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字是一种形体优美的文字
汉字是一种形体优美的文字,书写时讲究结构、笔锋和神韵。实践证明,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它要求写字者必须神情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知道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首先一环就是抓好学生写字注意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多途径、多层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做到“精心、专心。细心”。静心——心神平静,即写字时要坐端正,凝神静气,把全部心思都用到写字上。这就是练学生“静”的功夫。现在的小学生写字,总是心神不定,写出来的字笔笔虚发,缺乏底气。其原因就是写字是没有静下心来。
专心——精力集中,写字时心无旁骛,笔无虚发,把所有的神情都凝聚于笔端。也就是练学生“稳”的功夫。爱说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要他们稳坐写字很难做到。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待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写字活动中来;一方面让学生尽快掌握写字方法,领悟写字规律。
细心——用心细密,即写字时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整个身心都倾注到一笔一画之间。这就是训练学生“细”的功夫。还要注意小学生写字最容易出现多笔少画的现象,这只要教育学生养生了细看细写的好习惯,写错字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注意力和观察力,使学生写好字的前提和基础。此外,写字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训练,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即引导学生写字是要认真观察汉字,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感受汉字之美,从而领悟汉字的书写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汉字,要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观察笔画。在不同的汉字中,笔画的写法是不相同的。如:点有长点、短点、中点、测点、左点、右点之分,横有长横、短横、平横、斜横之别。类似这样细微的差异及变化,不让学生去细致观察、辨别,学生怎么能把汉字写得正确、美观呢?汉字中许多独体字组合到合体字中时,其中的有些笔画要发生变化。如“耳”“车”“木”等。这样的情况很多,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准确把握,学生就能把字写对写好。三是观察结构。汉字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组合方式。这些特点、方式在每个字中一经确立,就不能随意改变,一变就会出毛病。如“想”“烈”必须写得上大下小,否则就会影响整体美观。因此,每次写字指导,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然后再动笔写。用田字格写字的,要先让学生准确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比例等情况,并在心里形成图示后,再试写、练写。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是指导学生写字的核心。写字指导必须开动脑经,深入研究,用最优化的行为方式将此落到实处。学生一旦真正形成了相应的注意力、观察力,他们一定能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美观而有神韵。
争吵》是一篇阅读课文,文中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了,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
1、谁和谁争吵?
2、为什么争吵?
3、怎样争吵?
4、争吵后怎样了?然后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同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意思。父亲的话主要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最后为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组织课堂讨论。如,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使学生在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有的学生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别人,既看
到“我”的一些弱点(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错误)。总之,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在交流时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接着让他们谈谈《争吵》中的两个小伙伴是怎样的朋友,生活中你的朋友又是怎样的朋友?你最想交的朋友又是怎样的呢?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让同学们懂得真正的朋友要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有点吃力,可能是因为本课相对前面的课文较长,而且人物对话也很多,要理清思路,才能清楚地告诉学生。
这一星期听了好多教师的课,有新来的教师也有很多优秀的老教师。通过这几次的听课,让我收获了很多,我发现其实听课能让自己进步很快,边听边学,边学边实践。
听完常老师的课,我写了简短的听课反思,内容是这样的:整节课常老师的语言干净利落,表扬到位。以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始终都非常兴奋,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强。课堂开始的听算和口算卡的题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口算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口算算理。在解决比大小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多让学生说。从上课到作业都要求严格,纪律性很强。
还听了王老师的语文课,她讲的是汉语拼音,整个过程注重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因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太小,所以上课要时刻吸引他们的注意,不然课堂纪律是很难维持的,王老师整个教学过程以开火车、抢苹果等游戏深深吸引住看了小朋友,使他们真正是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的同事掌握知识。一节课下来,每一个小朋友都很高兴。
听郑老师的课也让我受益匪浅,不亏都是有名的优秀教师。先把学生分成组,以比赛的形式来激发起的竞争性。课的开始郑老师以小猫钓鱼的幻灯片引起一年级小朋友的兴趣,显然小朋友都很感兴趣,很开心,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幻灯片中的数学信息,运用这个情境引入新课,学写零。郑老师先示范如何写,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学生写的时候要教导学生懂得时刻其他学生的优点。在教授如何写零的时候,利用反例使学生更容易比较正确的写法,加深记忆。最后根据学习了零,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零还有什么用途,在哪见过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利用幻灯片引导学生想象。最后在说说这节课每组得了几面旗,有的组没得,就是零面。接着做一个拍手的游戏,还是巩固学生对零的理解。整节课的活动方式灵活多样,语气亲切,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听完这些老师的课,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程,却都上的生动,并且教学效果好,还深受学生的喜爱。看来听课真的会学到很多东西,不仅是教学经验,还有很多方法和师德等等,这些优秀的教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第二篇:新年是一种温暖优美散文
当我们用一整年的时光,期盼这一天,当每个人的心情充满喜悦,吉祥的气氛弥漫街头,新年来了。新年,是多么温暖的字眼,在寒冬,它比一盆炉火更能点燃情感,让我们兴奋充满着激情。
新年应该是红红火火的快乐。新年挂着火红的灯笼,点燃着火红的鞭炮,还有红红的中国结,新年吉利又热闹,一切都是温暖的。一声声问候“新年快乐!”好像冬日里的一股暖流,让我们倍感温暖。
新年是一年的伊始,新年刷新着时光,让我们在成长中感悟成熟和美好。新年是个温暖的字眼,新年是每个人期盼的日子。翻过旧的一页,打开新的一面,我们有着很多的感慨,每年这个特殊时刻有幸福也有辛酸,有欢笑也有泪水。但不管怎样表达,新年是一种温暖,带给我们一年的希望和憧憬。
新年,满心的惬意告诉我们,所有的期待与希望,一切的向往与憧憬正向着我们走近,向着春天融合。新年里,倾情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学会总结过去,面对未来,经历了太多的艰难,才懂得新年的意义。在新年的阳光下,我们倾听着春天,春之声从心灵里奏响着生命的音符。
新年,五颜六色的衣装织成生活的锦绣,美好的愿望在爆竹里绽放,冬日的大地上靓丽成早春的风景,一片勃勃的生机,暖暖的,暖在心里。新的一年里,一切都是新的,生活如歌,让日子鲜活与萌动,让我们把它织成斑斓如画。新年是一种温暖,幸福刻写在脸上,新年,过的就是心底的那份暖。
新年可以用很多词汇来表达,但在我们心里流动着的,最感到幸福的,还是温暖,新年是一种温暖,暖在心里,暖在新的每一个日子里。我们沐浴在新年的温暖里,感受着新年的温馨味道,新年的喜庆热闹气氛,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在声声祝福与问候中,新年温暖的画面定格成幸福和美好。
第三篇:第三节:汉字的形体结构
第三节: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悉六书内容,记住许慎对六书得解释,能够应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识记简单的古文字。
教学重点:1熟悉六书的内容,会应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识记简单的常用甲、金、篆等古文字。
教学难点:会应用六书理论辨析汉字的形意关系。培养能力:应用基础理论的能力。教学方式:讲授课。多媒体。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六书概说
汉字的表意功能,是由字符内在的构形来体现的。字符在内的构形相当复杂,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能大体阐明这些规律的,就是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说。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教之以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没有具体的六书名目。直到西汉末年,刘歆修《修略》,六书名目方始得见:“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后郑众在作《周官解诂》时,将这六书名目及闪第修正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仍然没有具体的解释。又过了几下年,到了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时,才在叙中给六书的名目加以界说,并举例字以明之。许慎又把六书的名目和次第修正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中目而依刘歆的次第。我们也沿用这个习惯,分别介绍六书的具体内容。二、六书的具体内容
(一)象形
1、定义:“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月”就是这种字。形象字的产生大都很早,由绘画发展而来;越古老的文字,其形象程度越高,图画色彩越浓,古文字中的象形字大多保留图画的味道。例如:(见幻灯片)
(鸟)(鱼)
甲骨文中的“鸟”和“鱼”这两个字形就分别像鸟和鱼的简笔画。但象形字不等于是图画,大都带有写意性质的,例如:
(马)(鹿)
甲骨文的 “马”和“鹿”这两个象形字是根据实物的形象画出来的,但“马”突出地表现了它的头和颈项上的鬃毛,而身体的其它部分却以简单的几笔画出其轮廓。“鹿”也是突出其头,尤其是头上有枝桠的角。而身体部分也是以简笔画的形式表达。这与写实的绘画是有所不同的。
有时还可把肢体部分省掉,只画头部,例如:(牛)(羊)
“牛”字像牛头之形,“羊”字像羊头之形,但又不是把头部的所有面貌形状都画出来,只是表现头部最具区别性特征的部分,牛头和羊头都突出地表现它们的角,牛头的角是斜刺向上,羊头的角则卷曲朝下。这就是象形字不同于图画之处。
一般说来,象形字都为独体字,即不能拆成两个构字部件的形体,但有的象形字却需要以另外的形体来作陪衬,这样才使该字所像之物明白无误地展示给读者。例如:
(页)
其本义是“人头”。按说,只要画出上面的,就可以表示头了,但单就这一形体不足以让人明白是人的头,还是别的动物的头,故在此基础上加上,有了这个表示人的肢体的形体,就不会让人把“人头”误会为“狗头”了。这类衬体象形字在汉字中不在少数,又比如:单画(果)
人们一看就知道是树上结的果了。树上结的为果,藤蔓上长的是瓜,瓜也是一个衬体象形字,是在像瓜之形的形体加上藤蔓构成的:
(瓜)
2、分类(见幻灯片)○
1、全体象形:象形字表示的是所象之物的全体之形。如“日”“月”“贝” ○
2、省体象形:象形字只表示所象之物的一部分。如“牛”“羊”等。○
3、合体象形:有些象形字,所象之物难以单独画出来,或画出来难以辨认,于是就把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如“果”“洲”
3、特点(见幻灯片)○1它以富于真实感的图象来表现词义。○2所记的一般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3象形字历史悠久,是汉字的构形基础。
象形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据有人对《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汉字作的统计,象形字为264个,仅占总数的2、8%,但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其它三种构字法是在象形的基础或加某一抽象的符号(指事),或合两个独体象形字以会意(会意),或以一个象形字表示义类,一个象形字表示声类(形声)这样形成的。因此,大量地接触形象性很强的汉字,是掌握六书与汉字形体结构的关键,故多认识一些象形字,对掌握文字学知识是有好处的。分类举例如下:(见幻灯片)
有关人体的:人、大、子、女、夫、目、耳、口、自、眉、而、手、足、止、心、胃等
人 人,甲骨文字作,像一侧面的人形。,在文献中用作“大人”之义。,只见两手露在外面,而两脚,让人不知画的是何物,但只要把连带的部分画出来了:
大 与“大”不同,大像正面的人形,古文字作子 子,像一襁褓中的婴儿的形状,甲骨文字作: 被裹起来了。子,最初是指不能下地走路的小孩。
女 女,像两手被捆起来,跪着的一个人形,甲骨文字作:显然是女子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地位低下的一个印证。
夫 表示男子的夫,是在正面人形——“大”的基础上加一短横,这一短横像插于男子头上的簪子,甲骨文字作:。
。,金文字作:,不仅外像耳轮,而且把耳孔目 目是眼睛的象形,甲骨文字作:耳 耳像人耳之形,甲骨文字作:眼也画出来了。
口 口像人张口之形,甲骨文字作:。
自 自是鼻子的象形,甲骨文字作:,像人鼻梁鼻准之形。由于这个字后来作为反身代词,表示鼻子这个意义时,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声符构成从自畀声的后起字——“鼻”。
眉 眉是一个衬体象形字,甲骨文字作:带把目画出来,就能让人一看就明白了。
而 而,最初的意思是下巴上的胡须,甲骨文字作:胡须会让人看不懂,故连带着把下巴也画出来。
手 手,在甲骨文中是以侧面的右手形表示的:示:。
象形。”(大
。到了小篆则用一叉开五指的手表,也是一个衬体象形字,单画,单画出,不足以表示其义,故连心 心像人的心脏,小篆还保留了象形的意味:胃 胃最初也是一个独体的象形字,《说文·肉部》:“榖府也,从肉、徐本,页87)战国文字有作:,则上面的,就像胃之形,“肉”为后加的构件。
2、有关动物的:马、牛、羊、鹿、豕、鸟、隹、象、犬、虎等 马,像马之形,甲骨文字作:牛,象牛头之形,甲骨文字作:羊,像羊头之形,甲骨文字作:鹿,像鹿之形,古文字作:豕,像豪猪之形,古文字作:。
。。鸟,像尾巴较长的鸟,古文字作:隹,像短尾巴的鸟,小篆作:
。,象,像长鼻大象之形,甲骨文字作:犬,像狗之形,甲骨文字作:虎,像老虎之形,甲骨文字作:
。。
3、有关自然界的:山、水、回、木、屮、日、月、云、雨、申(电)、火等 山,像山有凸峰之形,甲骨文字作:水,像河水流动之形,甲骨文字作:回,像水流打旋之形,甲骨文字作:
。,本义是指的旋涡。
木,像树木有枝叶有根之形,甲骨文字作:。屮,像初生小草之形,甲骨文字作:,则为草之初形。
日,像太阳圆满充实之形,甲骨文字作:。月,像月芽之形,甲骨文字作:。
。
。申,像打雷之前的闪电之形,甲骨文字作:雨,为衬体像形字,单画出,不足以像其意,故把天也画出来,甲骨文字作:
。火,像火焔上升之形,甲骨文字作:
4、有关居室器用的:高、向、皿、行、其、弓、矢、戈、刀、斧、斤、舟、车等 高,像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之形。甲骨文字作:向,像房头朝北开的窗户之形,甲骨文字作:皿,像盛水器物之形,甲骨文字作:。行,像十字路口之形,甲骨文字作:。其,像簸箕之形,甲骨文字作:。弓,像射箭之弓,甲骨文字作:。矢,像箭有镞有羽之形,甲骨文字作:。戈,像击人之戈形,甲骨文字作:。刀,像刀之形,甲骨文字作:
。
。斧,像斧子之形,甲骨文字作:。
斤,像斧斤之形,甲骨文字作:。舟,像舟船之形,甲骨文字作:。
。车,像车有蓬有两轮之形,甲骨文字作:掌握象形字的关键在于能从古文字形中看出这个字所像何物之形,有的象形字形象性很强,一眼就能看出来,有的却比较隐晦曲折,这就需要我们多接触一些有关古文字研究的资料,目前对初学者较有指导意义的古文字学专著是李圃的《甲骨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二)指事(见幻灯片)
1、定义:“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和“下”就是这种字。许慎是就认字过程过言,就造字法而言,这种定义欠科学。
指事来源于契刻,在未有文字之前,远古的人们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契刻记事的历史。而指事字中的数目字就是契刻记事留下的痕迹,一、二、三等数目字直接来源于契刻。这类指事字有的称为纯符号的指事字。
而大量的指事字却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一抽象的指事符号构成的。许慎在《说文˙叙》中举到的“上”和“下”这两个字,也属于这种类型的指事字。上,甲骨文作:,是在凵kǎn(坎之本字)的基础上加一短横构成的,表示在坎之上。下,甲骨文作:也是在凵的基础上加一短横,表示坎之下之意。
以木为基础构成的指事字有这样几个:,(本)(末)(朱)
“本”是在木的基础上加一圆点,表示树根所在之处,故“本”的早期意义应是“树根”。“末”是在木的基础上加一短横,表示树梢所在之处,故“末”的本义是指“树梢”。
“朱”是在木的基础上加两短横,这两短横标明树干所在之处,故朱的本义是指“株干”。
人体的部位名称有许多也是以指事的方式构成的。可以说人体从头到脚都有指事字,例如:
“孔”甲骨文字作
,是在小儿的头角上用一半圆,指示出小儿囟门所在之处。
“克”甲骨文字作,是以一半圆指明人的肩膀所在之处,本义是“肩”。“亦”甲骨文字作,用两点指出人的臂腋所在之处,即“腋”的初文。 “厷”字,后来写作“肱”,是在手的基础上以一半圆指明胳膊所在之处。
是在手的基础上加一短横,指明寸口所在之处。
是在手的手指上加一短横,指明手指上长的赘疣,俗称猴子。
是在人体的臀部以一半圆指明臀部所在之处,即“臀”之初文,后来以从肉殿声的
是“臀”代替。
是在足的基础上加一半圆,指明膝盖所在之处,即“膝”之初文,后来才以从肉桼声的“膝”字代替。像这类指事字有的教材称为衬体指事字。
分类(见幻灯片)
①独体指事,用纯粹抽象符号所构成。如:“上”“下”两字。
②加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所加符号不能独立成字,如“本”“末”等字。
③变体指事,用增减笔画来表现词义,如“木”的一半为“片”“斗”加上一笔为“升”反“可”为“叵”。
3、特点(见幻灯片)
①象形字所表达的是具体事物,而指事字所表达的多是抽象概念。
②表现方法上,象形字采取描画物状的写实法,而指事多是运用指示符号的象征法。③象形字是其它造字法的构形基础,有的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符号才能构成新体。
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区别,一般认为是看这个字所表之词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前者为象形,后者为指事。其实像与人体有关的这些指事字,所记录并不是抽象之物,区别指事与象形主要还是看带没带有指事的符号,这种指事符号有的是点,有的是短横,有的是半圆,只要仔细观察,是会找出这个指事符号的,故许慎讲“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要察才能辨别出它的造意来。
指事字在《说文》一书中占的比重比象形字还小,只有129个指事字,仅占总数的1.4%,但指事是很有特色的一种造字方法,值得重视。要把指事与象形、会意区别开来。
(三)会意(见幻灯片)
1、定义:许慎《说文解字·叙》:“比类合谊(通“义”),以见(xiàn)指撝(huī通“挥”),武信是也。”
意思是,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信”就是这种字。
会意是比合两个形体的意义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但这种比合,不是简单的相加,例如:止和戈放到一起,就不是“止”加“戈”的意思,它比合的是一种尚武的精神。甲骨文字作:,表示的是“挥戈前进”的意思。人和言放到一起,也不是“人的话”的意思,而是表达的是“诚实”的意思。
就是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放到一起,其意义也不是算术的一加一那末简单,例如:两个侧面的人放到一起,就有从和北之分,前者表示相随之意,后者表示相背之意。
2、分类:会意字又分两种:(见幻灯片)同体会意
同体会意是重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符号,表示一种新意,比如,两木为“林”,三木为“森”,二屮为“艹”,三屮为“卉”,四屮为“茻mǎng”(“莽”之本字)。两口为“吅xuān”(“喧”之本字大声叫)、三口为“品”,四口为“jí”喧哗,两虫为“kūn”(昆虫之本字,今借用“昆”为之),三虫为“虫”(按,此字才该读chóng,而一虫应读huǐ后作“虺”毒蛇的一种)。三鱼为“鱻”(此为新鲜字之本字,三鱼表示众多的鱼,众多的鱼放到一起,其色、味不变,就是新鲜的了,今以鱼名的“鲜”代替,是同音替代的通假。)三日为晶(此为“星”之本字,后引伸出“晶莹”等义以后,加一声符——“生”,构成从晶、生声的后起形声字——曐,后来简化成“星”)。两人相随为从,两人相北为背,三人为众。
异体会意。(练习见幻灯片)
异体会意就是会合两个不同意思的形体,例如: “及及”是从又(手)持人,会意为赶上并抓住了某人之意。
“兵兵”从廾(拱)持斤,会意为兵器之义,后来又指持兵之人。“戒戒”为两手持戈,会意为守卫戒严之意。
“只隻”,本为“获”之本字,以手持隹,表示有所获。“伐伐”,从戈从人,以戈击人,会意为杀伐之义。(戍字也是从人从戈,但是人持戈以守卫边疆)
“朝朝”从日、月在茻中,太阳升起来了,月亮还没有落下去,这个时候一般是在早晨,故会意为“朝”。
“夹夹”,从大(正面人形)从二人,是两人夹持一个人。“夹”的词义特点是“二夹一”,不是“一夹二”,例如:夹箝,是古代用来取射在树桩上的箭的一种工具,是二夹一。
“休休”,从人从木,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的意思。
“牧牧”,从攴、从牛,“攴pū”是以手持棍,以驱赶牛群,会意为“放牧”之意。找寻之意,从贝,贝是要寻找的对象,从一个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找到了一个宝贝,会意为得到之“得”。下面的两短横是一种饰笔。
会意字为合体字,这是它与象形、指事从结构上的一种区别点。但有时与衬体象形字不好区别,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只要能分析成两个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就可以看成是会意字,而不能分析为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的,就可看成是衬体象形。例如:
象悬挂着一颗人头之形,表示“枭首示众”之意,本为一个独体象形字,仅管后来分化成两体,作“县”,但在古文字中还是不能拆分成两个独立的构字部件,故这个字应看成是衬体象形。
3、特点(见幻灯片)
所表对象:行为动作(主要是动词);抽象概念。
文字特征:合体。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即都表义。
4、辨别(见幻灯片)
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的区别:象形、指事是以独体、静态而名物,会意则是以合体、动态而示意。所以反映在语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为名词,会意字则多为动词。
会意字在整个汉字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是很大,《说文》9353个小篆中,会意字有1254个,仅占总数的13.4%。但会意字也是很具有特色的一种汉字。如果没有会意这种造字方法,很多比较抽象的意义,就无法圆满流畅地表达出来。试想用象形和指事这两种方式能否表现出“威慑”、“孔武”这样的意义来?回答是否定的。
(四)形声(见幻灯片)
1、定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事類。“以事為名”,即按照事物的類別特點去選一個字作為新字的一部分,即形符。譬,譬況,相類似,即字音相同相近。“取譬相成”,即取一個發音相近的字作新字的聲符。江”、“河”就是这种字。
形声是一种能产性最强的造字方法,许慎在《说文·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大徐本,页314)形声字是在独体的“文”的基础上孶生繁衍出来的。
形声字都能区别出意符和声符两种构字部件,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见幻灯片)
意符表示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符相同的字,意义大都与意符所表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以贝为意符的形声字“货财贿赠赏责贸赊贪费贵贱”等都是有财物有关的字。以“手”为意符的字“打描找抬扮抢抖抛投”等字都和动作有关,可以说,凡从木的,都与树木有关,凡从水的,都与水这类物质有关。但是,意义范畴与词义不是一回事,因为意符相同,并不意味着词义就相同。例如:江与湖都以水为意符,其意符是相同的,但 我们不能说“江”与“湖”的词义就相同。我们也不能根据意符来判定某一字词的本义,但我们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
形声字的声符是表示字的读音的,但是声符表音并不能做到十分准确。这是因为,如果要求声符与字音绝对相同,往往就要选择生僻字或笔画繁多的字来充当声符,有时甚至还找不到读音相同的字,这就迫使对声符的选择在语音方面不得不适当放宽条件。但是声符既然是用来表示字音的,造字的时,原则上声符与字音至少应该是相近的。从同一声符的形声字读音也必然相同或相近。不过,由于字音的演变,现在不是字的声符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字的读音。如:
地、池、他、施、拖、迤 推、准、淮、焦
这些字的读音没有一个与它的声符相同,这样一来,“秀才识字读半边”就靠不住了。因此,我们不能依声符对形声字的读音作简单的类推;但是,语音的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形声字的读音和声符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形声兼会意。如,“警,戒也。从言,从敬,敬亦声。” 再如,“胫、径、颈、经、陉”等字都从其声符“巠”获得了细长之义。
声符表义有的原因:(见幻灯片)○1声符本身作为一个字,本来就带有意义。从造字上来说,有的字在造字时,就取了那个声符字的意义。
○2词义引申以后,为引申义所造的字,如果是以表示本义的字作声符而构成的形声字,其声符即同时具有表意作用。如:“取——娶”,取()割耳为取,引申“捕取”“取妇”(《礼记·杂记》:可以冠取妻)后来以取作声符,加“女”旁作“娶”,用为娶妇义的专用字,取是声符,同时就具有表意作用了。又如:
婢,《说文》“女之卑者也。从女从卑,卑亦声。” 忘,《说文》“不识也,从心从亡,会意,亡亦声。” 禳,《说文》“祭除厉殃也,从示,襄声。” 襄有扫除义,故襄声兼义。《诗经·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言之长也。”(刺贵族荒淫无耻,卫宣公死后,其妻宣姜与他的庶子顽姘居生三子二女)
○3一组同源词,如果采用同一个声符来构成形声字,那么这个声符就具有指示这组同源词相关意义的作用。分化字有很大部分是这么造的。如,因——茵;臽——陷;竟——境;或——域、國。从认字上来说,当这个声符的意义与这个字的意义相关时,看起来就是声符表义。如:
瑕(xia):玉小赤也,从玉叚(jia)声。
騢 :马赤白杂毛,从马叚声。谓色似鰕鱼也。鰕 :从鱼叚声,略带红色。霞 :赤云气也,从雨,叚声。赮 :赤色也,从赤,叚声。
五个同源字与赤有关,赤是这组词的相关意义,凡叚皆有赤义。运用形声法造字的方法。(见幻灯片)加注意符
A、为本字加注意符。一个字被假借以后,再为本字加意符。如: 莫---暮 益---溢 它---蛇 衰---蓑 云---云 止---趾
B、为借字加注意符。一个字被假借以后,再为借字加意符,如: 其---基 食---蚀 取---娶 辟---避 昏---婚 采---彩 加注声符
为本字加注声符。一个字被假借以后,再为本字加声符。如: 晶---星 自---鼻 网---罔 “晶〔XING〕”字的本义是星星,后来被借为明亮的意义,读JING,为了不使“晶”的意义过多,就在本字下面加了声符“生”,成为“星”。
为借字加声符。一个字被假借以后,再为借字加声符,如: 食---饲 “食”是名词,本义为食物,假借为“喂养”,后来又为借字加了声符“司”,写作“饲”。在“喂养”意义方面,“食”和“饲”就成了古今字。
音意合成
当语言中某个词需要造字时,一方面根据这个词的意义特点,从已有的文字中选取一个字来充当意符,另一方面根据这个词的语音特点,从已有的文字中选取一个字来充当声符,把意符和声符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字,如:
村 氮 氖 铀 镁
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在表现形式上有多种复杂的情况:(见幻灯片)
(1)义符和声符的位置所在没有一定之规;教材P77列出常见六种,还有形占一角:勝(从力朕声);裁(从衣 zai声);声占一角:旗、徒、寐等。
(2)形符或声符字的形体有时会被省略一部分,称之为省形与省声。如:“弑”,从殺省,式声。“屦”,从履省,娄声。省声字如:“徽”,微省声。糸mi与绳有关。“進”,从辵chuo蔺省声。“珊”,从玉,删省声。“毫”从毛,高省声。
省形与省声的目的无非是,一是为了追求字形的整齐匀称;二是为了字形的简易。(3)形符或声符在隶变过程中被严重改变了形态,很不容易辨识。
形声字在整个汉字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说文》所收9353个汉字中,有7701个形声字,占总数的82.3%。故形声这种构字法是最能产的构字法。汉字进入到形声造字以后,就弥补了象形、指事和会意三种造字法的诸多缺陷,使汉字能维持着一种表意文字的特性就能适应记录汉字的需要。
(五)转注(见幻灯片)
在“六书”中,争论的问题最多、意见最不一致的就是“转注”了。《说文·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建立同类字的部首,同类字承受这个部首的意义。)什么是“建类一首”?什么是“同意相受”?许慎的定义并不明确,前人研究六书,对转注的看法分歧最大,故而引起了后人长达一千多年的论争,至今尚无定论。这些看法大致可分为形转说、义转说、声转说三类。(见幻灯片)
○1形转说:从字的外形考察,以与部首字可以互训的形声字为转注。代表人物南唐的徐锴、清代学者江声。他们认为,“建类一首”是指《说文》的部首,而《说文》在每一部首下的“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同意相受”。例如“考”属“老”部(考的意符是“老”)即受意于“老”,意思相近,可以互相解释。“松”、“柏”属“木”部,即受意于“木”。这实际上是把《说文》同部首的字当作了转注字。
○2义转说:即以互训为转注。以清代学者戴震及其弟子段玉裁为代表。段说:“转注尤言互训也。„„《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是之谓转注。”这就是说,凡是同义可以互相解释的字,都是转注字。
○3声转说:以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词造字为转注。以章炳麟为代表。章氏《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字之未造,语言先之矣,以文字代语言,各循其声,方语有殊,名义一也,其音或双声相转,叠韵相迤,则为更制一字,此所谓转注也„„何谓建类一首?类,谓声类,首,为语基(“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考、老同在幽部,其义相互容受,其音小变,案形体,成别枝;审语言,同本株,虽制殊文,其实公族也。” 这三类说法,究竟正确与否,目前尚难定论,有待后人研究。作为初学者,了解有关的几种说法即可,不必拘泥于转注的考辩,纠缠谁是谁非。
关于转注之说,其争论的焦点是:转注到底是与字形有关,还是与字义有关,是文字结构的问题,还是词义训诂的问题。裘锡圭主张,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用去管转注这个术语。他认为:(见幻灯片)
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结构讲清楚。至于旧有的转注说中有价值的内容,有的可以放到文字学里适当的部分去讲,有的可以放到语言学里去讲。总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文字学概要》,页102)
裘氏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争论不清的东西,可以存疑。但是《说文》中的互训,被认为是一种转注的方式,在训诂学上有很高的语料价值,整理归纳先秦的文献词义系统,分析《说文》的意义系列(简称义系)就要借助于转相为注的互训。
(六)假借(见幻灯片)A、概念(见幻灯片)《说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这就说,语言里有的词没有专门为之造字,于是就根据这个词的声音,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才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这就是假借。如:
“我”甲骨文作“ ”象长柄带有锯齿刃兵器,即“锜”之初文。后借作第一人称代词。
“东”甲骨文作“ ”该是橐(两端有口的袋)之初文,后借作东西之东。且久借不归,乃另造橐字。
B、特点:(见幻灯片)一,“本无其字”,就是说,用假借字表示的词,一定事先没有表示它的本字,这也是造成假借的原因。二,假借字的读音与所需要表示的语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只有“依声”,才能“托事”。这也是造成假借的条件。
假借在古代书面语言里用得十分广泛。以《论语》开篇第一句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有“而”、“之”、“不”、“亦”、“说”等五个假借字。
而:金文作 小篆作而《说文》:“而,颊毛也。像毛之形。”字的本义为两颊下垂之毛,即鬓发,后借作连词或第二人称代词,乃再造“鬓”字表其本义。
之:甲骨文作 小篆作之《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盖大,有所之。” 不:金文作 小篆作不《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亦:小篆作亦《说文》:“从大,象两亦(腋)之形。”即“腋”的古字。后世借为副词,久而为借意所专。
C、假借现象产生的原因:(见幻灯片)
1.为了限制造字的数量。语言里的词汇量太大,如果每个词都要规定一个专用符号,汉字的数量就会大到令人无法掌握的地步,但是,书面上又求每个词都有记录它的符号,这就导致用字与造字的矛盾,作为表意文字,要克服这种矛盾。只有采用借字标音的办法,扩大现有文字记录语词的职能。假借的广泛使用,正是为了弥补造字的不足,以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而产生。
2.由于要记录的词意思抽象,如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气的虚词,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同音字来代替。
D、假借的作用
1.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
2.它是创造新字的桥梁。如“其”假借作代词、语气词,那么本义只好再造“箕”字。正是假借推动了新字的创造。
关于许慎所举的例字:
发号的令,用为县令的令;久远的的长,用为官长的长。在许慎看来,发号的令与县令的令没有意义关系,久远的长与官长的长没有意义关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人认为,县令的令是发号义的引申,官长的长是久远的长的引申。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意义上还是有关 联的,不应叫假借,意义上没有关系的才是假借,所以认为许慎举这两个例字不合适。清代的朱骏声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中,认为应该举“朋、来”为例。段玉裁举了“难、易”为例。
E、假借与通假(见幻灯片)
上面说的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还有一种所谓本无其字的假借,又称通假,指的是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有记录它的字,但写书或抄书的人却写了一个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如:
(项伯)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这种放着本字不用,而用同音字来代替的做法,类似今天的人写错别字。不过,这在古代,特别是上古时期文字缺乏规范的情况下是允许的。汉代以前没有产生促进文字规范的字典,书写工具又有许多不便,书面材料辗转相抄,比较容易采取同音替代的办法,而且往往用笔画较简的字代替笔画较繁的字,这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向,也是先秦两汉古书中通假现象比较常见的主要原因。
小结:六书的具体内容如上所述。从总体上看,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转注、假借与前四者性质不同,无关汉字形体结构。清代学者戴震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也就是说,只有前者才是造字之法,至于后者只是用字之法。后来讨论六书的人很多采用戴氏“四体二用”的说法。
怎样识别汉字的形体结构
识别汉字的形体结构,就是要指出某个字是象形、指事、会意或形声。识别的方法有二:其一,从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入手。看这个字能否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字,能拆成独立的字,就是会意或形声;不能拆成独立的字,就是象形或指事。如信、河、果、本4个字,信字可以拆成人、言,河字可以拆成水、可,人、言、水、可都是独立的字,所以清、河二字属于会意和形声;果、本二字虽可分别拆成田和木、木和一,但只有木字是独立的字,田只描摹果实的形状,并非田地的“田”字,一只是个指事性的符号,并非数目字的一,它们都不是独立的字,所以果、本二字属于象形和指事。古代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说法,所谓“独体”,是指不能拆成两个独立的字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所谓“合体”,是指能拆成两个独立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
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以后,再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合体字中,有表音成分的是形声字,没有表音成分的是会意字。如河字由水、可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可是表音成分,它的韵母与河相同,声母与河相近,所以河是形声字;信字由人、言两部分组成,人、言的读音都与信相差甚远,都不是表音成分,所以是会意字。
(2)在独体字中,能分成两个形体,其中一个表具体义,一个表抽象义的,是指事字;不能分成两个形体,或能分成两个具体形体的,是象形字。如刃字,可以分成刀和、两个形体,其中刀表具体义,、只是一个抽象符号,所以刃是指事字;羊、牛等字都不能分成两个形体,所以是象形字;果字虽可分成田、木两个形体,但田象果实,木象树木,两者都是具体的形体,所以果是合体象形字。
其二,根据《说文解字》的说解条例。象形的说解条例是:“象形”、“象某某之形”,如“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自,鼻也。象鼻形。”“羊.祥也,象头角足尾之形。”指事的说解条例是:“指事”,“象某某之形”,“从某”,如“上,高也,„„指事也。”“乎,语之徐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会意的说解条例是:“从某”、“从某从某”,如“步,行也,从止少。”形声的说解条例是:“从某,某声”、“从某,某省声”、“从某省,某声”、“从某从某.某亦声”,这一类说解都带一个“声”字,容易识别。较难处理的是指事的说解条例,“象 某某之形”容易误会成象形;“从某”容易误会成会意。但《说文》里的指事字很少,一共只有129个,根据它们的意义、结合形体结构是可以识别的。
三、“六书”的局限及发展(见幻灯片)
1、局限
六书大致符合汉字结构的实际情况,两千多年来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作为分析汉字结构的主要依据,在文字学历史上意义十分深远。今天六书便于我们认识汉字的形体构造或进行汉字教学仍有借鉴意义,“六书说”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但应知道,汉代在我国文字学历史上毕竟是个早期阶段,由于受到当时认识水平和所见文字材料的限制(汉儒接触的是秦篆和六国古文字)汉代学者对汉字结构的研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六书在理论上存在严重的缺陷。
首先,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如“高、大”和“日、月”一样,所用的符号也是象实物之形的,可它们所代表的词,并不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是跟所象之物有关的“事”的名称,在这点上又与“上、下”极为相似。从不同的角度着眼,有人把它归为指事字,有人把它归为象形字。又如“伐 受 ”表意字,带有明显的图形意味,郑樵《通志·六书略》认为是象形字。
其次,六书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立说如林,聚讼不休,没有哪一主张为世人公认。关于假借的例字,没能够把借字表音同词义引申区别开来,因此后来研究六书的学者,不再区别假借和词义引申,这也是六书的缺陷。
最后,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如凰,受凤的影响,偏旁类化,凤是形声字,但几在皇外,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六书中无法归类。汉字隶变以后,大量汉字变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记号字或称半记号字,如“表”()从衣从毛,会意,本义裘的有毛的一面,隶变以后变成纯记号字,解放后的简化字更是如此。
通过以上我们对六书说的分析,可见从汉代形成的“六书”说在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故我们今天应站在科学的高度,从汉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有的规律性出发,对古文字的字形结构加以重新的审视,做出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结论。
1、唐兰提出“三书”说(象形、象意、象声(见中国文字学)(见幻灯片)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
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唐氏三书并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以义会意(劣、耷)的会意留下位置;象形、象意的界限不很明确,难以把握。
2、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述》的“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程,并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类型。
刘又辛先生在发表于《中国语文》1957年5月号的《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把汉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时间的下限当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个阶段叫做假借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假借字为主,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第三个阶段叫做形声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成为定型。
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的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去。
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总的说来眉目清楚,界限分明,较合逻辑,比“六书”说简明。但是汉字有一些不能纳入六书的文字,同样也有一些不能纳入新三书的文字。如:翌:羽立切;羑 :羊久切
3、孙常叙先生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写词法理论——词的书写形式说。他把字的构造与词的表达统一了起来,认为汉字是写汉语词的。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汉字自身没有音和义,汉字的音、义是所写词的音、义。又是从这一基本点出发,处于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的古汉字,它的形体构造是受所写词的作用和影响的。人们可以从词的内涵方面着手写词,也可以从词的声音方面着手写词。从词的内涵方面着手写词的,有象物、象事、象意三类。如:
象物:(角)(行)(鹿)象事:(祝)(受)(斗)象意:(美)(直)
象物字写的是有形可象的名词,大体上相当于“六书”中的“象形字”。象事字写的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从“六书”的“会意”字中分离出来。象意字写的是形容词、时间词等表示抽象意念的词,它通过人们的联想曲折地表现词义,相当于“六书”中部分会意字和指事字。总之,凡属词所概括的是具体对象的,字形便可直观地表现出来;词所概括的是抽象意念的,字形便通过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词的声音着手写词的,有形声、假借两类。假借不是造字法,不能产生新字,却是写词法,是利用已有的同音字写新词,从而按照语法关系全面地记录语言。形声写词法是从词的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综合写词的。以声为主,兼及义类,在表意体系中最优越,因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上面诸家之说,不拘泥于传统的“六书”说的局限,都有新的探索,新的发现,见仁见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四篇:用手写好汉字是一种文化担当
用手写好汉字是一种文化担当
日前,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它让人们惊叹汉字达人超强的听写能力之余,也敲响了汉字手写的警钟。面对现场只有30%的观众写对“癞蛤蟆”、“间歇”一词的差错率高达40%的情况,笔者身边的一些语文老师不禁感慨:“汉字手写在远离我们的生活,哎,这都是键盘惹的祸!”
“提笔忘字”自古有之,难道当下不会手写的现象都应该归罪于“键盘”吗?客观地说,大量的键盘操作,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人们手写汉字的意识和能力,也降低了汉字本身手写的实用功能,让“手写”在签名之余成为一种奢侈。这显然是一种悲哀!
汉字手写作为母语表达的基本能力,随着其实用功能的淡化而弱化。可以想象,在快节奏、高频率的信息表达时代,汉字手写已经被挤兑到了何种地步。其实,越是基础的,很可能越重要,就像空气和水。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都相当于空气与水。问题是,越是基础的,就越容易被忽视,正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忽视空气和水的存在一样。
“汉字书写危机”的背后,也有语文教育的深层次原因。对于识字教学,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只是把汉字当作一个符号来教,强调的也只是笔画和笔顺,这就导致识字成为一种反复的机械的训练,其记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科学有效的识字教学,应该从“字理的层面”和“意义的角度”教学生这个字为什么会这么写,强化的是汉字的表意功能和学生的“深层记忆”。
语文教育在从文字教育到文学教育的递升过程中,“听写”因其基础性的阶段特点而被抛在教学要求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汉字手写重视程度的降低。此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冲击造成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弱化了板书的教学效果,也或多或少对汉字手写增加了些“负能量”。再则,整个语文教育的式微,也使得汉字手写“雪上加霜”。
应该注意到,汉字手写的“冷”与听写大会的“热”形成的鲜明对照,恰恰折射出汉字手写本身作为母语表达能力存在的一种文化焦虑。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金越说,“节目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把“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作为听写大会这个节目的定位,显然还没有上升到文化担当的高度。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书写的过程中潜含着民族记忆和文化烙印,蕴含着情绪浸染和生命体验。作为个体而言,汉字书写容量的增加和准确度的提高,不仅体现出文化水平的提升,更显示出文化传承的延续。作为社会而言,汉字手写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氛围的浓厚,则彰显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向心力和认同感。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国家语委曾6次向社会发布的语言生态报告称,“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已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征求意见稿提出“语言文字事业”的概念,首次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无疑给我们提振汉字手写能力的信心释放了一个良好的信号。
中华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却在遭遇“书写危机”,这是不是在考问我们的文化自信力呢?愿我们绷紧汉字手写的那根弦,让汉字在自信、从容的手写中绽放出中华文化的美丽精神!
评《汉字英雄》:可为文化节目创新鉴
2013年08月22日 08:59:31 来源:新京报
0
互联网搜索和智能输入法正在把人们培养得愈加懒惰,《汉字英雄》提醒大家,不要忘了汉字的伟大之一在于书写,正在丢失对汉字的辨识和书写能力的人们,有责任重新找回对汉字最本质的热爱。
《汉字英雄》在紧随《中国好声音》之后,成为某数据统计机构的全国电视收视率第四名之后,上周,又取得了收视率第三名的成绩。这个由河南卫视和某视频网站合作的文化综艺节目,成为这个暑假荧屏上跃出的一匹黑马。
这是一档很容易让人喜欢上的节目,它有着音乐选秀式的晋级方式,有着体育竞技节目式的快节奏,有着闯关节目式的紧张感。和它的外在形式比,这档节目的智慧性反倒没有被强调——本来这也无须强调,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考验智慧、文化积淀的节目,只不过从众多娱乐节目那里借来了一张皮,把通常令人望而生畏的“文化”包装了起来而已。
《汉字英雄》取得高收视率的一大原因是,它的参与感很强。观众完全可以坐在电视机前,和选手一起去拼读汉字,猜汉字,在脑海里写汉字;它会让不少观众心生羞愧,暗暗嘲讽自己平时的提笔忘字;与选手一起比赛带来的快乐,又会让观众忘掉这羞愧,一起沉浸到体会汉字魅力的氛围中去。
报道说,因为主持人和评委坚持认为没有“芵”这个字,导致了一位小选手被淘汰,这引起了网友的不满。其实这也正是这档节目的好玩之处,别看三位评委都是文化人,在六亲不认的生僻字面前,照样跌跟头。也正因为如此,小选手们的汉字储备量,以及超强的记忆和拼写能力,尤为令人欣赏。
互联网搜索和智能输入法正在把人们培养得愈加懒惰,《汉字英雄》提醒大家,不要忘了汉字的伟大之一在于书写,正在丢失对汉字的辨识和书写能力的人们,有责任重新找回对汉字最本质的热爱。
以前提到文化节目,总会让人觉得曲高和寡,多地电视台曾兴起过一阵子创办读书节目,结果这些节目无一例外,都是不温不火,最后纷纷关门大吉。《汉字英雄》的火爆表明,观众并不排斥文化节目,但文化节目也不能够以文化之名,瞧不上以更好玩更有创意的手法来对节目进行包装。电视荧屏是个特殊的载体,需要有最大众化的表达方式,不要觉得和娱乐沾边文化就不纯粹了,适当以娱乐的皮囊来包装文化的核,总归强过一档节目毫无文化意味。
《汉字英雄》为文化节目的创新提供了良好思路,此前被停播的读书节目、影评节目、历史节目等等,可以考虑借鉴此思路,重新杀进荧屏。以读书节目为例,谁说读书节目一定每期都要请一位知名作家当嘉宾呢?名人明星、普通读者、专家学者、大中学生等等,都完全可以走进读书节目里,只要方向大致不变,格调向上,完全可以敞开思路办节目。
已经有一档《汉字英雄》珠玉在前,电视人要拿出争相办音乐选秀节目那样的劲头,多为观众提供一些既有趣好玩又有文化味道的电视内容出来。
第五篇:书法是汉字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
书法是汉字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艺术发展同汉字的演进相联系。中国汉字最古老的系统是甲骨文和金文。书法肇始于汉字的萌芽,结体于汉字的成熟。至今,先后经历了篆、隶、行、草、楷五体演变,成为多形态的汉字系统。中国书法始于商代,成熟于东周,秦变大篆为小篆,两汉通行隶书,魏晋出现楷书、草书和行书,唐代臻于高峰,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书艺皆有发展。
陕西被称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摇篮。周秦汉唐时代,书艺灿烂。青铜文化的重器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铸有的铭文堪称陕西书法瑰宝。以《石门颂》《石门铭》为代表的汉魏摩崖刻石,哺育了包括于右任、康有为在内的无数书法家。《九成宫》《玄秘塔》《郭家庙碑》《勤礼碑》等唐代碑刻,更成为中国学书者的范本。
清末甲骨文的出土和1954年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证实从大约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汉字,随之孕育了书法艺术。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113个陶器刻画符号,具有明显的文字符号特征,学者们称其为原始刻画符号。20世纪50年代从宝鸡北首岭史前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绘画符号被考古学家郭沫若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萌芽,此后,临潼姜寨、零口,铜川李家沟,长安五楼,合阳等处均有类似发现,其中以临潼姜寨最为集中。从1972年到1974年,共发现129个,这些符号弥补了从史书记载的结绳记事到甲骨文之间的历史空白。周原是西周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1975年出土于岐山县京当乡凤雏村的西周早期带字甲骨290多片,卜骨290多片。其字体结构与殷墟
甲骨文差异不大。锲刻刀法与殷墟甲骨文不同,刀法凝重,字体较为整饬俊秀。形体较大,起笔重而收笔轻,用刀如笔,轻松流畅,骨文细若黍米,小至毫米,在指甲大小的甲骨上刻有30多个字,笔画如发丝,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微雕艺术。两相比较,足见商周文化的承继关系。
周原还出土了众多青铜器以及铸造在上面的铭文,这不仅是周文化的载体,也是西周书法艺术的表征。史载,西汉时代扶风有“尸臣鼎”出土;东汉章帝时,岐山发现了酒樽;北宋时出土的“师奂父盨”上有铭文“师奂父作旅盨”六个字。清末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有铭文497字,是商周两代7000多件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件,也是中国现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这件2800多年前的宗庙礼器,铭文内容大意为周宣王整治朝政,国力富强,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内外大事,毛公族人为禁卫军,护卫王室和国都,最后颁厚赐,毛公因之铸鼎记其事,传之子孙。毛公鼎对研究西周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尤其是研究西周文字和书法艺术的重要史料,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建国后,在周原地区的岐山、扶风等处不断有西周青铜铭文出土。据文献资料统计,陕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铭文的约三四千件之多,其中绝大部分出自周原。这些青铜器既是精美的工艺品,也再现出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研究中华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青铜器铭文因铸造于金属器物之上,故称金文。金文内容仍以记事为主,体现文字的表意功能。字形结构、整篇布局已比甲骨文演进了一步,其形式赏心悦目,结构更趋严谨。金文是大篆书体的代表。当时
在青铜器上制作铭文的工匠已具备了相当的文字造型水平,可以说,他们就是中国最早的书法家。唐代初年在岐阳(今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其书体被誉为“篆之祖”,是中国最早的石刻书法艺术。它是西周末期或先秦时期的遗物,其笔画坚劲如铁,结构天成,神韵超逸,上接大篆,下启小篆,为中国书法瑰宝。
西汉初多用篆书,遗物以瓦当为多,有茂陵出土的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刻字和咸阳出土的木砖墨迹,当时陕西书法家代表有张敞、杜邺、谷永、张世安、陈遵等。东汉隶书称作汉隶,在陕西遗存的典型刻石作品有《石门颂》《华山碑》《郙 阁颂》和《曹全碑》。东汉时长安人杜度创“章草”。东汉陕西书法家还有史学家班固、曹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光前裕后,繁花似锦,各种书体创制齐备。陕西书法家代表有章诞、杜畿、杜预等。西安碑林藏有当时书法名家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隋代陕西书法家代表有隋炀帝杨广及华阴人杨素。唐代是中国书法的辉煌时代,唐太宗李世民爱好书法,并在国学中立书学,以书取士。当时陕西书家众多,有颜师古、薛涛(女)、杜牧、韩滉、韩偓、致光、杜如晦、李泌、杨钜、李靖等。陕西遗存书法名碑,有欧阳询《皇甫诞碑》《九成宫碑》,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楷书、行书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圣教序碑》,李阳冰篆书《三坟记》,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序帖》,徐浩《不空和尚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白居易《惠王墓志》等数百种。五代时期陕西华阴杨凝式的《韭花帖》、李建中的《土母帖》影响深远。宋代延安抗金名将韩世忠及其子韩彦质以及长安薛绍彭、王持、宋湜、李元直,合阳雷简夫,彬县张舜民均善书。金时大荔人党怀善的书法名震一时。元代书法在陕西也有不少遗迹,如赵孟頫的《游天冠山诗》《乐志论》等。明代陕西书家有临潼华爱,长安米万钟、孙一元,旬邑文翔凤,三原来复,华阴郭宗昌、李唐僖、乐肇商,泾阳张恂,华阴许宗鲁,蒲城王进德等,皆有书法遗作。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的书写均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清代是书法的中兴时期,就全国而言代表人物有朱耷、郑板桥、金农、何绍基等。当时陕西华阴王弘嘉与其弟王弘撰,蒲城张士范、王鼎,韩城王杰,均为一代书法家名流。辛亥革命元老,三原人于右任,不仅是诗人,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盛誉。他的草书既有“二王”的秀劲娟美,又具魏体的苍老古拙。他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第三位创造家。他的书法熔篆、隶、北魏、章草、今草多种笔法于一炉,创造了一种字型简括、笔画凝练、法度谨严而又跌宕有致的艺术风格。与之同期的书家还有寇遐、茹欲之、岳松侪、党晴梵等。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西安市副市长张锋伯支持下成立了陕西省书法篆刻研究会筹备小组。在康师尧主持下,先后举办过多次书法展览,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舒同常有作品参展。1972年5月23日,省博物馆举办全省书法展览。1973年,省群众艺术馆举办全省书法展览。1976年全省遴选20多名书家作品参加了中国对日本的三个书法展览;同年8月26日,陕西 书法研究室成立,专干薛铸。1977年5月23日,西安西城门楼上举办群众书法展览;5月,省博物馆举办陕西书法作品
观摩展;11月,陕西省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主席石鲁,副主席方济众、段绍嘉、宫葆诚、陈执中、刘自椟,专干西丁,研究会由省美协代管。1981年5月,陕西选出代表方济众、刘自椟、钟明善、薛铸,出席中国文联在京召开的全国第一届书法家代表会。同年11月,陕西省书法篆刻研究会改名为中国书协陕西分会,并增选李子青、陈少默、王子武、薛铸为副主席,此间,陕西一些地、市相继成立了书法组织。1983年,陕西书协代表中国书协举办了黄河流域十省书法联展、陕西书法展览和薛凡珍藏历代碑帖展览。书协陕西分会还组织部分中青年书家参加在南昌举办的全国中青年书法联展和在广西举办的陕西部分书画展。省书协先后编辑出版了《陕西书法论文集》(第一册)、《陕西书法选》(第一集)。书法理论工作者相继撰著的文章有《试论于右任的书法艺术》(钟明善)、《书法和辩证法》(葛韶峰)。1982年开始开办陕西书协业余书法学校,一年一期,每期学员150名。1983年,陕西书协会员参加上海《书法》杂志举办的篆刻评比,有四人获奖,位居全国第四。至1990年,陕西省加入各级书法协会的会员逾万,其中,中国书协会员逾百,省级书协会员逾千
浅谈陕西民间艺术——皮影戏 【摘要】本文从民间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和美学角度结合民间的社会背景、历史及现状,试析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及造型观念。民间艺术的审美强调人文伦理和道德标准以现实生活为底蕴注重人伦性的直观表现形式。其造型具有社会化规约下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民间、皮影、造型、审美、人伦、寓意
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独具魅力的民间美术之一,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分北方、西部、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陕西皮影是西部皮影艺术的主要代表,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上的陕西人,在这片丰沃的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和民俗,皮影艺术便是开在其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