐迈出的更大一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要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所以,让自己的课常教常新,永远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过于追求课堂的完美。本节课45分钟,我在时间上面把握还比较好,重点安排了对教材的理解与语言的赏析积累,在这个重难点上还是把握较好,但是,没有注意去生成一些新的东西,把课堂带活,走向深入。所以,按部就班的多,许多问题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课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师生互动方面,学生虽比较积极,但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只是停留在表面,没能深究下去,我的引导也不是很有效,没有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刘冬梅老师的课就能够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挖掘出一些新的东西,学生的收获更大一些。
《谈读书》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
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2、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3、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课堂时间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第五篇:《谈读书》教学反思
《谈读书》教学反思
《谈读书》教学反思1
教授完《谈读书》一文后获益良多,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本文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并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品析探究(3)、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考虑初三学生的应试需要,在授课过程适时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如在“ 找话题,谈看法”环节,指导学生应先确立鲜明的观点,再找到有力的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完成对话题的论述。这就是议论文考查开放性题型时应注意的应试技巧。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致力于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教授本课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谈话导入时准备不充分,未能很好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的开始并不成功,这为后面与学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难度。在整体感知环节条理不太清晰,学生还不能很清楚地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对本文的论证结构也不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不能得到巩固。虽然本文不是严格的议论文,但属于议论性随笔,有关的知识点应该有所涉及。另外课堂需要有一个点燃激情的台阶,应设计一个问题引起学生讨论,可以是有关读书目的、读书方法或是读书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并化为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深层次思考。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由于未能发挥自身良好状态,与学生的交流较生硬,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我最遗憾的地方。
在反复思考琢磨后,对本课教学设计做出如下调整。为加强学生对文章理解,可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提纲图来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在品析语言进入拓展延伸环节时,设计问题来过渡,如“现在社会上流传这种说法,读书根本没用,还不如来学炒股,学习如何赚钱来得实际,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利用课堂的讨论来加深认识,获得启迪。
《谈读书》教学反思2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课,选择了《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所以课上我重点以学生的朗读为主,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然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虽然老师是一节课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者。但是老师决不能够越俎代庖,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文言文的教学,因为那样做的话,老师一堂课下来累得要死要活,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方法也没有记住。即使有一两位学生记住了一点儿那也是鹦鹉学舌根本无从谈起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完之后,我又组织了全班交流的环节,这样做是想让大家把自己小组里的学习所得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经验和学习情况,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和启发。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谈读书》教学反思3
我们的教育要指向孩子们的未来,而绝不能急功近利,仅仅在有限的一两年里让他们拿出一个优异的成绩,然后就不闻不问了。因此,我们还有责任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就是其中的一种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好习惯。
当然,对孩子们的要求,我们也要自己能够首先做到。书,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古语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读书,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范例六在落实基础这个环节上,我不仅注重了学生的积累,也注意到了随文处理生字生词。但是随文教汉字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中体现还不够充分。我只叫学生纠正了“嚼”和“鄙”两个字的读音,就没有深入的去挖掘这两个字的字形和字义,从而从根本上去掌握这几个字。
我觉得: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通过这次授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这也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引。有人说“课堂永远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那就让我们的课堂少些遗憾,尽量走向完美吧!
《谈读书》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本文看,作者说理透彻,语言精辟,论述的范围又广,几乎一字一个观点,针对随笔的特点,结合本文内容中谈到的读书的目的、作用、方法。于是,我将本文教学定为两个重点目标,即1、感悟语言;2、理清作者的观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学情分析
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关于读书的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章,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树立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谈读书》教学反思5
马老师教的《古人谈读书》这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突出优点:
一、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马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整堂课氛围轻松、愉快,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听到了。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欣赏和关注,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因而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师生配合默契。
二、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重点段,学生边读课文边选择,边思考边回答,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自读自悟,渗透了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谈读书》教学反思6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而且安排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效果
依据文章题材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可以放手引领读书。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第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句话的内涵。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料解决心中的疑惑。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评选出背诵小能手。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的语言夯实基础。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成功之处
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
三、不足之处
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作读书的名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谈读书》教学反思7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就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等做了经典的总结和剖析。其中,有些句子都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格言警句了,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关于读书的好处,在不少文章中都有过论述,所以我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读的问题,而是阅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问题。我个人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对于学生而言,要想轻松地学习各门功课,就应当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奠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甚至更多倍。”我给课外阅读和学习教科书的关系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就是比作磨刀和砍柴的关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在不断地磨刀,使我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等于说一把刀被磨得越来越锋利,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书本的时候,书本里的知识很容易就被接受并吸收到了,就像拿锋利的刀去砍柴一样,根本不用费多大劲。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较高的学习能力,那就好比是拿一把钝刀来砍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而悄然滋生了
《谈读书》教学反思8
《谈读书》这篇课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随笔,属于自读课文。它围绕着“读书”展开了三个内容的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正确方法、重要作用。语言凝练、警句迭出、蕴含哲理。同时以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式进行阐述,充满了睿智的思辨色彩。接下来我对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反思如下:
在导入部分,通过王国维“读书三境界”酿造出读书氛围,同时与初三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相联系。学生进入了情境,但是我并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想法、感受,而直接进入文本,没有很好的激发阅读兴趣。
在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层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我设计的问题不难:本文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基本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接下来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这是考察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领悟能力。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课堂效果不是很好。首先我没有让学生发挥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处处都是读书的观点,单凭一个人去概括寻找,难度很大。可以通过三、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补充来完成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这样也能减少课堂沉闷气氛。其次,我的引导不够。学生只能理解观点表层的意思,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读书实际,更为深刻的理解内容。比如说关于“代读”,我可以举例让他们明白“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才可以用这种读法。还有这么有哲理的文章,学生读的少了,所以学生没有很好的感悟到读书的目的、作用以及学到读书的方法了。
编写《读书名言精评》环节是个亮点。课堂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地“活”起来,“动”起来,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变为学生“学”的活动,将本需由教师讲析出来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改变以前只口头表达赏析语言的方式,编写《读书名言精评》将口头表达与写作相结合。学生将喜欢的语言摘抄出来,从多个角度去品评,然后进行交流品评。这一方面是感受培根语言魅力,另一方面这样的摘抄方式也是学生平时应该有的读书习惯,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通过这一活动,既凸显了语言教学这一重点,又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老师的示范点评(从修辞,思想内涵上来点评文章中的一句话)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导致他们也只从两方面来谈。或许可以不做示范,因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的品读句子,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解读。还有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
最后我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结束,谈的是读书方法,跟导入的“诗词”相呼应,从而整个教学具有完整感。
总之,这样的课堂教学,对老师和学生的知识要求都比较高。拿这样的一篇议论文来说,如何把学生的思维从与作(文本)对话迈向与自己对话,这仍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谈读书》教学反思9
成功之处
1.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
“课标”要求“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可见背诵不但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目标。背诵的方法有很多,前提是“读”。本课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指名读、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在“熟读”的最后就是“成诵”,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背诵下来了,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长期的教学理论及实践证明,背诵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背诵过的诗文可能一生都不会忘记。
2.注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及总结。第一课时学完第一部分后,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第二课时学习前先总结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部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典》等。
2.课前预习任务不明确,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3.错误地以为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而学生呢,却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谈读书》教学反思10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篇随笔,属于立论文。作者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与经验的的关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这篇文章不仅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它语言精辟,笔法灵活,给人以美的熏陶。
本堂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并针对优美句子做点赏析积累。授完本节课,自己的感觉还行,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也还比较高。但坐下来仔细思考,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在教学创新方面,要步伐迈出的更大一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要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所以,让自己的课常教常新,永远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过于追求课堂的完美。本节课45分钟,我在时间上面把握还比较好,重点安排了对教材的理解与语言的赏析积累,在这个重难点上还是把握较好,但是,没有注意去生成一些新的东西,把课堂带活,走向深入。所以,按部就班的多,许多问题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课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师生互动方面,学生虽比较积极,但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只是停留在表面,没能深究下去,我的引导也不是很有效,没有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刘冬梅老师的课就能够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挖掘出一些新的东西,学生的收获更大一些。
《谈读书》教学反思11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改进措施:
1、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提纲图来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
2、应该设计现实问题让学生加以讨论,如“新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如XX的父亲说:‘我没有读过书,但在家具厂打工,一月轻松也能挣个三、四千,大学生工资才一、两千,还没我高呢,读书有什么用?’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利用课堂的讨论来加深认识,获得启迪。
《谈读书》教学反思12
今天上《谈读书》,是培根的文章的译文,学生看了很多次,找不到头绪。我见学生对这篇文章找不着北,让他们小组讨论这文章,讨论后他们都认为难。我又叫学生朗读全文……
后来要我帮学生给文章划分了层次,学生才开始对全文有点点理解。然后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一问题,大家都未作详细的探讨下课铃已响起了。
我相信下节课,学生一定会对这篇文章找到学生的这突破口,顺利学习此文的。
这篇课文学生认为有点古文语言,也有白话文特点。加上一段一到尾,不分层次,导致难学。我作为教师,都希望此译文要分一下段落,让学生读起来容易把握。
当然,如果教师不理会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讲解文章,这一节课就顺利很多了。
《谈读书》教学反思13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活动不够充分,主要是考虑时间问题,这一直是我教学活动中无法解决的一个矛盾。要么就是课堂容量的问题,也可能是课堂环节的有效性问题。
2、语言不够精练,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锤炼语言。即使做不到妙语如珠,也要精练流畅,文采飞扬。
《谈读书》教学反思14
今天朱老师先上了第25课。
首先,朱老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不同之处。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自《论语》的三则关于读书的语录,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第三部分是曾国藩谈读书。
一、简单学习第一部分:朗读正音。
论语中的语录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朱老师没有重点学习,让学生读后,老师进行正音。比如“知”同“智”,是一个通假字,简单介绍通假字;“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重点学习第二、三部分。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促讲,生生互学。
1、简介作者。朱老师简单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根据作者所处的年代,从而发现他的文章接近白话文,他写有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
2、多形式的朗读。文言文的学习,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朱老师先范读,让学生一句句跟读;再完整示范,请学生关注停顿和轻重音,再请学生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完整地读;最后拿起书本齐读。朗读指导有坡度,在老师的范读中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以读促讲。
(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朗读示范也非常重要。我也会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停顿、重音,请小老师来模仿,来带大家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老师机械地强调要有效得多,也会把学生教聪明,这就是以读促讲的效益所在吧,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
3、学生相互答疑解惑。读完后,朱老师抛出两个开放的问题:
①你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
②你读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随意,但却设计高明。先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让另一些读懂了的学生来答疑解惑,老师仅仅是稍作纠正和引导。朱老师曾说,让学生来教学生,比老师教得更有效。确实如此,在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相继解答。
(这是一个对新老师而言学得来的地方,在课堂上多神秘地问几个“你有什么发现吗?”瞬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起来。比如我在教《天地人》一课时,把“你、我、他”放在一起,把“你、他”二字标红,让学生去发现,他们会发现这两个字都有单人旁,都和人有关;再将“他、地”二字放在一起时,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也”字,但左边的部分不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字义,来进行有效的识字辩字。)
4、熟读成诵,深入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和交流答疑,老师借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地积累。
接着,朱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人写文章时,有没有用到什么特殊的句子?学生随即发现反问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老师让学生尝试改成陈述句,学生改得非常出彩,如:“心既到矣,眼口皆到。”“心既到矣,眼口必到。”等。
最后,朱老师问: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说一说。在这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古人所谈的读书道理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学习第三部分:创设情境,抓住核心问题。
1、简介曾国藩。
2、教师范读,学生多形式朗读。
3、扫除疑难词句,在情境中理解深意。“盖”这个字是语气词,表示开始说话。最难读的是“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其中举了两个例子:河伯观海、井底之蛙。朱老师请学生和自己互动,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这两个故事。这是课堂最灵动的地方,学生投入情境中,更明白了什么是“没有见识的人”。
4、抓住核心,来提问题。这里,是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也是体现课堂生长性的地方。朱老师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提出“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模仿着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提出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给水平较高的小朋友准备的。学生果然抓住了最后一句关键句,问“为什么此三者缺一不可?”给这节课留下一个完美的问号。
(在课堂上,我也常会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你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用这个颜色来写?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老师的设计思路,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谈读书》教学反思15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以我布置了两项基础性的作业:
1、写上这三篇古文的翻译;
2、工整抄写三篇古文。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这两项作业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又布置他们课下搜集其他古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已达到拓展积累的目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授,我深刻意识到古文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逐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及文言文积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