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企人才供需工作讲话
各位领导、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县委组织部、人才办一行人受县委、县政府委托,与各位欢聚一堂,就我县的大中型企业引进人才事宜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感谢贵校为我们筹备的本次人才供需见面会,为我们搭建了与各位莘莘学子面对面沟通了解的平台,并对到场的各位领导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我们来自河南最北部的*市*县,她地处中原,位豫之北陲,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物华天宝,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总面积12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080公顷,总人口92.02万人。辖7个镇,14个乡,608个村(居)委会。为*市辖县之一,县政府驻*市解放大道东段。
我们*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愧于中原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郭沫若老先生曾盛赞:“洹水*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全县境内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文明于世的殷墟遗址,是我国目前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都遗址;境内仰韶、龙山、商周等文化遗址多达500余处。艺术价值极高的唐塔、美学界誉为民间雕刻艺术百科全书的灵泉寺万佛沟、北齐天宝元年的石窟、东汉修建的西门豹祠堂,以及定国寺碑、梅花碑、小南海寺、雪花洞、黄龙洞、珍珠泉,驰名中外,远近闻名。
*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北连首都北京,南接省会郑州,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纵贯全境,安李、石林铁路,安林、安濮公路横跨东西,境内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形成网络。地理位置环绕*、邻近濮阳、鹤壁,故素有“豫北冲要,四省通衢(渠)”之称。
*县地缘优越,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西依太行余脉,峰峦起伏;东连华北平原,平川沃野。农业是*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农田旱涝保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盛产夏、秋两季,品种好,质量优,全国著称,尤以两白(麦、棉)一黄(玉米)为最,是河南省棉粮高产基地县。工业是*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并涌现了一批像沙钢、豫龙等全省实力百强企业。目前已建成4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工业园区:水冶钢铁工业园区、曲沟水泥建材工业园区、柏庄轻纺工贸园区和以善应镇、铜冶镇为主的煤炭焦化工业园区。
我们大家都十分清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07年,我县GDp达153.1亿元,财政收入6.29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造的GDp总值达123.42亿元,占80.6 %。但是,经过2007年县委组织部、人才办两次深入大中型非公企业近两个月的长期调研,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挥砥柱作用的人才,结构还不够合理,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能够适应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求的市场营销、自动化仪表、水泥工艺、电气自动化、冶金等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较为匮乏,直接影响和阻碍着非公企业乃至全县经济的的进一步发展。
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在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的同时,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我们县委、县政府发现,在给予非公企业税收、立项、扩建审批、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的同时,人才这一重要生产要素显示出了日益重要的生产力和影响力,人才引进事宜逐步被提上了县委议事日程。随后,我们再次分组深入到30余家大中型非公企业专门针对人才引进和发挥作用等问题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交流了思想,并就引进人才的生活、待遇、岗位性质、职称评定、档案管理等事项达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广大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现状,经过多方论证研究,决定实施非公企业青年人才培养工程,自2008年5月份开始在全县逐步实施,争取用2-3年的时间,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全县纳税50强企业选聘300名优秀大学生,充实到企业的关键技术岗位,基本缓解企业青年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这次与大家见面的这五家企业是这次工程实施中的第一批试点企业。
同学们,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多年来针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安置问题做出了很多方面的努力,完善了素质教育体系,创新了就业创业途径,大批量增加了工作岗位,连续数年鼓励大学生向西部、向基层、向农村、向非公企业流动,因为中央知道,那里最需要人才支持和智力倾斜,而我们满怀报国激情的时代骄子们同样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和自身经验的积累去实践、去磨练。我真切地希望大家端正就业态度,转变对非公企业的某些偏激认识,切实把握这次工作机会,仔细审视符合所学专业要求的工作岗位,认真签订劳动协议,争取早日学以致用,产学结合。在这里,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大家发出诚挚的邀请,欢迎有志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血青年到我县就业、创业、安居乐业,并郑重承诺五项内容:一是签订劳动合同,二是足额发放工资,三是缴纳社会保险,四是完善人事代理,五是在本县自主组织的行政事业单位招考中,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倾斜。
最后,我预祝这次人才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祝同学们工作顺利,前程似锦。
第二篇:校企人才合作协议书-
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校、企联合,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经协商决定建立合作关系,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乙双方建立定期的信息交流合作机制,甲方及时向乙方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乙方及时向甲方提供相关毕业生生源信息。
二、为加强双方合作,甲、乙双方拟自年月开始,在乙方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增设选修课或以集中培训的形式,实施“电缆专业定向”陪养计划。甲、乙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甲方派专业技术人员授课。
三、双方合作建立校、企供需基地。即:甲方为乙方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基地;乙方为甲方的人才培养输送基地,每年向甲方优先推荐优秀专、本毕业生名;甲方每年将用人需求以书面形式递交乙方。
四、乙方组织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甲方将优先参加;甲方到乙方招聘应届毕业生,乙方积极配合,为甲方提供招聘场所、搞好宣传动员工作、减免相关费用。
五、双方根据教学及企业发展需要,选派相关人员到对方进修,双方应予以支持;乙方到甲方拓展就业市场、建立实习基地,甲方积极支持合作。
六、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其终止需双方协商。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代表人:代表人:
年月日年月日
第三篇:校企人才合作协议书
校企人才合作协议书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校、企联合,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经协商决定建立合作关系,达成如下协议:
1、双方合作建立校、企供需基地。即:甲方为乙方的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乙方为甲方的人才培养、输送基地。
2、甲、乙双方建立定期的信息交流合作机制,甲方及时向乙方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乙方及时向甲方提供相关毕业生生源信息。
3、甲方利用企业优势为乙方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条件;乙方根据甲方的需求,每年向甲方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名。(甲方每年将相关用人需求以书面形式递交乙方)。
4、同时,为加深双方合作,甲乙双方拟自年月开始,针对乙方开设 的专业,以增设选修课或开展集中培训的形式实施“电缆专业定向”陪养计划,由乙方在校生自愿参加。
5、乙方组织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甲方将优先参加;甲方到乙方招聘应届毕业生,乙方积极配合,为甲方提供招聘场所、搞好宣传动员工作、减免相关费用。
6、双方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选派相关人员到对方进修,双方应予以支持;乙方到甲方拓展就业市场、建立实习基地,甲方积极支持合作。
7、甲、乙双方建立网站链接,共同加快就业招聘信息化步伐。利用双方网络的服务功能,使双方合作更加便捷、有效。
8、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本着合作培养人才的原则协商解决。
9、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其终止需双方协商。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代表人:代表人:
电话:电话:
年月日年月日
第四篇: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
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
甲方:(学院)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企业)苏州市昆山市立讯精密有限责任公司
为企业与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生产实习教学基地,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同时学院为企业技能人才资源和岗位培训等提供帮助,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拟开展技能人才及相关方面合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领域:
1、乙方为甲方提供一些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等信息;
2、甲方为乙方提供一些优质人才的信息,人才培养和使用;
3、乙方为甲方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条件;
4、甲方可以为乙方订单式委托培养人才;
5甲方可以为乙方承办一些冠名班级;
6、甲乙双方可以共同合作课程开发、科研开发;
7、甲乙双方可以在员工在岗技能培训,产品研发,工艺技术改进,技术革新等方面合作;
8、甲乙双方可以在招生、宣传方面共同合作,乙方为甲方招生宣传提供便利。
二、甲方义务和权利
1、利用学校宣传资源,发布乙方相关信息,并为乙方提供掌握的有效信息。
2、专业教师及甲方培养的各类人才资源均可为乙方优先服务。
3、为乙方人才培养、培训、技能鉴定、考证等提供条件,提供实验室条件和科研手段为乙方的生产服务。
4、负责制定学生实习教学计划、教学(考试)大纲,提供教材及教辅材料。
5、指导或协助乙方做好实习学生管理工作,负责监控和检查教学质量。
6、为联合办学项目提供条件。
7、根据乙方的人才培养标准定制化培养学生。
8、为订单培养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贫困学生提供一定助学金。
三、乙方的义务和权利
1、为甲方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岗位并安派相关人员参与指导,尽量为甲方实习学生提供住宿条件和适当的生活补助。
2、为甲方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提供咨询服务,为甲方专业教师的实践锻炼提供条件。
3、为甲方提供生产、技术、管理等有效信息。
4、优先招聘、推介甲方毕业生。
四、协议时间从2017年_11_月_9_日至2018年_6_月_9_日。如一方单方面违约或损害对方利益和声誉,另一方有权中止协议。
五、双方在上述预定框架内,具体人员名单、专业等、具体合作事宜另行协议作为执行的附件。
六、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盖章)立讯精密 联系人:
周文鹏
联系电话:
联系人:王蒙 联系电话:
第五篇:徐州工程学院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汇报22
徐州工程学院
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汇报
二Ο一一年十二月
近年来,徐州工程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校地合作”战略,人才和校企合作工作稳步推进,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我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四大工程”,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人才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为学校和地方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先后与德国、美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等14个国家的16所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中外学术交流、中外合作办学和教师海外培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目前,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095人,其中,教授76人,副教授333人;博士157人,硕士508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9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7人,徐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28人。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教授由2006年的22人增至68人,博士由2006年的25人增至84人。
(三)实施四大提升工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学校实施“四大提升工程”。一是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521名青年教师通过培训班、公开课、竞赛、观摩等多种方式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实施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程。通过选派24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到美国,19名骨干教师赴加拿大,18名优秀英语青年教师到英国,共111名教师参加的海外培训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三是实施教授培育与激励工程。2009年实施教授培育与激励工程以来,共40人入围,目前已有15人晋升教授职称。四是实施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2009年实施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以来,共有36位青年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
(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产学研合作互动融合 学校高度重视校地(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次工作。近年来,有4名科技骨干入选徐州市首批“科技镇长团”成员;选派32名高层次人才进企业,其中,9名博士获省委组织部“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
(五)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我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建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重点建设团队5个,校级培育建设团队10个,校级指导建设团队10个。
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近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强校理念,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坚持 用事业凝聚人才,努力为优秀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我校的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重视学科建设,注重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建成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2个、校重点学科2个、校重点建设学科4个、校培育建设学科3个。
(二)校企资源融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运行机制,加强与企业和地方合作,着力加强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建有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徐州市高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徐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校级研究所(中心)34个、校企(地)共建平台(中心)220个。
(三)凝练科研方向,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我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30项,横向课题35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29项,市厅级奖励218项。
2011年,学校在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韩宝平教授因其在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和社会贡献,被聘为2010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以及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矿区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三、服务地方领域不断拓展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紧紧抓住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紧密围绕徐州四大千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大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对接与合作,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实现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对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校企(地)联合,资源共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学校高度注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2010年6月,徐州工程学院首届“校企(地)联盟大会”隆重召开,推动我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更深层次的全面合作。
我校先后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县、睢宁、邳州、新沂、铜山区、鼓楼区、贾汪区等开展校地研讨战略合作,校企(地)联合成效显著。
(二)融入地方,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我校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的理念,围绕苏北农村发展、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区域发展问题设立专项,成立机构,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效发挥地方发展智库的作用。
我校成功承办了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全国农业环境问题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二届、第三届徐州发展高层论坛等高层会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集智献力。连续两年获得徐州市“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创意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三)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做企业技术创新“助推器”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多年来围绕徐州重点打造的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物流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围绕大力发展的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主动与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在11个学科领域、48个研究方向与徐工集团、维维集团、中铁八建、南通四建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近年来,共与企事业单位联合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0余项。先后与与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华新建设集团等七家省内知名建筑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北京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洽谈研发项目,与徐州神宇重工有限 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
我校围绕徐州市支柱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加强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了十个优势领域:
优势领域之一---装备制造:包括大型工程装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大型工程装备系统控制及其自动化、工程材料热处理及焊接技术等。
我校充分利用装备制造学科优势,与徐工集团、中天仕名(徐州)重型机械集团等企业合作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8项,完成企业委托重大项目10余项,以“大型装备的节能降耗及设备状态稳定性提高”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及其产业化应用,先后获教育部国家提名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及市科技进步奖6项,获专利50余项,企业直接经济收益超过2亿元。
优势领域之二---食品加工:包括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食品制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等。
围绕我市农产品资源特点和食品产业需求,和特色果蔬及畜禽等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我校与维维集团、汉戌堂食品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承担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项目4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50余项,开发新产品27个,专利20余项,省市科研成果奖20余项,给企业带来2.2余亿直接经济效益。
优势领域之三---建筑工程:包括建筑结构工程、建筑节能新材料、地下工程及防震减灾等。
我校与沛县建设局合作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沛县龙固中三新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示范工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覆盖建筑面积1.3万平米,受益农民96户;获得专利2项,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徐州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合作“新型组合结构关键技术及其在大跨径工程结构中的应用”获 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城市地下空间静态交通系统开发建设研究”获建设部科学技术三等奖和建设厅科学技术二等奖。
优势领域之四---生态环境:包括环境监测控制与场地生态修复、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珍稀植物引种与繁育等。
围绕徐州地表、地下饮用水资源状态分析及环境生态修复研究,学校与我市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2项,企业委托15项,获专利7项。与市水利局、北京首创水务公司合作完成的“徐州市地下水质演化及污染控制研究”成果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被市水利局、规划院、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铜山县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实际应用,为确定市区地下水开采井位及开采量、地下水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三年来增收节支总额达1.7亿元(2007-2009)。
优势领域之五---信电工程:包括煤矿井下传感器智能监测与控制,感知农业,计算机、电子、电气信息处理等。
近年来,我校分别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徐州翰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承担了省部及以上项目5项、市厅级项目10项、企业委托项目16项,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48件,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2亿多元。其中与徐州和纬信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成果---煤矿井下高压综合保护及测控装置(HW3055型)生产销售640套,产值600万,新增利税50万。
优势领域之六---光伏新能源:包括光伏薄膜材料、新型化学电池材料、LED照明系统应用等。
我校与江苏艾德太阳能公司、徐州格力尔数码科技、宏达电子、南京恒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二家企业,围绕光伏新能源、新型电池材料、LED照明系统应用等,共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合作承担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和徐州市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10余个,获得专利技术10项,为相关企业培训技术人才、培养输送急需适用人才近千人。优势领域之七---化学工程:包括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医药中间体设计合成、生物质能源利用、环保新型建筑涂料等。
我校与俄罗斯国立应用化学研究中心和宿迁伏尔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承担“木质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发”省重大科技和自主创新项目,成果获专利3项,目前已完成中试并通过验收。该技术成果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优势领域之八---物流工程:包括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现代配送技术与方法等。
我校与徐州市经信委及20余家企业单位共建“徐州现代物流研究院”,承接徐工集团、香山物流园、中国(徐州)汽配城、恩华药业物流公司、苏宁集团等10余家企业的物流系统技术改造项目,为企业取得近亿元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承担《徐州市物流业“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报告》,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
优势领域之九---文化产业: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传承,动漫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等。
我校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合作,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开展专题研究,编写“中国非遗研究年鉴”,建立研究机构,创建“淮海地区非遗资源库”,在我校举办了首届“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构建了研究平台,形成了政府主导、学界推动、民间艺人联袂出场、产业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为打造徐州市特色非遗产业品牌,推动地方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优势领域之十---区域经济:包括农村经济与城乡协调发展、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中小企业管理等。
我校与徐州市委农工办联合开展“徐州市11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镇调研”活动。300余名师生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8份,发表调研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成果获江苏省应用精品工程 二等奖、徐州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决策咨询奖、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创意奖,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充分肯定。
日前,经省委农工办批准,由我校牵头与徐州、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等五市农工办联合建立的“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在我校正式成立,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苏北农村问题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四)创新机制,校企共赢,为地方培养创新型适用人才 我校办学定位在“地方性、应用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密切跟踪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地方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先后与徐工集团共建机械制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维维集团共建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物流师职业资格认定培训中心、江苏省建设专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基地、江苏省国际商务人才培训服务平台。成为江苏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项目学校、徐州市二级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单位。学校现有徐州市中小企业培训基地10个,与徐工集团、维维集团、中建八局、安监局等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了人才培养基地。与徐工集团、维维集团签订了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书。
学校入选“省市共建商务服务平台”,成为徐州市唯一入选“江苏省国际商务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培训项目”的高校。该平台的构建为进一步加快商务领域科学发展,促进外经贸转型升级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目前,学校建有“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学校”等11个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共建实习基地、与华东地质勘察局进行全面产学研合作;与徐州市广达铁路工程集团、徐州市瑞隆机械公司、苏宁电器等企业合作 进行“订单式” 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培养和使用的无缝对接”应用型人才552人。
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际及全国数学建模比赛等各种重要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国际比赛获奖11项、全国竞赛获奖195项、省级竞赛获奖511项,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2011年10月,学校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巩固我校工科办学优势,不断凸显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2011年10月,徐州市委市政府依托我校成立的徐州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在我校隆重揭牌。依托我校的行业培训平台,为建筑、化工、商务、计算机等行业、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培训管理人才1253人次、技术人员23158人次。我校与徐州市教育局合作进行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新教师岗前培训,1025名校长和6164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工作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我校的人才工作、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我们期待着与徐州市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更加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为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