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

时间:2019-05-13 02:5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

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

淮滨县张里中学闻哲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即便他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习型教师的过程”。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合理性,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更强调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教学前反思即“为实践的反思”;二是教学中反思即“实践中的反思”;三是教学后反思即“对实践的反思”。“实践后的反思”和“实践中的反思”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最终做到“为实践的反思”即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一、教学前反思,使教学实践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前反思指教师在教学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重点难点,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或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生根发芽。有人认为教学前反思就是备课。其实不然,教学前反思是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环节更加合理,教学活动设想更加符合现实条件和实 1

际情况。教学前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我在教学前反思过程中,往往思考下列问题:这一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内容和方法?这节课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吗?哪些活动能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如何组织材料给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在备好课后,我再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将课上要问的问题再反思,问题是否有一定难度,有思考价值,学生必须经过心理努力才能解决,但又不能太难。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既增智怡情,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中的反思,促进教学实践灵活高效地进行

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同步性,能促进教学灵活高效地进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具体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诸行为进行反思。

(1)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课堂采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是否忽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世界如何?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这样做法是否恰到好处。如课堂教学出现了“过度”的行为,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探索,放弃必要的指导,结果肯定事与愿违,学生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却没有掌握知识、获得知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要有必要的讲解、适时的指导,但要讲在关键处,导在点子上。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相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反思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一般可以理解为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否有

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是否能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是否能关注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环境?自己是比较注重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沉默、压抑的状态?自己是否能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并艺术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反思学习的过程。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需不需要调整教材?为什么这样调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才能有效调整教学行为。

三、教学后反思,提高教学实践创新探究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今后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教师应针对从设计到操作到结果的教学全过程,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调整教学建立可靠依据,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促进教师素质、教学水平、教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学后反思主要包括:(1)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2)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3)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4)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5)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6)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地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如每节课后,我在教学后反思过程中,是这样反思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当?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活动组织是否恰当?我的指导

帮助是否到位?学生反映是否良好?学习情感、习惯如何?我的临场应变能力如何?有没有让学生搞得措手不及,为什么?教学手段如何?问题情境是否适合?得意之作与“败笔”是什么?站在学生角度和更高要求,今后我该如何调整?我曾经在做《散步》的课件时,把课文内容一一在课件上显示,上课时只需按步骤提示便能一步一步地达到本课的目的,可上课后我却惊讶地发现,许多学生因为我的课件内容过于固定使得对这篇优美的叙事散文显得不知所措,上课时显得生硬而机械。经过课后反思,在另一个班级授课时,我放弃了多媒体的课文内容部分,把空白的黑板还给学生们尽情表述,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巧妙传神的语言有了更大的感受和体会,有的学生甚至能背出文中的许多句子。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反思,使我们吐故纳新;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升华。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教学新理念的决定因素。

第二篇: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对教学情境进行感知,又要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实际上体现了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一、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2.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标学会教学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由于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的,因此,它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道德感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也就是说,道德感欠缺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和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反思性教学既注意教师教学的技术问题,又把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摆上重要日程。

二、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而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反思,既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又对他人的教学进行反思,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促进教学。反思性教学注重探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针对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和问题,既关注教学的结果,又关注对产生这种结果进行的反思。这种方式,促进了教师形成探究意识。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他人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通过开放性的对话、交流、讨论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以优秀教师的课或教学案例来对照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避免重犯他人的教学失误和不当在观察、对比、反思、修正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合理、更科学、更经济有效。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教师要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以促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基于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探讨

【摘要】反思性教学的开展不仅促进了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潜能,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师生关系发展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创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从“成就人”的角度去探求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探究研讨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从师范学院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再到有经验的教师,这过程是不断实践的一种持续.为此,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重新审视教育文化环境、探讨师生关系、学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孔子日:“吾日j省吾身”.教师同样要对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行多角度的反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正,达到不断关注教育发展的常态.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反思性教学呢?其实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达成知识传授与教学反思的融合.

1.针对学生的反思性教学探讨

1.1反思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是6~12周岁的孩子.在这样一个年龄跨度比较长的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是比较大的,与其相关的年龄特点反馈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区分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进行反思探讨,力求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和品德教育活动.例如: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兴趣教学很重视.这阶段的学生将兴趣树立成了探究新事物的重要心理倾向.教师反思出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一比.谁抓得多.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1.2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会逐渐融合,这时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学生灵感的“智慧的火花”,虽然会使得教师原有的教学环节设计被打散,学生的反馈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但是作为一名反思型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把握学生的反馈.教师应该明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以听取和指引为主,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这些学生的反馈意见,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炯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总之,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在课后进行积极的反思,使得课堂教学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这样的反思记录,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得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使得教学肓点在短时期内获得了有针对性的补救.

2.针对教师的反思性探讨

2.1教师的反思误区反思性教学从表面上理解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甚至是痛苦的,因为反思性教学需要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调整.有些教师认为,谈一些成功的经验,不仅可以得到大家的好评而且能够提高本人的威信,所以不愿意进行改错式的反思.还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在课堂教学出现错误时才需要反思.反思是错误的代名词.更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教学的本意是为学生着想,为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应该“责怪”教师,反思毫无意义.这样的认知都是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其实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整理和探究,因为任何成功都是相对而言的.在成功的背后总会有更大的挑战,即使今天成功了.为了明天更大的成功,也要反思.

2.2教师的反思手段(1)反思课堂中的成功教学设计虽然有着教育理论的支持,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对于设计合理、有效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及时将成功的做法经验记录下来.从学生的课堂思维状态来反映教学状态,从教师的反思记录情况来实现教学的自我超越.例如:开展合作学习和情景教学之后.学生的兴趣高涨.积极性提高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南北组进行比赛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师生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这时教师就应该将合作学习的开展方法和情景教学的导入方法进行记录.作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参考.(2)反思课堂中的失败之处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以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例如:数学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在反复练习后,学生解题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理解题目和思考能力反而下降了,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都无法解决.这时教师积极反思,探索新课改教学理论.从“学”的角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展,就会找出原因主要是教师强调解题方法的“最优化”时,缩短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总之,反思性教学的开展不仅促进了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潜能,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师生关系发展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创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从“成就人”的角度去探求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赵宝荣.论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与教师发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2] 张占巧.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张军英.小学数学体验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4]田杭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4).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王生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关键词]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理发生的意外,使学生及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学生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学生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学生的反馈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学生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己成长与进步,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第三篇: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1

英语教学涉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读与平时训练得比较多,而听说往往容易受到忽视,我觉得听说训练应落实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只要常抓不泄,学生的听说能力一定会有提高的。

DailyTalk的训练应落实在每节课上,AskandAnswer的训练会使学生应对各种日常问题,从而熟知名字,年龄,爱好等问题的提问和回答。学生间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练了会话,提高了英语进行日常会话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很有必要;会话并非一种模式,老师可创设一个场景,如生日聚会,相互间见面互致问候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间三三两两自由组合表演一段短小的英语情景剧,其余同学成为很好的聆听者。

只有坚持不泄,学生的听说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反思性教学2

【摘要】通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思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论述“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效应,并结合实践心得阐述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反思多种途径学会学习效应发展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让学生多反思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数学课堂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赋予数学生命的色彩。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不会学习,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不同的解题方法只看哪种方法简单,不太记笔记,更不用说记下后课后自己再看看;作业错了不能自觉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因此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师讲过的知识和方法,而稍加变化或新的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任重而道远。

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只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才能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进而达到“照亮别人,完善自己”之目的。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真正领悟数学的奥妙,基于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必须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反思对象,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并付之于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观察其过程和效果,适时予以调整,从而使行动朝着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习的成效。下面是我结合实践就养成学生反思的习惯的途径和效应作一一阐述。

一、解题反思——掌握方法

学生已能正确地完成课本习题,思维能力却不见提高。由此我假设:“解题与思维能力提高之间一定存在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解题的反思环节,它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根据这个假设教师要求学生对数学解题作如下方面的反思。

㈠、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即解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

㈡、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㈢、题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经过这三步的反思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提炼、概括、整理,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内容后,出示例题“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此例教学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下面问题并证明:

⒈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⒉顺次连结矩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⒊顺次连结菱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⒋顺次连结正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⒌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⒍顺次连结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⒎顺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⒏顺次连结直角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显然学生只要反思例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发现了以下规律:

(1)顺次连结对角线既不垂直又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但不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菱形。

(3)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但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矩形。

(4)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正方形。这样反思过程,既使学生对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

二、解后反思——触类旁通

解后反思是指解完一道题后,对题目本身的结构及解题的过程进行认真回顾,深入探究,以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它一般分以下几方面反思:理解题目的结构,形成迁移;重新评价解题方法,找出最佳解法;分析题目的步骤,抓住解题关键;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使问题系统化。例如,求证方程(x—a)(x-a-b)=1有两个实数根,并且,其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这道题时,除了常规方法先证明方程有两个根,然后将两个根解出来,再进行判断外,可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证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证法一(利用韦达定理)

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x2-(2a+b)x+a(a+b)-1=0

因为⊿=(2a+b)2-4[a(a+b)-1]=b2+4>0

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设方程两根分别为xl和x2,且设x1>x2。根据韦达定理,得

xl+x2=2a+b,xlx2=a(a+b)-1

因为(xl-a)(x2-a)=xlx2-a(xl+x2)+a2

=a(a+b)-l-a(2a+b)+a2

=-10

所认x1-a与x2-a异号。

又由假设x1>x2,得x1>a,x2a

证法二(利用换元法)

设y=x-a,则原方程化为

y(y-b)=l

y2一by一l=0

因为,⊿=b2+4>0,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因为,yly2=-1<0,所以,方程的两根异号。

由此可知,原方程的两根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证法三(利用图像)

设f(x)=(x一a)(x-a-b)-l,这是二次函数,其图像是开口向

上的抛物线。由于f(a)=一1<0,且抛物线开口向上,于是抛物线与x轴

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位于直线x=a的两侧,所以,原方程有两个实

数根,且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由此可见,学生能做好解后反思,必定会激起其探求数学奥秘的动机,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找出很多规律,对所求问题作开拓性思考,引出新题和新方法,久而久之,就可以使新的知识体系得到整合,思维在反思中升华,从而学到总结归纳的方法。

三、纠错反思——享受成功

好多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拿起橡皮就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解好之后时反思思考过程,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整理思路;在批改之后反思:对错误的解法要保留,经常到组长处说说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记载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误的根源,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找到对策,优化思维品质。在测试结束后,学生应自主对卷面进行分析,对掌握比较好的方面,反思分析的步骤是否都有科学依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是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化能产生新的题型?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方法;对掌握不好方面要分析原因,反思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在哪儿思路受阻,是知识的不够,是理解得不透彻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从而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成绩好的同学谈了自己成功的经验,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表示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有的同学尽管成绩不理想,却也看到了某些方面的进步,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纠错反思是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过程,是对知识形成过程和学习历程的体验、感悟,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他们探究知识历程中宝贵的财富。通过反思和感悟,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评价,思维开阔了,出错率降低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培养了,学习能力、考试的实效性提高了,真正尝到反思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课后反思——提炼思想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周记的内容包括: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现状;总结学习经验、方法和教训;有推广价值内容进行加工写成小论文等。也可以通过召开反思交流会,让学生畅谈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快乐的享受、与困难做斗争的艰辛及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足。如初中数学“有理数”探究性活动课内容:自编小品《零的魅力》、童话《数轴的自述》、论文《负数的希望》、小组汇编计算竞赛、带有“巧”的好题和“疑难问题”探究。就是学生课后反思的成果展示,它既使学生轻松地对所学的有理数概念和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解决许多疑难的问题,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创造力,也让学生坚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从而认真主动地去学习。

总之,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才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启发和引导,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使学生懂得事事、时时反思的重要性,从中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反思性教学3

【关键词】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

一反思性教学的背景

自从20xx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广东、山东等省份开展以来,近几年逐渐在全国普通高中展开。新课程的实施,尽管对广大教师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但是如何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教学目标,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很多生物教师还是措手不及,如何去“教”、怎样“教好”呈现出的问题不少。因为教材理念和教材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还是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付新课程,致使新课程在实际操作方面走了样。这些做法是受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支配,最终认为新课程改革还不如不改。教师的这种习惯性思维往往以观念的方式沉淀在教师的头脑中,正是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

心理学和教育学界对教师日常教学的个人化教学理论称之为教师的“内隐理论”。即教师的习惯性思维以观念的方式沉淀在教师头脑中,它类似某种教育理论又不具备科学理论的基本规范,但却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教学。内隐理论并非直接受教育理论的启示,而更多是源于教师的生活经验、教学经验的自我解释,只是教师个体的某种行动理论、生活理论或实践理论,内隐理论是粗糙的、零碎的、不确定的,它常使教学呈现不稳定性的冲动。

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使其通过不断反思、调整、提高,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目标,还需要反思性教学。

二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用不同的词汇去表述、理解和诠释与教学有关的反思的含义,表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思性教学内容的指向不同。

有的学者认为教学反思是一种批判思维活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更广泛的社会历史、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思考(即批判水平的反思)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还有的认为教学反思是一种协作活动,是由讲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在一起,针对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教学亮点、独特的方法和暴露出的不合理的设计等共同进行回顾,通过分析、研究、探讨,达到互相交流、共同分享、整体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研活动。

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教育、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具体地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课程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要完成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的突破,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开展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有助于社会各界形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共识,反思型教师能够学会批判性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借助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满足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通过探讨教师反思的本质、过程、方法,分析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认清并克服反思行为的障碍,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反思性教学无论是从初衷还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的积极自我审视行为,以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实现专业化成长。这正是反思性教学的现实价值所在。

2.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开展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教育的发展,丰富教师教育的内容,加强对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教学生学会反思,以达到不仅培养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也达到教会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的目的。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通过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得到发展。当然,教师自身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两者是统一的。不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教师个人的成长,反思性教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利于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

开展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的反思能促进教师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反思性教学可以丰富我国的教学理论,为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的教师教育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作为有益的补充。

四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反思可以发生在教学实践前,即反思集中于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计划、组织、安排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接受程度和喜欢程度的思考上;反思还可以发生在教学实践中,即反思集中于实施教学过程,对意想不到的问题做出思考、判断,及时调整教学;反思也可以发生在教学实践后,即反思集中于对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思考。反思活动的产生同样应用于生物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于生物反思性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鉴于对平时积累教学经验进行了整理,总结出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1.课前的前瞻性反思

课前的反思包括对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的反思。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其中具体包括:(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2)“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3)“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改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它特有的能力培养体系和思维方式,这决定了反思内容带有鲜明的学科特点。

2.课中的监控性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得失、成败都可成为反思的对象。可以反思教学定位、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效果、反思教学得与失、成与败的原因、反思教学智慧。因此,一个成功的生物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成熟的过程。

3.课后的批判性反思

课后的批判性反思要注重与课中反思相结合,它是通过教学后记的方式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所进行的反思。要正确看待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即便是再成功的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的教训,避免失误的再次发生。比如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繁简合理性、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设计可操作性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对自己的教学的成功之处进行反思,把其作为教学经验加以吸收,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其实很多课堂上的得意之作,都是在课堂上偶现的灵感、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所以教师在课后应及时追思回忆并记载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

五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目的是通过整理本人教学实践中对生物教学反思真实的操作过程,理清自己关于生物反思性教学的思路,为今后进一步进行更合理的反思性教学提供支持。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为其他教师进行生物反思性教学提供可供借鉴的地方,迅速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以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

[2]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xx(02)

[3]高凌飚、李娘辉.生物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xx

反思性教学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页—120页的例1、2、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转转盘中的可能性大小与圆盘圆心角所对的面的大小有关。

2、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试验活动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态度,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出示故事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故事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会等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说“什么都等不到”或者是“可能会再捡到兔子”,教师要继续追问,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谁大谁小,并要求学生说明原因。)

师: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大小。(揭题:可能性)

师:那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究竟有多大,我们怎么样来判断呢?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教学新课

1、转转盘猜测

师:同学们喜欢转转盘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转转盘的游戏。

(依次出示不同的转盘,第一次出示平均分成两份有两种颜色的转盘,然后出示平均分成四份有四种颜色的转盘,最后出示没有平均分的转盘,但是也有四种颜色。)

师:分别出示第一和第二个转盘,分别问学生指针会停留在哪里?

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第三个转盘,看看它与前面两个有什么不同?指针可能停在哪儿?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跟上面两个转盘一样,也是4种可能,因为这个转盘虽然分成了四个小份,依然只有4种颜色。

师:那转动转盘后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猜测最有可能停在蓝色区域,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大些;而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小,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小些。

师:也就是说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有关,对不对?

引导学生说出占的面积越大,可能性就越大,占的面积越小,可能性就越小。

2、教学例1(摸乒乓球游戏)

师:我们知道在节气之日时各商场都会搞一些抽奖活动,下面我们也一起来感受感受抽奖时期盼重奖的那种急切心情。

(介绍奖品种类有:自行车、洗发水、香皂、纸巾)

师:如果是你来抽奖,你觉得你会抽到什么?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中其中一种,也可能会说四种都有可能,教师注意追问原因。

(教师请7个学生上来抽奖,然后再根据中将情况进行分析每一类中将的可能性的大小。分析完后引导学生说出:纸巾最容易得到,自行车最不容易得到。因为纸巾的份数最多,而自行车在里面的份数最少。)

师生共同总结:份数越多,中将可能性越大;份数越少,中将可能性越小。

师:如果要想使转到每一种奖品的可能性差不多,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使每一种奖品在盒子里面的份数相同。

3、教学例2(摸牌游戏)

师:同学们都知道咱们的魔术大师刘谦吧,他玩儿这个扑克牌是玩得相当出色的,这节课我们也一起来玩玩儿扑克牌吧!

教师出示黑桃A,K,Q,J和方块A,让学生认识这些牌。

教师边和牌边说:把这几张牌和好后,请你从中任意抽出一张,抽出的牌会有哪几种可能?

引导学生说出:可能会抽到黑桃A,也可能会抽到黑桃K、黑桃Q、黑桃J或方块A,也就是说每种牌均有可能被抽到。

教师追问:那抽到黑桃的可能性与抽到方块的可能性哪一个大?

学生猜测:抽到黑桃的可能性大。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亲自来摸一摸。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牌游戏。

提出要求:把5张牌和好后从中任意抽出一张,做好记录后把牌放回去,和好后再抽,轮流摸5次。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观察,发现抽到黑桃的次数比抽到方块的次数要多,也就是说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

教师追问: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刚才同学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但为什么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黑桃有4张,而方块只有1张。

教师继续追问:也就是说在这里是什么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是“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

教师: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表格,你认为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哪一个大?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回答: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差不多,因为它们在这5张牌中都只有1张,数量是相等的,所以可能性的大小就差不多。

教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仅面的大小能决定可能性的大小,而且数量的多少同样可以决定可能性的大小。

4、教学例3(抽图片游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抽图片的游戏

教师出示7张图片,其中1张燕子、4张虎、2张大象,

由于有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不难回答出:取到虎的可能性要大些,取到燕子的可能性要小些。

教师:那任取一张,一定能取到虎吗?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虎的张数要多一些,但是不一定每次取到的都是虎,也有可能取到燕子或大象。

请学生上来抽一抽后引导学生回答:取到虎的可能性大,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取到虎,所以取到虎的可能性再大也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能把它和确定现象等同起来。虽然取到燕子的可能性最小,但是任取一张不等于一定不能取到燕子。因为每一种画片都有可能被取到,哪怕它取到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性小不等于不可能。

(引导学生小结:不确定现象与确定现象是有区别的,可能性再大也是一种可能,不能保证一定能抽取到;可能性小也是一种可能,不等于不能抽取到。)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

3、练习二十五第5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

教师: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是甲还是乙?为什么?

四、小结

教师: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五第2,3,4题。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初步认识,要使学生对随机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必须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概率的意义,因此我非常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达成。让学生通过猜测、体验、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使我对统计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

统计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定量刻画和把握,其结果通常都是真实可靠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都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切实感受数据的客观性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公正性。

注重在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融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让每位学生经历统计的每一个环节。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猜牌魔术情境导入新课,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很常见又喜欢的摸奖活动,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的活动中,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思。而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又设计了闯三关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堂教学活动化。

“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实现角色转换。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继续努力吧!

反思性教学5

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非常贴近生活,所以我选择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入手,通过设置4个问题探讨,鼓励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讨论交流。从课堂学习氛围看,同学们的思维相当活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尤其是各小组对课前的体温调查报告的分析、讨论激烈有序。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了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并且分小组进行,全班同学基本上都能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的有序操作,并得出基本正确的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中,我注意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分组汇报、相互评价和成果共享,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达到高潮。

由于本节课在选题上既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过手练习,又有意识选入少许有一定深度的拓展习题,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

由于第一次尝试新课程内容的教学,我特别注意到通过不同方式向一些有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虚心求教。在怎样处理教学的重难点时,课案的实施考虑到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要因情而调、形式多样。如安排学生课前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报告,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课堂中穿插实验的简易操作,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科书中的重要语句,以及列举学生亲身体验的一些生活经历等,来帮助学生完成“稳态”概念的完整理解和对稳态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教学课案的实施过程中,尽管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还可以对教科书进行大胆一些的处理,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这个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还有就是过高估计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课堂中学生个别小组没有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因此,增加课前预实验的准备,提倡学生之间互学互教,加强合作和交流,显得更有必要。

反思性教学6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属于[统计与概率]里中概率的起始知识之一,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随机事件的可能发生的结果,并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进行运用。其中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数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对于这点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高于经验,如果在的过程中,发生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数量少的反而出现的次数多时,学生可能将生活经验与之相联系,产生认识的迷惘,一旦处理不好会使整节课陷入混乱状态。因此处理起来要慎之又慎,只要引导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试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试验结果将越来越接近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学情分析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构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设想,打算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感悟”,最终建立起高于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就是尊重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猜球”的情境,勾起学生已有的对于“可能性大小”的认知,初步判断出“数量多的发生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发生的可能性小”。

生活经验要通过验证才能上升到理论认识,而其中的“小概率”事件,是提升原有认知的'关键之处。因此,我采用了4:2的比例放球,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组织小组摸球,比较、分析数据,体验概括出当摸球次数少时,是有可能发生小概率事件的,但当摸球次数越多原有猜想就越明显,从而使学生站在了的高度。最后,通过“摸奖”游戏,让学生体验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最终完成对“概率”的初步体验。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数学的基本使命——去指导,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创设了“闯关游戏”,让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回归生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主动的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通过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初步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3.通过猜测验证感悟,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养成学习态度。

4.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体会到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感悟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情况,并能作出判断,进行描述与运用。

反思性教学7

一、源于生活导入,

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性教学8

《可能性与公平性》这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已尝试定性描述及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 “抛硬币”、“玩转盘”、“掷骰子”等游戏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体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从而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今天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整个过程,既兴奋又遗憾。

在第一环节当中,由摸球游戏轻松进入课堂。学生一听要玩游戏,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在简单介绍游戏规则之后,我随机叫学生摸球。通过游戏,学生发现,总是老师赢。于是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白球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红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不公平。我再次设疑:怎样就公平了,为什么?在讨论中得出:红球和白球同样多时,摸到的可能性就同样大了,这样的话就公平了。总体来说,第一环节还是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也配合得非常好。

在第二环节的探究活动当中,学生们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在小组长的明确分工下,学生们进行了实验,并及时总结出了实验结果。在总结汇报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和观察数学家的实验数据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在这里,我只是让一位同学说了原因,我觉得如果多让几位同学说一下的话,学生们对为什么公平也会理解得更透彻了,这节课的重点也会得到更好的突破。

第三环节是练习。在练习当中,学生们虽然能准确地感知游戏是否公平,并会设计出公平的游戏。但是学生们不会用准确,条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与我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关系。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的有效调控及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课堂生成的资源,并进行利用,因为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源自于学生,是最直接、最能体现学生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的资源。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学生说的,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更应该多学习,多反思。

反思性教学9

《少年正是读书时》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人利用名师工作室的平台给学生上了一节课,为了上好这节课,在课前我让学生大量的搜集了名人读书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还让学生认真的填写了书上的个人阅读状况调查问卷表。在这节课后,本人对教师们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运用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这一首诗歌,让同学们从这首诗歌的后两句明白我们少年时代正是读书的最佳时光来导入课题《少年正是读书时》,接着就让同学们分享搜集的名人读书故事,并谈出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然后又让学生谈名人读书名言,并从这些名言中汲取读书的经验。通过个人阅读状况调查问卷的填写和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阅读情况来了解分析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来谈谈“课外阅读是否有必要”这一话题。最后我运用表格的.方式来教会学生如何拟定我们的读书计划,并抽出最先完成的几个同学所写的读书计划来进行点评。

在这节课中,我分析了当前初中学生阅读的现状,并提出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量作出的规定,也提出了我们七年级学生必须要看的课外书目的要求,在课堂中还进行认真的指导学生填写读书计划,其中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就是导入部分很自然,整堂课的教学层次清楚。

总的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第一、在这节课中,显得很紧张,放不开,教学有些赶。

第二、在讲解名人读书名言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的读书经验方法。这点是最值得深思的,在读书方法上对学生的指导不够深入。

第三、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显得比较少。

第四、在点评学生回答问题上显得很单一,缺少针对性和鼓励性语言。

第五、学生的思维需要老师去启发,去开启,在这上面做得还不够,需多加强。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磨炼,我相信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注意对学生的引导,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反思性教学10

“不确定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张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 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中,张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摸珠子、击鼓传花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

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例如,张老师在教学时,就删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猜什么色的球的游戏替代;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而且作业量大,达到练习效果。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张老师在结束语中对学生说的话:下节课如果你努力了,学习之星一定(或者说成可能)是你!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期望,这样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很干脆,更精彩.当然,如果在教学中再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且多一点鼓励的形式,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就要好得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建议:

1、在小组活动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导,使得实效性降低。 譬如分工、协作、汇报。教师只要说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没必要规定小组长汇报。哪个行哪个就说,哪个想说哪个想表现自己就让他表现出来。让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2、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进行拓展思维训练。例如:盒子里不同颜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数量不等,再进一步判断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与小?

3、教学用语要精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特别是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更为重要。例如:刚才我们学习了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一定会发生,哪些情况不可能会发生,还有哪些情况可能会发生。并用最简洁的话来表达。请看大屏幕。这样肯定上一环节学生的表现及下一步的要求,就过渡到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反思性教学11

蒙台梭利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孩子成长的需要。”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我们常常会对幼儿发出的语言求助信号给予关注和重视,却常常忽略幼儿的神态、行为等,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

1.迷茫的表情。

读懂幼儿的心很困难,读懂幼儿的表情就相对容易,因为表情是幼儿心灵的窗口,它是教师观察的最佳信号,但很多教师却常常忽视,甚至觉得没必要。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在自己喜欢的游戏里流连忘返。比如,喜欢当医生的`露露一直守着医药箱,喜欢当司机的栋栋坚守在汽车岗位上,但他们都遇到了难题,医生没有病人,司机没有乘客。幼儿无助的眼神与表情,似乎都在述说着“我们无事可做”,游戏就变成了一次干坐着的无味的活动。

2.无助的行为。

幼儿的行为最外显,也是表达自己情感的某一方面,有时细小的行为也能反映出他整个活动的状态。区域活动中,在益智区玩拼图的乐乐小便后回到座位上发现自己的小椅子不见了。他发现椅子被美工区的军军拿走了,便走上前问军军要小椅子,可军军说什么也不肯还给他。内向的乐乐转身寻找老师的身影,老师正和其他小朋友玩得起劲,并没有注意这里发生的情况,他只能怏怏地回到益智区里,半蹲着身子完成了拼图。

3.无效的动作。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在夹弹子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了筷子夹球的操作要求,但活动中,有的幼儿左手拿球,右手夹球;有的幼儿两手分别拿一只筷子夹球。活动结束时,教师只问了“你夹了几个?”并对夹得多的小朋友大加表扬,显然这位教师只关注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动作、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

反思性教学12

上星期开始,我园下午的艺术活动又开始了,今年我教小一班的孩子们画画。对于我来说,对这个班级的孩子们十分陌生,所以我首先要熟悉他们,了解他们,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下午的第一次艺术活动时间到了,我一走进小一班,就看到这些可爱的宝宝们坐得端端正正,还礼貌地大声称呼我:“m老师好!”没想到是这些宝宝们主动和我拉近了距离,(这与班级老师的课前教育是分不开的)真是太好了,我所有的顾虑也就消除了。第一节课,在《我爱画画》这样一个活动中顺利进行着,从出示哥哥姐姐的画,边看边聊中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再了解一下孩子们喜欢画什么,尝试画一画,了解一下班级孩子的作画习惯等,最后简单讲评和小结。第一次的接触,让我对小一班的孩子们有了很好的印象:愿意表达、习惯好。

在第二次和这些孩子们画画时,我以一个故事《小仙女》,来激发幼儿帮忙和动手的愿望,通过撕贴,给苹果宝宝们穿上了漂亮的红衣服。以为这个教学设计可能有一点难度,没想到孩子们个个专心、认真地撕贴着,没有一个孩子说我不会或不愿动手的,而且操作常规全都做得很好。我还看到有个孩子的本子上有一点点水印,走近一看,原来撕贴的方法不对,再用力拉纸,手心都出汗了。他显然没被困难吓倒,还在认真的想办法把纸撕掉。于是我手把手纠正了他的动作后,看到他一脸的轻松。还有一个孩子,我发现他撕贴的特别好,就是有一小块空缺,我就对他说:“你给苹果宝宝穿的衣服真好看,如果在这里再贴上一小块就好了”。他马上说:“这里没粘性。”嘿,小班的孩子用词这么好,也明白为什么有空缺的地方。于是,我就和他一起把空缺的`地方补上……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和努力,都给苹果宝宝穿上了红衣服后,我就听到好多小朋友在情不自禁地说着:“苹果宝宝笑了”、“苹果宝宝不哭了”……是啊,苹果宝宝笑了,我们的孩子也笑了,他们体验到了帮助小仙女完成任务的快乐。

由此可见,3岁左右的幼儿,进入绘画的象征期,开始产生表现的意图。对于孩子的绘画,需要教师精心选材,设计教学活动等,多走近幼儿和了解幼儿,顺应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幼儿享受绘画带来的快乐,让绘画活动更加具有游戏性、开放性,从而喜欢上绘画活动。

反思性教学13

教育评价具有激励、导向、调整、反思、选拔、诊断等多种功能,本文中把突出激励功能的评价称为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是一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

在生物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本文结合初中生教材的教学实践,在运用激励性学生评价方面进行探讨和反思。

一、激励性评价的原则

1、有目的地激励学生

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学习的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体验成功,产生学习的动力。通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学生进行某些生物探究实验时,实验方案设计很认真,但实验却失败了。这时,教师应正确地进行评价,做好引导,充分肯定他们在实验中积极认真的态度,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原因,允许他们重做实验,直至成功。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真心帮助,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成功的取得是由于努力的结果,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激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断反省、不断调整、不断超越自我。

2、公正地评价学生

不公平的评价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隔阂、冷漠、消极甚至对抗的情绪。有时,还会引起班里的其他同学冷落、孤立被评价的学生,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伤害。所以,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秀学生,不冷落后进生。而且,更应对后进生施以关爱,善于发现、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

3、及时反馈评价信息

教育研究证明,信息反馈越及时,教育的效果就越好。为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评价一定要及时反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及时的反馈,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地发现错误,适时调整学习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4、评价方式多元化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力,这多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每个人的智力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教师要承认学生多元智力的存在,从多个角度,以公正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抱以积极的态度,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如采用多种开放性的考试,口试、网页制作、小发明、制作小模型、实验设计、纸笔测试等。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评价。多种形式的评价,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激励性评价的策略

1。对学生全面激励

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评价应以人为本,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在各个方面原有水平的进步,多关注学生的潜能,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多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采用多种评价形式

根据初中学生生性好动的特点,多开展开放性的评价活动,可采用演讲、口试、辩论、绘图大赛、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如进行“人类的克隆利与弊”辩论赛,先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支持或反对人的克隆的观点,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和分析资料。上课时,将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生物科代表或班干部充当监控官,负责组织调控正方和反方辩论。辩论开始后,双方都拿出证据来辩驳对方,辩论中途允许学生改变自己的观点,最后能被绝大多数同学认同的观点为胜方,并设立最佳口才奖、最佳合作奖等。通过辩论赛,学生们相互探讨事实的实质,达成了共识,既获得了有关克隆的生物学知识,亦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信息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并且在道德情操、人类伦理等方面得到培养,让学生在全面激励中获取进步。

(2)设立多个学习奖励项目

学生各人的能力不同,表现各异,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评价时,设立多种的奖励项目,如学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时,开展“假如我是一株被带到火星上的小草”演讲赛,设立积极发言、最佳拍档、最具创意、最有进步奖等等。

2、多主体参与评价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过程科学化,评价结果人性化。生物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多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激励评价中,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才乐于接受评价,乐于主动学习。开展评价,教师、学生、家长应多方参与,以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

(1)自我反思激励

罗杰斯说,“只有一个人能评价目标实现的程度,这就是学生自己。”评价中,应尊重被评价者的人格,让被评价者能主动参与评价,才能乐于接受评价,评价才能有效。而且,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更易接受、评价的效果会更好。如评价学生制作的动植物细胞模型时,开展“给我的最好作品打分”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说出作品最好的地方,好在哪里,有哪些地方是有所改进创新的,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分析,加深对细胞知识的理解,也认识自己的长处,在剖析自己之中完善自我。

(2)合作激励评价

加强合作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要求。合作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他人合作,互相交流,积极沟通,促进自身发展。在生物学教学中,可开展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使学生将个人表现与小组成就相联系。如探究花的结构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竞赛,对照课本的桃花基本结构图,学生将从自家带回来的各种植物的花进行观察、解剖,并将花的各部分粘贴成押花画,注明花各部分的名称。还可设立多个奖励方案:最佳合作奖,最准确奖,最快速度奖,最具创意奖。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后,上讲台展示,介绍本组成员间合作程度,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接受其他小组的评议。通过小组内自评,小组互评,选出各个奖项。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评价,不仅学习了花的基本结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互相交流能力。又如进行绿化校园的设计评价活动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份校园绿化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全班交流,从科学性、合理性、经济角度讨论后,评选出几份优秀设计方案进行展示。交流后各小组吸取其他小组的优点,修改完善本组的方案,以最满意的方案上交。通过初步设计→互相交流→不断完善的评价活动,学生体会到“只有群体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成就。”采取的策略多是围绕“我们怎样才能完成任务。”评价中,学生认识到,个人目标的达成,取决于群体目标的实现,个人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因其他同学的存在而增加。

(3)家长参与评价

生物教学中,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能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点滴,加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如开展“为长辈设计有滋有味的营养食谱”的评价活动,让学生从长辈的健康状况和饮食习惯出发,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经济实惠的食谱。学生设计好菜谱,先做出预算,然后到市场采购相关食物,亲自下厨,做出一份色香味俱全的营养菜式,请家长品尝,并做出相关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能给学生极大的鼓励。

3、泰勒说过:“评价是一种确定行为发生实际变化程度的过程”。学生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应与学习过程同步。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参与评价、乐于接受评价,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1)及时记录学生所取得的进步

多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进步。例如参照学生进步的幅度设置学业进步表:根据前几次的测试成绩,先确定每个学生的基础分,以此为参照,以后的测试成绩以提高分来确定等级,提高30分以上的为A级,20分以上的为B级,1-10分为C级,其余的为D级。也可将近期的几次成绩绘制成学习走势图,让学生看到学习成绩的进步或退步,更好地确定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开展参照评价,对优等生来说,更激发他们超越自我、追求完美。对后进生来说,“今天的我”胜过了“昨天的我”,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他们逐步走向成功。

(2)多采用人性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低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可采用一些灵活方式。如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和有独特见解时,可在学生的课堂记录本上印上智慧星,并作为期末考的考核依据。如果学生的智慧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往往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3)结合探究活动全过程,对学生探究能力作评价

如在开展环境条件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活动时,注意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留心观察鼠妇的生活习性,提出问题,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对照实验或不同的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并做好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信息的表达和交流,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

(4)注意过程性的评价应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教师要关注学生平时一系列动态的课堂评价的记录积累,还可与期末静态的笔试相互融合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得到激励。如在学期末设置的学生生物综合评价表:

生物教学中,运用激励性学生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能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反思性教学14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例1通过摸球游戏,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例2通过摸扑克牌让学生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材的设计以活动为主,呈现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与更多的探索机会。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能拓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奠定基础。

执教这节课之前,我认真研读教材教参,精心设计了教案,课上,学生的表现也很精彩,我感觉从这节课上收获了很多,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第一次摸球活动,全体同学参与,学生在装有1个红球、1个黄球的盒子中任意摸一个球,同时进行统计。通过以上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体验可能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样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2 通过翻牌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虽然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学的思维更高层次地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明确的指向下,学生体验到了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用处。通过体验可能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研究过程,同时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

反思性教学15

本节课我是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的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红球比摸出的白球次数多,对抽奖箱产生了“问题”,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第一个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3个白球,2个黄球。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我就更加大胆,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通过学生自定标准,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学生在操作后进一步发现,两种球个数相同时,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设想判断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其次,我设计了一个圆盘,颜色区域不同,获奖的情况也不同。让学生说出可能发生的事情,并说出原因,这样设计对消费者公平吗,为下年级学习可能性有个简单的铺垫。每个环节学生的参于度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在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基本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四篇:浅论反思性教学

浅论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观念、思想、教学结果、教学理论、教学背景,或给予肯定、支持和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主体性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为研究,不断探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增强其进一步解读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可见我们自身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均需要我们实施反思性教学,“反思”成为教师急需的一种能力。我就反思性教学中的自身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

教师要做到自己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策略的灵活运用,反思能力的增强和反思水平的不断提升,学习教育理论非常重要。当前新课改对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不断增强学生能力,主动探究教育的奥秘,寻求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性教师的关键。然而,现实中教师的理论素质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水平及乐于、善于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却令人焦虑。诚然,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时间紧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我认为,教师对教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及态度问题才是制约其主动深入学习的重要原因。在教师中存在着轻理论重实践的倾向,认为理论学起来枯燥无味,而且对现实指导意义又不太大。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方面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品能够得到提升和拓展。现在我们这个地区,已经从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实行新课程标准几年后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将面临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势必全面展开,现在有些教师虽然把自主、探究和启发式和活动程序搬进了课堂,却对为什么实施,实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等实质性内涵知之甚少。试想,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没有深刻理解、领会、感悟和内省,没从根本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没有对新理论和方法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迫切需要,怎能主动进行教育改革并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个人教学实

施的合理性呢?有人说:教育改革,改了七、八次了,没有什么,只是换汤不换药,只要以不变应万变就行了。我要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入法。党的十六大,已明确指出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改革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潮流,因为现在各国已经清醒的认识达到,不提高国民素质,就无法跻身世界强国。学者们就经济发展把历史分为几个阶段,一是农业经济,二是工业经济,现在是知识经济,据考察,美国现在每年的经济增长有80%来自知识产业,像信息技术、科技等。教育改革成了任何人都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教师要想顺应潮流不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就要不断提升理论层次、素质和水平。一方面,要经常自觉的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教育家的名著,如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着力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方法及最新成果,广泛涉猎前沿的教改信息、动态与进展等,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或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从实践体验出发,指导作用的专著、课题研究报告、经验文章或论文,如新课改实施中的《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研究性课程》、《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等。通过广泛涉猎和重点研读,日积月累,其兴趣、愿望、动力、习惯、学力就会逐渐养成和培育起来,反思性教学也就有了实施的基础和原动力。

二、注重案例的剖析和研究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波斯纳提出以下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专家型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他们习惯于开放的姿态,善于把他人的成功之因素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实践智慧就是在个人经验和性格之上生长出来的甜美之果。”中外教育教学领域涌现出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们得出教育教学思想、行为、情感、态度、模式、策略和方法中无不隐含了丰富而深厚的理论和思想意蕴,他们的成长过程无不表现了一个研究性、专家型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智慧。

教师可通过导师制、访谈、听专家报告、典型剖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国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按理、实践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挖掘蕴藏其中的智慧和规律,为自己确立一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型和理念。教师将自己的同类经验与之联系起来,展开反思、同化、顺应、内省、嫁接与迁移,并把自己的感觉、表达与行动介入其中,便可获得必要的知识,形成某种学术研究风格,这是教师快速成长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三、增强课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课后反思,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实践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于笔端而实现自我监控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课后反思涉及实践主体(教师)方面的内容、实践客体(学生)方面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效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

教师课后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⑴记课堂的成功之举。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⑵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⑶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想及感情交流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⑷记学生见解。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⑸记再教设计。通过梳理与反思,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四、依托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超越

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是体现诀别“教书匠”角色的新时代教师的品位和晶界。教师只有紧紧依托教育科研,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探索,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渐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其好处在于:一是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

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把已有的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操作化,促进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升自己对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三是可以促进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新的理论提出设想,善于实践、敏于体验、敢于创新,形成并构建个人的教学风格,实现教学的个性化。

例如,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和方法的改革,而且也是变个人。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被动解释者,也是课程的参与者;课堂不是单纯的课程实验场所,而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这要求教师必须的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思索的“反思的实践者”,并在对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使其专业知识、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和超越。

总之,谁参与教育科研,谁就可也掌握教学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并产生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教育科研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广大教师应提高对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树立起依靠教育科研推进教学发展和创新意识,切实加强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科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去。

第五篇:语文百花园中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语文百花园中字、词、句的练习课。我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开始,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座美丽的语文百花园,随着课程的进展出现了争奇斗艳的汉字花花丛,造型别致的词语小桥,还有清澈的小河和碧绿的草地。情境创设得优美、秀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也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语言的积累。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还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这一点在带领大家畅游语文百花园中体现得十分突出。观赏汉字花孩子们自主地发现了这些字都是上下结构的,进一步发现了汉字偏旁有表意的特点。观察词语桥孩子们又自主地发现了这些成语都带有在观察草地上的孔雀,小河里的青蛙和鸭子时又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句子先要求学生说清楚“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接着要求学生把“地方”说具体,要说出“什么样的地方”要把句子说成:“谁,在什么样的地方,做什么”训练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其中又区别了同音字“青”与“清”。还注重了语言的积累。字、词、句的训练都设计了拓展环节。通过拓展既巩固了教材中的内容,又积累了语言。如:词语训练中学生又说出了很多带有数字的成语。句子训练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花丛上出现了蝴蝶,草地上出现了兔子和公鸡。又运用了“谁,在什么样的地方,做什么‘练习了说句子。

三、自主学习,激发了主动意识。

课标中指出:要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每项练习都是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这样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主动意识。课上合作学习也有所体现。比如:理解词语桥上的成语,小组里进行了讨论,组内还进行了交流共同积累了很多带有数字的成语。

总之,按照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孩子们学得轻轻松松又扎扎实实。本节课所用的教具和课件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如果受条件的限制,制作课件有困难课件也可以用板书代替。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反思性教学”心得体会

    “反思性教学”心得体会 佛冈县职业技术学校 罗飞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教师教学括动的5个系统(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中,监控系统是处于核心和......

    2020年反思性教学(合集)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提倡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过去教学经验进行回忆、总结、思考和评价,并通过积极的、有意识的反思来梳理总结教学效果,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改进教学......

    反思性教学 科研课题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吉林四中 丛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当今我国学校教育教学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如何提高......

    幼儿园反思性教学

    关于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究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把关注学习和行为变化的思想和行动整合起来的方式,因其具有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的实践合理性而迅速影响到......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

    语文教学中的非正式性评价

    语文教学中的非正式性评价 [摘要] :非正式性教学评价是相对于正式性教学评价而言的另一种评价方式。其能够弥补正式性评价的某些缺陷,本文从语文教学的非正式性评价的实践出发......

    在反思性教学中促进专业成长

    在反思性教学中促进专业成长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学生的自主发展有赖于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自主发展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只有不断进行......

    初探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反思性教学

    初探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反思性教学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80 更新时间:2011-7-11 21:52:05 名师讲解课堂实录视频下载: 经济(点击下载)政治(点击下载)文化(点击下载)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