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挂职期间关于加快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些启发和认识
我在农四师六十八团挂职期间,对农四师农业产业化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他们取得的实际成效和主要做法,特别是通过对农四师六十三团进行考察学习,充分看到兵地差距所在,并对如何加快dd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了一些启发和认识。
一、六十三团农业产业化工作的主要做法
农四师六十三团位于霍城县以西塔克尔·莫库尔沙漠腹地,曾是伊犁地区沙漠化最严重、风沙危害最大的地区,经过军垦儿女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这片荒漠现已变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小城镇。
——依托资源和市场,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该团坚持棉花产业不动摇,不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发展特色经济,扩大西甜瓜种植面积;坚持以棉花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瓜果园林业并举的农业生产结构。
——提高科技含量,稳步发展种植业。以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了职工收入的稳步增长。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发展滴灌面积2万余亩。目前,种植棉花31000亩、粮食9400亩、油料8500亩、西甜瓜1800亩、其它作物9600亩,其中棉花单产330余公斤,西甜瓜已打造品牌和知名度,亩均收入达500元以上。
——改善生态环境,全力扶持畜牧业的发展。该团通过实施风沙源治理、建设生态畜牧经济区,既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又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另外,还为职工发展养殖业补贴30万元,并相继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今年,该团年末存栏牲畜达5万头以上,肉产量可望突破900吨。
——依靠自然环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改团在调整种植结构中,大力发展西甜瓜产业,倾力打造“红沙王”品牌西瓜。由于自然条件特殊,西瓜含糖量高、皮薄、个大,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日销量超过100吨。积极发展熏醋产业,极力打造品牌优势,完成产量580余吨。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为了改变出售初级产品效益低、竞争力差的状况,该团加大抓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推动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既促进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又开拓了市场,增加了职工收入。如伊犁垦区酿造厂位于六十三团,年产酱油熏醋2000吨,有力地促进了该团特色种植业的发展。
——做好配套服务,努力构建农产品市场。该团为了让农产品及时转化增值,通过认真规划、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使农产品市场发展较快,已建成比较规范的、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市场。市场的幅射范围较广,如“红沙王”牌西瓜已经走出了伊犁地区,受到全州消费者的青睐。
可见,在短短的40多年内,兵团人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拓进取、屯垦戍边的精神,改善自然环境、绿化戈壁沙漠,建起了经济相对发达、群众相对富裕的小城镇,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二、mm县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几点思考
mm县的农业产业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多差距。表现在:一是由于市场价格浮动大,主导产业的优势不大;二是产业基地的生产条件还十分脆弱,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三是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传递系统还不够畅通,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对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情况不甚了解;四是农民致富欲望减退,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思想较为严重,极不适应时代要求;五是农民科技文化、思想素质、劳动意识与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产业化发展要求极度不适应;六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科技含量不高。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当前,mm县应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用产业化的思路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一是转变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方式,树立现代农业思想;二是转变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发展,争先创新的思想意识;三是转变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树立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是转变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发展格局,树立大开放、大流通、大循环的市场观念。
(二)加大力度,扶持龙头,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就是开拓市场。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的主要因素就是缺乏“龙头”和知名产品。因此,通过有选择地重点扶持,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建设骨干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将现有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一个新的档次,以名牌优势启动资源优势,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质产品。
(三)科学规划,建设基地,大力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基地的规模决定龙头企业的规模。在基地建设上,一定要立足优势,面向市场,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配套建设。针对多年来林地退化、沙化的实际,一定要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建设结合起来。要发展养殖大户,实行规模养殖,搞好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和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基地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要求。
(四)深化改革、扩展市场,加快流通体制建设。一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联合体等中介服务组织,在政策和信贷上给以优惠,在工作上给以支持,在组织形式、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它们为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和运销服务。二是积极培养经纪人队伍,为农产品拓宽市场、促进生产。实践证明,大力培养经纪人队伍,是解决农产品难卖、降低市场风险、从根本上促进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现有的乡村集贸市场,要增加相关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功能,规范运行。四是抓紧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不能只原则性地讲发展特色产品、绿色产品、优质名牌产品,市场上到底需要什么产品、什么规格,价格数量如何,我们有什么产品需要向市场出售,要在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给农产品的市场定位,就必须有一套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用以获取和传递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五)加大投入,倾斜政策,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
1、要切实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针对农口单位下乡多、交通条件差、农技推广公益性强的特点,应在经费安排上给以倾斜,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包办、领办农业产业化项目。
2、在普及现有农科技术的同时,建设高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引进、试验、示范高新技术,不断加大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经营水平。
3、要加强对科技人员和农民特别是乡村干部的培训。通过办培训班、农广校、科技学校等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六)加强领导,转变作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1、统一认识。要把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作为农民增收达小康的根本措施来抓,建立领导协调机构,及时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好各自的工作。
2、加强领导。对已确定的产业,应明确牵头单位和协同部门各自的职责和考核奖励办法,作出详细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认真组织实施。要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尽可能把资金用到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上,防止重复建设。
3、转变作风。要切实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执法监督,严格依法行政,彻底整治“三乱”,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浅谈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浅谈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运作,采取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最终达成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
【关键词】农业产业;联产承包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整体发育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农业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质的跨越提出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指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要保持长期不变,在这一大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如何扬长避短,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变化的需求,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确保农民增收,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所面临一系列难解之题的一个最为有效的举措。首先,从生产环节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弥补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不足。在联产承包制下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细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薄弱。当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单靠农民个人力量显得越来越为有限,很多农户既没有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基本资源条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投入实力,因此很难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这样生产上不去,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成为无源之水。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分散的农户联结为一体,通过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链条,把每个农户都纳入到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系列之中,真正实现生产的“统分结合”。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大发展农户的企业化经营、农场化经营和定单农业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通过国内和国际间的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促进农业经济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农民的增收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其次,从流通环节来看,联产承包制本身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家一户和彼此封闭的生产经营单位,割断了生产与市场的内在联系,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以后,由于绝大多数农民所占有的市场信息有限,加上市场调节滞后性的影响,很多农民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或盲目跟着市场走,往往陷入市场虚假信号的陷阱,或是产品销售受阻,或是卖不出预期的价钱,有时甚至出现丰产不增收或是丰产减收的情况。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农户分散性的小生产融入到大市场之中。
第三,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制,难以抵御各种突如其来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行政干预风险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体制,可以使少数头脑灵活,市场预测较为准确的农户富裕起来,率先步入小康行列。但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之下,很难规避无时不在的各种风险,从较长时期来看,必然会出现大量生产难以维持甚至破产的农民,形成两极分化。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大增强广大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走共同富裕之路。一方面,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农户的生产、经营各项活动统合起来,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形成有机整体,并与市场联通起来,从而可以从整体上减轻市场波动、突发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产业的各链条和各环节结为整体,形成合力,在产业链中构建起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系统,当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马上会引连锁效应,迅速做出应对反应,从而最大限度化解风险,降低损失;另外,行政性干预对于农户来说也是引发风险的因素之一。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充实、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制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农业产业化赋予了联产承包制以新的内容和新的生命力。在统分结合的双层体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生产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分”的优势,在保障农民生产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利益诱导,充
分调动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市场为纽带,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衔接以及社会服务化体系的确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整体上将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又统一起来。这种“统”,不是行政上的管理,而是经济上的,以利益为目标的“统”。这种统分结合,可以在农业产业上各环节给农民带来丰厚利益。仅以农产品加工环节为例,价值1元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以增值3.75元,日本可以增值2.2元,而我国只有0.38元。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潜力巨大,农民可以从中获取相当可观的收益。
第五,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充实农村现实经济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比较利益的作用下,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必然要由比较利益低的部门向比较利益高的部门转移。而从目前来看,农业与其他部门相比,比较利益明显偏低,从而导致现有的农业资源大量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也对现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带来威胁,这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重大问题。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校水平,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实现城乡市场的结合,加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高农业的综合获利水平和能力。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农户,不仅可以从直接的产品生产中获得利益,有的还可以获得流通环节的利润返还,还可以分享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这样,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可以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这对于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都是极为必要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还很脆弱,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开展。但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协调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民增收,在联产承包制基础上,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三篇: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思考
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是新世纪全面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作为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缩小城乡差别等功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根据农业发展现状,按照“围绕农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到2002年底,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户,养殖企业4户,为农业服务的企业9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大量增加与转化加工能力低的矛盾,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农户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纵观全局,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发展,有进步。但由于部分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对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识有差距,指导推动力度不够大,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管理体制、扶持政策、资金落实不太顺畅,从而使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数量少。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总数仅有18户,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仅5户,与我县农业县、果业县、畜牧大县的实际极不适应。二是规模小。现有农业产业化企业中,除通达果汁厂投资3300万元,紫丰饲草加工厂投资1900万元外,其余大多在30万元以下,缺乏相应的开发加工能力。三是档次低。现有企业中,除通达果汁加工厂、紫丰饲草加工厂比较发达外,更加精深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开发明显乏力,而且进展缓慢。许多农产品是一流的品质,二、三流包装,影响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有规模产出却无规模市场。许多外地客户到我县采购农产品,却无法找到一个能够集中了解市场信息和进行市场交易的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这就难以形成统一的品牌、统一对外的合理价格。同时,外地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也就难以引进来。五是利益机制不完善,一体化经营缺乏凝聚力。从现有企业与农户的结合情况看,多是松散型的,没有任何经济约束,双方都很难取得相互间的利益平衡,影响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思路和对策
为了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应当抓好以下工作:
1、抓住市场培育这个关键,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导向。发展龙头企业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农业生产市场化。农业没有走向市场,产业化就等于一句空话,龙头企业发展就无从谈起。从我县情况来看,农产品的生产单位为分散的个体农户,由于受信息落后、地域分散、生产周期长等影响,农户的生产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这种不适应带给农业的是大起大落、大荣大损,最终使生产
者积极性受到挫伤,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靠市场这个中间载体。具体说,一要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建市场,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二是依托商品生产基地兴建专业市场,并与全国同类市场接轨,建立合理、快捷的价格形成机制;三要在远距离建设“窗口”市场,不断延伸市场“半径”,拓宽市场“面积”,把当地小市场纳入全国大市场,进而与国际市场接轨。
2、抓住基地建设这个基础,为龙头企业提供载体。龙头企业经营的材料和初级产品主要来自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建立体现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把零星的区域经济组成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把分散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老基地建设着重在改造提高上引导,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作导向,改造种养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稀优产品,使老基地继续焕发活力。二是新基地建设着重在高起点、高水平上引导,对集中连片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财政要安排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给予补助;对发展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在资金方面给予优先扶持。根据我县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围绕通达果汁厂、紫丰饲草加工厂等企业,加快“优质干杂果生产基地”、“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加工专用果生产基地”建设;围绕绿丰兔业有限责任公司、北极新兴奶牛场等企业,尽快改良畜禽品种,培育专业户,建设专业村,形成专业乡。
3、抓住组建“龙头”这个重点,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依托。从龙头企业本身看,在生产上能联系众多的种、养农户,在经营上能衔接一、二、三产业,在利益分配上能协调产、供、销各个环节。从我县现状看,龙头企业距真正“龙头”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在龙头企业发展上要依照“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把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当作工作重点来抓。在发展方向上,要突出大(规模)、高(水平)、外(向型)、强(带动、辐射)。在经济主体上,要打破门户之见,鼓励支持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地发展龙头企业。在经营形式上,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以及联产、联营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具体建设和发展上:一是对现有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增加转化能力、竞争能力和牵动能力;二是按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依据资源优势,新上一批规模大、产品新、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示范龙头企业,实现由资源型初级加工为主向高标准、高附加值、精加工为主转变;三是引导一些不景气的乡镇、县办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和发展方向,采取老厂上新设备、老厂办新车间、老厂出新产品的办法,转向农副产品加工;四是对现有分布在农村一些规模较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采取以拳头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组成经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集生产经营、科研开发于一体的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
能力;五是创办龙头企业要选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条件好的地方,便于产生聚集、带动效应。
4、规范利益分配关系,合理调节各方利益。龙头企业之所以称之为“龙头”,是因为它能够带动农户按照市场导向进行商品化生产。龙头企业之所以愿意与农户结为一体共同发展,是因为一体化经营可以使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运销的“龙头”企业,以较低的交易成本,按照较稳定的价格,获得有品质保证的较稳定的原料货源。农户之所以愿意同龙头企业结为一体共同发展,也是因为它可以使农户有保证地及时将农产品出售,同时在资金、生产资料和技术等方面得到优惠的服务。因而,要使龙头企业特续、稳定发展,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必须建立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使他们能够共同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风险共同体。一是推行契约化管理。通过签订契约、合同,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确定农产品的合理收购价格,实行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这样可以防止农产品好销时,农民抬价销售,损害企业利益,更主要的是防止农产品滞销时,企业压价收购,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二是建立“以工补农”机制,当龙头企业效益好时,应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风险保障基金,并在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中明确收购保护价格和为农户投保灾害保险,以此来分担农户风险和保护农户利益,进而保证自己的加工和销售货源;三是推行股份合作制。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资金、技术、土地、设施等入股,建立起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使利益分配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保证“公司+农户”形式健康发展。
5、加强领导,创造良好环境。发展龙头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发展和建设一批基础雄厚、产品叫得响、竞争能力强、辐射面广、有一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这就需要在领导上、政策上、措施上向发展龙头企业倾斜。一是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发展龙头企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因地制宜,科学制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近期目标,确定全县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带动产品和辐射产业,制定保证此项目标顺利实施的具体措施和配套政策。要特别注意把发展龙头企业与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企业布局调整相结合,与原有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二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建农民行业协会,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产前帮助企业落实种植基地,确定加工品种;产中及时将新技术向农户推广,搞好病虫害防治;产后督促企业与农户认真履行合同,落实订单。三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打破原有的农业部门抓生产,企业部门抓加工,商业部门抓销售的“板块”式领导体制,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的一体化管理,把龙头企业建设的责任逐级落实到位,制定出建设的目标和实现的空间,做到按步聚进行、有重点推进、分阶段实施。四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厂长、经理,要给予不同的荣誉和奖励,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开发资金,要
优先向龙头企业投放。对建设龙头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有关部门要优先保证。各相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职能,改变作风,形成合力,克服政出多门,互相推诱扯皮现象,加强对龙头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工作指导、政策引导、资金协调、组织推动和法律保护。使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第四篇:×县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建设情况的调研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畜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对如何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把优质农畜产品健康有序的推向市场,对加快农牧业市场化的要求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为了更好的与市场进行对接,实现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税,就必须加快农业产
业化、市场化建设进程,要尽快的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合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经济组织,最终实现健康有序的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在我县的农民种养殖业仍然停留在一种传统的交易方式中,过去那种固定的交易方式,几年不变的经营模式肯定和市场化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这种距离的拉大形成了对农民致富和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可以说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样看来目前传统的小生产的交易方式、交易水平、技术水平,是远远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现状是现在我们在指挥农牧业上要么一筹莫展,要么老调重谈。这些都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突出表现为不是盲目伸缩,就是原地踏步,要不在制度上寻求办法,我们恐怕要在原地徘徊更长的时间,两个提高的重担我们如何挑的起?在目前市场逐步完善的今天,农户的小生产小流通的方式及由此造成的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已经成为制约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必然对农牧业经营方式进行制度创新,要在家庭承包小生产小流通的基础上,改变农户小流通的生产方式,使农牧业的经营主体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依现代化管理方式为载体,以农牧业产品流通、销售、加工为一体和国内外市场融为一体,实现农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三农”组织化程度。
当前,由于我县组织化程度不高,致使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都难以解决。如以家庭为单元的生产重复投劳、重复投资,生产成本过高,形不成规模效益,农民增收难,农民与市场不见面,农民没有组织起来,龙头企业只能直接面对千家万户,使双方都受制约,无形中增大双方风险,龙头企业面对千家万户运作艰难,致使产业化推进缓慢,分散家庭生产不能实现有效管理,影响农业标准化推进,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损失的还是农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提高组织化程度,进行制度创新。目标是通过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协会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联合起来与市场打交道,来解决分散经营农户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建立起一种比较协调的关系,以有利于农户防范市场风险,获取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增加收入,形式分述如下:
一、组织形式的创新
鉴于目前国内市场的逐步发育,我县实现农牧业市场化、产业化要有几种符合实际的组织形式。
1、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这种组织形式是以农村集体组织为核心,以农户为成员,依组织生产产品流通为内容而形成的组织形式。要求充分发挥农村支部作用。要求充分发挥农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依我县的龙头企业为动力,依这种组织为基体,依党员为骨干,形成产业化生产的格局。
2、政府拉一把组织协会
目前我县的产业化慢,原因是靠农民自己组织还远远不够,农民的文化程度,市场知识、产业运作,面对市场能力还远不够,在市场不作为时政府必须有作为。这包括扩大组织化程度,组织生产、技术支撑、农村经济人队伍培育,主要的是需要拉着农民的手,跟着市场走,包括干部的参与、示范、带动、培育,我们的干部可以入股,充当组织者。各级政府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建立章程,组织生产合同订单,这个组织,有干部、企业、农民、技术人员组成,形成一套有内容、有章程、有序运作、有合同做保证、有技术支撑。这样农民高质高效的生产、企业专心经营,精心集中。这种形式无疑对我县尚不成熟的产业化、市场化的快速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官民”结合的经济协会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待条件成熟后,可过渡为真正的“民办、民管、民受益”性质的农民经济组织,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3、“企业+农户”
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形成多种资源形的龙头,问题在于运作程度不高,产业化程度偏低,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应该有“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科技”、“订单农业”等形式,这种形式以合同为纽带,依公司和市场化经营为导向,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农牧业的大生产、大流通,提高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这种形式无疑对农民增收,财政增税是一种双赢的组织形式,具有广阔的前景。
4、股分合作,经济合伙
这种形式是由农民出土地劳务,农业部门出科技人员,工商企业等出技术资金组合而成,其利充分配置,按股分红,这种组织形式,是通过自愿结合,集中生产要素,优势互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实现农户与
第五篇:×县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建设情况的调研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畜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对如何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把优质农畜产品健康有序的推向市场,对加快农牧业市场化的要求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为了更好的与市场进行对接,实现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税,就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建设进程,要尽快的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合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经济组织,最终实现健康有序的农业产业化、市场化。
现在我县的农民种养殖业仍然停留在一种传统的交易方式中,过去那种固定的交易方式,几年不变的经营模式肯定和市场化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这种距离的拉大形成了对农民致富和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可以说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样看来目前传统的小生产的交易方式、交易水平、技术水平,是远远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现状是现在我们在指挥农牧业上要么一筹莫展,要么老调重谈。这些都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突出表现为不是盲目伸缩,就是原地踏步,要不在制度上寻求办法,我们恐怕要在原地徘徊更长的时间,两个提高的重担我们如何挑的起?在目前市场逐步完善的今天,农户的小生产小流通的方式及由此造成的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已经成为制约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必然对农牧业经营方式进行制度创新,要在家庭承包小生产小流通的基础上,改变农户小流通的生产方式,使农牧业的经营主体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依现代化管理方式为载体,以农牧业产品流通、销售、加工为一体和国内外市场融为一体,实现农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三农”组织化程度。
当前,由于我县组织化程度不高,致使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都难以解决。如以家庭为单元的生产重复投劳、重复投资,生产成本过高,形不成规模效益,农民增收难,农民与市场不见面,农民没有组织起来,龙头企业只能直接面对千家万户,使双方都受制约,无形中增大双方风险,龙头企业面对千家万户运作艰难,致使产业化推进缓慢,分散家庭生产不能实现有效管理,影响农业标准化推进,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损失的还是农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提高组织化程度,进行制度创新。目标是通过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协会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联合起来与市场打交道,来解决分散经营农户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建立起一种比较协调的关系,以有利于农户防范市场风险,获取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增加收入,形式分述如下:
一、组织形式的创新
鉴于目前国内市场的逐步发育,我县实现农牧业市场化、产业化要有几种符合实际的组织形式。
1、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这种组织形式是以农村集体组织为核心,以农户为成员,依组织生产产品流通为内容而形成的组织形式。要求充分发挥农村支部作用。要求充分发挥农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依我县的龙头企业为动力,依这种组织为基体,依党员为骨干,形成产业化生产的格局。
2、政府拉一把组织协会
目前我县的产业化慢,原因是靠农民自己组织还远远不够,农民的文化程度,市场知识、产业运作,面对市场能力还远不够,在市场不作为时政府必须有作为。这包括扩大组织化程度,组织生产、技术支撑、农村经济人队伍培育,主要的是需要拉着农民的手,跟着市场走,包括干部的参与、示范、带动、培育,我们的干部可以入股,充当组织者。各级政府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建立章程,组织生产合同订单,这个组织,有干部、企业、农民、技术人员组成,形成一套有内容、有章程、有序运作、有合同做保证、有技术支撑。这样农民高质高效的生产、企业专心经营,精心集中。这种形式无疑对我县尚不成熟的产业化、市场化的快速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官民”结合的经济协会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待条件成熟后,可过渡为真正的“民办、民管、民受益”性质的农民经济组织,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3、“企业+农户”
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形成多种资源形的龙头,问题在于运作程度不高,产业化程度偏低,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应该有“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科技”、“订单农业”等形式,这种形式以合同为纽带,依公司和市场化经营为导向,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农牧业的大生产、大流通,提高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这种形式无疑对农民增收,财政增税是一种双赢的组织形式,具有广阔的前景。
4、股分合作,经济合伙
这种形式是由农民出土地劳务,农业部门出科技人员,工商企业等出技术资金组合而成,其利充分配置,按股分红,这种组织形式,是通过自愿结合,集中生产要素,优势互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实现农户与市场对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这种组织形式非常灵活,类似于常讲的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技术的出技术,有关系的出关系,各尽所能,实现资金、资源的有效组合。
5、民营农场、股份农场
这种形式主要由工商业资本或种田农手,通过土地承包权转让、转包、租赁生产方式进行组合。可以干部领办入股,也可以吸收自然股,租赁土地开发土地组建农场,利于雇工方式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形式,民营农场由农场主实现与市场对接,直接形成大生产、大流通。这种经济形式也
可称为能人经济,即个别人大规模合理使用多数人的有偿流转土地,反过来反聘种田能手入场经营,挣工资、分股红,各取其利。这样的合作可以使小生产变成社会化大生产,可以使一家一户的难以实现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变为现实,可以使一家一户办不起的流通、加工企业办起来,可以有效的配置人力、物力资源,把农业一线多余的人员分流到二、三产业上去,可以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抗灾能力,这一切都是承包户、单干户、个体户无法想象,根本不能实现的,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发展前景,这种形式逐步的可以实践。
二、制度创新需要注意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这些组织形式的创新和运作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审时度势,努力运作,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形成有利于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明晰的产权制度。只有产权明晰,才能实现外部效应更大程度,“内部化”提供动力,才能产生竞争,提高经济运作的效力。为了实现产权明晰,应重在做好几项工作:首先清晰的规定,农业的生产资料,工商业的农业投资,农业经营实体生产权关系,保护其产权实现,建立土地等严格保护制度,在农用地的流转和买卖,在治理结构调整等问题上,充分体现集体所有权,农民使用权应享有利益,建立好自愿有偿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其次,制定维护规范“公司+农户”等市场化经营组织正常运行和利益实现的法律法规;依规范经营行为和惩罚其违约行为,降低“公司+农户”等组织的交易成本,保证经营组织正常运行,制定对产权保护执行情况检查程序;依法保障制度执行的公开透明有力。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与实施经济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作用。要实现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要求,政府应该有作为,如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正如县委张绥昌书记在读书会上讲的,抓好三个转变(观念、思路、方法),强化领导,突出服务,狠抓组织(经济组织),提高政府的组织化程度。我认为,只有在组织上想新招,符合实际,大胆运作,本着农民有钱,企业有利,政府有税,在资源优势这方面大做文章,建立好多种协会,以我县资源优势组建葵花、甜瓜、番茄、菜籽、肉羊、肉牛、奶牛、肉猪等一系列经济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大胆参与独办、领办、协办、入股办,抓住这个中心,提出更好的办法,创新种植养殖水平,努力创新载体的服务功能,由资源优势型向经济实力型转变,我县有希望发展得更快更好。强调的一点是由于全县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民富裕程度不一样,干部、群众素质参差不齐,在选用哪种模式上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尝试,这是一个原则。
三、提高农牧业市场化、产业化的经营定位
农业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运作的制度创新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生产方式的改变,既涉及到各级政府管理定位的变革,也涉及到各级政府服务意识的变革,还涉及到农民经营思路的变革,没有观念转变相伴而行,农业的市场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很难形成。目前我县农业生产中小农特色还比较浓厚,如不思进取,小富即安,传统种植习惯,不创新等传统思想、随便违约等行为都存在,这些都妨碍着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机制创新,为了尽快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农牧业市场化、产业化,应大力宣传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利益,形成共识。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以农民自建中介服务组织、自我服务为主体的前提下,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扶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二是政府必须把各涉农部门的服务要素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服务平台,建立统一信息综合服务网络,不能各唱各的调;三是服务体系以服务于农为宗旨,不追求利润,但要通过有偿服务逐步建立自我滚动发展机制。这样才能使三农服务部门与农民的经济协会齐头并进,共同走上可持续发展快车道。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民负担的大幅减轻及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乡镇机构将会撤并、人员精减已大势所趋,富余人员的去路及留用干部的工作思路及职能定位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为农服务,帮助组建甚至直接参加各类经济载体,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对我们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的乡镇、村社干部在观念、思路、方法上准备好了没有?知识、技能具备了没有?对此,我们要准确定位,今后我们的工作就是直接服务于农,真正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为全面实现“两个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