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教师如何走出专业发展困境
农村小学教师如何走出专业发展的困境
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推进和步步深入,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新课程、新教材不相适应的矛盾渐渐凸显出来。特别是山区县的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很长时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而今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新要求,很多教师大有“力不从心”之感,实施新课程举步维艰。
一、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1、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较差。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不同学科知识、学科内部知识与学生经验综合起来予以整合,这对我们农村学校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农村小学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教师,他们扎根山区,忠诚农村教育,靠过去读师范时的“老本”教了几十年,极少有外出学习“充电”的机会。进入课改后,他们面对新教材的新知识、新视野和综合性学习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正确理解、把握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十分有限,致使课程标准的要求大打折扣。
2、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滞后。农村小学教师因为长期困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很少看到外面课改的风景,也看不到农村学校自身潜在的优势。总以为所在地区条件差、环境差、学生素质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离我们很远,因而教学改革与研究深入不下去。课堂教学多以教师灌输为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演绎成简单的“合座”讨论,综合性学习与拓展训练被简化成书面作业,“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极为普遍。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力。一是部分老师习惯于过去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做法,不善于发现、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造成资源浪费;二是部分老师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远程教育资源不会用,有的教师连上网就很困难,享受不到互联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课堂教学多是冷冰冰的老面孔,教学效率不高。
4、同伴互助起点低,教研活动长期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低效率状态。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的优秀教师或学科骨干教师紧缺,身边缺少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起点低,听课评课讲成绩的多,讲问题和不足的少。有的干脆直言,“我看不出这节课有什么问题”,大家水平相当,“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然就没有多大的驱动力。有的学校进入课改几年了(我们山区县是2004年正式进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同过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5、教师个人自学和校本教研苦于没有时间。农村小学的教师学科教学兼职过多(一个语文或数学教师,同时要兼任思想品德、或音乐、美术、或科学课、校本课程等),教学头绪一般多达4—5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和管理学生的日工作量任务重。从早到晚,教师整天疲于奔命。备课、钻研教材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读书看报成了一种奢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个人更新知识的学习“充电”、校本教研等如果没有学校领导与管理层面的支持,是很难落到实处的二、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综上所述,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很多。但细细梳理起来,我认为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自我专业意识薄弱。有的老教师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过去打的货用了这么多年,而今还能应付下去,想再提高很困难;部分中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学历合格甚至超标了,教小学绰绰有余,不学也过得去。进入课改后,很多教师日渐感到了课程改革的压力,认识到自己理解、把握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但就是缺少奋起直追的实际行动。“别人能过的门槛我也能过”,互相观望、得过且过的思想阻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不到位。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整体规划,也没有建立奖励或激励机制,促成了“学与不学一个样”的消极因素。加上教师专业职称评聘管理不到位,对不同职称的后期管理没有按要求“对号入座”,高职高薪的和低职低薪的干的活儿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影响了教师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工作负担偏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现象十分突出。我曾经到过一所农村小学,走进教师办公室一望,多是头发花白的老同志(仅校长和主任年轻一点儿),13位教职工平均年龄51.8岁。他们的日常工作除了3—4个头的学科教学外,还要负责学校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与安全管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年纪大的老师,虽说教学经验丰富,但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又苦于没有时间自学提高,教改信息相对封闭,因此,他们的专业发展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
三、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容乐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应怎样做才能有效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呢?我以为应从以下诸方面入手:
1、加强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在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增强教师自我专业意识。教师自主意识的觉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教师个人要加强教学反思,从一个个典型案例中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切实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其次,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教学评价和质量管理,要通过听课评课和教学质量检查等评出优劣,切实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紧迫感。
2、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计划和目标管理。学校应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要办学目标之一,对老中青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的教师分别提出专业发展要求,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学校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评估。教师应根据教学岗位要求和工作实际搞好“查漏补缺”,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达标计划。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完成情况应做到有检查、有记载、有奖励。
3、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建设,着力建构“研—训”一体的校本教研新机制。农村小学教师不可能脱产进修学习,主要是在职研修。因此,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我认为学校应尽快建立以下三项制度:一是成立以乡镇中心小学为龙头的校本教研(培训)领导小组,中心小学校长与农村面上小学齐抓共管,做到资源共享;二是要建立校本教研(培训)学习与研讨制度。抓住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中的共性问题,拟定学习研究专题,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确保每月每周的学习落到实处;三是建立校本教研对话交流、经验共享制度。充分发挥本地教研骨干、学科带头人在课改实验中的“领头雁”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研讨或深度会谈,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4、建立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校际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学校师资力量强的优势,为农村面上学校搭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平台,有计划地开展优质课教学观摩和课题研讨活动。同时,在县城小学大力提倡“送教下乡”或教研“扶弱”活动,积极寻求与城镇学校建立新课程学习伙伴关系,着力改变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一潭死水”的现象。
5、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城镇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师资力量雄厚,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力度大。因此,开展城乡教师交流,鼓励县城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间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差距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为这一举措拍手叫好!农村学校要以城乡教师交流为契机,加强校本教研和培训,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6、创新教学教研管理模式,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自学空间和时间保证。一是在教师任课安排上要打破过去平均分摊课程科目的作法,学科教学和综合性强的课程要相对集中,以减少老师备课的头绪;二是要打破过去备课程式化、形式化的要求,尽量减少教师拼命抄教参的无效劳动;三是各项检查要为农村教师“减负”,尽量减少多层次的重复的各类检查,以保证教师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7、积极寻求政策支持,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学习经费(如外出学习培训、购置校本研修资料和教师专业书籍等)。农村小学教师一般工资不高,家庭负担较重,加上学校办公经费紧张,有很多学习培训他们无法参加,有很多专业书籍他们无钱购买。因此,国家和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的比例,并把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经费列入其中,作为专项经费落实到农村学校。农村教师校本研修、读书自学情况应纳入相关考核和评价。
总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关注农村学校,关注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排忧解难,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只要我们想到了,我们就一定会努力去做到。我相信,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之日,就是农村基础教育教育质量大回升之时。
第二篇:走出困境作文
走出困境作文
走出困境作文
(一)漫步于繁华的街市,残阳攀上了无延的天际,把世界渲染得不可一世。抬头望,却只觉得内心一片迷茫。十字路口,四条分岔路,我应该选择哪一条。
生活就像一盘美味佳肴,色泽鲜艳,味道鲜美。可是当酸甜苦辣咸在你嘴中混合搅拌,你的味蕾还会觉得这盘 佳肴 美味吗?
突如其来的的悲伤冲破了我这时所有的理智,在附近找到了小亭子,不得不泪流满面。行人来来往往,并未注意到不远处的亭中有个渺小的身影。少有路过的孩童拉着大人的手指向我,也被匆匆拉走。看吧,如今社会的冷漠。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束车灯照在我脸上,稍纵即逝。我抬起头,泪眼模糊。在一片朦胧之中,我想看清这个世界。
代替残阳血红的是深蓝色,随后又转为无尽的黑。这个世界本应该和天空一个颜色,却因为街灯的点缀而变得与众不同。
百年老树古怪的身影挂上了星星点点的小灯泡,发出了让人心静的白光。有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那树上的精灵也随风舞动。沿街的草丛中装上了绿色的霓虹灯,乍一看使人心惊。若能继续欣赏,便会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它们变得神秘。其实他们本身就是纯粹的绿色,只不过因为丛林与他们相呼应转而变得美好。
清一色的房屋早早就装上了灯管,如今才发出绚丽的光彩。渐变的颜色使得死气沉沉的建筑物有了生机,他们像古老的宫殿,却又像摩登的别野,周围笼罩着迷人的光环。灯红酒绿,繁管急弦。在任何一个上流的社会都通用的词语。可曾想过,普普通通的红绿灯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它们永远在人们的上方,抬眼就能看见。在种种亮丽灯光的衬托中,它们显得卑微,渺小。可是他与所有点缀的灯不同,它们为人们指明了方向,在黑暗中清晰不已。
我无法描绘他们在夜色中是如何的光明伟大,但这时却让我的心豁然开朗。
形形色色的灯赋予着自己特有的光芒,照进了我被蒙蔽的心中。那些乌云掩盖的尘垢被一洗而尽。
漫步最大的好处不是能见到许多美好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际遇下,忽然重新认识了自己。这一次,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生活从不会因为我们的放弃而简单一丝一毫。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挫败就忘记了原来想要到达的远方,生活不一定是一直美好的,但一些事能让我们变得坚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我们却被一个水杯约束了生命。
身后的灯光依然闪烁着,而我早已因为它们而豁然开朗。
走出困境作文
(二)风迎着我走来,雨随着风的怒吼,点点水珠滴落在我的身上,任凭风与雨的交织,我知道,不能停下,哪怕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走上前去,尽管你不知何时会摔倒,但风会停止,雨会停止,你终会站起。
不要等待,风雨道路总是泥泞、人生之路总是坎坷,困境总是需要爱的呵护,一点感动、一些安慰、一声呼唤。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让我用风雨作舟,手脚为航,划过彼岸。
挫折是我成长必备的良药,虽苦,但沁人心脾:没有挫折,也许我还沉浸如花的梦中,还一味的自我为是,放浪不羁。挫折,你教会了我;路错了,从走一条:失败了,再次站起;花谢了,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没有你,我将不会知道成功为何物,胜利需要付出多少代价,终点需要洒下多少汗与泪。感谢你——挫折,是你,让我不住任性,不在徘徊。有你,我将不在孤独。
历练让我不在放肆与张扬,不懂得辛苦,就不知道来之不易,不下河,就知水之深浅。放肆是我曾经许下的诺言,张扬是因为我无所畏惧所放下的错。历练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百折不挠的爬起,从不为放弃找任何说辞,也从不为失败找任何借口。总是会有一些不如意,但是,有一天当你站在最高处时,你还会觉得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吗?
时光是那样的无情,他夺去了你我青春,夺去了你我还未寻回的梦,夺去了我们曾经许下的誓言。我无法挽留,就让他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吧,任凭海浪的吹打与狂风的怒吼。我总是一往无前。
我再次站立,只因有你的存在。我要向你宣战,害怕只会让我更加退缩,只有前行,才是我唯一的夙愿。
走出困境作文
(三)不管你怕不怕困境,现实中的困境却无法避免。
一、根源何在
困境中的人们总爱呼天叫地、埋怨世道不公,结果不但走不出困境,而且陷入了更痛苦的深渊,丝毫不见“柳暗花明”的转机。
办法,我们总会得到!我们不愿囿于困境之中,我们渴求解脱!
“根源何在?”一个声音响彻脑际。对呀,“唯物主义论”主张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猛然间,一个例子涌入脑中:有两个人做生意折了本,仅剩一文钱,其中一人准备扔掉时,另一个灵机一动,说:“有办法了。”于是他们用一文钱买了几张彩色纸,再捡起些树枝,做成了一些玩具小风车,拿到集市去卖,很快便销售一空。而后他俩用所得的钱做本钱,继续做这不起眼的生意。几年过后,他俩成了富翁。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困境”的“困”,在于人的“不能”。我恍然大悟!
二、最重要的
要走出困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实干精神。自古以来,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人。古语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就告诉我们:唉声叹气不是办法,幻想憧憬不是办法--只有信心十足地去干,才能走出困境。正所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如果不去干,建国初期,我们也不会建大庆、胜利等大油田,使我国摆脱了靠进口钢铁、洋油过日子的困境;如果只是干等干靠,比尔·盖茨也不会当上微软公司的总裁,一跃成为世界首富。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五万次左右的实验,发明了蓄电池;狄更斯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只言片语,写出许多文学巨著;著名科学家竺可桢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直到1974月2月6日临终的一天还不忘做科研记录。不靠自己,能行吗?有飞来的山、落镜的湖,有背来背去的王屋太行,名山大川自可以用传说来解释,惟有长城不能。因为只有“干”才是筑起万里长城的一块块扎扎实实的“青砖”。因此,我们应该说:困难算什么?我们能干!
三、百折不挠
古今中外,能成功的人从来都是敢于承受挫折的人。如果一个的内心脆弱,不能承受哪怕是轻微的震颤,那他必会成为困难的俘虏,永远一事无成。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司马迁忍受遭宫刑之痛完成《史记》;贝多芬克服耳聋的巨大障碍,写成了世代不朽的《命运交响曲》,如此事例,不胜枚举。敢于直面人生挫折,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即使眼看山穷水尽,仍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如上之言而为,还怕什么困境?
第三篇:《走出困境》读后感
《走出困境》读后感
摘要:
这本集子里的六十篇心灵小品,分为六章,一、在事业路上跌倒了,别气馁!站起来,没有什么不可能克服„„
二、残疾厄运缠身,不灰心!有信念,奇迹自会出现„„
三、另一半不爱自己了,随缘吧!凭着爱,终会找到最珍惜自己的人„„
四、遇上了竞争对手,不畏惧!感恩吧,跨过难关就有进步„„
五、遭遇天灾人祸,请振作!抹干泪,这是上天对万物的考验„„
六、积极走出困境,不太难!要知道,我们有信念就可以„„
围绕着人生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困境,包括事业失败、疾病缠身、感情破裂、与人结怨、天灾人祸等。启迪我们如何走出事业困境、健康困境、感情困境、人我纷争及恶性竞争带来的困境,以及天灾劫难带来的困境。
愿集子中的小故事,能为我们增添一点智慧,一点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自信和能量。
正文:
困境,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永恒话题,但困境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跌入困境后没有勇气走出来。
如果说人生是大海,那么困境只是其中一朵骤然起伏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一首音乐,那么困境只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我们希望天空纯美无瑕,却常常有狂风和暴雨;希望大海风平浪静,却常常有狂风和恶浪;希望人生一帆风顺,却常常有困境和忧愁。
困境是成长的养料。只有经历考验、磨炼,训练才能成为生命的教练。面对困境,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习如何在风雨中翩然起舞。
困境,困难的处境。当我们在一定的环境中无论是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时,我们说,这样的环境是困境。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一帆风顺是无稽之谈。不必为被解雇或者事业上的一时挫折而沮丧失落。过去的灾难只是一种人生经历,只是让我们换了另一种方式去重新生活。如果我们笑对困境,就可以把消极的心态变为奋斗的动力,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笑对困境,就可以使山穷水尽的失意者斗志昂扬。
张海迪我们应该不陌生,她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笑对困境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愤学习,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让我们不应该陌生的应该是我们身边忙忙碌碌的人们,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烦恼,但是他们仍用笑脸迎接太阳升起落下的每一天。
回顾我们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就不难发现:点亮自己灵魂之光的,往往是一些磨难或困苦的境遇。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
就像一颗瘦小的小草在怒吼的狂风中依旧碧绿,即使今年它枯黄了,明年的它照样会生机勃勃地生长。“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没有经历过困境的人,他的生命不会有内涵;一个没有经历失败的人,他的人生就不会丰富,他将永远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也正是因为生活中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境,才有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如果你跌倒之后能够再次爬起来,那么你的心中就会涌起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挤沧海”的豪情壮志。
其实我们是上帝很偏爱的那一个,上帝给予了我们财富,一个叫做困境的东西。对于困境我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果一件事你没有办法改变,就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给的磨难。痛苦的过一天和笑着过一天,我们当然要笑着过一天!困境让我学会了什么?它让我学会了坚强、向上、勇敢„„当你、我、他身处困境时,请看看蓝天,那是你乐观的心胸;看看大海,那是你坚强的意志;看看绿地,那是你向上的精神。
它激励着我们要在今后的道路上更加勇敢的前行。其实,困境中很锻炼一个人,它会在你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迈向成功。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永远是最出色的,让我们朝着自己的目标更加奋斗,更加努力拼搏吧。
如果人们总在平坦的大道上前行,肯定不会跌倒。但如果在崎岖的弯路上,你摔倒了,这很平常。假如你靠着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了,那才是值得称赞的。这虽是一个小小的事情,但却告诉我们要在困境中成长。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是在磨难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由于有了烦恼和磨难,才激励我们更努力,活得更有智慧;令我们更有能力去面对苦难,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第四篇:中国核电之走出发展困境
中国核电之走出发展困境
—中国核电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探讨报告
摘要: 目前,中国已将核电放在重要能源部署地位上,加大对核电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作为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清洁能源,核电站在环境的至高点之上,再加上核电站发电固有的优点—发电的的可连续性,长期性,稳定性,中国核电发展的广阔天空指日可待。与此同时,我国核电站还存在一些方面的缺陷。技术的成熟,新一代反应堆的研发,经济的竞争性,资金安排,天然铀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以及公众接受性都是影响我国建造新核电站,核电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公众对能源选择和相关环境问题的选择程度与接受程度,即公众接受革新型设计的相关宣传和教育必须引起巨大关注。并且要继续保持核电站运行的高度责任心,持续强化安全文化,提高核电技术先进程度保有量等,保证核电有能力对未来能源战略做出贡献„„问题的解决将是解开中国核电发展瓶颈限制,走出发展困境的根本方法与道路。
关键词:核电站,发展困境,解决方案,公众可接受性,核安全,天然铀资源缺乏问题,核电成本
引言:
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中发表讲话:“中国承诺实现‘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指南,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实现节能减排。”中国的“哥本哈根态度”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兼顾能源可持续发展性。不容置疑地,核电作为一种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清洁而安全的能源提到中国能源战略体系的重要议程中来,日益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核电与火电相比,不排放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大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在当代中国发展核电有利于一次能源的多元化,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提供重要保证,发展核电可改善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再者,发展核电可以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科技进步。加快核电自主化建设,有利于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对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工艺,材料和加工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核电在中国未来发展之路中是有巨大潜能,必将发挥重大作用的。然而,核电在发展道路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核电发展前景。核电只有走出发展困境,拨开发展迷路,才能优化中国能源体系,引领中国可持续能源之路,走出自身的“发展陷阱”。
(一)公众的可接受性
公众意见会强烈影响建造新核电站的决定,同时,公众对核电站的排斥势必会引起社会的恐慌与**,从而影响核电的发展前景。据心理学家分析,人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与评价大多取决于对这个事物负面消息的接收,人们当接触到某事物的瑕疵时,便会潜意识地定义 此事物必然是不好的。而对于核电站,大多数民众的印象停留在美国的三里岛核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核事故以及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惨烈情形中,而且不少民众对核电站释放的核辐射有巨大恐惧与不安,因此,我们便看见了在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出现的轰轰烈烈的抢盐**。抢购盐**不是个偶然事件,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如上世纪70代就风靡过鸡血疗法;2003年SARS期间抢购板蓝根以及去年的抢购绿豆**。造成这些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对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关心,但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却相对缺乏,一旦有人为了商业利益借此制造谣言,就极易使民众产生公众心理,引起恐慌。由于人们把可能发生的灾难性后果将恐惧放大,把“可能”变成“必然”,从而民众“谈核色变”引发生的的“群体恐慌”,真真实实地对核电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
然而,核电站正常运转时放射性的排放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比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还小。在一座100万kw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不到0.02毫希,而一座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烟尘排放的放射物质使附近居民受到的剂量每年约0.05毫希。若以每天看电视2小时计,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为0.01毫希;做一次X光检查接收的剂量为0.5-2毫希。人类居住在地球上,从宇宙射线中每年至少接受0.28毫希(海拔越高,剂量越大);从地壳辐射每年接受得剂量为0.3-0.2毫希。一般规定,居民的允许辐照计量为5毫希,核电站的辐射只占几百分之一。可见,核电放射性对人体的影响,远远低于其他污染源或天然辐射的影响。法国,比利时和加拿大等国的核电站的周围就是居民区,离大城市只有15-25km。因此,民众对核电站运转中辐射污染的担忧是多余的。
另外,整个社会中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总的来说,核电事故发生的概率是极小的。美国科学曾对核电站有可能发生的10万中事故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在美国每年每人死于核电站事故的概率仅为死于汽车车祸概率的7.6万分之一,100座核电站给美国人带来的风险只及闪电雷击带来风险的0.04%。
针对民众对核电站安全的质疑与恐慌,首先,政府,媒体应该大力在民众中普及核电知识,公平客观地介绍核电问题,加强科普工作。其次,民众对核电站的恐慌也一部分源于信息不透明,如果我国不准确地公布核电站的信息,“就算是物理学家也会感到恐慌”。因此,举国的“谈核色变”还在于体制透明化的问题,毕竟当一个人面临灾难时,“即便只给他一根稻草,他也会死死抓住的”。所以政府部门要建立正规的信息披露机制,让公众参与核电政策的制定与实际情况,让公众在参与其中并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减少对核电的恐慌。再者,核工业界也更应完善自己的安全机制,注意严重事故的防范和缓解,进一步技术开发具有高安全水平的未来核电站。
(二)天然铀资源缺乏问题
目前,中国现在已探明的铀矿储量只够2020年1/3的用量,国家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副司长王中堂认为,"中国铀矿储量基本满足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的需要。如果得不到足够的 铀矿资源,不管建多少核电站,最终都将面临停产的困境。铀资源争夺将成为中国大力发展核电能源的必经战役。”而与此同时铀矿的贸易严格受IAEA的监控,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进口铀矿需要涉及政治、军事等更加复杂的国际关系,并且由于全球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都可能重新发展核电,如果对燃料需求速度增长过快,必然会影响国际价格。由于全球核燃料的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目前全球主要铀矿生产商已经垄断市场,随着未来国际潜在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价格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天然铀的成本将是我国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中国核电发展必须考虑资源的瓶颈,在努力保证充足通畅的燃料的同时,大力研究开发快堆技术。
在“核能卷”第230页的“主要结论中,对铀资源对中国核电的制约给出这样的回答:“铀资源不是我国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一方面,我国是潜在铀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不是贫铀国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前景。因此,我国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国内勘察,从而提高我国铀资源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国内国外市场的两种资源,加强国家的统筹安排,形成有强有力的团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持续而廉价的铀资源供给,加强与铀资源丰富国家的贸易合作和投资,建立长期合作,降低我国因天然铀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而对能源安全的威胁。
与此同时,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铀钚的再循环复用和快中子增殖核燃料增殖,通过研发快中子核电站技术,将我国现有天然铀资源的利用率扩大60倍,从而提高铀资源利用度,大幅缓解对天然铀的需求,实现核燃料供应的可持续发展。再者,快中子反应堆还可以利用快中子将热中子反应堆中产生的长寿命放射性元素烧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后代的威胁。
(三)核电安全问题
核电站虽然与原子弹一样都利用了核裂变的原理,但其采用低浓度裂变物质作燃料,且分散在反应堆内,在正常情况下都不会自我爆炸。更何况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又多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能根据需要使裂变反应有控制地进行,并能随时中止反应。所以,只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核电站的安全性是有充分保障的。此外,为确保安全性,核电站设置了3套屏障来防止放射性物质的外逸,还有一系列纵深的防御措施,如对核电站的设计,制造,施工,人员培训等都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以确保安全运行;核电站有一套完整的保护系统,该系统以假想的最严重的事故作为安全设计的依据,万一发生事故,能自动采取许多应急措施,甚至自动紧急停堆,等等,以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和把核电站事故的影响缩到最小。
但是,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总的来说,核电安全性=飞机安全性,核电事故的几率约为100个核电站运行2500年,可能会发生一次事故。1979年三里岛事故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及福岛核泄漏事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极为广泛而严重的影响。而核电站不能避免极小概率的安全问题主要以下几点:
(1)核电站的超期服役问题。如日本核危机的背后便隐藏着超期服役的重大原因,据新华社报道,今年2月,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对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显示,该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虽然专家分析,在日本这样多地震的国家,仍然使用福岛第一核电站这样的老式沸水堆机组,十分不妥当,但在2010年—其40年使用寿命已到后,福岛第一核电站不知何故又比原本计划延寿20年,如果美欧此次事件发生,第一核电站的正事退役需要到2031年。
(2)人为隐患:操作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淡漠,没有严格履行管理规定,以及一连串的失误。法国人眼里,造成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另一个原由,是前苏联核电组织机构和运作方面的重大缺陷:运行人员的行为不符合运行规程,该核电站也没有独立的管理体系。“毕果认为,切尔诺贝利和日本曾发生的核事故并不是人员的警惕性不够,主要是培训不足,反应过度造成,实际是对技术没有充分的理解”。
(3)设计缺陷,且核电站的抗灾害能力较弱。我们可以仔细对比分析历史上核事故,事故很大的原因都是因为核电站的自身设计存在问题。如最近发生的福岛核事故,一重要原因就是福岛第一核电站设计有缺陷。在去年3月11日的大地震后,核电站反应堆关机键“通风”功能瘫痪,致使压力无法释放,进而产生外壳爆炸,加剧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而这些问题致命地影响了核电安全,对民众也产生巨大的生命安
全。为了让核电的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以致全无,我们迫切的需要建立核电的安全机制,并采取以下措施:
(1)核电站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淘汰设备落后,老化的机组。(4)人员的安全素质培养,提高技术修养,目前中国核电站的最重要安全因素,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而福岛危机提醒我们:人为错误可能会比全球变暖更灭亡世界。
(3)新一代核电站的研究,竭力弥补其技术缺陷。
(4)应急响应计划,并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准备工作,以在万一发生严重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环境的情况下,能够保障周围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我国的核应急工作实施国家,省市自治区和核电站三级管理体制,实行“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工作方针。
(四)核电站的经济竞争力问题
核电的建设成本极高,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核电发展建设的主要因素。面对这一因素,我国应将在将建造期间降低成本的成熟方式落到实处,以减少成本的制约,提高经济竞争能力。方法列举如下:“达到经济规模;流水线式建造方法,标准化和系列化建造;缩短建造周期;多机组建造;简化电站设计改进电站布置,使用模式化建造;有效的采购与合同;成本和质量控制;有效的项目管理;与相关法规管理当局密切配合与合作。”
另外,在核废料的处理问题,这也是成本高昂的领域,制约了我国核电站与其他能源方式的经济竞争。相关数据显示,每百万千瓦核电站每年可产生约550立方米的低放固体废物。以未来我国7000万千瓦核电装机计算,每年可产生约3.85万立方米的低放固体废物,就需要巨大的地下空间对这些核废料进行掩埋,这将对我国的核废料处理能力提出巨大考验。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已建有两座中低放射核废料处置库,一座位于甘肃玉门,另一座竟然在广东大亚湾附近的北龙。根据中国核电发展规划,我国将在2015-2020年左右,确定永久性高放射核废料处置库的库址。因此,我国在建设放射核废料处置库的同时,将经济效益最大化,降低土地成本,研发新技术,新材料。
而从我国发电平均综合成本来看,火电最低,水电,核电紧随其后,水电,核电相较于风电,光电更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成本优势,在运行中,更具经济竞争力。况且,相对于成本而言,能否长时间,稳定,不受环境影响地供电,是各类发电方式最重要的竞争力。在发电过程中,风电受风力,季节影响;水电受气候,汉语影响;光电则受制于四季,昼夜及阴晴。只有核电和火电能维持稳定的发电,而火电有对环境污染大的致命弱点,会渐渐降低在能源体系下的地位。因此。核电的发电成本低而具有持续性,稳定性优势。
由此可见,核电的经济竞争力主要受制于建设成本和核废料处理成本,只要我国在这两方面多下工夫,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优化集资 手段,扩大集资范围,使核电凭借着运行成本低,发电效益高,产出效果好的优势,从而富有极强的经济竞争力。
小结:
目前,我国核能在当前能源构成中仅占极小的比例。铀资源也比较缺乏,公众对核电的态度偏差,建设成本与核废料处理成本高,安全问题也有待完善。总的来说,我国核电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条确定的技术发展路线。但这一点反而成为有利条件,我国可以立足于当前世界最新技术基础与发展核能的优点上,来规划我国的核能。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应该做到:
1.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核电企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规划核电项目的建设,逐步推进现有国内技术力量和设备制造企业重组,以适应大规模核电建设的需要。
2.加大设备研发力度。成立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负责统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在国内企业实现技术共享;将核电设备制造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规划,形成设备的成套能力。对关键的设备,包括大型铸锻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3.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依法强化政府核电安全监督工作,加强安全执法和监管。加大对核安全监管工作的人,才,物的投入,培育先进的核安全文化,积极开展核安全研究,继续加强核应急系统建设,制定事 故预防和处理措施,建立并保持对辐射危害的有效防御体系。
4.加强运行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核电人才培养。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思路,重点围绕核电站的开发,设计,建造,调试,运行,检修,人员培训,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相应地科研和配套条件建设,建立和完善核电专业化运行与技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为更多企业投资建设核电站创造条件。
相信通过政府的努力,技术人员的支持,核电站先进管理体制的完善,社会大众的认同,核电的发展能在这肥沃政策,社会土壤的栽培下,告别发展难题,走出发展困境,迎来中国核电的盛夏。
引注:
1摘自新华社《哥本哈根会议之中国立场摘要》 ○2《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赵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苏联核电安全报告》,强玉才,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摘自《维基解密》 ○5《中国能源未来发展规划》,贺亮,军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世界核电复兴的里程碑-中国核电发展前沿报告》,王秀清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中国能源战略思考》,庆承瑞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09年版
8《经济研究参考资料》,黄亮,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中国新能源发展》,曲格平,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第五篇:走出中医药发展的困境之人才培养
中医药发展困境与人才培养
摘要: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经历了数千年的涤荡和沉淀。从先秦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唐代的孙思邈,到金元四大家,再到清代的温病学派,不断地完善,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但是,近代以来,中医却停滞不前,与西方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医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其中,中医人才培养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中心词:中医药
困境
人才培养 正文:
中医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点与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更好的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但是中医作为一门已存在数千年的学科,有其独特性,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继承在其发展中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要想发展中医,创新中医,就必须吃透中医的精髓,脚踏实地地学习并继承中医的优秀文化。换言之,中医的现代化,不只是一个横向与现代科学相比较的问题,更是一个纵向与自身发展历程相联系的问题。「1」
目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一方面,外界不承认中医的科学性,否认中医药的价值。另一方面,中医内部也逐渐瓦解,中医药文化传承情况堪忧。外界因素固然对中医药的发展有一定的阻滞作用,但是,主观因素才是其发展的核心。中医药人才起着主观能动的作用,所以,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论述中医药发展存在的困境以及从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上剖析现今模式存在的弊端及相关建议和设想。
中医药困境
中医方面:(1)、医德下降。现代社会风气浮躁,许多人急功近利,不愿意脚踏实地,导致一些医生失去了救世济人的本真之心;而且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社会,大家的行进步伐都很快,医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导致许多医生看病按部就班,缺少“医者父母心”的精神;(2)、医术水平不高。中国中医学院大多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制5年,但其中中医与西医教学课程的时间却几乎相等,导致毕业的学生不西不中,较难发展。而且这些医学生在毕业前临床接触较少,缺少经验,最终导致中医理论与技能都薄弱;(3)、传统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著名医生邓铁涛曾说:“也许不出50年,中医不需要被别人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现在还存在着许多著名的老中医撑着中医的牌匾,为中医打响招牌。但是,几十年后,或者百年之后这些著名的中医生纷纷故去,到时又等着誰来继承中医呢?如果中医不能薪火相传,后继无人,新生代中医生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那么中医又将走向何方?(4)、中医队伍中存在一些伪中医。现在大街上许多中医诊所存在着这么些中医师,拿着随便啃了几本书就考上的医师执照行医。他们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对中医药古籍的学习不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也弱。但却大胆地使用中药治病,所以医疗事故
或者没有疗效的事情频发,于是乎,质问声与责骂声便都指向了中医。另外在中医西化的倾向下,造就了一大批把中药当西药用的医生,在这些医生手中,中医只剩下西医理论下中药的简单罗列和组合。
中药材方面:(1)、中药材:大宗中药材品种生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不够,栽培繁育生产管理粗放;药材单产低、质量差现象较为普遍;优良品种的选育、种籽的提纯复壮滞后;一些品种病虫害防治及高效、低残留无公害农药在中药材生产领域的研究推广进展缓慢,导致中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超限;(2)、中药饮片工业:饮片炮制工艺落后(某些有特色的工艺除外),致使药材有效成份流失,饮片质量下降。干燥工艺还采用露天、场地晾晒,造成饮片污染。中药饮片包装缺乏定量、商标规范和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缺少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炮制规范,产品档次低;(3)、中药技术装备:中药制药设备发展滞后,特别是制剂设备仅相当于70年代的国际水平;低水平产品多,尤其成套设备和关键技术没有突破,制约着中药生产工艺的发展,产品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差,机电一体化的制药设备研制开发处于初步阶段;(4)、中药的运输以及储存保管养护:中药材具有一地生产全国使用、一季生产全年使用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储备,以丰补欠。实际上,中药行业的仓储建设和网点建设,多年来一直是行业的薄弱环节。仓储设施差、中药材露天存放损失严重,与GSP要求不相符合,影响了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生产质量。
以上,从中医方面和中药材方面提出了中医药发展的困境。充分反映了中医药人才匮乏的现状。首先,合格的临床中医生的缺失体现在医德、医术、传统诊疗技术的掌握等方面,其次,中药人才的缺失又导致中药材的培植,即药材来源,与中药材的炮制及制剂、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问题不断。这些问题的关键都在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又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医学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师传、家传、自学等传承模式,其中师传是最主要的传承方法。但师徒传承模式逐渐消亡,传统教育遭遇现代制度的挑战,因此对高等中医教育方法的改革推广是当前中医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以下,就简单介绍一下当前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模式的现状、弊端及解决措施。
中医院校教育模式现状及弊端
中医的学校教育始于晋代,隋唐时期已成规模。如太医署既负责百官医疗,同时兼施教育。宋代将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分离,由太医局专管教育。无论是太医署,还是太医局,都是国家举办的中央学院式教育。除此以外,还同时又有地方的中医学校教育。中医学院式教育,在隋唐时期,便有较为完善的制度,如教学机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体系、学生数鼍、考试方法等。当时学医人均教师比例很高,十分注重临床,值得我们借鉴。
中医高等教育已走过50年历程。目前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齐全,为中医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面对继承和发扬中医的历史重任,如何推进中医教育,提高教学水平,仍然是中医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仍然是中医学者不能回避的历史责任。现今的中医院校教育模式还存在着许多弊端--(1)、学校式教育模式不适应中医极强继承性的特点。中医学是一门继承性极强的学科,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临床技术,都需要不断体悟和老师指导。就如经典的传统诊疗技术诊脉、扎针等,都需要老师从旁指导,或跟在老师身边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可是现代规范化的教育,统一教材、统一学术观点、统一授课的大班教育模式,却使这些都无法实现。
(2)、中医教育被逐渐西化。按常理,中医学院的学生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中医知识的学习上,但中医学有它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出师周期长。中医学毕业生理论知识再好,由于临床经验浅薄,在门诊也只能坐冷板凳,在病房就更加无能为力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许多院校便增加西医课程的分量,导致中西医课程比例相近,中医生学习西医的时间大大增加。这样一来,从短期来看,毕业生就业形势固然会变好,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学出来的中医生,中医知识一知半解,西医水平又不如西医院校出来的毕业生,反而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另外,与中医密切相关的中医经典内容反而在课程中被一删再删,使中医药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技能训练缺乏,临床技术薄弱。现在的中医院校越来越多,但是,相对应的,可供医学生见习、实习的教学医院就大大减少了,使得学生缺少临床实践的空间。
中医院校教育模式设想
(1)、集中师资,优化办学条件。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从高等中医教育发展趋势看,规模和数量都不必过多追求,应有重点、有目的地培养适应人们健康事业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复合型的中医药人才。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其人才的培养,应该实行精品教育战略,首重精,再求多。以韩国为例,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所以,我国中医发展也可借鉴。适当削减学校数量,集中资金办好几所具有较高国际声誉的国家级中医药大学,聚名医名家于一校,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高层次、高水平的专家队伍。
(2)、结合民族医药开办民族医药大学。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药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如藏医药的《晶珠本草》、《四部医典》,蒙古医药的《蒙医本草学》、《碧光琉璃医鉴》,傣族医药的《档哈雅》等。故可把有民族医药特色且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中医药学院改建为既有中医特色又有各少数民族医药专业特色的中华民族医药大学。
(3)、加强经典教学。在课程设置比例上,增加中医药学经典课课时;适当开设相应的基础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学》,以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4)、借鉴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可在大学各个专业中设置实验班进行重点培养,为每个学生配置相应的导师,学生可跟师学习,模仿古代的师承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出台相关优待政策,激励不同学科的优秀人才学习和研究中医。设立从文史类、理工类大学毕业生特别是西医院校毕业生中招收中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中医药特殊人才。如文史类学生学成之后可以从事文献整理研究和教学、翻译工作,使中医药走向世界;西医临床医学学生则从事中药炮制、加工等现代化研究;农学专业者则从事药物栽培、种植、贮运研究。
(6)、以多途径、多手段构建临床训练体系,让学生尽早进入临床,多阶段进入临床,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学生通过前期基础课程学习后,可以及早进入基地,并在随师实践的同时组织临床课或部分临床课程的教学。也可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医院进行学习。
1、柏文婕 论中医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外医疗 2010(2)
2、戴恩来 关于中医教育模式有关问题的理性思考 [期刊论文]-甘肃中医 2005(3)
3、杜雅薇.王玉来 从中医传承模式思考当前中医教育[期刊论文]-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8)
4、张承军.冀爱云 中医药现状及发展建议[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4)
5、马铁明.尚冰.丛培玮.史冰洁 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思考[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