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 分数从哪来
分数从哪里来
刘万丽
读了分数从哪里来这篇文章,我收获很大。
第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
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演员和观众,演的再好,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上台展示。一但被聚焦,他会精神抖擞、竭尽全力地表现自己。这是人的本性。老师若能充分“利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核反应堆。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就是课改的方法和出路。”高效课堂的开创者李炳亭先生说,“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如何利用呢?就是: 利用分身术,培养小老师
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因材施教,即“一师难称百生意”。作为教师的我苦于无分身术,无法兼顾。在这里也有了答案。即相信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能很好地解决首尾无法兼顾的问题。这样就相当于老师有了孙悟空拔毛分身术,它是践行高效课堂的前提。
利用上进心,发掘源动力
学习是人的天性,其实,孩子厌学,是厌恶学习的形式,换种他感兴趣的方式,不用老师督促,孩子就会学得投入。
善是人发展的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只是持续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利用上进心,就是利用学生向善、好学的天性,培养正当、持久的兴趣,挖掘潜在、强劲的动力,让学生相互“比、帮、拼、赶、超”中不甘落后,奋勇向前。
利用表现竞争欲,搭建展示小舞台
表现欲竞争欲是儿童成长中最珍贵的东西,儿童越是高兴,表现欲竞争欲就越是强烈。这欲望是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且会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而发展。
利用学生的表现欲竞争欲,要做到收放自由,动静适宜,张弛有度。最好,在组内搭建小舞台,给每个成员以出彩的机会,再把表现好的、能解决共性问题的展示推荐到班里亮相。这样,学习促表现,表现带学习,学生会为了自己的脸面而背后暗暗用功。
利用荣誉感,小组促竞争
荣誉感是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为尊严而战,为集体争光,这都是受到荣誉的驱使与感召。高效课堂的分组学习,最容易培养荣誉感,学生也愿意为团队的进步摇旗呐喊。有 1
了荣誉感,如何利用,关键看班级文化氛围和考核评价机制。首先,各个小组要力量均衡,都有强烈的进取心。其次,评价项目和方式要公平合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评价结果要有后续表彰,让学生看到团结拼搏收获的胜利果实。的确,不要小看一张奖状、一面红旗或一个等级分数,学生往往视若珍宝。实践最有说服力。利用差异性,结对兵练兵
第二,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利用差异,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差异,可以在“取长”中拓展自己,又能在“补短”后帮助别人。
学生间的差异毕竟是小的,而师生间的差异才是巨大的。充分利用学生在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上的微小差异,还可以弥补老师在巨大鸿沟面前“有劲使不上”的缺憾。老师与学生的认知关系就像“骆驼”和“小羊”一样:高大有高大的便利,矮小也有矮小的优势。兽有兽言,鸟有鸟语。同理,师有师道,生有生法。笨办法往往是最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的清醒,固然能直奔大道,避免误入歧途,而糊涂的学生却最容易理解同学所走的弯路。同样是讲题,学生给学生讲,会用学生之间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沿着他们共同能想到的思路,虽不快捷却管用。而老师给学生讲题,居高临下,不容质疑,最容易犯先入为主的毛病,直接把答案一塞了事。如同棋逢对手才下得痛快。
第三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了小组建设的意义
小组建设、导学案、展示,可谓现代课堂的三大热点。套用一句话:开谈不用导学案,想要高效必枉然。所以,重点进行小组建设。唯其难,才显示出价值。小组建设无须怀疑,科学指导的方法也并不神秘,剩下的就是践行,践行,再践行;坚持,坚持,再坚持;反思,反思,常反思。
小组建设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产生“动车效应”。有了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就有了抓手,各小组之间就产生了竞争,有了PK就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竞争欲与进取心。如果没有了PK与晋级,失去了互动与竞争,课堂教学效果就很差。
作为教师的我,的确应该向毕福剑学习,科学预设嘉宾点评的时机与分寸,节目进程的衍生与掌控,现场观众的互动与利用……只要愿意动脑,愿意投入,应该说教学是一件有意思的工作!
2013.5.182
第二篇:《教育智慧从哪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德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寒假,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一好书,使我更深刻地领悟到这句
话的真正内涵。这本书是王晓春老师所著,全书分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
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本书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的教育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
点评,使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读完全书,可以说处处让我感动,处处令我深思。我想: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
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它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推动经验积累,我想这就是我们需要的。
读了此书,让我真正体会到,教育是真情和爱的事业。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根
本的意义是,教师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考虑、决定一切。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教师的真情付出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举止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情感触动,触及学生心灵。“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于喜爱的老师,往往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执教的学科中,爱学,乐学,甚至为博取老师的表扬而努力,而老师也受到学生爱戴和尊敬,而更加倾心于教育工作。我深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曾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道:“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那么,你对学生的鼓励,哪怕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并能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读了此书,让我从我书上得到的启示有很多:
一、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位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学生在校内跌伤了,老师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们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多彩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学生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
二、批评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唯一方式
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往往在没弄清楚学生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学生,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你理解了学生,批评学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这是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育智慧是一门艺术
教育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蕴藏着许多智慧。一直以来,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好多就发生在我身边,也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经让我忧心忡忡,也曾让我牢骚满腹,而我机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读到“水彩笔的故事”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时也经常的遇到此类问题,但很少去动脑筋思考和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无研究的教育”,这种简单的教育,没有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对教师的能力也没有丝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维习惯是,遇到事情总想问个为什么,猜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有时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面对教育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首先慌了手脚,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原因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我们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们要有大将风度,不要用我们的急躁表情和过激言语让孩子害怕、叛逆、压抑,而要寻找到合适的“点”,让孩子自我成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呢?教育智慧从日常善于捕捉的点滴小事中来,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来,从概括反思中来,从良好的心态中来„„只要我们以研究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向研究型教师努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你可以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松又愉悦!
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发现了真正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用爱心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潜质。当然,我知道仅仅看完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正确运用该书中的正确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和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时间简史》读后感:时间从哪来,到哪去?
《时间简史》读后感:时间从哪来,到哪去?
原创: 刘群阳
霍金先生在今年3月14日离开人世,但是他的思想成果永留人间。《时间简史》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科普书,迄今已经发行了2500万册。早就知道《时间简史》,但是自以为这是一部比较难懂的作品,所以一直都没看。最近,喜欢上了物理科普作品,翻开了《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并非是一部很难看懂的作品,霍金先生将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写的生动易懂,读完此书像做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新奇震撼。我的视野一下变得开阔,开拓到宇宙的视野。我们对于宇宙充满好奇,宇宙究竟是怎样的?探索宇宙本身就是非常新奇的一件事,而《时间简史》正是带我们进行一次宇宙探索之旅。
当然,我们会因此书而重新认识时间。我们可能认为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无限的。往回追溯,我们所知古代、蛮荒时期、恐龙时代……似乎可以无限追溯无法穷尽,而往后时间也不知有无尽头。,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探索,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时间有一个开端--宇宙大爆炸,而时间也相应的会有一个终结。人类是看不到终结的时候,但是,终结的状态却可以预言,终结点应该和宇宙大爆炸时点类似。所以,我们只要探索出时间的开端,也就能预言时间的终结;两大哲学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就能回答了。
读这本书的收获不仅仅是知道了物理知识,还开拓了眼界,以及了解科学家们探索世界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站在宇宙的视野审视自身时,渺小不足以形容,无限小也许更合适;因此,我们会懂得谦卑,相比于宇宙,也许我们身边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真的不足为道。有些时候有些问题我们无法理解,也许是我们所站的高度不够。
人类探索世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虽然,牛顿,爱因斯坦个体的伟大,但是他们也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思考发现。科学的探索,是在寻求某一理论能够准确的描述我们现实大量的观测,也能对未来的观测结果做出明确的预言。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就是因为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某些观测了,而去寻求新的更合适的理论以解释观测。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当现有理论和实际观测有所不符时,我们要有质疑理论的勇气,不要因为某一理论是大神,而不敢质疑。
看《时间简史》收获的绝对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物理科普知识,而是一次有趣、奇妙的思维旅行。虽然,我看的是中文版,但是其文字充满阅读愉悦感,我想英文原版的文字应该更有魅力!
第四篇:事业心责任感从哪来
事业心责任感从哪来
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既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也需要客观环境的熏陶;既需要领导的长期教育,也需要组织创造有利的条件;既需要内在的自觉,也需要外在的督促。这些,就是干部事业心责任感的源泉和保证。
事业心责任感说到底是个思想觉悟问题。一个人如果理想信念坚定,对党的事业忠诚,对部队建设高度负责,就会有一种昂扬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有一种宵衣旰食、夙夜在公的工作干劲,有一种干不好工作就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敬业精神。反之,就会不用心、不动脑,有力不愿出,有劲不愿使,得过且过,混时度日,即便水平再高、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将工作做好,把部队带好。因此,干部要自觉改造世界观,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
用人是一种导向。如果组织用的是那些以部队为家、以事业为重,一心一意干事业的干部;是那些勤于学习、长于思考,善于研究解决部队重点难点问题,实实在在能干事的干部;是那些默默无闻、真抓实干,愿意在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上下功夫、求真务实抓落实的干部,那么广大干部就会受到鼓舞和鞭策,就会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工作上,想方设法履职尽责,干好工作,不负重托,建功立业。相反,如果一些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作风漂浮、业绩平平、跑官要官的人得到提拔使用,就会冷了干部的心,挫伤大家的积极性,导致事业心责任感衰退。因此,党委应该公道正派用人,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有作为的人有地位,抓落实的人受重用,切实树起靠组织培养、靠素质立身、靠实干进步的正确导向。
实际问题的困扰对干部事业心责任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家庭经济的压力、转业安置和家属就业的困难、子女上学的难处等问题,使部分干部分心走神,责任意识淡化。作为干部本人,自然应该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干好本职工作。但是,组织上也应该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真心爱护干部、真诚解除干部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必要的奖罚是激发干部工作动力的有效手段。应该奖惩分明,让吃苦者吃香,默默奉献者出名,不计名利者得利。对那些精神萎靡、懒散松懈、无所作为的干部要批评帮助,限期改正;对失职渎职、给部队建设造成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严加惩处。
第五篇:“精气神”从哪来(教育系统演讲稿)
“精气神”从哪来(教育系统演讲稿)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多么的强大,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亮剑”精神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气概和铮铮铁骨。它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敢于担当的品质、一种战而必胜的信念。这种“精气神”也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那么什么是“精气神”呢?“精”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包括理想信念、职业操守、工作态度。“气”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积累、积淀起来的能力、学识、文化等要素所综合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气势和气概。“神”是“精”与“气”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能力和形象。其中,“精”是核心,体现的是人的魂;“气”是基础,展现的是对工作积极追求的激情;“神”是关键,表现的是我们的工作能力。
那么如何提升我们的“精气神”呢?只有具备三种“状态”才能树立我们体魄之“精”,健康的思想状态是关键,把个人的职业生活融入到教育事业中,保持阳光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为师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百姓服务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积极的工作状态是保证,在工作中不为平凡而屈服,不为重复而心烦,不为批评而气馁,在平凡的岗位中发出光和热;良好的务实状态是基础,荀子曾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们只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能让工作有出彩的机会。
“气”又从何而来呢?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困难面前不低头、不退缩,相信自己,勇往直前,树立克服工作中困难的强大信心;要有永争第一的锐气,鲤鱼能跃龙门,是因为他不甘落后于他人;蟋蟀能长鸣,是因为他不愿被黑暗埋没;笨鸟能先飞,是因为他害怕掉队,害怕落后,为此他努力发奋,誓要超越他人,永争第一可以使我们在遇到挫折时不放弃,明确目标继续奋斗;要有素质过硬的底气,底气源于自信、乐观以及执着,他更源于工作中过硬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更要有反腐倡廉的正气,我们工作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区域内教育水平,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把教育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放在首位,乐于奉献,为世人做出表率,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以“廉洁奉献”的红烛精神去培育社会栋梁之才,让教育更加公平。
有了体魄之“精”,激情之“气”,那么,如何才能让工作能力“神”起来?敢为人先,勇者胜,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关键,我们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更应有创新精神,打破工作的壁垒,寻找高效、实用、与时俱进的工作方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敢于担当不逃避,担当就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问题不逃避,不怕“干更多的事,背更大的过”,勇于面对工作中的得失,从失误中找经验,从新扬帆起航;敢打敢拼显神威,困难面前增强攻坚破难的勇气,以坚韧不拨的顽强毅力,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在处理矛盾中让自己进步,在解决问题中让自己强大,在无数次冲锋中让自己茁壮成长。
提升精气神是措施,是手段,提升为教育事业服务的能力才是目标,是方向。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崭新的面貌、昂仰的斗志迎接教育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