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区分县级地方党委书记与政府县长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方法

时间:2019-05-13 02:3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区分县级地方党委书记与政府县长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区分县级地方党委书记与政府县长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方法》。

第一篇:浅议区分县级地方党委书记与政府县长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方法

[内容摘要] 在现行体制下,县委书记和县长职责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党政分工不明确、职责重叠、对经济社会事务介入的深度和广度不一以及审计评价体系缺失等原因,影响了地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客观评价和责任区分。审计实践总结出以原则性思想为指导、以文件资料为载体、以各方信息为参考、以建立评价体

系为手段的审计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审计评价和责任区分的问题。提出了明确书记县长分工、部门通力合作、建立评价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地方党政领导 经济责任审计 责任区分 评价方法

审计部门在对地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县委书记、县长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往往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审计中经常出现两位党政“一把手”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和界定的困境。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具有共同发展县域经济社会事业的责任,如果仅对县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会出现对县委书记权力监督的缺位;另一方面,在对重大经济事项审计时,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只能了解到该事项在政府内部的流程,而对党委决策、讨论、协调等流程的了解缺少平台,使得对于这些事项的了解不够全面,定性也就难以准确,评价也会显失客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市在审计实践中积极稳妥、大胆探索,摸索出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捆绑”式审计模式,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如何有效区分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仍然是审计人员在提交县委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时面临的一个难点。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审计实践,对如何区分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索。

一、县委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难以区分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审计实践的分析,初步归纳出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的原因,集中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中国的政治体制没有形成党委和政府明确而具体的分工。辞海中对“党委”的解释是:“党委是中国共产党保证集体领导的组织体制,民主集中制在领导制度上的体现”;对“政府”的解释是:“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其基本职能为:指导职能、服务职能、协调职能、监督职能、控制职能和保卫职能”。在实践中,“党领导一切”、“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书记决策、县长执行”,这些成为现行党委和政府进行分工的一些原则性的思想。但在我国的政治体制相关法律文件中并没有对党委和政府的职责分工进行具体的界定。尤其是,现行体制中县长都是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这一组织设置无疑给两者经济责任的确定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县委书记、县长的职责范围具有很强的重叠性。在即将出台的国务院《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中,将“经济责任”定义为“因担任特定职务管理运用财政资金、国有资源和国有资本、其他有关基金和资金,以及从事其他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县委书记、县长都是一方父母官,处于地方政务管理的最高层,从事着宏观管理,面对同一方水土,同一方百姓,同一宗事务,其职责范围的重叠是自然的。无论是对地方整个经济面,还是对重大经济事项,他们都首当其冲地负有首要责任,要区分两者的经济责任,真有点“剪不断,理还乱”。

(三)各地县委书记对经济社会事务的介入深度和广度不一是当前的中国国情。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形成成熟而具体的党委、政府分工做法,所以在经济社会管理实践中,各地县委书记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深度和广度因个人的施政风格不同而多种多样。如果一个地方的县委书记比较强势的话,他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往往是全方位、全角度和强深度的,而县长的职能作用则受到限制。这在许多审计实例中得到验证。在这样的国情下,对书记和县长进行经济责任的界定绝不会是简单的。

(四)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缺失。在中组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中,只有第十四条、第十五条中对党委领导班子和政府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的侧重点作出了原则性要求,而对书记和县长的相对成熟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并没有形成。缺少成熟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审计人员对书记和县长分别评价时就“无依无靠”了,当然就具有难度了。

二、界定县委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的方法的探索

笔者认为:尽管区分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我们经过审计实践,探索出界定两位领导经济责任的规律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四种方法:

(一)以原则性思想为指导。现行体制下,党委、政府职责分工的一些原则性思想,可以通过审计人员的理性思维,科学梳理,就会形成区分书记、县长经济责任的基本思路。

一是“书记重决策,县长重执行”思想。这一原则性思想从职责上就决定了对书记的审计评价侧重于宏观经济战略

与决策责任,如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地区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建设、地区节能减排部署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对县长的审计评价则侧重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执行与管理责任,如党委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任期内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地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情况等方面。

二是“党政共抓经济工作”思想。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而政府管理经济工作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这一原则性思想就决定了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城乡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人口和资源环境关系、社会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等问题,对于中央和地方、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等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决策都需经党委集体讨论,书记最终拍板的,在书记审计评价时应包含在内。对于涉及到具体经济管理、经济行政执法的日常性工作,则在县长审计评价时应具体说明的。

三是“党领导一切”思想。这一原则性思想对审计人员界定书记和县长共同决策的事项责任时,就可以很明确地确认书记应负首要责任。

(二)以文件资料为载体。原则性指导思想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一个抓手、一个切入点。审计实践发现,县委和政府的文件会议资料就是很好的抓手和切入点。通过对县委和政府文件和会议记录的梳理,就能对书记和县长分别从事了哪些重大事项,进行了哪些重大决策,实施了哪些重大措施有了具体的认识;而对同一事项,书记和县长分别施加了怎样的影响也能心中有数,这些便成了界定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我们在实施书记县长“捆绑式”审计时,在审计通知书中就提出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需要分别提供各自的发文登记簿、相关文件、办文单以及常务会议、办公会议、专题会议等会议记录和纪要等。审计实施中还设计了查阅文件记录的相关统计表(见下表)。

xxxx年xx县经济责任审计查阅市委、市政府相关发文统计表

序号

年度

文件类型

文号

批准人

请示

单位

事项

原文内容

批示内容

备注

1

通过统计表就可以很清晰地将书记与县长实施的经济事项及其责任区分开来。2007年,南通市审计局在对某县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该县政府负债7.3亿元,年递增34%,比财政收入增幅高出了9个百分点。另外还存在工程项目采取建设--转让模式(即bt模式)所形成的隐形负债7个亿。审计人员通过对文件资料、会议纪要等的梳理,从决策、管理、实施三个环节分析后认定,政府负债规模偏大主要责任是县委从决策时就存在积极负债、加大城市建设的思路,在管理、实施过程中也进行了积极推动,所以在报告中审计人员提出了县委应重视控制负债规模,研究出台政府负债决策管理机制等意见。

(三)以各方信息为参考。根据几年来书记、县长“捆绑式”审计,笔者发现要对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很好地区分开来,注意搜集各方面的相关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各方面搜集信息的综合、比对,将会对当地书记、县长的现实执政体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实践中搜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召开座谈会。在对书记、县长捆绑审计时,召开地方四套班子成员、主要部门领导及其他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通过这些对书记、县长知根知底的相关人员的座谈、了解,就会了解到书记、县长各自的执政风格、主要举措、执政业绩和群众口碑。如南通市审计局在某县进行审计时,座谈人员普遍反映了该县县委书记施政风格比较强势,其影响力已覆盖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这对我们理解某些重大事项决策、实施的来龙去脉,界定书记县长的经济责任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二是查阅工作总结。审计时向县委办、政府办调阅各自的工作总结,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全面把握书记、县长各自主要的工作质态。总结中对重大事项的说明也透露出他们各自的施政思想。三是注意阅读地方门户网站、报纸等媒体中的相关信息。媒体对书记、县长有关会议、讲话、活动及采访等报道,也会帮助对我们了解书记、县长的相关经济活动。

(四)以建立评价体系为手段。实践中笔者深深感觉到逐步建立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只要建立了具体的评价体系,经济责任的区分就能迎刃而解了。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以原则性思想为指导,结合审计实践的经验来制定。笔者就以地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中执行土地政策这一重大事项为例,简单介绍如何建立有区别的书记、县长评价体系。对于书记而言,一是从把握土地宏观政策的职责出发,应该就是否制定地方土地出让中长期规划、规划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出台重大土地出让事项决策制度等进行评价;二是从制定土地政策和营造良好环境的工作内容出发,应对是否出台招商引资违规减免土地出让金政策、是否存在重大土地出让项目未经集体讨论自行决定、是否存在违反审批程序直接干预土地出让、违规减免土地出让金等作出评价。对于县长而言,一是从土地日常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出发,应对土地出让是否符合中长期规划、土地收入是否应收尽收、土地成本是否合理和效益、是否存在拖欠征地补偿款等作出评价;二是从经济调节的工作内容出发,应对土地闲置监督管理、土地用途检查监督等进行评价。

三、若干建议

评价方法的探索虽然已经为区分书记、县长经济责任提供了一条道路,但笔者认为要区分好两者经济责任,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明确书记、县长分工。现行政治体制缺少对书记、县长法定的职责分工规定是两者经济责任难以区分的根本原因。没有强制性的统一规定,书记和县长的施政就可能存在随意性,这也不利于组织权力分配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国家组织部门应该对书记和县长分工进行研究,制定相应法规,统一书记、县长分工,规范组织权力分配。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各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共同研究确定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力量毕竟有限,视野也有所局限,要对书记县长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科学的认定,需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各部门通力合作。首先,联席会议各部门应该就各自领域提出书记、县长各自经济责任内容,攻克评价难关。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还可以在各地县委书记、县长及审计局长范围内开展调查,向他们了解对该项审计意义的认识,了解书记、县长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等权力方面的现状,了解他们对审计内容、审计评价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通过对调查内容的研究,帮助完善书记、县长各自的评价体系。

(三)书记、县长评价体系规范化。对书记、县长的评价体系,审计部门应该边实践、边完善。在时机成熟时,制定书记、县长评价指南,将评价体系规范化。有了指南,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审计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总之,现阶段要区分好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各自职责为出发点,以各自施政内容为载体,分析总结出异同,建立各自评价体系,才能正确区分各自经济责任,形成两者个性化的审计评价意见,向干部监督和干部管理部门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审计结果报告。

第二篇:浅议区分县级地方党委书记与政府县长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方法

[内容摘要] 在现行体制下,县委书记和县长职责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党政分工不明确、职责重叠、对经济社会事务介入的深度和广度不一以及审计评价体系缺失等原因,影响了地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客观评价和责任区分。审计实践总结出以原则性思想为指导、以文件资料为载体、以各方信息为参考、以建立评价体系为手段的审计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审计评价和责任区分的问题。提出了明确书记县长分工、部门通力合作、建立评价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地方党政领导 经济责任审计 责任区分 评价方法

审计部门在对地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县委书记、县长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往往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审计中经常出现两位党政“一把手”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和界定的困境。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具有共同发展县域经济社会事业的责任,如果仅对县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会出现对县委书记权力监督的缺位;另一方面,在对重大经济事项审计时,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只能了解到该事项在政府内部的流程,而对党委决策、讨论、协调等流程的了解缺少平台,使得对于这些事项的了解不够全面,定性也就难以准确,评价也会显失客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市在审计实践中积极稳妥、大胆探索,摸索出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捆绑”式审计模式,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如何有效区分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仍然是审计人员在提交县委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时面临的一个难点。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审计实践,对如何区分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索。

一、县委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难以区分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审计实践的分析,初步归纳出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的原因,集中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中国的政治体制没有形成党委和政府明确而具体的分工。辞海中对“党委”的解释是:“党委是中国共产党保证集体领导的组织体制,民主集中制在领导制度上的体现”;对“政府”的解释是:“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其基本职能为:指导职能、服务职能、协调职能、监督职能、控制职能和保卫职能”。在实践中,“党领导一切”、“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书记决策、县长执行”,这些成为现行党委和政府进行分工的一些原则性的思想。但在我国的政治体制相关法律文件中并没有对党委和政府的职责分工进行具体的界定。尤其是,现行体制中县长都是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这一组织设置无疑给两者经济责任的确定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县委书记、县长的职责范围具有很强的重叠性。在即将出台的国务院《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中,将“经济责任”定义为“因担任特定职务管理运用财政资金、国有资源和国有资本、其他有关基金和资金,以及从事其他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县委书记、县长都是一方父母官,处于地方政务管理的最高层,从事着宏观管理,面对同一方水土,同一方百姓,同一宗事务,其职责范围的重叠是自然的。无论是对地方整个经济面,还是对重大经济事项,他们都首当其冲地负有首要责任,要区分两者的经济责任,真有点“剪不断,理还乱”。

(三)各地县委书记对经济社会事务的介入深度和广度不一是当前的中国国情。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形成成熟而具体的党委、政府分工做法,所以在经济社会管理实践中,各地县委书记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深度和广度因个人的施政风格不同而多种多样。如果一个地方的县委书记比较强势的话,他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往往是全方位、全角度和强深度的,而县长的职能作用则受到限制。这在许多审计实例中得到验证。在这样的国情下,对书记和县长进行经济责任的界定绝不会是简单的。

(四)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缺失。在中组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中,只有第十四条、第十五条中对党委领导班子和政府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的侧重点作出了原则性要求,而对书记和县长的相对成熟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并没有形成。缺少成熟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审计人员对书记和县长分别评价时就“无依无靠”了,当然就具有难度了。

二、界定县委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的方法的探索

笔者认为:尽管区分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我们经过审计实践,探索出界定两位领导经济责任的规律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四种方法:

(一)以原则性思想为指导。现行体制下,党委、政府职责分工的一些原则性思想,可以通过审计人员的理性思维,科学梳理,就会形成区分书记、县长经济责任的基本思路。

一是“书记重决策,县长重执行”思想。

第三篇: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评价方法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评价方法浅析 作者:任喜雨 张延君 韩志光

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4期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对其所在单位(部门)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和国家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应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以校(院)长为例,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四篇: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方法探讨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效益审计的方法还没有固定的模式,经济责任审计如何与效益审计相结合,在此作一番探讨。

(一)确定效益审计的目标与标准。在选择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目标范围时,应围绕责任者任期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重点关注项目决策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等,主要把握重点审计、专项审计和局部

审计三个方面的内容。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择两种方式:一是以结果为重点的方式,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效益或取得了什么结果,有关要求或目标有没有达到。在这种方式下,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业绩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并将所发现的情况与既定规范以及审计标准进行比较;二是以问题为重点的方式,则主要关注问题的确认和分析,一般不参考事先确定的审计标准,在这种方法下,缺点和问题是审计的起点,而不是审计的结束,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核对所述问题的存在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选用效益审计标准与财务审计标准有所不同,并且不同的地区、时期及不同类型的单位,审计标准各异,并随着技术进步、管理改善而不断变化。因此,在选择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时,根据审计标准的相关性、全面性、先进性、合理性等总体原则,形成多层次、相互补充的评价体系。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规定及有关的经济规律、经济理论等来选择评价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定性标准;二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计划目标、技术经济定额、业务标准、各种指标和有关的数字,用于评价经济效益高低的定量标准;三要对特殊的项目和目标,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审计标准。

(二)实施过程选用的方法。效益审计是一个广泛的现实的工作,搞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就必须根据具体项目的目标,选择采取一些可行的审计方法。审前调查要制定好审计实施方案。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后,接受该项目任务的审计组,组织审计人员开展审前调查。首先搞好外围信息采集,根据被调查对象整体的现状,有选择的走访有关部门及同行业单位,采集调查对象整体的有关信息;其次,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实地调研,进一步熟悉被审计对象决策程序、管理途径、财务制度、生产工艺及业务流程,梳理出效益审计中应掌握的关键控制点,使审计人员尽快进入被审计事项角色。最后,审计组通过审前调查与分析有重点地选择效益审计的内容,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现场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效益审计的需要,灵活选用调查法、访谈法、利用文献资料和公共数据、利用被审计单位拥有的数据资料、案例研究等五种不同取证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谈话了解、资料评估、案例剖析等途径取得效益审计所需要的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同时,审计人员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以便对审计事项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案例研究的结果可以用来证实已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佐证通过其他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且研究案例的过程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三)效益评价选用的方法。经济责任审计中选用效益审计评价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整个审计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收集、分析、评价并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技术方法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信息收集技术。主要沿用传统财务审计的五种方法:一是采用实地观察法。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如对存货、设备状况进行实地观察,注意发现是否有多余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对项目、工作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流程。二是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三是座谈会。它是一种多元式的面谈,在召开座谈会前,可以事先将有关调查表提交给被审计单位,以便他们有时间做些准备,并选择相关人员参与座谈。四是调查问卷。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询问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法。对于受益面较广的资金支出,比如工程投资、扶贫资金等公众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五是审阅法。审查阅读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第二类是信息分析评价技术。对已取得的证据,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加工,以形成新证据。主要包括:一是比较分析法,就是将实际情况与一定的基准进行对比的方法,其中基准可以计划、预算、标准、历史、同行等。二是因素分析法,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成因。三是统计抽样法,适用于总体比较庞大的审计事项,同样也需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辅助。四是量本利分析法,这是一项决策技术,原理是根据产量、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投资方案。五是净现值法是运用货币的时间价值概念,将不同时期的收益与支出全部转换为同一时点上的货币价值,进行比较作出的结论的方法,这也是一项决策技术。将上述方法取得的证据,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述实评价的依

第五篇: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报告明确指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中的作用,赋予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的任务,为建立权责对称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推动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发挥重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所具有的先天优势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相比较其他监督方式具有较大优势。2006 年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

审计监督。”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审计机关更好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2010 年 12 月 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审计法制定相配套的行政法规,是加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权力运行制约及监督机制紧密相连。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和尽责情况为审计重点,重点检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部门和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同时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只是后置监督和全程监督的差异,而且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开始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发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是其他监督方式所不具备的。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并在领导体制、人员配置、经费保证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能以独立的第三者进行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过程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强化预防和严肃纠正等审计措施,督促领导干部依法依纪用权,从根本上和源头上预防和制止滥用权力,对于权力运行的制约以及监督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得承认,经济责任

审计是中国独有的审计类别,发展时间不长,而且没有国外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大、审计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临时接受的委托审计,存在仓促上阵、加大风险、影响质量等问题。因为目前我国党政领导的数量巨大,而审计力量相比较而言又比较薄弱,尤其是政府审计力量存在先天不足的现象。因此很多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给社会审计力量实施,但相比较西方长达百年的自由经济而言,我们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并不是很长,能够提供成熟审计服务的社会中介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中介机构都是“临时上手+现场练兵”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审计工作,客观情况导致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问题不断。

(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际执行是根据审计查实会计报表数据及其经济活动情况,评价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等。但是这些依据和法规存在着滞后和尚不完善的缺陷,对于如何解决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存在着目的不明确、目标不清晰的现象,给审计评价带来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界定没有科学依据。通常以查出违纪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清由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损失,以此来作为界定审计成果的标准。这样做,没有更多地考虑审计成本多少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经验在审计过程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缺乏科学性。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影响审计评价质量。目前审计机关人员基本以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为主,缺乏具备有较高的政策

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专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较少,审计项目多,很难保证审计人员质量,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这样无法为委托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举措

(一)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中长期计划,科学立项,实行分类管理。制订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确保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

(二)完善审计对象的分类管理,明确审计对象。分别采用的审计频率和审计方式,大力推进分类审计制度的实施。根据审计对象所属部门类别以及掌管的财政性资金数量、质、权限和责任,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管理职能等情况,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 A、B、C 三类。坚持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别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 A 类对象(党政部门领导干部)按照规定实施审计;对 B 类对象(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一般以所在单位财政或财务收支为重点内容实施审计,必要时可按 A 类对象规定实施审计;对 C 类对象(普通领导干部)一般以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方式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时可按 A、B 类对象规定实施审计。既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的覆盖面,又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领导干部的审计,合理界定类别,实行分类管理。

(三)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遵循的原则、评价的主要依据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各异,各级审计机关可按不同种类的审计对象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立与审计内容相关的评价指标数据库,便于以后经济责任审计时统计分析,力求审计评价意见能够客观、公正。

(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宜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能力、经济效益与决策水平、财政政策执行与财务收支、内控制度执行与管理水平、廉洁自律等指标,以定量为基础,定性为结果,无法定量、定性的问题,应以写实手法,客观描述审计事项的结果,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问题,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慎重,要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权责相对应。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超出审计职责和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在评价和界定经济责任时,要重点突出,着重评价重点问题、重要指标和重大事项。

(五)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已经不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一是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加强科技、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做到专业知识学精、社会学科知识管用,提高适应经济责任审计新要求、应对综合复杂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对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善于思考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归纳总结审计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审计实践。三是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涵盖审计内容范围广,而且一些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也较高,这为开展计算机审计

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凡是具备计算机审计条件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都要运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审计手段,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以“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为工作重点,通过审计督促党政领导干部依法依纪用权,树立“有权必有重任,用权必受监督,作为一把手必先受监督”的意识,破除一些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的侥幸心理,避免他们个人明知不可为却为之,因侥幸而招致“不幸”。经济责任审计正是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过程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切实起到关心干部、爱护干部和保护领导干部的作用。

下载浅议区分县级地方党委书记与政府县长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区分县级地方党委书记与政府县长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