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办学思想体系

时间:2019-05-13 19:3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办学思想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办学思想体系》。

第一篇:学校办学思想体系

学校办学思想体系

办学理念: 为您而存在;因您而精彩;与您同呼吸;和您同成长。“为您而存在”---体现学校办学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您而精彩”---学校为教师的成功创设平台,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赞赏师生的独立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师生取得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师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和善意;赞赏师生对问题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与您同呼吸”---体现和谐。即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起来的潜移默化,相濡以沫的育人氛围。

“和您同成长”---体现一种新型的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师生在交往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办学目标:

健全科学合理、高速运转的学校管理体制,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断优化育人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同时,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把学校办成具有特色、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学校。近两年的目标是调动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因素,夯实基础,加大投入,高标准通过2007年“两基”国家验收。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进俱进,各项工作指标的验收排全县同类学校前列,中心校保持县级示范学校,争创市级示范学校,以此幅射、带全镇小学的发展。

学校培养目标及宗旨:办有灵魂的学校;育有底气的新人。

何谓“灵魂”,就是指有一整套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办学思想、措施和目标体系。何谓“底气”(即大气、骨气、争气)可持续和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校训:学做大家喜爱的人。

小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初级阶段,学校不可能决定每一位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走得多远,但是要成才必须先成人。成为怎样的人,根本来说就是“大家喜爱的人”。

校风:科学与人文并重、规范与个性兼容。

“科学”指按规律办学,科学管理、科研教学。同时也是树立“严瑾、求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人文”从本质讲,人更渴望精神的享受和情感的满足,尊重、理解、沟通、信任、厚道、热情、关爱等人文精神应该体现在每个教师的言行中和每个教学过程上。

“规范”常言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即统一有形式要求,依法办学,学生有言行举止合乎规范。

“个性”就是个人与他人区别的特征,个性象征着自主力、突破力和象征力,学校要为师生创设必要的时间和心镜,使个性得以张扬。

教风:爱中严、严中爱;学中教、教中学。

学风:乐学、会学、巧学、学会。

领导作风:团结、务实、创新、高效。

工作目标:夯实基础、苦练内功、团结务实、创新发展。

第二篇:实验小学办学思想体系

实验小学办学思想体系

一训三风

校训: 文明、求真、博学、创新

校风: 诚信、和谐、求实、进取

教风: 敬业、爱生、严谨、创优

学风: 尊师、乐学、刻苦、自励

实小精神:

艰苦创业的纪兰精神

团结拼搏的协作精神

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

锐意教改的创新精神

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

教师誓词:

教育,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育人,我所承载的终身使命.要用爱心去创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我都会让他进步,让他成人、成才.校领导要实现四个转变:

在思想和言行上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集权型向民主型转变,由滞留型向前瞻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秉承一个宗旨: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基。

树立一种理念: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发展个性着眼未来 树立一种思想:育人是根本,质量是生命,校风是灵魂,教学是中

心,科研是先导,教师是关键。

确立两个目标:

办学目标:规范办学有特色,创新教学有特点,全面发展有特长。育人目标: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身体健壮学业健树 坚持四个方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 创出一种特色:打电教牌唱艺教戏品教研果走创新路 构建“三三”框架:

建“三境”:优美的物化环境、浓厚的文化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

育“三风”:诚信、和谐、求实、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创优的教风;尊师、乐学、刻苦、自励的学风。

养“三气”:学生的童稚气、教师的学者气、学校的学术气。建立五级网络:

“分管校长——教研室——学科组——课题组——实验教师”五级教研网络。

树立“三本”办学思想:

“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教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

学生“六五”活动:

1、五使:微笑使你美丽,文明使你可爱,勤奋使你聪明,互爱使你快乐,锻炼使你健康;

2、五爱:爱自己、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

3、五心: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关心送给同学,孝心送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4、五小:要做学校的小主人、同学的小伙伴、老师的小助手、家庭的小帮手、社区的小公民;

5、五自:自信、自强、自理、自律、自护;

6、五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教师树立八个新观念

(1)树立“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念;(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3)树立‘‘教学是交往’’、“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的新的教学观;(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兰堡磐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5)树立‘‘以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的新的质量观;(6)树立“笔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摊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的学习观;(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校本教研基本模式:

案例研究式、主题研究式、观摩研讨式、专业引领式、同伴互助式、自我反思式”六种校本教研基本模式,家庭作业“四留、四不留”:

“四留”:留适时量作业、留分层次作业、留实践性作业、留养成性作业;“四不留”:不留超时量作业、不留机械重复性作业、不留随意性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

实验课题主课题:“小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子课题:(1)“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2)“以疑导学,自主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模式”;(3)“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4)“在体验教育中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第三篇:刘桥镇大刘小学办学思想体系和养成教育方案

刘桥镇大刘小学办学思想体系和养成教育方案

一、指导思想 :

根据县教体局关于推进“一校一特色”创建指导意见,我校充分挖掘学校的传统优势,坚持“办有文化的学校、做有品质的教育”的办学宗旨,以“服务学生”为办学理念。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资源,以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致力于做好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工作,特制定本方案。通过加强习惯的养成,丰富特色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挖掘特色建设的内涵,努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

二、条件分析:

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重视、支持下,我校全体教职工尽职尽责,努力工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科研、教育教学、安全管理等工作走在全县农村小学的前列,学校先后被授予“宣城市卫生学校”、“市级青年文明号”、“平安校园”、“宣城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等称号,形成了一定的办学优势。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家长知识水平不高,平时忙于农活,没有时间、没有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结合学校实际,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切入口,积极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对部分教师、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家长、学生的需求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内化学校的自身内涵和品味,进一步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特色化发展。

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乌申斯基也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些名言都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三、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一校一特色”——养成教育建设,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健康校园、和谐校园、文化校园”的办学目标;引领全体教职工专业化成长,学会研究、学会超越、学会务实、学会服务,打造一支“活泼高雅、热情谦逊、自强自立、真诚奉献”的阳光团队;创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建立积极向上、健康和谐、具有活力与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实现“启迪学生智慧、打造健康体魄、塑造完美人格、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目标;培育“大胆自信、独立开朗、好学创新、感恩进取”的阳光少年。

(二)具体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培养教师良好专业习惯,成就教师幸福人生。

⑴通过培训,吸纳音乐、体育、舞蹈等优秀教师,精化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⑵注重科研强校,开展多形式校本教研,促使全体教师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教研,发挥群体力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争取在五年内培养一批“市级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以及一批具有扎实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一批责任心强、具备一定专长的新苗教师。⑷开展教师礼仪培训、阳光体育锻炼,丰富教师活动文化,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2、学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

⑴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全体学生充分参与主题式活动课程,在体验、探究、交往中快乐成长。

⑵通过教师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读书、写字、作业等各方面的习惯,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⑶继续实施生活化德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形成校本品格教育特色。

⑷实施“快乐审美艺术教育”,以舞蹈、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活动为平台,扩大参与面,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审美习惯。

⑸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创造多形式的体育运动条件,开展丰富的体育课程,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四、实施内容及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什么是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教育。把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特色教育的落脚点,剖析养成教育的价值,提炼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品质,我们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与定位。通过对小学阶段最有价值的习惯内容与我校原有的特色文化积淀等因素的分析与梳理,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习惯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将“行为习惯养成、学习习惯养成、运动习惯养成、生活习惯养成”作为特色教育课程,培养“学习自立、生活自立、精神自立”的小学生。

(一)行为习惯养成

1、课程生活化。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行为习惯养成工作渗透到一日工作中,通过营造丰富、适宜的环境,一日生活各环节,教育教学活动等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分年级、分层次开展行为习惯主题内容、行为习惯常规活动,把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到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和随机教育活动中。最后,将生活化的课程提炼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比如我校开展的文明就餐活动,每天中午各班学生按时间有序排队洗手,打饭,打菜,然后坐到班级指定的座位,教育学生不挑食不偏食,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不倒剩饭剩菜,培养了学生节约粮食、文明就餐的习惯。

2、行动系列化。针对当前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行为习惯的有效性开展具体研究,倡导全校开展行为习惯研究,全校教职工做好实践观察、实践反思等工作,进行切实的解剖、总结和反思,提炼出有价值的行为习惯养成方式。结合活动开展养成教育,如: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定为“养成教育月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等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4月份开展安全教育活动;5月份进行“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9月份:敬老院慰问活动。通过以上一些活动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能自理、会选择、能节制、会分享、能轮流、会节约的孩子,同时让孩子们学会更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3、家校同步化。在实施养成教育课程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养成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否则,将会事倍功半。为此,我们首先通过宣讲、交流等形式,将“养成教育”的理念介绍给家长,与家长达成共识,使家长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其次,采取行之有效丰富多采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引导管理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后,结合主题教学活动、家长委员会活动等载体有针对性的实施。

(二)学习习惯养成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如果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多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由此看来小学一年级,特别重要,很多好习惯就从这里开始培养的。我校重视起始年级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从一年级的学生入学就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2、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各班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每个班级制定学习习惯养成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目前,我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学生提供了读书的场地和时间,每天中午图书室和留守儿童之家,都向学生开放,各班非常有秩序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读课外书。让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运动习惯养成

1、制度硬件是基础。根据户外活动的具体情况制定户外活动安全管理制度、户外场地安全使用制度、设施设备检查制度,最大限度地将户外活动场地进行扩充,并进行合理划分,科学合理制定户外活动安排表,妥善安排户外活动场地和器材的使用;利用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户外1小时。同时,丰富体育活动器材,增添民间体育游戏等活动形式,为运动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2、活动评价是保障。开设阳光体育课程,全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户外阳光体育运动,利用大课间活动,认真研究符合我校学生兴趣的体育活动方式、手段和器材,确定符合我校学生体能发展的现有基础以及相应器材和要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动作特点,探索各年段学期目标、形式、方法,评价,建立相应的活动机制、评价机制等。

3、活动文化是载体。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根据季节的变化,开展相适应的活动。如春季开展“跳绳比赛”、夏季进行“乒乓球比赛”、秋季开展“广播操比赛”、冬季举行“长跑运动会”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运动起来,在活动中体验运动的快乐。

(四)审美习惯养成

1、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拓展快乐艺术理念,将音乐、美术、经典文学等内容纳入其中,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努力挖掘艺术教育中一切快乐和兴趣的因素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加大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以舞蹈、美术、音乐、书法等教学为载体,提高全体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继续立足课堂主阵地,在提高教学效率上狠下功夫,规范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开展审美艺术教育的课程研究。努力挖掘审美艺术教育中一切快乐和兴趣的因素,实践“生活、体验、操作、快乐”的快乐审美艺术教育理念,组织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

2、环境渗透要注重

孟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环境是学校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的渗透教育功能在审美习惯的养成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校在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就注重“典雅校园、优雅教师、文雅环境”的定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仍是我校的重要课题。

五、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一)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6.2——2016.8):制订我校“一校一品”建设方案,全面组织实施建设分工工作; 第二阶段(2016.9—2017.8):重点侧重于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的构建,特色教育稳步深入地开展;

第三阶段(2017.9——2018.8):进一步推进我校“一校一特色”的建设,全面实践我校的发展规划。

第四阶段(2018.9——2019.8):继续进行校园特色建设自我诊断和评估,形成建设总结报告,推出我校的建设成果展示、交流推广。

(二)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

把“一校一特色”建设工作纳入我校的主要议事日程,分工负责,相互协调,上下一心,齐抓共管。

2、加强领导。

成立“一校一品”建设领导小组,反复讨论,分析我校特色发展情况,明确特色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岗位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一校一特色”建设的重大意义,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培训,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意识和能力,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合理分工,细化任务。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四篇:韩非子的思想体系述评

韩非子的思想体系述评

摘要:本文以韩非子一生的遭际为出发点,详细论述了韩非子以“法术势”理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韩非子思想中的精华与有失偏颇的内容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此外,本文也从激励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对韩非子思想进行了评述,指出韩非子的激励理论的不对称性及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可持续性。

关键词: 韩非子 激励理论 思想述评

一、韩非子生平

韩非,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生年无确切记载,史家尚有争论,大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今河南省新郑)的公子,虽贵为皇室后代,但由于是嫡出,所以韩非并不受韩国国君的重视。战国末期,弱小的韩国已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韩非虽为贵族阶层,却并未沉迷于声色犬马。韩非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直为韩国的富国图强呐喊。韩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子存世的著作并不多,其思想主张主要体现于《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经典著作中,后人收集其文章,编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子的治国思想的产生是与韩国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公元前403年,晋国三分,韩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其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史记·韩世家》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韩国国势在韩昭侯时代达到顶峰。昭候之后,韩国的贵族阶层逐渐腐朽,同时也由于其地处中原,被魏国、齐国、楚国、赵国和秦国团团包围,生存空间极其有限,韩国的国力日渐微弱。公元前230年韩国为秦所灭,成为六国之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韩非生活的时代,正是韩国国运衰颓、国家机器不堪一击,整个国家已经苟延残喘的时候。作为皇族的韩非,出于其特殊身份所催生的使命感,高举变法的大旗,提出一系列的变法图强的主张,试图像申不害当年那样通过变法再造强盛的韩国。

不幸的是,韩非的变法主张并没有得到韩国国君的认同,当然也没有在韩国得到实施。韩非曾多次向韩王提出振兴国家变法富强的计策,均未被韩王采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与冥顽不灵的韩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王嬴政,他读了韩非所著的《孤愤》《五蠹》之后,对其才华大加赞赏,推崇备至。公元前234年,秦国出兵攻韩,韩王被迫起用韩非并派韩非使秦劝谏秦王暂缓攻韩。韩非到秦国后,秦王极其忌惮韩非的过人才华,秦国臣子也对韩非加以迫害,韩非最终在牢狱之中被迫服毒自杀。

在韩非离世仅3年之后,位列七侯之

一、建国173年之久的韩国就为秦所灭,成为秦统一中国道路的第一个祭祀品。

二、韩非的思想体系

1、韩非思想的理论基础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广泛汲取老子、荀子、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思想观点,创造了一套自己的治国理论。韩非子思想体系的滥觞可以追溯到道家的“无为”思想,荀子的性恶论及前期法家人物的变法思想。这些先秦思想家的思想,是韩非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

道家的“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的思想在韩非子的思想体系中有着明确的体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就有对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的评论。在《韩非子》一书中也有不少关于道家思想的论述,如“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韩非子·主道》)在韩非子的思想体系中法与道是一对统一的范畴,这两者共同构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在《韩非子·饰邪》中韩非就写道,“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道法成全,智能多失。夫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万全之道也。明主使民饰于法,知道之故,故佚(逸)而有功。”道即支配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韩非很认同道家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思想,他认为在治国方面也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韩非也很推崇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虚静无为,少思寡欲,顺应自然,最终要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韩非把这种“虚静无为”的态度引入他的“术治”理论。他认为君主要先使自己虚静,不表现自己的好恶,不表现自己的智慧,达到以静制动的目的。在《韩非子·难三》中,韩非就提出了“术治”的原则:“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在《韩非子·扬榷》中韩非也指出,“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使其凝固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阴见阳。”显然,韩非认为君主要有效地控制臣下治理国家,必须使用“术治”,而君王使用“术治”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暗藏,达到一种看似“无为”的状态,这样才能防止大臣察言观色,揣摸君主的意图。当然,老子与韩非的思想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老子的“无为而治”更多的是指一种治国的态度,而韩非的“无为而治”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策略,一种有效控制臣子的手段。

韩非思想体系的第二大基础是荀子的“性恶论”,当然他也吸收了荀子“法后王”“通权论”“刑罚论”“尊君论”等思想。韩非曾师从荀子,深受其“性恶论”的影响。在《荀子·荣辱》一文中荀子对人性本恶的观点进行了具体论述,“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荀子认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些本性如果不加约束将会向罪恶演变,因而必须要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荀子的“性恶论”已显偏激,韩非更是将荀子的“性恶论”推到极致。在《韩非子·备内》一文中,韩非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归于利益的驱使,他认为“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显然在韩非的眼里,人与人的联系本质上是利益的联系,利益可以超越亲情友谊,成为支配人的根本力量。

概括来说,韩非的性恶论有两层涵义,一是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天性,因而他倾向于把一切社会关系都归结于利益关系,利益至上原则是一切社会交往的最高原则、根本目的和前提。与其他先秦的思想家相比,韩非眼中的人更接近作为现代经济学基本假设的“经济人”。现代经济理论有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但它对现实世界的描述显然还不够完备,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它对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有着过于严苛的假设。韩非对人性的推定过于片面,同经济理论的局限性一样,这也决定了他的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将利定为社会生活的原则与儒家思想将“义”确定为社会原则的基本内涵是极不相同的。二是基于人性恶的论点,韩非认为只有严厉的法度而非儒家的思想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社会规范。比如在《韩非子·八经》中,韩非就认为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于利益而非仁义原则对人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统治者就可以用奖赏来激励臣民为自己效劳,用刑罚来禁止臣民为非作歹。这就是韩非法治理论的逻辑。在《韩非子·显学》中,韩非认为“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韩非的“性恶论”是他对国家微观主体——人的基本假定,这个假定既是他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也决定了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局限性。

韩非思想体系的第三个基础是法家前期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李悝、吴起等人的变法思想。韩非继承了商鞅推崇“耕战”及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继承了申不害“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的“术治”的理论,继承了慎到君主应该有“令则行,禁则止”的“势位”的观点,并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法术势”理论。

2、韩非子的“法术势”理论

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对与法相关的理论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关于什么是法,韩非认为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韩非子·定法》),“法者, 编著之图籍, 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关于法的作用韩非子在《韩非子·诡使》也有具体论述:“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关于立法与执法的原则,韩非在《韩非子·有度》中写道:“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的法治理论建立于其“性恶论”的人性论的假定之上,他认为单靠道德的约束力很难战胜人与生俱来的好利本性,认为道德约束是一种很有弹性有约束,常常会产出所谓的“私”。只有通过法令所确定的奖赏及惩戒机制,才能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有效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继承自商鞅,他与商鞅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各种规则都要以法的形式公开呈现出来,国家的各项事务应该用法令来规范,而立法的过程不应该受权贵的干预。通过法治,赏罚的规则以法令的形式明确下来,并且对所有人一律平等,这样人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韩非同时指出商鞅的理论的缺点:缺乏“术”。他认为,在要求民众守法的同时,也要使君王拥有驾驭臣子的“术”。这就是韩非的“术治”思想。

简单来说,韩非所谓的“术”就是君主驾驭和控制群臣的行政手段和方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韩非子·定法》)。为了达到“术治”的目的,韩非强调君主要注意“术不欲见”,要“以功伐决智行,以参伍审罪过”,而不能妄“听左右近习之言”(《韩非子·孤愤》)。韩非认为“术治”是国君必须学会的策略,一旦一个君王没有“术治”的能力,则会有严重的后果:“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韩非的“术治”思想对韩国当时的国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韩国当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国内却依旧政治腐败,忠言无法得到采纳。正是着眼于此,韩非认为国君自身一定要有利用赏赐及刑罚控制群臣,同时避免闭目塞听,要善于采纳忠臣的谏言。韩非的“术治”思想主要来自申不害,但他认为申不害“徒术而无法”,容易导致“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显然,韩非认为法令不会因为国君的变更而变更,因而更有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在君王实行“术治”的策略上,韩非一是主张君王要有暗藏,二是主张君要善于独断,要将最高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后者正是韩非所提出的“势位”理论的核心观点。

韩非子所指的“势位”就是指君主所居的高位,君主所具有的依法刑赏的权势,正如他所说的,“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定法》)韩非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在战国晚期那样的时代,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那么这个国家肯定无法威慑民众,从而也很难生存下去,“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韩非子·人主》)在《韩非了·难势》一篇中,韩非强调了在当时的形势之下,突出君王的威势是十分必要的,“世之治者不绝于中,吾所以为言势者,中也。中者,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的势位理论主要来自慎到。慎到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先秦思想家,韩非深受其行法治、无为而治、因天道顺人情、执政为国的思想的影响。

“法术势”理论是韩非治国思想的核心所在,是他的变法思想的精华。他认为像韩国这样的处于乱世的弱国,其君主一定掌握“术治”的手段与“势位”,从而这个国家才能有一个具有绝对统治力与高超领导力的领导核心;这个国家在制度建设上一定要实行赏罚分明的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们违法的可能性;同时在制订政策时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做到了以上几点,在弱肉强食的乱世,这个国家就能生存下来,就能富国强兵,抵御外侮。

3、韩非的中央集权论与耕战思想 在《韩非子·亡征》中,韩非指出,“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韩非已经把中央集权提高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韩非的绝对君权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社会处于历史过渡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势力日趋减弱,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大国之间互相恶性竞争,因此形成诸侯争霸,互相兼并,各自为政的分裂割据格局。而在这样的乱世,一个小国要生存下来,必须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韩非认为,只有国君对国家拥有了绝对的统治力,这个国家才能有能力生存下来。

耕战思想也是韩非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在《韩非子·五蠹》中,韩非提出了他对当时形势的判断:“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争于气力”的大背景下,韩非还提出当时人口增加与资源不足的矛盾,“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蠹》)韩非的尚武思想是与战国晚期的形势分不开的,一方面是生产的发展使得诸侯割据日益严重,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权威,另一方面是人口的增长使得各个诸侯国对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乱世就成为一种平常的状态。韩非很清醒地认识到了韩国自身的弱势及整个中国的形势,提出一定要增加国家的武力,才能自保,那些积极从军为国出力的人应该得到应有的荣誉。而国家的武备是要以足够的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所以韩非又提倡国家要奖励那些积极从事农耕的人,主张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韩非子重视农业生产,他反对社会对辛苦劳作的农业劳动者的不公允评判:“赴险殉诚,死节之民,而世少之曰“失计之民”也;寡闻从令,全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朴陋之民”也;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嘉厚纯粹,整谷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戆之民”也;重命畏事,尊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怯慑之民”也;挫贼遏奸,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谄谗之民”也;此六民者,世之所毁也。奸伪无益之民六,而世誉之如彼;耕战有益之民六,而世毁之如此;此之谓六反。”(《韩非子·六反》)他同时认为在加强农业生产方面,不能只关注农业产出,而应该将农业的产出和投入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农业活动的经济效益,“(君王)举事有道,计其入多,其出少者,可为也。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如是者功小而害大矣。凡功者,其入多,其出少,乃可谓功。今大费无罪而少得为功,则人臣出大费而成小功,不功成而主亦有害。”(《韩非子·南面》)在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的根本的同时,韩非认为商工之人不务正业,是国家的蛀虫,“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牟)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可见在韩非的意识里,工商业者的地位是远远低于农民的。当然,韩非的这种考虑是与他变法图强的终极目标相适应的。

三、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看韩非的思想

韩非的思想主要是针对治国方面的,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人们“耕战”的积极性,二是如何最大程度地杜绝人们违法乱纪的可能性。韩非认为人生来“好利恶害”并且极其“自利”,这种天性是无法通过儒家所倡导的仁义来克服的。从他所秉持的人性观出发,韩非提出“法术赏罚”是治国的良策:“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舟便揖也,乘之者遂得其成。”(《韩非子·奸劫弑臣》)从现代激励理论的观点来看,韩非“法术赏罚”的主张实际是指通过有效的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的方式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降低人们违法的可能性。

在韩非看来,最有效的正激励莫过于物质激励,同时韩非也认为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要在“赏”的同时也要“誉”,“赏莫如厚,使民利之; 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韩非子·八经》)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法家思想为什么能在战国末期取得实践上的巨大成就,根本上在于法家所主张的政策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及这些政策被执行的彻底性。为什么这些政策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且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呢,因为这些政策比其他政策能满足更多人更多层次的需要。

从动态的观点看,现代激励理论认为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应该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力度进行。韩非所提出的激励机制的最大问题就是它本身的不对称性,即正激励与负激励所发挥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是极其不对称的。在战乱时期,正激励起着主要的作用,因为韩非大力奖励耕战,务农有道和作战勇猛的人都能得到奖励,受到惩罚的人相对较少。而且由于整个社会对奖励对正激励的关注度更高,严厉的刑罚并不会引起人们较大的反抗。但是到了和平时期,耕战对国家的作用相对减弱,国战功受到奖励的人减少,而由于刑法极其严厉,负激励在整个社会泛滥,最终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

那么为什么极其严厉的负激励无法在和平时期被更改被软化呢,这与韩非所主张的极权体制相关,这一点可以从现代的委托代理理论来理解。

古代的君臣关系可以看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在韩非的时代,君被认为是一个国的绝对的主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的后代也是这个国家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君对国家的占有是神授的,是无需理由的。而臣是君所选择来对国家进行具体的治理的人。在处理君臣关系时,韩非认为臣对君要绝对忠诚,而君对臣要施行“术治”,君相对臣要拥有“势位”。

在韩非看来,君相对于臣一定要拥有绝对的控制力,要依靠法治依靠国君的“势位”及“术治”能力对臣形成绝对的约束,但对如何约束君的行为,韩非却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从现代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来看,韩非所主张的约束机制是单向的,在结构上是不对称的。这固然是由于战国晚期乱世对加强君主权威的时代要求,但从长远看,这种机制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它缺少约束君主的机制,实际上就是缺少使得整个治国方略由法治转向德法兼治的动力,缺少降低乱世治国方略惯性的机制。另一方面,这种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君的个人权威形成的统治的不可持续性是很强的,万一前任国君的后代不够具有权威性,那么整个国家的就可能陷入内乱之中。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严刑峻法下的统治向来是不会长久的。

韩非认为君与臣之间长久和谐的“委托代理”关系依靠“法术赏罚”就可以完美实现。现代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应当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建立:一是创立分权型的组织形式,二是建立风险分担的激励机制,三是设计有效的信息系统。显然韩非的主张并没有在上述三个方面有较大的建树,他主张君主要极端揽权,要独断,这与第一条途径相悖;他主张国家为君所有,臣绝对地隶属于君,这与第二条途径相悖;他主张依靠刑罚约束臣,同时君要有“术治”的能力,但对如何监督君的行为却不论及,这与第三条途径相悖。所以从现代的委托代理理论来看,他所主张的君臣关系是无法持续存在的。

韩非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简单化为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从而君臣之间的关系要靠“法术赏罚”来协调。从博弈的观点来看,博弈一方(统治者)进行赏与罚的作用都是使对方形成持久的预期,即赏罚都是按规则来的,这种预期的建立需要博弈方之间的合作与信任。而这种信任单单靠法令是无法建立起来的,这种预期的建立是一种法制文化熏陶的结果。而在整个韩非子的思想体系中,文化的作用恰恰是被严重低估的。

四、小结

韩非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上最大不同在于韩非将法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在法家思想的政策实践中,实际是靠法的强制性压制社会矛盾、掩盖社会矛盾,而非解决矛盾。而在韩非眼中,法似乎有辨别一切善恶的能力。实际上在生活中,善恶并不总是那么分明,法的作用也相应要大大减弱。法治固然能使整个社会形成一套明晰的行为准则及激励机制,能在短时间提高整个国家动员经济资源的能力。但从长期看,法治的范围有限,并且立法本身的滞后性使法律规定本身可能遭遇不灵活的问题。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道德教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法令。法家思想成熟于战国晚期的乱世,法治的作用由于历史环境的作用而凸显了出来。但在和平年代,仍旧用同样的政策去解决社会矛盾,事实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

韩非将人与人的关系简单的归结为纯粹的利益关系,从而认为物质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手段,刑罚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唯一有效的手段。韩非显然忽略了文化在形成人的精神动力及规范人的行为方面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马斯洛的多层次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并不只是名和利,还有个人安全感、社会需要感及自我实现的成就感,韩非显然忽略了这些因素。人性的确有些可能会造成恶劣后果的欲望,但人同样有足够的自我约束力。自我约束可以带来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这本身也是一种约束人的力量。单纯地用善恶去评判人的这些本性有些武断,人的欲望应该是中性的,韩非思想的最大局限也正根源对人的本性的偏激假定。

五、参考文献

1、《先秦经济思想史》:巫宝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2、《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一卷:赵靖、石世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3、《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教程》:赵靖、石世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4、《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册:陈绍闻、叶世昌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7月第1版

5、《韩非子经典选读》:王兆麟,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6、《韩非子全译》:陈明、王青,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年8 月第1版

7、《韩非子解读》:宋洪兵、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 月第1版

8、《韩非的政治思想》:郑炳杰,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6 月

9、《韩非的管理思想研究》:孔雁,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年12月

10、《韩非子思想研究》:关立新,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11、《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与市场机制》:李辉,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12、《激励理论研究的现状评述》:卢倩、聂磊,《前沿》2005年第11期

第五篇:孙子的军事思想体系是什么

孙子的军事思想体系是什么

尉缭子说: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孙子也。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孙子兵法》十三篇。这短短的13篇6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2500年。《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与我、主与客、知与行、义与利、奇与正、虚与实、迂与直、众与寡、胜与败、强与弱、攻与守、全与破、利与害等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人甚至说,中国的辩证法思想起源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奉为圭臬。

《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邃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正是因为如此,才确立了孙子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同等地位,让《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能够三书并世而立。

孙子的军事理论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其卓越不凡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

从现代军事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孙子兵法》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孙子的战争观

就像一个普通的人要有自己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孙子作为一个军事家,对战争有他基本看法和态度。

孙子的战争观,首先是“慎战”思想。孙武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主张谨慎地对待战争,首先因为战争关乎个人生死,家国存亡,当然要慎重对待。孙子说:“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兵法·火攻篇)

孙子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方,因为人死不能复生,国亡不能复存,一旦开战,首先要想到有害的结果,其次才是有利的结果。

长平之战,秦军一夜坑杀赵军40万,导致赵国十室九空,举国缟素,最终被秦国所灭,不能不说是历史上一个最惨痛的悲剧。其次,战争是有成本的。孙子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兵法·作战篇)

用兵需要日费千金的巨大成本,当然要考虑收益。孙子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他明白一个道理,打仗就是打后方,打钱粮,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战争是无法进行的。孙子的第二个战争观就是争利。孙子说:“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孙子兵法·火攻篇)

付出就要有回报,孙子不是奸商,而是伟大的军事家,他的所争之利,不是个人私利,而是国家之利,人民之利。孙子不反对战争,前提是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只有在国家面临危亡时、于国于民有利时才能发动战争。

2、孙子的战略思想

孙子的第一个战略思想是全胜的战略思想,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打仗即使能够百战百胜,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即使胜利,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这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孙子的第二个战略思想是“先发制人”,要么不打,要打就先下手为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而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

孙子的第三个战略思想是战争应该速战速决,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孙子说:“故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作战篇)。

3、孙子的战术思想

孙子的战术思想是《孙子兵法》整个兵学体系里面的主体部分,也是《孙子兵法》的核心部分。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讲的就是用兵的方法,孙子提出了这样几个用兵的战术思想: 孙子的第一个战术思想是“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孙子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

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包含了一切战争里面的最主要的核心含义,就是说: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所调动。就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孙子的第二个战术思想是“知彼知己”。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兵法》开篇就讲打仗之前要庙算,如果你不了解对手的情况,或者是了解的不够充分,这个仗都是不能打的。不但要做到知彼知己,而且要早知,你战争你要了解情况要有时效性。孙子兵法的第三个战术思想是“避实击虚”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成年人和幼儿园小孩打架,肯定成年人会赢;专业拳手和业余拳手打架,专业选手会赢,以上两种情况,根本原因是实力悬殊太大。

所以,打仗要想打赢,说白了,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那就是实力永远比对手强。用你的优势去打击别人的薄弱,这才是赢的关键。

毛主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败敌人。这里的实力强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正如孙子所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兵法·谋攻篇》)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创造己方绝对的优势,用优势兵力对付敌人的薄弱环节,岂有不赢之理?

4、孙子的治军理论

军队是由普通老百姓组成的,军队如果不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严格的军事纪律来约束,军队是形成不了战斗力的。

所以孙武非常重视军队的管理和军队的建设,关于这一点,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话,叫做“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体现了孙子文武兼施、德威并重的治军思想和治军原则。这一思想和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管理企业,孙子所讲的“文”、“武”之道,也就是今天企业的“硬性”和“弹性”管理。企业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管理者向被管理者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过程,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决定这一过程和艺术的本质对象是人,核心是人。对人的管理和协调,既可以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直至惩处、强制等手段进行刚性(硬性)管理,也可以依靠感召、启发、诱导和激励、奖惩等方法进行弹性(柔性)管理。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它的精确性和规范性,即变放任管理为规范管理,依靠规章制度、法纪和组织职权进行程式化、有序化的管理。它所强调的是组织管理的战略、体制、结构等硬件,这就是硬管理。软管理是依据员工的思想、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性化、人格化管理。明朝茅元仪曾这样评价《孙子兵法》:“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下载学校办学思想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办学思想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理念: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校训:诚信、博爱、砺志、自强 校风: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教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 学风:勤学、好学......

    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理念 前 言 文化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学校文化既是学校历史的积淀,又是继续发展的基础。它体现为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精神......

    学校办学章程

    济源市天籁艺术培训中心办学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的名称是济源市......

    学校办学规划

    学校办学规划 (2012年—2014年) 第一部分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我校现有学生1293人,班级30个,生源呈稳定增长趋势,教职工103人,其中84.5%以上为大专学历。学校校舍于2011年进......

    学校办学目标

    鄂尔多斯东胜区伊克昭中学 学校文化建设规划设计 肖 雅 丽 2012. 5. 12 学校文化建设规划设计 肖 雅 丽 一,办学宗旨 以教育方针为指导,明德立校、以人为本的育人办学思想......

    学校办学理念

    “两改革两创新”: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民办学校“小升初”改革、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创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指在区县域中小学中,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一所优......

    学校办学目标

    学校办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为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依托“管理、教学、德育”三个层面操作载体,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努力,把学校办成教育教学设......

    学校办学章程

    家长学校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县教育局德育办有关文件精神,不断提高规范我校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确保我校家长学校工作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