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时间:2019-05-13 02: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第一篇: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鹤峰中心学校宋奇

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处理学科课程与教学遇到的许多问题,例如:究竟是“教材为本”还是“标准为本”?教材设计如何才能实现新背景下的教学?嘴上讲“知识是自我建构的产物”,但实际上是“灌输”为主的课堂又有多少改观呢?”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引起思考的现实问题。“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反求诸已,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而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何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不断尝试应用反思,发现问题,消去弊端,获得教益,即“借石攻玉”。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尤其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都是打造有效课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然而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做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反思些什么?怎样反思?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重视教学前的反思。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而且新课程标准同样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可能已掌握的知识,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组主体。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

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其次,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课中反思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等环节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三、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地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教学片段赏析

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要善于记录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碰撞的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出现了这些意想不到的高潮时,作为教师就要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分析技术,开展教学工作。

3、教学的不足之处

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常常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把它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5、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情景的创设是否有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以记促思,以思促教,以教促进,长期积累,必有收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这样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帮助自己不断成长,引领自己走向成功的殿堂。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自己和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表现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新课程

课堂教学

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随之而来在全国推广的课改,让每一个困惑中的语文教师眼前一亮,看到了新的教育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希望之光。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自己和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讲人文,但不能淡化工具性学科这一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却淡化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就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用,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二、讲自主,但不能丢掉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人认为自主学习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很大程度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学习主人的地位。这种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一种误解。当“讲”不讲:学生各抒己见时,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想象体验时,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时,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殊不知,丢掉了精要的“讲”,学生的思维难以深入,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培养,学习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

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制能力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才行。

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给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很好的启示,教学反思《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绝不是放任自流。

三、讲合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如公开课上,教师在教学《〈名人传〉序》时,学生对课文都没有深读和细读,就让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⑴、为什么需要英雄?⑵、什么样的人需要英雄?⑶、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名人、英雄?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因而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说是小组合作讨论,实是不容分说,最终统一由教师电脑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合作似乎没有多大意义。有的教师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小组讨论,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当“忠实”的听众,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得其乐,自己想自己的,缺少最终的“交集”。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千姿百态”,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看课堂氛围较好,实质上是徒有形式。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忽略了合作的深层指导,学生没有充足而独立思考的时间,最终教师表演了,语文的“精英分子”活跃了,却忽视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推进。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讲对话,但不能远离文本这一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李镇西)。《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这种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当教师确定的时间一到,汇报的往往是爱表现的学生和教师事先指定的组长,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遍课文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这种现象,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表现尤为明显,由于时间紧,教师要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推进教学内容,就会在“读”上“挤压”,可又不能不读,于是乎,有限定时间读的,有叫学生默读的,有让学生研读某段的……这种做法,表面上有“读”,为对话奠定了基础,实际上没有学生的细读和深读,对话质量可想而知,很大程度只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流程展示,没有多少实效。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一个汇报接一个汇报,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五、讲新颖,但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发现·创新”课程目标,并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尤其看重“发现·创新”与探究式学习,本想引导学生观察中外文学和文化现象,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可是教师本身不能对作品进行准确理解与把握,一味探异求新,对作品的解析随意发散。如有教师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中,引导学生分析王熙凤,让学生对王熙凤所说的话大胆挑刺,找出不得体之处,这种创新和发散,有何意义?就课堂而言,有何实效?

新课改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的教师理解成语文课件展示课。有教师在教《荷塘月色》时,为了表现荷塘月色的美,把四五六段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幅图一幅图的幻灯显示。且不说这些画面能否表现课文所要呈现的意境,最为根本的是这些图片展,让学生获得什么呢?这样的视觉图像定然是不能与朗读、想象之效相提并论的。为了追求新颖,课文的品读、赏析成了展示课件、图解课文、图解教学流程。

对于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模式,没有固定的“标本”,只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方法,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切方法和模式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学生实际学到什么为依据,切不可为新颖而“创新”,尤其是阅读教学,更不能为新颖而“花样百出”,忽视教学效果。

毋庸置疑,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课堂教学与改革实践,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积极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找到行之有效的课堂模式,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张兴爱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中学教学参考 2009、28、刘党桦、于颖泓

语文课改别“陷入”十种误区

云南教育 2011、(1、2)

第三篇: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茹官娥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二小 726400

内容摘要: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长与成长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而言,课堂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展开生活的重要部分。只有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环境,实施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追求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模式主体化,教学内容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教学评价发展化,教学环境人文化。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堂 人文化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长与成长过程,是人的潜能多方面得一彰显、丰富的过程。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完人教育》中所言:“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回到人!只进行‘人’的教育,无论主观愿望如何,[1]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是真正的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束缚,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具体的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

[2]整体中分割出来,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这种狭隘的课堂教学目的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自由个体的发展与完美人格的养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而言,课堂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展开生活的重要部分。只有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环境,实施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教学目标多维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堂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传递本无可厚非,但是若仅仅关注知识,把知识的传递作为自己唯一的职责,就有失偏颇了。

新课程标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许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体现多元化,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的情感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育真正的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修筑铁路”部分共三个自然段,分

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教学“勘测线路”,可以从詹天佑说的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对工作的认真和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严格;从詹天佑的行动中,引导学生认识詹天佑与工作人员同甘共苦的精神。教学“开凿遂道”,要对描写两地山势不同以及怎样开凿的句子仔细分析,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根据地形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开凿隧道,说明他的杰出。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可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或者运用演示法让学生认识到詹天佑的设计很妙,从而深刻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在学生完成上述基本阅读任务之后还应该引导追究三点:(1)詹天佑在勘测线路中的语言、行动、思想等表现重点说明什么?(2)开凿隧道为什么要采用中部凿井法?(3)设计“人”字线路所显示的智慧说明什么?这三个问题不但含了“修筑”部分的所有信息,而且可以把这部分和上下文有机联系起来思考:詹天佑为什么下决心一定要修好这条铁路呢?他是为了回击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藐视。詹天佑在开凿隧道中采用中部凿井法,是想为国家省工省材,缩短工期,以回击帝国主义者“无论如何完成不了”的谬论。詹天佑在设计“人”字形线路中所显示的智慧,其实也和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要挟、嘲笑和攻击密切相关。这些都反映了詹天佑的爱国思想。目标的全面把握,必须联系全文整体,必须有较深层的思维活动,必须有较深入地把握语言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人物、事物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维活动,感悟到理解语言的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情感,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长期的教学效益,这样的教学活动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要以开放的心态,对教学保持一份高度敏感,多维度地审视课堂,以学生为根本,凭借较高的教学艺术来把握和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和问题,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做出积极而富有创意的调整,促进多维度生成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优质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学模式主体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为此,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进行课堂模式的优化。教学实践证明:“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活动,获得知识、能力等素质的全面提高。“主

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环节:激情引趣,调动参与;创设激情,引导参与;探索交流,合作参与;应用拓展,强化参与。其中探索交流、归纳调整是核心部分,激情引趣、创设情境是探索交流的基础,迁移拓展是探索的应用和延伸。

例如,我在教学《赠汪伦》这节课时,上课伊始,课件演示:小桥流水,垂柳画面,配以悠悠的《长亭送别》乐曲。这时,教师出示课题《赠汪伦》,并声情并茂地讲关于这首诗的传说。这一环节通过画面、乐曲、教师的讲述一下子便将学生带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刻,教师课件出示古诗并配乐配画配诵,初步感知诗文。接着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按自学提纲进行自学。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并讨论自己不懂之处。趁机引导全班进行交流并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解疑的能力,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互相协作的精神,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此时,你想说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舒发自己感情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熟读成颂。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学法,并运用本课学法自学下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无疑是完成了一次学法的迁移,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体现了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1.教学内容的处理要突出科学的“善”与“美” 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我们曾经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突出强调科学“真”的内涵,以为这就是科学教育的全部,其实,语文学科还包含“善”与“美”。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积极挖掘语文学科内在蕴含着的“善”与“美”,引导学生从真善美的本质属性中汲取健康成长的“营养”,获取进步发展的动力,实现学生人生的自我目标。

语文学科蕴含着许多“善”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大好河山,使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等。

语文科学蕴涵着独特而深刻的美学价值。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追求,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美丽的张家界》等文章时),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使学生领略了祖国美丽的风光,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陶冶了爱美的情感。

2.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

(1)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越来越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生活是五彩的,社区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

角色体验,深入社会生活。我们曾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今天我当家”、“小小导游”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从而充分开发社区资源,让学生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或办小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观采访,汇入自然生活。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开门办教育,学生开门学语文。学校与社区应建立稳定的联系,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2)联系当前社会重大、热点话题,使语文课堂呈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课前,我们指导学生从报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展示。使学生懂得环保的重要。只有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建设的更加美好。

四.教学评价发展化

在现代教学理论看来,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作用不是“选拔适合教学的儿童”,而是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3]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4]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选拔性评价走向发展性评价,逐步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做到:第一,“从一把尺子”到

[5]“多把尺子”,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优势和潜能,又能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第二,实施鼓励性评价,努力实现由以指责、奖惩为主的否定式评价向以鼓励、肯定为主的鼓励性评价的根本性转变,引导学生明确自己身上蕴藏的丰富发展潜能,树立自信心,坚信“我能行”。第三,注重过程性评价,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关注“过程”来收获“结果”,通过重视平时的细微进步来实现全面的整体提高。

五.教学环境人文化

1.创建“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

课堂硬环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物质空间,从生理和心理上给学生以影响,进而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课堂学习,投身课堂生活。因而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人文味的、能使之欣然参与教学活动的理想空间。如教室的窗台上摆放几盆绿色植物,既可以观察其生长过程,又可以净化空气;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作品,营造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浓郁环境。让教学环境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味,学生参与学习的心境自然会得到改善。

2.营造“人文化”的课堂软环境

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灵交汇、自由安全、充满“人文”的精神环境,即软环境。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转换角色。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家长+朋友+学生”首先是教师要对学生严爱有加;其次是家长要对学生倍加呵护、无限关爱;第三是要多交朋友,并与朋友友好相处、诚心帮助;第四是同学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放下居高临下的威严,走到学生中来,努力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样学生的情绪可得以平定,尊严感得以提升,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产生了。

(2)沟通情感。罗杰斯认为,教学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只有营造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活动才能在轻松自然、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做到“三个多一点”能有效地和学生沟通情感,创设愉快的环境。一是“多一点微笑”。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二是“多一点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横加阻拦;尊重学生的观点,不漠视讥笑;尊重学生的思考,不匆忙打断。三是“多一点赞美”。教师要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瞄准学生的将来,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少一点批评。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和信赖,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肯定和认可,从而焕发积极进取的精神活力。

(3)营造氛围。新课程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基础的。在心理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以平等、包容、对话的关系相处,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群体共生效应”才能产生,创新活力才能竞相迸发。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或冒出奇思怪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氛围中,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学生就能欣然地投入教学,主动地体验成功。参考文献

1.小原国芳.完人教育论.瞿葆奎主编:教育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周小山等.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实验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进一步开放、合作与竞争的时代,在时代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中,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明确提出了教育界及全社会必须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深化教育改革,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造就高素质人才。新的时代与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这些新的时代要求与传统教育思想的碰撞加剧了教育的变革。如何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以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十五”期间,在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引领与帮助下,绣林小学的领导和实验老师艰苦探索,积极开展了“新时代生活教育”课题实验,本着“为儿童生活而学,为儿童生活而教,为儿童生活而教育”的课题指导思想,以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为宗旨,建立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育策略,形成了以“关注生活,关注生命”为价值取向的“新时代生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为理念,开辟了“生活德育”实验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让学生在“玩”中悟道理,在“活动”中学做人,让德育活动真正回归生活;另外,我们以“新时代生活教育”理念及叶澜教授的动态生成理念为指导,探究出了“积淀底蕴——参与体验——总结提高”的研训结合的动态校本培训模式。教育科研使我校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逐步得到增强,郑爱枝、付金蓉、喻长玲、杨慧琼、瞿文杰、袁玉和等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逐步形成。在不断推进新生活教育实验的同时,绣林小学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但由于体制的转轨及新旧领导的更替等因素,我校课题实验工作终止了近两年。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为我校“十一〃五”课题研究提供了更为适宜的土壤。首先,处于时代潮流中的教育,在无数机遇和挑战中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在这鼓舞人心的新形势下,我校又迎来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科研的新校长,这些给绣林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在新的背景下,绣林小学“十一〃五”课题实验将在总结“十〃五”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向更深层稳步迈进。

2、问题的提出

要稳步推进课题实验,必须把握住实验课题在新时期的方向和重点。即:“十五”时期研究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十一〃五”期间新形势中出现的新问题所构成的问题框架。

“十五”期间,我们运用“新生活教育”理念,构建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以教师主导为特征的训练式教学,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已初见端倪,但同时也留给我们一些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在课堂的组织与事实中,出现了合作学习浮于表面,甚至有为探究而提问的形式化现象,导致课堂出现失控和低效现象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学过程能有效地顺利完成,是新课题实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教育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当我们用理性审视新课堂,发现课

最核心的因素,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我们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会通过大量的培训活动,让教师逐步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其次是实践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篱”与新课程理念的“迷雾”,从而满足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需要。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旨在让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发展目标,从而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复合型人才,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各种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学校的内涵的提升和品牌特色的建立,其根基在于课堂教学有效的追求。只有课堂呈现高效状态,学校的各项事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研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必须通过课堂实践得到落实。理论和实践如何有效结合,我们应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作深入研究和剖析。作为一线教师应需要解决的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现行课堂教学模式,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消除偏颇,增强课堂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避免无效和低效甚至负效教学。

5、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社会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

3、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备课策略研究:“优化课堂预设,促进精彩生成”为子课题的集体备课研究。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包括:

①优化课堂结构策略; ②师生交流对话策略; ③艺术化的板书设计策略; ④管理评价策略; ⑤有效的教学方式策略; ⑥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包括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策略; ②有效的学习方式策略;

③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④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4、探索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据现状我们主要探索以下原则: ①低耗节能原则

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一定的,既不能掠夺式使用,更不能无限地开发。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 J.B.)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学习程度”(degree of learning)的一般公式:学习程度=f(所花时间/所需时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时间是影响学习的变量,而不是常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要求大力缩减“所给时间”。用好“所用时间”,增大“所得时间”,低耗费,降低师生双方学习能量的耗费。

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通过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臵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和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其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念。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

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

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被尊为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问题时,称这种问题处于该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以外(即B点以远)时,教学不可能进行;当所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即OA以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如图1所示)

图2图3分别表现了二维、三维空间时的情形,在这里,现有发展水平(区)、最近发展区都被多维化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新课程的目标是多元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习惯于从两个甚至三个维度思考问题,应当认识到,只有当教学内容(P)处于矩形OBB1

0从2011年1月开始,我们的实验进程初步拟定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与华中师范大学指导教授取得联系,确定课题,聘请郭元祥教授进行课题相关理论指导。

第二阶段:实验前期工作(2011年6月—2011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建立健全的研究组织管理制度,课题实验正式启动。开展实验教师培训并开展相关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重点研究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撰写系列阶段研究论文及研究分析报告。

第四阶段:深化实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深化总结,提炼实验案例,集中问题,形成专题,继续深入研究。

第五阶段:课题总结(2014年9月—2014年12月)。形成研究总报告,拟出专著和案例集,组织实验研究的相关阶段鉴定。

3、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撰写结题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4)资料汇编:《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领导小组

第五篇: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浅谈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金坛市河头中学 汤荣良

我市于今年秋学期正式启动为期五年的试点实验工作。我校成为全市首批小班化教育的试点学校。小班化的教学已成为我市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它有许多大班教学所没有的教学优势,不知不觉,实施小班化试点已将近一个学期,本文主要围绕如何让小班教学的每一个学生都动脑筋,都积极发言,以及在小班中如何实行分层教学,分小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想法,主要动机在于如何提高小班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小班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过去的班级一般有四、五十位学生,有的甚至不止,这样的大班教学有许多不利因素,如教师上课的音量要高,否则坐在后排的学生就听不清,如一个班遇上几个调皮的孩子,很容易影响全班的课堂纪律,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的心理和同学们学习的情绪。许多时候因为时间和人多关系,教师不能考虑全面,照顾全体。

现在实行的小班化,一个班30人左右,大大改善过去大班的许多不利因素,人少教室显得很宽敞,教师上课不必用很高的声音,全班学生就都听得很清晰,教师能很好地关注全班每一位学生的听课状态,能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心理,便于更好的教学。

小班化有如此的优势,作为教师就更应该在上课实践中多总结经验,多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自试点小班化以来,尝试进行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的效果还不错,现归纳如下:

一、让主动举手进行有效的回答问题成为课堂上的一种风尚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注重不同文体现代文的赏读与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应当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我们教师总适应提问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往往只有几名学生反复回答,而其他学生只是坐听答案,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也只变成少数几个人的“专利”,而且这种做法还会导致这一小部分同学产生“回答疲惫”的现象,所谓“回答疲惫”,就是因为他们回答次数过多,且没有比较,往往回答问题时,不经过认真思考,信口说来,导致回答的正确率减半,长此以往,对他们的做题答题也没有多少好处。小班化的实行,可以改善这种局面,教师完全可以让指名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如机械性地提问,势必会遭成一种紧张气氛,特别是提问那些以前不爱在课堂上说话的同学,他们站起来往往磨磨蹭蹭,吞吞吐吐,声音也极小,使人无法听清,这样就会让其他学生等得着急,浪费了时间,为避免此类现象的不良影响,我给学生回答问题提出了目标,即课堂上实行计次回答的方式(但每次回答对才能算1次合格),以一星期为计算单位,回答次数在前列的加平时分,或减去一些对他们来说可以减去的作业,而反之回答次数在后列的,特别是悬殊很大的加写一篇作文,这样一来,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生怕漏掉一次自己会回答的问题的机会,我作了一个统计,第一个星期,回答合格次数在12次以上的占1/3,5到8次的占1/3,而只有1、2次甚至0次的也占1/3,按照约定,1/3的学生获得了加分,并减去了抄写字词的作业,1/3的后列学生利用休息日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我落后了》的作文,结果每一位写作文的同学都写得非常恳切,他们在作文里把自己不敢举手回答的心理真切地描绘了出来,主要是害怕回答错误招致别人的讥笑,并下定决心在下个星期有大胆的表现,在第二个星期的开始,我先简单地小结了一下情况,给这部分学生以鼓励,也对其他同学做了一个交代。如期所至,这一节课上不少胆小的学生果然战胜了自我,不再保持沉默,也勇敢地把手举了起来,第二个星期下来,1/3的学生回答合格次数在10次左右,剩下的学生回答合格次数最少也达到了3次,跟第二层次的学生已悬殊不大,作为鼓励手段,这一周没有学生写作文,在此后的课堂学习中,因为同学们的配合,上课的容量明显变大,气氛活跃,收效好,更没有同学敢走神,每周写作文的学生也非常少,这种良好局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们特别喜欢上这样的课。

二、分层教学是小班化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分层教学法实际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它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注重对以前知识的复习与联系,使差生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优生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让他们做一些难度大一点的练习,诸如概述课文,复述课文,看图口头作文,课堂演讲,利用工具书自己进行大量阅读,或给定谈话题目做自由发挥,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分层教学在大班中也可以实施,但教师的精力显然顾不过来。分层教学的另一含义就是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等方面体现出来。使优中差的学生依据他们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都有所收获。克服那种课堂教学中——照顾优生,差生当陪读;照顾差生,优生又觉无聊顾此失彼的不和谐课堂状况。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文言的翻译理解极其背诵是教学的重点,经过初中一段时间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出现明显差别,那些记忆力好,善于积累的学生在后面的文言文学习中轻而易举,而那些记忆力不佳,对语言的理解又差的学生明显吃力许多,对于这样的现象,如果还一把尺子,显然不合适,因此我采用了灵活的分层形式进行教学,在翻译文言句时,对于那些不会组织文意的学生,分别起来翻译,直到弄清为止,而那些早已理解的学生则给她们提出高一层要求,要求根据这样的翻译背诵该文言句,等到那一部分学生会翻译再来检测这一批学生的背诵情况,这样一来,一堂课下来,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课后不需花更多时间背诵,而另一批弄懂了翻译的学生回家背诵自然也不会吃力许多。

三、分小组教学又是提高小班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有些课文形象记忆的可操作性强,上这样的课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表演小组,让他们进行表演记忆,恰当地运用表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这样的课时有一种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就感。因为是小班,每个学生都可以有展示的机会,如上《核舟记》时,在描写东坡、鲁直、佛印这三个人的姿态这一节,我让学生分成3人一小组,分别担任三个角色,把各自的动作表演出来,边表演边记忆,一节课下来,不少学生已会背诵这一小节,只需要回家趁热打铁熟悉一下就可以了。学习《醉翁亭记》时,在介绍醉翁亭的时候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先写琅琊山,再到酿泉,最后写到醉翁亭,我就在班上让学生临时组成了3人一组的导游小组,上台当小导游,依次用形象的语言介绍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同学们热情参与,笑声不断,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全班表演之后,这一段文字的翻译和背诵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学生应该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星期都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这样的课也主要用小组交流的方式,4到5人为一小组,向组内其余人员推荐介绍好文章和好书籍,每次指定一人担任小组长,负责记录评价打分,本人在班上进行大组交流。这样的小组和大组交流凝聚了同学们课外阅读的精华,成为学生们所能乐于接受的上课形式。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参考实践,按小组分配任务,一般可分成4到5小组,每组由1到2人担任小组汇报的主持人,轮流担任,汇报时限定时间,并进行评价打分。以上两种小组交流和汇报的形式因为是在小班里实行,时间显得比较宽裕,收效较好。

以上是我在小班课堂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体验,如何让小班的语文课堂显得更有生气,让语文成为学生们喜欢学习的科目之一,还需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实行,总结经验得失。

下载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政策和任务驱动可能促使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偏重网络教育资源和手段向学校教育渗透。本文围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相关热......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从2003年 9月起,我们县的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继续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为了实验推进的规范、有效,市教育局推出了2004—2005学年第一学......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如今,随着新课改之风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语文教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上,都进行了合理改革和完善。但是经过这......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自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并实施以来,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已经陆续在全国各地展开,课程改革的中心环......

    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摘要】设置以切合学生实际为序曲的三维目标,设置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板块,设置以文本探究为重点的讨论活动,设置以成果展示为高潮......

    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严鑫华 (琼州学院中文系,海南五指山市572200) 摘要:本世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有......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曾宪宏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尤其是它的极端现象——“满堂灌”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是......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构建有效性课堂成为了各阶段、各学科的教育重任。课堂有效性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在中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