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校本行动研究的含义
如何理解校本行动研究的含义?
答:校本一词来自于国外,其原来的含义指的是中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我国学者在引入校本概念时,结合我国的国情与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理解。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其分解为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为了学校,指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校本强调关注的问题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和丞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二层含义为在学校中,指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等学校中的人,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实施。
第三层含义是基于学校,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潜力与资源进行研究、培训和课程开发等活动。
校本研究被认为是以学校为研究场所,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所开展的研究活动。从上述校本研究的含义来看,它从研究方式上与行动研究是同义的,只是突出强调了“校本”,因而可将其完整滴称为“校本行动研究”,其简洁的定义是中小学教师为了解决本校所面临的难题而进行的研究。
第二篇:2.如何理解校本行动研究的含义?
2.如何理解校本行动研究的含义?
校本行动研究从基本理念来看,校本行动研究与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等完全一致,都充分体现了“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主要思想,“基于学校”要求校本行动研究的问题来源和问题建构针对学校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现实问题。“通过学校”,要求研究要通过学校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整和改变,来实现和达成问题的逐步解决,“为了学校”要求校本行动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意义生成完全着眼于学校自身,实现的是学校德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定目标,形成的是学校自身的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也可以宏观思维上概括“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还可以从微观层面上概括为“在情境中(日常教学中),通过我们(师生),为了我们”。有人说校本行动研究宣告了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化”教育研究的开启。“草根化”教育研究是指扎根于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本 土化”,“本校化”的研究,它就像草根一样,虽然很普通,却只有非凡的扎根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后力。其特点主要有:
1、研究对象的自然性
2、研究过程的动态性
3、研究角色的一体性有人对行动研究作过以下概括: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还有人如是说: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成长即成果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认识理解校本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第三篇:理解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作用
一、题型:
(1)为什么以此为题?(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试分析题目的作用。(4)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 悬念)
(2)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 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歌声中的父爱
作者:红颜添乱
我读高中的时候,父亲在码头干活,他每天挑着石子,在不足两公分的长长跳板上经过,有次周末的下午,我从县城骑自行车顺着大堤回家,看到了父亲在跳板上走过的情景,他挑着两箩筐一百多斤种的石子,小心翼翼地走着,突然间特别心疼。
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迷上了一首歌,那就是成龙的《壮志在我胸》,父亲每天挑着箩筐去码头的路上,都哼着这首歌曲:“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也许远方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父亲唱着这首歌的时候,一直盘算着去“远方”打工。挑石子一天也就是能挣个二十多元,遇到天气不好,还不能出工,父亲感到这挣钱的速度太慢,于是,就自己去了山西大同挖煤。临走的时候,父亲把我一个学英语时候听坏的随身听花了几块钱在街上修理好,然后带着它一起去了大同。
父亲在私人煤窑打工,每天干十二个小时,没有休息日。一个月可以挣到一多千元。每天下班后,同屋里的几个年轻人累得都动不了,父亲还在宿舍里跟着随身听唱歌。唱得他们告饶:“大叔,求你了,别唱了,行不?”干了大半年,离过年还有三个多月的时候,父亲打工的那个煤窑发生了塌方,一下子就死了七个人,庆幸的是,父亲那天是夜班,躲过了这一劫难。父亲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抢救活动,等到扒开煤层,把那些尸体找到的时候,那血肉相联的惨壮让父亲连续几天做恶梦。
挖煤是件很累很危险的活,谁也不知道矿难什么时候发生,大家体力上透支,精神上整天把弦绷得紧紧的非常疲惫。大家都是喜欢喝酒,喜欢抽烟,这都是缓解压力的办法。但是,父亲从来就不喝酒抽烟。他的爱好就是喜欢唱歌。干完活上了地面,父亲依然喜欢唱歌,坐在山坡上,边用手给自己打拍子边唱歌,唱得非常投入非常陶醉。大家都知道父亲是从附近那个出事的煤矿转来的,都说这老李是不是出了问题?被吓傻了?终于有人耐不住性子,小心翼翼地问父亲是不是有什么想不开的,提着脑袋干活,还有闲心唱歌,怪吓人的,如果偶然唱一次还行,哪能天天唱啊。父亲笑着解释:“我唱歌是精神胜利法,电影里,红军长征的时候,爬雪山过草地的,多艰苦,很多文艺队员照样唱歌,为啥?就是为了鼓舞士兵。再困难,也得乐观啊。大家恍然大悟,对乐观的父亲开始佩服起来。
父亲在那里一干就是三年,在我读大二的那年,父亲在巷道里向地面拉煤的时候,前面的一个工友因为脚下打滑,摔倒在地,失控的翻斗车向后滑,父亲躲闪不及,被撞到了腿,严重骨折。
受了伤的父亲被我叔叔坐车接回了家。我劝说道:“爸,你以后就在家里好好修养吧,你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忙乎了那么多年,也该歇歇了,学费你不用担心,现在有助学贷款,我毕业以后再还就是!”父亲一听就急了:“你现在还是学生,当爹的怎么能让你这学生娃背一身债?不行,你不用管,爹再苦再难也得把你供养毕业„„”才休息两个月,父亲就去浙江湖州打工,年底父亲才回来,我给我带回了下个学期的费用。
过了年,父亲又要去浙江了,我大早晨排队给父亲买票,买了张卧铺。父亲非常生气;“你这不是乱给我花钱吗?我跑车上睡什么觉?睡一觉多花一百多,不行,到车上我得把这票与人家调换过来,谁有钱谁去享这个福去!反正我是睡不着!”
在车站候车厅里,父亲把这张卧铺车票与一个乘客倒换了,人家补给了我父亲的差价,我父亲特别高兴,转手把这钱塞给了我:“这一百多够你在学校里多买些好菜吃呢,我这一坐硬坐,就省一百多,多划算!”我没有说话,内心非常酸楚,那个时候,我想到的就是赶快毕业工作,挣钱孝敬父亲,让父亲好好享福。
把父亲送上车,父亲见我为换票的事情而心疼,就说;“你别想那么多,爸这随身听比什么都好使,坐着听歌曲不比睡卧铺舒坦?”。为了显示他很快乐,父亲边说边把耳机插进了耳朵,开始听起歌曲来了,边听还边情不自禁地唱,附近的乘客见父亲还这么时尚,都禁不住笑起来了。但是,他们不知道父亲这时尚的背后是多么沉重和艰辛。
想到父亲在外面辛苦打工,我不敢懈怠,我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大四的时候,系里要保送我读研究生,我当即就拒绝了,我要赶快工作。
毕业后,我顺利地进入了外企工作,每个月六千多元,然后打电话告诉父亲:“我现在工作了,你回家吧,我以后每个月都给你和我妈寄钱!”父亲答应得好好的,但是,依然不愿意回家。我很着急:“爸,你如果不回去,我就请假把你送回去!”“你把我送回去,你前脚刚走,我后脚还会出来的,腿在我身上长着呢,你能管着?”解释文中划线的词。我唱歌是精神胜利法:父亲每天挑着箩筐去码头的路上,都哼着《壮志在我胸》,可以看出父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章还有哪几处可以感受到父亲的这一性格特点?(至少写两处)(分析人物形象)文章写父亲的工友通过喝酒和抽烟来缓解压力对表现文章主题有和作用?(探究写作技巧)
4“大四的时候,系里要保送我读研究生,我当即就拒绝了,我要赶快工作。”你能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写出当时作者心理的想法。(体味人物感情)
5父亲那样辛苦却毫无怨言,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阐述启发感受)
6写出你对文章标题“歌声中的父爱”的理解。(理解标题的含义作用)
【答题指要】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题眼,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主旨的集中体现,因此文章的标题最标出的含义硬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再喊一声娘
这是一个可怜又落寞的夜晚。母亲的影子若有若无地跟着我,我禁不住浮想联翩。此时,A我真想,真想!手捧苍天,双膝跪地,对着远方真真切切地喊一声“娘,我的亲娘。”
母亲离我而去整整9年头了。很多辛酸生活的点滴中,B她好象是苦难的化身,又好象是菩萨再世,想整理一个头绪都难。应该说,母亲的童年没有故事,是在姥姥的怀抱中长大的。她刚刚出生几个月,在抗联当营长的姥爷夜袭鬼子据点,胸口中了鬼子的枪,倒在了秋雨中,连句话也没有留下。
姥姥带着两个孩子东躲西藏过日子,都顿饱饭都吃不上,早早地累跨了身体,等到把大姨嫁出去,给不满16岁的母亲订了婚,就撒手找姥爷去了。
从外地归家的大姨坐在我们面前,看了看像小鸟等待喂食排在一起的兄弟三人,带着长者的口气继续说着,你们爸爸是个书呆子,你娘进了家门,他就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家一回,家里的三个老人四个孩子地里的活都是你娘一个人忙里忙外,没有享过一天的福,真让她受罪了。母亲看看大姨苦涩地笑了笑说:“姐姐,那些伤心事就别提了,日子总得过不是!”大姨沉着脸,照母亲的样子卷了纸烟点上,没有再说话,墩下身子帮母亲搓起了玉米。
其实,这些话大姨没有必要跟我们说,她是采取另一种方式安慰母亲。
这些烙在我们记忆中的碎片是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的,生活的多灾多难早已把母亲的心磨平,她的命运一直与苦难相连。
大姨没有再说爸爸的事,也不敢说了,因为母亲脆弱的心再也无法承受,这一天是爸爸刚刚去世后的第五天。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大的十五岁,小的五岁,还有一个近80岁的老人,没有了男人的天空,等于失去了整个世界,又让一个女人如何承受?
那时的母亲沉默寡言,出奇的平静,平静的有点让人害怕,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她那颗看似平静的心里,藏着难以忍受的苦楚与挂牵;一脸看似平淡的笑容里,记录着无奈的苍桑与辛酸。
很长的一段时间,母亲像个陀螺,在我们亲人之间不停地运转,再没有听到过她的叹息与怨言。我上高中住校,妈妈一次给我带一周的饭,一次蒸一锅搀了白面的窝窝头,全放到口袋里让我拿走,到小河沟里捞几条小鱼与咸菜一起炖好,给我装到瓶子里,味道出奇的鲜美。
可在麦收后的一个中午,我回家拿课本,正碰上母亲与奶奶争夺饭碗的一幕。
“孩子他娘,你不能吃这些东西了,天天干活太累,身体受不了。”奶奶抓着母亲吃饭的碗,口气中透着关爱。
“娘,你就别管了,卖了这次公粮,我们家的债就差不多还清了,我喜欢吃这种味,别让您和孩子受委曲就行。”母亲趁奶奶不注意,夺下碗蹲在地上吃起来。
“你吃我也吃。”奶奶赌气地抓起另一个碗从锅里盛出了一碗榆钱儿菜,坐在门槛上也吃了起来。
“娘„„”母亲欲言又止。
“再苦也不能把身子累坏,这个家没有你不行,孩子长大了,不用愁了„„”
站在窗外的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与母亲紧紧抱在一起。
生活的路漫长而艰难,在这条路上,母亲一直拉着我们的手,不屈地前行,直至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兄弟自己的路。
几年过去了,她的孩子们逐渐走出了她的视线,哥哥结婚了,我走得离她最远。母亲的腰板弯了,头发几乎全白,应该说,她享清福的时候到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我离开家乡不到两年,她意外地得了不治之症。我从部队载誉归来,跪在母亲的床前任她那枯瘦如柴的手抚摸我的头发时,眼泪流个不停。母亲去世的那天早上,哥哥的电话来了。他哭着说,娘想见你,快点回来吧。
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秋风吹走了我的希望,等我心急如焚赶到家中时,母亲已安静地闭上眼睛,哥哥说,母亲走的时候,轻轻地喊了两声你的小名。
今夜,秋雨纷纷,内心深处的思念情结一层层一束束积聚,把我从沉睡中唤醒,C让我用心灵,用生命呼唤着她,踏踏实实响响亮亮地喊了一声娘,借此纪念逝去9年的母亲,也平静自己浮躁的心。
1“看了看像小鸟等待喂食排在一起的兄弟三人”运用了修辞方法。如何理解画线B句的意思?说出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语句含义作用)读完全篇,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品读文章开头画线的A句及文末的C句,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探究写作技巧)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再喊一声娘”?(理解标题含义作用)
【答题指要】理解文章标题还要注意作者或人物的情感寄托,思想寄托,本题需要扣住“再”字挖掘人物为什么要“再喊”的情感因素。
第四篇: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
摘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于我国复杂落后的情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所逐步确立起来的。
关键字: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富强
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一是有鲜明的历史性主题和主线;二是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三是由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构成,并有自己的范畴体系;四是科学回答了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基本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邓小平、江泽民对所有问题的论述,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和贯穿这条主线的。第二个层次:哲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作为它的两大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科学社会主义一样,有它自己的哲学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四个字加以概括,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依据他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经验,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思想”四个字。在邓小平的论述中,有两个概念最能体现解放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一个是“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 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于我国复杂落后的情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所逐步确立起来的。这也是当代中国既保持革命性质同时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方案——既是一条革命道路,又是一条发展道路,已经为二十多年来的伟大实践所证明,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业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充分和越来越深刻的证明。“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格局的发展。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地体现了我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按历史发展的规律治党治国,按历史发展的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成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显著标志,是我党越来越成熟,始终体现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党“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理念的直观体现。“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在党的章程中充分体现出党的建设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使党的奋斗目标阶段性步骤更加具体,更加明确。为使全党同志都能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总纲第十四至十七自然段分层分别详尽论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涵。同时,为了实现“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第九自然段还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增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人为本的全新观念。“四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是党领导人民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构想。相信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会创造新的业绩,和谐社会定能实现。我们知道,指导当代中国实践活动的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一种具有丰富深刻内涵同时又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既不同于基本原理本身,是高度抽象概括和完全彻底根本的东西,其自身直接揭示着事情、问题的根本本质,反映着对待事情、问题应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是结合现实的具体政策、措施,是非常具体实际的东西,直接反映着事情的是非大小、问题的远近向背,而主要是介于其间的东西:虽然就其自身已有情况而言,作为一种高度的理论概括,是比较完备和非常正确伟大的,具有相应普遍深远的意义,是指导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理论,但这是一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是基于现实情况和现实问题的基本结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东西,还存在着进一步丰富发展问题,是一种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同时由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无经验可供借鉴,又无模式可供遵循,而主要是靠不断探索创新完成的,所以其方法论——实践意义也必然是很突出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情况与特点。的确,完全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事物的根本本质和所反映的对待事物应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各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及其所发挥的指导作用,都是应该寓于其中所共同具有的,或者说,就其发展趋势而言,最终都是必然与之统一的,但各个看、现实看,各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尤其是其进一步所发挥的指导作用作为其部分与过程的各种形式的反映与揭示,由于变化着的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各种相对具体实际理论的特殊性、独立性,把握不好,又不尽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绝对、唯一的同一,而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具有直接与间接、顺利与曲折、符合与背离等诸种区别,即只能是复杂、辨证的统一。也就是说,所以,同任何一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一样,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如果发生错误理解,或理解不到位——没有予以全面深刻、完整系统理解,同时又没有格外从其应有本质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立场、观点、方法上认识把握,而就其表面直接含义任其独立自主、自由盲目特别是零碎分散、互不关联地去指导覆盖大量极其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的话,理所当然会有许多可能和要产生一些偏差了,甚至于失去本意和存在脱离、丧失直至对立的危险,以其代本,也是难以同原本那样可以涵盖一切的,随意推广使用、探索创新,难免会在一些方面顾此失彼、扭曲变态,这是其必然结果
第五篇:如何理解试用期的含义
如何理解试用期的含义?
试用期在企业的用工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最容易产生管理风险的一个环节。因此,对于人力资源从业者而言,深入了解试用期包含的工作内容,认识试用期对用工管理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访谈频道
试用期约定先理解“试用期”
一、试用期的概念
“根据《高级汉语词典》的解释,‘试用’是使某人受到一段时期的检验或试工以便能确定这人是否适合于做某事,‘试用期’是指在正式使用之前的应用期间,看是否合适。”
《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劳动用工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i]对试用期作了如下的定义: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六个月的考察期。可见,试用期的存在是以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约定为前提的,因约定的存在而存在。
试用期不同于见习期、学徒期。见习期是对大中专应届毕业生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期限一般为一年,不是劳动合同制度下的概念,而是国家人事制度下的做法。学徒期是对进入某些特定工作岗位的新招工人进行熟悉业务、提高
工作技能的一种培训方式,在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后,这一培训方式仍应继续采用,并按照技术等级标准规定的期限执行。
二、试用期合法约定的意义
无论是《劳动法》还是《劳动合同法》都规定了,对“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员工,企业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这是法律赋予给用人单位的,专属于试用期内的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出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试用期的立法本意,上述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的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所受到的限制和所需支付的成本自然是相对较少的。以现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为例,企业上述在试用期内的单方解除权具备如下优势:
(一)可随时行使解除权,无提前通知义务。
试用期内,企业行使上述单方解除权,不须要提前三十天书面通知 劳动者,在行使解除权的条件成就时,可随时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二)无须支付任何经济成本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六条规定了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的“代通知金”及经济补偿义务。但,该两条规定均排除了上述企业试用期内的单方解除权的行使。
(三)可排除禁止解除条款的适用
职业病、工伤、女性“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等情形下的劳动者,是法律保护的重点,对存在类似情形的劳动者,法律一般都禁止企业行使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对此,《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也有明确规定。但即便是如此,这种禁止性条款,也仍然把试用期内企业行使上述单方解除权的情形排除在外了。即,即便是劳动者存在《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但只要企业证明其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话,仍然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须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综上三点所述,由于企业试用期内的单方解除权具备的种种优势,使得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之初,均本能的选择了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并使用法律赋予的这种解除权。
然而,法律在赋予一种权利的时候,必然要对这种权利的行使同时赋予一定的限制或监督,这是基本的立法思维。故,企业要想有效地约定试用期并有效行使上述单方解除权显然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但是,实践中,许多企业往往忽视了这些条件的存在或缺乏对这些条件的有效准备,从而导致自身的管理行为丧失了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