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六班王晓芬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心得
王晓芬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7”,.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乘法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47,得出余数应该是0.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百分之一。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 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
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当然,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那么,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第二篇:图形与变换教学设计(王晓芬)
大姚县金碧小学“大姚教学范示”标杆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图形与变换(课本103页)
编号:
主备教师:王晓芬
上课教师:
备课组长签名: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这些漂亮的图案中蕴含着哪些图形的变换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图形的变换有几种形式:对称、平移、旋转、放大和缩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
2、请同学们找一找身边的物体,看看哪些是运用了我们刚才说的方式变换得来的?
3、揭示课题:图形与变换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示标杆题:103页的图案
学习要求:根据图案,同桌议一议: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完成课本104页第一题。)
2、请你想一想平移的方向有哪几种?进行平移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平移过程中,()、()不发生变化,只是()发生变化。(3、旋转有哪些方向?进行旋转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旋转过程中,()、()不发生变化,只是()发生变化。(思考课本103页做一做。)
4、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各边边长长度有什么变化?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把图形按3:1放大,意思是什么?把图形按1:5缩小,意思又是什么?
【学后反思】图形的变换有哪几种形式?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四、类比训练,拓展延伸
(一)类比题:课本105页6题
【练后反思】易错点:
1、旋转方向。
2、要扩大与面积有关的边。
(二)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空: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叫()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
(2)、图形的变换方法有()、()、()、()和()。(3)、图形平移、旋转过程中,()、()不发生变化,只是()发生变化。(4)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比例放大或缩小,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相同,()不同。
2、判断。
(1)平行四边形有2条对称轴。()(2)把30°的角按3:1的比例放大后得到的角是直角。()(3)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拓展:课本105页5题
【练后反思】(易错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后反思: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王芬
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新教材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我是第一次接触。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
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别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这学期我批改的作业有口算训练,课堂作业,标准课时。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我再进行二次批改,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通过让学生多次动手拼,经历猜测。实践、验证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积极参与学校网络教学的研究,摸索其特点,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总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
第四篇:对小学数学新课改几点心得
对小学数学新课改几点心得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否定,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通过新课改,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教材用活,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优势,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把学生教活。要让学生不仅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体验成功,彰显个性。
[关键词]新课改 ;基础性学习;课堂教学;学生教活;体验成功
“新课程改革”已经深深地进驻了我们日常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它既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像一名年轻的开拓者,不时地带给我们神采和活力。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对我们这些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它促使着我们去改变以往的那种种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教学手段,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时间过的挺快,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一点点心得,当然困惑也是无时不在的。有时候静下来,老是想起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是如何教育我们的:教学乘法口诀的时候,三两天就强迫的机械的灌输给我们了,天天放学留下来背,不熟练不许回家;教学圆周率的时候,也是直接让我们一遍一遍读,直到记住为止。回想一下,这也怨不得那个时候的老师,毕竟那个时候教育的大环境是应试教育。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进行改革。基础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之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呈现了崭新的面貌:从单纯的教转变到人格的塑造,从灌输现成的知识转变到共同构建,从标准答案转变到合作探求新知。当然,新课改还没有几年,或多或少还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作为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有以下几点的认识:
第一、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否定,虽然它改这改那,感觉改了很多,让我们感觉到应接不暇,你认真去解读,不管它是改思想,改理念,改目标还是改教材,改教法和改评价等,其实都是在改传统和现实教学中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或者是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也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在新课程改革中,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比以前更广泛,课本中习题练习题相对来说比以前还少一些,这样就导致学生的速度、准确性好像比以前的学生要差一些,作为老师就很担忧,对这个新课改也产生了怀疑,担心学生学得不深、不透,补充了许多老教材的东西。事实上,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基本素养它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基本态度”,而过去要求的数学“基础”内涵要求的比较狭隘,只是过分的强调计算速度,计算的准确性,在小学阶段完全没有必要把学生的潜能全部开发。
第三、在新课改后,对自己担任的这个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唯我独尊,学生循规蹈矩。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独裁者,不再是起主导作用,而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一切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效率才会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改革才会不断的深入。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革”。也就是说通过新课改,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通过这十几年的摸索总结,听课学习,查阅大量文章,我个人认为:
首先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就需要我们老师开动脑筋,留意生活,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成课堂中要学习的相关的内容,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小学,还是很有难度的。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你再也不是主导者,再也不是说一不二的,你是个指导者、合作者,在课堂上你要敢“放”,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当然不是“乱”成一团糟就好,要适当的“乱”,要是教师能控制的“乱”,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真正的参加到教学中去,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当然这个课堂上的“放手”对于我们而言还是没有那样的胆量的,总怕“放”了收不回来,教师做到能“放”能“收”。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设计好教学过程,然后在教的过程中当“放”就“放”,当“收”就“收”,游刃有余,也就是教师一定要钻研透教材,一定要备好课。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教材用活,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优势,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把学生教活。首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限制,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数学学习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中,教师要认识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而不是一个个学习的机器,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训练,注意学生的潜能,精心安排好练习,使学生学得轻松,用得灵活。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盲目的追求新课程改革,已成教条。过度的追求“新”,使我们的课堂流于表面,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并没有什么实效性。而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注意:
一、教学内容要充实。要做到教学内容充实,教师首先要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一旦处理好这些,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其次,教学时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要保证教给学生的数学概念、法则、规律是正确的,保证学生对这些数学概念、法则、规律的理解也是正确的,即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第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活动、交流、练习的时间,只有合理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才会使课堂结构紧密,环环相扣,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第四、数学课堂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了解知识的起源、发生、发展、用途,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学起来比较有亲切感,真实感。
二、课堂训练要扎实,教学目标要落实。课堂训练应注重讲练结合,注重目的性、层次性、针对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练习,并注意及时反馈效果。教学目标落实表现在学生的知识、情感、意识、能力、习惯、行为等多方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不仅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体验成功,彰显个性。
面对新课改,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很迷茫,为什么延续了很多年的经验不再适用了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总结,我对于新课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它是一个完全针对于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提出来的整改经验,它对于我们的教学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它也正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输入着新鲜的血液。而我们自身也不能停滞不前,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还要知识渊博,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2]李建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例析 [J].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3]郎玉英.石磊.新理念主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J].教育革新,2005.[4]孙瑞清.数学教育实验与教育评价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
第五篇:小学数学新课改听课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听课心得
红庙小学:周花兰
迎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们学校一行六人在雷校长的带领下到大石小学就新课程改革淘取经验。在大石小学精心安排与组织下,我听了两位小学数学老师的课改课,一位是六(1)班的周静老师讲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位是四(2)班王淑容老师讲的三位数的笔算。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从这两节生动、精彩的课堂中领略了该校教师的风采,他们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满腔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很好的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在教学中着意创设情境,从身边熟悉的问题开始,在浓浓的情感交流中导入新课很自然、很亲切;教材分析的深入透彻,教法灵活多样,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下面,我谈几点听课感悟:
一、优点
(一)、底蕴之深。
我非常赞叹于这2位老师课堂上能有如此严谨的思维,精练的谈吐,熟练地把握整个教学流程,干净利落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如果没有精湛的教学基本技能是难以做到的。也感叹于她们对教学知识的以及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如果没有知识的积淀与认真的钻研教材是难以做到很好的把握课本,又很好的把握学生的。
(二)、亲和之强。在她们的课堂上,我发现她们的亲和力不仅是表现在脸上,更是深入了学生的心里。老师就像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一样,与他们一起学习。上这样的课孩子们就觉得是在快乐中学习,轻轻松松就学到了知识。
(三)、三个转变。
我所听的大石小学的两位小学数学老师非常深刻的领悟了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做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从关注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和师生互动。把这三个转变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四)、知识天生。她们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了学生个性特征发展,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旧知识探索新知识,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
老师们还注重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知识的乐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今天听的课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堂生动、预设天生与动态天生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不足点
我听完这2节课之后,觉得还有一个不足之点,就是学生在合作讨论时有部分小组没有落到实处,还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与帮助,讨论完成后应进行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同时加强鼓励,让学生兴趣更浓。
三、反思 听课之后,对比自己的课堂,我感到一种紧迫感,一种危机感,那么我就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要学习,要长期不断的学习;要想当一名好老师,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积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学会把握教材的同时还要把我好学生的学习心态。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之中。
总之,大石小学教师的课让我觉得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这些课也真正体现了让“人人学有所获,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2013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