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遭遇流氓》读后感
《遭遇流氓》﹙魏军﹚读后感
读完该书,再想一想自己生活中的遭遇,真是大巫见小巫!书中钱也乐一家是见人吃人,见鬼吃鬼——通吃。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又是骗人家房子,又是撵自己女儿,又是坑自己孙子,又是占人家身子······可以说是无恶不作。有的时候看着看着,自己都不好意思看下去了,一方面是对任重的可怜,另一方面是对钱也乐为人处世的不耻。像这种不知廉耻,无恶不作,自私自利的小人若真是存于世间,那可比炸弹的危害都要大得多;然这种人确实是存于世间,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正如故事中的主人公任重一样,深陷其中,自不详知,无法自拔。
本文作者之所以写这部小说,就是为了提醒大家这种人的存在,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防范于未然,否则真的到了自己给人家数着钞票把自己卖了的地步。另外,作者也提出了如何对付这些小人的方法:如欲除之,切不可同情恶人,世间恶人都由贪而生。要善恶有辨,切不可姑息养奸,酿成后患。我觉得说得有理,很有借鉴意义。
当初我看这部书也是为了多一些小人经历、学一些对付小人的方法,没想到这故事中的主人公如此之惨,我的心里安慰了许多,同时,自己更加注意生活中的小人了。
下面是我摘录的书中的一些语句,与大家共享。我们要做到虽无害人之心,但也要留一后手﹙人物:钱也乐、任重、劳汝茜、郝心萍等﹚:
●除了不该来的,该来的都来了
●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就能得到别人想得到,而又得不到的东西
●俩人同床异梦,个人做着各自的打算,一夜无语
●人心思权,人心思钱,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后娘打孩子——暗使劲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东扯葫芦西扯瓢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嘴尖皮厚腹中空
●脸皮薄吃不着,脸皮厚吃个够
●公共厕所丢炸弹——激起公愤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爱之切,恨之深
●引狼入室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小偷一旦把自己的手伸到别人的裤兜里,不管他偷到没偷到,可以断定他还会第二次伸手,就像狗改不了吃屎一样
●一升米养一个恩人,一斗米养一个仇人
●凡事要好,需问二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已经遭到别人暗算,还在为人家磨刀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恶果
●说他是人,实在是有辱人的尊严;说他是兽,他又没有虎毒不食子的本性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有之;坐山观虎斗的有之;自娱自乐的有之;煽风点火的亦有之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咬人的狗不叫,狂叫的狗不咬
●月黑风高夜,杀人正此时
●但是不管怎么说,搏击的双方只要有一方违反游戏规则,而裁判又视而不见,或者干脆吹黑哨,那么恪守游戏规则的一方,肯定会处于劣势。任重想起,普希金和丹特士的决斗,就是因为丹特士违反规则,致使普希金受伤身亡
●当官不怕喝酒难,千杯万盏只等闲。鸳鸯火锅腾细浪,生猛海鲜鲍鱼丸。桑拿按摩周身暖,麻将搓衣五更寒。更喜小姐白如雪,三陪过后尽开颜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你怎么连谎话都说不圆,这还要我教你吗?说谎话要叫人家听了跟真的似的,即使对方不信,三年之内也别叫他找出破绽来,三年
之后即使有破绽他也早就忘了,谁还记那么长时间。像你这样怎么行,前边说后边漏,还不如不说
●气势汹汹地走到离任重三十米远的地方,来回走动几步,仿佛一条被绳拴住的狗,认真地佯装咬人的姿势,博得主人的欢心。
●不管你是引狼入室,还是被狼的谎言所占有,只要入室,断然不会空腹而归
●如欲除之,切不可同情恶人,世间恶人都由贪而生。先生善恶有辨,切不可姑息养奸,酿成后患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由来一场梦,休笑作者痴。
第二篇:流氓老师读后感
我终于在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拾壹点拾壹分拾壹秒,看完了夜独醉写的这本(流氓老师)长达600多万字的小说,也是我完整的看完怎么长的壹部小说,流氓老师读后感。在断断续续看了壹年多。不得不感叹,夜独醉这位小说家其中庞大复杂的结构框架令人十分敬佩。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啊!虽无露骨的YD情节。却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书中所表达的意思。主人公陈天明是一个农村的小老师,在一次意外中被壹只小虫咬到JJ,从此开始他的香艳人生,先后收服了24个女人。他以他的智慧和武功与周围的敌人不断周旋。在最后他甚至为了女人可以付出自已的生命,不得不说,做他的女人不仅是幸福的,而且是***的。他的人生可说已经涵盖了所有男人的梦想,但这仅仅是梦,读后感《流氓老师读后感》。在现在中,我们谁也不会遇到这种事,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想要的也就是农妇,山泉,有点地;老婆孩子热炕头。每天看着自已心爱的人在怀中静静地入睡,人生也该知足了!感谢夜独醉,感谢(流氓老师)这本书。许多人生经历,处事原则,都让我获益匪浅。对于女生我们一点要秉承,好男不跟女斗。做男人气量要大。虽有“花开省谌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古训,但我们决不能乘人之危,要来就来的光明正大,该把吃的,还要把持。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读完如此之巨著,今吾以小篇读后感,以记之。
第三篇:遭遇美国教育读后感
读<<遭遇美国教育>>后的感想
2009122132郑燕珍
看完这篇文章后,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太震撼人心了,我们已经多少人多少时间花在那些死记硬背的公式和定理上,多少人曾经背过多久沉甸甸的书包,每天晚上在台灯下埋头苦读,多少小学生的父母的耳边叮咛,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好的初中,多少初中生的父母在眼前语重心长地说,努力点,将来才能考上好的高中,又有多少高中生的家长在我们面前忧心忡忡地说过,好好努力,将来才能有出息地考上大学……我们中国的学生就是从一个又接一个的包袱里扛过来的,我们即使有想要往外面的世界里跑的憧憬,但最终还是没有勇气离开圈养我们的圈,我们害怕失去中国人生存的基准路线,害怕被生活中的游戏规则淘汰出局。
所以我们在一直拼命地往前跑,即使背着那个沉甸甸的包袱,也不能松懈,渐渐地我们忘了童年那时候的梦想,更多的是现实的身影,我们背向我们心中的指明灯,越走越远,渐渐的我们看不到了那盏灯的光芒了,看到的是生活中的指路灯,我们就站在十字路口,大家都在忙着找方向,找自己的出路……
而美国的孩子们大概在我们埋头苦读的时候在课堂上大家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想法要往哪里走,大家都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什么门槛阻止他们跨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探索世界,更甚者,他们还得到了更多的鼓励与赞许······
所以到了今天,我们的理论知识能力遥遥领先于美国的同龄孩子们,但是我们大家中很大部分却成了高分低能儿,美国的学生们却是在各种实践那么灵活地,精彩地做出一个个令人佩服的发明,一个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而我们依旧固守在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窖坛里自得其乐,忘却了外面正改变着的世界······我们就
是在起跑线上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方向上驰骋,美国的孩子们选择了漫步向前走,一路上自己去寻找路上的各色东西,而我们连欣赏路边风景都觉得浪费时间。
梅克教授说:“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我觉得她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教育应该是要从适应于人类,而不是人类要适应于教育,一个教育水平的高低与质量好坏就要看给人类的学习带来了什么和影响了什么。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这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弊端和挑战是什么?无疑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虽然我们在中小学的教育问题上比美国的知识要难,但是为什么美国这种知识难度不高的教育却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呢?我想这与美国教育重视生活教育,重视实践教育分不开的。
我们的教育呢,除了课堂知识的传授和题目训练以外,哪有什么实践性的教育。君不见,在我们的现实中,家庭劳动被家长包办,劳动技术教育徒有虚名,社会考察几乎被禁止,研究性学习走形式,即使是职业技术学校,也多数停留在理论上面,很少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的地方。在家庭里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所有的家务家长全都包了,甚至学生上了大学连洗衣服、剥鸡蛋、叠被子都不会。美国的教
育是一种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双线并行的教育,虽然知识难度不高,但是下午2:00以后全都是实践活动的时间,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我们的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忽视了能力教育,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放弃那些片面的应付升学教育需要而进行的大量的无用的知识训练,这是中国教育必须做出的艰难选择!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大部分时间放在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孩子放松心情,放飞理想!
不少美国人都赞美一条中国古谚:“Give m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sh and I will eat for a lifetime.(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哲话,连美国人都深深被震住,我们岂能忘记这个道理呢!
但是仔细回想一下中国的教育也非一无是处,中国的教育模式里面还是有着比较优秀的文化传承的底蕴的。中国的文化教育里面很注重了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教育,这点跟美国比起来还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在美国这个国家里整个社会充斥的是满满的金钱与利益的味道,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是很淡薄的和冷漠的。我曾听一朋友说过,他家的亲戚在美国留学,一次病得不轻,是同宿舍的一个美国同学帮他叫了救护车的。在出院后,我们这中国的留学生满怀着感激去给这美国同学致谢的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美国的这学生他觉得没什么好感谢的,这让中国留学生觉得这太惊讶了,觉得这人不错,但是美国学生随后附上了一句话,如果是在中国是绝对会让人觉得很不齿的。他说,你得付我XX钱,我帮你叫了救护车,这是我应得的酬劳······当时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觉得很气愤,给冷颤。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在美国被视为了一种有薪劳动,这是一件比较令人心寒的事情,这同时也折射出了资本主义化下的美国社会非常缺陷的一面。
也许是这种不同的社会准则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不单单是教育上有如此天壤之别,在社会明主化道路上,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人民的明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才能向美国的人民看齐,同时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在教育上如果向前迈出一步,我相信我们会更加受益不浅。让更多的孩子们轻装上路,多一点笑容与快乐在成长与学习的路上。
第四篇:《遭遇美国教育》读后感
我看了《遭遇美国教育》这本书,了解到在美国上小学,同一年级的各个班级上课的方式都不一样。同样是教美国历史,有的班级组织看电影,有的组织去博物馆,有的班级的作业是让孩子写文章,有的则是让孩子模仿历史人物进行演说,千奇百怪。学校非常看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习惯、喜好,鼓励孩子的一切想像和创造能力。这与我们中国的教育大不一样,我们中国,从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把一个公认的标准放置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千差万异的孩子都要按照这个标准被剪裁、被驯化。美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各学校执行统一的教育大纲,学生毕业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情况。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他们也是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标准的。但是,这个统一的教育大纲,实施起来却又十分灵活。美国并没有为七门主课编写全国统一教材,他们的中小学的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公司编写的,市场上同样一门课程会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供学校及教师选择。这就使学生和教师都赢得了自由的空间:哪种教材更适应孩子的特点,同时也更适合教师的发挥,就去选择它。
美国中小学的其他辅课更是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其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课程的原则只有一个:贴近生活,务求实用。美国中小学会为孩子们开设园艺、电脑、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孩子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怎么去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对千行百业的兴趣。
美国没有统一的大学升学考试,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时只需参加一个“学业能力考试”,这项测验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数学和语文水平。在一年中,学生可参加几次这样的考试,哪一次的成绩最好,就以哪一次的成绩为准,从而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看“学业能力考试”的成绩以外,主要看学生平日各学科成绩,看学生的品行、兴趣爱好、特长、个人自传、老师推荐信以及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这时他们看重的是一个孩子的全面素质,并不是一次考试的成绩。如果美国大学像我们这样“一考定终身”,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不会有现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景观了。
第五篇: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它,无声地述写着英勇和悲壮,凄惨和苍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几篇关于一个人的遭遇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我说过,我在外国文学上是缺腿。从前没有书看,后来没有时间看,以至于像肖洛霍夫这样伟大作家的作品竟然一本没读过。现在补课已来不及,只能略读一二,聊胜于无。
肖洛霍夫的名作《一个人的遭遇》文革期间就听说过,不过被告知是苏修的大毒草,在被批判之列。但我一直相信,跟所有受批判的文学一样,它一定是世上最好的文章。可惜,几十年岁月蹉跎竟从来没刻意去找原文来读一读。
今天,闲来无事偶然想起,网上一搜,找到了。短篇,一起读完。
从前我们批判它,说它宣扬战争的恐怖,有反战思想,现在看纯属胡说。战争,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本来就是残酷恐怖的,作家依据事实来描写有什么错?当年,我们为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的视线,与苏联美国两面为敌,鼓吹什么“备战备荒为人民”、“把苏修美帝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极力掩盖战争的恐怖,宣扬所谓的“革命英雄主义”。殊不知,一小撮政治狂人正是利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把人民绑在战车上。不仅被侵略国家灾难深重,就是发动战争的民族也受尽折磨。战后朝鲜的历史就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
现在看来,苏联在赫鲁晓夫以后的社会主义阶段,社会思想的水平远远高于我国。俄罗斯人民渴望和平,而我们是渴望战争。甚至到现在,国内还有人不遗余力地鼓吹战争,不惜向同胞下手,要什么“解放台湾”。作为经历过事变沧桑的中国老百姓,绝不会再上当受骗了。
此书通过一个人的战时遭遇,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的坚强勇敢和爱好生活的优秀品质。作者在篇末说:“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长大,等到长大了,也能经受住一切,并且客服自己路上的各种障碍……”
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不屈不挠的民族。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遇到了难关,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像俄罗斯人民一样,闯过这个难关。再难,有战争年代那么难吗?
《一个人的遭遇》——它,无声地述写着英勇和悲壮,凄惨和苍凉!
肖洛霍夫于一九五六年发表的这部短篇小说不到三万字,但它所充溢着的英勇悲壮与凄凉感却时时震撼着人心。一个,不,一大批,也不,是千千万万的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俄罗斯人的形象高耸在我们面前!
小说故事情节也并不复杂。主人公安德列?索科洛夫是上个世纪的世纪同龄人。十月革命后参加过红军,在战乱与大饥饿的年代里,他的家人饿死了。他后来与也是孤儿的伊林娜结婚,有了家,有了儿子和两个女儿,也有了自己的房子。温柔善良体贴的妻子,把酗酒的索洛科夫感化了,成了好公民好丈夫好父亲。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这一切。索洛科夫应征开往前线。一年后,他运送炮弹的车被击中,醒来后就做了俘虏。后来被押送到德国做苦工。在俘虏营里,他与同志们杀死了打算出卖共-产-党员与政委的叛徒!他也逃跑过,又被抓祝二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半个德国:萨克森、鲁尔、巴伐利亚、绍林几亚……每天每天,每时每刻不得不忍受劳累、饥饿、瘟疫、辱骂、毒打,经受身心摧残。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苏军向西推进。他利用给法西斯军队的一个工程师开车的机会,开车回到了自己的阵地。他立了功,养病治伤,还给了一个月探亲的奖励。他多么高兴啊,他多么想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但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家的毁灭:房子被炸,妻子与女儿早已死亡!儿子还在,在一个炮兵连当大尉。但就在胜利的日子里,攻克柏林的儿子又被德军一名狙击手的罪恶的子弹击中!在异国的土地上,“埋葬了我那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后,无家可归也不愿再回到家乡的索洛科夫到了战友的家,仍然开车,并收养了一个流浪儿。两个孤苦的人相依为命。在一次事故中,他的驾照被没收,他不得不带孩子到另一个战友那里去谋生……
看了这篇小说,首先感到的是法西斯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平生活被毁灭,“有过家,有过自己的房子,这一切都是多年来慢慢经营起来的,可这一切都在刹那间给毁了。”大量军人的牺牲与平民的伤亡,索洛科夫一家四口,孤儿万尼亚的爸爸与妈妈,苏联共有二千万人死于战火与饥饿。而索洛科夫在战俘营里更是遭遇了非人的待遇,“你一想起在德国所受的那种不是人受是苦难,一想起所有的那些在俘虏营里给折磨死的朋友们,同志们,你的心就不是在胸膛里,而是在喉咙里跳着了,你就会喘不过气来……”
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面临无穷无尽的苦难与生死的考验,在战争恐怖笼罩下任何人都很难躲过。与极少数变节叛卖的畜生截然相反,也与某些人的叫苦连天不同,索
洛科夫不愧是一条硬汉子,一个真正的俄罗斯人,他完全经受住了考验。他嘲弄那些蹲在战壕里给妻子写信竟对亲人诉苦的男爷们。他仇恨敌人,更蔑视敌人。他爱妻子儿女,更爱祖国与人民。正是亲人与祖国给予了他生存下来的勇气和希望。他面对死亡与威胁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大义凛然,更让人心灵震撼!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采石厂,被折磨的有气无力的战俘被强迫一天采四方石头。索洛科夫回到营棚里,说:“他们要我们采四方石子,其实我们每人坟上只要一方石子也就够了。”一个坏蛋向警卫队长告了密,法西斯军官要杀害他。索洛科夫被传唤到警卫队长的办公室,他们逼他为法西斯的胜利干杯,遭到了安德烈的拒绝。索洛科夫说:“我愿意为自己的死亡和摆脱痛苦而干杯”。饥肠辘辘的安德列,面对丰盛食品的诱-惑,不为所动:“我只喝一杯酒是不吃点心的”,“我喝两杯也不习惯吃点心”。“我很想让这帮该死的家伙瞧瞧,我虽然饿得要命,但决不会因为他们的小恩小惠而噎死。我有我做俄-国人的骨气和骄傲,他们不论用什么手段,都不能把我变成畜生。”索洛科夫是坚强的。苦难没有碾碎他,失去亲人的痛苦时时刻咬噬着他的心,“白天我总是显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哎呦’,可夜里醒来,总是给泪水湿透了……”但仍然没有压垮他。他要坚强地生活下去。更何况他身边又有了一个更孤苦无依的生命——儿子!这当然有极强的象征意义:索洛科夫的坚强不屈与“俄罗人的骨气和骄傲”,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正如作者借“我”之口所说:“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路上的一切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
是的,坚强不屈,骨气与骄傲,属于俄罗斯人,俄罗斯人不能丢。俄罗斯人经历过一场剧变带来的磨难,也有迷惑与思考。他们需要的正是高扬坚强不屈、骨气与骄傲的精神。
坚强不屈、骨气和骄傲,也属于中国人。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今天,在利益驱动下,某些人热衷于为汉奸卖国-贼翻案,贬低英雄,疏离革命,还有一些人哈美、媚日,我们不也是非常需要弘扬坚强不屈、骨气与骄傲的民族精神吗!
后记——
战争是残酷的,死人的事更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说也罢,不说也罢;轻描淡写也罢,极力渲染也罢。战争的残酷血腥和对和平生活的破坏,总是客观存在的。但战争总还有一个谁打第一枪、正义与否的区别。
战争总是强加于人民头上的。人家打到家门口啦,是条汉子就不能当软蛋不是?充当炮灰与反抗入侵者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一条鲜明的原则与界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