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1
目录
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
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古文运动的发展
古文运动的成就
编辑本段
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编辑本段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韩愈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③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④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⑤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⑥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柳宗元“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与冯宿论文书》)
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
编辑本段古文运动的发展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的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北宋初年,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真宗朝和宋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打击。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淫靡文章。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宋朝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朝的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朝的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但这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与政治斗争关系更密切,历时更久,波及更广,参加者更多,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较为安定,一部分上层士大夫便醉心太平,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以致晚唐五代以来的浮艳文风更有发展。但宋代立国,先天不足,北有辽国,疆域未完,无复汉、唐帝国气象。同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感慨国耻,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提倡写作反映现实的诗文,推崇韩愈、白居易,便形成了对立的文风。所以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一开始便是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而起的。其发展过程大体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约为10世纪70年代至11世纪初,是初发阶段,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以及姚铉、孙复等。柳开首举“尊韩”的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尚朴崇散、宣扬教化等主张,反对当时华靡文风。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一面。他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反对晚唐以来淫放颓靡诗风,并在创作上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他的诗文具有现实内容,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悦目,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但是,他们对文学改革的倡导,在当时影响不大,而以杨亿、刘筠和钱惟演为首的西昆派华靡文风却开始泛滥。于是继起的穆修提倡为道而学文,极力反对骈文的章句声偶。他不顾流俗的诋毁,刻印韩柳集数百部在京师出售,以提倡韩柳文自任。稍后的石介,在《怪说》中指名抨击杨亿“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但他们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又重道轻文,忽视文章的语言形式。除王禹偁外,这些人的散文大都有辞涩言苦之病,创作成就都不高。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朝,从11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左右,是运动形成高潮的阶段,主要代表作家先后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和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人。先是范仲淹在仁宗天圣三年(1025)提出的改革时弊政纲中,主张改革文风。天圣七年(1029)、明道二年(1033),朝廷两次下诏申戒浮华,提倡散文。由于朝廷表态,主张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他们频繁往来,相互唱和,一齐向文坛积弊发起了空前有力的冲击,显示出浩大声势。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发挥“治物之器”的作用,反对拟古和“雕锼以为丽”(《上李舍人书》、《上宋舍人书》、《原文》)。尹洙摒弃骈文,致力写作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苏舜钦高度评价了古代设官采风的重大作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胜,提倡“道德胜而后振”(《上孙冲谏议书》)。梅尧臣论诗强调《诗经》、《离骚》传统,重视比兴,力贬浮艳堆砌恶习,要求诗叙人情、状物态,意新语工,景与意会,达到“平淡”高境。苏梅二人的诗风有豪放和淡远之别,但都注重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有力地打击了西昆体无病呻吟的浮艳诗风。他们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这一阶段乃至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在运动中的杰出作用是:①有意把诗文革新同范仲淹领导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从而把运动更加引向了自觉和深入。②阐明理论,指引革新。他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认为道可充实文,而不能代替文,主张作文须简而有法,流畅自然,反对模拟与古奥。他论诗重视美刺劝戒,触事感物,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著名论点,强调诗人的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他推崇杜甫,赞赏李白。他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发表了不少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他的诗文理论,指导了作家的创作实践,指引着革新运动。③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欧阳修在嘉佑二年(1057)权知礼部贡举,严格规定应试文章必须采用平实朴素的散文,坚决贬斥险怪奇涩和空洞浮华的文风。④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欧阳修积极写出了许多优秀散文作品,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平易自然,流畅宛转,曲畅旁通地叙事、说理、抒情,从而开辟了一条散文创作的通衢大道。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吸收了韩愈诗散文化的特点,却避免了韩诗的险怪和生僻。他的创作在诗文革新运动中起了典范作用。欧阳修爱惜人材,把一大批新老作家团结在周围。特别是他推重王安石、曾巩和苏氏父子,作为诗文革新的中坚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创作,保证了运动继续蓬勃发展。欧阳修采取的上述措施,作用很大,影响深广,使革新运动达到高潮,取得胜利。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约11世纪50年代至11世纪末,是运动的完成阶段,主要代表作家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王安石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文章的内容应有关“礼教治政”,“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上人书》等)。他一再痛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取材》)的倾向,在诗歌方面独尊杜甫。曾巩、苏辙、王令等人,也各自以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在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而领导这次运动取得全胜的是苏轼。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文坛领袖。他提出诗文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叙》),号召作家要“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但他很重视文学艺术的特征,一再指出:文学本身有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见《答刘沔都曹书》等)。他又提出
了“随物赋形”、“辞达”、“胸有成竹”、“传神写意”、“诗中有画”等著名论点,指导当时的创作。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也重视人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以及陈师道等人,都成了北宋后期杰出的作家,对北宋文学繁荣都作出了贡献。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给予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带有“正统”观念,也有要求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味,助长了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这就表现出这一革新运动在思想上的历史局限。
编辑本段古文运动的成就
唐代古文运动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第二篇: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条目内容要点。
2、通过对条目知识的辨析和整合,学生能够准确地筛选知识信息。
3、学生学会运用做卡片的方法全面恰当地引述条目要点和正确把握知识信息。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百科条目注重引用资料和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的特点有深刻体会,培养和提升学生重视科学、服务科学的责任心。
5、通过百科条目的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养成利用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的扎实而严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条目内容要点。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百科条目注重引用资料和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的特点有深刻体会,培养和提升学生重视科学、服务科学的责任心。
【教学难点】
对条目知识的辨析和整合,学生能够准确地筛选知识信息。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文章简介:
《唐宋古文运动》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由中国现代学者钱仲联编纂。该条目针对中国文学史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古文运动系统地介绍了它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代表人物、创作主张、写作形式等知识内容,全面阐述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位唐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倡导古文运动中所遵循的古文理论,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宗旨,同时简要地说明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对包括清代桐城派在内的古文家、古文流派的或影响。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能够准确地筛选条目要点和正确把握知识信息,找出文章的关健字句,理清文章脉络。
2、根据条目要点和知识信息,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条目全文按顺序和表述重点分为总说和分说两大部分。
第一自然段是该条目的总说部分,是全条目的关健所在。该条目简洁扼要,直截了当地阐明了唐宋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形式。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是“复兴儒学”,具体而言,就是推尊儒学,排斥佛老,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其中心是“文以明道”;古文运动的创作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也即贬斥自南北朝盛行而在韩愈时代还浒的骈体文同时遵从先秦两汉时期在体式上没有限制的单行散句。
条目的分说部分就紧紧围绕这一段所确定的两个方面内容展开说明。
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该条目的分说部分,分别从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等多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解说,并始终突出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形式。解说过程中,又大致分成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古文运动两大方面。
第二自然段着重说明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即产生的背景。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六朝时期,骈文鼎盛,散文中衰,那种追求声律、对偶,词藻华丽和句式整齐的形式主义风尚,已经成为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广阔和复杂,文体改革的要求也就产生了;条目先后列举了西魏苏绰、隋朝文帝和李谔、初唐刘知己、王勃等人的改革文体的要求和行动,到陈子昂大张“复古”旗帜,文体一变;天宝以后,萧颖士、李华、元结等,提倡儒学复古,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强调文学的讽谏作用,道统文学的理论渐趋成熟。二是有赖于强有力的领袖人物的出现: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柳宗元积极支持和声援韩愈,他们有明确的理论和文学作品,又都是热心奖掖后进,社会影响很大,因而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自然段是该条目的中心段落,始终围绕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展开阐述,集中阐明他们倡导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从根本上说,“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了首位。其具体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下面的六个方面的内容:
1、主张“养气”,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以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
2、学习标准上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重经史,重文学人士的艺术成就,以丰富自己的写作;
3、自创新意新词,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
4、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
5、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气、昏气、矝气;
6、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的状况表示愤慨。正因为有了这些明确的文学主张,并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实施,古文运动得以大张旗鼓地进行,从而也推动了文学的进步。
第四自然段在上一段的基础上强调文学主张的基础上补充说明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其他措施及影响。一是韩愈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毫不动摇,“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因而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我们从《师说》一文中作者对“好古文”“能行古道”的李蟠的赞赏有加可以看出韩愈的胆识。二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十分注重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出新的散文传统。三是韩愈、柳宗元二人的文学主张和创作行为的影响甚为深远,无论是韩愈的学生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还是唐代的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都在继承和推广古文运动文学传统方面直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五自然段的解说类似于第二自然段,即阐述欧阳修倡导的宋代古文运动的产生的背景。同样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即在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的北宋初期,王禹偁、柳开、石介等有识之士,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努力提倡古文,给延续了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的打击,也为欧阳修的古文革新运动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二是有赖于强有力的领袖人物的出现,即欧阳修的大力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又一次在宋代抱起波澜,当然,这里也离不开欧阳修在朝廷里的政治地位。
第六自然段的解说类似于第三自然段,即着重阐述欧阳修倡导的宋代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同时对唐宋古文运动他指出提纲挈领式的总结。欧阳修所倡导的宋代古文运动能够得以全面开展,同样离不开苏洵、苏轼、王安石、曾巩等古文大家的大力支持,他们的文学主张,首位的是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的“明道”,这种主张是和韩愈一脉相承的,在文和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是内容,如金玉,文是形式,如金玉发出的光辉,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学习韩愈“文从字顺”一平易近人的作风,因而进一步奠定了韩愈、柳宗元、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
该条目的阐述过程中,始终紧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对学生和后代的影响,以突出古文运动的浩大声势和深远的影响力,如“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的学生“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等等表述就是最好的明证。
整个条目,时间清晰,古文运动的产生发展过程明确,三位代表人物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十分突出。通过该条目平实而又有重点的阐述,我们从中了解了三代散文发展的流变过程,为我们将来进一步熟悉古文内容和研究古文成就作好了理论上的指导工作。
四、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与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完成这个练习,关健在于熟悉文本内容,筛选出相关信息,准确填表。
唐宋古文运动
时代
代表人物
主张
成就与影响
唐代中前期
萧颖士
宗经明道
古文运动先驱
唐代中期
韩愈、柳宗元
文以载道,复兴儒学
古文运动代表人物,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
北宋初年
王禹偁、柳开
文道合一
孤军作战,影响不大。
北宋年间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明道,直接取法韩愈,文从字顺
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
2、唐代中期,时人惧怕韩愈利用师徒关系,传授古文,竟然“群怪笑骂,指斥牵引”,而韩愈不顾流俗,犯忌笑侮,广收门徒,扩大古文写作的队伍,遂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而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正与韩愈百折不回的反潮流精神相吻合。同时韩愈的主张是为道而作文,即因文见道,因道见文,二者并重,不容分开,而李蟠“好古文”、“能行古道”,对韩愈的主张是大力支持的。因此,韩愈在《师说》中对李蟠要大加赞许。
韩愈对李蟠的赞许,体现了这样的一些文学主张:为文为人并重,作家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为文立言的根本;学习标准上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重视经史,吸取精华,丰富写作;强调“从师而问”的师道传统,突出“明道”的古文理论。
3、①“古道”指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辞”指体现思想的文辞;这里突出了韩愈“明道”的文学主张,即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②“根”指个人的修养,“实”指文章;这里强调了个人的修养与其写作成果的必然关系,体现了韩愈“养气”的文学主张,即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
③加点词语的意思是说所写古文语辞必须是自己的,否则就是抄袭;这里体现了韩愈自创新意新词的文学主张,即学古文,应该“师其意,不师其辞”。
④“文锦”“陷阱”指有文采而没有“道”的文章;这里体现了柳宗元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的文学主张。
⑤加点词语的意思是儒家仁义道统思想突出的文章,其内容很容易理解;这里体现了欧阳修所倡导的与韩柳保持一致的“明道”的文学主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相关练习。
2、预习《面对图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第三篇: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与实绩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
1.文体自身原因。
先秦两汉,除诗赋外,不论经、史、文、哲,都采用散体的形式。进入魏晋,逐渐骈偶化。南北朝时期,骈文大盛,除小说和少量历史、地理学术著作用散文外,其余都用骈文,甚至像刘勰《文心雕龙》也都全用骈文。骈文讲究声律、对偶、典故、词藻,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有较多拘束与局限。经过隋代、初唐、盛唐,到了韩柳的时代,已经完全僵化,文体革新已是势在必行了。
2.社会原因。
文体的由骈而散,在开元时期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作为一种改革思潮的出现,是在安史之乱后。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心。与强烈的中兴愿望伴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的思潮推向高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改革得到了发展。
3.韩愈、柳宗元杰出的领导与创作实践。
韩愈、柳宗元先后领袖中唐文坛,加上韩门弟子皇甫湜、李翊、李汉、李翱等的不断努力。
二、古文运动发展历程
古文这个概念,是由韩愈首先提出了的,以跟骈文相对立,但主张文风改革,在隋代已经开始。
A.初唐“四杰”,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
B.盛唐以后,张说、苏珽运散入骈,展示出雄浑的气势。李白,将诗的笔法情调注入文中。
C.中唐陆贽手里,变化达到极致,彻底地除了此前骈文的丽辞浮藻,不用典、不征事,而代之以充分的散体文气。
D.天宝中期,元结、李华、萧颍士和继之而起的独孤及、梁肃、柳冕、权德舆等人,以复古宗经相号召,以古文创作为旨归,从文体的角度倡导改革。
E.韩愈和柳宗元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与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他们将问题文峰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创作了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古文杰作。
韩柳所强调的儒学重点稍有差异,韩强调儒家的仁义与道统,并以恢复从尧舜汤文武到周公孔孟的道统自许。柳宗元主张经世致用的儒学,不拘于所谓道统。
三、古文理论内涵:
总论,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
1.“文以明道”——古文理论的思想纲领。
韩柳根据唐代儒学衰微的现实,从扶持儒学的立场出发,反复强调“古文”与“古道”的一致性。韩愈所谓“道”尧舜汤文武到周公孔孟之道,即古代圣贤之道。认为孟子之后,儒家道统不得其传。韩愈倡导儒学,内容有二:排斥佛教;正名分,重振君臣父子关系,强化中央集权。韩柳“明道”的主张,强调文章的政治教化功能。
2.“不平则鸣”——古文运动的创作口号
韩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之说,提出作家生平际遇与创作的关系。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和审美特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韩愈指出,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家,都是历史上的善鸣者,其作品反映现实和抒情言志,既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不平,又表达对不平现实的批判。
3.“古文”说——古文运动的创作目标
韩愈所谓“古文”,指先秦两汉时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一种新的文体,具体表现:
A.“气盛宜言”。
“气”,指文章的气势,“气盛”,指作者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认为只有气盛,才能写出好文章。强调人格修养对文辞的决定作用,注重平日儒学修养和文章修养。
B.“陈言务去”——贵在创新
认为学习古文的途径是认真阅读先秦两汉之书,博采众家之长。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要心领神会,不拘泥于古人陈言;倡导“惟陈言之务去”,要求广泛吸收前人语言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以自己新颖活泼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古文创作时做到“文从字顺”。以此三点作为文章语言的审美标准,对后世中国古代散文的语言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C.“以文为诗”。
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在结构安排上以浓丽的色彩点染景物;一清淡的笔触来抒发情怀,浓淡相间,自然清朗。同时,在诗中大发议论,直接表述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形成以议论入诗的特点。“以文为诗”丰富了诗歌的创作手段与表现形式,不但推动了唐诗艺术的发展,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一代宋诗风格。
四、“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成就
唐代古文运动在我国散文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以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
1.在用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咋文学的发展路途,但在创作实践中却颇为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
A.辞采。吸收骈文的长处,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于散体文句之间,造成长短错落、音调铿锵的声情效果。
B.语言。“去陈言”,强调“文从字顺”和“体备”、“词足”。博采众长而自铸伟词,对遣词造语和文势的营造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主张建立自然、通俗明畅的语言规范。
C.技巧。用变化多端的构思方法组织文章,善于通过比喻、排比、细节描写来丰富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2.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起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3.不仅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辉煌的实绩。各自创作了几百篇论、说、传、及、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杂文、寓言等各种体裁的散文,大多温情并茂,新鲜活泼。
当然,并不是说经过一场古文运动,文坛上就再不会出现形式主义逆流的。实际上,韩柳之后,唐代古文的走向了两种趋势。以李翱为代表的偏于阐道,反映现实的题材狭窄;以皇甫湜、孙樵等“趋怪走奇”,文章晦涩难懂。这些不利于古文发展。至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小品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为晚唐文坛增添了光彩。至五代北宋,浮靡华艳文风又泛滥。
第四篇:唐宋20个古文选段试题
1.1答苏迈书①
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
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苏迈是苏轼的长子。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③自道:自己所说。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而知病之所在()②观所自道从学()...就仕()③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④顾既在官.....()⑤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
2、本文“取诸鞍乘之间耳”中的“鞍”与“乘”分别指与。
3、翻译:
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
1.2萧颖士傲物自侮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夐①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在)于逆旅②,独酌独吟。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③,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④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尚书命引至庑⑥下,坐而夷⑦之,其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复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
(选自唐末〃王定保五代《唐摭言》)
【注释】 ⑤①夐无与比:没有人及得上他。夐:远,辽阔。②逆旅:客舍,旅馆。③逡巡:一刹那,此指一会儿。④呵殿:侍从前呼后拥。⑤觇:看。⑥庑:房屋。⑦夷:斥责。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会风雨暴至()②车马卒至()..③颖士尝造门()④具长笺造门谢()..⑤所恨与子非亲属()⑥子负文学之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两项是()()。A.颖士仓忙觇之 ..B.明日,具长笺造门谢 ..C.所恨与子非亲属 ..D.颖士终于扬州功曹 ..
3、翻译:
①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
②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而夷之。
1.3齐威王行赏罚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②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①即墨:古邑名,今山东平度东南。②阿:东阿邑,山东阳谷县东。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毁言日至()()..②然吾使人视即墨()③田野辟()
④人民给()...⑤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正确的一项是()。①自子之居即墨也 ②封之万家
③东方以宁 ④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翻译:
①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②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1.4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①,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将易得,至如信,国士②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诸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南郑: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南;②国士:一国中才能最出色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②非信无可与计事者()..③府属多外迁()④去者虽多不足吝()..⑤乃表留幕府()⑥所以为莫及也()..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 ②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B.①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 . ②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C.①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 ②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D.①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 . ②去者虽多,不足吝 .
3、翻译:
①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②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1.5刘睦遣人朝贺
睦①少好学,光武及上②皆爱之。尝遣中大夫诣京师朝贺,召而谓之曰:‚朝廷设问寡人,大夫将何辞以对?‛使者③曰:‚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臣敢不以实对!‛睦曰:‚吁,子危我哉!此乃孤幼时进趣④之行也。大夫其对以孤袭爵以来,志意衰惰,声色是娱。犬马是好,乃为相爱耳。‛其智虑畏慎如此。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①睦:刘睦。他是汉光武帝刘秀二哥的孙子,跟光武帝是隔房祖孙关系。②上:指刘秀之子汉明帝。③使者:即上文所说的‚中大夫‛‚大夫‛。④进趣:上进心。趣:同‚趋‛。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尝遣中大夫诣京师朝贺()②朝廷设问寡人()..③子危我哉()④此乃孤幼时进趣之行也().⑤大夫其对以孤袭爵以来()⑥声色是娱()..
2、上文中有两个“其”:“大夫其对以„„”中的“其”,应理解为。“其智虑畏惧如此”中的“其”,应理解为。
3、翻译: 大夫将何辞以对?
2.1燕丹留樊将军
燕太子丹怨王①,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②,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惽③然,恐不能须④也。‛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⑤,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⑥之时也,愿更虑之!‛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①燕太子丹怨王:燕国太子姬丹怨恨秦王。②三晋:指韩、魏、赵。③惽:内心迷乱糊涂。④须:等待。⑤得罪:获罪。⑥命卒:性命终结。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欲报之()②鞠武请西约三晋()..③太子受而舍之()④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⑤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⑥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2、以下选项与“愿更虑之”中的“更”含义相同的一组是()。①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②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促织》).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④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⑤„„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A.①③ B.②⑤ C.①④ D.③⑤
3、翻译:
①北媾匈奴以图秦。
②军樊於期得罪⑤,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2.2蝜蝂传 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②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③,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④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⑤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⑥。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注释】
①蝜蝂:《尔雅》中记载的一种小虫。②卬:同‚昂‛,高高抬起。③涩:不光滑。蝜蝂背部凹凸不平,且有黏性。④踬仆:跌倒,这里是被压倒的意思。⑤怠:疲惫无力。⑥艾:自责,悔改。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行遇物,辄持取()②卒踬仆不能起()..③苟能行,又持取如故()④以厚其室()..⑤不知为己累也()⑥及其怠而踬也()..
2、下列句子加点词与“以厚其室”中“厚”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3、翻译:
①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
②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2.3强弱之辩
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①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选自唐〃罗隐《两同书》)
【注释】
①奉:尊重。此指陪衬。②御:支配。此指显示出。③辍:停。此指消除。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夫强不自强()②故弱为强者所伏()③强为弱者所宗()④然则所谓强者()⑤夫金者()⑥天下之至刚也()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正确的一项是()。①自然之理也 ②岂壮勇之谓耶 ③折之而不可以续 ④斩之而不可以断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翻译:
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
2.4恶吏奸诈
包孝肃尹京,号为明察。有编民犯法当杖脊。吏受贿,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③,汝第呼号自辩,我与汝分此罪,汝决杖④,我亦决杖。”既而包引囚问毕,果付吏责状。囚如吏言,分辩不已。吏大声呵之曰:“但受脊杖⑤出去,何用多言!”包谓其市权,捽吏于庭,杖之七十,特宽囚罪,止从杖坐⑥,以抑吏势。不知乃为所卖,卒如素约。小人为奸,固难防也。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①
②【注释】
①包孝肃尹京:包拯为京城府尹。包拯谢‚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②编民:编入当地户籍的居民。③责状:由过错人或犯人签字画押的具结书、保证书。④决杖:被判打板子。⑤脊杖:用刑杖打脊背的刑罚。宋代为流放刑、徒刑的一种代用刑。如原判两年徒刑的,杖脊十七下可以释放。原不判徒刑的杖刑,后改为杖臀(打屁股),刑罚更轻,如原杖八十的改为臀杖十七。⑥杖坐:坐杖刑。古代定罪称“坐”。此实指由杖脊改为杖臀。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有编民犯法当杖脊()②汝第呼号自辩()..③但受脊杖出去()④包谓其市权()..⑤捽吏于庭()⑥固难防也()..
2、下列成语中,与“既而包引囚问毕”句中“引”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穿壁引光 B.引锥刺股 C.呼朋引类 D.引车卖浆
3、翻译:
①特宽囚罪,止从杖坐,以抑吏势。
②不知乃为所卖,卒如素约。
2.5唐太宗面试程名振
(贞观十八年)上闻洺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问方略,嘉其才敏,劳勉①之,曰:‚卿有将相之器,朕方将任使。‛名振失②不拜谢,上试责怒,以观其所为。曰:‚山东鄙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敢于天子之侧,言语粗疏;又复不拜!‛名振谢曰:‚疏野之臣,未尝亲奉圣问,适方心思所对。故忘拜耳。‛举止自若,应对愈明辩。上乃叹曰:‚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每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④。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辞理不失,真奇士也!‛即日拜右骁卫将军。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③①勉:鼓励,勉励。②失:失礼。③心思:心想。④无主:不能自主。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嘉其才敏()②山东鄙夫()..③名振谢曰()④适方心思所对()..⑤辞理不失()⑥即日拜右骁卫将军()..
2、“上试责怒”中的“试”颇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3、翻译:
上闻洺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问方略,嘉其才敏,劳勉之。
3.1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
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④韩侂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超越本分。⑦邸: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必大无善语()②韩侂胄用事()...③属万里为之记()④侂胄恚()..⑤怏怏成疾()⑥遽言侂胄用兵事()...
2、下列句子中,与“凡邸吏之报时政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时人莫之许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翻译:
①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
3.2刘君良兄弟
刘君良,瀛州饶阳人也。累代义居①,兄弟虽至四从②,皆如同气③,尺布斗粟,人无私焉。大业④末,天下饥馑⑤,君良妻劝其分析⑥,乃窃取庭树上鸟雏,交臵诸巢中,令群鸟斗竞。举家怪之,其妻曰:‚方今天下大乱,争斗之秋,禽鸟尚不能相容,况于人乎!‛君良从之。
分别后月余,方知其计。中夜,遂揽妻发大呼曰:‚此即破家贼耳!‛召诸昆弟⑦,哭以告之。是夜弃其妻,更与诸兄弟同居处,情契如初。属⑧盗起,闾里依之为堡者数百家,因名为义成堡。武德七年,深州别驾⑨杨弘业造其第,见有六院⑩,唯一饲⑪,子弟数十人,皆有礼节,咨嗟⑫而去。
(选自《旧唐书〃刘君良传》)
【注释】
①累代义居:好几代人友好地生活在一起。②四从:四代同堂。③同气:意为同呼吸共命运。④大业:隋炀帝年号。⑤饥馑:灾荒。⑥分析:分家。⑦昆弟:兄弟。⑧属:遇到。⑨别驾:州官名称。⑩六院:指六进院落的住宅。⑪饲:此指灶间。⑫咨嗟:感慨。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方知其计()②遂揽妻发大呼曰()..③此即破家贼耳()④更与诸兄弟同居处()..⑤杨弘业造()其第()..
2、请说明下列两句中“之”的具体内容: ①举家怪之 ②哭以告之
3、翻译:
①乃窃取庭树上鸟雏,交置诸巢中,令群鸟斗竞。
②是夜弃其妻,更与诸兄弟同居处,情契如初。
3.3淝水之战(节选)秦①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②遣使谓阳平公融③曰:‚君悬军深入,而臵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④而杀之,蔑⑤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⑥,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⑦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⑧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注释】
①秦:指十六国时期苻坚建立的前秦。②谢玄:字幼度,谢安之侄,当时是东晋的兖州刺史。③阳平公融:苻融,苻坚之弟,封阳平公。④蹙:逼近,逼迫。⑤蔑:没有。⑥驰骑略陈:骑着马来回奔驰,想要压住阵脚。⑦蹈藉:践踏。⑧朱序:字次伦,东晋梁州刺史,被前秦俘虏后,任度支尚书。‚淝水之战‛时被派为使臣到晋军劝降,但他私下建议晋军主帅谢石在秦兵未集结前急速攻打。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秦兵逼肥水而陈()②君悬军深入()..③但引兵少却()④欲以帅退者()..⑤皆以为晋兵且至()⑥死者什七八()....
2、下列句子中,与“我以铁骑蹙而杀之”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永州之野产宜蛇,黑质而白章。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翻译:
①若移陈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3.4陈寿传(节选)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①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②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③,除佐着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着作郎,领④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着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⑤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⑥,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选自唐〃房玄龄等《晋书》)
【注释】
①蜀:三国时的蜀国。②乡党:同乡人。③孝廉:由地方推荐的品质高尚的人才。④领:兼任。⑤斛:旧时量器。十斗为一斛。⑥髡: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使婢丸药()②坐是沉滞者累年()..③除佐着作郎()④夏侯湛时着魏书()..⑤寿父亦坐被髡()⑥议者以此少之()..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当以《晋书》相付耳 ②执手相看泪眼 ③可觅千斛米见与
④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翻译:
①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
②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
3.5金石录后序(节选)
余建中辛巳①,始归②赵氏。时先君③作礼部员外郎,丞相④作吏部侍郎,侯⑤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⑥,渐益堆积。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己。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⑦,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选自宋〃李清照《易安居士文集》)
【注释】
①建中辛巳:宋徽宗年号。②归:嫁。③先君:指李清照之父李格非。④丞相:指李清照的公公,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⑤侯: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⑥日就月将:日积月累。⑦信宿:两夜。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每朔望谒告出()②质衣取半千钱()...③市碑文果实归()④穷遐方绝域()..⑤浸觉有味()⑥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有亲朋故友在收藏图书、编修国史的部门任职,李清照、赵明诚夫妇能接触到许多散佚的珍贵图书。B.李清照夫妇婚后生活虽然节俭,但是如果遇到名人的书画或者古董,往往都会买下来,用衣服包裹拿回家赏玩。
C.为搜罗碑文、书画,赵、李二人不惜典卖衣物,生活虽清贫,却乐在其中。D.本文语言质朴而凝练,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高雅的情趣,高洁的品质。
3、翻译:
①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②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4.1白居易论李陵
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
(节选自唐〃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苟听流言()②战功足以冠当时()..③壮节足以垂后代()④死或重于泰山()..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组是()。①则必赏延于世 ②若死重于义 ③予闻之古人云 ④陵之不死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翻译:
①何流言之能及哉!
②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4.2崔枢有清名
崔枢应进士①,客居汴②半岁,与海贾③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④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⑤,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日:‚吾一进士⑥,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畜异宝?‛伺无人,臵于柩中,瘗⑦于阡陌。后一年,崔游丐亳州⑧,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毫来追捕,崔曰:‚傥⑨窀穸⑩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沛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⑪,有清名。
(选自宋〃王谠《唐语林》)
【注释】
①应进士:参加进士考试。②汴:古地名,今河南开封市。③海贾:往来于海上的商人。④外夷:外族人。⑤缗:一千铜钱为一缗。⑥吾一进士:这是崔枢对日后的设想。⑦瘗:埋葬。⑧亳州:古地名,今安徽亳县。⑨傥:同‚倘‛,倘若。⑩窀穸:墓穴。⑪主文柄:掌文权,指任秘书监。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脱()殁(),君能终始之否 ..②敢()以奉君()..③巡州邑以自给()④瘗于阡陌()...
2、“明年登第”中的“登第”是指。
3、翻译:
①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
②沛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
4.3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⑤,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
(节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
①庆历:宋仁宗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祐: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轼始总角()②轼从旁窃观()...③先生奇轼言()④至京师则范公殁()..⑤读之至流涕()⑥盖十有五年()..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组是()。①何为其不可 ②吾得其为人 ..③士有自京师来者 ④此四人者,人杰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翻译:
①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②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4.4‚殿上虎‛刘世安
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②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③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④,目之
①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刘世安传》)
【注释】
①拜命:接受任命。②脱:如果。③正:纵然,即使。④蓄缩悚汗: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汗。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初除谏官()②祸谴立至()..③若以老母辞()④在职累岁()...⑤其面折廷争()⑥则执简却立()...
2、下列句中的“以”字,其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以身任责
B.主上方以孝治天下 C.当捐身以报国恩 D.若以老母辞
3、翻译: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4.5论马
骥不称①其力,称其德也。臣②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③豆数斗,饮泉一斛④,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⑤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⑥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⑦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⑧,平杨么⑨,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选自南宋〃岳珂《金陀粹编》)
【注释】
①称:评论。②臣:我。③啖:食,吃。④斛: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⑤介胄:披上铠甲,戴上头盔。⑥鬣:马颈部的长毛。⑦褫:解除。⑧复襄阳:指宋高宗绍兴四年岳飞收复襄阳。⑨杨么:活跃在洞庭湖沿岸的农民起义领袖。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比行百余里()②奋迅示骏()..③致远之材也()④值复襄阳()..⑤甫百里()⑥好逞易穷()..
2、文章以马喻人,说明优秀的人才是。
3、翻译: ①力裕而不求逞。
②而秣不择粟。
③揽辔未安,踊跃疾驱。
第五篇:13春《唐宋古文研究》作业
13春《唐宋古文研究》作业1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V 1.古文在韩柳之前一直未能成功的原因不包括(D)A.脱离当时的现实生活、与时政有关的新鲜内容 B.违背了文学自身发展的特点
C.文章缺乏独创性,只是模仿先秦两汉的文体文风 D.统治阶级推广意志力不够
2.以下不属于散文用典特点的是(B)A.采用白描句式
B.一句一典,必须严加雕琢剪裁
C.或列举数典,不必为了对偶、平仄而炼词铸句 D.可详举一典,不限字数,亦不须另取一事与之对称
满分:4 分
3.(A)行文用语,还是先秦文章的语气,开唐宋古文。A.《史记》 B.《汉书》 C.《文选》 D.《吊屈原文》
满分:4 分
4.骈文未起之前就有了丽词,从下列哪个方面不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A)A.对于技巧的追求 B.联想 C.事证 D.音韵变化
满分:4 分
5.在西方,古代汉语文学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是。A.诗歌 B.散文 C.戏剧 D.小说
满分:4 分
6.被称为“文章之衰”的时期是(D)。A.西汉 B.殷周 C.先秦两汉 D.“八代”
满分:4 分
7.“散文”二字最早出现在文献(B)中。A.刘勰《文心雕龙》 B.西晋木华《海赋》 C.韩愈《与冯宿论文书》
B)(D.刘师培《论文杂记》
满分:4 分
8.今人一般认为骈文起源于(A)。A.秦汉 B.魏晋 C.六朝 D.西汉
满分:4 分
9.下列不属于散文特点的是(D)
A.散文为主,可以杂用一些排偶、对句,但很少用四六 B.讲究朴素美,不用或少用典故与藻丽
C.参差错落、抑扬顿锉的节奏,与骈文的整齐不同 D.古文总体上是追求口语的入文
满分:4 分
10.韩愈《送孟东野序》中“鸣”字用法各不同体现了散文哪个文学语言特征(C)
A.散文为主,杂用一些排偶、对句,很少用四六 B.参差错落、抑扬顿锉的节奏,使得文气雄健奔放
C.讲究朴素美,讲究翻新,创造新词句,不用或少用典故与藻丽 D.比较注意于口语入文
满分:4 分
11.隋朝王通《文中子》一书模拟(B)形式 A.《孟子》 B.《论语》 C.《左传》 D.《汉书》
满分:4 分
12.唐初文风的缓慢变化不体现在哪个方面(D)A.文学思想向教化说变 B.绮艳而不放荡
C.纵欲已经没有了,有了一股清新之气 D.完全摆脱梁陈文风的影响。
满分:4 分
13.(B)与《文心雕龙》为学术史上两座以骈文写成的并峙的高峰
A.《修竹篇序》 B.《史通》 C.《文赋》 D.《文中子》
满分:4 分
14.唐宋散文之前散体文的代表是(B)A.殷周之文
B.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 C.东汉到隋的散体文 D.西汉散文
满分:4 分
15.“中国古代散文”是现代人使用的概念,(C)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A.周作人 B.郁达夫 C.刘半农 D.胡适
满分:4 分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V 1.李谔《上隋文帝革文华书》指斥魏晋以来的文风浮华不实,但这篇上书本身却是一篇骈文。(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2.《左传》属于私家著述类散文。(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3.唐初至中宗仍沿袭六朝文风。(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4.“文以载道”说作为儒家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刘勰和王通。(B)
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5.文章声病理论到南朝永明间才由沈约等人倡导起来并被他们严守无失。(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6.“唐宋古文研究”这门课中,古文即是指唐代的散体文,也即是宋代以来形成的散文观念,而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散文。(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7.颜之推对魏晋文风的批判比较客观。(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8.韩愈在其《乞巧文》最早提出骈文的。(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9.八代之文并非一无可取,在学术思想上,在文章体裁上,在写作方法上,都有不可磨灭之处。(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10.《文心雕龙》:“观其结体散文,起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其中“散文”是动宾结构,散指布置,文指文辞,此处之意指文字表达。(B)A.错误 B.正确
13春《唐宋古文研究》作业2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V 1.南宋吕祖谦所选《古文关键》所选“八大家”不包括(D)A.韩愈 B.欧阳修 C.苏洵 D.王安石
满分:4 分 2.不属于柳宗元散文风格的是(B)A.立论精密深厚 B.奇崛瑰怪、闳中肆外 C.内容博大精深 D.语言简洁峭厉
满分:4 分
3.对柳宗元生平认识有误的是(D)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官至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 B.柳宗元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态度严谨,五经之外,先秦诸子也都下过工夫。
C.在经学史上,敢于疑古,敢于创新 D.致力于倡导宋儒所谓的道学
满分:4 分
4.《五悲文》是四杰中(C)的名作。A.王勃 B.杨炯 C.卢照邻 D.骆宾王
满分:4 分
5.以下不是韩柳对古文运动的贡献的(B)A.把现实中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中
B.彻底摒弃六朝骈文,从根本上进行文风的革新 C.汲取各家之长,丰富了古文的表现力
D.对前代的吸收不只局限在先秦两汉,只局限在儒家而是广收博取
满分:4 分
6.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不包括(C)A.追求新异,把生涩奇怪当做创新 B.片面发展了韩柳古文中奇字难句的倾向 C.受骈文的影响
D.一般作者对艺术散文的错误的艺术追求,以文为戏
满分:4 分
7.《吊古战场文》是()的名作。(B)A.陆贽 B.李华 C.萧颖士 D.元结
满分:4 分
8.约洁有余态,心语相应,句多分外,正是()文章的特点。(A.陆贽 B.李华 C.萧颖士 D.元结
满分:4 分
9.对韩愈生平认识有误的是(C))D A.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后人称为韩吏部,死谥文公,称韩文公
B.他以文章为工具,试图通过排斥异端来达到建立新型儒学道统的目的
C.韩愈说他写散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道 D.他敢于抗颜为师,奖掖后进,选拔人才
满分:4 分
10.柳宗元的杂文最为著名的表现不包括(D)A.注入了文学意识,创造出文艺性杂文
B.抓住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揭露和批判,具有深刻性和尖锐性 C.实现以百姓为中心的治世目标 D.使杂文从属地位而成为独立的文体
满分:4 分
11.韩柳的“道”对文风的影响最大的是(A)A.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作品中 B.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C.倡导仁义道德的文以载道的文风 D.纠正了骈文的浮华与艳丽的文风
满分:4 分
12.不符合“修诚于内”的是(D)A.否定了乐关教化,文关兴衰的旧说 B.将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归结于修身正心 C.提出了不论贵贱、唯问贤愚的取士原则 D.以雅颂怨剌作为为验明天下理乱的标准
满分:4 分
13.唐以后,骈文之长期通用于朝廷制诰和臣子奏章,()的作用不可低估。(A)A.陆贽 B.李华 C.萧颖士 D.元结
满分:4 分
14.不是古文衰落与骈文复兴的原因的是(C)A.观念革新不彻底 B.古文走向奇怪艰涩 C.完全排斥骈文可取之处 D.散文仍局限在应用文中
满分:4 分
15.不属于“师其意,不师其辞 ”的体现的(A)A.采用骈散夹杂的结构,根据当代口语提炼散文语言 B.集众家之长,更重要的是独创
C.追求创新,追求不同于以往、不同于流俗的写法 D.扭转了唐代古文单纯模拟前人的倾向
满分:4 分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V 1.古文运动衰落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来自上层的支持,其主张不可能得到实施。(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2.李的骈文创作其内容虽然不同,但是显示出的风格特征却如出一辙。(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3.柳宗元的明道思想比韩愈要消极的多,他的辅时及物的思想仅在当时有些进步意义。(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4.韩柳仍然沿袭乐关教化,文关兴衰的旧说。(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5.陈子昂的文章已是散文体式。(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6.柳宗元“志于道”与韩的好奇不同。(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7.韩愈散文理论“闳其中”是说文由情生,要有丰富的生活、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见识,特别是要有道德修养。(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8.柳宗元提出了不平则鸣之说。(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9.韩愈的“道”与柳冕的“发乎性情,系乎国风”的教化伦常的君子之道相同,都已经“道学化”。(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10.李商隐的骈文创作其内容虽然不同,但是显示出的风格特征却如出一辙。(A)A.错误 B.正确
13春《唐宋古文研究》作业3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V 1.对韩愈《原道》理解有误的是()。(C)A.包括了仁义道德 B.包括君臣父子的等级规定
C.不包括驱虫蛇、为之衣、为之食等百姓日用之道
D.根本是建立了一个各守其分的封建等级秩序和维护这个秩序所需的道德伦理观
满分:4 分
2.关于欧阳修的生平思想,认识有误的是()。(D)A.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B.一生好奖掖士人,曾巩、苏轼是他的学生 C.提携了王安石、苏洵,对王安石评价尤高 D.全力支持王安石改革
满分:4 分
3.对苏轼文统观认识有误的是()。A(A).开始注重文的一面,开文统之论 B.反对道统说
C.肯定文的价值,建立了文统说 D.大胆地宣言为文而文
满分:4 分
4.欧阳修“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是评论()的。(A)A.苏轼 B.苏辙 C.王安石 D.曾巩
满分:4 分
5.不是欧阳修散文风格特点的是()。(D)A.平易流畅,意能曲达 B.纡徐柔婉,吞吐抑扬 C.散文诗化,风味曲包 D.文势挺拔雄健
满分:4 分
6.关于宋代古文运动第二个时期的理解,有误的是()。(C)A.第二个时期古文为时文所代 B.石介复古的目的还是在于歌咏太平C.石介、孙复走的是文统的路线 D.文统至欧阳修而大成 满分:4 分
7.不属于欧阳修“三不朽”观念的是()。(B)A.修之于身 B.宗之于道 C.施之于事 D.见之于言
满分:4 分
8.韩愈《答刘正夫书》说:“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这体现了韩柳哪条文体理论()。(A)A.师其意,不师其辞 B.气盛言宜
C.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D.抒写日常情感
满分:4 分
9.陈寅恪从六方面肯定了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不包括()。(C)A.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B.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 C.吸纳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 D.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 满分:4 分 10.把曲折深奥的道理和复杂微妙的情意表达清楚,意无不达,情无不尽,欧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B)A.借助声律与辞藻来渲染
B.用散行的、朴素的语言说理,从容不迫,一句句一层层讲清楚,委曲晓畅,平易近人
C.采用多层复句使句意严密,用跳宕的结构使文气奇突D.议论方面,用排奡的句子,喷吐而出,以气服人
满分:4 分
11.不属于欧阳修文学主张的是()。(C)A.强调文学的特性
B.写人要“不虚美,不溢恶”,要“事信言文” C.要彻底摒弃骈文、西昆体
D.写作时要“纪大而略小”,“文简而意深”
满分:4 分
12.属于“文以载道”说代表人物的是()。(C)A.欧阳修 B.王安石 C.柳开 D.苏轼
满分:4 分
13.能体现韩愈自明气节的书启是()。(B)A.《三上宰相书》
B.《与孟尚书书》 C.《答尉迟生书》 D.《应科目与时人书》
满分:4 分
14.不属于宋代对“道”的认识和运用的是()。(B)A.突出明道之说,更发展成为载道理论 B.不主张宗六经,古文要应时而变 C.宋代散文明道兼明心 D.文风走向“常”、“自然”
满分:4 分
15.“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出自韩愈()。(D)A.《送孟东野序》 B.《答尉迟生书》 C.《答李翊书》 D.《进学解》
满分:4 分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V 1.柳宗元写作态度严谨而能有所创新,内容博奥而精醇,风格闳肆、幽峭、峻洁,统而言之:雄深雅健。(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2.王禹偁不同于柳开,发扬了韩愈的以“道”来排遣贬官后的烦恼的优良传统。(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3.苏轼在唐宋古文运动中便具有重要意义,就在于他反对道统说,肯定文的价值,建立了文统说,是古文运动的一次重大变化。(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4.韩愈古文的“高”是指其古文创作的闳中肆外、气势逼人的高古之风。(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5.宋初古文大都是皇甫一脉,所以柳开、穆修之文都不免偏于僻涩,至宋祁尤甚。(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6.柳宗元寓言在先秦寓言故事及近世韩愈杂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还没有使之摆脱作为说理论据的从属地位而成为独立的文体。(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7.宋代与唐代古文虽在风格上不同,但其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相同。(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8.宋初承五代文风,轻淫侈靡,华而不实,追求声律。(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9.欧阳修文章不像韩愈那样气势磅礴,以气夺人,而是反复曲折,以理服人。(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10.韩愈把张旭书法的成功归因于其淡泊无为于书法。(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13春《唐宋古文研究》作业4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V 1.属于私家著述类散文的是()。(B)A.《国语》 B.《墨子》 C.《左传》 D.《战国策》 满分:4 分
2.不属于陈子昂骈文特点的是()。(C)A.骈文源于徐庾体,珍重词采 B.变骈俪为畅达
C.讲求四六对句,严格规整 D.讲求练词,但不涉于雕琢艳冶
满分:4 分
3.属于宋代古文运动第一阶段的人物的是()。(A.穆修 B.王禹偁 C.石介 D.苏舜钦)
B 满分:4 分
4.苏轼在()对道统说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指出“圣人之道日以远矣。”(B)A.《欧阳修祭文》 B.《中庸论上》 C.《日喻》 D.《文说》
满分:4 分
5.柳宗元的杂文最为著名,以下不属于其杂文的是(A.《捕蛇者说》 B.《宋清传》 C.《三戒》 D.《种树郭橐驼传》
满分:4 分
6.对苏轼文学观认识有误的是()。(B)A.反对道统说,建立文统说 B.强调文的内容,还论及文的风格 C.文必与道俱
D.提出了“道可致而不可求”的命题
满分:4 分
7.《平淮西雅》是()的作品。(C)A.李华
(。C))B.韩愈 C.柳宗元 D.元结
满分:4 分
8.“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矣。”是()的逐奇论。(B)A.樊宗师 B.皇甫湜 C.沈亚之 D.孙樵
满分:4 分
9.以下属于柳开革新变古所针对的对象的是()。(C)A.杨亿 B.西昆体 C.五代体 D.刘筠
满分:4 分
10.对韩柳文艺理论建树认识有误的是()。(A)A.奉行“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准则 B.提出了道统说
C.否定了乐关教化,文关兴衰的旧说,将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归结于修身正心 D.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之说,韩柳逐渐认识到了文学的抒情的特点
满分:4 分
11.以下认识有误的是()。(A)
A.宋代官场上就应用最广的变成古文,古文运动取得彻底胜利 B.沿韩愈明道的传统走下去,易流于高谈心性,或浮华而而空疏 C.沿韩愈高古、奇怪的风格走下去,则流于泥古不化,晦涩难通 D.欧阳修敢于疑经惑传,提倡近情合理、简洁明了的义理之说
满分:4 分
12.提出“依道而据德”,又要“通古而达变”、“利物而成务”的复古宗旨的是()。(D)A.石介 B.柳开 C.孙复 D.王禹偁
满分:4 分
13.不属于宋代古文运动第二个时期偏重文的一方的人是()。(D)
A.穆修 B.尹洙 C.苏舜钦 D.孙复
满分:4 分 14.不属于韩柳在文体革新上成就的是()。(B)A.主张创新,师其意,不师其辞
B.发展深化了柳冕的“发乎性情,系乎国风”的教化伦常的君子之道
C.古文创作讲求“气盛”,要求以“言之短长与高下皆宜”来实现 D.韩柳古文把叙述与描写相结合,议论与叙事、抒情相结合,使之成为散文常用的手法。
满分:4 分
15.古文作为新文体的概念是()提出的。(A)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刘勰
满分:4 分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V 1.传统散文恰是文字的散文,不是文学的散文。(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2.从《左传》的“春秋辞令”到战国时的纵横家游说之辞,其特点为汉代辞赋、杂文开了先河。(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3.最早在意识地出于功利目的而提倡散体文的,历来认为是西魏的宇文泰、苏绰等人。(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4.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对其才气,王安石曾赞: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5.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伯,说的是唐初至中宗为沿袭六朝文风之期,约八九十年。(B)
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6.杨刘体和西昆体等时文宋代盛行一时,他们虽然借用了李商隐声律艺术技巧,表现的却是雍容和穆的太平气象,是对五代萎靡文风的继续。(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7.韩愈标举道统,排除了佛老杨朱之道,继承并发展了两汉经学以后发展起来的儒术。(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8.韩愈一生为人讥议处甚多,如一宦官俱文珍来往,还写过序文,颇有谀词。(B)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9.石介、孙复都以明道自任,石介言:“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10.柳开学古的目的不在功名富贵。(A)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