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习前,我先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内容读通顺、读正确。课上设计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读、思、悟相结合。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以及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大意。同桌间也互相练习说课文的大意,进一步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这一课学过后,并不像我预想的那么难,学生在反复读、体会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当天就能背下课文。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谈读书》教学反思
2.《古人计数》教学反思范文
3.古人读书的古诗
4.《谈生命》教学反思
5.谈生命教学反思
6.古人读书故事五则
7.忆读书教学反思
8.《忆读书》教学反思
9.谈音乐教学的反思
第二篇:《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
今天朱老师先上了第25课。
首先,朱老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不同之处。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自《论语》的三则关于读书的语录,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第三部分是曾国藩谈读书。
一、简单学习第一部分:朗读正音。
论语中的语录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朱老师没有重点学习,让学生读后,老师进行正音。比如“知”同“智”,是一个通假字,简单介绍通假字;“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重点学习第二、三部分。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促讲,生生互学。
1、简介作者。朱老师简单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根据作者所处的年代,从而发现他的文章接近白话文,他写有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
2、多形式的朗读。文言文的学习,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朱老师先范读,让学生一句句跟读;再完整示范,请学生关注停顿和轻重音,再请学生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完整地读;最后拿起书本齐读。朗读指导有坡度,在老师的范读中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以读促讲。
(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朗读示范也非常重要。我也会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停顿、重音,请小老师来模仿,来带大家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老师机械地强调要有效得多,也会把学生教聪明,这就是以读促讲的效益所在吧,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
3、学生相互答疑解惑。读完后,朱老师抛出两个开放的问题:
①你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
②你读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随意,但却设计高明。先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让另一些读懂了的学生来答疑解惑,老师仅仅是稍作纠正和引导。朱老师曾说,让学生来教学生,比老师教得更有效。确实如此,在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相继解答。
(这是一个对新老师而言学得来的地方,在课堂上多神秘地问几个“你有什么发现吗?”瞬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起来。比如我在教《天地人》一课时,把“你、我、他”放在一起,把“你、他”二字标红,让学生去发现,他们会发现这两个字都有单人旁,都和人有关;再将“他、地”二字放在一起时,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也”字,但左边的部分不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字义,来进行有效的识字辩字。)
4、熟读成诵,深入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和交流答疑,老师借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地积累。
接着,朱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人写文章时,有没有用到什么特殊的句子?学生随即发现反问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老师让学生尝试改成陈述句,学生改得非常出彩,如:“心既到矣,眼口皆到。”“心既到矣,眼口必到。”等。
最后,朱老师问: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说一说。在这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古人所谈的读书道理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学习第三部分:创设情境,抓住核心问题。
1、简介曾国藩。
2、教师范读,学生多形式朗读。
3、扫除疑难词句,在情境中理解深意。“盖”这个字是语气词,表示开始说话。最难读的是“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其中举了两个例子:河伯观海、井底之蛙。朱老师请学生和自己互动,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这两个故事。这是课堂最灵动的地方,学生投入情境中,更明白了什么是“没有见识的人”。
4、抓住核心,来提问题。这里,是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也是体现课堂生长性的地方。朱老师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提出“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模仿着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提出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给水平较高的小朋友准备的。学生果然抓住了最后一句关键句,问“为什么此三者缺一不可?”给这节课留下一个完美的问号。
(在课堂上,我也常会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你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用这个颜色来写?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老师的设计思路,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2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以我布置了两项基础性的作业:1、写上这三篇古文的翻译;2、工整抄写三篇古文。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这两项作业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又布置他们课下搜集其他古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已达到拓展积累的目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授,我深刻意识到古文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逐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及文言文积累的培养。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3
谢老师教授的《古人谈读书》学习目标设置合理,符合温州市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中的要求。课堂中重难点清晰,课上着重落实了重难点。本课首先通过篇章页的苏轼名言导入,切合主题。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清晰,体现“以学为主”,让学生由充裕的学的'过程,突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要素实践活动。
本课教学板块清晰,谢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通过学生自学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活动二诵读古文,让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多种不同方式练习诵读,充分给学生练习诵读古文的时间。活动三学习并背诵第一则古文。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第一则古文,老师再指导释疑。通过词句填空、根据意思背句子等方式,帮助学生背诵第一则古文。三个活动设计合理,难度层层递进。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古文、理解古文、背诵古文。
课堂中,谢老师在第一个活动学习生字词模块中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几个活动时间紧张。生字词部分学生因为课前有做预习,掌握较好,所以该部分可以不做重点教学,给后面的朗诵古文多留点时间。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4
《古人谈读书》中三篇文章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配乐范读、反复诵读的方式
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限制,以及古文对现代学生来讲除了枯草乏味还是枯草乏味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这三篇文章的时候决不能用常规教法,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配乐朗读让在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古文的枯草乏味的念头给抛到了脑后,师读完,学生还意犹未尽,从学生的神情中可看出他们此时急于想揭开古汉语神秘的'面纱。
作者的头像及表现该文意思的插图带着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古文二则所蕴含的深厚道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寻秘探索感悟其古汉语的神韵。思维极其活跃。让学生诵读时也积极提出配乐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二、抓古汉语的特点,学习其精髓,提升语文能力
1.充分抓住文章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如:《读书有三到》一文,行文简洁,但布局严谨,使得文章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所以弄懂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了学习该文的重点和难点了。我带着学生从作者朱熹是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当然非同一般入手比较
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其实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不应该脱离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此时学生还处与似懂非懂,所以,让学生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说一段话,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虽往成较困难,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算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以锻炼。
三、课后扩展,增强素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5
马老师教的《古人谈读书》这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突出优点:
一、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马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整堂课氛围轻松、愉快,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听到了。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欣赏和关注,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因而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师生配合默契。
二、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重点段,学生边读课文边选择,边思考边回答,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自读自悟,渗透了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6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而且安排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效果
依据文章题材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可以放手引领读书。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第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句话的内涵。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料解决心中的疑惑。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评选出背诵小能手。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的语言夯实基础。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成功之处
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
三、不足之处
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作读书的名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7
本课中的三篇文言文都比较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我在教学时也是紧紧围绕这一特点进行的。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二者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得又少,能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弄清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地断句,才能把句子读通顺。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疏通文义的环节,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如有不懂的地方,我再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全文。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作用。教师范读课文的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尤为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
三、注重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实用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尝试运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揣摩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学生们的表现来看,这次尝试是很成功的。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8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课,选择了《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所以课上我重点以学生的朗读为主,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然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虽然老师是一节课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者。但是老师决不能够越俎代庖,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文言文的'教学,因为那样做的话,老师一堂课下来累得要死要活,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方法也没有记住。即使有一两位学生记住了一点儿那也是鹦鹉学舌根本无从谈起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完之后,我又组织了全班交流的环节,这样做是想让大家把自己小组里的学习所得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经验和学习情况,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和启发。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9
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习前,我先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内容读通顺、读正确。课上设计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读、思、悟相结合。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以及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大意。同桌间也互相练习说课文的。大意,进一步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这一课学过后,并不像我预想的那么难,学生在反复读、体会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当天就能背下课文。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0
成功之处
1.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
“课标”要求“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可见背诵不但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目标。背诵的方法有很多,前提是“读”。本课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指名读、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在“熟读”的最后就是“成诵”,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背诵下来了,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长期的教学理论及实践证明,背诵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背诵过的诗文可能一生都不会忘记。
2.注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及总结。第一课时学完第一部分后,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第二课时学习前先总结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部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典》等。
2.课前预习任务不明确,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3.错误地以为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而学生呢,却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
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2、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3、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课堂时间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第三篇:《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
本课中的三篇文言文都比较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我在教学时也是紧紧围绕这一特点进行的。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二者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得又少,能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弄清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地断句,才能把句子读通顺。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疏通文义的环节,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如有不懂的地方,我再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全文。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作用。教师范读课文的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尤为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
三、注重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实用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尝试运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揣摩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学生们的表现来看,这次尝试是很成功的。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2
谢老师教授的《古人谈读书》学习目标设置合理,符合温州市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中的要求。课堂中重难点清晰,课上着重落实了重难点。本课首先通过篇章页的苏轼名言导入,切合主题。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清晰,体现“以学为主”,让学生由充裕的学的过程,突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要素实践活动。
本课教学板块清晰,谢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通过学生自学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活动二诵读古文,让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多种不同方式练习诵读,充分给学生练习诵读古文的时间。活动三学习并背诵第一则古文。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第一则古文,老师再指导释疑。通过词句填空、根据意思背句子等方式,帮助学生背诵第一则古文。三个活动设计合理,难度层层递进。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古文、理解古文、背诵古文。
课堂中,谢老师在第一个活动学习生字词模块中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几个活动时间紧张。生字词部分学生因为课前有做预习,掌握较好,所以该部分可以不做重点教学,给后面的朗诵古文多留点时间。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3
《古人谈读书》中三篇文章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配乐范读、反复诵读的方式
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限制,以及古文对现代学生来讲除了枯草乏味还是枯草乏味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这三篇文章的时候决不能用常规教法,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配乐朗读让在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古文的枯草乏味的念头给抛到了脑后,师读完,学生还意犹未尽,从学生的神情中可看出他们此时急于想揭开古汉语神秘的面纱。
作者的头像及表现该文意思的插图带着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古文二则所蕴含的深厚道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寻秘探索感悟其古汉语的神韵。思维极其活跃。让学生诵读时也积极提出配乐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二、抓古汉语的特点,学习其精髓,提升语文能力
1.充分抓住文章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如:《读书有三到》一文,行文简洁,但布局严谨,使得文章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所以弄懂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了学习该文的重点和难点了。我带着学生从作者朱熹是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当然非同一般入手比较
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其实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不应该脱离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此时学生还处与似懂非懂,所以,让学生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说一段话,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虽往成较困难,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算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以锻炼。
三、课后扩展,增强素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4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课,选择了《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所以课上我重点以学生的朗读为主,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然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虽然老师是一节课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者。但是老师决不能够越俎代庖,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文言文的教学,因为那样做的话,老师一堂课下来累得要死要活,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方法也没有记住。即使有一两位学生记住了一点儿那也是鹦鹉学舌根本无从谈起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完之后,我又组织了全班交流的环节,这样做是想让大家把自己小组里的学习所得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经验和学习情况,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和启发。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5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以我布置了两项基础性的作业:
1、写上这三篇古文的翻译;
2、工整抄写三篇古文。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这两项作业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又布置他们课下搜集其他古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已达到拓展积累的目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授,我深刻意识到古文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逐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及文言文积累的培养。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6
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习前,我先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内容读通顺、读正确。课上设计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 读、思、悟相结合。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以及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大意。同桌间也互相练习说课文的大意,进一步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这一课学过后,并不像我预想的那么难,学生在反复读、体会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当天就能背下课文。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
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2、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3、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课堂时间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8
今天朱老师先上了第25课。
首先,朱老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不同之处。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自《论语》的三则关于读书的语录,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第三部分是曾国藩谈读书。
一、简单学习第一部分:朗读正音。
论语中的语录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朱老师没有重点学习,让学生读后,老师进行正音。比如“知”同“智”,是一个通假字,简单介绍通假字;“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重点学习第二、三部分。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促讲,生生互学。
1、简介作者。朱老师简单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根据作者所处的年代,从而发现他的文章接近白话文,他写有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
2、多形式的朗读。文言文的学习,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朱老师先范读,让学生一句句跟读;再完整示范,请学生关注停顿和轻重音,再请学生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完整地读;最后拿起书本齐读。朗读指导有坡度,在老师的范读中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以读促讲。
(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朗读示范也非常重要。我也会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停顿、重音,请小老师来模仿,来带大家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老师机械地强调要有效得多,也会把学生教聪明,这就是以读促讲的效益所在吧,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
3、学生相互答疑解惑。读完后,朱老师抛出两个开放的问题:
①你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
②你读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随意,但却设计高明。先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让另一些读懂了的学生来答疑解惑,老师仅仅是稍作纠正和引导。朱老师曾说,让学生来教学生,比老师教得更有效。确实如此,在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相继解答。
(这是一个对新老师而言学得来的地方,在课堂上多神秘地问几个“你有什么发现吗?”瞬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起来。比如我在教《天地人》一课时,把“你、我、他”放在一起,把“你、他”二字标红,让学生去发现,他们会发现这两个字都有单人旁,都和人有关;再将“他、地”二字放在一起时,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也”字,但左边的部分不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字义,来进行有效的识字辩字。)
4、熟读成诵,深入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和交流答疑,老师借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地积累。
接着,朱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人写文章时,有没有用到什么特殊的句子?学生随即发现反问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老师让学生尝试改成陈述句,学生改得非常出彩,如:“心既到矣,眼口皆到。”“心既到矣,眼口必到。”等。
最后,朱老师问: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说一说。在这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古人所谈的读书道理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学习第三部分:创设情境,抓住核心问题。
1、简介曾国藩。
2、教师范读,学生多形式朗读。
3、扫除疑难词句,在情境中理解深意。“盖”这个字是语气词,表示开始说话。最难读的是“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其中举了两个例子:河伯观海、井底之蛙。朱老师请学生和自己互动,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这两个故事。这是课堂最灵动的地方,学生投入情境中,更明白了什么是“没有见识的人”。
4、抓住核心,来提问题。这里,是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也是体现课堂生长性的地方。朱老师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提出“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模仿着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提出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给水平较高的小朋友准备的。学生果然抓住了最后一句关键句,问“为什么此三者缺一不可?”给这节课留下一个完美的问号。
(在课堂上,我也常会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你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用这个颜色来写?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老师的设计思路,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9
马老师教的《古人谈读书》这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突出优点:
一、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马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整堂课氛围轻松、愉快,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听到了。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欣赏和关注,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因而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师生配合默契。
二、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重点段,学生边读课文边选择,边思考边回答,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自读自悟,渗透了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0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而且安排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效果
依据文章题材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可以放手引领读书。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第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句话的内涵。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料解决心中的疑惑。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评选出背诵小能手。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的语言夯实基础。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成功之处
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
三、不足之处
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作读书的名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1
成功之处
1.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
“课标”要求“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可见背诵不但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目标。背诵的方法有很多,前提是“读”。本课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指名读、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在“熟读”的最后就是“成诵”,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背诵下来了,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长期的教学理论及实践证明,背诵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背诵过的诗文可能一生都不会忘记。
2.注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及总结。第一课时学完第一部分后,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第二课时学习前先总结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部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典》等。
2.课前预习任务不明确,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3.错误地以为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而学生呢,却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第四篇:《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1
一、课文内容分析
《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最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绝对”的意思。“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课文配有古人席地而坐,手执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主题相互呼应。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异义,来理解文意。此外,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方面,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关键词的方法,实现对语文要素的落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推荐,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吗?谁能为大家简单讲一讲?(生讲述故事)
2.我们从故事中能够看到古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请大家齐读课题《古人谈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示文体,明确学法
1.本课是文言文,由三个部分组成。今天,我们就先去学习前两部分。
2.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学习。
(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一)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前两则,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前两则,学生之间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关注“诲”、“识”、“耻”、“矣”、“岂”的读音。重点关注多音字“识”,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
(二)读通语句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在老师停顿的地方,用“/”作标记。
特别提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2.自己练习读通语句。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环节,关注多音字的字音,落实判断字音的方法。读通语句环节,关注对“听”的要求,落实边听边画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体现了读书训练的梯度。]
四、再读课文,读懂读深
(一)读懂文意
1.自读课文,试着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前两则的意思。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
2.小组合作,互促解疑。
3.全班交流,师指导学生读懂文意。
第一则重点关注: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点“耻”:以……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点“知”:前面几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通“智”,表示智慧。(渗透学法:在理解字意的时候,要根据这个字所在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3)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点“厌”:满足。(渗透学法:文言文中,要特别注意古今义区别较大的字。)
第二则重点关注: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要点“漫浪诵读”:猜一猜,怎样读叫做“漫浪诵读”?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点“急”:出示“急”在字典中的意思:①想要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②使着急。③形容发怒、急躁。④很快而且猛烈,急促。⑤急迫、紧急。⑥紧急严重的事情。⑦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着帮助。请同学们讨论,选择“急”在本课中的正确意思。(渗透学法:“急”在古文中表示重要,而现在常用的意识是着急。在学习时,这种古今义差别大的字要特别注意。)
4.读课文。文意都读懂了,读的时候,要读出语气。
(二)读深道理
1.读完第一则,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来介绍读书的?
预设:1.谦虚2.求实3.勤奋
板书:(一)1.谦虚2.求实3.勤奋
2.读完第二则,交流“三到”读书法。为什么要把“心到”放在最前面?谈谈自己在平时有没有做到这三点。
预设:做到了。追问:有什么好处能分享吗?
预设:没有做到。追问:今后打算怎么做?
板书:(二)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设计意图:读通文意环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关注并落实了古今义差别较大字的学习方法,巩固并增强了借助注释理解字意、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能力。读深道理环节,进一步探讨这两部分所蕴含的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学生有生长点。同时训练学生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3.读课文。道理明白了,再读课文,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交流分享,拓展延伸
1.学习了前两则,你有什么收获?
2.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则,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回顾学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言文的第三则。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步骤是什么?(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二、学法迁移,自主实践
(一)同桌互助,读准读通
1.出示学习提示。
读准: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
读通:与同桌一起读课文,针对停顿不一样的地方进行讨论。
有问题记录下来,全班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知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设计意图:学生学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教师只在难点之处进行指点,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二)小组探究,读懂读深
1.出示学习提示。
读懂:借助学习第一、二则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读懂文意。遇到困难,记录下来,小组内互相解疑。
读深:小组内用简要的话说一说曾国藩的读书要诀,并提炼出关键词。
2.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读懂”。
重点关注:
(1)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断”:猜想“断”的意思,再查字典印证。
(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故事。
4.小组汇报“读深”。
(1)曾国藩的读书要诀是什么?
总结并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预设: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曾国藩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预设: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
(4)所以作者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三点很重要。
5.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学法迁移,通过学习提示以及问题引导,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做降低了文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夯实基础,认真写字
1.出示本课9个生字,观察并提出最需要指导的生字,全班交流书写要点。
预设:
窥:上半部分“穴”的捺变成点,要写的扁而宽。左下部分“夫”的捺变成点。右下部分“见”的撇要写舒展,穿插到“夫”的下面。
缺:右半部分“夬”稍长于左半部分“缶”。“夬”字撇的收笔要在“缶”字的下面。
2.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已经上五年级了,有一定的写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抓住学生写字时的难点进行点拨和指导。]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链接曾国藩的资料。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时入私塾读书,14岁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突出。23岁中举,后考取进士,供职翰林院。曾国藩博学多才,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以《家书》(即《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所设计内容比较广泛,在平淡家常中含真是良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拓展读书名言。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曾国藩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
五、再次读文,读书明智
同学们,就像我们学到的,读书能让我们明智,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许多同学都爱读书,特别好。有的同学可能在读书的时候做的还不够,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感受到书籍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在古文的诵读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吧。齐诵《古人谈读书》。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读书、梳理信息,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3.通过以文带文《主题阅读》中的朱熹的《读书之法》,掌握读书方法,热爱读书。
4.通过学习袁枚的《随园诗话》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读书方法,并加以巩固。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挖掘出文章中的主旨和要点,并运用这些信息来拓展我们的阅读知识和巩固读书技巧。
【一主两翼】
1.统编教材:《古人谈读书》二则。
2. 《主题阅读》:《读书之法》《随园诗话》
3. 《主题阅读》:《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特征性环节一:以文带文,激趣习法
“以文带文,激趣习法”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时间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主题阅读》:
《读书有三到》 7分钟
读一读
说一说
想一想
1.通过以文带文《读书之法》,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激发热爱读书的情感。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一张图片开始。(出示)看到这张图,你会想起哪个字?
这个字是“读”,它的左边是“言”旁,象征着要张开口读出声音;右边则是“卖”字,表示读时需要做到开口大声,像叫卖一样。因此,“读”字的意思就是大声朗读或诵读。
关于读:古人是这样说——
读,诵书也。——《说文》意指口中发出声音,将书上的内容出声朗诵并动脑分析理解。
读,说也。——《广雅·释诂二》意指口中发出声音,将书上的内容出声朗诵并动脑分析理解表达出来。
2.谈话:读书有法否?关于读书古人这样说。
3.以文带文《读书之法》
(1)齐读古文
(2)你问我答读
师曰:读书有法否?
子曰:,读书之法。
师曰:善哉!
师曰:读书有法否?
子曰:,读书之法。
师曰:善哉!尔乃喜读书之人也。
第五篇:《谈读书》教学反思
《谈读书》教学反思
《谈读书》教学反思1
谢老师教授的《古人谈读书》学习目标设置合理,符合温州市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中的要求。课堂中重难点清晰,课上着重落实了重难点。本课首先通过篇章页的苏轼名言导入,切合主题。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清晰,体现“以学为主”,让学生由充裕的学的过程,突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要素实践活动。
本课教学板块清晰,谢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通过学生自学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活动二诵读古文,让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多种不同方式练习诵读,充分给学生练习诵读古文的时间。活动三学习并背诵第一则古文。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第一则古文,老师再指导释疑。通过词句填空、根据意思背句子等方式,帮助学生背诵第一则古文。三个活动设计合理,难度层层递进。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古文、理解古文、背诵古文。
课堂中,谢老师在第一个活动学习生字词模块中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几个活动时间紧张。生字词部分学生因为课前有做预习,掌握较好,所以该部分可以不做重点教学,给后面的朗诵古文多留点时间。
《谈读书》教学反思2
《谈读书》这篇课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随笔,属于自读课文。它围绕着“读书”展开了三个内容的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正确方法、重要作用。语言凝练、警句迭出、蕴含哲理。同时以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式进行阐述,充满了睿智的思辨色彩。接下来我对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反思如下:
在导入部分,通过王国维“读书三境界”酿造出读书氛围,同时与初三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相联系。学生进入了情境,但是我并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想法、感受,而直接进入文本,没有很好的激发阅读兴趣。
在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层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我设计的问题不难:本文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基本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接下来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这是考察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领悟能力。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课堂效果不是很好。首先我没有让学生发挥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处处都是读书的观点,单凭一个人去概括寻找,难度很大。可以通过三、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补充来完成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这样也能减少课堂沉闷气氛。其次,我的引导不够。学生只能理解观点表层的意思,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读书实际,更为深刻的理解内容。比如说关于“代读”,我可以举例让他们明白“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才可以用这种读法。还有这么有哲理的文章,学生读的少了,所以学生没有很好的感悟到读书的目的、作用以及学到读书的方法了。
编写《读书名言精评》环节是个亮点。课堂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地“活”起来,“动”起来,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变为学生“学”的活动,将本需由教师讲析出来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改变以前只口头表达赏析语言的方式,编写《读书名言精评》将口头表达与写作相结合。学生将喜欢的语言摘抄出来,从多个角度去品评,然后进行交流品评。这一方面是感受培根语言魅力,另一方面这样的摘抄方式也是学生平时应该有的读书习惯,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通过这一活动,既凸显了语言教学这一重点,又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老师的示范点评(从修辞,思想内涵上来点评文章中的一句话)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导致他们也只从两方面来谈。或许可以不做示范,因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的品读句子,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解读。还有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
最后我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结束,谈的是读书方法,跟导入的“诗词”相呼应,从而整个教学具有完整感。
总之,这样的课堂教学,对老师和学生的知识要求都比较高。拿这样的一篇议论文来说,如何把学生的思维从与作(文本)对话迈向与自己对话,这仍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谈读书》教学反思3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而且安排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效果
依据文章题材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可以放手引领读书。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第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句话的内涵。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料解决心中的疑惑。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评选出背诵小能手。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的语言夯实基础。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成功之处
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
三、不足之处
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作读书的名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谈读书》教学反思4
《古人谈读书》中三篇文章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配乐范读、反复诵读的方式
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限制,以及古文对现代学生来讲除了枯草乏味还是枯草乏味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这三篇文章的时候决不能用常规教法,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配乐朗读让在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古文的枯草乏味的念头给抛到了脑后,师读完,学生还意犹未尽,从学生的神情中可看出他们此时急于想揭开古汉语神秘的面纱。
作者的头像及表现该文意思的插图带着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古文二则所蕴含的深厚道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寻秘探索感悟其古汉语的神韵。思维极其活跃。让学生诵读时也积极提出配乐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二、抓古汉语的特点,学习其精髓,提升语文能力
1.充分抓住文章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如:《读书有三到》一文,行文简洁,但布局严谨,使得文章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所以弄懂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了学习该文的重点和难点了。我带着学生从作者朱熹是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当然非同一般入手比较
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其实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不应该脱离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此时学生还处与似懂非懂,所以,让学生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说一段话,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虽往成较困难,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算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以锻炼。
三、课后扩展,增强素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谈读书》教学反思5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课,选择了《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所以课上我重点以学生的朗读为主,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然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虽然老师是一节课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者。但是老师决不能够越俎代庖,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文言文的教学,因为那样做的`话,老师一堂课下来累得要死要活,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方法也没有记住。即使有一两位学生记住了一点儿那也是鹦鹉学舌根本无从谈起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完之后,我又组织了全班交流的环节,这样做是想让大家把自己小组里的学习所得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经验和学习情况,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和启发。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谈读书》教学反思6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活动不够充分,主要是考虑时间问题,这一直是我教学活动中无法解决的一个矛盾。要么就是课堂容量的问题,也可能是课堂环节的有效性问题。
2、语言不够精练,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锤炼语言。即使做不到妙语如珠,也要精练流畅,文采飞扬。
《谈读书》教学反思7
本课中的三篇文言文都比较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我在教学时也是紧紧围绕这一特点进行的。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二者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得又少,能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弄清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地断句,才能把句子读通顺。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疏通文义的环节,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如有不懂的地方,我再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全文。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作用。教师范读课文的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尤为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
三、注重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实用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尝试运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揣摩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学生们的表现来看,这次尝试是很成功的。
《谈读书》教学反思8
马老师教的《古人谈读书》这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突出优点:
一、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马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整堂课氛围轻松、愉快,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听到了。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欣赏和关注,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因而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师生配合默契。
二、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重点段,学生边读课文边选择,边思考边回答,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自读自悟,渗透了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谈读书》教学反思9
今天上《谈读书》,是培根的文章的译文,学生看了很多次,找不到头绪。我见学生对这篇文章找不着北,让他们小组讨论这文章,讨论后他们都认为难。我又叫学生朗读全文……
后来要我帮学生给文章划分了层次,学生才开始对全文有点点理解。然后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一问题,大家都未作详细的探讨下课铃已响起了。
我相信下节课,学生一定会对这篇文章找到学生的这突破口,顺利学习此文的。
这篇课文学生认为有点古文语言,也有白话文特点。加上一段一到尾,不分层次,导致难学。我作为教师,都希望此译文要分一下段落,让学生读起来容易把握。
当然,如果教师不理会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讲解文章,这一节课就顺利很多了。
《谈读书》教学反思10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以我布置了两项基础性的作业:
1、写上这三篇古文的翻译;
2、工整抄写三篇古文。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这两项作业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又布置他们课下搜集其他古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已达到拓展积累的目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授,我深刻意识到古文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逐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及文言文积累的培养。
《谈读书》教学反思11
教材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本文看,作者说理透彻,语言精辟,论述的范围又广,几乎一字一个观点,针对随笔的特点,结合本文内容中谈到的读书的目的、作用、方法。于是,我将本文教学定为两个重点目标,即1、感悟语言;2、理清作者的观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学情分析
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关于读书的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章,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树立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谈读书》教学反思12
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习前,我先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内容读通顺、读正确。课上设计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 读、思、悟相结合。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以及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大意。同桌间也互相练习说课文的大意,进一步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这一课学过后,并不像我预想的那么难,学生在反复读、体会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当天就能背下课文。
《谈读书》教学反思13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改进措施:
1、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提纲图来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
2、应该设计现实问题让学生加以讨论,如“新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如XX的父亲说:‘我没有读过书,但在家具厂打工,一月轻松也能挣个三、四千,大学生工资才一、两千,还没我高呢,读书有什么用?’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利用课堂的讨论来加深认识,获得启迪。
《谈读书》教学反思14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篇随笔,属于立论文。作者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与经验的的关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这篇文章不仅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它语言精辟,笔法灵活,给人以美的熏陶。
本堂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并针对优美句子做点赏析积累。授完本节课,自己的感觉还行,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也还比较高。但坐下来仔细思考,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在教学创新方面,要步伐迈出的更大一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要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所以,让自己的课常教常新,永远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过于追求课堂的完美。本节课45分钟,我在时间上面把握还比较好,重点安排了对教材的理解与语言的赏析积累,在这个重难点上还是把握较好,但是,没有注意去生成一些新的东西,把课堂带活,走向深入。所以,按部就班的多,许多问题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课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师生互动方面,学生虽比较积极,但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只是停留在表面,没能深究下去,我的引导也不是很有效,没有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刘冬梅老师的课就能够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挖掘出一些新的东西,学生的收获更大一些。
《谈读书》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
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2、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3、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课堂时间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