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狄更斯作品读后感 王一辰
读《双城记》有感六(1)王一辰
近期,我阅读了英国朴茨茅斯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双城记》。《双城记》是一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书名中的“双城”指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双城记》在后来还被改编拍摄了多个版本的电影。《双城记》这部小说所写的故事始于 “1757年12月”止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前后”,但当时狄更斯在为自己的小说写序言时,是在“1859年11月”。那就说明狄更斯当时想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做例子来为当前英国统治阶级的严峻形势和那些用暴力来抗争暴政的人们给予警告。由此可见,《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全书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举出古代人身上发生的事,这些事往往都是能够给予人们深思或者带有赞赏、讽刺之意,像夏衍的历史剧《赛金花》和鲁迅的《故事新编》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就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一样,《双城记》先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背景,表现出当时贵族的过分恋色、纵情享乐和残暴无比这三个主要特点,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困难表达出深切地同情。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中表现出鲁迅先生对当时被资本主义所迫害的社会底层百姓的同情之心,和对当前政府的严重抗议和不满。当然,在贵族或资本主义的残暴统治(强势一方)下,手无缚鸡之力的广大人民群众(弱势一方)为了能够谋得生计、生存下去,定会发起对这些表面强势人群的正义反抗,这种反抗是包含着人民的愤慨与仇恨的,他们不能再忍耐下去了。但是在作者狄更斯的观点中,很容易看出他是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阶级组织的,但同时他也反对人民群众贸然地反抗暴政的行为的,因为如果人们抗争成功了,他们会过上舒坦的日子和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果他们的反抗最终被邪恶势力压制下去了,那广大的人民群众将会受到更多的苦难,受迫害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说在《双城记》书后的书评中写道:“整个革命被狄更斯描写成一场能够毁灭一切的巨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着罪恶的贵族阶级,但同时也在盲目地伤害无辜的人们。”
作者在书中写到的人物主要分为三类,有的是作者赞赏的,有的是作者痛斥的,还有的作者对他们的描写褒贬均有所涉及。第一类是封建贵族阶级的人们,像书中描写笔墨很多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就是这类人的代表。作者狄更斯给予当时英国贵族“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的评价。第二类是遭受迫害的人民群众,书中主人公之一的得伐石夫妇就是这类人的代表,作者对这些人深表同情。第三类是以梅尼特医生为典型的“理想化人物”,作者欣赏他们能用道德解决矛盾、用博大胸怀敌忾。梅尼特医生虽然遭到贵族阶级的迫害,致使他家破人亡,但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儿,他可以用自己宽容博大的胸怀接受侯爵兄弟,用时间来冲淡他与贵族之间的仇恨。
虽然《双城记》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但是它所抒发出的情感是最最真实的,作者希望“仁爱”二字能铭刻在每个人的心头。独立而又有所关联的错综情节、多种安排合理的写作手法交织在一起、充满神奇与坎坷的人物命运和完整严密的结构这四个基本的方面构成了《双城记》这部巨著,同时也在宣扬歌颂着作者狄更斯“基督的仁爱和永生”的宗教情感。
第二篇:双城记 狄更斯 读后感
艰难时世下的忧虑与期盼
——鉴赏《双城记》
时代从不曾屈服于任何形式的毁灭与焚烧,沉寂的数年光阴,只是为了在一个开始或是结束,声嘶力竭的喊出世纪的起伏。迟暮之年,狄更斯不再屈服大时代背景下的宏伟与荒凉,不再随意采撷繁衍的枝枝叶叶。经历了大半生的起起伏伏,狄更斯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已经转变成对于社会制度的思考,或许,他彻悟,统治阶级的暴虐奢靡必然导致社会和人民残酷激烈的报复和制度的更替变换。
十八世纪爆发的那场空前壮大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成为了狄更斯对于社会最深刻的思考,借由法国所发生的革命向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忧思,狄更斯把革命之后的英国和法国相对比,力图根据一个国家的经历和经验,来预言和祈祷另一个国家的未来,由此,《双城记》也就这样缓缓拉开了帷幕。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世纪,这是愚蠢的世纪”——狄更斯在小说开篇这样写道。小说的开头,便是伦敦与巴黎的比较,一七七五年的英国与一七七五年的法国的比较,而其实随着故事随后的发展,在缓慢的陈述过程中两个国家逐渐的变成了一种奇怪的对立。他在文中将英国的现状理想化。英国在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下其实是一个隐藏的反动代表,但是却在作者笔下却画风转变成了描写资产阶级斗争的替代品,所以当时的英国社会,其实是资产阶级政治斗争最为残酷和锋利的战场。此时的十九世纪,社会现状就像是处在天平两端不断抖动互不相容的矛盾体,可以说这是好的,可以说这是坏的。当社会现状再也无法维持平衡时,显然天平已经开始偏向一方压倒。
狄更斯在小说中讲出了多年来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上的担忧,他看到了英国社会隐藏潜在的种种灾难。狄更斯一方面谈到对于巨大变革发生的愿望,希望英国社会的罪恶统治能够得到终结,可是同时,他也担忧着革命真正的爆发。
小说中所围绕的最基本主题,就是革命的主题,整部小说都贯穿于在十七世纪背景下相互不同却又相同的两个城市——伦敦和巴黎的对比。
《双城记》第一部分的社会描写并没有现代生活的奢靡华丽,相反,狄更斯在刻画他所深恶痛绝的旧社会政治制度的时候,并没有想要淡化革命后的结果所造成的影响,他甚至是拒绝的。狄更斯在描写这种“旧制度”时,强调指出人民饥饿贫穷的生活和统治阶级奢靡专横的生活。这种鲜明的对比,再一次映射了小说的主题。
后来反观主题,一直都是围绕着革命进行讨论和深思,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和混乱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其实一直都无意去深究或是批判当时的法国革命,他深知那是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所以在小说最后三分之一处,对于当时真实发生的法国革命描写才刚开始。而法国大革命也确实是一次复杂的革命,经过长时间隐匿的酝酿,曲折迂回,也代表了社会各阶层各党派之间的斗争,最后改变了社会。在描写之后,作者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所描写的“现实”部分,很真实很准确的叙写下来。狄更斯直言,这些情况都是最真实可信的目击者在正确无疑时引述的内容。狄更斯在用自己独特的历史视角来仔细观察法国革命背景下的英国社会。狄更斯怀揣着自己的满腔愤怒,渴望揭露社会制度的弊端与盲点,但是他看不到历史的前途,所以转而描述这场革命,特别是抨击雅各宾党人的恐怖行为。在他看来,那是雅各宾党人罪恶与残暴的时期。在小说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他描写下的真实,恐怖时代是没有人性的惨案和暴戾肆虐的时代。
狄更斯与同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激进派一样,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但是他们本身的立场赋予他们的权利仅仅是去倡导改良,而不是去发动激烈的革命和阶级的反抗。英国在十七世纪时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和阶级矛盾已经到了爆发革命的临界点,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是当时社会最主要最基本的矛盾。面对爆发三次的宪章运动和当时欧洲大陆各地此起彼伏的革命,人心惶惶不安,社会动荡纷争,在文学领域内,关于改革、历史、社会的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书,激进派们想通过文学作品来警示当时安于现状的人民,不要被社会的假象所迷惑,应该清晰的看到社会中隐藏的诸多政治上、阶级上、制度上的矛盾和弊端,人们应该积极的参与革命运动,反抗那些苦难与压迫。
《双城记》的另一个主题,是关于人道主义与复仇主义的讨论。
马奈特医生是《双城记》中最使人同情的一个人物,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爱与救赎的最终意义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年轻时他是著名医生,一次偶然使他知道了艾佛瑞蒙德兄弟所干的丑事,出于对良知的不安和自己道德的谴责,还有对于受害者的同情,他控诉了艾佛瑞蒙德兄弟的恶行,却由此,被暗害到巴士底狱囚禁十八年,十八年的惨无天日,十八年的亲眷分离,十八年的寒冷黑暗,从当时的而立之年变成了鬓发花白、神志不清的可怜老人,他忘记了自己,甚至忘记了生命。直到十八年后与女儿的见面,唤醒了人性和温情,女儿的爱,给了他新生。狄更斯用马奈特医生曾经遭遇过的悲惨的遭遇和他后来仍旧为了道德为了查尔斯的奔走帮助,描写了一个集爱与救赎于一身的人道主义的真实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卡屯的刻画,也可以说他才是《双城记》的真正灵魂。他用自我牺牲的高尚精神使得人道主义内涵有了最深刻最伟大的表达,他的牺牲虽然是悲剧,却充满了感动。他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人,他是重要又不重要的人,但是他却是人道主义的最高代表。
而德伐日太太则是复仇主义的代表,她使读者矛盾于对她的感情,她的经历使得她受人同情,她的所作所为也使人深恶痛绝。德伐日太太与普络丝小姐的人物对比,同时是仇恨与善良的对立,因为复仇主义最终是错误的,德伐日太太也最终死在自己的枪下。狄更斯更借此表明他坚信人道主义终将超越复仇主义。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对于这些主要人物的描写,深化了人道主义内涵,证明了人道主义终将超越复仇主义。也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明了人道主义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正确也是最好的选择,人道主义才是时代的主题。
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将两个国家进行比较。“在那个时代,当人们收获从来没有播种过的东西时,天生的英国人以他所固有的直率观察世界上唯一的现象那样,去观察这个可怕的革命„„当他们观察了这个不幸的法国人民中千千万万人的命运,看见这个国家的财富完全被糟蹋和耗尽,看见这个国家的繁荣在灭亡„„在这个事件发生前的好多年,他们就早已预言事件的结束。”映射小说的主题。
《双城记》最后的主题就是作者在最后借由卡屯的意识来阐述的复活和永生——这就是《双城记》的最终主题。其实读到最后,能够清楚的感受到狄更斯对于卡屯所注入的心血,也可以说卡屯既是小说的真正主角,也是小说的真正灵魂,在他的人道主义光芒下,使得那些映射着社会阴暗面所描写出的人物黯然失色。
最后总结这部十九世纪闻名遐迩、意义深远的批判现实主义巨著,小说深刻清晰的揭露出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中的种种矛盾的激化,强烈地抨击统治阶层的暴虐淫乱,深深同情人民的痛苦遭遇。作者明确指出,人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剥削和残暴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民必然会激烈的反抗。小说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同时,作者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反对压迫在人民身上的残忍政治,也反对革命使用过于激烈手段反而造成新的**。
通过描写多个人物的经历,命运多舛的遭遇,有美好,有希望,有毁灭,有残忍,狄更斯用这些人物一生的起伏跌宕,来阐述自己对于英国社会的忧思和希望,借由着法国这场意义重大的革命运动,为英国的政治统治敲响意义沉重的警钟。
就如作者那句惊醒人心的开场白一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未来,我们所生活的每个时代,都是最好和最坏的时代。
第三篇:浅谈狄更斯作品中的默默温情
浅谈狄更斯作品中的默默温情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同时也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不仅讽刺了当时贪婪的资本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虚伪,展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同时对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劳苦民众给予同情与赞美,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默默的温情——欢乐、友谊、同情、爱与被爱以及慷慨无私等这些处处体现着他内心深处的温情。
狄更斯的父亲约翰·狄更斯是一个小职员,他热情聪明,幽默风趣,乐于给大家讲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故事。毫无疑问,这一点对狄更斯日后走上文学的道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由于家中孩子多,父母对孩子也不够重视,作为长子的狄更斯自然就很少受到父母的关怀,这也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对家庭幸福的渴望和追求。同时由于父亲常常酗酒而债台高筑并被关进了监狱,年幼的狄更斯不得不照顾弟弟妹妹、精打细算购买生活用品并且去一家工厂当童工来偿还家中的债务。他儿时的经历是凄苦的,从《奥列佛·退斯特》中的奥列佛、《老古玩店》中的小耐尔到《远大前程》中的皮普,再到《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都反映出狄更斯对童年生活的痛苦感受。也正是由于这种艰难的现实生活经历让狄更斯更接近了底层劳苦人民,产生了对下层民众和不幸儿童的怜悯心,因此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涉及到家庭、婚姻、亲情和善良的小人物们,这也正是他默默温情的源头。
狄更斯的温情多体现在善良的小人物身上,他们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在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没有雄厚的财富,但是他们有着一颗仁爱的心,有着兄弟般的情谊,有着为了爱而牺牲的最高极致的善。同时他作品中的温情在善良的人们取得大团圆式的圆满结局中得到诠释与升华。他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和《双城记》中的人物都很好地体现了他的默默温情。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叙述了大卫历经各种艰辛和苦难,凭借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最终获得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历程。狄更斯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围绕在大卫周边与他同属一个阶层的小人物们,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倾注了狄更斯的温情和希望。例如作品中大卫保姆的哥哥,穷苦的渔夫辟果提先生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他品德高尚,生性善良,凭一己之力同时收养了爱弥丽和海穆这两个孤儿。朋友的遗孀格米治太太虽然性格脾气古怪,辟果提先生仍然收留了她并时常安慰她。爱弥丽被诱骗走上迷途后,辟果提先生没有丝毫的责备,而是拿出极大的勇气来恳求史朵夫老太太。请求被冷酷地拒绝了之后,辟果提先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找爱弥丽的漫漫之路。哪怕要走遍天涯海角,哪怕要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仍然说道:“我对我这个疼爱的孩子,始终不变,仍旧疼爱。我宽恕了她了!”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辟果提先生的善良与仁爱。狄更斯的温情体现在善良的人总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当然辟果提先生也不例外。他最终找到了爱弥丽,并且和她一起移居海外,获得了安宁舒适的生活和内心的平静。这样的一个善良的小人物的结局默默地体现着狄更斯的温情,他的温情不是轰轰烈烈的爱与恨,只是好的人获得平静美满的结局。狄更斯相信一个人如果拥有高尚的道德和善良的心灵,只要他不断追求就一定能找到幸福。狄更斯在辟果提先生身上寄托着他真诚的愿望—善有善报,善良高尚的人终会得到圆满的结局。
狄更斯的温情不仅仅体现在光明的结局上,同时也深刻地体现在小说中人物的仁爱思想和利他主义上。《双城记》中梅尼特医生是这部小说的人道主义温情的典型。青年时的梅尼特医生正直善良,他亲眼目睹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杀农民的惨案,为了求得良心的安宁,他写信告发,却反被侯爵兄弟关进监狱。在出狱无望的情况下,他用血写了一封信控告侯爵家族的所有人,但长期的监禁使他失去了理智。出狱后在女儿的悉心照料下,梅尼特医生恢复了神智。他明知代尔那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但为了女儿的幸福,他放下了仇恨,成全了他们的婚事。这其中,梅尼特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他放下仇恨为爱,为了别人的幸福而活着,他对生存的意义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这就是狄更斯默默温情的另一种体现——与其内心充满怨恨,不如宽容成全他人的爱,对别人对自己都是一种解脱,用仁爱的心去宽容他人。同时再如小说中的卡尔登,他聪明有才气却缺乏当时所需的“精明”,总是被人利用,自己却默默无闻。卡尔登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然而当时的社会却是金钱至上。在这个让人厌恶的社会中卡尔登自暴自弃,但他本质仍是好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他爱上了露茜,在知道自己不能给她带来幸福后,他主动退出了情场的角逐,为了露茜一家人的幸福,他冒名顶替救出代尔那,自己上了断头台。卡尔登把利他主义发展到了顶峰,他为了爱而勇于牺牲自己,这是爱的最高极致,也是行善的最高极致。狄更斯的温情在梅尼特医生和卡尔登的身上再次得到了有力地诠释。
无论是《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还是《艰难时世》等,狄更斯的小说总是给人以温暖光明的感觉,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生活中总有善与恶的斗争,而最终恶会被善所打败。而同样不论是在金钱、物欲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当今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性本善至始至终都是社会的主流,善良仁爱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局。
第四篇:千古一帝《秦始皇》读后感(作者:天辰)
千古一帝——秦始皇 ——读《秦始皇》有感 五(5)班
郑天辰
当我读完《秦始皇》这本书后,对秦朝的历史以及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秦始皇的一生有了自己的看法。
秦始皇十三岁便继承了秦国王位,从二十二岁开始亲理朝政,也是从二十二岁起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仅仅历时十年多,便将当时各自雄霸一方的六国统归于秦,先后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大实力都不在秦国之下的诸侯国。整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势如破竹。但为什么秦王嬴政统一天下会如此顺利迅捷呢?这主要靠的是嬴政身边的一群当时最优秀的文臣武将。也正是有了他们,他的顺利才会来的如此迅捷,如此轻松。秦王身边的武将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王翦、王贲父子,因为这父子两为秦灭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文臣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吕不韦和李斯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做的首件事便是改称呼。在一番讨论后,他下令,称自己为皇帝,发布的政令称为“诏书”,自称“朕”。可见,嬴政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称号。
秦始皇的贡献不只是统一了天下,他还统一了天下的文字,改用小篆;统一了货币,控制经济;统一了“度量衡”,巩固了大一统的大秦帝国的统治;制定了车辆的标准轨距;使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与规范。秦始皇虽然已无人能及,但他唯一担心的是自己的生命,人非圣者,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秦始皇便开始迷信,极度信任“方士”,并召集了一大批“方士”,让他们上山下海,为自己寻找仙药,以得长生。虽说如此,但秦始皇还是在第五次大巡游中途,突然暴毙在沙丘。这位千古一帝,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笔墨的人,终究还是难逃死亡,在四十九岁就撒手人寰。此后,便发生了“赵高谋反”,“胡亥篡位”,最终使整个大秦帝国灭亡。
我对秦始皇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秦始皇虽说是一代暴君,费财费力,修建阿房宫,但他功大于过,且功高三皇,绩胜五帝。如果我们设想,没有他统一六国,那么历史可能将被改写,中国可能都不复存在。他为我们留下了世界奇迹——万里长城,他统一了制度,使混沌一团的天下变得整齐,他废除了分封制,设郡县制,使天下不再只有皇族的人有资格当官,也不再是只有贵族才有极多的金钱。虽说赵高奸诈,胡亥昏庸,使秦朝灭亡,但秦始皇及秦朝在历史上留下的遗迹,千古不亡!后人是这样赞叹秦王的丰功伟绩的: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指导老师:徐俊英
第五篇:《狼王梦》读后感(二十里铺张浩辰)
《狼王梦》读后感
二十里铺小学六年级张浩辰
在寒假时,我读了一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的名字叫《狼王梦》。
《狼王梦》是中国作家沈石溪的一部中篇小说,是一部以自然主义观点为中心的动物小说,讲述了一个抱有想当狼王的家族中所发生的故事:母狼紫岚为了完成公狼--黑桑当狼王的遗志,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对狼崽展开一系列教育。
在广阔的尕玛尔草原上,一场飞砂走石的大暴雨中,失去了伴侣黑桑的狼妈妈紫岚在与猎狗的厮杀搏斗中艰难产下了五只小狼崽。老大叫黑仔,老二叫蓝魂,老三交双毛,老四叫媚媚,老五刚出生就被冻死了。
紫岚本想先培育黑仔,结果不想黑仔本性调皮,在戏弄雕时,被雕琢瞎了双眼吃掉了。于是当狼王的梦想便移到了蓝魂身上,谁知蓝魂不幸被狼夹子夹死了。紫岚就又把梦想寄托在双毛身上,可双毛在与狼王洛嘎打斗是也失去了生命。紫岚失望了,他三个男狼崽都死了,只剩下了一个女的。但很快她又振作了起来,她把最后一丝希望转向了媚媚,希望她生下的孩子将来可以成为狼王,为了防止自己的孙子也被雕吃掉,她去找老雕战斗,并最终同归于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母--爱,狼王梦,这场梦,令人叹为观止,这个 1
梦中,我曾无数次看到,紫岚因为儿女的意外,而流下两行属于母亲悲伤的泪……
多么执着母亲啊!我觉得,紫岚即使没能实现她丈夫的理想,可是,她在精神世界里,早已是一匹名副其实的狼王!作者很擅长说故事,情节紧揍,环环相扣,绝无冷场。例如一开始,紫岚的生产,便是在大白狗的追逐下完成的。之后他运用关于狼的知识,把狼充满挫折的成长描写得十分精彩,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而且他在情节的处理上谨守客观原则,没有加入人类的温情喧宾夺主,构建了一个荡气回肠、震撼天地的狼的精神世界。这本书把狼的心里写的淋漓尽致,让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书中紫岚教子之法很是残酷,但她处处为儿女着想,透出了培育儿女用尽心思,为实现一代狼王梦付出的血与生命的代价。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在父母无私的关爱下,无忧无虑的幸福成长。父母在我们身上不仅洒下了爱的种子,同时蕴育着希望与梦想。连狼都要不断进步,我们更要不断进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动物世界和人的世界其实是一样的,动物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超乎人类想象的聪明,只是人类总是凭着自己的想法去看待它们,试问,我们有没有真的去了解它们呢?看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凶残的动物们,与它们建立一个真正友好、和谐的地球。
母狼紫岚为了完成自己死去的丈夫黑桑当狼王的遗愿,希望自己的儿子当上狼王。为了能让快出生的孩子吃上乳汁,它冒险去猎人的鹿场抓小鹿,聪明的叼走了一只小鹿,可是就在它快跑到山洞的时候,猎人的狗追了上来,狗追了它几里路,到了死路,它只好坐在路上,惊吓大白狗,但是大白狗很快就发现只是虚张声势,已怀孕的狼是不堪一击的,它不敢动,因为一动小狼就在肚子里有生命危险,大白狗疯狂的撕咬,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狼,可还有两只小狼,它既得保护生下来的三只小狼,又得顾全在肚子里的两只小狼。这时候,我真想跑进故事里,狠狠的踹大白狗两脚,紫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小狼,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过了一会儿,情况终于有了好转,剩下两只小狼出世了,紫岚可以动身反击了,它猛扑上去,把大白狗吓走了。但,不幸的事发生了。本来就有点阴沉的天空,下起了暴雨,还刮起了狂风,它必须把小狼叼回洞里,可是紫岚一次只能叼走一只小狼,而且离它们的山洞有几里远,它一只一只的叼走,到了最后一只时,它想睡觉了,但突然想起还有最后一只小狼崽,当去的时候,已经晚了,紫岚叼回了最后一只小狼的尸体。风雨太大,自己的猎物早已丢失,看着自己饥饿的小狼,脑子闪过一个念头,只好把自己死去的那只小狼吃掉,用吃了死去的小狼生产的乳汁来补充其它小狼的体力,我也了解紫岚的心思,它是迫不得已才吃掉小狼的。
它给小狼都起了名字,最壮的那匹狼叫黑仔,中间毛色
蓝蓝的是蓝魂儿,性格懦弱的叫双毛,唯一一只母狼叫媚媚。之后就开始培育小狼,它先培养和黑桑长得最像的黑仔,每一次哺乳时,它都让黑仔都多吃了很多乳汁。在母亲的偏袒下胆子也过人,同龄的孩子还在洞里玩时,它已经可以捉草兔子了。可是它在捉一只田鼠时不幸被金雕叼走。虽然黑仔死了,但紫岚并不放弃,开始培养次子蓝魂儿,可蓝魂儿最后不幸中了猎人的圈套,被捕夹杀害。它又开始培养最小的儿子双毛,可是命运之轮好像在和它作对,双毛在狼王争霸时被狼王打败吃掉了。虽然它一次次的失败,但却没有摧毁它的信心,它仍不放弃,最后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唯一的女儿媚媚身上,希望媚媚找到一个很棒的伴侣,媚媚找了伴侣卡鲁鲁,紫岚为了成全媚媚和卡鲁鲁,让出了山洞,盼望自己的狼孙成为狼王。可是可恶的老金雕又想打狼崽的主意,为了保全狼孙,它和老金雕同归于尽。
这是一个关于亲情,关于爱,关于梦想的故事。紫岚为了完成黑桑的遗愿,连自己的生命都奉献出来了,这使我很感动。紫岚的身上体现出一种伟大无私的母爱,为了小狼不惜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青春,付出爱情,既使让它牺牲自己,也无怨无悔。平时对我们这么好的人,也只有父母,为了让我们成才,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一直为我们默默无闻的奉献,时时都替我们着想,还不图回报。有些人说:“他们是我们的父母,理所当然应该为我们付出。”我说:“你们
错了,错的太离谱了!父母生我育我,一生都在付出,直至花完所有心血!我们又给父母做过什么?”我们以后长大了一定要多孝敬孝敬父母,现在要努力学习,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另外帮他们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
紫岚在培养儿子成为狼王时,很多希望都破灭了,但紫岚却没有被击垮,一直坚持不懈,为梦想而奋斗,它这种必胜的信念和坚韧、顽强的意志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生活中,器乐班老师的一句话总浮现在我的耳边:你们今年学,明年也一定要练,学器乐不要半途而废,做事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获得成功。这启发我们,学习一定要凭借坚毅的性格坚持下去,永不言败,这样就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