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江苏省部分初中名校参观考察报告
赴江苏省部分初中名校参观考察报告
一、所考察学校的基本情况
这次考察的学校,是江苏省甚至在全国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它们在学校管理、新课程改革、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创出了自己的特色,洋思中学的“四清”教学模式、虹桥二中的协同教育、东洲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学教合一教学模式,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洋思中学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特色:敬业的教师创造了教育的神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先学”,即教师揭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自学。第二步是“后教”,即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拔。第三步是“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此可谓“洋思经验”之精华所在。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促使学生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上学生自学、听课都特别认真,学习目的性强紧张程度高。
2、“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洋思中学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标志是“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每节课都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有意紧张来完成。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精心设计学生的学案,主要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集体备课勾画出框架,个人备课处理好环节,充实好内容。每节课学生从上课到下课都是考试,教师讲课的实质是对考试的评价。
3、“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四清”的实质是不停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堂堂清”、“日日清”是由任课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的,内容就是教材上最基本的要求,过不了关的学生要用自习时间或课间同学之间补课,直至过关。“周周清”是由年级组组织进行的,过关内容就是本周所讲的教学内容,过不了关的利用休息日找教师补课。“月月清”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是一种正式的考试,由学校统一出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二)虹桥二中
虹桥二中实施素质协同教育,即以管理协同、德育协同、教学协同、社区协同、评价协同为主要内容的素质协同教育。以素质协同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和谐教育体系。和谐教育来自和谐的管理。学校协同管理确立了六种理念:坚持以全面发展为本质的素质教育观;坚持以学科观念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观;坚持以塑造人格为中心的发展评价观;坚持以掌握学法为目标的主动学习观;坚持以分层施教为主题的教育效率观;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的办学质量观。
在这六种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在办学模式上树立了十个观念,即:管理理念上树立法德双治的观念;管理宗旨上树立协同发展的观念;管理志向上树立争当龙头的观念;管理目标上树立学生至上的观念;管理策略上树立主动超前的观念;管理动力上树立科研提质的观念;管理人力上树立竞聘上岗的观念;管理财力上树立优绩优酬的观念;管理物力上树立效益优先的观念;管理实践上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在工作实践中,确立了以“学生管理上采取‘一主四师’协同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十二大创新模式。正是这些创新的理念和协同的模式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整体,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也成为了南通教育的一大亮点。
(三)东洲中学东洲中学的办学特色就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自1995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历经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已经发生的问题)、心理预防(预防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着眼未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三个阶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常规管理、教师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管理介入互动,为东洲中学学生的健康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张炳华校长富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从实际出发的治校策略的管理下,学校发展成“领导个个教育行家、教师人人教学能手”的先进群体,连续八年获市中考综合考核第一;校园展现出“师生物皆可入画、山水楼交相掩映”的秀丽环境,处处张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
(四)东庐中学
东庐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自1999年以来,该校在陈康金校长的带领下,大胆摒弃传统管理模式,尝试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其教学过程是:让广大教师充分占有资料,根据各个教师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每位教师轮流主备部分内容,其他教师协助查找资料,形成初稿;再由备课组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后定稿,形成包含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及探索提高等内容的格式统一、师生共用的“讲学稿”。教师将“讲学稿”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引导全体学生边练习边订正错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簿”,学生填写“学后记”,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对每份“讲学稿”教师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课堂上,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走近课堂,变从教师出发的题海训练为学生自主的先思考后练习。测试时教师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这一优质资料经常地进行复习,极大的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
东庐中学凭借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在短短几年内连获殊荣:被江苏省确认为示范初中;获得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南京市师德先进集体;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中小学学习的先进典型。
二、所考察学校的基本经验
(一)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是锻造品牌教育的基石
“江苏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仅仅表现在教学成绩的炫目上,其魅力源头还在于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所考察的几处学校,在办学主体上,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多元办学主体;在教育对象上扩大了教育范围,普遍建立了家教辅导中心,家长也成了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内容上,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增设发展型课程,如东洲中学的心理教育课就颇具特色,教育效果显著;在教育空间上,把课堂搬到部队、工厂、农村甚至国外,让学生接受更全面的素质教育,如东洲中学每年都组织师生到国外考察、学习,真正实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教师队伍上,城乡之间、中小与村小之间经常互派教师,进行长期交流,学校内部实施“青蓝工程”,实行捆绑式评价,开放、灵活的教师对流动交流机制和评价机制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
(二)以校为本的课改实践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
课程改革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名优教师带动一般教师,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个案方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成了以上考察学校创办特色的关键。洋思中学敬业的教师创造了教育的神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均称为全国关注学习的土生土长的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的利用,将学、教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东洲中学采取“交叉听课、对话点评,一题多课、课例展示”的形式,积极组织全员参与的校本课例研讨,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坚持开展校本课改研究,每学期初,学校制订学期课改工作计划,围绕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评价等学习相关理论、开展集体研究,坚持走以课题开发促进课程开发的校本化道路,积极开展“农村初中进行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对此进行专题采访并报道,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果;虹桥二中则以协同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素质协同教育,构建和谐教育体系,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改革举措,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整体,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也成为了南通教育的一大亮点。
(三)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铸就辉煌成绩的根本
江苏四校教育之所以成功,关键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有强烈的教育发展意识,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来办,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与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结合起来。
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东洲中学校长张炳华是江苏省人大代表、心理学教授,他积极倡导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承任教师培训及初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上有远见卓识,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出了“读书不能增加一个人的长度,而能增加一个人的宽度”的理念,倡导教师多读书、多学习。东洲中学还建立了“青年教师发展中心”,每位教师都制订自己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同时还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客观地记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快速提升。东庐中学在发展初期,也多次派出教师在洋思中学蹲点学习。所考察的四处学校,名校长多、名教师多,还得益于他们对“青蓝工程”的重视。各学校都成立了活动组织委员会,通过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手、成材。青蓝结对,不拘一格。他们打破原来“一对一”、“一帮一”的格局,逐渐变为“一师多徒”、“多师一徒”,有的教师既“上拜师傅”又“下带徒弟”,形成多层次的师徒结对。许多青年教师在名教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读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金钥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定期进行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正是多年以来持之不懈的努力,才打造出一支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四)严谨务实的管理举措是实施高效办学的核心
江苏省、市均实行模范学校评选,以此推动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所到的四处学校,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
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二是环境建设突出园林特色。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三是制度健全,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虹桥二中编印的《学校管理制度》,大到学校总章程,小到驾驶员岗位职责,均制定了科学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每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同时,各学校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如东洲中学“没有制度外的人,也没有制度外的事”已达成学校师生的共识,确保了学校管理制度的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
(五)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保障
所考察的四处学校,在各类评价改革上,都明显的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对教师评价,按照教育教学、教科研、差生转化、教学常规、履行职责等方面,分a、b、c、d四档进行考核,对教师上课、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等所有教学环节也都进行了量化细化,并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学生的评价,则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坚持各学段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情况,把学生高考及未来发展情况也作为对初中、小学及其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校的评价,各地市将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学工作捆绑起来进行综合考核,作为重点学校的评估成绩,这样既有利于加强重点学校对薄弱学校教学指导,也有利于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对照江苏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我们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应当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
江苏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保持这样一种“高位持续走强”的态势,的确是与其苦练内功,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南通人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化、集约化、内在化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学校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创出品牌,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努力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显性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隐性因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论文发表等,其次,比如校园环境、学校建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学校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们应当学习南通人,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三)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
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是大面积、加速度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下一步,我们也要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校长要亲自抓科研,从各自优势出发,以课题为纽带,组建起自己的科研集团军,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科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同时,紧密结合高中教学区域化管理,探索加强高中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形成合力,为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服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全市教师尽快形成良性的梯状发展格局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兴教之本。如南通市在扎实推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的基础上,又把名教师、名校长等教育精英整合起来,建立了南通教育的专家库,用他们成功的经验打造出一批新的名师,带动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教师为本,以人才为贵”产生了巨大的核聚变能量,这一点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精心打造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另一方面也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推进自己的“青蓝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育干部、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五)进一步增强抓质量的意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江苏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质量一流。始终坚定不移抓质量,正确处理好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既不用高考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高考佳绩对立起来。他们持续走强的秘密就是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学生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学校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升学率。通常,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揠苗助长”——通过加班加点、针对考点,进行机械反复的“应试训练”,促使学生出好成绩,这是拼消耗;二是“顺其自然”——通过巧妙地组织、引导和必要的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力,学生自然而然出好成绩,水到渠成。在南通,家长们都乐意把孩子往南通中学送。他们这样做,不只是孩子学得好——“进了通中的门,就是大学的人”,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那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有文化学习和琴棋书画球等兴趣爱好发展之乐,无拖课、补课之苦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之累。南通中学的老师们是怎样让学生轻轻松松成为大学的人呢?他们的“生根之策”便是“导学”——按认识规律,为学生设计一条求知之路,一条将教学内容、方法及师生活动组合起来的最好进程,不仅让学生会学,还让学生乐学。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南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初中教研室
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日
第二篇:赴江苏省部分初中名校参观考察报告
赴江苏省部分初中名校参观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深化课程改革,4月11日—16日,初中教研室组织两区教研室副主任、全市初中教学示范学校校长及部分市直、区直学校校长等12人,赴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南通市教研室、南通市崇川区虹桥二中、海门市东洲中学、溧水县东庐中学等单位进行了参观考察。整个考察活动安排紧张而有序,内容丰富而充实。为确保考察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初中教研室要求每位同志都要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回,真正把考察学校的经验学到手、学进脑,以更好的指导我市的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在考察过程中,大家不辞辛苦,不怕疲劳,带着激情和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认真听取所考察学校的校长介绍,深入课堂听课研讨,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座谈交流,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考察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所考察学校的基本情况
这次考察的学校,是江苏省甚至在全国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它们在学校管理、新课程改革、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创出了自己的特色,洋思中学的“四清”教学模式、虹桥二中的协同教育、东洲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学教合一教学模式,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洋思中学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特色:敬业的教师创造了教育的神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先学”,即教师揭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自学。第二步是“后教”,即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拔。第三步是“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此可谓“洋思经验”之精华所在。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促使学生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上学生自学、听课都特别认真,学习目的性强紧张程度高。
2、“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洋思中学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标志是“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每节课都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有意紧张来完成。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精心设计学生的学案,主要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集体备课勾画出框架,个人备课处理好环节,充实好内容。每节课学生从上课到下课都是考试,教师讲课的实质是对考试的评价。
3、“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四清”的实质是不停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堂堂清”、“日日清”是由任课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的,内容就是教材上最基本的要求,过不了关的学生要用自习时间或课间同学之间补课,直至过关。“周周清”是由年级组组织进行的,过关内容就是本周所讲的教学内容,过不了关的利用休息日找教师补课。“月月清”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是一种正式的考试,由学校统一出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二)虹桥二中
虹桥二中实施素质协同教育,即以管理协同、德育协同、教学协同、社区协同、评价协同为主要内容的素质协同教育。以素质协同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和谐教育体系。和谐教育来自和谐的管理。学校协同管理确立了六种理念:坚持以全面发展为本质的素质教育观;坚持以学科观念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观;坚持以塑造人格为中心的发展评价观;坚持以掌握学法为目标的主动学习观;坚持以分层施教为主题的教育效率观;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的办学质量观。
在这六种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在办学模式上树立了十个观念,即:管理理念上树立法德双治的观念;管理宗旨上树立协同发展的观念;管理志向上树立争当龙头的观念;管理目标上树立学生至上的观念;管理策略上树立主动超前的观念;管理动力上树立科研提质的观念;管理人力上树立竞聘上岗的观念;管理财力上树立优绩优酬的观念;管理物力上树立效益优先的观念;管理实践上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在工作实践中,确立了以“学生管理上采取‘一主四师’协同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十二大创新模式。正是这些创新的理念和协同的模式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整体,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也成为了南通教育的一大亮点。
(三)东洲中学
海门市东洲中学位于海门市区东部,是1987年创办的一所海门市直属中学。学校自建校以来,先后被评为首批省实施现代化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连续三届被评为省模范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省德育先进学校。近几年来,又成功举办了江苏省德育整体改革现场会、江苏省初中教育现场会和江苏省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现场研讨会。学校创办人张炳华校长先后被授予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个人、省心理教育专家、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张校长多次应邀到省内外讲学,2000年还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研究会,受邀作专题演讲,交流办学经验。他的办学理念是当名校长、铸名教师、创名学校,创造自然教育生态环境,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学校的办学经验,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电视台、江苏省教育电视台、江苏省卫视台、《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成才导报》等报刊媒体都专程到校采访并予以宣传报道。
东洲中学的办学特色就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自1995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历经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已经发生的问题)、心理预防(预防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着眼未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三个阶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常规管理、教师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管理介入互动,为东洲中学学生的健康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张炳华校长富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从实际出发的治校策略的管理下,学校发展成“领导个个教育行家、教师人人教学能手”的先进群体,连续八年获市中考综合考核第一;校园展现出“师生物皆可入画、山水楼交相掩映”的秀丽环境,处处张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
(四)东庐中学
东庐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自1999年以来,该校在陈康金校长的带领下,大胆摒弃传统管理模式,尝试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其教学过程是:让广大教师充分占有资料,根据各个教师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每位教师轮流主备部分内容,其他教师协助查找资料,形成初稿;再由备课组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后定稿,形成包含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及探索提高等内容的格式统一、师生共用的“讲学稿”。教师将“讲学稿”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引导全体学生边练习边订正错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簿”,学生填写“学后记”,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对每份“讲学稿”教师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课堂上,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走近课堂,变从教师出发的题海训练为学生自主的先思考后练习。测试时教师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这一优质资料经常地进行复习,极大的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
东庐中学凭借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在短短几年内连获殊荣:被江苏省确认为示范初中;获得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南京市师德先进集体;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中小学学习的先进典型。
二、所考察学校的基本经验
(一)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是锻造品牌教育的基石
“江苏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仅仅表现在教学成绩的炫目上,其魅力源头还在于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所考察的几处学校,在办学主体上,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多元办学主体;在教育对象上扩大了教育范围,普遍建立了家教辅导中心,家长也成了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内容上,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增设发展型课程,如东洲中学的心理教育课就颇具特色,教育效果显著;在教育空间上,把课堂搬到部队、工厂、农村甚至国外,让学生接受更全面的素质教育,如东洲中学每年都组织师生到国外考察、学习,真正实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教师队伍上,城乡之间、中小与村小之间经常互派教师,进行长期交流,学校内部实施“青蓝工程”,实行捆绑式评价,开放、灵活的教师对流动交流机制和评价机制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
(二)以校为本的课改实践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
课程改革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名优教师带动一般教师,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个案方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成了以上考察学校创办特色的关键。洋思中学敬业的教师创造了教育的神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均称为全国关注学习的土生土长的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的利用,将学、教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东洲中学采取“交叉听课、对话点评,一题多课、课例展示”的形式,积极组织全员参与的校本课例研讨,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坚持开展校本课改研究,每学期初,学校制订学期课改工作计划,围绕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评价等学习相关理论、开展集体研究,坚持走以课题开发促进课程开发的校本化道路,积极开展“农村初中进行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对此进行专题采访并报道,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果;虹桥二中则以协同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素质协同教育,构建和谐教育体系,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改革举措,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整体,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也成为了南通教育的一大亮点。
(三)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铸就辉煌成绩的根本
江苏四校教育之所以成功,关键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有强烈的教育发展意识,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来办,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与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结合起来。
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东洲中学校长张炳华是江苏省人大代表、心理学教授,他积极倡导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承任教师培训及初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上有远见卓识,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出了“读书不能增加一个人的长度,而能增加一个人的宽度”的理念,倡导教师多读书、多学习。东洲中学还建立了“青年教师发展中心”,每位教师都制订自己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同时还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客观地记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快速提升。东庐中学在发展初期,也多次派出教师在洋思中学蹲点学习。所考察的四处学校,名校长多、名教师多,还得益于他们对“青蓝工程”的重视。各学校都成立了活动组织委员会,通过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手、成材。青蓝结对,不拘一格。他们打破原来“一对一”、“一帮一”的格局,逐渐变为“一师多徒”、“多师一徒”,有的教师既“上拜师傅”又“下带徒弟”,形成多层次的师徒结对。许多青年教师在名教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读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金钥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定期进行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正是多年以来持之不懈的努力,才打造出一支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四)严谨务实的管理举措是实施高效办学的核心
江苏省、市均实行模范学校评选,以此推动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所到的四处学校,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
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二是环境建设突出园林特色。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三是制度健全,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虹桥二中编印的《学校管理制度》,大到学校总章程,小到驾驶员岗位职责,均制定了科学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每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同时,各学校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如东洲中学“没有制度外的人,也没有制度外的事”已达成学校师生的共识,确保了学校管理制度的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
(五)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保障
所考察的四处学校,在各类评价改革上,都明显的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对教师评价,按照教育教学、教科研、差生转化、教学常规、履行职责等方面,分A、B、C、D四档进行考核,对教师上课、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等所有教学环节也都进行了量化细化,并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学生的评价,则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坚持各学段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情况,把学生高考及未来发展情况也作为对初中、小学及其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校的评价,各地市将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学工作捆绑起来进行综合考核,作为重点学校的评估成绩,这样既有利于加强重点学校对薄弱学校教学指导,也有利于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对照江苏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我们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应当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
江苏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保持这样一种“高位持续走强”的态势,的确是与其苦练内功,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南通人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化、集约化、内在化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学校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创出品牌,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努力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显性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隐性因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论文发表等,其次,比如校园环境、学校建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学校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们应当学习南通人,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三)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
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是大面积、加速度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下一步,我们也要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校长要亲自抓科研,从各自优势出发,以课题为纽带,组建起自己的科研集团军,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科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同时,紧密结合高中教学区域化管理,探索加强高中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形成合力,为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服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全市教师尽快形成良性的梯状发展格局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兴教之本。如南通市在扎实推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的基础上,又把名教师、名校长等教育精英整合起来,建立了南通教育的专家库,用他们成功的经验打造出一批新的名师,带动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教师为本,以人才为贵”产生了巨大的核聚变能量,这一点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精心打造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另一方面也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推进自己的“青蓝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育干部、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五)进一步增强抓质量的意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江苏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质量一流。始终坚定不移抓质量,正确处理好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既不用高考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高考佳绩对立起来。他们持续走强的秘密就是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学生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学校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升学率。通常,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揠苗助长”——通过加班加点、针对考点,进行机械反复的“应试训练”,促使学生出好成绩,这是拼消耗;二是“顺其自然”——通过巧妙地组织、引导和必要的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力,学生自然而然出好成绩,水到渠成。在南通,家长们都乐意把孩子往南通中学送。他们这样做,不只是孩子学得好——“进了通中的门,就是大学的人”,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那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有文化学习和琴棋书画球等兴趣爱好发展之乐,无拖课、补课之苦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之累。南通中学的老师们是怎样让学生轻轻松松成为大学的人呢?他们的“生根之策”便是“导学”——按认识规律,为学生设计一条求知之路,一条将教学内容、方法及师生活动组合起来的最好进程,不仅让学生会学,还让学生乐学。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南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初中教研室
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日
第三篇:赴江苏省部分初中名校参观考察报告
赴江苏省部分初中名校参观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深化课程改革,4 月 11 日—16 日,初中教研室组织两区教研室副主任、全市初中教学示范学校校长及部分市直、区直学校校长等 12 人,赴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南通市教研室、南通市崇川区虹桥二中、海门市东洲中学、溧水县东庐中学等单位进行了参观考察。整个考察活动安排紧张而有序,内容丰富而充实。为确保考察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初中教研室要求每位同志都要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回,真正把考察学校的经验学到手、学进脑,以更好的指导我市的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在考察过程中,大家不辞辛苦,不怕疲劳,带着激情和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认真听取所考察学校的校长介绍,深入课堂听课研讨,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座谈交流,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考察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所考察学校的基本情况 这次考察的学校,是江苏省甚至在全国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它们在学校管理、新课程改革、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创出了自己的特色,洋思中学的“四清”教学模式、虹桥二中的协同教育、东洲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学教合一教学模式,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洋思中学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特色:敬业的教师创造了教育的神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先学”,即教师揭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自学。第二步是“后教”,即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拔。第三步是“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此可谓“洋思经验”之精华所在。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促使学生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上学生自学、听课都特别认真,学习目的性强紧张程度高。
2、“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洋思中学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标志是“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每节课都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有意紧张来完成。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精心设计学生的学案,主要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集体备课勾画出框架,个人备课处理好环节,充实好内容。每节课学生从上课到下课都是考试,教师讲课的实质是对考试的评价。
3、“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四清”的实质是不停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堂堂清”、“日日清”是由任课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的,内容就是教材上
最基本的要求,过不了关的学生要用自习时间或课间同学之间补课,直至过关。“周周清”是由年级组组织进行的,过关内容就是本周所讲的教学内容,过不了关的利用休息日找教师补课。“月月清”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是一种正式的考试,由学校统一出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二)虹桥二中 虹桥二中实施素质协同教育,即以管理协同、德育协同、教学协同、社区协同、评价协同为主要内容的素质协同教育。以素质协同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和谐教育体系。和谐教育来自和谐的管理。学校协同管理确立了六种理念:坚持以全面发展为本质的素质教育观;坚持以学科观念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观;坚持以塑造人格为中心的发展评价观;坚持以掌握学法为目标的主动学习观;坚持以分层施教为主题的教育效率观;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的办学质量观。
在这六种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在办学模式上树立了十个观念,即:管理理念上树立法德双治的观念;管理宗旨上树立协同发展的观念;管理志向上树立争当龙头的观念;管理目标上树立学生至上的观念;管理策略上树立主动超前的观念;管理动力上树立科研提质的观念;管理人力上树立竞聘上岗的观念;管理财力上树立优绩优酬的观念;管理物力上树立效益优先的观念;管理实践上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在工作实践中,确立了以“学生管理上采取‘一主四师’协同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十二大创新模式。正是这些创新的理
念和协同的模式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整体,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也成为了南通教育的一大亮点。
(三)东洲中学 海门市东洲中学位于海门市区东部,是 1987 年创办的一所海门市直属中学。学校自建校以来,先后被评为首批省实施现代化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连续三届被评为省模范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省德育先进学校。近几年来,又成功举办了江苏省德育整体改革现场会、江苏省初中教育现场会和江苏省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现场研讨会。学校创办人张炳华校长先后被授予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个人、省心理教育专家、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张校长多次应邀到省内外讲学,2000 年还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研究会,受邀作专题演讲,交流办学经验。他的办学理念是当名校长、铸名教师、创名学校,创造自然教育生态环境,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学校的办学经验,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电视台、江苏省教育电视台、江苏省卫视台、《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成才导报》等报刊媒体都专程到校采访并予以宣传报道。
东洲中学的办学特色就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自 1995 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历经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已经发生的问题)、心理预防(预防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着眼未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三个阶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常规管理、教师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管理介入互动,为东洲中学学生的健
康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张炳华校长富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从实际出发的治校策略的管理下,学校发展成“领导个个教育行家、教师人人教学能手”的先进群体,连续八年获市中考综合考核第一;校园展现出“师生物皆可入画、山水楼交相掩映”的秀丽环境,处处张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
(四)东庐中学 东庐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自 1999 年以来,该校在陈康金校长的带领下,大胆摒弃传统管理模式,尝试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其教学过程是:让广大教师充分占有资料,根据各个教师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每位教师轮流主备部分内容,其他教师协助查找资料,形成初稿;再由备课组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后定稿,形成包含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及探索提高等内容的格式统一、师生共用的“讲学稿”。教师将“讲学稿”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引导全体学生边练习边订正错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簿”,学生填写“学后记”,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对每份“讲学稿”教师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课堂上,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走近课堂,变从教师出发的题海训练为学生自主的先思考后练习。测试时教师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这一优质资料经常地进行复习,极大的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
东庐中学凭借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在短短几年内连获殊荣:被江苏省确认为示范初中;获得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南京市师德先进集体;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中小学学习的先进典型。
二、所考察学校的基本经验 (一)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是锻造品牌教育的基石 “江苏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仅仅表现在教学成绩的炫目上,其魅力源头还在于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所考察的几处学校,在办学主体上,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多元办学主体;在教育对象上扩大了教育范围,普遍建立了家教辅导中心,家长也成了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内容上,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增设发展型课程,如东洲中学的心理教育课就颇具特色,教育效果显著;在教育空间上,把课堂搬到部队、工厂、农村甚至国外,让学生接受更全面的素质教育,如东洲中学每年都组织师生到国外考察、学习,真正实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教师队伍上,城乡之间、中小与村小之间经常互派教师,进行长期交流,学校内部实施“青蓝工程”,实行捆绑式评价,开放、灵活的教
师对流动交流机制和评价机制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
(二)以校为本的课改实践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 课程改革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名优教师带动一般教师,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个案方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成了以上考察学校创办特色的关键。洋思中学敬业的教师创造了教育的神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均称为全国关注学习的土生土长的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的利用,将学、教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东洲中学采取“交叉听课、对话点评,一题多课、课例展示”的形式,积极组织全员参与的校本课例研讨,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坚持开展校本课改研究,每学期初,学校制订学期课改工作计划,围绕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评价等学习相关理论、开展集体研究,坚持走以课题开发促进课程开发的校本化道路,积极开展“农村初中进行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对此进行专题采访并报道,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果;虹桥二中则以协同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素质协同教育,构建和谐教育体系,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改革举措,使学
校的各项工作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整体,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也成为了南通教育的一大亮点。
(三)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铸就辉煌成绩的根本 江苏四校教育之所以成功,关键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有强烈的教育发展意识,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来办,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与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结合起来。
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东洲中学校长张炳华是江苏省人大代表、心理学教授,他积极倡导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承任教师培训及初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上有远见卓识,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出了“读书不能增加一个人的长度,而能增加一个人的宽度”的理念,倡导教师多读书、多学习。东洲中学还建立了“青年教师发展中心”,每位教师都制订自己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同时还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客观地记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快速提升。东庐中学在发展初期,也多次派出教师在洋思中学蹲点学习。所考察的四处学校,名校长多、名教师多,还得益于他们对“青蓝工程”的重视。各学校都成立了活动组织委员会,通过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手、成材。青蓝结对,不拘一格。他们打破原来“一对一”、“一帮一”的格局,逐渐变为“一师多徒”、“多师一徒”,有的教师既“上拜师傅”又“下带徒弟”,形成多层次的师徒结对。许多青年教师在名教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读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金钥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定期进行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正是多年以来持之不懈的努力,才打造出一支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四)严谨务实的管理举措是实施高效办学的核心 江苏省、市均实行模范学校评选,以此推动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所到的四处学校,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
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二是环境建设突出园林特色。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三是制度健全,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虹桥二中编印的《学校管理制度》,大到学校总章程,小到驾驶员岗位职责,均制定了科学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每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同时,各学校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如东洲中学“没有制度外的人,也没有制度外的事”
已达成学校师生的共识,确保了学校管理制度的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
(五)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保障 所考察的四处学校,在各类评价改革上,都明显的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对教师评价,按照教育教学、教科研、差生转化、教学常规、履行职责等方面,分 A、B、C、D 四档进行考核,对教师上课、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等所有教学环节也都进行了量化细化,并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学生的评价,则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坚持各学段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情况,把学生高考及未来发展情况也作为对初中、小学及其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校的评价,各地市将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学工作捆绑起来进行综合考核,作为重点学校的评估成绩,这样既有利于加强重点学校对薄弱学校教学指导,也有利于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对照江苏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我们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应当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
江苏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保持这样一种“高位持续走强”的态势,的确是与其苦练内功,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南通人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化、集约化、内在化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学校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创出品牌,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努力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显性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隐性因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论文发表等,其次,比如校园环境、学校建
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学校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们应当学习南通人,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三)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 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是大面积、加速度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下一步,我们也要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校长要亲自抓科研,从各自优势出发,以课题为纽带,组建起自己的科研集团军,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科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同
时,紧密结合高中教学区域化管理,探索加强高中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形成合力,为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服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全市教师尽快形成良性的梯状发展格局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兴教之本。如南通市在扎实推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的基础上,又把名教师、名校长等教育精英整合起来,建立了南通教育的专家库,用他们成功的经验打造出一批新的名师,带动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教师为本,以人才为贵”产生了巨大的核聚变能量,这一点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精心打造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另一方面也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推进自己的“青蓝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育干部、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五)进一步增强抓质量的意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江苏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质量一流。始终坚定不移抓质量,正确处理好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既不用高考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高考佳绩对立起来。他们持续走强的秘密就是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学生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学校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升学
率。通常,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揠苗助长”——通过加班加点、针对考点,进行机械反复的“应试训练”,促使学生出好成绩,这是拼消耗;二是“顺其自然”——通过巧妙地组织、引导和必要的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力,学生自然而然出好成绩,水到渠成。在南通,家长们都乐意把孩子往南通中学送。他们这样做,不只是孩子学得好——“进了通中的门,就是大学的人”,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那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有文化学习和琴棋书画球等兴趣爱好发展之乐,无拖课、补课之苦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之累。南通中学的老师们是怎样让学生轻轻松松成为大学的人呢?他们的“生根之策”便是“导学”——按认识规律,为学生设计一条求知之路,一条将教学内容、方法及师生活动组合起来的最好进程,不仅让学生会学,还让学生乐学。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南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第四篇:赴名校学习考察报告
赴名校学习考察报告
XX年7月28日至8月2日,我随禹城市教育考察团到江苏省XX中学、XX中学、XX中学XX分校、XX实验中学考察,先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的办学特色
.XX市XX中学抓常规、抓细节、抓过程,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后六中学很重视常规管理,他们认为,做好常规就是奇迹。他们提出的“常规+细节+过程=奇迹”就是“把常规做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XX中学靠的是规范科学的管理,靠的是坚持低耗高效的原则,抓严细节是XX初级中学开展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
早读管理。他们的做法是明确文科教师的几个规定的动作,强调文科教师前一天放学,必须到班把第二天早读课的学习内容、任务要求布置好,并写在黑板上,到第二天早读下课前的五分钟或是正课上课的前五分钟,进行严格检查。这样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的做法,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作业管理。平时练习的油印量由教导处把关,课外练习册、教辅用书等资料,每生限订一套,其余全部封杀。学校提倡教师手头多买几本参考书,每天做些筛选、剪贴、翻印的工作,这样布置的作业有针对性、实效性。在常规考核中,学校对学生平时的课业负担要求非常严格,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及时批阅,自己来不及批阅的作业坚决不允许布置。布置一道练习,学生就要像考试一样及时地完成一道,教师认真地批改一道,并认真地评讲一道。学校认为,牛吃了草要反刍,学生做了作业,也必须进行反思,教师给予评析,否则就难以消化吸收。布置作业,应在练习的精选、精练、精评上下功夫。
课堂管理。在课堂教学上,学校强调教学内容重在双基,教学对象则要瞄准中下等学生,甚至是最后几位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益。45分钟效益的衡量标准,决不是教师在45分钟里教给了学生多少,而应该是教会了学生多少,学生已掌握了多少。
2.XX县XX中学的“讲学稿”,书写了教学的神奇。
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改革缘于学校曾长期处于硬件差、师资差、生源差和观念落后、手段落后、质量落后的“三差三后”状况,一度被确定为撤并学校。不改革,不进行校本教研就不会有XX中学的发展。1999年起,学习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做法,创造出“讲学稿”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捆绑式教学考核,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而重新迅速发展。
讲学稿的具体做法:
作为“XX经验”的核心之一,“讲学稿”指的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师集体备课(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备考试)的结晶。讲学稿的具体做法是:
实行教师超前备课(即在假期内)、集体备课,教师轮流执笔,骨干教师把关审核,形成共案,把教案、学案和分层次评价作业结合在一起,用一张8开的纸印好(正反面),每节课的课前1天发下去。学生预习完成学案中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在上课前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理科类如数学、物理,主要是以大容量训练为主。“讲学稿”发给学生后,一般教师要收回两次,第一次是上课前检查预习情况,第二次是检查当堂训练情况,并结合课后或周六培优补差的时间进行辅导,实现日日清、周周清。
“XX经验”的核心之二是捆绑式考核,其主要构想是进行教学考核时,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师徒教师(同集备组的教师)是捆绑在一起的,不管谁的成绩多突出,奖励是一样的。捆绑式考核的基本作用是使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来提高“讲学稿”质量并共同使用“讲学稿”。
东庐经验的核心之三是“考教合一”。因为“讲学稿”是集预习、课堂笔记和练习为一体的文本,如何保证学生按照规定使用、保管好“讲学稿”十分重要,因此东庐中学除了日常管理教育和习惯的养成以外(新生入学前2周开始训练使用讲学稿),另一重要手段是“考教合一”,即单元测验、阶段考查等考试题目多出自“讲学稿”,年级越低,比重越大,7年级80-90%,8年级70-80%。
3、XX实验中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结构”的教学思想。
一是“知识内容结构”。现在语文教材是一篇一篇课文,数学教材是一道一道例题,好比散落的一颗颗珠子,现在要求把一篇课文或一道例题放在“知识结构”中来学习,也就是要把散落的珠子变成一串串珠子。这种知识结构不是教师交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画知识树”自己来建构。一类知识结构总有一个基本概念,好比树的主杆由基本概念再生成许多下位概念,好比树干上生长出许多树枝,大树枝又会长出许多小树枝,用画“知识树”能够非常形象地表述和掌握一种知识结构。
二是“方法程序结构”。方法程序结构是指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会掌握知识结构,把这种学习方法概括化、结构化。学生习得了这种“方法程序结构”,就能有效地掌握一类知识结构,也就有了“举一反三”以至“举一反十”的能力。
比如,XX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概括出了“阅读”的基本方法程序结构——“查—读—品—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用“两类结构”进行教学?
王XX校长将之概括为一句话:“三环二线一核心”。
“三环”指以“例题找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验方法”三个大环节构成的教学过程。“二线”指以例题、习题、试题等教学内容构成的知识线(明线),以及贯穿其中的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线(暗线)。“一核心”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学科思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概念、原理、法则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4、XX中学XX分校高品位办学,走内涵发展之路。
学校以“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校训,以“既对学生的现在负责,又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为办学理念,坚持“高品位、研究型、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目标和“基础合理、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培养目标,教学上遵循“小班化、层次化、个性化、个别化”的原则,在夯实基础、面向全体的同时,对优秀生进行拔尖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学校还开设绘画、文学、剧社、航模、机器人等15个课外社团,力求为在校的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学校依托金陵中学百年教育的品牌,倡导人文关怀,注重人文素养,追求科学精神,以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现人文美、追求精神美为文化建设理念,建设“文(文化,校园浓厚的知识文化氛围)、雅(雅致,指学生语言文明和行为规范)、序(有序,指遵规守纪)、活(活跃,指校园生活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用心营造个体成长和生命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全面建设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
二、考察后的几点感想、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所考察的四所学校的校长都具有明确的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敢想敢做敢为的胆略,象XX中学“常规+细节+过程=奇迹”的思想,XX中学的“讲学稿”,XX中学XX分校的校园文化,XX实验中学“两类结构教学法”都充分体现了校长的思想和引领。
2、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XX中学、XX中学一度都成为撤并对象,都是农村初中,校舍陈旧,师资匮乏,生源一度面临困境,他们不等不靠,立足学校实际,抓常规、抓细节、抓过程,求改革、求实效,他们以行动验证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破不立”“穷则变、变则通”的老话,从变革中硬是冲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创出了名气,甩掉了窘迫,迅速改变了原状而让人瞠目。
3、深厚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XX中学XX分校的“文、雅、序、活”、XX中学的“常规+细节+过程=奇迹”“良心+认真+方法=成功”、XX中学的“教学合一”、XX实验中学“精细化管理”等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4、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学校发展的保证。
所考察的四所学校都有一套切实可行、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教育改革从根源上说,是教育制度上的改革。
三、今后的工作设想、确定正确先进的办学思想,树立科学实效的教学理念。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这个口号,我们已经喊了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了,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些先进的理念到底有多少扎根于我们的教师心里,并化为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觉行为,今后我们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落实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
2、低起点,小步子,扎扎实实抓好常规管理,抓好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常规是学校师生参加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会、学好的前提。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立足学校实际,切实抓好学校的常规工作,特别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把平凡的事做的不平凡,做出特色。
3、狠抓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今后,我们继续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我们应紧紧抓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这个核心,始终坚持把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课堂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衡量课堂模式改革的标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目标教学”“先学后教”“教学案”“两类结构教学法”等思想和模式,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健全和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
一流的学校都有一套一流的管理体系,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业绩,我们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部纳入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把“包”字请进学校,制订了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制订了各项工作管理考核评比奖惩制度,并且对各项工作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逐步形成了民主、科学、严密的调控机制。
第五篇:赴三所名校考察报告
以先进的理念引领人,以积极向上的文化激励人,以科学的管理规范人
———赴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武汉市二桥中学参观考察的报告 甘肃省灵台县邵寨中学 马宏钧
10月29日——11月5日我有幸到外省市参观学习,在考察学习中,参观团成员先后听取了湖南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武建谋校长的学校管理理念、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吴汉波校长作了主题为“扬起主动发展的风帆”的报告,从“拥有三个优势,奠定我校主动发展的基石”、“依托四张名片,形成我校主动发展的动力”、“强化五种能力,推动我校主动健康发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武汉市二桥中学张金豹校长关于“校园就应该充满阳光”特色办学的工作报告,并实地参观了各校的特色办学及文化氛围。整个考察活动安排紧张而有序,内容丰富而充实。所参观的学校的校容校貌、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师生风采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确保考察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在考察过程中,大家不辞辛苦,不怕疲劳,带着激情和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认真听取所考察学校的校长介绍,深入课堂听课研讨,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座谈交流,争取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回,努力把考察学校的经验学到手、学进脑,以返校后更好地指导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将考察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所考察学校的基本情况
这次考察的学校,是湖南、湖北省甚至在全国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它们在学校管理、新课程改革、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创出了自己的特色,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雅礼中学是湖南的四所重点高中之一,办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办学实力强劲,师资力量雄厚。由美国耶鲁大学的雅礼协会创办,因此得名,雅礼即是耶鲁的音译。雅礼中学中、高考成绩始终名列省市前列。雅礼雨花中学是2010年12月,长沙市雨花区与雅礼中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雨花区黎托中学交由雅礼中学托管,更名为雅礼雨花中学,由雅礼中学直接派出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担纲教学。
武汉市二桥中学立伯牙故里知音桥桥头,临汉水之滨。已有近三十年的办学历史。自 2006 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学校逐步走向了“科教科学”,不仅促进了学校的升学教育,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快速提升。学校秉承“阳光教育”办学理念:让全体学生在充满温暖与活力的阳光下全面发展。实施阳光教育,就是要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成为阳光少年,让班级成为阳光班级,让课堂成为阳光课堂,使整个校园成为阳光校园。为此,在实施阳光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各种艺术活动,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具备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和良好审美情趣的阳光少年。学校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来,通过人才引进、新教师招聘等方式引进了一批优秀教师。近年来,中考成绩一直在汉阳区名列前茅。学校注重文化引领,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为抓手。在张金豹校长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实现了学校和谐、快速发展。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坐落于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生态园内,依傍美丽的青竹湖,现有小学、初中共74个教学班级,师生人数达4000余人。学校拥有省内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标准的学习生活条件。我校秉承百年名校长沙市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长沙市一中成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善、勤、健、朴”为校训,坚持“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的办学思想,办学不到六年,即已享誉三湘。
二、所考察学校的基本经验
(一)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是锻造品牌教育的基石
三所名校真正魅力不仅仅表现在教学成绩的炫目上,其魅力源头还在于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所考察的三所学校,在办学主体上,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多元办学主体;在教育内容上,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增设发展型课程,如雅礼雨花中学的扎染课就颇具特色;在教师队伍上,城乡之间、中小与村小之间经常互派教师,进行长期交流,学校内部实施“青蓝工程”,开放、灵活的教师流动交流机制和评价机制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湖南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真正确立“人才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发现、引进、培养、集聚、激励优秀人才作为实现学校科学发展最为关键的战略任务,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建设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品牌中学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二)以校为本的课改实践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
课程改革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名优教师带动一般教师,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个案方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成了以上考察学校创办特色的关键。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控,落实与完善师生评价方案;争取与长沙市一中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教师更新理念,适应新课改,培养了一大批在全国、省市具有一定影响的名优教师,数十人获得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一等奖。武汉市二桥中学,这所从困境中一路走来的薄弱校,自2006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不仅提高了教学成绩,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二桥中学的“阳光课堂”“一二四”教学模式硕果累累。二桥中学,因为敢于进行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而成为了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教育地理分布上的一个重要坐标。
(三)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铸就辉煌成绩的根本
三所学校教育之所以成功还因为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有强烈的教育发展意识,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来办,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与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结合起来。武汉二桥中学张金豹校长认为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是学校发展之魂,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发展与提高,不是一个教师作用的结果,他依赖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青竹湖湘一学校在全面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改革薪酬办法,加大激励措施,鼓励名师成才。所考察的三处学校,名校长多、名教师多,还得益于他们对“青蓝工程”的重视。青蓝结对,不拘一格。他们打破原来“一对一”、“一帮一”的格局,逐渐变为“一师多徒”、“多师一徒”,有的教师既“上拜师傅”,又“下带徒弟”,形成多层次的师徒结对。许多青年教师在名教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读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金钥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定期进行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正是多年以来持之不懈的努力,才打造出一支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四)严谨务实的管理举措是实施高效办学的核心
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所到的三所学校,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
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武汉二桥中学的张金豹校长认为:学校要发展好,校长要有好的管理。他在学校管理中始终如一的做法是营造“公平、简单、关爱”的人文环境。这是一种透明的管理、阳光的管理。校长没有任何特权。他崇尚“公平才有道德”。公平的前提是阳光透明。他来到二桥中学后,评先、评职等关系教师切身的问题,条件公开,操作透明,以实际工作为准绳,用成绩说话,不偏不倚。让全体教职工深刻感受到,只要认真工作,做出成绩,学校会公平对待每一位教职工。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二是环境建设突出教育特色。“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我们参观的学校,墙壁文化做得非常有特色,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学校成了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面墙壁都成为教育的场所。这一面面小小的墙壁,在教育者精心的设计、布置之下,会让孩子们感受到,时时处处都置身于文化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已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萌芽,这正是滴滴浸润、润物无声。
三是制度健全,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青竹湖湘一学校着眼于建立完善制度、增强各级各类组织活力,积极推进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以及各方面工作体系的改革创新,光评价制度就有《青竹湖湘一教师教学常规考核办法》、《青竹湖湘一班主任考核细则》、《青竹湖湘一教师奖励方案》、《青竹湖湘一学生常规管理办法》等。同时,各学校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没有制度外的人,也没有制度外的事”已达成学校师生的共识,确保了学校管理制度的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
(五)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保障
所考察的三所学校,在各类评价改革上,都明显的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对教师评价,按照教育教学、教科研、差生转化、教学常规、履行职责等方面,分A、B、C、D四档进行考核,对教师上课、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等所有教学环节也都进行了量化细化,并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学生的评价,则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坚持各学段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情况。武汉二桥中学提出新的“阳光少年”和“特长阳光少年”评选标准,在关注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发展,让学生能在完成学业之外培养、挖掘潜能。学校根据学生活动或比赛结果,设置了“特长阳光少年”的若干奖项:雄鹰奖(体育)、彩虹奖(美术)、墨香奖(书法)、音韵奖(音乐)、探索奖(科技)、和谐奖(好人好事)、金桥奖(学校班级工作)、妙笔奖(征文)等,即时表彰和颁发荣誉证书。“阳光少年”和“特长阳光少年”的评选成为一种导向,激励每个孩子自主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都具备一定的特长,素质教育因此真正落到实处。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对照湖南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我们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学校良性发展的战略决策
三所名校的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保持这样一种“高位持续走强”的态势,的确是与其苦练内功,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是三所名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化、集约化、内在化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学校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创出品牌,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深厚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显性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隐性因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论文发表等,其次,比如校园环境、学校建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学校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们应当学习三所名校,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三)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
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是大面积、加速度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下一步,我们也要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校长要亲自抓科研,从各自优势出发,以课题为纽带,组建起自己的科研集团军,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科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同时,紧密结合高中教学区域化管理,探索加强高中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形成合力,为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服务。
(四)队伍建设是学校永葆活力的根本。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兴教之本。如三所名校在扎实推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的基础上,又把名教师、名校长等教育精英整合起来,建立了本地教育的专家库,用他们成功的经验打造出一批新的名师,带动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教师为本,以人才为贵”产生了巨大的核聚变能量,这一点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精心打造一批名教师,另一方面也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推进自己的“青蓝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育干部、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五)质量建设是强校之基。
三所名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质量一流。始终坚定不移抓质量,正确处理好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既不用中、高考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中、高考佳绩对立起来。他们持续走强的秘密就是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学生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学校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升学率。通常,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揠苗助长”——通过加班加点、针对考点,进行机械反复的“应试训练”,促使学生出好成绩,这是拼消耗;二是“顺其自然”——通过巧妙地组织、引导和必要的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力,学生自然而然出好成绩,水到渠成。参观的三所名校给我们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乡之水,可借清源。改变不了的我们无需改变,可以改变的我们必须改变。如何将别人的先进的办学理念,打造特色学校的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学校管理中;将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是我们考察之后的工作重点。我们要及时地吸取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好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