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良溪完全小学黄光万
内容摘要:历史要进步,教育要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性的人才是时代之必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要靠教育来培养,教育领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领域。时代要求我们构建出一个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教师的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做一些尝试性研究,谈谈其中的粗浅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我国,虽然20年代陶行之先生就已经提出并实施过创新教育,但迄今为止,我国的创新教育仍然处于起始阶段,虽然也曾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创新教育实验,但这些实验产生的效果都是微不足道的。传统教育一贯是主张“主知”,是一种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强调的是学习的结果,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发展。相反,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强调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之必然选择,又是社会和时代之所必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符合人性,同时,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世纪”,我们的教育还应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正是解决教育要符合人性和与时俱进两个面向的有效途径。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关键,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新教育来培养,创造性应当是每一位学生都必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建立学生良好心态和心理素质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如果只是从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挥来看,这两者同样必不可少。小学语文教育的写作课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
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例如:勤奋、自信、勇敢、谦虚、细心、进去心、责任感、顽强的毅力等其他优良的品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克服困难,不怕艰苦、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等良好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优秀的品质。这些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性格和素质的塑造,并不仅仅是非智力的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智力因素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只有拥有了这些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在这个深厚的基础之上发挥创
造性思维,才能发挥得更好更充分。
二、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人格的教育与兴趣的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学生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去学。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了学习的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得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化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体,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都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灌输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这种讲课方式学生只是一个“袋子”,是一个装东西的死的“袋子”。甚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教学,就是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双边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树立学生课堂的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接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 “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重视考试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只能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从而形成了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不良局面。导致学生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封闭化和僵化,缺乏开拓与创新意识。这种教育从短期来看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从长远来看使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要想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活起来,多多质疑,多多思考,多多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动”。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提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课堂中有很多疑问,如果老师允许提问,他们不会没有反应,他们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全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小问题开始的。
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心中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适时适当地给予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四、重视学生思维发散性的训练,提升学生聚合性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追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思维角度。这三个思维角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
语文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很多知识本身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运用。很多问题的答案就不是唯一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的看法不同,教师应当主张学生发挥想象,不能只为答题而答题,关键是在答题的时候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
(二)、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
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二十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③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④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就拿语文课的作文训练来说,教师在直到学生解题立意时,应当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解题,这不失为求异思维的好方法。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三)、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
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在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与固有的模式,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过程,有不同的思想融入。一名优秀的教师,必然会有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固定的风格,形成某个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也就越多姿多彩,学生也会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主张学生的破除固定思维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形成多元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时,教师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的联想训练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要鼓励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第二步就是要学生自由联想和想象,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想象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聚合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它一种是思维者集聚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组推理,以求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明确或记住最终的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多样化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可能性进行分析、鉴别,从中寻找出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从理性上把握得到“最优”结果的思维过程及策略,从而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如结合看图写作中的解词训练,可列出一些与图画有关的信息,根据图画提供的具体的内容,选择最相关的信息;或结合图画的文字说明,通过比较鉴别,从种种信息中选择自己认为最符合图画意思的信息。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形成学生创造性能力
实践是培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我们自古以来就强调身体力行,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发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用实物来验证学生知识,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秉林.借鉴外国经验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7-01-17(4).[2] 张义.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渝州大学学报,2001(6).[3] 孟庆祥.改革实验考核办法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7(4).[4] 阎丽珍 卢纪临.新教育理念下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3).[5] 魏桂森.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5(6).[6] 俞学明 钟祖荣 刘文明.创造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 刘国权 赵光辉.高等教育心理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8] 汪刘生.创造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 熊万杰 陆建隆.对电动力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 2003(6).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更新观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按照学生实际,因材施材,突出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能力培养;开发潜能;个体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可以预见,将来的国际竞争必定是日趋激烈。为了能使我国青少年适应这样的形势,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既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创新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是在课堂上,为了赶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总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不是有限地叫两三个有能力解决的同学说说,就是当一些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产生“争议”时,就急于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告诉学生,因而质疑成了摆设,对文章的理解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无数事实说明,儿童具有天然的创造欲望和潜能,他们对周围的世界的兴趣浓厚,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喜欢活动,喜欢探索,这些都为我们中课堂上因势利导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认为要想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给足学生说的时间,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完成对文本独特的、多维的、深层次的理解。
二、个体差异,实施个性教育
性格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和质量。性格外向的学生对学习新的、难度较大的教材感兴趣,并且总能积极而迅速地做出回应;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里反应会稍慢些,课后常花时间复习,作业认真,遵守纪律。性格独立的学生参与竞争性学习;性格顺从的学生常等待老师的布置,依赖同学的帮助;性格乐观的学生学习信心强,情感满足快,成功可能大;性格消极悲观的学生情绪体验差,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导致学业失败……
然而,以往在课堂上,我却经常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学习同一种内容时有的学生感到太难,有的却认为太浅;有的学生理解快而深,有的却理解得慢而浅,有的甚至还似懂非懂或根本不懂等现象而出现“教有所困”。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打破传统教学的“整体”教学观的束缚,注重整体与个体并重,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实施个别教学,充分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实施个别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差异意识,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发展宽容大度、善解人意、激励奋进的职业情感和人格魅力,保护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努力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学生:有的不善言辞,但独立思考能力却很好;有的学习成绩不佳,但动手能力却很强;有的数学成绩较差但绘画特别有天赋,等等。因此,我们应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力。存在于学生个体的优势和特长,只要我们能善于发掘,有效利用,就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三、拥有特级教师的特质――会思考、能创造
每次观看于永正、顾家漳等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时,我总会叹服于他们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睿智:教学设计活,课文篇篇不同,内容课迥异。我曾“克隆”了于永正老师《翠鸟》一课的教学片断,效果却完全不同。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明白没有一种教学流程或方法途径是万能,可以适用于每一节课的。“他人的先进经验是可贵的,但它根植于他人的土壤。有些经验是个性化、非模仿性的,教师如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生搬硬套,往往是劳而效微,事与愿违。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正如于老师所说,只有不断反思研究课堂,力求有变化、出新意,根据知识的发展、对象的转换、条件的变化,永远备新课、上新课,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奇感、惊异感,从而孜孜以求,学而不厌。
众所周知,教无定法。思考能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教学惯性与惰性中超拔而出,赋予教师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的思想品质,不拘泥于某一教育理论,而是不断反思研究课堂,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产生效益,增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敏锐地感知力与专业判断力,才有可能在随波逐流的时势中能独树一帜,体验课堂教学的思想的尊严和乐趣。
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觉得在优化课堂教学措施的同时,我们所付出的可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那四十分钟,可以说教师花在课外的功夫远远大于课堂上。
参考文献:
[1]曹丽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07期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激励 质疑 想像 活动
创 新 是 一 个 民 族 的灵魂,时代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如果语文教学多一点 培育创 造力的 意识 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 一些创 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这样,我们才能从容面对国际竞争,中华民族 才能屹 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 生的创 新能力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 新能 力的培养 决不 是脱离语言文字、离开语文学 科本身所特定 的教 学目 标和教 学规律去搞 些花架子、搞些形式主义,而是要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即在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先说识字。识字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始,应借助这一载体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结构。
首先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师语文论文生关系,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尽可能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树立创造的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次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如利用汉字规律调动学生感性经验,注重音、形、义结合,借助汉语拼音在游戏中识字、在活动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言语的相互结合,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和字义的探求。如教学“纸”字时,针对学生容易在右下方加点的情况,我拿来一张白纸,故意在上面洒上一点墨水,说:“哎呀!好好的一张白纸,现在有了这个黑点成了废纸,直可惜!”最后又说:“同学们,看见了吗?白纸,白纸,不能有点,有了点儿就变成废纸。”
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就不会再写错“纸”字了。
再次要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创新思维同发散思维直接相关,因此,培养创新思维可以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入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使得同学们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形近字换偏旁、编儿歌顺口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了难点,识字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再谈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创新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我在讲读课文时,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起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思维火花。同时,我还凭借课文中提供的想像空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学《称象》一课,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称象的办法吗?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划线的地方为止,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还有的说可以用水缸舀水来称,就地取材,会更方便。学了《蝙蝠和雷达》,我让学生说说人类除了雷达以外,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你自己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想发明什么?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获取了知识,拓宽了思路,并发挥想像力,运用头脑中存储的知识进行加工、组合,在幻想中产生了大量的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发展了创造想像能力。
此外,我还注意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和幻想。
在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启发他们进行再造想像,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对于留有空间的课文,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去填补空白。如学习《狼和小羊》,让学生想像狼向小羊扑去后发生的事;读了《小摄影师》,问: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
让学生续编故事;学了《小珊迪》,让学生补写小珊迪在换零钱的路上发生的故事。同学们的想像力从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思想感情也得到了陶冶。
最后说说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情趣是开拓写作的源泉,也是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过程和活语文论文动的总结,并在活动中引导他们积极动脑、动手,认真观察、思考,真正解决他们无事可写的问题。我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自命题作文,提倡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写作的思路。如写一件事,可以是令人高兴的、伤心的、懊悔的、激动不已的学生都能将自己的经历、感受生动具体地叙述清楚。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边观察边体味,通过多种方式写事物。如写一种水果,我让同学们将准备好的水果带入课堂,用“看、摸、闻、尝”的方式去感受。同学们的创作兴趣很浓,写起来也得心应手,越写越起劲,从中充分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
由此看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无所不在。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l
第四篇:小学语文 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曹
琴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作为小学基础课程的语文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作个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第 页 1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让学生根据句子学提问,先找出献血前和献血时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再根据这些句子提问,估计学生会问:阮恒为什么输血时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脸?他摇头表示不疼,既然不疼,那为什么要啜泣呢?又摇头也表示不疼,而且抽血是不会疼的,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他为什么这样痛苦?让学生在疑问中去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去创新、发展,从而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又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中《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文,学生在学习时会提出,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艺儿到底是什么呢?网络到底有什么用处呢?真的有这么神奇吗?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第 页 2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二、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第 页 3
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铺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铺”。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己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段落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段来讲讲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再次,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第 页 4
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主要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三、充分解放学生,发挥学生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最简单的方法是多读、多看、多写。要学生能够多读、多看、多写,就要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脑。
解放学生的口。《课程标准》中有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但是传统教学认为: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小声说话、不做小动作,这就是好课堂。其实不然,它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会抑制学生想像力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解放学生的口,加强说的训练,多问为什么,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精讲,把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并且要注重学生口头表
第 页 5
达能力的培养。
解放学生的手。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在小学阶段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语文教学中的动手,要求学生不仅会写字,还要把字写对、写美观。在其它方面,动手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自己的独特思维,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学生实验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可将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实验。在实验中应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安排步骤,再引导分析 出可行性和优劣。要鼓励学生自己找原因,自己排除故障。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
解放学生的脑。心理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尝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悦,感受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必须按自己的思维去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大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让学生充分解放自己,自己能够自主地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够自主地处理学习与玩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方向上前进。
四、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
第 页 6
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锈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挂图
第 页 7
或幻灯片),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语文课教学的关键。如一位教师教学《蛇与庄稼》,在板书课题后,学生意想 不到教师这样发问:“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去外地买蛇养,这是什么道理?”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质疑设问。学贵有疑。运用质疑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探求答案,开动脑筋,活跃他们的思维。
五、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第 页 8
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造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根据的需要而自主地学习。这样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有更多的话可写、可说,同时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
又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一次“看谁的故事好”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用
第 页 9
自己的话在班会中讲出来。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也迅猛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让我们时刻铭记江总书记的话“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主要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③新寒《创新教育文荟》,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4月
④《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
第 10
页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
语文课,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有效的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即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日常教学入手,结合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结合日常教学的实践来研究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的长期战略目标,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结合自己在长期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归纳了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1、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俗话说的好:“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乃至一湖清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读书,悉心研读《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名篇名著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文章。另外,语文教师还要有一颗“文学心”,一个不喜欢文学的语文教师怎能引领学生去感受文学的魅力呢?在我看来,文学的目的是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教育也是塑造人心灵的行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文学的追随者,教育的践行者。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部文学作品,其话言中应该有散文的清香,笔下应该有诗歌在流淌,眼角神情中应该有浸染唐诗宋词的芬芳。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
2、教师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信息时代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
3、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臵,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三、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初中学生还没有进入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奇妙的克隆》让学生了解科学世界的奥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世界的魅力之处,树立我为探求真知而读书的目的;《愚公移山》文章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优美的文章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如,教学《故乡》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少年闰土”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其次,鼓励质疑,允许出错,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教师、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藤野先生》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而以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主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鲁迅先生的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突出了中国民众的愚昧和无知,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比医治身体更重要的”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最后,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养创新能力。
四、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其次,有效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此外,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激趣----质疑----讨论----合作----创新”五步构成。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一步:导语激趣引入情境。2005年夏季的一天,中国科学院在新疆自治区罗布泊地区发现一具男性干尸。据查,死者疑为原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彭加木。现在,我引导学生来探究:第一部:调查研究,分析新闻事件是否真实的可能性;第二步:质疑。自杀?他杀?-----彭加木专案组调查报告。第三、四步:讨论、合作。4人一组,选定调查选题(共四个:当时背景、事件回放勘查报告、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任选一个)。小组讨论,一人执笔,10分钟准备。第五步:创新。每组选 一人宣读调查报告内容。这一步最让教师欣喜,学生调查的不仅周密详尽,精妙独到,而且有些措词用语颇具专业水准。课堂上气氛热烈,思想活跃,频频创新。学习至此,小说的主题一目了然,人物形象跃然眼前,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效果。
五、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灵活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语文的创新重在作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达到“一树梅花万首诗”的效果。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祖传的未必就好”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方面:写作文的方式要多样、作文的形式要创新。
首先,作文要常写,要打破每学期8篇的限制。每周写二至三篇 写在周记本上,每二周给发四页稿纸,按正规的格式抄写好;练习本上的简单改,稿纸上的细致些。稍好的就张贴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上,再好的就装入信封寄出去 ;差的多鼓劲,能完成写的量也很不错。
其次,写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练笔。如学《故乡》,可让写《闰土小传》或《“我”的日记》或写《少年闰土人生发展报告》。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进行了多体裁的练笔。
再次,试用“各自写----集体改----各自改”的作文课模式。写一篇新作文时先让学生课下写,课上找一生读自己写的作文,大家从各方面帮助他一起修改,教师趁机讲授写作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每个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针对性强,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大散文写作观,随想随写,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六、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把创新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对语文教学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能焕发生机活力,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在不断改革应试教育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时刻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使教育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参考资料:
1.《在线课堂》龙门书局
2.《语文素质教育新教案》西苑出版社 3.《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