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读后感[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02:0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读后感》。

第一篇: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读后感

《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书评

如今,社会史研究可以说是仍是历史研究领域中最具活力的领域,而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可以说是社会史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各地之间差异显著,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把中国从空间上分解为较小的、较易掌握的单位”①,进行“以区域、省份或是地方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而赵世瑜的《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以下简称《小历史与大历史》)就是这么一部专门以区域社会史的切身实践探讨区域社会史的理念与方法的专著,本文试就该书的内容及相关理念进行初步的评述和探讨。

《小历史与大历史》一书是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共同主编的《历史·田野丛书》中的一部。全书共分为“学术史·理念·前瞻”、“传说与区域历史”、“‘国家’所在的地方”、“小历史与大历史”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均为作者按某种形式和逻辑编排起来的论文集,全书最后还附录有以“政治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为题的作者的访谈录。事实上,从这四部分的名称上我们对作者的区域社会史的理念可见一斑:作者通过关注大众信仰和民间传说等进行区域社会史的实践,而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国家”角色的存在,试图通过对“小历史”(即局部的、常态的历史:如个人性的、地方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大历史”(即全局性的历史:如改朝换代、治乱兴衰的历史,重要的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

《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是一篇关于社会史研究的综述性文章,与一般综述性文章不同的是,该文“试图以研究者的自身认同或从其作品中传达出来的研究视野和问题意识,作为梳理百年社会史发展的分类基础”②。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社会史著作的“研究视野和问题意识”的分析,厘出了社会史研究由“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这样一种研究思路的转变。同一般综述性文章单纯地综述研究状况不同的是,作者在该文中还有着自己的意识倾向:即对于区域社会史这一研究方法或者说研究理念的推崇。作者在对社会史的研究状况、社会史的理念和方法思考的同时,着力反思了区域社会史的理论。同样的倾向我们在第一部分的另外两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出。

作者在探讨“明清史”、“近代史”这两个概念时认为由于研究者忽略了明清史与晚清以降的历史之间的连续性并简化了社会变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导致这些历史时期之间出现“断①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178页。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②

店,2006年版,4页。/

5裂”,而社会史尤其是区域社会史则是“打破主观分歧局限的一种探究方式”。作者认为区域社会史是“以‘问题’设定研究时段、重新审视传统分期,而非在传统分期的既定框架下解释历史的做法”①,故而相关的研究可以为明清史学者和近代史学者搭建一个“进行有共同逻辑的对话和讨论”的平台。在对于社会史的发展的分析上,作者认为社会史研究具有开放性,而社会史为了更有活力的发展,应该注意与传统史学的对话,并反思与政治史的互动,最后还应该注重社会史的方法与表达,在这点上,一个方法论意义上具有整合意义的平台就是历史人类学,也就是区域社会史。

区域社会史的研究,一个有效的着力点就是传说、记忆,因为区域历史的创作是和象征资源密不可分的。作者首先论述了历史、传说和历史记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历史、传说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历史记忆,只不过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在这样的意义上,传说就和历史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那么同正史文献一样,传说也可以用来解释和理解历史。作者通过对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的解析阐述了“人们对于自身历史的记忆的不仅是一种社会的建构,②而且是出于他们面临具体的生活境遇时的需求”。作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山西汾水流域的“分

水之争”的相关故事的探讨,指出公共资源的产权界定问题是“分水问题”的症结所在。

赵世瑜对区域社会史的实践主要活动于华北地区,他强调华北的研究要“特别注意国家的在场”,即对华北地区的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应该特别注意国家的或官府的力量投射。书中讨论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和关于东岳庙的相关研究均能体现出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国家”的角色,认为在北方尤其是京师地区,国家对于民间的影响是远大过其他地方的。在书的第四部分,作者分别讨论了以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代表的市镇权力关系与社会变迁、以山西阳城陈氏为代表的地方士绅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陈确的忠节观和明清泽潞商人。这些研究都反映了作者观念中的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关系,即通过地方性的、日常生活的历史更好地诠释和理解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政治权力、事件制度等。

对于一个初学社会史的学生来说,读这样一本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著作实在是受益匪浅的。笔者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赵世瑜教授的深厚理论素养和鲜明问题意识。作者曾在不同的场合提到自己注重历史学理论问题,③我想正是作者注重自己理论素养的提升,才能在日常的历史研究中不断更新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层次。在《小历史与大历史》这本书中,①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46页。

同上,124页。

见赵世瑜、梁勇《政治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赵世瑜教授访谈》,载于《学术月刊》,2005年②③

12期;赵世瑜、杜正贞《追求不断创新之路——赵世瑜教授访谈录》,载于《历史教学》,2005年1期。

主要谈及史学理论及史学研究动态的文章所占比例不小。这种理论性(尤其是关于社会史研究和区域社会史研究方面)较强文章,对于一个社会史初学者提升自己对于社会史理论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历史·传说·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是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篇文章。作者在论述历史和传说本质上都是历史记忆的同时还有对后现代史学的阐述,这对笔者都是大开眼界的。在论述历史记忆这一点上,让笔者意识到传说在历史记忆这个层面上是同样有文献史料的价值的,这无疑可以大大拓展我们以后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对于史料来源的拓展。不必拘泥于文献资料,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求诸民俗、传说等,通过对于传说、民俗的解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历史。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语言学的转向等问题,同样可以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注重对于文本的分析,对于意义的阐释。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以往文献史料的解析和使用,更加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历史。

鲜明的问题意识,既可以体现在社会史理论的探讨上,也能见之于赵世瑜教授具体的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史学实践。由于作者博士期间乃是跟从钟敬文先生学习民俗学,故而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会使赵世瑜教授对于历史的理解较之纯历史出身的学者有所不同。比如对于民俗传说的注重,注意对区域历史的象征资源解析,以解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再者如提出华北区域历史的研究应该注意“国家”的角色,现研究阶段区域社会史在方法论意义上是可以与历史人类学互换的概念工具,这样的观点对于笔者都是耳目一新的观点。

史学实践中问题意识同样突出,而且我认为很大的一个特点在于赵世瑜教授总是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如通过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的分析,继而探讨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进一步指出人们自身历史的记忆在成为社会记忆时创造出共享的资源以为契机。“分水之争”和“识宝传说”的解析也同样是从习俗、传说这样的日常生活着手,继而探讨这些习俗传说背后的隐喻,从而上升到“小历史”背后的关系国家权力、文化、传统基层社会运作等“大历史”的探讨。在读书的时候,不禁感叹作者是如何注意到的诸如“识宝传说”这样的故事,又是如何通过对这样的故事的解析进一步联系到国家与社会,以至引出“异域与本土的文化差异”和“中心与边缘地区的发展张力”这样的深层概念的。赵世瑜教授这种鲜明的问题意识让笔者深受触动,我们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也应该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尤其是一些细微、不易为人注意的现象等,更应为我们注意。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从书的名字我们可以想到,赵世瑜教授希望通过书中具体的史学实践阐述区域社会史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区域社会史的相关探讨应该是该书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东西。由于社会史

不再是从国家宏观层面(如王朝更替、治乱兴衰、典章制度等)切入分析历史问题,更关注大众的、日常的“小历史”,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域之间差异较大的国家来说,区域社会历史的探讨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年鉴学派①第三代掌门人雅克·勒高夫也认为:“历史实在场所和空间演进的,忽视空间的重要性就无法研究历史。”②上文提到的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也提倡区域历史的研究。

赵世瑜在书中论及:区域社会史在材料上既重视地方文献和口述材料也重视传统的官方文献和文人著述,在研究对象上既重视民众生活或基层社会也重视重大事件、国家政策与制度和精英人物。“与以往的史学史不同,它更注意地方历史和国家(帝国)历史是如何建构

③的,特别注意这二者建构过程的互动。”这个区域社会史的概念与华南历史人类学者提倡的区域研究其实是很接近的。如陈春声亦主张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历史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国家制度研究与基层社会研究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研究中,既要把个案的、区域的研究置于对整体历史的关怀之中,努力注意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和中国人的意识出发理解传统中国社会历史现象,从不同地区遗民、拓殖、身份与族群关系等方面重新审视传统中国社会的国家认同,又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国家制度和国家观念出发理解具体地域中‘地方性知识’与‘区域文化’被创造与传播的机制”。④

事实上,区域社会史的理论不仅仅为华南历史人类学者,日本明清史研究、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关于山西地方社会史的研究也都对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有所倡导。⑤如今的社会史研究也多注重从区域社会研究入手,从而在区域社会中探究“国家”与“社会”、“国家”与“民间”的互动。

由于笔者所学尚浅,故从学理、理论上分析该书的问题所在着实力不从心。倒是从全书的编排上可以略抒己见。由于该书乃是作者的一部论文集,而论文发表时间有所间隔,故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该书在学术水平与学术视野上有着前后不一的问题。前两章的文章相对来说发表时间较晚,多是2005年以后的,笔者以为质量较高,尤其是第二章的论文可以说无① 作为年鉴运动的领袖,雅克·勒高夫并不太认同“年鉴学派”这么个叫法,在他看来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学派,故而其本人更倾向于“年鉴运动”这个称呼。此处从中国史学界惯用叫法。

② [法]雅克·勒高夫撰,刘立文译:《<年鉴>运动及西方史学的回归》,《史学理论研究》,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68页。

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丛书总序”。关于日本学者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可参看常建华:《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③④⑤

《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1-190页。关于山西地方的区域研究可参看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论是阅读性还是文章立意都可拍手称秒。但相对来说,后两章的文章由于发表时间较早,个人感觉与前面部分的文章,在学术视野与文章意涵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在阅读的时候,缺少前面的文章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当然,我们似乎应该为作者的理论素养和问题意识的不断提升而高兴,但作为读者,前后文章水平和质量有着明显的差距不免是个遗憾。

第二篇:历史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读后确实感觉酣畅淋漓,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我读后的感觉,那就是“爽”。一提到历史想必大家都会联想到枯燥乏味,而本书的作者当今明月却一改常规,取而代之的是调侃幽默风趣,让读者欲罢不能。

本书文风严谨而又不乏幽默,而作者穿插的一些评论尤其是恰到好处,我除了佩服作者那丰厚的史学知识,更是感叹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洞察力。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一个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一个非文学和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普通公务员,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写出共计七册总计861285字史学巨著,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而本书在新浪博客连载三个月逾百万点量,创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迹。因此我也常感叹到“奇人也”!

书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的小说,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朱元璋农民起义,经过艰苦战斗,打败陈友谅,凭借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辅佐登上王位,又杀掉胡惟庸,重权独揽;朱棣被逼造反,迁都北上,开创永乐盛世;无奈朱祁镇亲信宦官王振,断送了“宣统之治”的太平圣景;嘉靖万历爷孙更是深居简出,不理朝政,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斗四起;谁知明朝气数已尽,任凭勤劳努力的崇祯如何力挽狂澜,也无法挽救颓势,明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下灭亡。

徐阶严嵩的政权夺势,尔虞我诈;于谦王守仁的力挽狂澜,刚正不阿;张居正变法的百废待兴,改革反腐;戚继光俞大猷的英勇拼杀,抗击倭寇;袁崇焕卢象昇的巧用兵法,评定内乱;孙承宗的老谋深算和李自成皇太极的最终进攻„„

作者详细地剖析了每个人的心理、特征,让历史又一次精彩了起来,对于这个我曾不太熟悉的朝代,我在短短数日间便了如指掌。这里面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liuxue86.com)。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他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明朝政权。但是他也有许多措施功过难断或者遭人诽议,如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擅杀文人、重开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实行君主集权和高压统治等举措,所以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读了这套书,我不禁被书中表现的“厚黑学”惊呆了!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彼此经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多有才华的人:唐寅、徐文长、方孝孺、解缙,哪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极其可悲的下场。他们的失败有的源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真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被别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给大老板——皇帝奏一本,说上句“此人别有用心”,再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办妥了。圣旨很快下了: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

正如当年明月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第三篇:历史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读后感。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理解的。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读后感《历史读后感》。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第四篇:历史读后感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

客路中学冯腾玉

这本<<历史的拐点>>书内容从历史的小处着眼,将之无限放大。比如《几块石头-北宋灭亡的直接导火索》。这“几块石头”指的是宋徽宗爱收集奇石,于是各地农民全都被强迫去挖掘收集石头,各地怨声载道,于是发动起义,方腊起义再加上外族的入侵,北宋就灭亡了。正史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先杯酒释了兵权,然后又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地方行政、财政、军权分属不同官员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避免地方权利过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这也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官俸、军费开支达,战斗力不强。各地农民穷啊怎么都是死,不如起义,于是国内起义不断。即便是后来范仲淹、王安石的改革也无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国内环境差,再加上和外族的战争,造成了北宋的灭亡。书中有些内容则是从野史或不明作者的历史记录中找出,然后放大为一个所谓的“拐点”,这也使得这本书的历史内容可信度大大降低。比如《悍妇捉奸-促使明朝灭亡的偶然事件》。这把从野史里面找到的一个故事无限放大,放大到促使明朝灭亡。个人因素促使一个朝代灭亡是有的,但不可能是随便一个人,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原因!一个官员因为原配捉到自己和私自纳的小妾的事情而受到泼辣夫人的责罚,于是就想通过改国家制度来解气泄愤,国家制度随后也就被改了,然后就引领大明王朝一路走向灭亡„„真就是明明白白的生拉硬拽!不知道《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有没有记录这件事,我可以在之后的阅读中验证一下。当然,什么都不能一棒子打死,这本书也一样。虽然在刚刚看了一个章节后就发觉了书的晦涩,但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这毕竟只是作者从一个侧面评说的历史,大众性的非正规读物一般也不会让我们去深究什么,对于我来说就是看个乐和吧。

书只是一个思想的媒介、载体,你可以看到作者写出来的文字内容和他传达的思想,同时它更可以给你很多线索,引导&启发你去思考,想象,这就是书延续性的作用。本书中有一句话“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我想朝代的更迭归纳原因多可引此作为总结吧,这是从大的方面说。从小的方面说,对于我们个人的启示我想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吧。

第五篇:历史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

在寒假来临之前,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有趣的书,叫《历史是个什么玩意2:袁腾飞说中国史下》。里面讲述的是有关于中国现代史的时件,还有袁老师自己对近代史的见解。

对于这本书,一拿到手,翻开目录时,我既感到陌生,又感到熟悉。陌生是因为这本书我才刚刚开始看,还没知道它里面讲述的事件细节;而熟悉则是因为在看到标题后,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中国近代史这几个字,还有那本陪伴着我差不多半年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这本书大概讲的也是和课本的一样吧,我心想。

一翻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先是书的目录,每一章的开头都用一些俏皮幽默的话做开头,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然后就是内容。袁老师的语言十分幽默,但是幽默的同时,历史的有关资料却一点也不含糊,在资料、有关事件这方面,这本书处理的很好,很严谨。就拿第五章浴血抗倭十四载中的第六节背后的残酷青春中的一段描述中日双方作战武器:小日本一个师团两万多人,比我们的师要大,比我们军要小,108门火炮,24辆战车,咱们中国全国也找不着几辆战车。新四军就更别提了,全军10500人,就相当于国民党一个正规师,6200支枪,这6200支枪相当多的都是村里做的那种土枪,而不是兵工厂生产的。这

段文字就能体现出这本书在文字方面描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但它还不失生动性,接着上面一段的文字又刚好说明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这本书的语言是很幽默、很大众化、通俗易懂的:那个土枪土到什么程度呢,战士们“亲切”地称它为脚蹬式步枪,什么意思呢?它打一枪之后这枪栓就拉不开了,得搁地下拿脚踩,那个手没劲,搁地下一踩,弹壳出去,第二发子弹入膛,非常的低劣,你说你要用这样的武器跟日本打仗,你趴地下射击一枪,然后再站起来一踩,那你就牺牲了,就光荣了。所以我们用这么低劣的武器跟飞机大炮坦克毒气,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作战。这段话我一看完就很能联想到当时的情景。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体会到这本书给我的感受,用八个字来概括吧:一本活了的历史书!

下载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读后感[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读后感[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读后感

    历史论文读后感 有幸一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刚入馆口,是由邓小平先生题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感。在准备来的时候我已经百度过它的信息,......

    历史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 《刘少奇》 背景:解放前夕,受中央委托刘少奇到天津和开滦等地为恢复经济,尽快发展生产,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内容:《刘少奇故事》是主要从四个部分,描写了刘少奇同志在......

    赵健历史工作总结

    历史工作总结 本人是一名刚走入工作岗位的教师,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已近尾声,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一学期我担任的教学任务是七年......

    《赵无眠辣说历史》读后感

    读《赵无眠辣说历史》有感 近日读了《赵无眠辣说历史》一书,感触到作者对历史客观公正的态度,新颖独特的视角,辛辣诙谐的笔触,有欲罢不能之感,不禁为之击节叫好。 在当今这个物欲......

    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读后感 大学的第二年就这样结束了,在这两年当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书上的知识,还有许多实际生活中该有的态度等等,反正对我来说受益匪浅。在暑......

    新疆历史与文化读后感

    从公元前60年到公元2008年,从西域都护府到新疆人民政府,从匈奴帝国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13个民则大杂居到55个民族小聚居,从一条古丝绸之路到8个国际通商口岸,从不可能变为可能......

    “小故事”与历史教学

    小故事 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如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性而不注重趣味性,会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学,影响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激发学......

    赵普的历史故事

    赵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宋朝初年宰相,在宋太祖为后周臣子之时辅佐在册,登基之后被宋太祖重用,一路走上了宰相的位置。宋太宗继承了自己哥哥宋太祖的皇位之后,赵普也受到了太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