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希腊神话的反抗精神
浅谈希腊神话的反抗精神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几篇典型的希腊神话,寻找它们的共同点试述希腊神话的反抗精神。
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远古时代,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类的知识水平,人类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就显得十分弱小无能。因此,人们就把那些无法用生活知识解析的现象归结到神的身上。久而久之,神在人们的心中便变得形象化,同时创造出许多神话故事。
古希腊人为了面对各种灾害威胁,于是就创造了各种与强大力量抗争的神话。而它们都贯穿着一种抗争精神。
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是这样描述普罗米修斯的:天地出现之初,并没有人类。普罗米修斯用河水把泥土润湿,再把它照自己的形状捏出来。他从各种动物的心摄取善和恶,让智慧女神雅典娜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送给这仅仅有着半条生命的生物。再传授给他们各种知识,技术。这一切引起宙斯的嫉恨,因而拒绝给人类完成文明所需的最后一物——火种。但普罗米修斯却从太阳神那儿偷到了火,并带给人类。他这样做,遭到了宙斯的报复,被钉在高加索山上,每天忍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这个神话情节丰富,深刻地体现了反抗精神。是处在童年时期的希腊人面对各种灾害威胁、与各种强大力量抗争的写照。希腊这种表现反抗精神的神话还有很多。例如:为民除害,取狮皮擒牝鹿,杀九头蛇,取得十二项英雄业绩的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为了实现诺言,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终于割下女妖美杜莎之头的柏修斯——《柏修斯》;不敬勒托,而遭到所有子女被神射杀,最后自己变成整日以泪洗面的大理石的尼俄柏——《尼俄柏》等。
这些神话故事都十分曲折奇妙,体现出了古希腊人面对强大力量不屈服,敢于起来斗争的精神。希腊神话主要体现的是反抗非自然力量,如普罗米修斯反抗强权、俄狄蒲斯反抗命运、美狄亚反抗背叛等。哪为什么希腊神话主要体现的是反抗非自然的力量呢?这和当时希腊的社会制度有关,当时希腊是私有制出现的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生产力已经得到发展,主要矛盾已不是人与自然的斗争,而是社会内部的斗争,很多神话都体现了当时的阶级分化。《普罗米修斯》所体现的就是新兴的奴隶主与守旧奴隶对奴隶主的反抗,事实上他也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而在《尼俄利亚特》中神的庇护下的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之战,体现的则是由奴隶主主持、奴隶闻的一场角斗。而且,希腊神话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几乎每一个主人公都用大段的内心独白来体现个性特征。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达到出现阶级的程度,希腊人意识里自身是以个体存在的,追求人性解放就更推动他们进行反抗。与中国上古神话表现集体精神相比,希腊神话的反抗更注重个性的追求和自我的满足。
希腊神话的反抗精神,所体现的往往悲大于壮。这中国上古神话不同,中国的神话英雄斗争不依靠神和英雄以外的神秘力量来帮助,就算是反抗失败也表现得宁死不屈豪气万丈。而希腊神话中英雄的反抗斗争常常会被一种与神相关联的命运观念所左右。普罗术修斯在坚持斗争时认为:“无论谁,只要他学会承认定数的不可动摇的威力,便必须忍受命运女神所判给的痛苦。”普罗术修斯靠命运来忍受痛苦,也靠命运来坚定信心,命运使他解脱,也使他同宙斯和解。《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之间的战斗,更是直接由命运之神来决定胜负。俄狄蒲斯也处处与命运进行斗争,但命运处处与他作对,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命运之神的安排:杀父娶母,在命运的不可抗拒中,体现一种悲哀的失败。
第二篇:浅谈希腊神话
浅谈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希腊不朽的文化,也是世界至今的道产,更是人类所向住的美好的憧憬。神话中所蕴含的美丽、勇敢、善良与和谐都是希腊人的内心深所崇尚的结晶,然而这正好回应世界人们的心声,虽然神话是遥不可及的纪想,但是它为人们的心灵编作美妙的和弦,安抚着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从而使人们更为清昕的判断事情所奖要发展的驱向,确定事情的正确性,以便理智的作出合理裁决。古希腊人认为,天地未分时,神先于人类出现在宇宙中,首先出现的是天地混沌神哈俄斯。从温饨中产生出地母该亚,接着在大地的底层出现了黑暗神厄瑞波斯,在大地上面出现了黑夜女神诺克斯。厄瑞波斯打倒天地温沌神哈俄斯后,娶黑夜女神诺克斯为妻,生下光明和白昼。这时地母该亚又生出天神乌拉诺斯。乌拉诺斯娶其母该亚为妻,生了六男六女,总名十二提坦巨神。乌拉诺斯是第一个统治世界的天神,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而把自己的子女——提坦巨神们打入地下。他最小的儿子克洛诺斯起来反抗,打败了乌拉诺斯,救出被国的兄妹,做了天神。克洛诺斯娶了妹妹瑞亚为妻,生了三男三女,为了不被自己的子女推翻,克洛诺斯在子女降生后便吞掉他们。最小的儿子宙斯被他聪明的母亲用衣服包着石头替换下来,免于一死。宙斯长大后,设法让克洛诺斯吃了一种呕吐剂,他吐出吞下的子女,然后兄弟姊妹联合起来和克洛诺斯交战,经过十年的“提坦之战”,终于打败克洛诺斯,宙斯自立为神王,娶姐姐赫拉为妻,建立起庞大的神的家族。宙斯是“众神之父、万人之王”。他有雷电霹雳作武器,统治着天地万物。宙斯和他的一家人分治世界。天后赫拉掌管婚姻,哥哥波赛冬是海神,哈得斯是冥神,姐姐得墨忒耳是农神,赫斯提亚是灶神;儿子阿波罗是太阳神,阿瑞斯是战神,赫耳墨斯是神使,赫淮斯托斯是火与铁匠之神;女儿雅典娜是智慧女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阿耳忒弥斯是月神。另外,重要的神还有酒神狄俄倪索斯,“三个摩伊拉”是命运女神,“九个缨斯”是文艺女神等。众神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波斯山上,称为奥林波斯神统。关于人类的起源,古希腊人认为,当天地拥挤着飞鸟、动物、兽类的时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没有“有灵魂的生物”,于是,先觉普罗米修斯知道“天神的种子”埋在泥土里,就用泥土“按天
神的样子”塑造了人类。他又从各种动物的心里摄取了“善”和“恶”封闭在人的胸膛里,雅典娜面对这样的生物感到惊奇,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送给这半生命的生物,使他们成为大地的主人。于是,人类便这样诞生了。
希腊神话中许多反映古希腊人民生产劳动的传说,也极其生动感人。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给人类而受罚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古希腊人在火的发明和应用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被称为万能制造家的火神赫淮斯托斯,不但在奥林波斯山上为众神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为希腊英雄阿喀琉斯铸造了极其精致的盾牌,他还在埃特拉工场里用银子制造了两个能行走的女孩为他来往送东西,这说明希腊人早就有了机器人的幻想。关于能工巧匠代达罗斯的神话尤其富有想象力:代达罗斯和儿子伊达洛斯为米诺斯王修建了迷宫,米诺斯王怕他们泄露秘密,将父子俩关在迷宫里,想把他们饿死。代达罗斯为自己和儿子制造了两副大鹏一样的翅膀,父子双双飞出迷宫,逃脱了险境。
希腊神话的地位和影响是无可比拟的,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相当的高度。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神话不仅对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希腊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史诗、悲剧以至造型艺术,大多以神话为题材。罗马神话则完全继承了希腊的整套神话故事,只是把希腊神换成了拉丁名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特别是绘画,其题材的来源之一就是希腊神话。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有一部分取材于希腊神话。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作家,常常把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作为歌咏的对象。本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家,受希腊神话影响,以希腊神话为题材而创作的也不乏其例。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便是受希腊神话中的伊大卡岛国王俄底修斯的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作品与俄底修斯的故事形成对应关系。在当代文艺学范围内,人们对神话的兴趣逐渐升华为一种研究旨趣、批评方法乃至理论体系,这就是当代国外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流派之——神话一原型批评。希腊神话对欧洲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更是源远流长。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现在,希腊神话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传说,已植根于欧洲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语汇中,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典故,如“不和的金苹果”、“木马计”、“潘多拉的盒子”、“普洛克拉斯的铁床”、“金羊毛”、“奥吉亚斯牛圈”等。至于盗天人给人间、为人类带来光明的普罗米修斯和为民除害造福的赫刺克勒斯这些神和英雄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哲学流派,大部分源于古希腊神话,如尼采之于古希腊悲剧及日神、酒神,弗洛伊德之于俄狄浦斯情结,加级之于西绪弗的神话等等。可以说,希腊神话已成为研究欧洲文学和西方精神必备的常识,不懂希腊神话,就很难透彻理解欧洲文学和西方精神。希腊神话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它们“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
总之,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结晶。它艺术地概括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反映了希腊人与自然斗争的经验和征服自然的理想,也反映了希腊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内蕴极为丰厚。
美术学院2010级美术学八班姓名:吴文强
学号:201000710807
第三篇:希腊神话浅析
浅析古希腊神话
11汉语1班程腾118305305
古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它为人类留下了一笔灿烂的文化财富,其神话和英雄传说是最为瑰丽的珍宝之一。古希腊的历史十分悠长,自然也就产生了他们当地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他们的神话故事。
《古腊神话故事》是一部沉重的书。人物的繁多和关系之复杂使人烦闷,叫人不忍卒读;而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情又使人感到压抑、沉闷,甚至是窒息。
希腊神话中,无论是神袛还是神化的人(英雄),都具有人的情感,思想都刻上人的烙印。这本书娓娓动听地讲述了宙斯、阿波罗、雅典娜、普罗米修斯、阿佛洛狄忒、阿伽门农、俄底修斯、阿喀琉斯的脚踵、帕里斯的苹果、木马计以及塞壬女仙的歌声等故事以及特洛亚战争、俄底修斯传说和阿伽门农的结局。在他们的神话故事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万物之主的天帝宙斯;有庄严又爱嫉妒的天后赫拉;有富有母爱的农业女神的得墨忒耳;有聪明善战的雅典娜……这些神每一个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海格力斯、赫拉克勒斯、阿波罗等,无不出自希腊神话,可见希腊神话故事的魅力与影响力如此之大,希腊神话的故事在世界广为流传。
伊阿宋和希腊著名的英雄们去科尔喀斯取金羊毛。在那里他邂逅了埃厄忒斯国王的女儿美狄亚。为了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并逃脱她父亲的追捕,美狄亚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父亲,并且还设计杀害了自
己的亲弟弟!然而美狄亚自己却并未得到幸福。虽然她和伊阿宋最终结为夫妻,但是当她年老色衰时,伊阿宋就娶了临近一个国王的女儿。
如果仅仅这样,还不足以揭露人性丑恶的深层本质,不足以体现其批判的深广。爱情的背叛使美狄亚因爱成恨,丧失理智。她恶毒地把那个国家的国王和公主毒死了。为着令伊阿宋痛苦一辈子,她竟然把自己的三个儿女也毒死了!最后,她逃离了。但是我相信,无论她逃到哪里,都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逃离内心的苦痛。而伊阿宋回想一生,绝望地了结了余生。
爱情是自私的。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为着一己之私欲而伤害深爱自己的人,为着宣泄怒火而把复仇的黑手伸向无辜的儿女,那便是罪恶,是不可宽恕的!美狄亚即使美艳动人,却也有蛇蝎般的心肠;伊阿宋纵使英勇无比,却也有戴着假面的时候。他们都存在着极其丑恶的一面。这些被认为是美、智慧、勇气等化身的英雄美女尚且如此,更何况平凡人呢?即使是神也存在着人性的自私与丑恶。这方面尤其以宙斯为甚。虽然他贵为万神之主,可是并没有那种皇者应有的气度。
希腊神话对人对神都作了真实的展现,不粉饰光明,也不掩盖黑暗。对人对神,它都同等对待。不因为他是英雄而遮盖其卑鄙,不因为他是神袛而掩盖其虚伪。人性的批判正是深深植根于这样的土壤,所以批判才显得深刻有力。
古希腊的神话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源泉,人们智慧的结晶。当我们在阅读这些美丽的神话的时候,一定也可以感受到希腊文明和艺术的灿烂辉煌!
第四篇:试论中国神话中的反抗精神
试论中国神话中的反抗精神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而且在很早以前人民对他们的接触的还不了解,于是就幻想出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创作,由此神话就产生了。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化,的确反映了远古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原始认识和理解,以及远古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理想和愿望。
神话可以说浓缩着原始人类求索的历程,神话通过反映人类童年的梦境般的心理状态,折射了许多他们的理解不了的现象,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它获得了永恒,它不仅是对当时远古人类恐惧与迷惘的写照,也是对希望的象征,固此在原始神话中深深地刻下了人类的好奇心与反抗意志的印记。在中国神话中这种反抗意志更具有动感,宇宙生成人格化、意志化的场景,对立力量的冲突是中国神话的重要主题。
对立的力量并不总是有形的,它时而体现为创世创业之神与无形困难作斗争,时而体现为某种误解及曲折。但更多情况下这种反抗精神演变为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这些过程使宇宙生成的轮廓明显,人类的坚强意志更为坚定,发明创造的想法更为坚决,所以,对中国神话中某一精神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发扬原始人类心灵的秘密,佐证历史的研究,从审美价值的角度看,不少神话能给人一种原始、古朴的美感,使人受到精神上的震撼。中国神话散见于《山海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书中,这些神话中,很多都是原始的神话,具有巨大的价值,研究中国神话有助我们探索审美认知的形成与发展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中国神话的反抗精神的根源及分析这个反抗精神入手,谈谈自己对中国神话中反抗精神的认识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及意义。
一、中国神话中反抗精神产生的根源
中国的神话内容丰富而复杂,现在的学者把中国的神话分为多个类别,但不管哪一类神话我们都可以找出反抗意志的体现。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神话中的这一现象呢?我国不少优秀的神话,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都是形象而深刻的表现了这一根源产生的必然。
(一)、以自然现象创造神话
神话的产生最初是由于梦幻的启示,初民在梦中可能梦见打猎捕鱼,也可能梦见战斗嬉戏,醒来时却发现自己仍在原处未动,于是他们猜想在实在的、可看见的人的肉体之外,还有一个虚空的,看不见的精神存在,这种灵魂观念扩大而大之,以至自然界的 风雨雷电,日月远行都带上萌芽状态的色彩,如:《夸父逐日》。中国原始的先民,还认为在自然现象之后存在某种神秘的指挥者,他们不但拥有超自然的伟大力量,而且还能主宰着一切,如:《鲧禹治水》。
(二)、以劳动生活中的现象创造神话
原始人的生活是以渔猎为主的,他们的衣食很多来源于动物。也许是对于动物的感激,也许是出于对凶禽猛兽的畏惧,一种以动物和几种动物特征综合在一起形成某种物象,这一物象就为先民们崇拜的物象,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龙、凤等。
在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氏族来源,这一崇拜则意味着中国最原始氏族的建立,虽然龙是一种自然物,但它却又表明万物有灵,体现了时代物我不分的交感式思维特点。除了这一种以外,对物崇拜还有一些来自生活,如:中国先民还远不了解生育之谜,误以为女祖是感应了某种生植之物感物而生,如:《生民》神话中,周人始神祖产生的源由。
神一经产生,神话的产生便水到渠成,中国原始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自然神的不断人格化,(龙就出现了)。原始人在自己心目中就将一切自然现象、形象化、人格化,依据自己生活中的原形创造出了许多神的故事。这诸多用未解释各种神的故事和异人异物的故事,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慢慢流传下来。
在创造这些神话时,虽然是一种幻想,人们也是不自觉地按人的样子来创造神。如:在描述禹时说他身长九尺有余,鼻子像老虎,眼睛像河流等,并且他有着非常的婚配“三十未娶,行至涂山”娶了涂山之女为妻,在凿山开道时能够变成熊,而且从他们身上的精神上也集中了人类最美的品德,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热爱劳动、忘我献身。
(三)、以道德理想为准绳创造神话
中国的神话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意志,而中国神话的形成,得力于礼仪的、伦理道德的聚合力。这种精神意志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当周人取代殷人之后,他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战争是否正义,周人新的统治秩序是否合理的根本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统治者对原来的宗族进行改革,将血统继承让位于道德继承,固而在中国神话中,确切地说是经史官文化浸染过的中国神话中,提倡的是三皇五帝式救苦救难,律己甚严的高尚的神。作为以文化向心力为纽带的庞大稳定政治实体的统治者,以礼仪、道德和仁义来治理国家,团结人民。所以中国神话体现的是一种道德规范与伦理符号,致使其民族精神有明显伦理倾向,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 精神的基本要素,是对社会政治等世俗生活方面的道德理想的尊崇。
正是这种思想,使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了对道德的要求。中国神话中的神大都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情欲的特征,如:伏羲、女娲、尧、舜等,都崇高圣洁,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也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注重小节,注重品德和道德操守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而关于中国的创世神话,对神的献身精神也进行了赞颂,这种献身精神表现为牺牲肉体来完成开天辟地。所以,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将双目化为日月,将四肢与头化成五岳,将血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国神话中的神,既是被人们所礼拜的神就应该尽到保民为民的职责,特别是诸子百家有意识改造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将人类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他们身上,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结果,使得中国神话中留存的野性消失的干干净净,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冠冕堂皇,其中以尧为典范。为了天下苍生可谓是心力交瘁。天下为己有,且能益贤授能,并且素有禅让的美德,这种境界如此之高之美,以至于后人甚至搞不清这究竟是史实是神话了。
除此以外,这种用美德理想来创造神话中也有一种理想状态,通过塑造的一个个偶像神话形象使人们对有道德的人的崇拜,从而形成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社会价值和规范,以这种价值观和规范来统治人民和规范人民的生活。
中国为大河文明,文化单
一、稳定,且以耕作农业生产作为获得物质资料的主要方式,使得中国神话重乡土、重民族、偏于稳定与和谐而较为封闭。
二、中国神话反抗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国神话的内容纷杂,它所反映的神话内涵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原始人心中的神、神能及神迹是自己显示出来的神秘东西,但神话却不这样神秘,它依赖人的语言,是一种叙事的艺术,而一旦形成语言,就不再是不可理解,不再超越人性之外。我们看到的原始神话,叙述越简单,而故事越曲折,越富于人世色彩,离野性就越远,如《周易》中有一段描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寥寥八字的神话本身,虽语焉末神却透露了这样一些古老的信息:在远古有两个强大的“龙”族,发生过残酷的战争,至于细节,由于受作者及记录者的省略、删削,终受制于其他目的的记载,终而导致神话系列零落混 淆,这在中国古籍神话中屡见不鲜,但在这些简缺的神话中我们还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中国远古时代人民的反抗及反抗精神意志的体现,以下就从四个大的方面加以论述:
(一)、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所体现的反抗精神
在原始社会中,当人们与可怕的自然界发生冲突,而且自豪地抵抗这些力量的时候,在人身上就产生了崇高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是出自人们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我国不少优秀的神话,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都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这种观念。
在《精卫填海》中据一般考证他近于原始的母系社会产生的神话,在《淮南子》记载,女娃是一个女性形象,她是一位溺海而死的少女,灵魂化为了小鸟,矢志不挠,与自然进行顽强的抗争。一个少女,一只小鸟,在汪洋的大海面前,力量对比何等悬殊。她的斗争精神令人感叹不已。这则神话,反映了当时人民以求实的态度,清醒地估计了自然与人试图对抗的实际能力。但他们却猛志长在,绝不气馁,坚持着战胜自然的理想,因此才显得中国神话更美更动人。她是一个寓言式的人物,以积极的反抗精神,把对于改造自然的理想与对现实的要求寄寓在这一少女形象中。
应该指正的是,我国神话中,一些与自然进行斗争的英雄人物,往往是悲剧性结局,这个悲剧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因而这种悲剧性结局在所难免。精卫、夸父与鲧的悲剧就具有这种性质,我们从他们的悲剧中可以明确地看到我国神话中所展示的审美理想的深刻历史内涵与积极反抗精神。
(二)、洪水神话的反抗精神(大禹治水 女娲补天)
中国上古洪水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它所反映的神话内涵是异常丰富的。在与洪水斗争中,反映的是反抗精神在人与自然的斗争,洪水神话是个世界性的神话母题,经过好几代学者的努力,这类神话被大量发现,它以丰富神奇的面貌终于比较完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神话中关于洪水的神话在文献中比较零散,各个洪水故事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古籍中有两次洪水,鲧禹治水是治共工之水,而女娲补天则是独立的,并且早于鲧禹治水,面对洪水,原始先民是如何做的呢?是消极的躲避和逃避吗?不是的,治水,只有治水才能使生命财产得到安全保障。那么,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就是反抗的具体表现了。
首先我们说说《女娲补天》在《淮南子》中记载,发生洪水以后,女娲想到的是 补天以止治水,后来治水成功,当洪水来临,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灾祸,痛心极了,只得不辞辛苦担负起补天治水的重任。而这则中国神话又是如何通过女娲的治水来体现当时人民的反抗意识及精神呢?她先炼“五色石”补天,后用“芦灰”止水。女娲治水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炼五色石显示出这时的初民已经学会磨制和利用石器,这样的石器在当时可以说是初民最先进的劳动工具,人们可以用它来获取生存资料,甚至用它来做武器等等。“积芦灰”表明原始先民已认识到芦草可以阻挡洪水,这些都体现了原始先民运用智慧与大自然做斗争。
其次,我们说:《鲧禹治水》从原文中可以看见,“帝”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有神力、权力,别人如果要做什么事情必须经过他的允许。鲧为了阻止洪水的泛滥拯救人类,竟“不待帝命”,窃取息壤,以生命为代价止水救民。这也表明他具有反抗精神,偷取息壤是他向“帝”的权威的挑战,他倾心爱民,为了一心所系的民众,他战胜自我,终于做出了牺牲自己的决定。黄帝的孙子鲧一生竭尽全力,带领人民铺泥堵水、筑堤防洪,但却由于偷取息壤而以失败告终;后来其子禹继承了鲧治水的子业,实际上禹是鲧的化身和新生,当然他身上也应该有鲧反抗精神的延续。
他比他的父亲更聪明些,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没有用偷取息壤填土的方法而是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这些神话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初步的科学知识,最终禹把洪水制服了,治水过程中人民群众和各方的天神都来帮助禹,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友爱及一致的反抗。禹实际上是一个中国神话中美化和夸大的人物,他的身上实际集中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品德。
中国治水神话所体现的我们民族精神中的反抗精神影响深远。直到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仍有所体现。
(三)、为人类造福神话中的反抗精神。(后羿)
在中国神话中征服自然的神,同时又是反抗神,在对自然的斗争中与社会斗争中体现了反抗精神的人民性,在中国神话中记载的,关于后羿射日的神话中,后羿的性格以及后羿与天帝尧的关系都是矛盾的,这都是因阶级关系的变化而烙印出的。《山海经》做了修改,这是因统治者为了以神的名义去肯定与巩固其统治,不把后羿射日、射杀凶蛇猛兽的传说生硬地与“臵尧为天子”拉在一起,于是我们就有两个后羿,一个是反抗神夷羿另一个是护法神后羿。
夷羿是一位具有人民性的,融合了人民支配自然反抗人间暴力造福人类的神。夷 羿毕竟射了九日,犯了天条。所以,他的名义被用于巩固阶级基础之后,他立即被打杀了,抹黑了,身即灭亡。
与此同时,人们支配自然造福人类的斗争中表现出了更大的强健如大禹这一形象,禹是神化了的人间英雄,在《列子》中的愚公,一个移山的愚公,在其反抗精神中是与禹一致的反抗者的形象,除此以后后来的《嫦娥奔月》更是如此。
在远古,人对暴力,不管是源于自然的还是源自社会生活的,一方面是恐怖,另一方面是征服它的渴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神话中,几乎所有被赞美的神都是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获得的功利,不能离开劳动与创造。例如:舜是耕植、打渔、烧陶的始神,后羿则是神弓与神箭的创造者,有巢氏发明穴居,燧人氏发明用火等,每样发明无不是在反抗斗争中出现。他们的出现宣布了人对自然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神话中,凝聚了当时人们的大量的劳动,认知与实际经验,神话本身就是一座劳动的丰碑。
(四)部落之战中体现的反抗精神。(蚩尤、共工和刑天)
如果说初民神话中的审美理想,所讴歌的美、勇敢与崇高的反抗是寄寓在支配自然的渴望中,那么到了奴隶社会前后期,这些富于人民性的神话则增加了一个新内容:对人间暴力的反抗而它的英雄式人物的美与崇高也就蕴含在这反抗斗争中。
共工是这其中的典型,而且他突出表现了他反抗人间暴力的侧面。共工在一些神话里,名声都是相当坏,其罪名有造成洪水以害天下,作乱、自贤、霸而不王、虞而湛乐等等,不一而足,结果被杀、被灭、被流。
那么,共工究竟是个英雄,还是凶神?在中国神话中,共工是一个美的形象,还是一个丑的形象?共工的美,就在于敢于反抗天帝的暴力,当时奴隶制已形成,奴隶主愈有力量和权威,神就往天上升的愈高。而民众中间就出现了一种反抗神的意愿,这种反抗神的意愿体现在,共工身上就是反对最高统治者,共工对于天帝的反抗是刚毅勇猛而且不屈的,在共工身上,人们寄寓了反抗奴隶主统治的理想,他们要努力破坏那个奴隶主占有制制度,这里就闪现了被统治者对待社会的审美理想的火花。共工不是不死,是一个反抗神,然而在奴隶主那里共工却成了千古罪人,成了凶神,给他安的罪名也带有阶级的烙印。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神话,本来产生于原始社会,流传到阶级社会却演变成了反抗 神的英雄神话,使人们理想的反抗精神体现在了这(蚩尤)身上,据《山海经》记载:在文中关于黄帝与蚩尤所受到的褒贬几乎是平分秋色的,对于他们各自的帮手,也无特殊的扬抑,但是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蚩尤就逐渐演变为反抗神。
原始神话中,歌颂的蚩尤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一个英雄形象,如:在描绘其与轩辕斗,写出了他的英勇,与蚩尤作乱与延及平民,说明了他的群立基础,而关于他死后的种种传说,更清楚地表明了人民对他的怀念,蚩尤最终化为了神,一个反抗神,是有人民性的形象,反动作乱的正统之人,却将蚩尤打扮成怪物加给他种种罪行,他成了贪婪的化身。
除此以外,另一个反抗神的体现者就是刑天了,在《海外经》中记载:他是一个掸了脑袋也要斗争史无前例的英雄人物,这一形象是激励人心的。
三、中国神话的意义及影响
中国神话对远古英雄和帝王献身精神及反抗精神的讴歌与礼赞,以及对神话人物保民为民的职责要求,这其中一部分是先天神话的内在物质,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后天的改造。几千年来,这种反抗意识精神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现实人物的期望,它预示了日后几千年民族文化的基本发展方向,虽然中国神话中也存在着极少数的消极因素,但我们还是应该学习众神的不辞辛劳,勇于反抗等精神的积极方面,特别是这种还影响着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人,人性或民族精神是创造人类神话或当代文化等人类文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一直并未消失或者变质,而是继续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中国神话及神话的复兴,有激励民族的特性。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汇集时代,我们不仅要挖掘研究我们的自己的文化,更要把眼光延及到全世界,不仅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还要挖根朔源,全面了解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走向,以趋利避害,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综上所述:
翻开中国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中国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却带有十分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他以其独特的形式表现了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这种反抗精神与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我们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而这种民族的精神几乎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以神话这种形式,为后世的文学奠定了基础,如:《聊斋志》《封神演义》《红楼梦》等,也为现今的广播电影电视提供了素材。如今 在我们的网络世界中充斥的神话文学样本,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反抗精神的体现,但在情节说理上就不如远古神话的精妙,也不如远古神话中的文风那样姿肆了。
除此以外,现在的文学自觉不自觉的运用这类具有反抗精神的原型来加入现今的一些精神,将其呈现在我们面前。诸多神话,如:《宝莲灯》,中国神话给文学家们的改造必将在新时期赋予了它新的使命,使现今的文学更具有那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山海经》
2、《淮南子》
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4、《墨子》
5、《吕氏春秋》
6、《路史、后记三》
第五篇:对鲁迅反抗绝望精神的几点认识
对鲁迅反抗绝望精神的几点认识
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鲁迅自觉承担起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重任,启发中国人的思想觉悟,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他直面人生的大悲苦后绝望抗争的姿态赢得了“精神界之战士”的盛誉和广大人民的由衷敬佩。这位一生独战乃至牺牲的文化巨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人格魅力持久而永恒。
鲁迅一生力求改造国民性,变“奴”为“人”,是为了让后人“幸福地度日”。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或者说试图朝这个理想走去,鲁迅与黑暗苦斗,为光明斗争,蔑视强权,毫不妥协,悲天悯人,尽心竭力。然而他的“苦斗”和“苦争”却换来了流言与暗杀,美好理想淹没于无边的黑暗、冷酷、枯槁、僵死之中,给鲁迅带来的苦痛和绝望是世上罕见的,阅读《野草》,这种人在绝境之感便会涌上心头。然而鲁迅之为鲁迅就在于:当人生的希望无数次在现实的悬崖上碰壁之后,他毅然选择了反抗绝望,作绝望的抗争。
作为个体的鲁迅,在情感上的寂寞、失落、沮丧,可以看作他绝望心态的起点。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后,少年鲁迅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过父亲病重,自己在当铺柜台前遭受“白眼”的冷遇。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年少时的心灵创伤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起着较大作用。鲁迅少年时代体验到的孤独多于快乐,冷漠多于温暖,这是形成他孤独内向性格气质的重要原因。长大之后的鲁迅又面临了婚姻悲剧、兄弟失和等等,这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人间事,使得青年鲁迅的热情渐藏渐深,更大的打击对于鲁迅,也许命中注定非要他承受不可,似乎在等待着并且要考验这位战士的心理素质。
鲁迅对民众乃至社会透视之后的悲凉感,构成他绝望心态的直接因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五四”激情的“退潮”,又使鲁迅从“听将令”的呐喊走向暂时的彷徨。这种由时代环境造成的巨大失落,是鲁迅个人不能掌控的。暗夜的虚空,分外的沮丧,新生的路在何方?接踵而至的政治高压、冷枪暗箭以及“乏走狗”们,更增添了他死亡、冰冷的心理阴影。鲁迅必须而且只有自己包扎伤口,孤身与黑暗拼搏,独自“享有”奇怪而高、冷清清的夜空了。他就是这样的孤独者、清醒者,他试图唤醒土谷祠里的阿Q——阿Q们太多了,而先觉者太少,先觉者注定失败,因为寡不敌众。先觉者就成为失败后的沉默者,沉默到爆发点,就是复仇者。鲁迅的复仇就表现为:直面人生、拒绝妥协、反抗绝望。他抗争了一生,尽管这种抗争日益加重他的心理负荷,让他不断地感受到绝望,但他依然战斗不息。的确,“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10]希望与绝望此消彼长,却又都被鲁迅自觉地、辩证地否定了。单单认为鲁迅是满怀希望的人,属于盲目乐观派。鲁迅确实认为希望无形中存在着,而且需要“行走”在地上的路时,方能有希望,但鲁迅又清醒地意识到“无物之阵”的深不可测,他也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同理,仅仅认为鲁迅陷入了绝望而停步不前,又走向了虚无主义。鲁迅也确实产生过退隐之心,谁能说鲁迅于世道人生没有看透?鲁迅一生历经的多舛的命运和历史时空中曾经弥漫的血腥之气,让鲁迅感叹无力回天。可是,鲁迅人格精神的核心张力点,或者说其精神悲壮处正在于向绝望进攻。绝望是希望破灭后的产物,而希望又是抛弃绝望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绝望中融入些许希望,就少了颓唐,多了壮烈。在高度紧张地与残酷现实的冲撞中,他不会沉沦,也没有陷入虚无,却表现出从容的姿态,这是新的绝望形态,也是鲁迅独特的精神状态。
剖析过鲁迅的绝望心态及希望、绝望的辩证法之后,我们认识到:纵然将来有万一之希望,这希望的意义也不在幻想之中,却存在于反抗绝望的人生行动中。反抗绝望中的鲁迅依然清醒:他主动将自己置于不属于他的任一特定精神土壤之外,从而以“中间物”的身份冷静地、绝望地抗争,并表现出理性与韧性的风采。这种抗争,“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11]
一方面,反抗绝望是在20世纪初期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被迫作出的选择,也是惟一的选择。自从国门被“鸦片战争”打开以后,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纷至沓来,中国几乎被西方列强逼入死角,又加上封建统治的长久腐朽性导致人民愚昧不明。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在四周一片漆黑的环境下,如果只是满含希望地呼吁光亮出现,或者无智无勇就赤膊上阵了,其结果必定一败涂地。因为民族灾难太深重了,国民劣根性太深固了,唯有不顾一切后果的抗争,再抗争,才有可能改变令人绝望的社会现实。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不顾一切”,是勇于直击现实,是绝望之后的大彻大悟。它抛弃了瞻前顾后的犹豫,否定了虚无,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时,依靠深沉的勇气,采取韧性地持久战,向黑暗捣乱,给黑暗的制造者一点不舒服。这是鲁迅无法选择的最终选择了。
另一方面,反抗绝望又是鲁迅企图超越自我以获得人的神圣尊严和高级心灵自由的内心渴求。鲁迅早年受尼采影响,渴求“超人”出现的观念应该是影响鲁迅一生的,只是后期的鲁迅显得更加深刻罢了。鲁迅体验过痛苦的人生,但鲁迅仿佛具有“超人”般顽强的生命意志,通过反抗赋予人生更加真实的意义。在痛苦中反问自己生命的“内在”,在绝望中探究生命的依托,从而战胜自我的种种弱点。在没有先验思维笼罩的国度里,“过客”只有张扬起生命的自由意志,对抗现世的凄冷与自我内心的绝望了。鲁迅决不是故意自虐自伤,而全然是为了顺应他内心深处对自由王国的强烈渴求,进而透视自身,建构主体自我。所谓野草与乔木同归于尽之际,正是地火喷出之日,也正是主体的自由和尊严达到极致之时。
作为20世纪中国独有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的一生都在反抗,而他的反抗最终体现于行动或实践上。同时大爱和大憎,希望和绝望构成了鲁迅人生的矛盾性、复杂性。因为憎恶之深,绝望之深;由于大爱之切,又必须冀希望于将来。三个方面有机地、和谐地统一于鲁迅之身——战斗的一生,这就是我瞻仰先生人格精神得到的结论。
鲁迅被称为伟人,理由是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鲁迅的人格精神超越了常人,这种人格精神是在与环境(广义上的环境)相搏击的过程中,由鲁迅发挥主体能动性不断超越自我而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即为永恒。他的永恒魅力将会感召后人不断前进,鼓舞同胞不断“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