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江阴学习考察的报告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3:1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赴江阴学习考察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赴江阴学习考察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赴江阴学习考察的报告

关于赴江阴学习考察的报告

按照市政府统一安排,5月13日至17日,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家玉带领区经贸局、区国土资源分局、部分镇办和重点企业负责人一行15人,赴江苏省江阴市重点就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期间,考察组听取了江阴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经验、经济强镇——华士镇工作经验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介绍,并进行了互动交流,实地参观了经济强村——周庄镇三房巷村工业园区及农民新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中国500强企业阳光集团、海澜集团、全国农村康居示范工程——新桥镇新桥花园等现场教学点。17日晚,考察组召开了学习考察座谈会,结合这次学习考察,大家谈体会、找差距、议发展,普遍认为江阴市思想解放程度高、办法措施多、落实力度大,确实做到了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许多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考察,考察组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江阴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江阴属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地区,总面积9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19.45万,其中城区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全市下辖16个镇,302个行政村,外来人口约60万。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80亿元,财政总收入14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2953亿元,实现工业利税24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2元,农村人均纯收入9411元,2006年末,全市城乡人均储蓄存款28423元。概括起来,江阴市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快——发展速度快。江阴原来经济并不发达,人民并不富裕。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43元,江阴340元,全国农村人均收入134元,江阴12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江阴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销售收入70年代10年增加10个亿,80年代10年增加100个亿,90年代每年增加80个亿,进入21世纪每年增加300-500个亿。

(二)强——综合实力强。2006年,江阴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0亿元,人均82329元;财政收入140.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48亿元,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29%。在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超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2005年在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排名中蝉联第三,自2003年开始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一名。

(三)多——企业集团、上市企业多。目前,江阴的国家级集团已达50家,列全国县级市第一,其中9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28家企业入围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省级集团84家,列江苏省县级市第一。2006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23家,其中100亿元以上的8家,200亿元以上的3家,400亿元以上的1家。规模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快了资本裂变扩张。现在,江阴已有海内外上市公司19家,占全国的百分之一强,是全国拥有上市企业最多的县级市,形成了独特的“江阴板块”。2007年底上市企业可达到25家。

(四)高——科技含量高。江阴是全国科技先进市,是首批20个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之一,科技贡献份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全国平均34%),国家级高科技企业达22家,博士后流动站9家,2006年,江阴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3%(全国平均20%左右)。

(五)好——统筹和谐发展好。江阴市通过实施“三个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人和自然)和富民为民工程,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大幅提高,连续多年列江苏省第一,居住条件和环境大大改观,社会保障能力越来越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5.4平方米,文教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16.78%。

二、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大家普遍感到江阴发展的品位高、后劲强、发展快,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充分体现,收获很大,体会很深。

(一)解放思想是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学习考察,给我们最大的体会就是江阴市思想新,一新百新。

江阴在思想解放和开放程度上越来越高,在园区建设、城乡管理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有效破解了发展的瓶颈制约。他们在发展领先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我们和江阴相比存在不少差距,最突出的还是在思想观念上。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发展瞄准高水平,规划做到大手笔,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更要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

(二)骨干企业是发展的决定力量。江阴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华西村去年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阳光集团、三房巷集团营业收入达200亿元,海澜集团、兴澄特钢公司、澄星实业集团、法尔胜集团、新长江实业集团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2006年,江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2600多亿元,占总量的84%,有34家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超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2家,超8亿元的4家,超6亿元的2家,他们是支撑江阴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决定力量。

(三)上市融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海澜集团是一个从18个人、30万元起步的企业,2000年,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资金链出现严重短缺,面临崩溃危机,正是及时上市融资4.3亿元,使企业起死回生,迅速膨胀发展,目前发展到拥有总资产58亿元,去年完成销售收入66亿元,进出口贸易额近3亿美元,成为全国大型企业集团。现在江阴19家上市企业融资1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规模发展。

(四)统筹和谐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江阴市坚持“三化”(农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2006年,江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11元,与城镇居民收入比为1:1.98,远远高于全国1:3.22的平均水平。江阴市切实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定不移地进行环境保护,先后关闭了全部92家矿山企业和所有窑炉,建成污水处理厂27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江阴市注重关注民生,从1992年开始,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险问题,大幅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让全民享受发展的成果。

(五)优化环境是发展的重要保障。江阴无论在硬环境还是在软环境建设上都做得非常出色。道路建设、城市绿化、园区配套及为企业的服务理念层次都是高的。近几年江阴新修城乡道路150余公里,新建公园8处,城区绿化率达47%。先后开展了“讲法制、讲信誉、讲效率”、“诚信江阴”等专题活动,建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外商经济纠纷调解中心、行政效能经济环境监察投诉中心,真正把江阴建成了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三、加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考察学习,大家一致认为:自己与自己相比,我们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江阴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效益,还是园区建设、产业特色等都还有较大差距,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差距更大。主要表现在:在思想观念上,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一切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企业抓投入、上项目的发展欲望还不够强烈。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和开拓不够,解决瓶颈制约问题的办法不多,路子不宽。在工作作风上,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大,缺乏苦干实干、攻坚破难的精神和斗志。在发展环境上,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结合这次考察学习和我区的实际,就加快我区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解决危机感、紧迫感不强的问题。同样是解放思想,江阴市之所以长期发展不停步,特别是近年来在基数很高的情况下,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在于他们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并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不尚空谈,多做少说。因此,衡量思想解放的程度,主要是对照先进地区,树立一流标准,敢于争先进位,攀高比强;看任务目标完成多少,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建设了哪些新项目、大项目,服务上有什么新举措、新突破,看具体行动、看实际效果,并切实按照工作责任制的要求抓好兑现奖惩。通过思想解放,进一步增强全区上下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切实把已经确定的事项用最短的时间办好办实。

(二)进一步培植壮大骨干企业,突出解决有群山无高峰的问题。江阴市的发展表明,规模决定企业出路,骨干企业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继续大力倡导和牢固树立“抓新项目、好项目就是调整结构,做大做强企业就是转变增长方式”的观念,围绕我区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坚持抓增量带存量不动摇,坚持集中力量抓骨干企业不动摇,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企业上项目、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突出抓好企业上市工作,加大力度,强化力量,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年内或明年初实现我区上市企业零的突破。通过3-5年的努

力,使全区5家以上企业实现上市,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成为带动和支撑地区发展的主力军。

(三)进一步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突出解决发展载体和平台不强的问题。江阴经济强,强就强在镇域经济上;江阴发展快,快就快在园区建设上。鼓励引导各镇办立足基础,发挥优势,瞄准全市乃至更高层次的强镇办加快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努力使园区建设实现大的突破。特别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中心小区集中、农业向生态区集中,坚决防止以建设新农村为名,无序开发和建设;坚决防止项目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进一步强化统筹和谐发展,突出解决农民生活保障的问题。积极研究制定我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和我区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民化。探索创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风险基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多形式提高人的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文明创建提高人,先进文化陶冶人。

(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突出解决工作不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应继续强化“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下一步,应着重对我区出台的各项政策和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认真检查,看看哪些已经兑现,哪些还存在不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切实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下决心抓一批反面典型,并予以公开曝光处理。真正在全区上下形成“全力抓发展,关键抓投入,着力抓环境”的良好局面。

赴江阴、昆山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6月19日至6月25日,按照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安排,我随县人大主任程福财同志带队的第三批县党政领导干部到了江阴和昆山学习考察。这次学习考察,我们参观了江阴的新技术创业园展示厅、临港新城苏南国际码头和昆山的科技博览文化中心、城市规划展示馆,学习听取了江阴、昆山两市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介绍。通过学习考察,我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迪,感到了差距和压力。特别是昆江两地思想解放程度之深、开放力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

一、几点感受

(一)快——发展速度快。30年前,江阴和昆山都是传统的农业县,经济相当落后。改革开放以后,江阴人“醒得早、看得准、起得快、跑得稳”,昆山人“不争论、大胆想、大胆闯、大胆干”,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苏南发展之路。30年来,江阴的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到1190亿元,翻了238倍;昆山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35倍,连续三年卫冕中国百强县之魁。

(二)强——综合实力强。2007年,江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0亿元,财政收入19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013和10641元,在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超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并连续五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稳居第一位。昆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0亿元,财政收入201.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927元和12000元,在不到中国总面积万分之一的土地上,集聚了中国1.7%的外资,来大陆1/9的台资、全球85%的笔记本配件代工厂,创造了全国2.4%的进出口总额,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

(三)大——产业规模大。2007年,江阴有10家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10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14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昆山税收超亿元企业达7家,销售超50亿元10家、其中超百亿元5家,私营企业突破2万家,注册民资突破400亿元,民营经济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贡献额达30%。现在,江阴已有海内外上市公司22家,占全国的百分之一,是全国拥有上市企业最多的县级市,形成了独特的“江阴板块”,2008年底上市企业可达到29家。

(四)高——科技含量高。2007年,江阴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11家,全市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昆山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17个申请专利数超过1.6万件、授权9000多件,实施核心科技项目22个、重点技改项目18个、总投资86亿元,近100项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全市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7%。在科技部、中科院组织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昆山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

(五)好——统筹和谐好。江阴市通过实施“幸福江阴”工程,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大幅提高,连续多年列江苏省第一,居住条件和环境大大改观,社会保障能力越来越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昆山始终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第一导向,坚持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以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富民工作八个一体化,全面提升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

二、几点体会

(一)解放思想是跨越发展的永恒主题。“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这次考察学习,我们深感解放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思想解放应成为思维惯性,永无止境。江阴和昆山等地在思想解放和开放程度上越来越高,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在发展领先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着我们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经济发展无止境,思想解放无止境,我们和这些地方存在不少差距,反映在多个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在思想观念上,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此,观念新则思路广,思路广则发展快,解放思想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因时而动,乘势而动。

(二)园区建设是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江阴和昆山十分重视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工作,规划的档次和水平都非常的高,基础设施建设都非常到位。江阴经济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九通一平”,绿化覆盖率达45%,并按照功能区规划建设了八大功能园区,公共保税仓库、海关直通式监管点、学校、医院、宾馆、公寓住宅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江阴经济开发区还与北岸的靖江实施联动开发建立了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昆山开发区也是先后投入近百亿元,用于交通、电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创办了国际学校、新建了外资医院,成立了外企服务中心,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江阴和昆山招商引资的大部分企业均落户于开发区,开发区成为两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改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江阴和昆山无论在硬环境,还是在软环境建设上都做的非常出色,“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吸引力”在这几个地方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城市绿化,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以及他们为企业的服务理念层次都是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竞争,最根本的是环境的竞争。我们在硬软环境建设上有自己的优势,但与他们相比也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改善作风、经营城市、改善环境。

(四)人才机制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实现跨越发展,一靠人才,二靠机制。昆山和江阴发展得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批敢想、敢干、敢拼、敢闯、敢冒的人才干部队伍。他们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有的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但从无怨言,仍然保持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同时他们的机制也相当灵活,有一套成熟的考核机制,坚持“发展决定一切,发展说明一切,发展衡量一切”。

三、几点建议

(一)必须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我们正处在一个大追赶和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苏之行告诉我们,我县前几年发展纵向比突飞猛进,但横向比,我们的增长速度远远谈不上“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县发展势头良好,县委、县政府决策正确,这为我县跨越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我县的发展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挑战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要看到,在我们的一些干部群众中,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的“自满”现象还依然存在,不敢想不敢干、不敢闯不敢试、怕担风险、怕担责任的“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比差距,要实现跨越发展、提速升位,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再来一次大转变,“超常规”发展必须配以“超常规思维”,“创奇迹”的速度必须得有“创奇

迹”的观念。我们必须正视发展差距,找准落后症结,用“三大目标”统一全县干部群众思想、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培养一批敢想敢干、敢闯敢为、敢打敢拼、敢于负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好翻身仗,实现新跨越。

(二)必须继续坚定不移走“工业兴县”之路。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我县“落后在工业,差距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这一点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江苏之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工业经济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高比例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绝对核心地位。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江阴和昆山的发展奇迹,也是他们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沿海发达地区如此,荣昌亦是如此,我们除了走“工业兴县”之路,别无选择。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工业是第一支撑”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兴县”之路,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培育好主导产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三)必须推出力度更大的招商引资新举措。招商引资是增加投入、加快发展的重招捷径。昆山江阴成功崛起的经验就是坚持“外向带动”主战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我县的实际情况也决定了荣昌的发展同样要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因此,我们要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我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一是要抓政策。我们要进一步反思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认真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对现有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修订完善,在土地、税费、审批等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增强吸引力,并注意操作技巧,实行一企一策,有政策按政策办,没政策争取政策,争取不到变通处理,变通不了商量办,千方百计把事情办成。二是要抓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不仅是我县经济发展的载体,更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一区三园”的规划建设力度,要加大投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理顺园区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升我县工业园区的档次和水平,为我县招商引资提供良好载体和空间。三是要抓项目。要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的观念,在引进重点项目、大型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上下功夫。对已经签定投资协议的项目,要督促其尽快在荣昌落户。四是要抓环境。要增强“环境招商”意识,下大力气对我县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行整治,努力营造“环境靓丽、治安良好、办事便捷、服务优质、客商满意”的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招进来的企业要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使其留得住、能赚钱、长得大、发展快,不要招进来就了事。五是抓责任。要强化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形成全县上下都来抓招商引资的大好局面,尤其要加大对我县驻沿海各招商办事处的绩效考核力度。

(四)必须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也是抓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建设。我县的城市建设与江阴和昆山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道路拓展、建筑特色、绿化美化、广场建设、市政管理、市民城市意识上。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北拓、东扩、西进、南延”的“拓城扩镇”战略思路,重点做好编制规划、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的文章,使城市规模大起来、功能全起来、特色凸起来、环境美起来、品位高起来。同时,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要进一步做好经营城市文章,除工业用地外,全部纳入政府储备,高度垄断一级市场,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以地生财,以地建市,为城市建设积聚财力,使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为我县招商引资创造更加优美的环境。

转变观念推进发展

----赴江苏考察学习的一点体会

苏荣同志、陆浩同志率领我们到江苏考察学习,看江苏,想甘肃,感到江苏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江苏之所以发展得快,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这一客观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主观原因是他们实现了主观世界的变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率先拓宽了发展的思路,想出了发展的办法,增大了发展的力量,从而加快了发展。甘肃学江苏,就要像江苏人那样以思想的解放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一,要突破非优即劣的形而上学观,善于从劣势中看到优势,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加快发展。甘肃发展的客观条件与江苏无法相比,我们缺水、缺绿,自然条件恶劣,地处西部内陆,不沿边,不沿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不可否认,这是劣势。如果拿我们的劣势与江苏的优势比,就会越比越没信心,就会感到没有出路。我们一定要跳出形而上学的非优即劣的圈子,善于在劣势中看到优势,进而变劣势为优势。应当看到,我们有自己的潜力和优势,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努力和甘肃人民的艰苦创业,探索出了符合甘肃实际的发展路子,一二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基础,资源相对丰富,如:石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电力工业、医药、食品、特色农业等等许多方面,是人无我有的,这就是优势。正是基于这一点,省委提出甘肃发展要从五个方面长期艰苦奋斗、防止三种倾向、坚持做到七个坚定不移。只要我们按照省委的要求去做,就能扬长避短,变劣为优。只有长期艰苦奋斗,才能恢复生态,建设生态,才能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才能提高人的素质。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知难而进的良好精神状态。学习别人,不妄自菲薄、不自暴自弃,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坚定信心,昂扬向上,知难而进,就能不断加快发展自己。

第二,要坚决突破“左”的思想束缚,集中精力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用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用争论来判断是非曲直,真正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应当认识到,“左”的思想对我们不发达省份的影响,不可看不到,不可看轻了,看少了,看低了。事实上,不发达的经济与宁“左”勿“右”的思想相结合,必然形成越穷越“左”,越“左”越穷的怪圈,这种“怪圈”,必然制约和破坏发展,对此一定要引起高度警觉。

学江苏,就要像江苏人那样不断打破这一“怪圈”的困扰,坚持从甘肃的实际出发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要照抄照搬,当“收发室”,不能起动不灵刹车灵;坚持只要与国无害,与民有利的事,就要敢闯敢试敢冒,敢于把被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发达地区早已利用的有利于发展的做法,拿来为我所用,要允许抓发展中有失误,但不允许不发展,如江苏实行的领导干部联系民营经济,亲商、安商、富商,不怕公有、不怕私有、就怕公私都没有,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来发展是真道理等观念与做法就值得学习;坚持多琢磨发展、多琢磨事,千万不能只琢磨人不琢磨事,要一门心思谋发展,坚决遏制告恶状告刁状的恶习任其发展,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和纠正干的不如看的,不干的整干的歪风邪气,切实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坚持改革就要付出成本的理念,国家要付,单位要付,个人要付,眼前吃亏,长远得利,长远发展,不要随意扣“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江苏抓企业改革“实现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到位一基本”的做法以及连云港市把蕴藏在机关中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的措施办法,也值得借鉴。只要切实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就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第三,要坚决突破绝对均衡观,敢于在不均衡中求均衡,以此来推动全省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

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由不均衡到均衡,再突破均衡这样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看,不均衡是发展的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如果没有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我国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发展的局面。综观江苏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谋划苏南、苏中、苏北的发展上,不搞一刀切、齐步走,采取很多政策,鼓励条件好的地方加快发展,尔后支援条件差的地方共同发展,我看这一做法是成功的。在我们甘肃也应实行大刺激政策,哪个地方、哪个行业、哪个企业能先发展,就鼓励其先发展,谁能先富就鼓励谁先富。要特别注意发展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经济辐射带、公路沿线经济带、铁路沿线经济带,使这些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尔后向周边辐射,示范推动,以此来带动和支援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落后边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利用这种不平衡的正效应,努力去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公平、求发展。

第四,要突破循序渐进的发展观,敢于超越一定的发展阶段,超常规、跳跃式地加快自己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在江苏已得到充分证明。

苏州市、江阴市等地的发展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苏州市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202亿人民币,由于充分利用外资与民营资本,导致资本的急剧扩张裂变,到了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了1541亿人民币,2003年达到2802亿人民币,这不能不是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事实充分证明,要超

常规,跳跃式发展,关键在项目,在投资,在资本的聚集。正如省委所指出的那样“发展要抓项目,有项目才有投资,有投资才有发展”。当然,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要有条件,要有机遇,但机遇要靠人来把握,也靠人来创造。西部大开发是机遇,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是机遇,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是机遇,制定特殊的发展政策是机遇,创造宽松的环境是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是机遇等,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对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机遇,一定抓住。对于机遇,谁反应快,谁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谁就会加快自己的发展。谁无动于衷,谁就被动,不仅不会发展,而且会永远落后。

第五,要坚决铲除“中梗阻”,踢开“绊脚石”,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扫清障碍,铺平道路,创造良好的环境。环境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处处是阻力、是障碍、是干扰,根本无法发展。为了维护地方、部门、个人的既得利益而不愿改革、不思发展的人与事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连云港市让250多名搞“中梗阻”的干部下课,靠边站,这是为了发展不得不为的事。江苏人的“你投资我发展,你发财我保护,你纳税我服务,你有难我解决”理念,筑巢引凤,以此来招商引资,是成功之道。甘肃要加快发展,关键是缺货币资本,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引资的力度,千方百计地把境外资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引进甘肃。我们学江苏就要对那种口头上招商引资,而实际上玩“叶公好龙”的把戏,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保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人,动点真格,“不换思想就换人”,绝不能让他们的所做所为影响我们的发展,贻误我们的事业。对那种吃拿卡要,“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处处设置障碍,并趁机捞一把而构成违法违纪的人与事要坚决查处,真正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让资本源源不断流入甘肃,甘肃就会加快发展。

第六,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用干来改变面貌,创造财富,促进发展。在江苏所到之处,几乎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我想这是江苏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财富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面貌是靠实干改变的,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越是困难,越是要干。我省加快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目标也很明确,措施也很具体,特别是省委确定的“两个高举,一个加强”的战略方针和“两抓两放”的重大举措,同江苏的经验吻合,符合甘肃的实际,关键是要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我们一定要增强抓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

抓项目也好,抓企业改革也好,都要抓紧抓紧再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都要落实落实再落实,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工作要加快节奏,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凡事都要一抓到底,不抓出成效不撒手,出手的工作要达到最优水平,切实像江苏人那样既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又抓铺天盖地的小项目,既培养“大老板”,又培养“小老板”。这样,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学江苏,就会像苏州那样“没有一条路走出一条路”,切实加快自身的发展。

第二篇:江阴学习考察报告

江阴市志愿者服务学习考察报告

一、学习考察概况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围绕创建全省文明城市的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文明形象,参与文明创建,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经区主要负责人同意,由区文明办、区直机关工委、团区委共同组成的考察组一行三人,于7月15日赴江阴市考察学习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江阴市文明办的精心安排下,考察学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考察组首先听取了江阴市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团市委、市民政局等单位和部门经验介绍,并进行了互动交流,实地参观了江阴市社区服务求助中心暨江阴市志愿者活动协调中心。15日晚,考察组召开了学习考察座谈会,结合这次学习考察,各人谈体会、找差距、议发展,普遍认为江阴市党政领导重视、管理措施有力、部门协作紧密、上下齐抓共管、考核奖惩跟上。确实做到了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许多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考察,考察组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和谐文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江阴市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江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历程

初始萌芽阶段,1994年,江阴市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由共青团发

起,工会、机关工委、妇联积极响应,开展了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这一阶段的志愿者活动主要由单位发动组织,呈现出明显的行政性。蓬勃发展阶段,1995年至1999年。这一阶段的志愿者活动体现为行政组织为主体,市民开始自觉参与志愿活动的特点。1996年5月,江阴青年赵新忠、赵忠惠志愿赴山西吕梁地区扶贫支教,开创全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支教先河。如今,古城塈阳的志愿者们心怀大爱,远走边疆、远赴国外等开展援医援教等志愿者工作。江阴志愿者的这种群体效应被团中央称为“江阴现象”,“两赵”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志愿者代表陆伟国受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江阴也因此被誉为“志愿者之乡”。相对成熟阶段,1999年至今。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1999年成立了江阴市志愿者协会,体现着江阴志愿者工作正在走一条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的志愿者之路。特别是1999年,江阴市志愿者活动协调中心(隶属市志愿者协会)和江阴市社区服务救助中心的成立,标志者江阴一体两翼志愿者工作格局的形成。至今,江阴市志愿者队伍已有近10万人。

(二)、江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是以扶贫助困为重点,大力实施“一助一”结对服务计划。江阴“一助一”结对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除在做好助孤、助困、助老、助残、助弱等工作的同时,广泛开展了认养绿地、认领公共场所设施养护、认定服务基地、志愿者保洁区等多样化、多渠道、多形式的“一助一”活动,真正做到“三定”,即定服务对象、定服务人员、定服务内容。

二是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广泛开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全市志愿者以创建城市文明为目标,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在环境清洁、美化绿化、文明宣传、交通协勤、植绿护绿等方面开展了“周六志愿者服务广场”、“靓车亮站”、“青年文明号助万家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三)、江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工作机制和宗旨

江阴志愿者服务的总体工作机制是:社会化运作、有序化调配、专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产业化发展、事业化推进、激励化表彰的工作机制。秉承“自愿+鼓励,无偿+少偿,服务+育人”的宗旨,为全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引领着和谐的风尚。一是网络健全。1999年,江阴市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形成了以市志愿者活动协调中心为龙头,各单位志愿者服务总队、分队、服务队为依托的四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志愿者协会设在市文明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协会名誉会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会长。二是加强管理。志愿者招募采取组织招募和社会招募相结合的办法,志愿服务组织接受应募者的报名,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协调中心实行电子建档管理。三是规范考核。出台了《江阴市志愿者活动评选表彰暂行办法》,建立起以“小时”为依据的普遍表彰和以“小时”加“业绩”为依据的重点表彰相结合的社会化表彰激励机制。对机关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提拔和重用,由组织部、纪检委共同征求社区意见,将干部志愿服务和“一对一”帮扶作为重要考核参考依据。以部门为考核单位,将该部门的志愿服务与十三月工资挂钩,部门没有完成志愿服务时限 的,取消单位所有人员十三月绩效工资。

(四)、江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特点

江阴市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起步早,1994年江阴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契机,由共青团发起,其它部门相应,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志愿者活动。1999年,由市文明办牵头,成立了江阴市志愿者协会,并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由此发展壮大,目前已成规模、分行业、制度化、组织化、常规化的开展活动。氛围浓,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每周六上午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由两名四大班子负责人带队,市直各相关部门轮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有力,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团委、民政局、工会、妇联、教育、街道、社区、企业等各行各业分别组织各类别志愿服务活动。电视台、报社、电台实时进行宣传报道,同时还利用网站、宣传台、横幅等宣传手段为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宣传氛围,尤其加大对典型的宣传力度,引领市民广泛参与。每由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牵头对志愿者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进行评选,作为目标岗位考评内容之一进行表彰。服务广,首先是志愿者队伍服务范围广,立足“助孤、助困、助老、助残、助弱”,为市民提供应急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等五大类200多个项目的服务。协调中心24小时开通热线“86299999”,按照无偿服务和少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听从市民召唤,快速联络供电、供水、煤气、通信、医疗、110等20多个部门和遍布城区的500多个志愿服务网点,为群众排忧解难。其次是对志愿者自身的人性化服务,为每位志愿者装备志愿者帽、志愿者服务马甲、服务包,颁发志愿者证书、徽章和服务手册。为提供义工服务的志愿者集体购买意外保险,从组织上、制度上加强对志愿者成员的全方位服务。机制全,市成立志愿者协会,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名誉会长和会长;志愿者招募采取组织化和社会化招募相结合;各类志愿服务由文明办(志愿者协会)牵头,相关部门实施;志愿服务由协调中心统一调配;志愿服务考核由组织部、纪检委、文明办共同考核;评选表彰由文明办和志愿者协会每年评选一次;志愿者采取严格的注册登记制度;各类服务提供专业化。总体来看,江阴市志愿服务活动的成功,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善于决策,强力支持,示范带动;二是志愿活动突出服务活动,内容具体,对象明确;三是志愿队伍机制完整,宗旨明确,激励推动,四是志愿者服务特色彰显,品牌显现,成为江阴代名词。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江阴两天考察学习虽然时间短,但让我们考察组一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路,找准了切点。就当前如何进一步加大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力度,掀起全面动员,全员参与的工作态势,克服我区市区同城、功能缺失、基础薄弱、认识模糊、观念含糊、市民素质参差不齐等诸多不利因素,考察组建议:

(一)必须立足区情,倡导领导、机关志愿参与表率先行。领导

率先垂范,机关全员参与,用行政发挥优势,按组织相对编组,实行规定时间、明确地点,规定内容、明确任务,规定模式、明确人员。做到标识统一、调配统一、监管统一。通过行政的手段让我们的领导和机关全体人员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参与中提高认识,从而达到认识的升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努力在有效结合上下功夫,在灵活运用上下功夫,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反思工作、改进工作,才能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目标实现做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

(二)必须注重载体,力求简操作、易实施、广参与、见实效。志愿服务工作不能只是写上文件,停在动员,摆上议题,光议不动,也不能点动面不动,开始轰轰烈烈,过后烟消云散,也防止出现个别领导和单位牵头参与力量薄弱,形成不了气候。因此,必须设定简便易行的内容开展活动,让内容人人都知晓,人人都会做,人人都参与;必须将领导和机关的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单位和个人的目标考核之中,设定必要的制度、目标和考核措施,确保活动持之以恒,真抓实干。通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活动的屡次参与,让他们在天长日久中形成一种意识,在参与中转变自身观念,从而实现被动参与到自觉行为的养成转变。

(三)必须引入激励,探索推进,实现志愿服务工作新突破。江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各级党政组织切实加强领导,把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者活动摆上议事日程,把开展志愿者活动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出台相关的奖惩激励政策,真正将落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

抓住时机,凝聚智慧,以饱满的精神抓落实,保证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工作激情,以寝食不安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工作抓在手中,把上级的要求和目标任务的实现结合起来,努力在结合中出思路、出特色、出实绩,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群众,带动市民,让市民在观望中得到启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同时不断总结探索,实现向行业拓展,引领社会参与,走出一条具有居巢特色的志愿者服务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居巢的三个文明建设,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目标的实现做出新的贡献。

2010年7月26日

第三篇:关于赴无锡、江阴学习企业上市的考察报告

关于赴无锡、江阴学习企业上市的考察报告

为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动我市企业上市工作取得突破,2019年8月14日至17日,考察组赴无锡、江阴考察学习企业上市工作经验,实地参观了无锡工业园区,走访了贝斯特、海澜之家等7家上市企业,分别同无锡市政府、江阴市政府、滨湖区政府和部分上市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江阴的经验和做法

无锡市企业上市工作在全国地级市中稳居前列,累计上市公司数量141家(境内82家,境外59家),超过了河南全省上市公司总量,2018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上市公司总量连续3年位居江苏省第一。特别是下属的江阴市,累计境内外上市公司49家,为全国同类县(市)第一,融资规模达907.7亿元,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中国资本第一县”。无锡、江阴已在资本市场形成了“无锡板块”、“江阴板块”的品牌效应。无锡、江阴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开明的理念、务实高效的服务,为上市工作培育坚实的产业之基

一是产业服务理念开明。

政府长期倡导“企业至上、服务至上”以及“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职能的转变,为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施“全过程”服务与企业一起跑,早期为培育产业发展,政府与企业一起跑资金、跑项目、跑市场,扶持乡镇民营企业在夹缝中顽强生存;实施“一站式”服务让企业放心跑,90年代开始,政府不断减少对经济事务干预,坚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并将80%的审批项目全部集中在一起,优化审批流程,形成一站式、一单制审批服务超市;实施“分类别”服务促企业竞相跑,针对企业不同特点分类指导,重点骨干企业由领导干部挂钩服务,对优势企业实施精准服务,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服务。

二是上市服务集成高效。

无锡、江阴均建立了完善的上市服务网络和服务协作机制,企业在项目审批备案、土地审批、环评办理、资产评估、产权办理等方面可走绿色通道,在利润调整、资产重组、税收、股权优化以及上市挂牌链条的各环节享受政策支持。由金融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合力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解决上市中的问题,对上市后备企业以帮扶警告为主,尽量避免出现行政处罚的不利影响。同时,金融局还建立了协调函制度,对拟上市企业实施“体检”,对梳理出来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是产业培育举措创新。

抓典型带动,通过绿卡企业、百强企业评选,在各个阶段树立典型,使企业之间保持着你追我赶、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抓思路创新,上世纪80年代引导企业贴牌加工,90年代倡导规模效益,21世纪强调科技创新、资本经营和外向带动,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重点突破,政府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主动协调服务,倾力突破,一个一个抓落实。

开明的心态和理念,形成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使无锡、江阴成为投资的热土、产业的良田。仅江阴一县的数据就令人震撼:规模经济实力超群。规上企业1400家,销售超百亿企业20余家,中国500强企业9家,中国民营经济500强12家,中国制造业500强13家。中小企业枝繁叶茂。截至2019年2月底,江阴各类市场主体18万家,注册资金5500亿元,小巨人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众多。创新驱动亮点纷呈。江阴有诺奖得主研究院、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0余家。质量标准县域领先。江阴商标总量36000件,驰名商标50余件,著名商标160余件,80多家企业的100多个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行业之首。江阴板块是无锡产业优势在资本市场的集中展现和生动缩影。

(二)战略性的重视、超前有力的政策,为两个板块的异军突起提供强劲的成长动力。

一是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上市。

无锡、江阴将企业上市摆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将推动企业上市作为促进“政府服务规范化、产业发展高端化、生产经营规模化、企业治理现代化、融资方式多元化、人才培养开放化、环保责任主体化、社会治理共生化”的重要抓手,坚持“抓上市就是抓发展、抓上市就是抓投入、抓上市就是抓转型”的发展理念,长期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并将上市指标逐一分解到各县(市)、区,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考核机制和竞相推动上市的工作氛围。

二是以超前的理念引导企业。

企业是上市的主体,政府市启动和推进上市的关键,两个板块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政府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眼光,江阴1995年就提出了资产重组、资本经营的发展思路,鼓励企业改制上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始终保持着超前的理念指导企业发展,以开阔的视野引导企业走出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中辨明方向。无锡定期邀请省证监局、沪深交易所、券商等专家授课,坚持举办高峰论坛、对接沙龙,搭建平台,促进交流,营造氛围;江阴鼓励企业最初发展就要对接上海水平,引进上海星期天工程师。

三是用有力的政策激励企业。

鉴于上市需要稀释股权和支付一定上市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上市的积极性,无锡、江阴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包括上市后的再融资、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各阶段都会享受到奖励扶持,特别是在无锡市级300万奖励的基础上,惠山、梁溪区还对主板上市奖励800万元,对科创板奖励1000万元。同时,注重因时而变、因势利导,江阴初期侧重于税费优惠,2004年开始侧重于上市奖补,2012年以后又侧重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兼并重组等,持续优化的政策极大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了想上市、敢上市、能上市的氛围,而每成功一家,又强化了正向样本效应,激励更多的企业加速发展,形成了竞相上市的葡萄串效应。

(三)深厚的城市精神、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为两个板块的率先领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苏南独特的工商文化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无锡总结为“尚德务实、和谐奋进”,在江阴总结为“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精神,这是两个板块发展的力量之源。同时,在每一个上市公司和规模企业的背后,都闪耀着优秀企业家精神,他们始终坚定创新业、创大业、创伟业的目标追求,艰苦创业、敢打敢拼、善闯善赢,以领先同行的业绩、名列前茅的实力、跨越赶超的智慧勇气,为无锡、江阴经济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无锡精神”、“江阴精神”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考察学习的收获和反思

江阴板块、无锡板块是在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孕育形成的,是苏南模式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两大板块的意义不仅是实现了多少家企业上市,募集了多少资金,最核心的在于通过资本运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四大创新效应上。

(一)制度创新效应。

一是推进政府服务规范化。面对上市公司资本运营阳光操作的客观需要,政府的职能逐步完成了从重指令到强服务的转变,政企关系中的“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逐步纠正。二是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企业上市前大部分都是乡镇企业或家族企业,产权模糊、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为公司治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上市过程中,企业主动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明晰化,这些战略投资者掌握着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具有更专业的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对企业管理和决策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推进企业治理现代化。企业为完成上市严格按照《公司法》《上市公司章程》等健全组织结构,规范企业运营,强化内部监督,严格信息披露,促进经营机制发生重大转变。

(二)经营创新效应。

无锡、江阴的许多规模企业,早期的粗放经营印记明显,企业通过上市等一系列资本运作实现了转型升级。一是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上市改变了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负债率高的被动局面,为企业低成本、裂变式扩张开辟了通道,极大地优化了企业融资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和负债率,增强了企业抗风险、抗周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同时,也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无锡各类金融机构达315家,其中股权投资机构139家,上市实现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吸金效应。二是实现生产经营规模化。传统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依靠有限的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往往会导致

“小而散”、“小而弱”的发展弊病。上市以产品经营为基础,大力实施资本经营,再以此反哺产品经营,能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裂变式发展,不仅能做大增量资产,还能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推动企业从小而散、小而弱的传统企业发展成为大而优、大而强的现代化企业。三是实现人才开发开放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用人上或多或少存在“一方企业用一方人”,甚至“用一家人”的封闭思想。面对上市的要求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压力,企业往往能逐步打破血缘、地缘的用人局限,实施“真情吸引人、机制激励人、环境留住人”的留心工程,建立科学、规范、开放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四是实现市场开拓品牌化。上市具有强大的广告效应,可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如海澜集团,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了家居服装行业的第一品牌。

(三)产业创新效应。

无锡、江阴板块在资本运营中,借助资本市场的输血功能,培植企业的造血功能,通过投资、兼并、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主业,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一是加速支柱产业高端化。借助资本经营,通过兼并收购、盘活存量、合资嫁接、多渠道上市等途径,确立了支柱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二是加速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凭借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企业加快设备引进和工艺改造,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夯实产品市场竞争力。如江苏阳光,募资8.3亿元用于技术改造,使95%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规模和产品品质跃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三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上市公司不满足于传统产业的高新化,还有选择的将高新技术产品培植为先导产业,逐步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如新潮集团最初是生产晶体管的“无名小卒”,依托资本运营和管理创新,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公司后,一跃成为国际半导体封测行业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一。目前,江阴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11家,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占全部销售收入的1/4强。

(四)社会创新效应。

企业上市的成效,不局限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一大批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成功运营,还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建设溢出效应,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中小民营企业多分布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县域及农村经济发展,再以此为基础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从而促进城乡同步协调发展。二是促进环保责任主体化。上市过程中,为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主动确立了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理念,严控污染排放,加大环保投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建设。三是促进社会治理共生化。基层社会治理面广量大、任务繁杂,只靠政府大包大揽,无法走出“缺位、越位、错位”的治理怪圈,只有把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主体的力量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多元共建、共生的良好局面。上市企业在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群众增收、参与社会救助上贡献突出。同时,上市企业还为财政收入的增加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增强了政府持续改善民生的能力。

通过赴无锡和江阴的学习交流,考察组成员体会深刻、震动巨大,加深了对企业上市的认识,看清了与先进地区的巨大差距。

一是观念差距:政府与企业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决定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决定发展质量和速度。无锡、江阴秉承服务企业为主的理念,领导干部普遍敢担当、敢作为,我市干部的发展理念和服务意识与先进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无锡、江阴企业家敢于解放思想,善于抓住政府资源,全力跻身资本市场,已形成想上市、敢上市、能上市的氛围。我市不乏埋头苦干的实干家,但部分企业家发展理念滞后,资本运作理念不足,缺乏“拼冲闯”的气魄。

二是能力差距:金融能力不足。

通过与无锡、江阴等南方地区领导干部对比发现,我市部分领导干部在了解市场运行、掌握金融规律、运用上市政策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我们各级干部都知道企业上市是好事,应该高度重视,但重视往往停留在文件里、讲话里、口头上,普遍缺乏金融知识,面对企业上市的好处和优势讲不清、说不明,上市政策不了解、吃不透,政策解释不清楚,企业金融服务力度不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三是落实差距:缺乏一抓到底的韧劲。

推动企业上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常抓不懈,我市对企业上市战略的重视程度不够,“上市是最好的转型,兼并重组是最好的招商”这样的理念没有真正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部分县(市)、区及政府部门在服务企业上市工作过程中缺乏担当和服务意识,指导企业的办法不多、措施有限,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其让位于其他能够短期快速见效的工作。

三、工作建议

(一)全市范围开展大讨论,持续掀起上市热潮。

依托《新乡日报》平台,连续刊登我市企业家及县(市)、区金融局赴无锡、江阴学习心得及无锡、江阴上市案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资本市场大讨论,带动更多的领导干部、企业家聚焦资本市场,思考上市工作并参与讨论,以“众人拾柴火焰高”之势在我市掀起上市热潮,营造上市氛围。通过邀请上市企业开展交流培训等一系列资本市场活动,让资本市场理念进一步深入企业家心中,提升企业家金融意识,实现从“要我上”到“我要上”的转变。

(二)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关注重点企业进展。

把推动企业上市列为“一把手工程”大力推动,将服务企业上市提升到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高度上来抓,在全市上下贯彻“上市是最好的转型,兼并重组是最好的招商”的发展理念。具体工作上实行重点上市企业领导分包制度,同时建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专题研究企业上市工作,走访、关注重点企业上市进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上市中的问题;将企业上市工作纳入县(市、区)目标考核,完善考核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明确对企业上市过程中各环节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

(三)强化政策扶持,发挥基金“保驾护航”作用。

出台《新乡市“登顶太行”上市挂牌五年行动计划》,加大对上市企业财政奖励力度,覆盖从企业股改到申报材料、成功上市、上市再融资、兼并重组等全流程。进一步加强我市产业基金设立的引导政策,加强与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合作,提升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水平,加大对上市后备企业的股权投资,为新产业、新企业保驾护航,提供资本

“摇篮”,呵护优质企业成长。

(四)充分利用绿色通道,实现上市重点突破。

针对我市12年没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瓶颈,充分发挥绿色通道制度作用,集中力量和资源,“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优先解决重点上市企业遇到的问题。紧盯科隆新能源科创板上市进展;为心连心登陆A股市场做好协调服务;持续关注已辅导备案的天力锂能、山水环境、威猛振动,根据企业上市需要,协调申报期内涉及环保、税务、土地、安监等相关问题,优先保证企业申报前后正常生产经营,确保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不受影响;保障企业募资项目建设用地、环境容量、能源供应等生产发展需要,增强企业信心。力争以重点企业上市为突破口,为我市其他企业树标杆、立典型,带动更多企业参与上市,形成竞相上市的局面。

(五)务实开展服务,持续做好培育培训。

将拓新药业、锦源化工等上市后备企业的上市或融资服务遇到的问题,纳入到企业服务例会协调解决,进行把脉式会诊、靶向治疗,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建立并公布拟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对拟上市企业实施定期“体检”,由各部门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避免出现行政处罚等不利情况。提高上市后备企业与上市公司交流力度,计划于年内邀请无锡蠡湖股份及我市心连心等上市公司企业家开展座谈交流活动,搭建企业家沟通交流的平台。加强同河南证监局、深交所、上交所、券商等机构的双向交流,带领拟报会企业赴上交所、深交所专项沟通,邀请上市工作负责同志赴我市开展培训活动。定期组织企业家和领导干部赴江苏、浙江、广东等南方理念先进地区开展“走出去”学习考察,拓宽领导干部和企业家视野,激发敢拼一流的进取精神。

第四篇: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推荐)

赴 温 州 培 训 的 几 点 感 受

2012年5月7日至11日,我参加了由区教育局组织的在温州实验中学举行的“初中学校德育培训班”,在此之前,区教育局已经派出两批干部赴温州实验中学参观考察,据去过的同志讲,温州有很多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通过一周的亲身体验,我感到不虑此行,我觉得本次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颇受启发。

感受之一:信任

在温州实验中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字是“信任”。

相信教师。何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教职工并不坐班,这在我们这里的中小学校中是没有的。而温州实验中学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这个制度只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高度信任,相信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坐不坐班,教师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把无私的爱献给每一位学生;二是学校具有干事创业的优良传统。学校文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境界和水平,好的学校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影响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教师。温州实验中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是不遗余力的,形成了强大的“教师文化力”,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的“干事创业”的氛围中,教师们比学赶帮超,坐不坐班,还有那么重要吗?三是健全的评价机制。在学校所有制度建设中,“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温州实验中学在这方面是成功的,通过良好评价的机制,激励人、发展人、提高人。

相信学生。在温州实验中学,到处都可以见到图书角,学生不仅可以随手翻阅,还可以不需要任何手续自由借阅。我们的疑惑是,这样图书不会丢失吗?何校长告诉我们,让图书在图书馆里睡大觉,就失去了其本来的价值,让图书漂流起来,让学生没有任何约束的接触图书,即使是图书有所损失,也值了!况且我们要相信学生!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不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了学生的读书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爱护图书的责任感,难道这不是育人为本的最好体现吗?这只是学校相信学生的典型例证之一,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校将一台三角钢琴放在校园之中,不管你会与不会,你都可以旁若无人的在那里去尝试、去陶醉,难道这不是对学生最好的陶冶与教育吗?再比如:学校每年都举办“班主任节”,在“班主任节”的这一周时间里,所有班主任老师不插手班级的任何事物,可以尽情享受无官一身轻的快乐,班级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据学校有关同志介绍,在这一周里同学们想尽一切办法把温馨、关爱回馈给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们一次次的感动着,许多班主任老师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成长了,班主任老师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收获着做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喜悦,难道这不是最好的德育渠道和教育方式吗?

感受之二:快乐

在温州实验中学,我感受到这里是一所快乐的学园,这里的学生阳光、进取、自信,我想这应该源于学校的办学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那里大小商铺、企业作

坊遍布大街小巷,许多家长都是企业老板。这样的社会形态对温州教育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不仅仅是要学知识、拿文凭,更重要的是培训孩子具有快乐的心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人格、智慧的头脑和创新的思维。温州实验中学适应社会需要,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独树一帜,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选择、等待”。尊重学生,给学生以选择权,等待孩子慢慢成长,这是何等深远的办学眼光,何等胸怀的办学境界,在这样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孩子们岂能不快乐成长?在这所学校每年为学生设立的各种“节”贯穿全年,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提供广阔舞台;在这所学校设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校本课程,给每一个学生搭建可自由选择的学习的平台,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你很难想像,这样一所学业成绩非常优秀的学校,竟然是温州市体育运动成绩十九连冠,许多体育项目夺得浙江省乃至全国冠军。

感受之三:效率

我们初到温州实验中学,首先学校安排我们市南区一行十九人在学校综合楼前进行集体合影,而后由校办的何主任带着我们参观学校的校园,介绍学校的办学概况。约二十几分钟后,一张带有我们合影的印制精美的学校“贺卡”就交到我们每一个学员的手中,我们有的同志惊呼“这是什么效率!”。确实,在温州实验中学,“高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州实验中学实行集团化办学,现拥有广场、南浦两个校区和国有民办的绣山中学,以及由温州市教育局委托管理的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共有132个教学班,6500余名学生,550

余名教师,可学校只有九名校级领导干部,如果不讲求科学、高效管理,是很难把这么大规模的学校管理好的。我们参加的“初中学校德育特色班创建策略培训班”,是由温州教育院委托温州实验中学举办的市级培训项目,参会者来全市各所学校,还有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员,可组织者竟然只是广场校区德育处的干部,培训者有分管校长、德育副主任,还有班主任,甚至还有一名学生,培训安排得井井有条,令人十分钦佩。

参加本次培训还有许多感想,如学校的生态建设、课程建设等问题,还需要慢慢的体会。当然参加本次培训也有些遗憾,本来想了解一下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在九年一贯制办学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但没有达到目的。当我到“二外”时,学校办公室的一名负责同志接待了我,但每当我提及九年一贯制的问题时,他都有意回避这个话题,后来我才知道,这所学校原打算办成九年制学校,但受到政策方面的影响,已经取消原计划,今年开始也停止招收小学生。但来到“二外”,还是有些意外收获的,如学校的初中学生有“五四制”、“六三制”两种学制的学生,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还有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也有大胆尝试,除英语特色外,学校还开设了法语、德语等小语种,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赴广州学习考察报告

赴广州学习考察报告

织金县桂果中学

张习香

第五期

学员

为探索新课改模式,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经验,更新山区办学理念。12月23日至27日,毕节市初中学校校长考察团一行70人,在贵州省德育委员会会长安斯寿教授带领下相继到广东省实验中学、执信中学、真光中学和番禺区大石中学等名校考察学习。考察期间,考察团成员除了与四所学校的干部教师进行了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取得优异教学成果的做法之外。还实地观摩了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等方面。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不为打造特色教育,但却处处充满特色的品牌教育。

广东实验中学在教材教法试验、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大胆实践,成绩显著,以科研为引领,以课程为平台,以社团为依托,以竞赛为磨炼,充分彰显了其“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办学特色。学校在科技、艺术和体育三方面成绩卓著。以其特色享誉海内外。而执信中学在新型管理模式下,更是注重以人为本。该校以培养具有当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思想道德修养高雅,文化科学素养坚实,有个性特长,体魄健康的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使命,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光,构建包括国家课程以及四十多门具有执信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以及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体艺活动,更让人体会到该校在营造主动发展的学习与教学环境、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前景等方面的良苦用心。

当我们一行怀着敬仰之心来到真光中学这所百年老校时,感受最深的是这所基督教学校的级社文化。同一年级,均共同组成级社。级社的名称通常在中学一年级时便确定,而以毕业时的年份冠在社名之前。级社把同一年级的同学团结,联系起来。校内的比赛活动,多以级社为单位,为自己的级社争取荣誉,表现合作精神,即使离校了,拥有共同活动的回忆,友谊便因此而更深厚。在毕业之后仍然保持联络。这所学校还有一样做得更让人羡慕的是电台,它除了负责校内广播,主要的还是以电台成员自主交流的社团形式,很开放、自主。平时的广播节目,成员们已经可以脱稿交谈、做节目。如点歌,旅游、动漫、时事新闻、欧美流行、美剧介绍等。这些办校特色,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自主空间,一所崇尚自由的学校孕育出的也必定是自由的个体,是活生生的个体。平时倡导的的自主发展,在这里不失度的近乎完美。大石中学有一个三年的发展规划,即实施素质教育,使学校形成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农村现代化示范学校”,全体教师与深入第一线的教育科研人员蕴藏着极大的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无论是身在闹市的重点中学,还是扎根于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中学,在广州这片教改的热土上,让人感受到的是教育理念的先进,改革的激情和睿智,教风的严谨以及为此辛勤耕耘的广大教职员工的那种操守精神。更让人欣慰的是,他们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二、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改变办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常常听人报怨我们山区的教育永远搞不上去,因为学生素质差,办学条件落后,但是穷则思变。将考察期间学习到的先进教育思想、超前的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只有思想的高度提升了,教育的前景才会更开阔。立足于学校和学生实际,把学生和老师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及劳动技能、艺术修养等方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坚信一切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一切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思想。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促进教师观念改变。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应该让教师明白自己的定位是多样化的,立体化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发者,引路人,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者,学习兴趣的培养者,行为习惯的指导者。让老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形成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系统。学生的学习从孤立学习走向合作学习,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从被动性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快乐性学习。

总之,通过这次考察学习,让作为初中学校校长的我更明白自身的不足及学校的差距,但也让我知道我们地处大山深处有哪些资源上的优势。我要努力地去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扎实工作,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和总结。为山乡教育教育的腾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下载关于赴江阴学习考察的报告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赴江阴学习考察的报告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赴浙江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和了解浙江发展的经验,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两站”建设的机遇,实现昭通跨越式发展。20xx年10月11日至20xx年10月19日,由市委王书记、市政府曹副市长带队......

    赴南方学习考察报告

    农村基层干部南方学习考察报告 按照党校统一安排,6月12日到20日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参加了为期 8天的培训。培训期间,苏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教授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

    赴上海学习考察报告(模版)

    赴上海学习考察报告 我有幸参加校长培训班去上海考察学习。这次考察给我很大启发,令我耳目一新,使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次考察培训,内容丰富,既有超前性、理论性、......

    赴江浙沪学习考察报告

    放眼江浙沪 “工贸兴镇”迈大步赴江浙沪学习考察报告2006年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工贸兴镇”初露峥嵘,“二次创业”实现开门红,总体考核跃入全市第六名,然而新的一年,面对......

    赴浙江学习考察报告(最终定稿)

    为学习和了解浙江发展的经验,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两站”建设的机遇,实现昭通跨越式发展。2003年10月11日至2003年10月19日,由市委王书记、市政府曹副市长带队,......

    赴浙江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和了解浙江发展的经验,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两站”建设的机遇,实现昭通跨越式发展。2003年10月11日至2003年10月19日,由市委王书记、市政府曹副市长带队......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高台县安信运输公司 周晓珍2008年9月下旬,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组织企业管理人员赴浙江温州就温州模式,民营经济及温州精神进行了学习考察。此次考察学习,通......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按照昆明市人才协会的统一安排,我们赴温州学习考察组,于7月4日对正泰电器集团、奥康集团、康奈集团、报喜鸟和大虎打火机厂5户企业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