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智慧是从哪来的有感

时间:2019-05-15 15:2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教育智慧是从哪来的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教育智慧是从哪来的有感》。

第一篇:读教育智慧是从哪来的有感

读教育智慧是从哪来的有感

读过一个故事:人们发现一条河中总出现溺水者,赶紧下河去救人。第一天救,第二天救,第三天救„„可河里的溺水者却似乎总也救不完。人们气喘吁吁、疲惫不堪,仍然怀着责任心和使命感一直不停地救着。终于,有个智者疑惑地问道:“我们为什么不到源头去看一看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人溺水。”然而赶着救人的人们没好气地说:“我们很忙,我们要赶着救人,我们没有时间再去管别的事„„”

也许今天,我们许多教师对待工作的状态就是如此:很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很忙,所以很疲惫,然而当帮助了一个个他们认为需要帮助的学生之后,却发现似乎需要帮助的学生更多了。也许我们缺的就是停下手,走到源头去看一看的反思精神。

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终于豁然开朗,掩卷沉思。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好多就发生在我身边,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让我忧心忡忡,也曾让我满腹牢骚,而我机械地做着、忙着、重复着,却忘了以“闲庭看花”的悠然心态、以“更上一层楼”的宏伟视角去想这些问题的源头,再从源头去解决它们。

我随手翻开这本书,就发现书中的案例点评都一针见血,说到我的内心深处了。如王老师点评《课间有学生打架了》这一案例,指出处理学生问题有两种教育思路: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2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第一条思路的主线是“问题”,第二条思路的主线是“管理”,教师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没有什么提高,是无研究教育。读到这,我平时处理学生问题的桩桩件件就浮现在眼前,我的教育思路科学吗?是单纯地说服了学生,还是启发了学生并解决了根本的问题了呢?

由此,我意识到教师教育研究与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书中的大部分案例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我也从中深受启发:教育智慧来之于永无止境的学习。我们要科学地分析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教育现象,以学习与研究的态度从事于教育工作。

王老师分析解决问题就是让人觉得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把存在问题的孩子或现象推断出各种可能,在逐一给出几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让我不但增加了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学到了分析教学现象的方法。

《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

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

1、收集资料。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

2、提出假设。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提出的假设越多,思路越广,解决的办法就越多,越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率。

3、出招。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随时调整自己的想法,立足点多元化。作为教师最怕的就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进行思维定势,也许自己推断的是对的,如果随着调查或解决的深入发现自己错了一定要及时改正,只会自我中心的想问题,说的话只是自己的感觉,立足点从来就不会变一变,那就难免会在教育的过程中离预想的越来越远。如书中一例,一小学生早晨老师刚说不爬树,课间他又爬到树上去了,教师的第一反应是“故意不听话”但是没有马上批评,而是问清理由,谁知孩子时看到旁边的楼道有人在撬锁,还及时地抓住了贼。王老师陈这种老师为“心理健

康型老师”能够在自己的第一判断后及时地问清理由,调整了自己的想法,避免错误的批评学生。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时,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个人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学会指导家庭教育,这样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帮助孩子成长,从源头把问题解决掉。

一直以来,许多学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老师也不是找准问题所在,只是找不到科学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学生写不好字,王老师提出了六条建议方法:撕纸游戏锻炼手部小肌肉群使其尽快发达;一个月内不提写字的事,淡化写字的烦恼;一个月后专找一个写得好的字在旁边写一个小小的好字树立自信;家长练习写书法,用孩子的好奇心诱发对汉字的兴趣,发现汉字的美妙;准备打持久战,不要指望几个月就把字练好,一两年能练好就不错了;要想写的好就要写的精。细想,原来这就是我在之前的教学中一直在为之烦恼的事情啊!

当然,一本好书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不是用只言片语能够概括的全面的:如,批评是一种带情绪的管理方式,当你不知道某种事物的真相的时候,批评它,只能进一步掩盖它的真相,而不会使它的真相显现出来,教师应设法搞清原委,假设多种可能性,才可主动出招;如面对学困生,爱不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只有当爱与智慧相伴时,教育效果才能显著,教师最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心理问题、智力类型、思维方式、学习困难以及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建立信心;如教师的教育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起作用的,达到了预定目标,并不是事情的结尾,只有真正搞清它的机制,才能总结出符合科学精神的经验„„这些都是金玉良言,但正如王老师说的,案例教学实际是以例子为“由头”的思维教学,它提供的主要不是某种具体办法,而是一个思路;它不是要告诉学习者“怎么办”,而是要帮学习者学会“怎么想”。

为了引导学生真实地成长,我们就要边读书学习,边反思教育工作,努力学习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将自己所得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让学生受益,在学习的道路上使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加科学化、理性化。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而且也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教育的智慧和艺术并没有模式可寻,但它们都属于思考者。也许,多花一些时间思考,就能少花几倍的时间在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上早日成为一个反思型与提高型教师。

第二篇:《教育智慧从哪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德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寒假,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一好书,使我更深刻地领悟到这句

话的真正内涵。这本书是王晓春老师所著,全书分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

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本书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的教育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

点评,使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读完全书,可以说处处让我感动,处处令我深思。我想: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

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它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推动经验积累,我想这就是我们需要的。

读了此书,让我真正体会到,教育是真情和爱的事业。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根

本的意义是,教师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考虑、决定一切。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教师的真情付出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举止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情感触动,触及学生心灵。“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于喜爱的老师,往往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执教的学科中,爱学,乐学,甚至为博取老师的表扬而努力,而老师也受到学生爱戴和尊敬,而更加倾心于教育工作。我深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曾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道:“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那么,你对学生的鼓励,哪怕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并能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读了此书,让我从我书上得到的启示有很多:

一、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位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学生在校内跌伤了,老师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们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多彩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学生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

二、批评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唯一方式

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往往在没弄清楚学生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学生,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你理解了学生,批评学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这是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育智慧是一门艺术

教育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蕴藏着许多智慧。一直以来,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好多就发生在我身边,也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经让我忧心忡忡,也曾让我牢骚满腹,而我机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读到“水彩笔的故事”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时也经常的遇到此类问题,但很少去动脑筋思考和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无研究的教育”,这种简单的教育,没有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对教师的能力也没有丝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维习惯是,遇到事情总想问个为什么,猜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有时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面对教育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首先慌了手脚,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原因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我们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们要有大将风度,不要用我们的急躁表情和过激言语让孩子害怕、叛逆、压抑,而要寻找到合适的“点”,让孩子自我成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呢?教育智慧从日常善于捕捉的点滴小事中来,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来,从概括反思中来,从良好的心态中来„„只要我们以研究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向研究型教师努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你可以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松又愉悦!

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发现了真正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用爱心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潜质。当然,我知道仅仅看完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正确运用该书中的正确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和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汇才学校中学部冯大伟

本学期,我抽空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书中没有深奥、枯燥的理论,有的是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真实、鲜活的“故事”,但每个案例都有其独立的触角,都能扣动人们的心弦。在每个故事后面,王老师又作了精彩的点评,让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此前,我对教育智慧的理解是:一位聪明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读前,为了读好此书,我预设了这样的期待:该书应该能帮助我对教育智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包括什么是教育智慧,如何习得教育智慧以及怎样用之服务于教学等。

带着期待读完此书,才发现原来教育理论的真谛和教育变革的“秘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觉得教师的教育智慧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因势利导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不太专心,就突然提问他。可这个学生站起来不但不能回答问题还嘻皮笑脸,当时我确实是非常生气,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紧,我没有停下来批评他,我准备到课后再来处理他。下课后,我把他带到办公室,正准备批评,他却说:“老师,今天你教的句子我已经全部会读了。”可以看出,他是知道自己做错了,后半节课也是认真听讲的,我准备给他一个台阶:“那好,你先读给老师听听。”他确实能很流利地读今天的课文。我再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明天的早自修,你负责全班的英语领读,从第一课开始到今天教的这课为止。”由于没有受到批评就出了办公室,看得出,他非常高兴。事后,他告诉我,为了第二天的领读不出洋相,他一整天都在请教别人自己不会的句子,自然领读任务也完成得非常好。我想正是这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充分展示了自己良好的教育智慧。

二、善于随机应变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比如有位外语教师在教cock(公鸡)一词时,有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喧哗。教师平静地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由此可见,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智慧的高度表现。

三、善于对症下药

这是指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王老师书中提到的的小学生早恋问题的案例,其实五六年级的孩子,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能称为早恋,充其量只是互相之间萌芽了一点点的好感。作为教师,我觉得没有必要拿出大势宣扬,棒打鸳鸯的架势,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孩子的爱情观的教育,找几个孩子调查一下他们的爱情观,在班中组织讨论:“什么是真情”,“什么样的人值得你喜欢”等问题,当孩子们懂得珍惜自己感情的时候,他们的精力自然会回到学习这个主要任务上来了。这才是成功的教育,这才体现了教师巧妙、幽默的教育智慧。

四、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这是指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口服。选择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善于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适当适时,这都能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教育智慧的有效发挥。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第四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初次读到这个名为《教育也是很顽强的》的教育案例,我的震动很大,感触也很深。故事说的是一位调皮的男生无视老师的提醒,不停地扮鬼脸逗同学,后来因为不服老师请他站起来听课冲出了教室,教师也随之追出了教室。接下来,师生二人在操场上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追击赛。结果是教师用他最后一把力气抓住了他的学生,学生的眼泪夺眶而出,搀扶着老师走回办公室……

事后,故事中的老师说,他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教育也是很顽强的;当教育充盈着决不放弃的毅力时,它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

我很钦佩这位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同时也牢牢记住了他讲的话。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育问题无小事,要反复抓,抓反复”,虽然朴素通俗,却和这位老师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问题就急躁,遇到失败就丧气,稍不如意就埋怨……工作毫无乐趣而言,每天疲于奔命而已!其实,只要换一种思维的方式,稍稍改变一下自己,我们就能做一位真正顽强的教师,目标始终如一,信念始终坚定,做事随机应变。面对学生的问题,不做机械简单的回应者,而做机敏的决策者。

一个真正顽强的教师,在战略上是执着的,目标始终如一,百折不回。但是在战术上,他肯定是灵活的,这种办法不行,就换另一种办法,他办法很多。假如用某种办法多次碰钉子仍然拒不改变思路和方法,那就不是执着,而是死板了。你会发现很多死板的教师恰恰是那些“挣扎”者,因为“挣扎”没什么策略可言,只有本能的、被动的、机械重复的回应。

教育的顽强说到底,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爱。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说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

有一点值得我们深刻地从思想上认识到,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

“爱”并不能溺爱,更不能纵容和放弃,而是把对学生的温情和严格相结合。要“严中有爱”,“爱中见严”。不因为优生就“爱中无严”,也不因为差生就“严中无爱”。对于差生要“严中有爱,严之有序”,不急于求成。要尊重学生,才能启发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教师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诚相待,才可使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可敬,就能主动接近老师。同时对于学生所发犯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加以指正,决不姑息。如果教师一味面慈心软,对学生疏于管理,致使学生纪律松散,无所顾忌,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其实,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作为教师,我们在拥有宽容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

学生每反复一次,要使他们受到一次教育,向前迈进一步,即使是很小一步,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以鼓励,使他们不断向好的方向转化。作为班主任,要从关爱学生的炽热之情中激发起后进生的感情、点燃后进生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使他们在“顽强”的师爱阳光下茁壮成长。

草塔镇小蔡春丽

第五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老师们,如果你的心里曾闪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付出的劳动和我收获的结果划不上等号呢?那么今天我想向你推荐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他会告诉你,怎样才能架起师与生这座天平。

记得在《新教育》杂志中有一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知识,只能让人看见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这就是教育的智慧。用窦桂梅老师的话就是智慧应从过日子的细节入手,这样的细节有很多,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方面来阐述教育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怎样用智慧去对待教育中每天发生的新问题。

读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前言部分,简直太犀利了,有这样一句有意思的话,是米小七老师说的,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当前教育案例中的通病,“即无论过程是怎样曲折,最终都是成功的,而且大都是在以前批评和惩罚无效之后,借助一个偶然的契机说了一些表扬的话,然后,一切搞定。”瞧这话说的,真是太实在了,像我们这样的热血青年看了怎么能不引起共鸣呢?

更为精彩的是王晓春老师点评的案例,具体的案例我不谈,因为书里有更精彩的答案,我只想说说我的收获,读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用最通俗的话,那就是:教育不是为了对付那些问题学生,而是为了研究学生,从而更好的教育学生。教育呼唤智慧,智慧需要反思,需要不断地学习。我想,拥有智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可

以从下一件事开始,改变思考方式,尝试先问一下 “为什么”,再用探究的态度去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自己的教育智慧便会积少成多,或许,某一天,我也会从一粒沙子里发现闪光的灵魂。

我觉得我们的读书汇报是浅显的,因为仅仅具备3、4年教龄的我们,不敢大言不惭的谈教育的智慧,因为我们底气不足,但是我们可以向身边的老师学习,我们滨小网站上的“妙招大看台”就是最有趣最直接的途径,我很感谢那些为“妙招大看台”添砖加瓦的老师们,从这里我看到了我们滨小老师们的“闪闪智慧”,我们不亚于书中的案例,我们才是最好的诠释。

下载读教育智慧是从哪来的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教育智慧是从哪来的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有感暑假的时候,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拿到的书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粗略看了一下,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南白象一小蔡静此次的读书任务大家都一样,校长向我们推荐了张平主编的《教育的智慧》。从题目看,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因为曾经读过另一本也是以“智慧”为题的书,是从教师的......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王庭龙 崇德是中国教育界了不得的人物, 林崇德所写的 《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是一本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的教育通......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最近,拜读了李校长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与其它教育著作不同的是他的文字里既有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并用他几十年的教......

    《教育的智慧》读有感

    【篇一】近段时间读了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中的一些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2000字[精选]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2000字龙港五小 陈小雁1内容简介(一)作者介绍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有感 作者:徐建平教师频道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28更新时间: 2012-10-11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定稿)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此次的读书任务大家都一样,校长向我们推荐了张平主编的《教育的智慧》。从题目看,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因为曾经读过另一本也是以“智慧”为题的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