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个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五个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张锦彬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县委在工作思路的确立、各项工作的统筹安排推进和落实中,十分注意和注重把科学的发展观贯穿于始终,注重处理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更加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更加重视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强科技推广,加快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推进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更加重视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促进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正是因为我们在工作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上较好地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才有效地解决了改革和发展中的诸多困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民主科学决策。深入调查研究,善于集中集体智慧,充分顺应民意和县情实际,是县委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领导方法。县委在客观总结近年发展经验、认真分析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确立了实施“七大战略、十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全县各级的努力奋斗,实践证明,“七大战略、十大产业”符合沧源县情实际,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走向,符合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意愿,是加快沧源发展的民主和科学的决策。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县委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保护好、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行政的有机统一,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把人民群众的要求作
为我们制定政策、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充分调动方方面面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首位,使全县上下的注意力和创造力都统一到全县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上来。同时,也更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四是坚持抓好党的建设这个根本。县委班子带头做起,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严格执行县委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切实加强县委班子自身建设,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形成了步调一致、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保持了县委工作高效协调运转;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原则,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以县委中心学习组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工作,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严格执行《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深入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从有利于发展的高度出发进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以“学习实践科学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执政基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狠刹“四股歪风”工作,使全县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五是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县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提空口号、不摆花架子、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从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起,重调研、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纠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坚决反对奢侈之风、浮躁之气、漂浮之疾。进一步创新考核管理机制,坚持县级领导挂联乡镇、企业和重点项目机制,坚持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专项督查、跟踪督查制度,全县各级领导和干部作风显著改进,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快速落实。
沧源根据的优势和特点,制定了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十一五”期间完成50万亩核桃、50万亩竹子、12万亩茶叶、12万亩甘蔗、12万亩橡胶、14万亩特色经济作物(烤烟、木薯、膏桐、南药),实现全县农民人均10亩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户均出栏1头大牲畜,人均出栏1头生猪,国内外旅游者及旅游收入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十一五”以来,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沧源县各级党委、政府不等、不靠,继续解放思想,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一手抓应对危机保增长,一手抓产业发展,齐心克时艰,协力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据估算,今年末,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3亿元,年均增长14.9(现价)%,超额完成年均增长13%的目标;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37∶24∶39调整为29:30:41;财政收入 1亿元,年均增长25%,超额完成年均增长17%的目标,地方财政收入4850万元,年均增长24.8%;财政支出9.9亿元,年均增长43.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亿元,年均增长23%,超额完成年均增长15%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5亿元, 年均增长15%,实现年均增长15%的目标;外贸进出口总额2.67亿元,年均增长19%,超额完成年均增长12%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70元,增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00元,增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
(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办公室)
第二篇: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拉动力大的经济文化型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低风险、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地方特色旅游对于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打造地方旅游特色品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织金实际,浅谈怎样发展地方特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织金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织金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县城距省城贵阳157公里、毕节144公里,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米,县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气温14.1℃,年降雨量1436毫米,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辖32个乡(镇)、561个村、28个居委会、4810个村民组;2010年末总人口 108.62万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62亿元,同比增长14.6%。财政收入8.52亿元,粮食总产量32.58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22公斤。
织金历史悠久。秦属巴郡,汉属牂牁郡,为仡佬族世居之地; 晋以后彝族入主,至唐为晖州;宋、元、明为毗那;清为平远州;民国三年改称织金。晚清重臣织金人士丁宝桢、1
矿务大臣谌湛溪、地质学家丁道衡等,曾以各自的政治远见、学术造诣、参政业绩而蜚声海内外。其中: 晚清名臣丁宝桢以智斩安德海、治理黄患、修复都江堰、改革盐政等名震国内。文物古迹甚丰,山、水、洞俱佳,199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境内古寺、古墓、古桥、古塔等112处,县城内达70多处,其中,位于县城中心的财神庙和三甲保安寺极具历史价值,正申报“国保”。
织金是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道路交通便利,人文环境和谐的旅游大县。借助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东风,创新政策支撑,抢抓机遇,把旅游业作为织金继煤炭产业之后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抓,理顺经营管理体制,建立投入体系,探索建立优惠政策,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实现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提高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使织金县从旅游资源大县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县。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25.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95亿元。2010年,接待旅游人数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的5%。旅游经济总量在全省县市排名第10位。力争“十二五”期间,接待人数达到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亿元以上,旅游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8%以上,旅游经济总量在全省县市排名第8位水平。
二、创新管理目标,打造地方特色旅游
为实现“五年内将织金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启动织金古城、官寨古镇、织金大峡谷、营上古寨、桂果大瀑布等特色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推进织金洞5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着力打造织金古城、官寨古街、龙场营上古寨、官寨小妥倮民族村寨、大平乡群建苗族村寨、茶店乡红艳村民族旅游村寨等一批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示范精品,重点培育农家乐星级示范户100户以上,挂牌农家乐、乡村旅舍500户以上。力争新增A级旅游景区3家,新增三星级宾馆酒店5家,旅行社2家。国际展览中心1个、国际会议中心1个,乡村旅游景区6个、现代农业观光园1个。加大织金洞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起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织金县城成为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建立规划衔接机制。一是坚持跳出旅游抓旅游,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聘请一流旅游规划机构来进行规划,把规划做细,将现代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搞好县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统筹旅游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实现产业之间深度融合、良性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区域协作、合理布局,重点在产业导向、资金投向、政策引导等方面出新政策,引导和支持跨行政区域、跨行业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资源互补、产品互动、客源互流、双赢互惠。二是以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为突破口,以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方向,对织金洞景区管理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
(二)加快旅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兼并、拍卖等方式,推动饭店、旅行社、旅游运输、旅游购物商店等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企业集团和经营合作网络,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支持、发展上市旅游企业。
(三)打造精品旅游品牌。积极打造国家5A级景区精品旅游品牌,改变织金洞景区旅游项目单
一、品牌推广滞后的现状,充分发挥织金洞在全县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打造以织金洞、乌江源百里画廊为龙头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以织金古城、官寨古街等为龙头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以官寨红岩、桂果镇为龙头的乡村生态旅游品牌,以鱼山、织金烈士陵园为龙头的红色旅游品牌,把织金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文化溯源、休闲避暑、红色旅游、爱国主义
教育等为一体的中国西部重要特色旅游目的地。着力抓好支嘎阿鲁湖织金旅游区、织金洞乌江源百里画廊、贵州历史文化名镇织金县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场营上古寨、桂果大瀑布等重点风景区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发展避暑休闲旅游产品。
四、建议及对策
一是建立织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从2011年起,由县财政拿出30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基金,以后每年按照财政增幅同步增加。织金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出千分之三交县财政作为旅游发展基金。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由发改局牵头,交通、水利、林业、建设、环保、农牧、农办、扶贫、移民等部门配合,对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统筹使用。在保护、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可依法拍卖、转让、特许旅游资源经营权,所得转让费全部用于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移民搬迁项目。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鼓励境内外民间资本投资旅游开发。争取国债资金和省旅游专项发展资金对一些重要景点的投入,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还款期限的延长;对条件成熟的景区采取经营权转让、拍卖、合资合作、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二是积极探索旅游开发的政府投资、大企业投资和民营经济投资共同投资模式,探索特许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及特许经营权转让方
式,促进多元化投资体系的建设。整合各类建设资金,鼓励多行业联手、多企业合作,促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城镇建设、旅游商品集散地建设。三是以全省旅发大会为契机,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旅游发展项目。
第三篇:坚持“五个并重” 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五个并重” 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清水县以乡、村两级换届工作为契机,坚持“五个并重”,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建设与服务并重,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按照村阵地建设“六室八有”要求,采取“上面争一点,财政拿一点,单位帮一点,项目挤一点,自己筹一点,党费补一点”的办法,筹资10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7个,实现了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全覆盖。落实村干部坐班制度和村民事务代办制度,充分发挥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五个中心”的作用,积极为广大群众服务。
选拔与培训并重,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始终把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通过换届选举、公开选拔、组织选派等途径,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选拔“双带”能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积极创新培训方式,通过集中轮训、参观考察、座谈交流,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理清思路,提升领导农村科学发展的能力。严格落实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办理养老保险和离任生活补贴、考录乡镇公务员、推选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等激励措施,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公开与管理并重,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落实党务公开、党内重大事项通报和双向述职等制度,确保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四议三双”工作法和党员公开承诺制,农村涉农惠农政策、项目建设等重要事项和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经过民主议事决策程序得到有效落实和解决,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
考核与奖惩并重,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细化考核办法、量化考核标准,靠实了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加大对基层党建和创新工作的表彰力度,激发和调动基层党组织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注重考核结果运用,使党建工作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整体发展。
创建与引导并重,构建和谐农村新风尚。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分类提升”工程,推行党员与困难户、五保户、残障人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树立了一批“引、帮、带”的先进典型。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及两个网络培训基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培训,组织农民走进文化大院,邀请专家讲农课、利用网络学农技、图片展览转风气,用多种形式促进党员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学本领,教育党员群众讲道德、讲文明、讲诚信,不断提升广大群众整体素质。
第四篇:做好专利统计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做好专利统计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以来,在烟台市委、市政府及省知识产权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烟台市知识产权局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契机,切实增强服务大局意识,不断加强专利统计工作,在提高专利统计能力、完善统计管理体系、建立专利指标体系、促进部门沟通协调、加强统计培训等方面狠下功夫,专利统计工作成绩斐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内容
(一)定期编制专利统计月报
及时准确地做好日常专利统计工作,按月编制《烟台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通报》,通过大量翔实的专利统计数据,对比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掌握我市专利阶段性进展情况,为专利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做好统计分析
为使专利统计数据更加直观全面,不断强化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宏观判断能力,我局在发布《2009年烟台市知识产权状况》的同时,还分别发布了烟台市驻烟高校、科研院所、省级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工作情况通报,制作并公布了《2009烟台市工矿企业专利申请及授权量排行榜》,加强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对专利工作的重视程度。
(三)扎实开展专项统计调研
我市的专利统计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统计内容也逐渐丰富,在做好日常专利统计工作的基础上,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专项统计调研。一是对2009年我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市委政研室《决策参考》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驻烟及我市高校科研院所专利工作情况调查及建议》的分析报告。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有效专利调研,下发了《关于2009年烟台市有效专利和PCT申请情况的通报》(烟知„2010‟18号),在市政府信息办《政务参阅》上发表《从有效专利数据看我市创新水平》的调研报告,市委副书记张江汀对此进行了重要批示。三是对全市有过PCT申请的企业开展专题调研,现已针对企业研发能力、专利创造、专利运用和PCT接受资助等情况制作了《烟台市PCT专利调查问卷》,相关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之中。
(四)全面评估《烟台市知识产权发展纲要(2005-2010)》
今年是《烟台市知识产权发展纲要(2005-2010)》实施的最后一年,为准确检测《纲要(2005-2010)》实施进程和达标状况,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我市展开大规模基础数据统计调研,对《纲要(2005-2010)》进行了整体评估。邀请专家学者组成评估机构,先后召开5次座谈会议,及时通报相关情况,理清工作思路,形成近5万字的《烟台市知识产权发展纲要阶段评估报告》,为我市
新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纲要》的制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专利统计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做好专利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我局全面实施专利人才培养战略,确保专利统计专职人员配备到位,并加大统计人员培训培养工作力度,使其具有统计理论基础知识和知识产权专业知识,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同时,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采取内服外包的形式聘请专家开展大型专项专利统计调研,逐步形成一支数量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专兼职统计人才队伍,为我市专利统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搭建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烟台市知识产权局先后制定了《烟台市知识产权局网站管理办法》、《烟台市知识产权局专利信化建设工作规划(2011-2015)》等政策文件,逐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实现市局网站全面改版。整合各专利数据库等栏目内容,增设各大服务中心平台专有网页,对相关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和专利工作动态等信息做到及时准确的转载,为公众提供全面、快捷、便利的专利政务服务。二是搭建功能强大的专利信息共享网络。加强对中外专利数据库、中国食品酒业、山东汽车制造业、中国黄金产业专利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及应用软件的管理维护与开发应用,确保信息服务数据及
时更新、系统运转正常、服务端口畅通、配套软件齐全。三是提供专利信息分析预警。根据政府决策、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需要开展深层次专利信息分析加工,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形成《黄金产业专利战略分析报告》等多份统计报告,有力促进了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转型升级。
(三)完善专利指标考核体系
将市统计局纳入到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并积极与市考核办沟通协调,在考核办的支持下,对专利考核指标进行了调整,加大了对发明专利申请、职务专利申请及专利授权情况的考核力度,全面考核专利申请质量。同时,积极争取加大对高新区以及企业、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力度,将专利统计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完善专利统计工作体系与机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专利统计指标体系
在准确统计专利数量指标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发明专利占比、有效专利等反映专利质量的综合性指标,要研究设立与我市经济科技贸易发展相结合的指标,使得专利指标能全面反映我市企事业单位专利的申请、拥有、实施、许可情况和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情况。
(二)强化重点领域专利统计分析
按照《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工作的意见》要求,以信息服务平台为根基,以专利检索为手段,为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进行科技开发、重大工程等项目立项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深度数据支撑,加强对我市重点经济领域和重大科技项目中的专利预警。
(三)融入全市中心工作
将继续加强与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密切与市政府考核办等部门的联系,紧贴中心,围绕领导关注的问题选题立项,提供有份量、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做好前瞻性服务工作。
四、几点建议
一是委托社会加快开发专利统计软件分析系统,促使统计分析自动化,提高专利统计工作的效率。二是尽快壮大专利统计人员队伍,并定期组织专门业务培训,提高专利统计分析的业务水平。
第五篇: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编辑:admin 时间:2010-1-20 18:50:00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践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包括自然生态建设,还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努力建设政治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以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着力打造风清气正、凝心聚力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政治生态环境,一是始终注重思想政治建设。在实践中,我们持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让干部群众打开解放思想的“总阀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破除封闭观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行唐有潜力、有希望”上来,进一步坚定行唐必兴的信念。同时,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大规模培训乡村干部,创办“星期天党校”,改进基层支部“两会一课”等形式,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动权,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建设对于建设政治生态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始终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按照“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狠抓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工作;以强化民主集中制建设为根本,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领导班子;注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干群沟通联系渠道进一步畅通;开展“查找不足、履行责任、促进工作”集中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探索建立以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为终极目的的“责任到位工作机制”,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着力打造统筹兼顾、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生态环境,一是坚持好中求快,始终把“好”字放在首位,严把环评关,提高新上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驻。二是狠抓节能减排,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同时,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思路,持之以恒地推进绿色项目建设。三是坚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不搞政绩工程。在实践中,我们加强金融创新,成立行唐县光彩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审批程序,精简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广大企业发展服务。
着力打造崇尚文明、昂扬向上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文化生态环境,一是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导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抓实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二是围绕提升干群素质,组织实施“干群素质提升工程”,分领导干部、一般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三个层面,采取不同的活动和形式提升素质。三是围绕提升文化品位,深入开展“强素质 重品行”全民读书月等文化活动,提升干部群众和特色产业的文化品位。
着力打造生活富裕、幸福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坚持以民生为根本,实实在在地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让群众对发展有信心、对生活有憧憬,不断增强幸福感。二是着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安全、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着眼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落实低保救助制度,使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解决,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作者:李震国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