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季茶叶生产加工方案
秋季茶叶生产加工方案
为了做好“石阡苔茶”市场对接,跟进北京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保持稳定的货源供应。特制定该生产计划:
一、生产原则和任务:
(一)生产原则: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将我县茶园的幼嫩新梢全部组织采收下树,提高茶青下树率和加工设施的加工效率。简化加工工艺原则:依据各地加工条件和技术习惯取各状态,采取多工艺路线加工,包括绿茶、红茶、白茶各茶类加工。
风险消化原则:各厂购入茶青价格以2元/斤计算,加工产品为茶叶局引导,加工企业以保底价10元/斤收购干茶。
茶厂自愿原则:在宣传发动条件下,由加工厂自主决定参与该批产品加工。
依靠群众原则:严格做到精心组织,广泛动员,茶农全民参与,齐心聚力做好该批产品生产。
(二)目标任务:
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解决北京市场签约门面六个月的茶叶供应量,预计各类茶叶10万斤。茶叶生产总值100万元,帮助茶农增收80万元。
二、推进措施
(一)分解指标,明确任务
全县按2013年各乡镇成龄茶园,半投产茶园存量分配最低任务。其各乡镇对完成和落实辖区内任务负总责,乡镇茶管站具体抓宣传到
位。
(二)强化责任,狠抓落实
(三)严格把控,保证质量
(四)统一尺度,加大培训
(五)沟通信息,加强调度
三、保障办法
(一)组建机构,加强领导
(二)加大督促,保持进度
(三)统筹工作,严格考核
四、配套政策
(一)干茶交售与货款回笼保障。
(二)价格固守与利益保障。
1.茶青价格
2.干茶价格
3.各方利益机制
(三)例外事项与惩罚举措
第二篇: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树本生长在亚热带地区,1998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占义,在北纬38度45分的灵寿太行深山五岳寨种植成功,实现了南茶北移技术的重大突破。经历十余年,茶树种植面积扩大到400多亩,主要分布在漫山、抓麻、南营、槐树沟等地。我县有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共计15.6万亩,大都分布在岔头、陈庄、宅头、南营四个山区乡镇,发展前景广阔。
我校有茶叶专业教师7人,并聘请南茶北移创始人张占义和老茶农张国庆、马连山为兼职教师,共招收学生391人。
第三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农林牧渔大类
门类:农业技术类
专业名称: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及公关礼仪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茶文化、市场营销理论及商务技巧,从事茶文化、茶科技和茶旅游的设计、开发、推广及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茶的营养保健与综合利用、茶艺表演以及茶叶贸易、企业形象设计、茶叶消费引导等方面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培养要求:
◆具备较强的茶叶加工技术操作与车间管理能力;
◆具备较强的茶叶生产技术操作与茶场管理能力;
◆具备一定的茶业企业管理与营销及茶文化传播能力;
◆掌握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所必须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素养;
◆掌握茶叶优质高产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茶叶品质形成的基本知识;
◆具备分析和解决茶叶生产、加工、检验、审评和茶文化传播等方面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主要课程:茶叶化学基础、食品安全与检测、公关与礼仪、民俗、茶食与茶疗、茶栽与制茶、茶叶审评与检验、盆景及插花艺术、茶的综合利用、茶叶经济管理学、茶叶市场营销学、音乐欣赏、舞蹈艺术与形体、园林赏析、茶叶贸易学、茶文化学、三峡茶艺、食品工艺学。
专业就业状况
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各茶叶公司、饮料集团公司、外贸公司、商检局、质监局、茶馆业、宾馆、酒店等企业或部门工作,也可应聘公务员。
第四篇: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研究报告
2013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品牌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研究报告
项 目 负 责 人:??? 项目组主要成员:??? ??? ???
目 录
一、项目背景...................................................2
二、文献综述...................................................3
三、研究目标...................................................3
四、研究内容...................................................4
五、实施方法...................................................4
六、过程管理...................................................5
(一)项目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5
(二)项目研究计划的执行....................................6
七、研究成果...................................................7
(一)项目成果的基本观点....................................7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及结论.................................10
(三)成果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及本项目研究的突破性进展.........10
八、教改成效..................................................11
(一)教改实践效果.........................................11(二)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13
(三)成果的示范作用与评价.................................14
九、项目研究变化情况..........................................14
十、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15
2013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品牌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研究报告
横县职业教育中心项目组
内容摘要: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品牌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是2013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建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等4门品牌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编写了《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特色教材;构建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做、评”四位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建立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评价模式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从而提高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在同类学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1
一、项目背景
课程是构成中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2009年1月6日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指出:“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由此可见,课程改革已提到了中职教育的重要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就应该高度重视品牌课程的建设。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是我校特色专业,也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我校地处 “中国茉莉之乡”——横县,茉莉花产业是横县覆盖最广、带动农户最多、经济效益最好、最早实现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效果最显著的农业优势特色支柱产业。根据自治区领导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横县茉莉花产业,确保全国产销第一”的重要批示精神,近年来,横县以“标准化、国际化”为发展理念,建立中国茉莉花(茶)标准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致力于培育和发展壮大茉莉花产业。随着横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升级转型,横县技能型专门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横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我校开设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担负着培养熟练掌握茶叶、茉莉花茶种植技术、茶叶加工等专业人才的使命,实现学校“为农服务、替农育才、助农致富”的办学目标。
2012年9月我校成功申请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是国示范建设重点建设专业。学校把握广西北部湾经济建设及横县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契机,打造茶叶生产与加工特色专业,创建“按季分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程改革,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体”,初步建设了双证融通专业化的课程体系。《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是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两门课程体现了该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的主要方 2
向。但旧的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教学活动缺乏生机活力,难以满足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另外,课程教材内容偏难偏深,没能贴近学生的实际。《茉莉花种植技术》和《茉莉花茶加工技术》是我校的特色课程,但目前缺乏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考核方案与相应的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如何开发适应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等品牌课程体系,培养能适应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我校的当务之急。实施本课题,旨在确立“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与职业岗位需求同步”的专业建设理念,围绕横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需求,构建具有横县特色,贴近生产实际,促进企业发展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品牌课程和教学资源库。
二、文献综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分析,我们发现:
(一)关于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品牌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资料还比较少,在有限的研究中,又以高职居多,中职的相关研究非常少。
(二)在所有关于茉莉花茶种植技术和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的研究文献资料中,没有适合中职的教材。
因此,本项目着眼于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品牌课程和教学资源库、校本教材具有创新性的,开发的成果是有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三、研究目标
(一)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原则,在本专业进行《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4门品牌课程建设。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促进品牌课程的形成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探索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
四、研究内容
(一)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根据茶叶与茉莉花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建设《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等4门品牌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考核方案、试题库、教案、课件、教学资料、习题库等。
2.开发《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两门特色教材。3.构建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做、评”四位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4.建立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二)通过研究,建立《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4门品牌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依托学校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以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过程为载体,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国际标准,体现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开发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测评系统等内容,为实训教学及农户培训提供共享资源。
(三)进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品牌课程的实效性研究。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对茶叶生产与加工企业的调研,在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班级进行上课实验,通过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共同考核评,来检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五、实施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通过企业调查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状况,促进课程开发、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不断改革与创新。
(二)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调研、实践、理论指导,探索并形成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完成品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确立与安排教学内容,在实践过程中,锻造师资队伍,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与品牌课程相匹配的实训基地,提升教学质量和专业品质。
(三)个案研究法:通过调查学生个案,了解学生通过实施品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评价方法改革,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在成长过程的变化。
(四)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有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六、过程管理
(一)项目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1.准备阶段(2013年4月—6月)。
2013年4月20日:拟定本项目研究和实践的方案,拟定项目主持人和项目组成员,申报项目。
2.研究阶段(2013年7月—2015年6月)。
(1)2013年7月18日: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研讨会。
(2)2013年8月28日: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品牌课程建设方案研讨会。(3)2013年9月16日: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标准研讨会。(4)2013年10月25日: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体系论证会(第一次)。
(5)2013年11月13日: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研讨会。
(6)2013年12月14日:项目开题会在横县职业教育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
(7)2014年3月17日:横县职业教育中心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资源库研讨会。
(8)2014年5月26日: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校本教材培训会。
(9)2014年6月25日: 项目中期小结交流会议,各项目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并提交了中期小结汇报材料。
(10)2014年7月2日: 参加在广西商业学校举办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品牌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暨2013教改项目中期检查会。(11)2014年10月2日: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模式、评价模式论证会。
(12)2014年12月2日: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资源库论证会。(13)2015年3月16日: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校本教材评审会。(14)2015年5月6日: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资源库反馈会。3.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8月)。
2015年6月20日:项目组成员会议,并提交了项目结题材料。
(二)项目研究计划的执行。1.2013年4月—6月。
(1)项目开题,成立项目组,明确项目组成员的分工,制定项目研究方案。
(2)深入在校学生和企业进行调研,对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查与分析。
2.2013年7月—2013年12月。
(1)建设《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等4门品牌课程(主要是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考核方案等)。
(2)编写《茉莉花种植技术》特色教材。3.2014年1月—2014年12月。
(1)建设《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等4门品牌课程(主要是试题库、教案、课件、教学资料、习题库)。
(2)编写《茉莉花茶加工》特色教材。
(3)建设《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4门品牌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4)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做、评”四位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和实验。(5)项目中期小结。
(6)参加在广西商业学校举办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品牌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暨2013教改项目中期检查会。4.2015年1月—2015年8月。
(1)完善《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等4门品牌课程。
(2)出版《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特色教材。(3)完善《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4门品牌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4)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评价模式研究与实验。
(5)继续进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做、评”四位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和实验。(6)项目的推广应用。
七、研究成果
(一)项目成果的基本观点。
1.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品牌课程是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项目组在全面深入分析茶园工、茶叶加工工、茶艺师等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典型工作岗位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顶岗实习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7 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品牌课程,基本能满足本专业的教育教学需要。经过两年的实践,培养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学生,具有综合的职业素质与创造精神,具备了生产、营销、管理职业核心能力。
2.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资源是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有哪些教学资源可资利用,有哪些教学方法的规律可以借鉴,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等,目前尚无更多资料和文献借鉴。为此,项目组成员与专业教师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建立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资源,成为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师和学生获取技术知识和课程教学的专业引领的重要途径,成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互动对话的便捷渠道。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为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师、学生以及相关企业共享教学资源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互动工作平台。
3.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做、评”四位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项目组成员认为,项目实验以来,通过实施“教、学、做、评”四位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变比较大。
(1)研究与实践,激发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通过“茶园课堂”、“车间课堂”等形式,让教育回归生活,让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技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技术探究和学习的欲望。在实践中,教师不时地修正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积极地想方设法去解决“教、学、做、评”四位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
(2)研究与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茶园课堂”、“车间课堂”等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技术课堂上已逐步形成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 8
动”,变原来为少数学生参与的课堂为面向全体的局面,提高了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益,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的局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技术课堂上,不但乐于动脑,也乐于动手。
(3)研究与实践,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课堂,要求技术课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深入茶园、茉莉花生产基地、茶厂车间,从现实生活,结合教学目标,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选择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技术课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4)建立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是改革传统评价方法有效手段策略。
项目组在教学评价实验中认为,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反映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忽视体现学生探究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成绩肯定缺乏时效性,难以激励学生兴趣,评价过程中只重视老师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更没有企业参与评价,使学生的公众认同感低,重视答案的公平性、客观性、唯一性,忽视学生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以及答案的开放性及多样性,学生实践探索的渴望被压抑。为此,我们研究了“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评价模式,从3个方面展开研究实验:首先是过程性评价。在教学组织中,班级每2—5人分成一组,选出组长,学习活动的过程既有同学的自我评价、同学的相互评价和组长的评价,又有老师的评价、企业的评价,体现出评价的多元化,让学生也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开放式的作业与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让学生亲历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设计活动,体验成功,使学生对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技术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评价模式经本校试用,效果非常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效益和效果。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建设了《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等4门品牌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考核方案、试题库、教案、课件、教学资料、习题库等。
2.建设了《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4门品牌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3.开发了《茶树种植与管理》、和《茉莉花茶加工》两本特色教材,公开发表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6篇。
4.构建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做、评”四位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5.建立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评价模式。
结论:本项目建设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得到行业、企业专家认可;项目成果在教学实施中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全区同类学校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三)成果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及本项目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1.特色与创新之处。
(1)教学模式有创新:本项目创新了“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根据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特色,开发项目任务,设计教学情境,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茶园课堂”、“车间课堂”等多种形式,实行“教师+基地+学生”的产学结合和分组轮训,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等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情境化、教师师傅化、学生员工化、考核成果化,从而解决了学生在教室、学校单一的教学模式。
(2)评价模式有创新:本项目创新了“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评价模式,也就是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来综合评价,10
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企业三者组成。在企业认知、专项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监控,即“双教学监控”;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对学生参加企业认知、专项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以及就业质量的评价,形成“双评价考核”。考核方式具体可采用笔试、答问式、现场操作、综合作业、项目评审、课程设计考核等方法,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的突破性进展。(1)品牌课程建设有新突破。
从项目开始到今,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品牌课程从没到有,由少到多不断壮大,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本专业老师备课上课不能缺少的有力帮手。尤其是新老师,让他们自信地走上讲台,也成为了本专业品牌课程的重要支撑。这一项目成果已经得到推广并为教师教学的发挥者积极有效的作用。
(2)校本教材有特色。
作为横县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生产和加工最大的基地,没有服务当地经济的教材是不行的。为此,项目组根据茶叶生产与加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企业真实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聘请茉莉花种植专家、茉莉花茶加工专家,共同开发教材,围绕无公害生产主题编写了《茉莉花种植技术》,按照标准化加工主题编写了《茉莉花茶加工技术》,教材主要面向茉莉花种植和花茶加工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鲜明的地方产业特色,作为学校的教学、培训教材,深受企业、农民、学生的好评。
八、教改成效
(一)教改实践效果。
1.专业建设与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果。
(1)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实施以来,本专业毕业生“双证”率为95%,第一次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100%,用人单位满意率99%。
2013年以来,本专业学生技能比赛获奖率较高,获得国家级三等奖3名;获得自治区一等奖7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2名;获得南宁市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在全区同类学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2013年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承办了第八届全区中职学校技能大赛手工制茶项目比赛。
④2015年8月18日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承办了南宁市职工技能大赛手工制茶项目比赛。
2.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广西中职示范特色学校项目--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3.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项目组主持人雷昌志2014年获“横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主持的《农村职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2014年获国家教改成果二等奖,2014年10月15日在2014年南宁市中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经验交流会作专题发言。
项目组成员陆秋菊2013年获横县“学科带头人”称号,2013年指导学生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比赛中获“茶艺技能个人项目”三等奖,2014年指导学生参加南宁市职业技能茶艺团体赛获得二等奖等,2015年参与农村职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国家教改成果二等奖,2015年指导学生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中职组手工制卷曲绿茶一等奖。
项目组成员覃翠凤2013获“横县教学骨干”称号,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荣获手工制茶职业手工制青茶项一 12
等奖、扁形绿茶一等奖,2013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手工制茶获手工制青茶三等奖,2014年获“横县十佳教师”称号,2015年获“南宁市教学骨干”称号,2015年获南宁市职工技能大赛手工制茶三等奖。
项目组成员潘翠棉2014年获“横县优秀教师”,2015年指导学生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中职组手工制青茶二等奖,获2015年横县教育系统师生迎春艺术作品展手工类指导老师三等奖。
项目组成员袁 美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荣获手工制茶职业手工制红条茶项一等奖,2014年指导学生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比赛中获“自创茶艺”二等奖,2015年获南宁市职工技能大赛手工制茶三等奖。
项目组成员李叶梅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区级职业技能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二等奖,2014年指导学生参加南宁市职业技能茶艺团体赛获得二等奖等,2015年指导学生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中职组手工制卷曲绿茶一等奖,2015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中职组手工制卷曲绿茶三等奖。
项目组成员邓小兰2013年指导第十届区中等职业学校“中国梦.我的梦”征文比赛三等奖,2014年指导学生南宁市技能比赛“客房中式铺床”项目三等奖,2015年南宁市教师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二)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1.校内推广。
成果累计使本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200名受益,受益农民370名;学生第一次就业率100%,用人单位满意率99%。成果被推广到其他专业并取得显著的成效,计算机及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成为自治区级示范专业。
2.校外推广。
两年多来,有灵山县正久职业学校、广西昭平职业学校、梧州第二职 13
业技术学校等区内多所兄弟学校的交流,等16所区内外的中职学校来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参观学习,学习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课程改革和资源库建设经验。3.媒体报道。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八桂职教网等多家媒体对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建设、学生技能大赛等成果进行21次报道,其中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报道了《专业对接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成果典型案例》,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三)成果的示范作用与评价。1.课程示范。
两年来,对口支援了灵山县正久职业学校、广西昭平职业学校等学校,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对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在运用本成果过程中认为:本项目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体系和资源库有效、先进、稳定,有效促进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稳定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体系和资源库在本地区、本学校课程中的示范、引领的作用。
2.教改示范。
两年来,灵山县正久职业学校、广西昭平职业学校来到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学习“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评价模式,通过座谈、听课和培训,他们掌握了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学校进行实践,他们认为这两个模式是目前中职学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有效的方式。
九、项目研究变化情况
(一)研究内容的变化。
项目研究初期,计划将研究的着力点放《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茉莉花种植技术》等3门品牌课程,一旦深入研究,发现《茉莉花茶加工》作为一门新设课程,课程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考核方案等 14
更缺乏,更适合区域性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增加了《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课程研究。
(二)研究团队的变化。
本项目的研究是个庞大的工程,原来6名项目组成员很难完成研究任务,需要增加2名成员,组成一支共8人的具有丰富研究经历、较强研究能力的科研队伍。
十、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一)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比较少,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今后要不断吸取充教学资源,使之更加符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深化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评价规律的研究。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评价方法还不够合理,第三方企业参与评价还不多,继续研究和探索教学评价方法,针对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有效的、在更广层面方便学校实施的评价方式方法。
xxxxxx职业教育中心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品牌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建设》课题组
2015年8月30日
第五篇:安徽茶叶生产和加工的现状
安徽茶叶生产和加工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之一,茶叶面积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安徽是农业资源大省,同时也是全国茶叶生产大省,自清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祁门红茶和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霍山黄牙等绿茶为代表的一大批享誉全国甚至世界的名茶。茶叶生产和加工历来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
目前,茶叶加工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加工设备较多,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着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在加工中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多,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品牌茶叶规模偏小,茶叶深度加工几乎空白。尤以现有的茶叶加工设备存在着的种种不足,难以保证在保持品牌茶叶传统工艺下的色形香味进行产业化生产,最为突出。
另外因为生态环境影响和利益驱使,有些茶农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导致茶叶残留农药超标。因此,除要求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使用低毒农药外,增加在加工过程中能降解茶叶残留农药、控制其含量的工艺及技术,提高茶叶饮用安全性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产品安全性渴求的不断深入,目前广泛使用的小型茶叶加工机械化设备适应不了市场发展的需要,采用安全易控稳定的新能源的连续化、成套化、清洁化、自动化的加工设备,已经成为茶叶加工的主要发展趋势。(孙六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