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作文教学的几个硬道理

时间:2019-05-13 20:0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抓作文教学的几个硬道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抓作文教学的几个硬道理》。

第一篇:抓作文教学的几个硬道理

抓作文教学的几个硬道理

团队成员黄 胜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教出过作文水平不错的学生,也遇到过念了五六年小学却依然怕写作文的学生;看过众说纷纭的作文教学理论,也尝试过多种作文教学法,一番番迷离之后,总觉得,不管作文教学怎么改革,新方法多么炫目,有些理念和做法是必须坚守的,是抓好作文教学的“硬道理”。

一、学生多写。作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作文就像幼儿学走路,就像常人学骑车,学游泳,理论听得再多也学不会,只有练多了才会,方法和技能只有在练习中习得了、领会了,才能成为学习者的作文技能,否则永远是教条,是标签,是学生不能将之溶入习作实践中的一层“油滴儿”。所以说,要学好作文,务必多写,“三天不练手生”,十来八天甚至半个月都不让学生动动笔,学生再拿起笔的时候,就会觉得手中的笔是那般沉重,下笔是那么艰涩、迟钝。而经常练写着则不一样,学生便能在练写中体验写作文的兴趣,在练写中获得信心,在练写中掌握规则,在练写中把握规律,在练写中习得方法,在练写中不断长进。

二、学生多修改。修改习作的能力本身就是习作的一种重要能力。好的表达往往是不断修正出来的,正所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即使是出口成章或一气呵成的一番话、一篇文章,也有构思和修正构思、边想边选择、调整语言的过程。因为“写作者不会不受到文章修改过程的制约。”其实,修改不只是完稿之后的事,而应存在于行文之中,行文之前和行文之后。作文难就难在常常“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要把作文写好,总要使语言“适应题旨和情境”。我们的祖先就说过,“意在笔先,则举止闲暇;意在笔后,则手忙脚乱。”可以说,学生不注意去修改作文,表达水平是难有提高的。我们从著名作家阿林汉的真诚坦露中可以感触到修改对写好作文的重大意义——“每一段我都写了四次:一次是写我想说的话,一次是添入我所遗漏的,一次是删去不必要的,再一次是把全文精练成犹如我刚想到的内容一般。”

三、学生多交流。这里所说的交流包括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的定义是:“作文就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其实,“自我表达”也好,“与人交流”也好,每一个人写下自己的思想后,都渴望别人知道自己所表达的这一思想内容,从根本上来说,写下来是用来交流或备交流的,潜意识里是想让别人了解和评价的。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作文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鉴于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作文是交流的需要,是交际的媒介。既然交际(交流)是作文的目的之一和形式之一,那作文又哪能离得开交际呢?因此,要练好作文,就应该让学生在平时多和人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中练好“说”;在交际中积累情感体验,丰富思想,受到启迪;在交际中发展思维,提升言语能力。虽然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写,但会说了,对书面表达一定有帮助,一定会有语感,会有活跃的思维。传统作文教学中的“先说后写”“以说促写”训练正基于此。那些整天沉默寡言、不爱与人说话的学生,往往言语能力发展得慢,不能将表达当成平常聊天一样来对待,对作文的生活化总是较难体会得到。在我的印象中,作文水平最低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平时不爱交流又不爱看书的学生;而那些平时爱交流又坚持完成习作的学生,几年下来,作文水平一定不会差,他们在频繁的“说”和“写”的训练中,会渐渐发现、总结出“说”和“写”的一些相通的规律和法则,并应用在了后来的习作中。

四、师长多激励。有人说,真正的教育不是教给知识,而在于唤醒和激励。作文教学也如此,不在于教给作文的技巧,而在于唤醒、激励学生作文的兴趣和潜能。学生的习作热情和习作兴趣是学好作文的原动力,有人甚至说兴趣是作文的第一能力。学生作文的兴趣从何而来?主要来自于作文的成功,来自于作品被别人赏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品更多时候是被老师赏识。因此,作为师长(包括家长)要善于欣赏孩子的作文,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多加激励,让孩子树立一种“在作文方面我能行”的自信心。激励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发表”学生的作品是最有效的。比如,在班上念学生的作品,贴出学生的作品,在学校广播站播出学生的作品,在橱窗展出学生的佳作……这些做法都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习作兴趣。当然,最能焕发学生习作热情、让学生获得习作意志的激励方式是将学生像样的作品以报刊的形式发表出来,供读者欣赏。所以有专家说,老师至少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来研究怎样发表学生的习作。

五、教师多点拨。学生要学好作文,老师的点拨是不可或缺的。老师的作用除了激励就是点拨。习作前和习作中需要适当点拨,习作后更需要点拨。学生写出来的作品,哪里不符合语言规范,哪里表达不恰当,哪里表述不清楚,哪里要调整,哪里要充实完善,都需要老师指出来,学生才知道有毛病,才好去修改并

在以后引起注意;同样,哪里写得好,好在哪里,一篇习作的可贵之处是什么,作品的精彩之处和优点被老师批示圈点出来,学生才知道哪些被肯定了,才好去发扬、生长。点拨的方式也有多种:可以面批面改;可以以改作业的形式改后反馈;可以像于永正老师一样,学生边念,老师边点评;也可以像管建刚老师一样,将习作中的毛病和优点归类摘录后当众点评。

六、师长严要求。作文是一件艰苦的事,是脑力劳动中的脑力劳动。对于天性好玩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如果没有良好的写作意志,一般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的,往往只是把首次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就完事,所以,出现字数不够、不具体、错处不少、详略不当、中心不明等问题是常有的事。人都有惰性,即使是优生也会有偷懒的时候——随便写点东西向老师交差。因此,在对待学生习作上,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让学生能全身心投入习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不偷懒,不随便应付,达不到基本要求不行,没用心构思不行,没认真遣词造句不行,没检查修改不行。学生因偷懒而没达到要求的,应不讲情面地要求重做。“严师出高徒”在作文教学上是毫无异议的。

七、学生多阅读。多阅读对提高作文水平应该是有帮助的。虽不能像曾国藩那样夸大阅读对习作的意义——“读多了自然会写”,但阅读对孩子有多方面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无数例子证明,多阅读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能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能让孩子积累规范的丰富多彩的语言,甚至经典作品独特的语言形式和风格也会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些,正是对孩子的习作有益无害的。任教久了的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量大的孩子语感一定不错。所以说,要提高习作水平,就应大力倡导学生多阅读好书。

八、多模仿佳作。有人主张,学生作文应从模仿入手,是有一定道理的。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可以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母语的学习和应用就更是如此。看,哪个幼儿说话不是靠模仿学会的?“天下文章一般抄。”讲的就是同类文章往往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表达形式上,常常就用“老方法”讲“新材料”,都存在模仿的痕迹。有人说,鲁迅的力作《狂人日记》都是模仿外国某位作家某部作品的章法写的。写作方面的成功人士尚且这样走,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可以走“模仿——创新”这条道呢?我们的老师让学生模仿佳作是没错的,只是不能急功近利,让学生学一篇佳作就要求人家马上照样子写一篇,而且要求各方面都仿得像模像样,这样的做法就太难为学生了。佳作可以学的方面多了去了,哪能写出多方面都接近的习作?哪有内容上、形式上都有相似的文章?那不成“套公式”了?而且,我们知道,不同的内容应该有适合它的不同的表达形式,即“形式应服务于内容”。好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浑然天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不能被“仿制”的。所以,我们让学生模仿佳作,一是要让学生多读佳作,把各种佳作的章法和精彩语言“储存起来”,等用得着时“调”出来用;二是仿学佳作的某一个方面,可以是一个片段,一种描写,如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也可以是语言的特点或表达的方式,如朴实的素描、细致的刻画等。模仿多了,模仿熟了,就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系统了。

我想,只要我们的作文教学还存在,这些硬道理就还适用,就不过时,我们就还得坚守。

《作文教学研究》、《新作文》、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策略、小学

教学等专业期刊和书籍。引用 解读阅读教学 建构和谐课堂

2010-04-25 19:58:59|分类: 它山之石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转载自QQHH《解读阅读教学 建构和谐课堂》

引用

QQHH 的 解读阅读教学 建构和谐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简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应该摆在首位。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新的课堂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

光点,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教学《一定要争气》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很生气,决定要让他退学,后来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童第周基础差,却不灰心,半年后,经过努力,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最后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说到这里,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投入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了阅读兴

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了人文精神。

二、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也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又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邱少云是怎样牺牲的?在烈火中他为什么能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从邱少云的外表句子和插图想象:烈火熊熊,浓烟滚滚,邱少云怒目圆睁,咬紧牙关,顽强地坚持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体会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

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三、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

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着重要的地位。

教学《草船借箭》,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学生质疑: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会告诉周瑜呢?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之后,有了不同的答案:鲁肃是个老实忠厚之人;鲁肃想试试诸葛亮的本事;鲁肃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成见,他不会出卖诸葛亮;鲁肃和诸葛亮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当然不会出卖诸葛亮……引发了学生的多维思考,表达了学生个性化观点。又如教学《田忌赛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究竟如何调换顺序?为什么会转败为胜?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马的顺序,结果又会怎样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大胆质疑,启发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来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激发课堂,和谐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的过程,使学生对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但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假如父亲他挖了38小时,结果手里抱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假如……各种假设,各种

结局,学生从生疑,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促进了学生的多维思考。

四、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

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你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了不起的进步”“相信你能行”“你会读好的”“你读得真甜美”等友情传递,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

第二篇:实干才是硬道理

实干才是硬道理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有感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面向全体党代表做了深刻而富有内涵的报告。会后,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对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大精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作为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连队工作的我,也加入到了这场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浪潮当中。通过解读十八大报告,学习十八大精神,我受益良多,收获颇丰。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报告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要以胡总书记四个一定要为指导,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十八大献上一份厚礼。以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为指针,统一思想认识,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事,顾全大局,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工

作中,要深入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形式多种多样,方法各具特色,但不管什么形式,不论何种方法,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到一个“干”字上来。在干中树信心,在干中求转变,在干中谋突破,在干中促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务实大干,才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化解转型中的矛盾,实现跨越中的升级。干,不一定成功;不干,必然会失败。一句话,实干,才是硬道理。

要实干,先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发展的前提。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是我们干成一项事业的根本保障。干部群众只有把思想意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中来,把精力智慧凝聚到科学发展的宏伟征程中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合力,将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要实干,必须提振精神,鼓足干劲。状态决定作为,干劲决定成效。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重要保障。广大干部只有把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提上来,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干劲,事不避难、迎难而上的拼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上紧发条,卯足精神,咬紧目标,狠抓落实,才能将美好愿景变为幸福现实。

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

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以更好的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真正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所提出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职工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才能牢牢把握机遇、掌握主动权,应对一系列极具挑战性 的矛盾和困难。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破除那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向未来。

此外,在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的一个词——责任。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我们有自己不得不承担的的责任。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敢地承担这些责任是我们对祖国多年来培养的一种回报,也是我们成长的标志。在我们习惯索取的同时,也要将付出、责任作为一种习惯。只有每个人都切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推脱责任,我们的民族才会更有凝聚力,才能以更快更好更稳的步伐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责任感是驱使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不断前进的基础动力。强化责任意识也一直是党各级工作的根本,要抓好任何工作,都必须从强化责任意识做起。作为一个政工员,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立足本职岗位,作出更多业绩,努力成为一名有热情,有知识,有未来的有志青年。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的劲头,学无止尽。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世界在不断变化,知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

我们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饱满的热情可以激发工作的创作灵感,谦虚勤奋工作做法则是让人获取事业上成功的关键。作为一名政工员,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立足本职,为了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

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职工服务。

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对十八的认识可能还稍显肤浅,对很多地方理解的还不太到位,但就此次大会带给我的震撼,共产党的一些改变以及共产党人描绘的美好愿景还是深深的吸引着我,让我去学习十八大精神,让我去汲取精神的力量和信念的力量。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扎实努力,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多与老同志交流学习,将十八大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实干才是硬道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有感

三连:熊疏杰 2013年3月22日

第三篇:发展才是硬道理(模版)

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极为重要的命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都种论之中。那么,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重要命题呢?

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特点和脉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难以集中心思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发展问题或者说经济问题是核心。邓小平把发展问题同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联系起来,指出第一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中国加快发展起来,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可见,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的新纪元。但是,社会主义仅仅是共产主义的低级形态,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人们正是通过今天的社会主义去憧憬明天的共产主义。如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迟迟得不到发挥,不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而目会使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产生怀疑。因此,要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获得充分发挥,用事实来教育人说服人。只有更快地发展自己,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心眼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是在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落后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矛盾十分复杂,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在经济上获得了极打的发展,60年代后,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抓住了战后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带来的发展机遇,果断的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起飞。而我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握住这次历史机遇。从70年代末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带集体,抓住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力时机,果断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使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迹,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邓小平对形势的分析从来就是运用二分法,既看到严峻的挑战,也看到发展的机遇;既看到不利的困难,也看到有利的时机。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再次反复强调要利用机遇,把握机遇,不可错过机遇,以实现发展。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四篇:发展不是硬道理

Materials for presentation!——ZJL

发展不是硬道理

对方一辩说得很好,但未必有道理,我方认为:发展不是硬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听我一一道来!

几十年来,国人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埋头发展经济。国家以大项目、大举措为偏好,拼命投资,拼命追求GDP,以为是发展,“发展”已成国人生活的唯一目标。其实,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本来不错,但不小心钻进了牛角尖,就容易走火入魔,说得文雅一点叫“过犹不及”。很多事情不能着急,需要慢慢来,比如吃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但饕餮(tāo tiè)了、吃多了,就会消化不良,撑出毛病。有的事情,比如喝酒,暴饮之后还会歇斯底里,失去常态。当年,一位伟人说了一句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了在中国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某些人的含冤死去,这个教训我们不能不吸取。

衡量一件事是否正确,当有许多标准,但一个不变的指标应当是国家的和谐程度。如今这种不计一切后果的疯狂发展,这种粗犷式的发展模式我们还能持续几年?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日寇的烧杀抢掠没有击败我们,美帝的经济封锁没有击败我们,我们却败在了自己的疯狂发展下,痛心啊!

君不见,大街上的中国人,一个个步履匆匆,神色紧张;

君不见,办公室的白领们,富贵病缠身;

君不见,部分的中国人,心理反常,无处发泄,夫妻离婚,亲友反目,上网骂官,寻衅闹事;

君不见,矿难频繁,死尸成堆;

君不见,环境污染甚至几近崩溃,是河皆污,是水皆黑;

君不见,在互联网上,网民们拼命骂官,那些放肆的文章,恶毒的跟帖,仿佛要杀光所有的官员、警察、城管、公务员、管理员方才解恨;

君不见,举国上下都在大拆大建,整个国家象个大工地,我们国家已经很难寻找到一块宁静安详保持原始自然风貌的圣地了;

君不见,在东莞私企的血汗工厂里,工人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节假日,每月休息半天,月工资才700多元;

君不见,人们为了追逐钱财,要钱不要命,要钱不要脸,为了得到更多的拆迁费,愚不可及的自焚,为了达到某种物质目的,不惜在政府门前下跪要挟;

不详的消息还在不断传来,这些其实都是发展的牺牲品。

世界上有很多钻牛角尖的先例,法国大革命后期,那就是算走火入魔。吃大锅饭是均贫富的走火入魔;人们贪欲横行、一切向钱看是市场经济的走火入魔;基督挺好,可十字军东征以及不少“圣战”,那就是走火入魔了;人多力量大,可生育大潮、人海战术、人口暴涨将国家挤压得喘不过气儿;所以历史的经验真值得好好研究。因为不光是过分、走向反面,还包括紊乱、扭曲、失衡,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的大**。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抨击中国,认为特殊的气候与众多的人口以及耕地的过度开垦使中国自然灾害频繁,造成中国人生活的贫穷和不稳定,这“使他们具有一种不可想象的活动力和异乎寻常的对财富的贪得欲,所以没有一个经营贸易的国家敢于信任他们”。

Materials for presentation!——ZJL

当国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时,“竞争”和“效率”就象两把利剑,顶在我们的腰上。社会成了丛林,人人成了眼泛绿光的野狼,相互为敌,相互撕斗。国家成了战场,硝烟无时不在。无论是自愿还是紧跟潮流,疯狂的追逐钱财成了所有中国人的选择。150多年前,法国伟大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警告说:“如果每个人都苦心积虑,拼命追逐金钱,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并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发财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会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会使整个民族萎靡堕落,甚至毁灭!”

消费社会没有像有些官员所许诺的那样通过物质享受使人民得到满足,相反使人更加疯狂的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因为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欲壑难填。人的需求是以社会的意义来下定义的,人快乐的真正来源不在物质,而在友谊、休闲时间、亲情、爱心。要把消费社会转变为非消费社会,即永久性的经济,我们应首先自问一下,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们真的想要那些不合时宜的高档消费品吗?回答是否定的,生活中有意义的活动常常使人非常满足,而不是金钱。精神的愉悦才是永久的文化,这是一种能够持续千秋万代的经济发展方式。

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我们消耗了多少资源呢?

就水资源而言,举离北京最近的河北、天津为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天津市在内,河北省共有湿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内河航运长达3000多公里,从天津市坐船可以直达邯郸市甚至河南安阳。而如今,湿地面积减少到600平方公里,河道航运里数变成零公里,400多条河流,绝大部分干涸!

就煤炭资源而言,国家统计局消息,2008年,我国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一项研究报告说,2007年,我国每使用一吨煤,就会造成150元左右的环境损失,这还不包括巨大气候成本。我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燃煤制造了85%的二氧化硫排放量、67%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和70%的悬浮颗粒物。此外,每生产一吨煤还污染2.5吨的水,煤矿废污水占全国总废污水的25%。燃煤还造成了土壤污染和土地“虚牢”,使大片的农田荒芜。现在,又有人提出要大力发展高铁,与此配套,就要新建大批的火电厂,中国的煤炭年产量将很快从现在的30亿吨增加到50亿吨,环境将更加污染,矿难将更加频繁!

我们的先人用铁锹挖煤,用马车运煤,以小煤炉烧煤。而我们用机械采煤,用火车运煤,用炼钢炉烧煤。三十年来,我们消耗的煤炭总量超过此前的三千年!我们的煤炭产量超过了其他国家煤炭产量的总和。如果这些煤炭取自本国,则我们在与自己的子孙为敌,如果这些资源取自国外,则我们在与世界为敌。

我们透支了儿孙的资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和选择可能。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百年大计,只有十年规划!没有恒久规划的发展,其实是折腾。

困扰发展的难题之一是就业。许多人疑问,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业怎么办?其实,没有高效率,就没有高失业。在人民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国家应当加大社会保障,发展服务业,使人民免于恐惧。同时鼓励人民休闲,鼓励文化和精神消费,而不是物质消费。中国人口十三亿,世界第一,如果都高效率地追求物质财富,追求不合时宜的高消费,必然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导致人和自然的双双崩溃。

盲目地追求超速发展,其实是揠苗助长。没有长远规划的发展,就是折腾胡闹。

所以我方认为,发展不是硬道理!

第五篇:幸福才是硬道理

幸福才是硬道理

■ 何 兵

导 读

我们为什么短寿?因为我们生活不健康,畸型地追求发展。似乎人降临到这个世界,唯一目标是发展,而不是幸福。当国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时,“竞争”和“效率”就象两把利剑,顶在我们的腰上。社会成了丛林,人人成了眼泛绿光的野狼,相互为敌,相互撕斗。国家成了战场,硝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由于没有充足的社会保障,人人只能自寻保障,无论是自愿还是被逼,个人财富最大化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几十年来,国人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埋头苦干。官员追求更高的官阶,以为是发展。国家以大项目、大举措为偏好,全民以财富追逐为目标。“发展”已成国人生活的唯一目标,但我们幸福吗?我们透支了儿孙的资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和选择可能。如果我们透支他们的资源,建造一些可以传承给他们的楼字,百年之后尚可无愧于地下,安享他们奉献的祭品,可我们的建筑据说寿命只有三十年——比我们自己还短寿。原因在于什么?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百年大计,只有十年规划!没有恒久规划的发展,其实是折腾。三十年前我们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的口号应当是“让一部分人闲下来”——幸福才是硬道理。

几十年来,国人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埋头苦干。官员追求更高的官阶,以为是发展。国家以大项目、大举措为偏好,全民以财富追逐为目标。“发展”已成国人生活的唯一目标,但我们幸福吗?

衡量人生是否幸福,当有许多指标,但一个不变的指标应当是国民的平均寿命。我的亲友中,颇有一些英年早逝的。春节回家乡,听说曾经的同事中,一位四十多岁就走了,一位五十多点的人,架着双拐走路,还有一位坐了牢。不详的消息还在不断传来。我以为,他们都是过度发展的牺牲品。

我们的物产如果合理分配,国人早就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如果衣食无忧,各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应当大致相当——民族生活习惯会影响国民平均寿命。据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字,日本国民的平均寿命为82,中国为72,比日本人短命十年。

我们为什么短寿?因为我们生活不健康,畸型地追求发展。似乎人降临到这个世界,唯一目标是发展,而不是幸福。当国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时,“竞争”和“效率”就象两把利剑,顶在我们的腰上。社会成了丛林,人人成了眼泛绿光的野狼,相互为敌,相互撕斗。国家成了战场,硝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由于没有充足的社会保障,人人只能自寻保障,无论是自愿还是被逼,个人财富最大化成了不得已的选择。150多年前,法国伟大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警告说: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

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不惜一切代价发财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会使整个民族萎靡堕落!

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我们消耗了多少资源呢?

就水资源而言,河北省水利专家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天津市在内,河北省共有湿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内河航运长达3000多公里,从天津市坐船可以直达邯郸市甚至河南安阳。而如今,湿地面积减少到600平方公里,河道航运里数变成零公里,400多条河流,绝大部分干涸!

就煤炭资源而言,国家统计局消息,2008年,我国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一项研究报告说,2007年,我国每使用一吨煤,就会造成150元左右的环境损失,这还不包括巨大气候成本。我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燃煤制造了85%的二氧化硫排放量、67%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和70%的悬浮颗粒物。此外,每生产一吨煤还污染2.5吨的水,煤矿废污水占全国总废污水的25%。燃煤还造成了土壤污染和土地“虚牢”„„

我们的先人用铁锹挖煤,用马车运煤,以小煤炉烧煤。而我们用机械采煤,用火车运煤,用炼钢炉烧煤。我不是研究资源问题的专家,但我相信三十年来,我们消耗的煤炭总量超过此前的三千年!如果这些煤炭取自本国,则我们在与自己的儿孙为敌,如果这些资源取自国外,则我们在与世界为敌。

我们透支了儿孙的资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和选择可能。如果我们透支他们的资源,建造一些可以传承给他们的楼字,百年之后尚可无愧于地下,安享他们奉献的祭品,可我们的建筑据说寿命只有三十年——比我们自己还短寿。原因在于什么?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百年大计,只有十年规划!没有恒久规划的发展,其实是折腾。

国家提倡科学的发展观,我的理解是,科学的发展包括正确发展和慢发展,我们需要调整发展方向和速度。我们慢发展行吗?许多人以为,慢发展国家就会出问题,现在的问题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应当在发展中解决。我以为,现在的许多问题并非发展中的问题,而是不当发展和快发展导致的问题。国家慢发展或者说不象现在这样发展,就没有这些问题。

困扰发展的核心难题是就业。许多人疑问,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业怎么办?其实,没有高效率,就没有高失业。在人民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国家应当加大社会保障,使人民免于恐惧。同时鼓励人民休闲,鼓励文化和精神消费,而不是物质消费。中国人口十三亿人口,如果都高效率地追求物质财富,必然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导致人和自然的双双崩溃。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芬兰、瑞典和丹麦分列二三四位。据我个人的观察,这些国家人民其实比较悠闲,不象我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悠闲的国家,为什么有国际竞争力?一位网友回复好——不折腾。

盲目地追求超速发展,其实是揠苗助长。没有长远规划的发展,就是折腾。三十年前我们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的口号应当是“让一部分人闲下来”——幸福才是硬道理。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师)

下载抓作文教学的几个硬道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抓作文教学的几个硬道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

    浅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摘要: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国贸09020806090217张也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邓小平这样说:“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

    《胜任就是硬道理》读后感

    《胜任就是硬道理》读后感读完《胜任才是硬道理》这本书后,发现整本书虽没有华丽的措辞,确很引人入胜,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提前照亮我们前方的路,为我们......

    发展才是硬道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越来越面临市场的竞争和选择。这次我们考察的浦东钢铁公司,同样需要进行机制改革及产品结构的调整,这个过程充满着跳战与机遇。 这次通......

    实力才是硬道理

    实力才是硬道理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偕夫人访问俄罗斯,彭丽媛身上穿着的修身大衣及皮包受到追棒,其实这只是广州本土的一个小品牌。无独有偶,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所拎的一款做工......

    浅谈发展才是硬道理

    浅谈发展才是硬道理 事物是不断的运动 变化与发展的,这是哲学上的一条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经济上尤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学习王总《奋勇争先,全力发展,努力提升行业领先能力》感受 今年,省公司以“提升质量,改善服务、强化创新、深化管理、加快发展”的二十字方针为核心经营策略,以......

    发展才是硬道理

    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