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浅谈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
信江新区周塘小学江丽琴电话号码:***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该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而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是整个作文教学的基础,因此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师要想教好作文,首先要从自身出发:
一、善于梳理、合理统筹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必须要总结和把握住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特点和用意,还要明确的知道这个阶段的习作目标。
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学生的习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当我们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不要盲目的去批评和指责,要善于发现其中耀眼的亮点,哪怕是一个正确的标点符号或写得比以前好的字。对于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错误不要超之过急,只要他们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的把它写出来,就应该给予肯定。只有尊重学生的天性,作文才会是心灵里流淌出的泉水,才会是个性绽放的花蕾。当然教师在作文评价的方法上也要及时跟上,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吝啬我们的鼓励和赞美,相信学生对写作会拥有更多的自信。
三、让学生勤于动笔,我手写我心。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1
应该要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为写好习作打
基础。
作文教学要特别注意方法和形式,除以上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外,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通过观察 培养写作兴趣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
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
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
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
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
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
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
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
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
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
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发挥想象 启迪学生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阅读教学,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
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四、习作的修改
修改作文是整个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习作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反复修改的过程。修改自己的习作是我们应该形成的一种能力和良好习惯。首先要通读全文,看看哪些地方有问题。如:看文章的内容是否切合题意,中心是否明确突出;看文章的条理是否清楚,层次是否分明;看文章的重点部分是否叙述描写得具体明白;看段落的过渡是否自然;看字、词、标点是否写得正确,用得准确,句子是否通顺等。然后要学会用适当的修改符号,改正发现的问题,进行恰当地增、删、改、划。最后在修改后要再次通读,检查,力求使文章写得更好。
总之,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首先:教师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其次: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第三: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有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最后: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
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愁眉苦脸,害怕写作文,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害怕的心理呢?这里浅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让学生学习榜样,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秋天的怀念》等,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总之,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班里同学写得较好的文章,加以表扬范读,使学生克服畏惧情绪,树立信心。
二、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膊,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
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
例如要学生作文《记一次调查中的小插曲》,在习作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调查错别字的活动,提出调查要求: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特点,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观察时,教师给予导向观察指导,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仔细观察成为自身的需要,这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动机和写作的欲望,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我对学生作文中成功的闪光点和成功之处,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深层的兴趣,促进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的天地,随机观察,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得心应手。
三、积累知识
单从课本里学到积累知识、方法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意思是说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采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要取之精华的作文基本功。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
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
四、勤于动笔
学生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它能促使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习惯于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能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作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就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有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还可以开设让学生发表文章的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我在作文教学中,不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
第三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汉南中学陈少虎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是项长期而又关键的工作。现在我想就七年级学生的写作特点,来谈谈自己指导学生练笔的一点经验和想法。
一、审题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所以,引导学生如何审题是首要任务。以《童年趣事》这篇作文为例,很多学生在初写时只重视了童年之事,却忽略了关键的“趣”字,显然未明确题意。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提炼文题中的关键词,思考文题的目的,并选择与之相符的材料来展开作文。
二、围绕中心选材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中心思想那便是一艘失去方向的行船,必然越行越远,可这几乎是初一学生的通病。以《炎陵实践活动记事》为例,学生多数会把三天中大大小小的活动都记录在案,将其变成一篇流水帐。在指导课上,我问学生们,这次学校组织我们去实践有什么目的?你在这三天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开了。而后一起梳理成如下几点:
1、懂得了团结合作才能真正成功;
2、学会了宽容和理解;
3、尝到了劳动的艰辛,更理解和同情农民,懂得要珍惜生活;
4、学会了自理,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5、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与同学相处的快乐,更加珍惜这份同窗之情、师生之情。
然后指导学生将其中的一点或两点做为自己写作的主旨,想想哪些活动能够体现这一主旨?学生们心中有了方向,选择材料,安排详略、书写作文便不是难事了。
三、丰富表达的内容
七年级学生作品中的语言普遍比较干瘪枯燥,有的太过口语化,毫无文学色彩。学生写“四季之美”这一话题作文的时候,我便要求他们借鉴《春》、《济南的冬天》、《夏感》这些美文中的优美语句,从修辞手法、巧妙的用词、诗歌的引用等方面进行模仿。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创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但是一篇文章也不光是华丽词藻的堆砌,真实的情感才能让文章有血有肉,打动读者。因此,鼓励讲真话、抒真情,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才是写作的根本。
要帮助学生写好作文,方法的指导必不可少,批改的环节同样重要,特别是学生的自批和互改。新课标中提到,中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鉴赏能力,也能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思考对策,以此提升写作水平。
当然,学生的笔力不是几次,十几次就可以练就的,这需要长期的阅读学习和训练。不断的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努力做到一课一练。每学完一篇文章都有一次小创作,可以写读后感,可以仿写一段话,也可以续写、改写,甚至将文章的感悟写成一首诗或谱一首歌词等等,让学生带着一份趣味将写作进行下去,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亦或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生活化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生活化作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他还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老的这些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的源泉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是习作的基石。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当前作文教学中经常听到语文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是学生普遍对作文不感兴趣,他们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尽管搜肠刮肚,却欲说无话,欲写无词。题目一出,不是头昏脑胀,束手无策,就是胡编乱造,应付交差。即使咬烂笔头写出来了,要么颠三倒四,要么就像流水账……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作文教学?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更贴近与生活?我进行了《提高农村学生习作生活化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我觉得就像做饭需要米一样,作文需要素材,素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从写作的过程来看,动笔前,素材是形成中心思想的基础;动笔时,素材又是表现中心思想的支柱。由此看来,没有素材是写不出来,也写不好文章的。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还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体验生活,等多种教学环节拓宽学生的生活范围,挖掘生活‚来源‛从而解决学生‚言之无物‛‚无米下锅‛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最难的,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创造。正因为其创造性,也就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作文困难。原因何在?我认为:一是讲得多,练得少,而且练得不得法;二是写作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以致作文中出现了说不尽的假话、空话、套话。多数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写母亲,往往联系祖国;写老师,常常比做蜡烛;写蚂蚁搬家总要写人多力量大;写路,必定写人生道路……老而又老的套路,大而无当的空话,打官腔,唱高调,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与《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是相悖的。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要写自己的事,反映自己的生活,反映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于漪也说:‚文章不应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说生意盎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彩纷呈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也为学生们奉献出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更为学生们展开了亮丽灿烂的写作天地。生活能让学生回到人的世界。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进入新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生活是兴趣产生的土壤。作文教学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上,而不能从学生的真正需要出发,无论采用多么好的教学策略,都只能暂时强化他的外在动机。作文生活化教育观认为,作文和作文教学回到生活就是回到了兴趣和动机栖息的土壤。兴趣总是和需要相联系的,而需要是兴趣的核心。学生有了生活的需要,才会有学习和写作的兴趣。生活是感悟获得的触发点。它为感悟的获得提供了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和最具可能性的场所。生活化作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大自然,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从而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冲动,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做到做人与作文的有机统一,养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
一、让观察、积累能力的培养扎根于生活。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多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开阔其视野,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的习惯和能力;另一方面,叶老说得好:‚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累。‛所以,教师指导作文时,命题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样既可以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也便于表现个性和才能。
二、让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扎根于生活。所谓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认识生活的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作文中审题能力、驾驭题材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基础。作文训练中,观察、积累能力的培养要扎根于生活,而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生活,学会于生活中发挥联想和想像,丰富认识和思维的内容,训练他们认识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让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扎根于生活。我们阅读作品,总是希望获取正确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获得美的熏陶和令人寻味的启示。而作为作者,也总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向读者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操和人格魅力,传授自己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识。就这一点来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中国石拱桥》的语言,是准确性的典范,而其准确性是源于作者茅以升对生活的观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仿佛听到了秋风在扫落叶,看到了长江汹涌的波涛,而这样的绝句正是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锤炼得来的。正如老舍先生所言:‚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根’。‛但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却专找那些华丽的辞藻摘抄,在文中生拉硬拽,无病呻吟,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我们的教学,我们的作文训练就更没有理由不扎根于生活,不走进生活,不研究生活。只有扎根生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准确、生动。有了以上扎根于生活的能力培养,并贯穿始终,学生才能走出怕作文、作文难的困境,迈向‚自能作文‛的佳境。
第五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细节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细节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细节就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的文章除了要有明确的主题外,还需要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
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就是在创作中,把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语言、动作、表情、物件、景色等环节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这种描写或描写人物的心理微澜,或描摹情态的微妙嬗变,或展示生活的细枝末节,都有其独到的魅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细节:
首先,要立足课内外经典篇目,引导学生感悟细节的魅力。
1、表现人物性格。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在“愤愤地回“絮絮地说”之后,“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一细节把杨二嫂这个恣睢的小市民的尖酸,刻薄而贪小利的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巴尔扎克在《守财奴》中也有一个动作细节:“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个老虎扑上一个熟睡的婴儿”。寥寥几笔,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葛朗台这个老箍捅匠爱金如命的性格特征。
2、揭示人物心理。
《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初到酒店喝酒时,“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一个“排”的细小动作,揭示出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的得意、炫耀、爱面子的心理。在《荷花淀》中。当水生女人听到水生已报名参军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
里吮了一下”女人酸甜苦辣的复杂情感,对丈夫似嗔似怒的微妙心理,全在这个不经意的动作里暗暗透出,作家匠心独运,辞约而意半,耐人品味。
3、充实作品的情节
彭荆风在《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是这样描写的;“大竹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清凉可口,屋后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盐巴,有辣子”。这一细节地描写,把文中瑶族老人补米,“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哈尼族小姑娘替姐姐照料小茅屋等情节接成一个整体,小茅屋成为连接全文的纽带,其它的《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七根火柴》中的七根火柴等,都是组合作品情节的例子。
4、深化作品主题
成功的细节描写,一定于纤细中深厚,成为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故乡》在写“我”与闰土二十年后重逢时写道:“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作声。他的态度却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一细节的描写将人物的精神的坍塌,思想的沦陷表现无奈,这就有力地表现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5、表达作者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人的细节描写无不灌注着作者的深挚的感情。读过《藤野先生》的人,都不会忘记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外貌---辫子这一细节的出色描写。这一细节表达了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真理的鲁迅先生,对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不满和失望的思想感情。《老杨同志》中老杨同志的那双“至少也有半斤重的硬鞋“,表明老杨同志是贫苦农民的真正的自己人。作者对老杨同志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积累,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1、创设情境,激趣表演。
例如:上课了,我走进教室,走向角落,轻轻地拿起扫把无声地打扫讲台周围和教室中学生桌椅边上的纸屑来。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的同学都惊奇地看着我,有一个同学出来抢我的扫把,想帮助我扫地。随后我们展开讨论,将自己刚才看到的说给老师和同学听,看谁说的最详细。经过讨论发现学生关注了我的一举一动,说得特别详细。也许是兴趣的调动和情境的创设效果吧。
2、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其实,我们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文本,就会发现:课文中有神态细节,动作细节,有对话细节„„但字里行间往往留有“空白”,给我们留下无限的细节描写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细节加工训练,做到读写结合。例如在《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中,有这么一处“空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补白”:此时此刻伯诺德夫人会想些什么呢?她的心中会有什么期盼呢?„„通过这种心理细节描写,既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感悟出习作方法。长此以往这样训练,学生在习作中,就会有意识做到细节描写,从而使习作更生动、有趣!
3、妙用修饰语,细化动作。
片段(1):
妈妈推进来,看见我又在看电视,骂道:“整天就知道看电视,快去做作业,下次没考好看我怎么收拾你!”边骂边走过来关了电视,还揪着我的耳朵把我拎进了房间。
这个片段显得单调、平淡,怎样才能让这个片段变得丰富、生动、有趣呢?别忘了加上修饰语,和细化动作来写。请看修改后的片段:
片段(2): 妈妈轻轻地推开门,蹑手蹑脚地走进来,我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
剧,竟没有发觉。妈妈见我又在看电视,而且看得如此投入,真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用她那高而尖的嗓子声色俱厉地吼道:“整.
天就知道看电视,快去做作业,下次没考好看我怎么收拾你!”边骂边在我额头狠狠地指了下,“啪”的一声关了电视,又迅速地转过身来,..准确无误地揪住了我的耳朵,用她有力的大手把我拎进了房间。..
第二个片段因为加上了“轻轻、蹑手蹑脚、津津有味、声色俱厉、”等修饰词语和细化了的动词,所以变得丰富、生动、有趣多了。
其实动作细节描写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色人等,无不以各自特有的动作细节展示着自己的个性特征,比如:老师讲课,同学回答,老友相逢,吃饭走路等等情境中人们的动作细节,只要我们留意观察、细心揣摩、练笔积累,就会逐渐掌握这种描写方法。
最后,评改侧重“细节”
习作评改是语文写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将细节纳入评改教学的重点是很有必要的。在习作评改课上,教师不但要讲全班习作的“共性问题”,更应该抓住其中的代表,从一篇篇具体的习作中,让学生感悟到细节描写的魅力。比如,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习作中最得意的一处细节描写,读出来,全班评议。在这种及时的交流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关注。
细节,是文章的眼睛,很能传情达意。一篇文章,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有出色的细节描写,读起来就生动有趣,就觉得真实可信;反之,文章情节再曲折,思想主题再深刻,也只能是干巴巴的,让读者觉得味同嚼蜡,缺乏感染力。
在此,愿每一位学生,在漫步书山、徜徉文海时,能感悟细节描写,领会其非凡魅力;能运用细节描写,使自己的习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