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的条件下,如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让多媒体服务于课堂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本文就多媒体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交流了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融入;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如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和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一些抽象的、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效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效度。
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进行导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处荒草丛生的大路上,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此时,悟空蹦蹦跳跳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天太热了,口干得很,我去找点
解渴的东西来I’,说完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一个筋斗就不见了。不一会儿,孙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说:“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就立刻瞪起眼睛,很不高兴地说:“好个猴哥,你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自已却吃得最多!”话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就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仿佛历历在目,老师一提出问题,同学们便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傻!”“他也真呆,自己分得最多还怨别人!”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你能帮他进行大小比较吗?”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罢不能,教师再趁机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分数的大小比较》。这种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大道。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如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屏幕中先将圆的底面分成8份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两半,将红色的凸出齿锋部分对准另一半凹进去的谷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按教材中的要求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图、平均分成32等份后拼图,最后将圆柱平均分成64等份后拼图。然后提问学生:圆柱体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形体?这时多媒体进行演示:1.将切分前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拼合后长方体的底面部分同时闪烁、移动、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
2.将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移动、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3.让学生结合演示讨论、思考、进行总结:由于在整个切拼的过程中,它们的体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圆柱体体积等于长
方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教学知识本身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王华和张诚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数学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四、多方对话,拓展信息渠道。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这种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态度和获取知识的方法都能在使用信息技术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媒体数学教学的背景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
交流形式和渠道,如Netmeeting、IntenetPhone、IcQ、Chatroom、BBS等。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机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使教学过程倾向于学生,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比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单一交流方式更为广泛、灵活和方便。这种多渠道的交流方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可参与的学习环境和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跨越了传统教学中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多媒体环境的教学中,数学教学摆脱了传统的“空洞说教”方式,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情感的体验。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机和教师机的屏幕上都有一个可以拖入拖出的交谈室(Chatroom),学生随时可以看到同学提出的问题,以及其他同学应答的情况,自己也可以随时参与其中。在这种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合作学习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单一分组和固定编制的方式,而是自由开展讨论,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向任何人提出问题,参与讨论的学生随时都在重组。他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进行自由发言、民主交流,而教师亦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的讨论向纵深处发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讨论、概括的基础上和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思考、善于发现。
五、巧设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其目的主要有:
1.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相互交融,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又借助于数学这一载体,让学生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达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
2.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特殊工具的现代教学方式,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先进技术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必须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不要动不动就来一段多媒体,那样可能反而会降低效率。因此,我们必须两者相结合,合理运用,只有摆正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才能有效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多媒体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王妍,李忠海.媒体技术优化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啊.中国电化教育,2003,(1):
29-31.
【2】闰满富计算机辅助教学叨.教育探索,2000,(5):28—29.
第二篇:让多媒体为小学音乐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让多媒体为小学音乐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新华小学
吕 新 艳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正被引入课堂,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当属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本文引入音乐课的实践、多媒体对小学音乐课的作用几个方面阐述了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好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音乐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爱上音乐课!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教学 有机整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教育教学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课堂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的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空间,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各学科教学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着它强大的、积极的作用,优化着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音乐的教授限制在“黑板、钢琴、录音机、书本”中,不具备形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对于喜爱视听效果的孩子们,有些时候不容易激发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尤其是欣赏课就更觉得乏味,在这种情况下不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但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加强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融视听为一体,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复杂的乐理知识生动化,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理解音乐的思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能深刻的理解音乐形象,感受音乐内涵,亲切、自然的表现音乐、满足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要求,音乐审美得到培养。
事实证明,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的整合即“使用多种电教多媒体组合优化的音乐课”,就是在音乐课中运用多种艺术形式结合音乐课教学内容整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扩大容量等等。它使音乐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跨世纪的音乐教师,我首先转变了自己的教育观念,由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转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软件(PowerPoint,课件大师、flash)等辅助教学,另外还尝试了利用计算机音乐教学软件GreenWood进行辅助识谱教学,努力提高自己音乐教学的艺术水平。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极易自然地进入音乐世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形象具体、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多媒体教学利用声、光、影等多种要素,使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教师既可以直接在多媒体中播放、演示各种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地编排整个课堂。如:在欣赏《国歌》时,我配以天安门前升旗仪式和运动健儿夺金牌时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从而使学生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入情入镜,感同身受,不仅能感悟到原汁原味的音乐形象,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诱发了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的兴趣。这一节课由始至终学生把自己与歌曲内容融为一体,气氛热烈,使学生“乐学”,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整合。又如:《春天来了》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我先让孩子们说说春天的景色,然后让孩子们观看电脑里制作的春天景象,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哇!多美呀!把他们带入了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 “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在高兴地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了起来,纷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起春天来了的欢乐舒展的动作情境。看到他们投入的眼神,专注的表情,教师就能轻而易举地向孩子传递了春天的信息,使他们满怀激情地演唱了这首歌,从悠扬的歌声中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达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化深为浅,攻克学习中的难点。
有关调查显示,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维持在二十分钟内,上课时,他们不能长时间地专心听教师讲课,经常集中较短一段时间后,精力就开始分散,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事难免发生,但他们又容易为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涉及到乐曲欣赏、器乐欣赏等内容,在乐曲欣赏中,又包括了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吹打乐、丝竹乐、民乐重秦和民族管弦乐等五种。怎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是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乐理知识的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难点,使重点突出,难点化易,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起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例如,我在讲解《夏天的雷雨》这一课时,播放了夏天的景色及雷阵雨、闪电等自然现象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夏天的可爱,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活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接着便进行了“强、弱”等音乐知识的教学渗透。在录像背景下,请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弱)和春雷的声音:“轰隆隆、轰隆隆”(强),使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融人了情感,而且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学生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如在上《愉快的梦》这节课时用电脑播放童话动画的宇宙活动,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强调自己创作,可以任意想象各自的童话梦境等。
又如:《两只小象》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用《两只小象》的碟片通过编辑组合,配以乐曲,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象的迷面,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小象急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让学生发挥想象,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通过多媒体电教手段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造型的创造能力,精彩纷呈,不但促进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四、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民歌来说吧,各个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
如:我上四年级教材《侗家儿童真快乐》这首歌时,把侗族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与怎样表现歌曲也就自然明白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又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音乐信息,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创新天地。
五、运用多媒体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引导学生艺术创新。
演唱歌曲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曲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例如:我在处理歌曲《保护小羊》时,播放Flash动画,我是这样激发学生情感的:“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天气非常的晴朗,花儿张开了笑脸,小草随风舞蹈,几只小羊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兴高采烈的来到草地上,他们有的在吃草,有的在顶角,玩的可高兴了……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演唱第一乐句?”学生看着美丽的动画情不自禁地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出了第一句。接着画面上突然出现了三只狼,小羊边跑边叫,小鸟急得拍翅膀,正在这时大象来了,举起了长鼻子;狗熊举起了大手掌;小刺猬、小猎狗都来了,最后三只狼叽哩咕噜滚下了山坡。学生禁不住欢呼起来……演唱热情极为高涨,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力,同学们还创造性地使用了自制打击乐,如用铅笔有节奏地敲小盒模仿小羊的温驯,用手拍书、用筷子敲纸盒等模仿各种动物,边演唱边敲击,培养了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我在教学《小动物唱歌》的最后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大森林的一些画面,营造出一个与音乐相符的环境气氛,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每人扮演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有好多同学喜欢扮演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起伏有致,好似鸟儿在树林中尽情地对答歌唱;有的同学扮演可爱的小猫;有的同学两手指竖起放在头顶,扮演可爱的小兔子;有的扮演小树在微风中随风摇摆等等,他们边演唱边自由地舞动,全身心地融人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水乳交融,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歌曲中美的形象,获得美的体验,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想像力。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将会更广泛的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上,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好处,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可以扩大信息,充实容量,加快节奏,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在音乐课上引入多媒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音乐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爱上音乐课,全面提高了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让多媒体为小学音乐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殿堂里放声歌唱,让我们的音乐课更加绚丽多彩!参考文献:《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理等著 信息技术教材的现状思考 伍 健著 《走进信息化》文汇出版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我跋涉 我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1-10-25(3)
卢丽君著
第三篇: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常州市五星中心小学
谈丽婷
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进入课堂教学己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结果的评价等。
(1)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科学技术发展,趋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例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第十册《秦兵马俑》这一课,兵马俑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威武的兵马俑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还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2)与教学活动的导向的整合
同传统教育信息的组织形式相比,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特别是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利用这种计算机信息结构,可以充分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生活生存能力。
按照杜威的观点,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物怎样做有密切关系。网络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在“做中学”展开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的展开和难点的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应用,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完成。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进行的。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很自然就形成不确认自己的学习成果不肯罢休的心理,加之软件提供的生动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不断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搜索与提取过程,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在真切把握认知对象的感受下展开学习过程。学生在获得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亦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完《秦兵马俑》这课后,我让学生针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有关兵马俑的问题,利用网络,进行深入地研究,再把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电子小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的乐趣,也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3)与教学方式的运用整合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碗里的鱼头,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秦兵马俑》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兵马俑的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
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些课中,我就从网上下载了许多金字塔、维也纳的照片,以及记述金字塔、维也纳及音乐家的的文字,链接在自己的课件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资料。
又如在《一次特殊的葬礼》教学中,我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水源的污染,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情感的整合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白鹭》是一篇介绍白鹭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课件,课件里的白鹭高贵优雅,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白鹭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白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白鹭很美丽,真可爱,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白鹭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白鹭。”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白鹭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课件中白鹭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目前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我认为:组合“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实现作文教学目标。怎样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创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地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紧张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下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如:指导学生写状物文《荔枝》时,完成“范文引路”一环节后对学生说:“为了明年的荔枝节有更多的人来深圳品尝荔枝、观赏观赏,看看荔枝有哪些地方逗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介绍,好吗?”下面我们一起去深圳。接着播放录像,随着欢快的乐曲声,电视屏幕上呈现一片荔枝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一下子被吸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悬挂在树上的荔枝,堆满筐的荔枝,剥开壳的荔枝,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共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当我要学生一两句话谈感受时,人人争先恐后,一个学生说:“荔枝圆圆的,红红的真惹人喜爱!”另一个学生说:“每到荔枝成熟时,当你走进荔枝园,就能看到树上一串串鲜红的荔枝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一阵风吹来,荔枝摇摇摆摆,好像在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品尝美味可口的佳果呢!”„„当我再放放录像,选择“荔枝森”“一串串荔枝”“荔枝外形”“荔枝肉”等特写镜头定格,要求学生有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描述时,个个都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其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抓装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有顺序”观察方法,“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效,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作文产生“爱写”的兴趣。
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四篇:让数学插上“多媒体技术”腾飞的翅膀
让数学插上“多媒体技术”
腾飞的翅膀
作者:蒋亮(男)
中学二级教师,镜湖新城实验学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黄山东路
镜湖新城实验学校(邮编241000)
联系电话1515535528
5邮箱:445771881@qq.com,让数学插上“多媒体技术”腾飞的翅膀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本人从事过中学教学,也从事过小学教学,经历过多媒体成为“稀罕”的年代,也经历了在我市一所实验学校“信息化”的普及。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同时也能优化教学,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激发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增进师生互动等几个方面,结合自身的实践与体会,提出自己在一线教学的信息技术的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化解难点;师生互动
多媒体技术给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变革,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创新的媒介。作为一名从事中小学的数学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近年来,对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教学,积极努力并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孩子的“纯真本色”,调动思维。近年来,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事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的学生喜爱电子产品,喜爱信息化所带来的“新奇”感,因为在我们学生的家中,家长的智能手机的普及,IPAD的使用,无非给学生提供了接触新事物的来源。而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讲到“轴对称”和“旋转”的概念,如果单纯的的文字概念上的教学,显然不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形象化”的特点,于是从相关网站上特意下载了一组动画课件,通过一组图片的展示,把原本朴素无味的数学概念生动形象的演示,相对于单纯的图片,似乎“动感”更加十足,再如,在设计情景中,我更是用多媒体手段,录入孩子们的录音,在上课前播放孩子们自己的声音,似乎孩子们兴致更加高涨,明显提高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瓦解“教学困惑”,让学生“明明白白”突破难点。
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对化解中小学数学课程的难点教学作用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抽象内容为具体教学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之一。我在中学教学中,当我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关于双曲线与坐标轴不相交的问题,我第一次在黑板上画图了,但是学生似乎始终不信服,凭什么双曲线就一定不相交,是不是我画的双曲线是特例,而借助了多媒体,我不断的绘画出不同的双曲线,既节约了画图的时间,又直观的给学生以信服。在我小学教学中,尤其是遇到“扫雷”游戏时候,如果我不给学生演示,学生始终不能承认我的规律,因为他有想法,而直观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判别”功能,当我输入的“不对”时候,学生就会惊奇,原来电脑是第二个老师啊。
新时代的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来实现它,只有这样,舒展心灵的教学艺术才会源源不断。
(二)化无形内容为有形教学
中小学的几何图形的变换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位置,通过图形的变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全等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
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三)化静止内容为活动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运动状态的数学图形能够有效刺激他们的大脑视觉神经。例如,在小学教学圆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几何画板软件来辅助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用于教学半径处处相等以及圆周率的求法等方面,只要鼠标轻轻一动,教学结论就可以显而易见。
(四)化繁琐内容为简明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优化教学的过程环节,更好地提高教学成效。例如,在教授孩子平均数的概念时
候,孩子突然问道老师,你能现场帮我们算出我们班同学体重的平均分吗?当时我灵机一动,利用电脑的信息技术的求平均数的功能,直接输入表格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会显得复杂化和效率低下。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过程的简洁和优化,只要把数据输入电脑中的Excel,孩子在教师输入过程中看到数据一目了然,且神奇般的看到了信息化处理的过程。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正确说出规律是这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这个问题如果用嘴巴讲或者用静态的图片解释,不但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心思,而且学生的掌握效果也普遍不理想。可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你和我联系更加紧密”
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把多媒体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增添无限精彩,生成无限活力。例如,在开展“摆一摆”内容的探究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结合探究思考题,积极开展以几个人学习小组为单元的合作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活动的最后,笔者组织学生在做好知识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教室形式,对探究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和交流活动。此时,学生把自己的探究学习成果公布在局域网上,分各个小组开展交流与归纳活动。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家校联系作业”更加有趣了
在小学阶段,为了切实减轻孩子的负担,教师的“作业”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我布置了在家用电脑上的完成作业,通过信箱的方式传给我的方式,孩子们“作业”热情似乎更加高涨,而且每当孩子看到
我能“回复”他了,并且留言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似乎也点燃了,孩子们多么希望我能“给他指导”,关注他,不仅仅是在课堂内,课堂外我依然是他最好的朋友。而信息技术带给我的家校的关系也更加紧密了,似乎家长更喜欢通过QQ等方式来发问,共同参与学习中,也增加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实施因材施教,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教学活动中去,并能做到图文并茂,增强课堂色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为有效数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丽华.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3]蔡艳艳.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探究.新课程研究,2009(8)
[4]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长春: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五篇: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摘要: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一支粉笔闹革命的单一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环境,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黑色文字色彩化、形象化,让无声地语言,有声化,让静止的事物动态化。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抓住学生的注意,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自主;合作;创造。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现代社会的信息量之大,知识更新之快,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一支粉笔闹革命的单一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创高效课堂,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建议中指出:“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的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使语文教学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刺激学生的大脑,润发兴趣,还能增加更多的信息量,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更利于实现从教室小课堂到家庭、生活大课堂的过渡,搭建教师、家长、学生互动的平台。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哪怕是一声轻微的咳嗽,也会成为学习的干扰素。如果上课伊始学生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那这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就会大大的打了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一个好的开端,预示着一个好的结局。英国教育家约翰•络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抓住最佳时间,把握学生注意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最佳时间就是课堂的前15分钟。怎样让这15分钟产生强大的磁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认为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是最佳的选择。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将产生一个具有
1强大吸引力的磁场,抓住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文,虽然韵文多,童话故事多,看起来有趣,浅显易懂,可是孩子的阅历毕竟有限,受地区、年龄和阅历的影响,有些事物孩子们是没有见过的,光靠课本上的描写,很难想象出情景,更谈不上身临其境的感受。
比如《小小竹排画中游》这篇韵文描写的是江南美丽的景色,尽管很美,但北方的孩子大多数没有去过江南,对江南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我在教学本课时,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走进江南——播放小竹排在江中游的画面,并配以鸟儿叫的声音,鱼儿游的动画效果,充分展示了江南优美的景色。学生非常直观的认识了“小竹排”,看到鱼儿在江中游,岸边禾苗绿油油的景象,感受到江南的美。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孩子们自然会产生了解江南的动机。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然后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文本,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孩子们陶醉其中。为指导朗读奠定了情感基础。听,孩子们读得多么动情,看,动作配合得多么协调!仿佛坐在竹排上,畅游江南。这种人本互动,人机互动,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整个一堂课没有溜号的。效果非常好。
二、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比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通过教学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很多春天开的花:梨花、杏花、迎春花、玉兰花、海棠花„„让学生观察、发现,说出花的名称、颜色与形状。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春的气息,走进春天,触摸春天。然后完成仿创练习:哪些小鸟也参加了这场争论?它们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说:“春雨是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上。孩子们在仿说的过程中积极踊跃,想象丰富,合情合理。一学生说——小喜鹊说:“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梨树上,梨花就白了。”另一学生说——小鹦鹉说:“春雨是黄色的,你看,春雨落在迎春花上,迎春花也黄了。”„„孩子们把课堂获得的新信息加上合理的想象,及时反馈出来,运用到语言交际之中,训练了说、写、创的能力。学生的每一次独特的发现,每一次独特的创造,都让他们欣喜有加。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新课标的精髓所在。在网络环境下,探索更多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奇闻趣事,让学生自主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去发现,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同时培养了实践与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搭建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之终身受益。”课堂教学过程有限的四十分内,教学容量毕竟有限,部分同学只能初步理解当堂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网络学习环境,建立全班共享的网络学习空间,师生共同的提供相关的学习素材,特别是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主选择下载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关注现代技术手段的兴趣,还增强了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动力。
我教的班级虽然是一年级,但孩子们对电脑很感兴趣,他们都会玩电脑游戏,都有QQ号,能查找网页,教师何不抓住孩子们这一特点,正确引导,把孩子们玩游戏的兴趣转移到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轨道上来?
于是我创建了班级QQ群,在这个群体里,有学生、有家长、有老师。群主是班妈妈(班主任老师),管理员是班爸爸(数学老师)这些可爱的昵名都是学生起的。通过这个群体实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目标。学了《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我把月球的相关资料发布在群里,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有选择的阅读,让学生产生探索宇宙,了解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了《春晓》《村居》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我让每个学生从网上再搜索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发给老师,老师再进行整理,避免重复,然后发布在群共享里,供大家阅读,扩大了阅读面。《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孩子们感到很新奇,动物的尾巴竟然有那么大的作用!课堂接近尾声,孩子们方兴未艾。借助孩子们的兴趣,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布置实践活动作业,搞一次小调查——动物尾巴的作用。调查方式:可以问家长,可以在网上查找,作好记录,最好配上图片与文字,发布在自己的空间,让大家串串门,看一看,看谁做得好。这样不仅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都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还为合作学习搭建了平台。
我的空间就是一个知识的百花园。学生们写得好的日记,获奖作文,有创意的答案,我都发布在空间,学生们很感兴趣,很喜欢读,读后并发表评论。这样即给孩子们提供了自我展示机会,也是合作交流互相学习的好去处。哪个学生不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呢?那
里有90多名读者啊,这个小小的出名,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
期末复习时,我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分类整理出来,群发到每个家长的邮箱里,为学生自主学习,为家长辅导孩子指明方向,提供方便。
每天晚上七点,是我们网上学习论坛时间。对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此时,家长、学生、老师各抒己见,经过激烈地争论,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孩子与家长都乐此不疲。
家校联动,师生联动,生生联动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方便快捷,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开辟一片新天地。
信息技术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参考文献:
李克东《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