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邓稼先的一点感想
关于邓稼先的一点感想
PB10001085刘经博关于这次作业,老师说可以有多种形式,这是挺好的,可以很大程度的鼓励学生创新,写出新的东西来(虽然已经在课堂上说还是有人抄袭)。这种主旋律的文章一旦抄袭了就不光是没有思考那么简单了,更是某种程度上的玷污,所以还是要提倡独立思考的。
课堂上老师也给我们看了一些学生的作品,感觉大家的创意还是挺好的,不过我觉得PPT和flash所能容纳的东西有点少,所以再三考虑,我还是决定写成文章的形式。
关于这篇文章,我准备从两方面去写,也是长时间以来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是关于中国的原子弹工程,一个是关于邓稼先与杨振宁,当然,都与邓稼先有关系。
在电影《邓稼先》中,1971年杨振宁回国访问时问邓稼先,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是不是在两个美国人的帮助下完成的?我想当时邓的心里一定是很复杂的,出于保密的原则,很多东西只能对杨含糊其辞的说,而杨一直以来肯定也不相信这是中国人独立研制的,当然,后来给了杨明确的回答。在当时的世界上,人们都知道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是奥本海默,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原子弹之父是谁,这代表了中国科学家集体的低调与奉献精神,我相信,此时无论多么抒情的语言都是无法表达他们的行为。
不妨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研制原子弹的小组就可以知道:美国是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费米等世界知名的大物理学家领导的,中国则是
一群刚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年轻人;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参与了无数优秀的高校,企业和军方,中国刚开始时还要给一些年轻人上一些很基础的课程;我没有调查过参与美国原子弹工程的人员中有多少是诺贝尔奖得主,但中国肯定是零。就是这样一种力量悬殊的对比,产生了同样的结果,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向当年奉献在茫茫沙漠中的他们致敬!这仅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精神?仅仅是那些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仅仅是想拥有原子弹的一腔热血?这些恐怕都不足以代表。我们还是先看一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们在加入这项工程之前的作为吧!
仅仅列出几个人作为例子:钱学森,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曾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门,回国前已经是美国这两国高校的教授;彭桓武,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曾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波恩;钱三强,先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妇。只是从这些人在外留学时的导师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他们不回国,将会有多么大的发展,这些导师可是当今大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名字。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在23位曾获得两弹一星勋章的人员中,当代大学生能够说出来的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个了,也许,这就是他们的追求。杨振宁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明白,这帮人怎么就研制出了原子弹。
在此,不妨扯得更远一些,说一下这些人出国和回国的背景。无需置疑的一点是,在国民政府时代还是很注重人才的培养的,当时利用中英,中美庚子赔款等条件把一大批人才送到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求学,我们姑且以文科和理科分类,由于性质的不同,文科学成之后
大都回国发展,这可以从胡适,傅斯年,汤用彤,吴宓,陈寅恪等人看出,这些人的回国确实对当时的中国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西南联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理科生由于更长周期的培养,所以只有极少数回国。中国大陆政权的变易是一个转折点,国民政府把大量的人才都延揽到台湾,而这些人由于害怕大陆的意识形态斗争也都愿意到台湾。理科生则不一样,此时还都在国外求学呢,政权说变就变了,因此他们的选择就显得至为关键。
客观来说,中国大陆当时的条件实在是不适合搞研究,要设备没设备,要资金没资金,但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受外国殖民统治太长时间了,那些出国的青年也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因此,建设新中国成了他们当时回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或者说称之为信仰。就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他们也依然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要知道,他们大多都有过留学的经历,明白自由对于一位科学家的重要性,他们也不是狂热的爱国主义青年,然而他们把什么都放下了。也许有的人,已经长眠于沙漠之中了,但他们的这种精神,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可歌可泣的。
当今的大学生已经很少提爱国主义了,好像谁提了谁就不正常一样,但是,对于这样一段往事,我想无论在谁看来都是极其不寻常,极其伟大的事业,是永远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段岁月。
下面谈一谈杨振宁与邓稼先,之所以谈他们俩,是因为他们的对比能给我们当今中国大学生很多的思考。
很巧的是,他们都是安徽人,一个是合肥市,一个是怀宁县。当
然这还仅仅是地域上的联系。他们俩都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邓的父亲和杨的父亲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又是多年至交,因此杨和邓小时候关系就很好,之后又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随后,杨到芝加哥大学留学,邓则到附近的普渡大学念书。杨大邓两岁,但可以说,相同的家庭背景让他们的友谊一直维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可以说他们那一代是风云的一代,大家辈出的一代,可以说,从在西南联大开始,他们的人生就注定不平凡了。
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邓在普渡只用两年时间就拿到了博士证书,随即于1950年回国,于1958年接受中国原子弹工程,从此隐姓埋名将近20年。杨于1956年发现宇称不守恒定理,之后一年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他们俩小时候都受过很好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熏陶,然而,之后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也只能从性格方面去分析了。从客观来讲,他们的选择没有孰优孰劣之分,甚至也只能做出他们那样的选择。只是,在杨的眼里,自由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不希望自己的科研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显然,他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大陆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情,另一方面就是设备的问题,美国的设备显然更有利于他的科学研究,显然,在杨看来,他并不是在为某个国家做事情,而不过是为自己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找到一个更好地条件罢了。我相信,邓虽然回国了,但他是充分理解杨的选择的。而邓的身上就有源自于中国传统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也许
是跟党派,跟政权无关的。也许在常人看来,邓的身上红色背景更深一些,可我认为这跟颜色是没有关系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邓和杨的选择都值得我们敬佩。在杨振宁写的纪念邓稼先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若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当年邓回国的时候,杨一定是有担心的,怕邓稼先在那样的环境中磨灭掉。是的,邓稼先在之后的工作很少有人知道,不过他远远没有磨灭掉,邓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让如今的杨来回答的话,他一定会为邓感到骄傲的,因为有一股共同的民族情结在。当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的时候,他的父亲是极力反对的,这体现了老一辈中国人身上的光辉形象。我不知道再过100年,人们对邓和杨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但我觉得,无论怎样,邓身上的略显悲壮的色彩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回味的。
当今中国的情况已经与五十年前大不相同了,很多事情也没有太大的可比较性。但对于还是大学生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未来,我们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该怀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还是很值得思考一番的。最后,还是把杨振宁的一段话摘录过来作为结尾,来缅怀邓稼先先生吧: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
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第二篇:《邓稼先》说课稿
《邓稼先》说课稿
坟坨中学
宋小明
一、说教材
《邓稼先》是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能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邓稼先》作为单元开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对民族的伟大贡献,以及献身科学的崇高情怀。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较少,虽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学生只能了解故事内容,不能走近人物内心,深入体会邓稼先的爱国情怀。学习前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分享展示,教师适当补充。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根据本课特点及新课标要求为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章关键语句或段落,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在名人的感染下,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关键语句或段落,体会其表达效果。(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四、说教法
教法:为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课时:2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文。首先介绍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及贡献,运用语言的魅力,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人物的重视,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本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在中华民族有着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有一个人, 他忍受着孤寂,在戈壁滩上、在荒漠中, 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安全。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简介人物,了解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两弹一星”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此文作为纪念。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同学、老乡、朋友深厚的友情、爱国的感情把他们紧紧连在了一起杨振宁正是从一位科学家、一个好朋友的角度来写这篇怀念邓稼先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真情。
谁能再说说你对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其他了解?
课前布置学生自由搜集我国“两弹一星”的有关资料,课上教师先简介两个人物及二人的关系,之后学生交流展示他们所搜集的有关资料,通过这一环节,既锻炼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也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1、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结合每段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汇报)。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整体感知课文,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主要贡献,对邓稼先有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自由汇报各段的主要内容训练了他们的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
(四)跳读课文,走进人物。
1、勾画出写邓稼先的主要成就以及对他进行评价的语句,并品析。提示:
用“我从__语句中,读到了一个___邓稼先”的句式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邓稼先当年搞科研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如自然环境恶劣、科研条件落后、国力衰弱、政治环境不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中去了解人物,使学生能更客观、深入的认识邓稼先。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精心的读书,启发学生的思维。
(五)合作探究,理解内涵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多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有什么用意?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还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通过对几个问题的研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把人物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放在国际视野中去认识,去评价,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邓稼先身上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淳厚养成了邓稼先独特的性格和气质,从而很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有了上面的研讨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那么他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
此时学生不难回答出是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中国心,此时播放mp3《我的中国心》,学生自由跟唱,让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面对茫茫戈壁、面对一堆堆“粗估”参数,邓稼先没有退缩,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句了不起的名言:“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面对这样一个“碎首黄尘,只手撑天空”的邓稼先,你的心澎湃了吗?运用这样的语言再次感染学生,顺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为邓稼先写“墓志铭”。之后进行交流。(老师示例: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此练习的意图在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升华对人物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七)课文小结。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热情澎湃的中国心,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吧,祖国----明天会更好!
课虽结束了,但学生的情感不会结束,希望这样的结束语会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回味无穷,收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第三篇:邓稼先观后感
邓稼先观后感
篇一:邓稼先>观后感
在全班同学的期待下,老师给我们下载了一篇关于邓稼先的电影。邓稼先,是我们中华民族核武器的创始人,领导人,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他是一个不平凡的科学家。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默默无闻的付出了整整二十八年。虽然他也想家,想亲人,想故乡,但为了祖国,他必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回家探亲、受表彰他总是让给别人,而面对危险,他永远冲在第一个!“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这是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所写的一首诗。邓稼先将中国的核武器推动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爆炸,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危机的新生日子。它代表着中国站起来了!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寒风刺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了一年又一年。他也曾失败过,能力遭到质疑过,但是他没有屈服、气馁,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鼓起>勇气,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哪怕跌倒一百次,他也要在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的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贡献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永恒的骄傲!他虽死犹生,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我心里,激励我,鼓励我,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我深深的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篇二:邓稼先观后感
邓稼先同志总是被人们冠以“两弹元勋”的称号。自然的,我想在 1967 年他就应该被所有中国人熟知。可是,看了今天的影片。我才知道他为人的低调和守口如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幼稚想象的范围。
我真的想做一个对比。两个同是核物理系的学生,两个从小的挚友,都是博士学位。一个选择以“娃娃博士”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国家,一个理论和技术在别人看来都是子虚乌有的国家。在默默中结束了一生。除了家人和同事,没有外人知道他所做的一切。直到死后才被公开自己的工作内容,也才有了今天人们对他的敬意;另一个选择了在外国完成自己的事业。在外国科研的帮助下,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当然,在他的头衔上已经加上了“华裔”二字。
虽然两个人都为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个将血液融入了中国的大地,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诺贝尔奖把自己推上了世界的顶峰,但令人兴奋的程度远没有“中国人”更加耀眼。
他从 1950 年回国,理论设计开始,家人就不知道他的工作。50 年后,当“两弹元勋”被追封时,老人家离开人世已有十二年了。整整五十年啊。如果没有对于祖国炽热的心,一定没有这种结果。我想这也是邓稼先被现代人传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我对于片子中最感人的事迹在于他只身前往核试验场中心。面对失败的实验,作为负责人,他像废纸似的将生命置之与国家利益之外。当他捧起核弹的中心装置时,他知道、在场的人知道、许露希知道、中央领导们知道,他生命的沙漏开始往下渗透着。
他的生命结束了,中国核武器的新的里程碑竖立起来了。他没有白费这一切心血。就算不为人所知。
我又想到,世界上又有多少像邓稼先这样的科研人员,为了大局,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却散落在人群里不为人所知。
这就是科学所能带给人们的>幸福的感觉吧。
篇三:《邓稼先》观后感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 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1964 年10 月16 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 月17 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85 年8 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 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5 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 月29 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稼先逝世以后,他的好友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邓稼先不仅是他的好友和妻子的骄傲,还是中华人民的骄傲。
篇四:《邓稼先》观后感
这一刻,在我眼中,这已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彼方,已逝的斯年。
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我的生命中,少了些感动。
我猜,那是因为我的眼睛,不再是总角之年的黑白分明了。无论看什么光辉的事物,总像是隔着层浅淡的云烟。轮廓未变,却再难以察觉它的光亮夺目,而为那明媚受到触动。
不曾想过,当我看到了那在漫漫沧漠之中,宛若铸剑于九天的硝烟之时——即便那仅是银幕中不甚真实的特效——即便隔着荏苒的岁月,那明晰不再。
——那一刹,确是受到了久未曾谋面的震动。
然而那惊世一幕稍纵即逝,影片一刻不停地播放下去。
我看到邓稼先舍小家顾大家,与妻儿告别;我看到一群群科研人员不知疲倦地演算数据;我看到杨振宁在饯行宴会上失态离席、喜极而泣„„如此种种,飞速地闪过,最终连成斑斓的一片绚丽。
过程虽然坎坷,但仍算是平安顺利,似乎也会一直如此,直至终结。
然而,事与愿违。
影片播放到中间部分,一片大好的形式出现了转折——空投的核弹没有爆炸。
看到邓稼先阻止其他人前去观察,执意要亲自上阵的一幕,我心中充满了不解与困惑,还有隐约的忿忿——
当时,在我看来,邓稼先如此作为,完全是无意义的牺牲。不同于他人,他背负着国家委以的沉重使命啊!作为核武器主要的研发者、研究院的院长,他有着无数未完成的重任。他理应让助手上前察看,不必这般身先士卒。若他为此献身,亦绝不仅仅是他自身的损失。这种做法,不甚负责。
而当我看见他跌跌撞撞地下车,在荒漠之上狂奔,踉踉跄跄地冲向那片死神驻足的地方之时——倏地,一股难以名状的明悟与惊异从心中急速蔓延开来。
那是一种多么大的对于事业的热爱,与奋不顾身、全身心投入国家事业的心意啊!的确,这并非高明的权宜之计。然而此时,他亦不是严谨冷漠的科研人员,也并非后人口中的“两弹”元勋,他只是个誓死捍卫自己心中挚爱之物的普通人罢了。
——又或许,在他朴实忠厚的心中,自己的生命并非重于他人。而他,则应该做出与领导身份相符的奉献。
看着他冲上去捧起核弹头后,方才幡然醒悟猛地丢下它,又跌跌撞撞地跑回吉普车的举动,只觉心都揪紧,喉中仿佛哽着什么。这一刻,在我眼中,这已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彼方,已逝的斯年。
如此一个人,如此一个拥有可敬精神的人,他的结局实在不该是因为事业做出了绝大的牺牲,因而早早离开人世。
影片结束后,我仍久久低回,而后喟然。
心中满溢的,是确凿的感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个伟大的灵魂,把自身同所爱的事业、所爱的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置个人生命于不顾,把为国家、为事业奉献作为自身最高的幸福。他为核武器的研发奋斗,为国家的未来奋斗,亦是为民族的尊严奋斗。即使是在生命的尽头,也竭尽全力,为祖国献上一片赤诚。
原来我那能够觉察美的眼瞳未曾蒙尘,它只是渐渐看淡了那些浅薄的是非,将无谓的感动从我的视野中剔除。
然而在真美、在大爱面前,我仍会被它们的灿烂触动心灵。
它们亦不会因时光而褪色——
如邓稼先其人。
第四篇:邓稼先作文
邓稼先作文
(一)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当岁月的车辙碾过那片戈壁滩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中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他是当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是在寒假时晚上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时,才初步了解了邓稼先。邓爷爷那对工作负责、一丝不苟,对祖国尽心尽力的表现打动了我。他不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极其负责任,他那对工作的态度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让我学习到了,只有在学习上认真刻苦,才能取得好成绩。
就举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例子吧:
那是我国原子弹即将发射的时候,各部门都在进行最后的检查,忽然发现一个部体的许多电缆中夹着一个小螺丝钉,这螺丝钉虽小,完全可以导致整个原子弹瘫痪。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刻,邓稼先主动请军去找那“致命”的东西。经过几个小时的细心检查,终于解除了危机,我国第一枚原子弹成功发射。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病前坚持一线工作,半夜冒雨抢救工程,成功时脸上的喜悦„„邓爷爷的高贵品质不胜枚举。
我想只有用莲来比喻他才是最恰当的,他那忠诚平实,真诚坦白的品质别人是不能模仿的,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邓稼先作文
(二)“战争”多么可怕的一个词;“侵略”多么悲伤的一个词;“任人宰割”更是一个多么悲惨的词。而我们中华民族以前就遭遇过这种悲惨的事情,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忘不了那个时刻,激励每个中国人的斗志,有许多的人对祖国做出了伟大贡献,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第五篇:《邓稼先》读后感
《邓稼先》读后感
《邓稼先》读后感一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 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1964 年10 月16 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 月17 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85 年8 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 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5 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 月29 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稼先逝世以后,他的好友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邓稼先不仅是他的好友和妻子的骄傲,还是中华人民的骄傲。
《邓稼先》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到了《邓稼先》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心里对邓稼先爷爷更加敬佩,他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许多,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邓稼先爷爷的光荣事迹: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儿女,是炎黄的子孙!他回到中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到前线工作。他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到的危险监制原子弹。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了!随后,邓稼先又以惊人的速度研制成功了氢弹、东方红卫星。
我们抛开邓稼先爷爷的功劳不说,就只说他对祖国的这份爱,他的爱国精神,也是使大家惊叹的。邓稼先爷爷放弃了在国外留学当博士的机会,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还要受很多的苦,这值得吗?对于邓稼先爷爷来说,我想这答案是肯定的:“值得”!因为他是为了祖国而放弃的,为了祖国,为了报效祖国,一切都值得,只要能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吃再多的苦,放弃再多东西,都是值得的。正是因为邓稼先爷爷对祖国的爱,为祖国争光的这份心,还有他不懈的努力,才研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原子武器、核武器。
邓稼先爷爷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他的爱国之心更是要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永远把自己的祖国放在第一位,为了祖国而努力奋斗,因为这是我们的祖**亲,是给予我们美好生活的祖**亲。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争取也想邓稼先爷爷一样去外国留学,等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到祖国,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不求能名垂千古,只求报效祖**亲,祖**亲的强大,是所有的国人最大的心愿!
邓稼先爷爷,我一定要以您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您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是所有中国人的榜样。您虽然去世了,可是却一定会名垂千古、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