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高中历史学科培训的几点心得体会
参加高中历史学科培训的几点心得体会
梁健
一.加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
我们必须真正的了解、理解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本课程标的程标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它包含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生历史学习方法改进的前提,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服务的,教法改进是手段,学法改进是目的和目标。在教学中逐步推进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
三、转变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比如,我们的许多教师现在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教学软件,但其作用仅仅是辅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而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多年来统治我们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转变,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可能真正的改变。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四、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并形成习惯,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第二篇:参加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唐 慧
2011年8月31日,我参加了学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自己在这次培训学习的收获小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2008年,我省瓮安“6.28”事件,贵阳某中学 “9.27”案件、贵定某中学“9.16” 案件、榕江某中学 “4.01”案件等例子,充分地说明了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内因或主观原因,就是由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所以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二、了解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涵
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三、学习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尊重教学:即尊重《课标》,尊重教材,尊重教学活动,不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不破坏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不打乱学科教学秩序,不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
(2)科学导入:即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科学、巧妙地导入法制内容,使法制内容在教学中顺势而出、合情合理、贴切自然。
(3)分量适中:即法制内容的分量恰到好处,既满足法制教育的需要,又不形成教和学两方面的负担,冲淡教学主题。
(4)目标恰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既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人社会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5)有机统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验、练习、活动、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中,法制内容和科学内容都要相互融合,有机地统一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6)一箭双雕:既完成法制敬爱哦一任务、实现法制教育目标,又完成学科教学本身的任务,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法制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双提升。
四、学习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具体做法:(1)在生活中渗透。(2)在情境中渗透。(3)在游戏中渗透。(4)在案例中渗透。(5)在课堂小结中渗透。可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第三篇:参加思品学科培训的心得体会
参加思品学科培训的心得体会
泥尔河中学张喜军
2月27日在四中参加了思品学科操作系统的培训,我感到深受启发,大有所获,对如何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有了新感悟。
在思品学科教学中,应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思维和创新的教学方法。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学会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认识,自觉规范教学行为。
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悟新课程的精髓,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从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为思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合理划分合作小组,科学设置合作问题,明确成员分工,严格课堂规范,促进组内、组间的合作交流,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升华”;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鼓励发言质疑,倾听学生心声;要始终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努力实现教学目标,防止出现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一堂好课至少应该体现出下列几点:(1)情境设置科学合理,流畅自然,既有信息的容量,又有思维的质量;(2)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到位,难点突破有方,知识有拓展,能力有提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而不是勉强为之,学生学习过程就是生成知识,形成技能,快乐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第四篇:学科:高中历史
学科:高中历史
内容:高三历史热点分析
时间 :2010年3月24日(周三)上午 9:00 地点 : 天津市和平区第二南开中学 参加人:全体高中历史教师
第五篇:参加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新得体会
参加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新得体会
今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全省新课程骨干教师历史教师“甘肃省新课程历史远程培训”,开始我对此也有些不理解,但是完成培训任务后我感到这真是一次及时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颇受启发。
记得刚开始进行培训时,总觉得培训内容好像又比较繁杂,不仅涉及一些理论内容,还涉及教师基本功方面的一些琐碎活动,当然更有自身专业方面的培训。一开始时,我认为这无非都是一些走过场的东西,应付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当自己看到各部门和学校以及老师们都非常重视且静下心来认真听讲时才觉得并非如此简单,于是在客观条件下自己也开始转变认识和态度,认真听讲和做好笔记,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同学科老师交流自己的感想。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组织下,2003年3月出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在课程结构上作了重大变革,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高中历史课程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了九个学习模块,其中,必修课程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程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学习模块。六个模块采用主题式的“并联”设计,没有学习次序上的先后之分。此外,还有选修课程Ⅱ,即校本课程,这是按照当地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本人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对这个《历史标准》的学习,形成几点体会如下:
一、内容具有时代性。
首先,关注社会进步,如必修课程《历史Ⅱ》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以及 “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Ⅲ》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其次,课程内容的取舍贴近时代,有所侧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的认识,必修历史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内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内容约占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总量的40%。第三,及时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如在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等。第四,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如关注社会生活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必修课程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二、注重世界意识的培养。
世界意识,又称全球意识、国际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当今国际社会和我国与世界的关系。邓小平早就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缺憾或不同程度影响着世界历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历史发展诸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高一学中国近现代历史、高二学世界近现代历史,高三安排“选修课”学习中国古代史。可见,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开学习的,新的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并列,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教学的新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候能把目光放到世界的高度,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在中国入世的视野下,只有将中国历史之舟置于世界历史汪洋大海之中,用更宽阔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去理解分析历史,才能与时俱进,在引导学生学好历史,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在世界范围内既有合作理念又能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互补性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三、新课程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必修课程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在学习方法方面。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更是衡量课程人文色彩程度的主要标志。历史新课程追求人文关怀的目标是:“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所以,新课程设置特别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课程设计由方便老师教授变成方便学生学习,课程实施关注教师准确传递信息变成关注学生高效获取信息,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变为师生共同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等具体行为获得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大力倡导和推行参与式、探索性、发现性自主学习就是新课程实施中最大、最有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四、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看,有一点值得提醒的,就是课程目标有明显的不同,在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分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五、评价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评价上,《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而且包括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历史教学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2.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及能力领域,还包括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有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理念,寓学生的学习活动于平常的生活活动中,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照新课程,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形式单一或机械化,要么是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我们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我们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问题现象,我认真的听专家们的引导和指点,认真和专家们做心灵上的交流。专家老师讲得非常好,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参加这次培训之后,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培训结束后,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我希望能够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全面贯彻并实践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理念,能够尽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弊端,让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切切实实的“实惠”——让学生用心学习历史,亲身贴近历史,从历史中来,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