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广泛的美术文化氛围中学习美术,重点是让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美术技能技巧的层面发展到学习美术文化的层面。小学生重点是从课堂学习中了解我们的美术发展史,认识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特别是国画的教学。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让学生了解中国画艺术是很重要的,那么是否就不需要学习技能技巧呢?我觉得学生应该从技能技巧的学习中
了解中国画的传统文化。
本课属于中国画教学,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习和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先说说自己认为成功的地
方
1、重点教学环节的教学。
(1)、环节一:分组欣赏,感受用中国画工具表现动物
通过学生的试着用墨在纸上画一画体验国画独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美术学习的快乐。同时在有形中使学生感受到表现青蛙是运用墨色在宣纸上的自然渗化,使其饱满而有韵味的。有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喜爱国
画的感情。同时,以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来拓展相关知识。
(2)、环节二:教师演示绘画全过程。
我的教学设想是尽可能利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使学生体会水分的干湿对墨重要的作用,把自己喜欢的青蛙表现出来,我利用简单的“示范”来调动学生进行思维,经过讨论和反复实践,总结出用笔、用墨的规律,同时提示学生绘画时注意构图问题,解决本课知识重点,结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环节三:画好一幅画后的交流。
如何评价学生作业是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研究方向。新课程的其中一条理念就是跟评价有关的——为学生发展而评价。在这个交流环节中我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发现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让学
生通过交流获得知识、情感、价值观等。
2、尝试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多次实践后,让学生直接用墨去画青蛙。让他们在完全独立的环境中去尝试,在画画的过程中感受工具的使用、水墨的变化、造型的把握、构图的安排等等。这个阶段正是学生绘画经验的获得阶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到完成后,交流发现到的问题,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让他们自己认识如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长远利益而言
是非常有益的。
第二篇: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条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生物知识走向“会学”生物知识。这就对生物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1.教师要善用、巧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但不依赖教材,不唯教材是从,以课标为依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准确名称应该是教学材料而非教授材料,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为了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新课程删除了“难、烦、偏、旧”的内容,加大了学生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高质、高效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中,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提倡学生在“做中学”,我通过让学生填写概念图,绘制示意图,解读坐标图,描述模式图来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生真正能在“做”中“学”。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鼓励、信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多种形式的体验中,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例如在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中,利用分组学习,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分析图表,明确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通过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检测花生种子中是否含有脂肪,我大胆放手,支持学生自己鼓励他们动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无定法,教师要探索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高一生物必修一第5章第3节细胞呼吸时,我让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中适时的露田、疏松土壤等措施的实质是为了什么?粮食储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4.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生物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善于发现、肯定、总结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鼓励肯定,并将这种闪光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我在所带的6个班中,学期初成立了生物兴趣小组,鼓励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建议性的实验以及课标未要求的实验,鼓励生物小组的同学去做,并且自己准备实验材料以及用具,自己配制所需试剂,不清楚怎么配,建议他们上网查找信息。这一尝试,大大锻炼了一部分同学的动手能力及敢于探究敢于实践的能力。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学生问卷调查表
新课程改革学生问卷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新课改现状,请你认真如实地作答以下问题。感谢你的配合!
一、选择题(在你认为的题项后括号内打“√”)
1、你所在的年段是:
五六年级()三四年级()一二年级()
2、目前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你觉得:
很好()较好()一般()不好()
3、学校推行新课改后,你更喜欢学习了()还是不喜欢学习了()。如果喜欢那么原因是:教师现在只是点拔、指导,不再从头讲到尾()
教师让我们自主学习、互相讨论的机会多了()
教师把课堂交给我们,我们成了课堂的主人()
不知道()
4、新课改后,你觉得课堂上:
主要还是听老师讲()与同学交流讨论机会增多()一般都是同学之间讨论()仍旧和过去一样()
5、新课改后,你觉得老师:
经常鼓励我们提问题()态度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对我们更关心了()感觉变化不大()
6、推行新课改后,你对上课:
更喜欢()比较喜欢()差不多()不喜欢()
7、新课改后,你觉得课堂气氛:
十分活跃()活跃()乱而吵闹,学不进东西()死气沉沉()
8、新课改后,你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
更多了()差不多()
更少了()要求理解性的多了,死记硬背的少了()
9、推行新课改以来,你觉得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
发生根本变化()发生很大变化()有一点变化()还是老样子()
10、新课改后,你觉得自己学习成绩:
有进步()有一点进步()差不多()有退步()
二、简答题
你觉得一堂好课该是怎样的?
第四篇:高一学生如何看待新课程改革
高一学生如何看待新课程改革
2007年夏季,我省实施了建国以来第八次教育课程改革,那么,这次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参与者、体验者、受益者,我们的同龄人——高一学生对新课程的看法究竟是怎样的呢?他们是否能真正接纳新课程改革呢?又是否能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变化呢?
(1)对新课程改革所持的态度
新课程改革对于刚刚踏进高中大门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爆炸性、震撼性的事件。那么学生第一反应是什么呢?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预想是什么?他们最真实甚至最情绪化想法是什么?
31.1%学生第一感觉是课程改革好,认为书呆子生活有望改变了。42.8%学生认为新课程改革不好,实质上换汤不换药。20%学生认为反正都改了,管它呢。6.1%学生感觉新课程改革这举动太过无聊了,干嘛要改来改去。
而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试验区的学生,你感觉是幸运还是不幸?
15.2%学生认为自己十分幸运,高呼课改万岁;而43.7%学生很郁闷,觉得自己挺倒霉的,干嘛要课改呢,觉得改来改去没什么安全感。36%学生对此没有什么感觉。
那么,学生认为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36.2%学生认为人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高考意识是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39%的学生认为问题在于理念能否全面落实实际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否乐意配合新课程改革;13.3%学生认为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地域性差别所引起的教育水平不一致才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阻碍。11.4%的学生认为学的东西是否更有用的才是最迫切的。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新课程改革所持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的,大部分学生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变革力度和实施情况不大乐观。他们害怕最终在实践过程中,课程改革流于形式,结果说和做两张皮,实质可能没有太大的改动,而且,学生对新课程改革所能带来的成效表示怀疑,因为新课程改革实行将近一年了,并没有见得对培养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有多大的收效,反而感觉基础知识打得不牢固,感觉就是两头空。
在对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学分管理制度和考试评价制度等等的认识上,有的学生非常关注,也有学生置之不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41.9%)压根儿就不知道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于学分管理制度情况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当然,这方面知识必须靠自己通过多途径获取信息。作为一个试验区学生不主动去了解的话,就比较不利于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了,而且对自己意义重大的社会热点和事件,更应去了解,去思考、去探讨。
(2)对课程结构和教材变化的看法
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科课程成为旧的课程结构最重要特色。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内相对封闭,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教材呈现方式比较呆板,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而且各门学科对于本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森严的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的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的“紧箍咒”。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
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后,在对国际课程改革大势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新课程力求关注人全面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作了极大的改革和调整。
新课程结构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选择性是此次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包括选修模块的开设和教材版本多样化。新课程开放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在统一课程方案背景下,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除此之外,新课程还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不良倾向。另外,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独特价值,强调学科间联系与综合。在新课程内容上,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课程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教材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后,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于是不同版本多样化教材应运而生,有华东师大版、广东版、山东版、江苏版和人教版等。如此多的教材版本,学生是怎样看待的?近27.2%学生认为不同的版本的教材有利于综合比较,择优选择学习,与本地区教育资源相匹配。有近48.5%学生认为教材版本多,太混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是比较适应那种稳定课程结构,对于一时之间出现这么多版本,不是很适应,也很担心由此导致各地区学生所受的教育水平不一致。18.8%学生说不太准。而有5.4%学生没留意此现象。
在教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下,新教材在结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出现了更多、更高、更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素材。那么,“改头换面”之后的教材,是否能够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呢?是否让他们对课本产生兴趣呢?是否能激发他们求知欲呢?
从调查结果来看,65.1%的学生认为“改头换面”的新教材感觉还行,持比较认同的态度;5.8% 的学生非常喜欢;15.1%的学生非常讨厌新教材,14%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谈不上喜欢或者不喜欢;这是学生对新教材总体的看法。至于新教材的具体的特点,26.6%学生认为新教材富有创新性,能够“弃其糟粕,取之精华”,删掉一些繁杂知识,较有吸引力,24.6%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比较活泼有趣,图片多,彩色代替那黯淡颜色,更受学生喜爱。有13.3%学生认为教材切合我们心理特征,接近学生生活。有35.4%学生认为与生活经验较接近,富有时代感。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新教材还是比较喜欢的,足见教材闪光之处了:能获得学生的喜爱,体现课程结构特征。
虽然学生对新课程的教材的时代感、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比较满意,但是,对教材所选择的基础内容的却存在着比较大的意见,从我们所得到的数据显示,37.3%的学生认为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太简单,薄弱,同时,新课程改革大大压缩必修课时,但是内容含量并没有相应减少,这就造成内容太多而课时不够的局面,如语文科,机会每节课都要上一篇新课文,上课纯粹是在赶进度,这势必影响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些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新课程改革有关部门人员注意和重视。
(3)高一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情况 新课程终究还是在我们身上落实了,那么,我们的同龄人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适应情况是怎样的呢?
①对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适应情况
针对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这一教育理念,27%学生认为这些都是空话,到头来还是得考试,我们只能“一心只读圣贤书”。58.4%学生很赞成支持这种理念,但认为一张卷子没法衡量人的全部才能。就如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身心健康发展、审美能力、口头表达和交往能力等等都是无法落实在卷面上,更不是仅仅回答几道题就能判定的。在分数面前,无论你民族、身高、外形、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特长、人生观是什么,人人平等。它就像一把“铁面无私”的尺子,在用统一标准衡量人,但是这个这把尺子的尺度又是十分有限,考察范围更是狭小。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与潜力都不同,学习成绩高低往往束缚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也绑住了多元化人才的发展。
但是,新的评价体系真的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其它能力和才华受到肯定和积极评价吗?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认为传统的评价观念依旧在学生、老师、家长心中扎根,没有感受到新的评价体系落实成效,评价制度没有具体客观的尺度,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这里摘录一位学生的看法:讨厌新课程,老师一会说给这个加分,一会说给那个加分,搞得我们要为加分学习似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科学客观、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②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新课程要求教学方法是多样和活泼的,课堂教学是开放、民主的。那么,教师是否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呢?学生是否感受到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否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6.1%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活跃,老师采用较多元化的教学方式。16%学生认为教师还是遵循“满堂灌”的教学模式。75.7%学生认为偶尔课堂气氛会调动起来,老师有时候讲的内容也挺感兴趣,教学方式也比较新颖。2.2%学生没有留意此现象,我行我素,上啥听啥,处于被动状态。
那么,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又怎么样呢? 27.7%学生一下子融进了,能很好配合适应教师教学。22%学生不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认为还是旧的好。46.8%学生表示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采取无所谓态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适应并不尽如人意,但毕竟也没有走向极端,学生还是感受到课堂气氛和教学方式变动。这也令我们欣慰,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学生们钟情于课堂,教师不断总结切合新课程标准的授课经验,切实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学生们展示才能的大舞台。
③对新课程改革后的学习方式的适应情况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与思要结合起来,多动脑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这也说明,在学习过程中要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尽量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过程和方法,培养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在唯分数论的中国,“十年寒窗苦读”的书生形象也还是现代社会学生学习的真实写照。“一张考卷定终身”还是许多中国学生的命运。因此,在考分面前,许多中国学生都只能趴在桌子旁奋笔疾书、挑灯苦读。高考制度造成这种极为固定、功利化的教学模式,学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就练什么,学生学习方式手段单一,学习比较被动。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被动接受知识和主动探索知识时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69.2%学生认为当自己主动去学习、去探究时,当发现或掌握一些规律,或者摸索到课本没有没讲到的知识的时候,会感到很有成就感;6.4%学生没有体验过,都只是被动接受知识;22.4%学生对此没多大感觉,1.9%学生根本不加予理睬。
可见,只有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让学生在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发现,这样,学生才能进行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求知欲。相反,若将硬邦邦知识硬塞给学生,24.7%学生往往采用老方法,浅层理解或硬背下来;19.3%感觉吃力,老是理解不清;49.4%学生感觉厌烦乏味,却被迫接受。这足以见得,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毫无亲身体验和自主情况下学习知识和技能,往往效果是极差的。
所以,我们必须设法改善这种死板而且被动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便是针对这一点明确的指出,改变旧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具体要求下,新课程要求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
那么,要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落到实处,就必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那么,哪些学习方式能获得学生的青睐呢?
34.6%喜欢这些比较轻松有趣的学习,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答辩等,这些活动活泼有趣,较能获得他们的喜爱;;39.0%学生喜欢将学习内容联系实际,联系实际生活,关注此前沿报道,让知识不断更新发展;15.1%学生较喜欢探究式学习方式;5.9%学生喜欢小组合作方式;4.9%学生喜欢采取传统的学习方式,补充教辅资料积极应考。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来,学生喜欢的几种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那么,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学生究竟有没有激发起学习的热情?还是他们觉得自己仍旧是被动地学习呢?
认为自己学得十分快乐,对学习抱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占10.2%;学习有一定积极性,总体上学习有热情的有50.9%,还是不喜欢学习,认为自己被动地学习的占18.0%;新课程改革后学习热情没有增加,反倒削减的学生有19.8%。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是否适应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呢?是否经常运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27.8%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22.0%的学生感觉到很不适应,还是习惯以前的学习方式,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学习;46.8%的学生认为感觉还行,偶尔会运用,当有时间或者老师有要求的时候。
还有,对于新课程重点提倡的探究学习,学生对待这种学习方式是怎样态度?到底积极参与还是应付了事?
17.4%学生表示较积极参与探究,并且主动地去创造条件;13.8%学生因为疲于应付科目与考试,学业负担重,只是记住个有用结论;20.4%学生将探究活动纯粹当作作业来完成;48.5%学生有时间就去探究一下没时间就不管了。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来,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一半学生认为总体还有学习热情,一成学生感觉到学习很快乐,对于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将近一半的学生还可以适应,近3成学生感觉非常适应,这说明学生对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还是比较喜欢,比较适应的,但是也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2.0%)不适应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不喜欢学习,学习的热情反而削减,只是被动的学习。这跟新课程的内容比较简单、薄弱,知识体系不是很完整,而教辅资料的习题难度有比较大,要完成教辅资料的习题,任课教师就要补充很多知识点有极大的关系,56.9%的学生都反映有这种感觉。
至于探究学习,尽管新课程强调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但是还未引起某些学生足够重视。理想化的探究学习是以学习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教学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共同探究新问题。而实际上,落实这一环节往往由于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限制,收不到显著成效。设置这类探究活动,往往对学生和教师素质要求很高,而且要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去观察、探究,由于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又少,很多时候上课都是在赶进度,课堂上根本没有时间来开展探究活动;再加上设备条件和教学资源又不足,这些无疑都是探究性活动开展的绊脚石。老师一旦布置关于探究活动作业,学生暗暗叫苦,应试思维模式没有转变,探究活动、探究学习难落到实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新课程改革后的学习方式总体上还是适应的,但还是存在着上述的问题,这些应该引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门人员的重视并加以改进。
第五篇: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设计(范文)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顾名思义,它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任何一位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都务必要做到两项最基本的工作--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一定要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一.破“师本设计”立“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学设计,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学设计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即在《语文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实施原则和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值此,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需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完全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一切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对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自觉破过去“教师即知识权威”的“师本角色”,立“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
二.破“教参套用”立“多元参照” 过去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也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更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里,设计者十分关注“教参”规定的既定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既定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教学设计中的既定任务完成了,“学生是否真正有效地学,并得到了确实的发展”等实质性问题却很少考虑,所以,教师在上述思维定式下设计的教学方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参考书,可以说是教师制定教学设计时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