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困境走出初中英语写作困境
3,.s,,走出初中英语写作困境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教材试用的不断深入,听说技能的训练在英语各阶段的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当然,这也是英语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我们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重视听说技能的提高固然重要,可问题是,许多地方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忽视了语言学习中的另一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根据笔者的经历和调查,目前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写作练习的时间少;二是不少教师抱有依赖和侥幸心理,误以为写作训练到初三时突击一下就可以了;三是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知识的指导(比如,如何用词、造句、组段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从最初不会写、盲目写到不愿写、惧怕写,直至最后拒绝写的恶性循环。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写作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一、高度重视,树立信心,培养写作兴趣
写是口头交际的书面再现。在很多情况下,写的功能是非口头所能替代的,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说提高听说能力是为了克服“聋哑英语”,那么,提高读写能力则是为了克服“文盲英语”。写作是目的性很强的社会行为,如果学生将来连e-mail都不会写,或连个人简历都不会填,又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使学生高度重视英语写作,引导学生树立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信心。初一经常进行简易而有趣的看图写话,让学生感到学英语的乐趣;初二开始可根据教学进程及相关单元课文内容,以不同形式编写短文,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人和事。并逐渐养成每周一篇的写作习惯。如教学了JEFC Book2 Unit15 What do people eat? 可布置学生写关于中国食品的内容(Chinese Food),可提供短文的开头或一些重要词。学生定会在平时的锻炼中不断提高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写作兴趣。
二、开展综合型教学,全方位提高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等。针对目前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惧怕写作、汉语式作文现象、语法错误多等问题,笔者认为,在平时应当开展综合型教学,将写作与语言基本技能(听、说、读)的训 练相结合,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来解决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诸多问题,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听与写相结合如果教师将听力理解与写作技能结合起来,即把写作限制在特定的情景中,可使写作练习成为综合型的交际性语言练习。听与写相结合的练习形式有:在听的基础上设计听写填空、正误判断并纠错、选择、听后笔述句子、根据所听内容概要写作、模仿写作等。听与写相结合的好处是:(1)、能在听写填空中暴露出学生拼写及语法问题。(2)、既可培养学生听音会意的能力,又可培养其谴词造句的能力。(3)、概要写作和模仿写作不仅能评估学生的写作能
力,检查其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还能检验其能否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特定情景和文体要求的短文。
2.说与写相结合布里顿(Britton,1970)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教师应当在教授写作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和丰富其口头表达的技能,因为口头形式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书面语的结构和措辞。说与写相结合的策略和具体做法是:
(1)通过师生间的交谈、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确定写作框架,并丰富写作内容。例如,在教学了JEFC Book3 Unit15 A doctor for animals 要求学生写What do my parents do?这一与课文话题有关的作文题。写作前教师可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挖掘题材:
1)、师生间的交谈
教师可提出诸如what.how.why.when 等形式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帮助其打开头脑中的材料库。如:
①What do your parents do?
②What do they think of their jobs?
③Why do they think so?
④How do they like their jobs?
2)、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3)、师生间的交谈
各小组口头表述讨论结果。教师以读者的身份同学生交谈,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读者需要得到的信息。
4)、然后确定写作框架,学生根据提纲和框架,进行合乎逻辑的扩展写作。
(2)运用各种口语实践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教师可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口头表达,或根据情景进行句型或词组操练,以提高其语言输出能力。例如教学了JEFC Book3 Unit4 Travel后,可提出以下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ravelling? Is it good or bad? What are the good points? What are the bad points? 学生们先小组讨论,然后以辩论、演讲等方式阐述观点。
3.读与写相结和
写的过程实际上是模拟读者阅读的过程;阅读也是模拟写作的行为。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一些“Chinglish”(中式英语),而且有些东西也把握不准。所以,老师可以精选各种文体的范文若干,让学生们背诵模仿,并分析他们的篇章布局和谴词造句,考试如遇类似的作文,便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三、讲究方法,加强指导。
英语中有句话“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平时不惜挤出时间上写作课,只有不断的强化练习,并且教师对作文训练及批改要讲究方法,加强指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下是本人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平时注重错题库的积累。
每次批改学生作文时要详细做好记录,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讲评。对个别错误较多的同学,最好能做到面批。另外,学生作文的错题库一定要保存好,过一阶段可以从中抽出一部分,以短文或单句改错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去做做。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了短文改错选题难的问题,而且这些错误均切中学生要害,都是他们平时易犯的错误,而这又与中考命题的思路相吻合;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印象,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2.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将错误较多的学生作文直接放到实物投影仪上或打印到幻灯片上,让学生集体批阅,当场发现并当场解决问题。这既直观有节省时间。另外,教师平时准备一些书面材料备在电脑中,同时附上参考答案以及相应的较详细的评分标准,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将他们调出并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进行即时作文,当场做,当场讲评,如时间允许也可以进行口头作文。
3.平时注重单词、词组及固定短语的积累。
单词、词组及固定短语是写作的基石,有些学生对单词的拼写不重视,结果写作文时就往往 会有一种提笔忘字的感觉。写出的单词有很多不正确,也就谈不上选好短语,拿高分了。当然,平时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固定短语和典型句型,一定要多操练,特别是一些重要且学生易错的。可以通过翻译句子、句子改错等多种形式反复训练。
4.防止非智力因素失分
中考卷面的好坏对书面表达的得分有直接的影响,因为书面表达属主观试题,是人工阅卷。有些考生书写时不注意卷面整洁,乱涂乱改,字迹潦草,难于辨认;有些则书写基本功太差,行距过小,字母过大或过小;还有些则乱用标点符号,英文字母的书写很不规范,“r”与“v”,“o”与“u”和“t”,“l”与“e”等分不清。这些直接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得分自然要低于所写材料本身应得的分数。所以,平时老师应加以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激励为主,走出困境
教师应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例如:书法规范及漂亮者优:标点符号正确者优:典型句使用恰当者优等。教师只有把评价学生的写作自始自终放在发现学生字、词、段、文方面的优秀之处和可取之处,学生才能从遭遇失败到尝试成功,从惧怕写到乐于并善于写,真正走出英语写作困境,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能力。
总之,在新中考形势下,我们应当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等方面多种技能的强化和训练,而且要注重笔头的表达。它对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质,更好地完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高度重视对学生写作方面的训练,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
第二篇:关于针对走出初中英语写作困境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走出初中英语写作困境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教材试用的不断深入,听说技能的训练在英语各阶段的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当然,这也是英语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我们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重视听说技能的提高固然重要,可问题是,许多地方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忽视了语言学习中的另一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根据笔者的经历和调查,目前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写作练习的时间少;二是不少教师抱有依赖和侥幸心理,误以为写作训练到初三时突击一下就可以了;三是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知识的指导(比如,如何用词、造句、组段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从最初不会写、盲目写到不愿写、惧怕写,直至最后拒绝写的恶性循环。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写作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一、高度重视,树立信心,培养写作兴趣
写是口头交际的书面再现。在很多情况下,写的功能是非口头所能替代的,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说提高听说能力是为了克服“聋哑英语”,那么,提高读写能力则是为了克服“文盲英语”。写作是目的性很强的社会行为,如果学生将来连e-mail都不会写,或连个人简历都不会填,又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使学生高度重视英语写作,引导学生树立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信心。初一经常进行简易而有趣的看图写话,让学生感到学英语的乐趣;初二开始可根据教学进程及相关单元课文内容,以不同形式编写短文,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人和事。并逐渐养成每周一篇的写作习惯。如教学了JEFC Book2 Unit15 What do people eat? 可布置学生写关于中国食品的内容(Chinese Food),可提供短文的开头或一些重要词。学生定会在平时的锻炼中不断提高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写作兴趣。
二、开展综合型教学,全方位提高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等。针对目前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惧怕写作、汉语式作文现象、语法错误多等问题,笔者认为,在平时应当开展综合型教学,将写作与语言基本技能(听、说、读)的训 练相结合,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来解决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诸多问题,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听与写相结合如果教师将听力理解与写作技能结合起来,即把写作限制在特定的情景中,可使写作练习成为综合型的交际性语言练习。听与写相结合的练习形式有:在听的基础上设计听写填空、正误判断并纠错、选择、听后笔述句子、根据所听内容概要写作、模仿写作等。听与写相结合的好处是:(1)、能在听写填空中暴露出学生拼写及语法问题。(2)、既可培养学生听音会意的能力,又可培养其谴词造句的能力。(3)、概要写作和模仿写作不仅能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检查其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还能检验其能否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特定情景和文体要求的短文。
2.说与写相结合布里顿(Britton,1970)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教师应当在教授写作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和丰富其口头表达的技能,因为口头形式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书面语的结构和措辞。说与写相结合的策略和具体做法是:
(1)通过师生间的交谈、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确定写作框架,并丰富写作内容。例如,在教学了JEFC Book3 Unit15 A doctor for animals 要求学生写What do my parents do?这一与课文话题有关的作文题。写作前教师可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挖掘题材:
1)、师生间的交谈
教师可提出诸如what.how.why.when 等形式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帮助其打开头脑中的材料库。如:
①What do your parents do?
②What do they think of their jobs?
③Why do they think so?
④How do they like their jobs?
2)、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3)、师生间的交谈
各小组口头表述讨论结果。教师以读者的身份同学生交谈,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读者需要得到的信息。
4)、然后确定写作框架,学生根据提纲和框架,进行合乎逻辑的扩展写作。
(2)运用各种口语实践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教师可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口头表达,或根据情景进行句型或词组操练,以提高其语言输出能力。例如教学了JEFC Book3 Unit4 Travel后,可提出以下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ravelling? Is it good or bad? What are the good points? What are the bad points? 学生们先小组讨论,然后以辩论、演讲等方式阐述观点。
3.读与写相结和
写的过程实际上是模拟读者阅读的过程;阅读也是模拟写作的行为。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一些“Chinglish”(中式英语),而且有些东西也把握不准。所以,老师可以精选各种文体的范文若干,让学生们背诵模仿,并分析他们的篇章布局和谴词造句,考试如遇类似的作文,便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三、讲究方法,加强指导。
英语中有句话“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平时不惜挤出时间上写作课,只有不断的强化练习,并且教师对作文训练及批改要讲究方法,加强指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下是本人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平时注重错题库的积累。
每次批改学生作文时要详细做好记录,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讲评。对个别错误较多的同学,最好能做到面批。另外,学生作文的错题库一定要保存好,过一阶段可以从中抽出一部分,以短文或单句改错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去做做。
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了短文改错选题难的问题,而且这些错误均切中学生要害,都是他们平时易犯的错误,而这又与中考命题的思路相吻合;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印象,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2.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将错误较多的学生作文直接放到实物投影仪上或打印到幻灯片上,让学生集体批阅,当场发现并当场解决问题。这既直观有节省时间。另外,教师平时准备一些书面材料备在电脑中,同时附上参考答案以及相应的较详细的评分标准,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将他们调出并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进行即时作文,当场做,当场讲评,如时间允许也可以进行口头作文。
3.平时注重单词、词组及固定短语的积累。
单词、词组及固定短语是写作的基石,有些学生对单词的拼写不重视,结果写作文时就往往 会有一种提笔忘字的感觉。写出的单词有很多不正确,也就谈不上选好短语,拿高分了。当然,平时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固定短语和典型句型,一定要多操练,特别是一些重要且学生易错的。可以通过翻译句子、句子改错等多种形式反复训练。
4.防止非智力因素失分
中考卷面的好坏对书面表达的得分有直接的影响,因为书面表达属主观试题,是人工阅卷。有些考生书写时不注意卷面整洁,乱涂乱改,字迹潦草,难于辨认;有些则书写基本功太差,行距过小,字母过大或过小;还有些则乱用标点符号,英文字母的书写很不规范,“r”与“v”,“o”与“u”和“t”,“l”与“e”等分不清。这些直接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得分自然要低于所写材料本身应得的分数。所以,平时老师应加以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激励为主,走出困境
教师应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例如:书法规范及漂亮者优:标点符号正确者优:典型句使用恰当者优等。教师只有把评价学生的写作自始自终放在发现学生字、词、段、文方面的优秀之处和可取之处,学生才能从遭遇失败到尝试成功,从惧怕写到乐于并善于写,真正走出英语写作困境,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能力。
总之,在新中考形势下,我们应当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等方面多种技能的强化和训练,而且要注重笔头的表达。它对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质,更好地完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高度重视对学生写作方面的训练,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
第三篇: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走出困境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常见错误解析
一.误用关系词
1.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when we spent together on the farm.2.This is the factory where he was invited to visit last month.分析:定语从句的先行词是表示时间或地点的名词或代词时,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不一定都是 when 或 where。关系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定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如果从句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而且其后没有宾语,就用关系代词 that 或 which 作宾语。如果从句的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或者是后面已经有了宾语的及物动词,就用关系副词。在句 1 和句 2 中,从句谓语动词 spent 和 visit 都是及物动词,而且后面又没有宾语,所以应分别将 when 和 where 改为 that 或 which。
二.宾语重复
1.As we all know it, the earth is round.2.The manager discussed the plan that they would like to see it carried out the next month.分析:如果关系代词在从句中作宾语,则谓语动词后面就不能再有宾语。在句 1 中,关系代词 as 作从句谓语动词 know 的宾语,因此,it 就是多余的,应去掉。在句 2 中,关系代词 that 在从句中作动词 see 的宾语,因此 it 也是多余的,应去掉。
三.缺少先行词或关系词
1.Is this park where his father works?
2.I went to the village they grew up.分析:定语从句前面必须有先行词和关系词。在句 1 中,关系副词 where 前缺少先行词,所以应在 where 前面加上先行词 the one(代表 this park)。在句 2 中,先行词 the village 和定语从句之间缺少关系词,谓语动词 grew up 为不及物动词,所以应在先行词 the village 后面加上关系副词 where。
四.whose 的误用
1.I live in a house whose the window faces south.2.This is the student whose's parents died in the fire.分析: whose 在定语从句中作定语时,应将其放到被修饰的名词前面,该名词前不能再有其他限定词。因此句 1 中应去掉 window 前面的定冠词 the。句 2 中的 whose's 是错误的,因此应去掉“ s ”。
五.忽略标点符号的作用
1.The old man has three sons, all of them are workers.2.Don't carry the pan out of the kitchen, in that case you might have the house on fire.分析:在使用定语从句时,如果主句和从句之间用了逗号,就意味着逗号后面是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如果关系词出现在介词的后面,则应为关系代词 whom, whose(指人)或 which(指物),不应该为 that 或 them。因此句 1 中的 them 应改为 whom,句 2 中的 that 应改为 which。
六.错认先行词
1.I was the only one in the office that was invited to the party.2.Do you remember one afternoon in America where a terrible earthquake took place?
分析:一般来说,先行词后面紧跟着关系词,其次再跟定语从句。但有时出于意思上的需要而在先行词和关系词之间插入了其他成分。在这种情况下确定哪一个是先行词,便是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在句 1 中,先行词是 the only one 而不是 the office。因此应将 that 改为 who,以免引起误解。在句 2 中,先行词是 one afternoon 而不是 America,故应将 where 改为 when。
七.不注重固定搭配
1.Such person like him can't be depended on.2.He went to the same university which his brother did.分析:当先行词被 such 或 the same 修饰时,其后的定语从句常由 as 引导,因此,such … as 和 the same … as 是固定搭配。所以,应将句中 1 中的 like 改为 as ;将句 2 中的 which 改为 as。
八.主谓不一致
1.I, who is your brother, have the right to prevent you from doing that.2.She is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has passed the exam this time.分析:定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和先行词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句 1 中的先行词是 I,因此定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 is 应改为 am。但当先行词是 one of 后面的 the students 时,定语从句的谓语动词常为复数形式;如果 one 前面有 the only,the very,the last 修饰,则说明先行词是 one,定语从句谓语动词常为单数形式。因此,句 2 中的 has 应改为 have 或在 one 前面加修饰语 the only 或 the very。
九.与其它从句混淆
1.This is the house in which he lives.2.This is the house where he lives.3.This is where he lives.4.This is in which he lives.分析:这四个句子中,前三个句子是对的。第四个句子是错的,因为 in which 不能在此句中引导表语从句。由于 in which 前面缺少先行词,因此也不能认为 in which he lives 是定语从句。
十.误用 as 和 which
1.Bamboo is hollow, as makes it very light.2.Which we all know, the earth is round.分析: as 和 which 用来引导定语从句时,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引导定语从句的 as 可以放到主句前面也可以放到主句后面,而引导定语从句的 which 只能放到主句后面。as 引导的定语从句表示“正像……那样,正如……”。例如: as is often the case(这是常有的事),as we all can see(我们可以看得见),as is known to all(大家都知道),as has been pointed out(正如所指出的那样),as is announced(正如所宣布的那样)。因此句 1 中的 as 应改为 which,which 在意思上指前面整个主句的内容,如果用 as,无论从意思上看还是搭配上看都不对;句 2 中的 which 应改为 as
第四篇: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
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
反思我们的写作教学,可以这样说:有多少未被关注的问题,也就会有更多的尚未尝试的办法。在这方面,许多一线教师做过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在不同层面上取得了成功,只是没有受到业内的充分关注。本文试图从寻找对策的实践层面,略谈一些体会,和同行交流。
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歌唱
写作是自我生命的活动。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教学中贯彻就更难了。从教学角度出发,教师总是得想,这次写作要达到什么目的,体现什么样的能力要求,期待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文章,等等。而学生未必会这样去想,对他来说,每一次作文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验,他要利用这次机会,反映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展现自己的想象与创造,他要借这个题目,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寄托。看起来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活动完全可以统一起来,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活动。
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关注自我”。学生最重要的写作资源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他的个人生活,是他所熟悉的事物。
作文是精神的活动。学生不是机器,机械地按标准复制产品;学生也不是政治家,总是要倾诉经世济民的宏论。没有必要让学生反复地在上下五千
年中寻找民族自豪感,没有必要让他们把“08奥运”说成生命中的头等大事。事实上,真正会写的学生,尝一脔而知味,他们能从柴米油盐一类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从里巷俚语中观察世相人情。写作者是享受生活百味的智者,不懂生活之美,一味地论证人生目标,远离自己的世界,必然笔下无物,面目可憎。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目光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呢?一个善于思考、发现的人,在写作上能“一触即发”,他的笔下,永远会有新奇的体现人的智慧的事物。在起始年级的写作课中,就应当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这种关注首先在于发现并丰富自己的生活。应试教学造成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确是事实,但某种程度上,一些学生缺乏想象力,不善于观察和联想,也会使他们感受不到生活中蕴藏着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事物。多年前我曾在作文课上要学生写出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的价格,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有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没多大意思,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我只说了一句:“回答不出来也没什么,只是这关系到你们的父母每天劳动的价值”,学生很受震动。1986年我教高二,有一次在作文课上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白纸,要他们“把爸爸妈妈的生日写出来”。全班近一半学生写不出来。那一次我的作文题是两题选一:“我是怎样记住父母生日的”,“我为什么忘记了父母的生日”。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那次作文写得特别好。看似单调乏味的生活其实有许多有待我们去开掘的富矿。囚徒的生活更是真正的单调乏味,可是十九世纪以来,许多作家在监狱中都能写出不朽的作品。这从另一面证明:只要你能想,就不愁找不到值得思想的事物。
我常对学生说“你的生活很重要”,但我们不是为了写好作文才去关注生活的,实在是因为生活在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生活太值得我们热爱。我在10多年前的一次作文课中,让学生写过“没有意义的一天”。之所以那样命题,是想到学生学写作以来,总是有教师和他大谈人生的意义,总是要他写“有意义的事”;而他的平凡的生活令他自卑,于是他不得不说假话;他认为社会的一切都重要,而自己不重要,他的生活没有价值,他的生命也没有什么价值。好吧,既然他已经说“我的生活没什么意义”,那就写一写这种“没有意义的一天”如何?然而结果很有意思——有些学生把每天那种“没有意义”的日常琐事描绘一番堆砌成文,发现这就是通常说的“日子”和“岁月”;不会写的学生说,连“没有意义的一天”都写不好,那的确是我的写作能力差了。有学生后来看到陈村的《一天》,感慨地说,过去太重视“意义”了,而生命中有许多事物是不能用简单的“意义”去认识的。
写作应该是个人情感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可在什么情境下,学生写作的激情会“一触即发”?一些教师的体会是:一定要让他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想写的欲望,那才是最好的教学。我虽未必愿意接受“情商”一说,但坦率地说,由于各种原因,作为写作者生命中不能没有的“感动”,在青少年身上日渐淡漠。我在不同的教学班试过,每次板书巴尔蒙特的诗句“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写完回头,总能看到两三位同学激动得热泪盈眶。——你可以相信,能被这样一句诗感动的学生,他的作文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写作应当成为心灵的歌唱,教师为什么不注意创设激发学生想象、触动他心灵的情境呢?
要熟悉学生的写作状态
何谓写作状态?对一个写作的学习者来说,它包括:是否有写作的准备;在写作过程中,他的思想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他有什么样的表达习惯,他的表达技巧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他对哪一种文体更加感兴趣,他的写作积累有什么特点;他是否愿意写,他喜欢写些什么题材,他写作的主要困难在哪里,等等。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写作状态没有足够的了解,其作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是难以想象的。
在一个教学群体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写作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随笔和其他交往途径,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
有经验的教师接手一个新班,只要写过两次作文,他对全班的写作就会有数;一个学期下来,看了每个学生的10多篇文章,对每个人写作的长短,也就基本了解了。谁长于议论,谁长于记叙,谁说话简明扼要,谁常能有诗一般的语言„„
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能帮助教师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例如,面对一道作文题,学生可能想起什么?他思考的范围有多大?他会如何选择?他会不会扬长避短?他有没有进一步调动写作资源的意识?如果选择某类题材,会出现什么障碍?行文中,他有可能在什么地方被“卡”住?„„如此,教师才有可能把握作文教学的规律,才可能不断地有“新点子”和新思路。
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助于正确判断他们的写作状态,帮助他寻找发展的机会。我曾注意到有几位学生几乎永远不会描写。这些学生性格沉静、内向,他们似乎不关注形象与细节;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发议论时颇有精神高度,善于分析事理。反过来,也有些学生,什么记叙文题目也难不倒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安排结构的能力,但是如果让他说明一
件事,往往颠三倒四,语焉不详。不了解这些,往往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这些,都应当是写作教学要关注的问题。
学生不愿意写,未必是没有可写的东西,也未必是不会写。他或许是在等待,或许是“不在状态”,或许仅仅是不喜欢这个题目。但教师无论如何
不要低估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不要把学生想得太幼稚,同时不能自以为是,高估自己。有一年江苏省作文竞赛,题目是“猜一猜,我有多爱你”,有评委担心学生去写早恋。这是很典型的一种教学自扰。结果选写本题的37名学生,没有一个去写男女恋情,而且立意新颖,境界高。学生未必那么俗,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他们最怕的是遇上一位自寻烦扰的教师,如果不幸让他遇上了,则有可能自我压抑,长期没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让学生享受写作的愉快,让他能自觉自愿地写,高兴地写。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好的作文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经常地命出让学生“眼睛一亮”的新题,必定能有效地调动大部分学生积极思维。请看下面这道题:
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来自清字佩弦,钱锺书字默存„„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你想给自己取一个宇吗?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最能表现个性和精神追求的一个,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学生见到这样的题目,不可能没有反应。他在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接触到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可是他自己竟没有想到过可以为自己取一个字(或号),姓氏依宗族沿袭,名为父母所赐,现在,他有了一次选择的权利与自由,他当然会有自己的思考。这次作文,很多学生绞尽脑汁,因为他知道,字号有可能流传,他必须郑重其事。我的班做完这篇作文后,在讲评中介绍了一些学生的字号,此后有些学生便以字相称。这道题来自一线教师的创造,现在已经编进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模块。
了解了学生,“点拨”才是有效的。
20多年前,有位高一的学生在随笔本上写了篇短文《信》,叙述的是在传达室接到一封信的经过。作者性格温和,写文章一向平实,习惯于平铺直叙。我问这位学生能不能改得有些吸引力,她没有信心。我建议她把这五六段文字调整一下位置,用独立的短语插入过渡,结尾不要有结果,留点空间让读者去想,可能会很有趣。这位同学用了一小时改了一遍,自己看了也吃了一惊,说:“怎么像小说了?”后来《语文学习》等多家刊物转载了这篇作文,于漪老师还专门写了评论。这位学生从此对“一波三折”、“尺水掀波”、“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了深切的感受,不用我再教她了。
经常有同行谈到高中生的记叙能力往往不如初中生。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比较复杂,应当注意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高中生追求理性思考,忽略了形象思维,他们的作文缺乏想象力,特别是无法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展开联想。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展开这样的思维练习。以下是几年前的一个课例。
师:现在我们来看窗外,那儿有一棵松树。你第一次注意到它是什么时候?快,快说!
生8:到这间教室以后,上课分神,看过它。
生9:记得是我站在树下等同学时,那是一年多前的事,站在它下面有20分钟。
师:想过什么没有?
生8:想过,觉得为什么只有这一棵树,孤零零的。
师:还有谁想说?
生9:我前些天想到这棵树,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人侵犯了自然要遭报应,我觉得应当说“教学楼离这棵树太近了”,而不是像有人说的“这棵树离教学楼太近了”。当时我想这句话应当这样改一改。
师:很好,善于推敲,这是语文学得好啊。还有吗?
生10:我忽然有些害怕,——我刚刚注意到这棵树。
师:是吗?那你想了些什么?
生10:我在想,树就在我身边,我竟然麻木到这种地步,一年半了,还没发现它,我因此在想:我有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
师:比如班上的同学,和他们都说过话了吗?全问过好吗?和每个人交流过吗?
生10:想想是有点问题,我自己的问题。
生11:我看到这棵树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它有没有100岁;如果有,那它就比我大爷活得还长。
师:看,南面那一棵,100多年了,鸦片战争之前就站在那里了。
生11:我想,如果它有思维和情感,那我们今天从课本中学的历史,都在它眼中。
师:想一想,在这棵树下,发生过什么事?
生11:可以有很多。也可以编出很多。
师:“编出很多”?你所谓的“编”,也有许多事是可能发生的,这就是所谓“文学的真实”。
生11:很多小说和电影作品都是这样。
师:比如,又到了桂花飘香的时候了,喜欢吗?
生:(众)喜欢。
师:很多年了,我从来没听说有哪位同学不喜欢桂花香的。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几棵树是谁种下的?栽树人是位什么样的人?他种下了这些桂花后 到哪里去了?他种下这些树的时候凝望过它,并有过遐想吗?
生12:也许是学校的一位老工人,头发花白,很和蔼的一位。
生13:也可能是青年人,比如,当年的学生。
生14:也许是个小女孩,像奥达尔卡(阿斯塔菲耶夫小说《禁忌》中的小姑娘),现在是位老奶奶,我能想象当年她提着小水壶看着这棵树的样子。
师:我想象,那是位老花匠,他栽下这棵树后,擦了一下汗,坐在这里吸了一袋烟,在第一次长出小小的花骨朵时,他就深深地吸一口气;也许那是个孩子,把爷爷无意中丢下的树苗随意地栽在了这里,从此就再也没有来过这里;也许,那是位穷苦人,靠栽树养家糊口,他种下这棵树,想到自己的生命根本不可能有树长久,叹息了一声离开了„„总之,飘起的桂花香,会引发我们想象好多可能的生命故事。(引自王栋生:《培养想象力:敢想会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7期。)
能不能把文章写好,首先在于思维的品质,其次才是表达能力。教师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细节上多下工夫,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敏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使之能有效地和生活契合,虽然未必能达到联想心骛八极、议论切中肯綮的境界,但是从此不怕作文,则未必是很难的事。
在“聊”中打开思路
在中学教学阶段,写作还是受到重视的,除了高考因素,更在于它毕竟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重要的是“怎么教”。目前,教师“不会教,教不好,不想教”成了普遍现象。有些同行认为没有单编的写作教科书,致使教学效果不好。此论恐难以成立。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写作》使用两年来,很多学校安排学生自学,没有专门安排课时。为什么会这样?是不重视吗?未必,乃是有了教科书也不会教。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多写”,在“练”中提高,不能纸上谈兵。但是,“练”也要看效果,如果学生享受不到“练”的愉快,无休止地“练”只会消磨他的写作热情。
在“写——改——讲评”的基本程式上,能不能提高效率呢?应当注意到,教学中许多学生并没有做好写作的准备,他甚至对写作还没有认识(或者
说“没有感觉”),已经被动地一篇篇地写起来了;在写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特别想与老师沟通,了解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缺点,却没有机会;有的则丧失了写作的信心。
不少教师尝试过在作文之前对学生作启发式的讲话,但那样做也会产生他预料不到的结果:他的讲话有可能干扰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构思很容易“入套”。我们经常会看到,几十名学生的作文构思雷同,只有表达上的差异。
启发式地“谈作文”是有必要的,特别是经过一个阶段的写作之后,学生需要整合写作资源,需要提高构思表达的技巧。如果能有一种活跃灵动的 对话,启示他在构思立意和表达上不断地“再朝前跨一步”,他便有可能获得新的“路数”。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这种有效的作文对话。以下是一次“谈作文”中的一个环节。
师:还有点时间,我们再来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台湾出版的一本书中的。
上课时,教师在桌上放了个瓶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鹅卵石,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鹅卵石全放进去了,他问学生:“这瓶子是不是满了?”„„
学生:这个故事我听过。但说的不是教师和学生,说的是禅师和小和尚。
学生:我也听过的。
师:既然不少同学听过,我只需简单说了。
„„然后同学们说:“满了。”教师再从桌底下拿出一小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瓶口倒进去,摇一摇,还可以加一些,问学生:“现在是不是满了?”这时学生受到启发,纷纷说“还可以放”,放什么呢?
学生:沙子。
师:对。放过沙子之后呢?
学生:(许多同学插话)还可以倒水。
师:„„我就不详细介绍。那么请大家说说:这位教师做这个实验是想告诉学生什么?
学生:是想说“艺无止境”。
学生:我记得禅师和小和尚的对话,好像是要说“修炼是没有止境的”。
师:都对。还有没有?
学生:好像可以用来说“任何事物永远有发展的可能”。
学生:我看过原文,好像是说从利用空间得到启发,去利用时间。
学生:我觉得,虽然是同等的空间,有的可以放置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东西,有的却不一定。
师:很好,还有没有?
学生:我想到一点,不大确定,我觉得:放东西的先后是有讲究的„„
师:很好,你好像有点犹豫,大胆说,机会不多了,快下课了。
学生:如果先放的是水、沙子,最大的鹅卵石就有可能放不进去了。
师:说得真好,你的思考不同一般。但是这“先放”与“后放”给了你什么启迪呢?
学生:生活中,或者人生中有些重要的东西、大的东西先要解决好。
师:这“重要的东西”、“大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先放在“瓶子”里?——我们可以把这个“瓶子”当作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当作我们的心灵。课后我们都来想一想这个问题,好吗?(引自王栋生:《思考问题的“路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知道他们写作上的“长”与“短”,更有价值的是让他们积极地去想。我在教学中,每学期都会组织四五次作文对话,用整节课的时间和学生“聊”,而且并不一定是为了配合一次具体的写作。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打开思路,启发他积极思考,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实践证明,“作文对话”有明显的效果。有一部分学生原本不过是听听,但后来发现他们开始主动地做笔记
他记下来的是些什么呢?一—分析问题独特的视角,他的“思维盲区”,别人的精彩表达,历史事件的启示,一个有趣的故事,某个人物的睿语,等等。学生喜欢听“说作文”。写什么,怎么写,他很愿意有个借鉴,或者想从其他人的构思与表达中获得“灵机一动”。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视野狭窄,而一次有趣的谈话,可以给学生打开几扇窗户,感受八面来风。这样的对话,有可能触发他的灵感,开拓他的视野,启发他的想象,进而激发他的写作欲望。
教师要善于发现,从现实生活中抓住机会展开有效的对话。学生对生活实例往往比对教科书有兴趣。下面是去年一节课的实录,那天的话题刚好是“准确而简练地表达自我”。
师:先问一件事:今天晨会上大家为什么不断地笑?
生:因为那位演讲的同学说话很搞笑,比上星期高一的那位还要厉害,一个腔调。
师:什么叫“搞笑”?
生:他说话太“花”。明明可以质朴一些的,他偏要追求华丽的词藻,和他平时说话习惯截然不同。
师:你们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利“花”的表达?
生:现在好像流行这种形式,电视新闻和广告经常有这样的语言。
生:他肯定以为这样“很文学”。
生:“花里胡哨”会出岔子,大浮华就有些肉麻了。XXX就说他“被麻翻了”。(笑声)
师: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这个问题。没想到课前又看到这种活生生的例子。
表达要简练,倒不一定因为“言多必失”。我们讲简练,不是论文章的篇幅,而要看作者的表达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有作用。
比如今天晨会上那位同学的演讲,意思是好的,演讲者很有激情,想打动听众,可是那个套路和浮华的语言害了他,让他失去了听众。回顾一下听报告听讲座的经历,对报告人的语言表达,你们有些什么样的体会?
生:我喜欢听生动的,风趣的,有结结实实内容的。上次XXX教授来,讲了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
生:XXX先生的报告也不错,但是他一讲到理论术语我就傻了,慢慢地也就走神了。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XXX老师。有一次座谈会他的发言只有五分钟,说得很干净,全在点子上。
师:同学们听报告时,经常不耐烦,做小动作,讲话,有时是个人修养问题,有时也可能是报告人的表达不够简练。
生:有时未必是内容不重要,而是报告人不会讲。10分钟可以说完的话,他偏要凑满一小时甚至拖成两节课,还埋怨“会风不好”,这就很容易让我们心烦。其实我们真的是很能忍的„„
师:这样看来,你们也知道表达应当简练、准确。听别人说废话,你们不耐烦,可是为什么你们的作文起笔就喜欢说废话呢?下面读几篇作文的开头,大家也评一评„„
这是一次随机谈话,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至少以后轮到他们在会议上演讲或发言,他们会想到要追求“准确”、“简练”。
当然,怎样说,说什么,教师要有目的和计划,要依靠自己的积累,要有课堂智慧。一些教师自己不具备观察意识,让他和学生谈“观察”,除了教科书上的老生常谈,他举不出一个鲜活的例子,他自己不善于剖析身边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自己的发现,同时没有智慧传达自己的写作灵感,学生也就很难受到启发,进而也就无法体验“观察”和“感悟”的乐趣了。
在自由状态下写作
写作是个体生命的活动,写作教学能否为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环境,并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发展,可能是现今必须考虑的问题。
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更能从中发现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有几年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学生的自由作文往往比按教学程序安排的作文更有生气。特别是“课外练笔”或“每周随笔”,因为和课堂作文相比,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写作空间,他能尽情地发挥。有些学生的课堂作文淡而无味,而他在随笔中却能展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因为有那个“随”,他的束缚就少得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来自广泛的阅读和自由写作。1999年至2001年,应多家出版社的请求,南京师大附中共出了五套14本学生 作文选集,入选的文章百分之八十选自学生提供的自由作文。
学生的个性与趣味有所不同,而课堂作文题目统一,有具体要求,这样他未必能扬其所长。如果能有一个自由写作的阶段,再给他一块自由写作的空地,题材放开,形式放开,字数也放开,他必定能感受到自由写作的愉快,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写作有自己的期待与渴望。在不同学习阶段(指初、高中)的第一年,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先培养学生写作的热情,让他愿意写、想写,教师再适当地教他一些文章“规矩”,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一些教科书的编写也注意适当地给学生一些自由写作空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每个专题的写作部分都有一句“从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 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这种松动,既照应了专题教学目标,也给学生一定的写作空间,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发展需求。
当然,我们不可能以自由写作取代写作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对写作能力目标的描述,教科书有统一要求,学校教学有统一要求,教师不能放手不管,什么都不教。让学生有自由写作的空间,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写作中寻找并摸索写作的技巧,不是让他藐视写作的章法。
作文有“规矩”吗?其实没有。留传下来的前人佳作,有几篇是“课堂作文”?有几篇是“讲规矩”做出来的?作文教学要讲基本章法,让学生习得技巧,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但如果把技巧当作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就给自己的思想套上了锁链。教师过多地指导学生按“规矩”写,学生写起 来也许会比较“熟”,比较“顺”,只是那样做非但培养不出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千篇一律的格式作文也令人生厌。又如,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是不是一定要按“文体程序”、“阶梯训练”教学?学生有兴趣选择不同文体做写作尝试,不必要等教学计划的安排。他的自由作文可以是散文和诗,可以是杂感、笔记,可以是喜剧小品、短剧,可以是自拟的广告词,也可以是小说,等等,只要他愿意,就可以选择任何文体去写作。教师要有信心、有耐心,鼓励学生放胆尝试,并允许他们失败。曾有位学生尝试写中篇小说,一个学期“连载”七八次,后来发现收不了场了,便在本子上写了个“无限期待续”。——你以为他失败了?没有。在这七八次写作中,他有了创作小说的体验,他的叙述和描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有了文学语言的表现意识。此时如让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他会喊难吗?
作文教学有“规矩”吗?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写作是创造,写作教学也得有创新。浙江一所名校有位教师让学生自由写作,规定每学期交8篇作文,可以一次交清,也可以分批交;时间不限,可以在学期初交,也可以在期末交。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她的学生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没有必要夸大作文教学的困难,我们更应当看到教师的教学勇气和智慧,看到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的探索,如果应试教育的压力能有所减轻,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关注能趋于理性,老师们的改革思路会更加开阔,方法还能更多一些。
第五篇:走出困境作文
走出困境作文
走出困境作文
(一)漫步于繁华的街市,残阳攀上了无延的天际,把世界渲染得不可一世。抬头望,却只觉得内心一片迷茫。十字路口,四条分岔路,我应该选择哪一条。
生活就像一盘美味佳肴,色泽鲜艳,味道鲜美。可是当酸甜苦辣咸在你嘴中混合搅拌,你的味蕾还会觉得这盘 佳肴 美味吗?
突如其来的的悲伤冲破了我这时所有的理智,在附近找到了小亭子,不得不泪流满面。行人来来往往,并未注意到不远处的亭中有个渺小的身影。少有路过的孩童拉着大人的手指向我,也被匆匆拉走。看吧,如今社会的冷漠。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束车灯照在我脸上,稍纵即逝。我抬起头,泪眼模糊。在一片朦胧之中,我想看清这个世界。
代替残阳血红的是深蓝色,随后又转为无尽的黑。这个世界本应该和天空一个颜色,却因为街灯的点缀而变得与众不同。
百年老树古怪的身影挂上了星星点点的小灯泡,发出了让人心静的白光。有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那树上的精灵也随风舞动。沿街的草丛中装上了绿色的霓虹灯,乍一看使人心惊。若能继续欣赏,便会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它们变得神秘。其实他们本身就是纯粹的绿色,只不过因为丛林与他们相呼应转而变得美好。
清一色的房屋早早就装上了灯管,如今才发出绚丽的光彩。渐变的颜色使得死气沉沉的建筑物有了生机,他们像古老的宫殿,却又像摩登的别野,周围笼罩着迷人的光环。灯红酒绿,繁管急弦。在任何一个上流的社会都通用的词语。可曾想过,普普通通的红绿灯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它们永远在人们的上方,抬眼就能看见。在种种亮丽灯光的衬托中,它们显得卑微,渺小。可是他与所有点缀的灯不同,它们为人们指明了方向,在黑暗中清晰不已。
我无法描绘他们在夜色中是如何的光明伟大,但这时却让我的心豁然开朗。
形形色色的灯赋予着自己特有的光芒,照进了我被蒙蔽的心中。那些乌云掩盖的尘垢被一洗而尽。
漫步最大的好处不是能见到许多美好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际遇下,忽然重新认识了自己。这一次,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生活从不会因为我们的放弃而简单一丝一毫。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挫败就忘记了原来想要到达的远方,生活不一定是一直美好的,但一些事能让我们变得坚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我们却被一个水杯约束了生命。
身后的灯光依然闪烁着,而我早已因为它们而豁然开朗。
走出困境作文
(二)风迎着我走来,雨随着风的怒吼,点点水珠滴落在我的身上,任凭风与雨的交织,我知道,不能停下,哪怕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走上前去,尽管你不知何时会摔倒,但风会停止,雨会停止,你终会站起。
不要等待,风雨道路总是泥泞、人生之路总是坎坷,困境总是需要爱的呵护,一点感动、一些安慰、一声呼唤。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让我用风雨作舟,手脚为航,划过彼岸。
挫折是我成长必备的良药,虽苦,但沁人心脾:没有挫折,也许我还沉浸如花的梦中,还一味的自我为是,放浪不羁。挫折,你教会了我;路错了,从走一条:失败了,再次站起;花谢了,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没有你,我将不会知道成功为何物,胜利需要付出多少代价,终点需要洒下多少汗与泪。感谢你——挫折,是你,让我不住任性,不在徘徊。有你,我将不在孤独。
历练让我不在放肆与张扬,不懂得辛苦,就不知道来之不易,不下河,就知水之深浅。放肆是我曾经许下的诺言,张扬是因为我无所畏惧所放下的错。历练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百折不挠的爬起,从不为放弃找任何说辞,也从不为失败找任何借口。总是会有一些不如意,但是,有一天当你站在最高处时,你还会觉得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吗?
时光是那样的无情,他夺去了你我青春,夺去了你我还未寻回的梦,夺去了我们曾经许下的誓言。我无法挽留,就让他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吧,任凭海浪的吹打与狂风的怒吼。我总是一往无前。
我再次站立,只因有你的存在。我要向你宣战,害怕只会让我更加退缩,只有前行,才是我唯一的夙愿。
走出困境作文
(三)不管你怕不怕困境,现实中的困境却无法避免。
一、根源何在
困境中的人们总爱呼天叫地、埋怨世道不公,结果不但走不出困境,而且陷入了更痛苦的深渊,丝毫不见“柳暗花明”的转机。
办法,我们总会得到!我们不愿囿于困境之中,我们渴求解脱!
“根源何在?”一个声音响彻脑际。对呀,“唯物主义论”主张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猛然间,一个例子涌入脑中:有两个人做生意折了本,仅剩一文钱,其中一人准备扔掉时,另一个灵机一动,说:“有办法了。”于是他们用一文钱买了几张彩色纸,再捡起些树枝,做成了一些玩具小风车,拿到集市去卖,很快便销售一空。而后他俩用所得的钱做本钱,继续做这不起眼的生意。几年过后,他俩成了富翁。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困境”的“困”,在于人的“不能”。我恍然大悟!
二、最重要的
要走出困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实干精神。自古以来,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人。古语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就告诉我们:唉声叹气不是办法,幻想憧憬不是办法--只有信心十足地去干,才能走出困境。正所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如果不去干,建国初期,我们也不会建大庆、胜利等大油田,使我国摆脱了靠进口钢铁、洋油过日子的困境;如果只是干等干靠,比尔·盖茨也不会当上微软公司的总裁,一跃成为世界首富。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五万次左右的实验,发明了蓄电池;狄更斯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只言片语,写出许多文学巨著;著名科学家竺可桢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直到1974月2月6日临终的一天还不忘做科研记录。不靠自己,能行吗?有飞来的山、落镜的湖,有背来背去的王屋太行,名山大川自可以用传说来解释,惟有长城不能。因为只有“干”才是筑起万里长城的一块块扎扎实实的“青砖”。因此,我们应该说:困难算什么?我们能干!
三、百折不挠
古今中外,能成功的人从来都是敢于承受挫折的人。如果一个的内心脆弱,不能承受哪怕是轻微的震颤,那他必会成为困难的俘虏,永远一事无成。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司马迁忍受遭宫刑之痛完成《史记》;贝多芬克服耳聋的巨大障碍,写成了世代不朽的《命运交响曲》,如此事例,不胜枚举。敢于直面人生挫折,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即使眼看山穷水尽,仍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如上之言而为,还怕什么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