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驻马店共识(写写帮整理)
驻马店共识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4-04-28
2014年4月,178所高等学校聚集驻马店,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 “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的战略部署,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我们愿意成为这一改革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
我们深知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教育文化间相互关联也日益加强;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迅猛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启动,这一切的深刻变化,都要求高等教育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提供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让青年人有更好的未来,使高校毕业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是高等教育最朴素和最基本的职责。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必须聚焦到更好地服务青年就业上,推动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将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应用到生产、生活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更需要加快先进技术的转移、应用和积累,把培养面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
应用技术型高校因时代而生,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证明,不断深化的工业化进程和国家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催生了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的快速发展,使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为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青年就业得到了更好保障,社会更加稳定和公平,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
我们深知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李克强总理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国家已经把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摆上了议事日程。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
技术大学(学院),是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破冰之旅,是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打开一线劳动者成长空间的必由之路。
这更是一种挑战,是对我们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挑战,是对学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挑战,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凝聚合力,以更大的勇气、信心与决心,发新时期地方高校改革之先声,唱响产教融合主旋律,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
我们期盼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期待国家加快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高校设置、评估、拨款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期待各级政府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统筹规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地方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呼吁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使高校自主地探索现代大学制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迅速做出决策;呼吁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共同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作互赢、共同发展;希望得到更多兄弟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服务协同创新体系。
转型刚刚开始。我们要直面历史和现实,在困境中突围,在改革
创新中发展。定位已经清楚,方向已经明确,但每一所学校都要走自己的路,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多路径的突破和多样化的发展。我们坚信正在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我们终将实现这样的愿景:因为我们的存在,社会更加美好;因为我们的进步,国家更加繁荣。我们的学生将站在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的前沿,充满创新创业的激情,在社会每一个领域的进步和繁荣中创造价值、做出贡献。
超越自我,赢得挑战,必将迎来中国教育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驻马店教案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中学 李建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通过学习,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想像力以及分析、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热身运动、身份假设、编演历史剧、答记者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通过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评价,培养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有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现在老师带你们走进其中的一所去领略它的风采。(播放视频《北京大学宣传片》)
北京大学不但是一座学术殿堂,更是一座艺术殿堂,你想了解它的历史吗?在它建立的前后,中国的教育领域和文化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遨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我们总要捡起一些美丽的贝壳,看看今天我们必须把哪些贝壳装进口袋。(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授:
1、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通过看视频《大学堂》结合课本第一目大字、小字,找出有关京师大学堂的诞生、地位、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解析北京大学的校徽理解“它的开办,对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及京师大学堂为什么是新式学堂。
通过提问“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国家建立的第一所最高学府,那么在古代有没有学校教育呢?”过渡到第二目《废科举,兴学堂》。
2、废科举,兴学堂
引导学生回忆古代学校的沿革和科举制确立的过程以及带给社会的影响。隋朝的时候确立,唐朝的时候完善;科举制度的建立,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明朝成为科举制度僵化的标志,到了清朝到了非废除不可的地步。但是废除科举制不能一蹴而就,于是清政府采取了一个过渡措施——兴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通过提问“废除科举制度这么大的事,生活在1905年的中国人可能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这个消息呢?”过渡到第三目——《申报》的创办。
3、《申报》的创办
《申报》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通过阅读、分析《申报》的创刊词了解申报的特点。对于报纸的负面影响点到为止。
最后让我们看看这些你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书,你都用过哪些?你知道它们的出版机构吗?引出第四目——《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4、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请同学们看最后一段大字和小字,咱们了解一下商务印书馆的诞生、地位、影响,找到以后说给大家听。
(三)、小结:
下面我们对这节课做一个梳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清末民初在教育和文化上的一些变化。中国古代的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渐渐落伍了。以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中国的教育步入了近代化。在文化领域出现了报纸和印书馆,《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为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丰富的、新鲜的内容,它们是中国传媒的先行者,在传媒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课堂练习
通过以上学习,理论知识我相信大家都已经初步具备了,现在,我们来一个实战演习!
(一)、选择题 1、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下列说法中和北京大学历史相符合的有(D)①初名京师大学堂
②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成果之一
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④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现行教育分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这是
一种法定学制,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能随意增删。这种以教育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的做法开端于(A)A.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B.新文化运动时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建议 C.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D.京师大学堂作为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作出的规定
3、被严复评价为“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沿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的废科举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被废的科举制存在时间是(B)
A.唐朝—清朝 B.隋朝—清朝
C.隋朝—中华民国 D.三国两晋南北朝—清朝
4、看报纸已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主要休闲活动,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在哪个城市最早出现的(D)
A.广州 B.北京 C.海南 D.上海
5、我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它的出版社是中国近代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B)
A.三连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外文出版社 D.教育出版社
6、“1888年3月4日,《申报》发表文章指出:“今取士以诗赋时文······是驱天下之人才,囿其心思才力,而置之于无用武之地者也。故今之所谓士者,实游民之一也。为士者愈多,则天下愈坏。”
(1)、上述材料批评了我国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科举制度。
考试内容不实用,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智。
(2)、材料中所批评的这一制度是在何时被废除的?它的废除有什么历史意义?
1905年
它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3)、有人说大众传媒是一柄“双刃剑”,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同意。当传媒的内容积极向上时,大众传媒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开卷有益”; 当传媒的内容反动消极时,大众传媒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反而有害。
结束语:我们学习古代教育、近代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教育,作为时代的主人,我们要敢于承担责任,现在老师给你一个承担责任、展示才华的机会。假如你是教育部长,谈谈对现行教育制度的看法及如何改革。
请同学们积极发言。老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都很聪明、很有智慧,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到此为止,希望同学们下去之后继续关注我们的教育,以后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中学
李建梅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第三篇:共识和结果
共识和结果
为什么无数的人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却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为什么无数的公司都拥有伟大的构想,却只有少数的公司获得持续? 正如《请给我结果》开篇所问,每一个对工作和生活充满憧憬和追求的人都想知道答案,最近细细研读了《请给我结果》的第一章,很多感悟纷至沓来,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读完全书了。
书里有很多励志的名言,很多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思路,让自己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任务是一个执行假象,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当你以为你自己是在执行的时候,其实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执行,因为你没有结果!”是的,一艘船,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想要达到的结果,那么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而当这艘船有了目标,有了想到达成的结果,确定了要到达的港湾,那么,如果最后没有到达,这途中的过程付出再艰辛的努力,也难以产生预期的价值。
经过了总部的学习和反思,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培训的结果。
今日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去巡市中心的2家店铺,对一个入职已经一个多月的员工进行了完整实操考核,从进店到最后的送宾,一连串的检验,对结果不是很满意。我考察完了店长在旁热切的问:你觉得她做得怎么样?
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就是对于什么是结果,什么是标准,她和我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例如文中所提到的九段秘书。
一段秘书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吗,我想并不是,九段秘书的结果,也要从一段秘书发通知这个起点做起,但九段优秀在于,她能将结果看到九段,她能够预见更高层次,更加优异的结果。
因此现实也许存在三种人,一种人能够预见到9段结果,并且愿意付诸行动去达成9段。第二种人也能够预见到9段结果,但没有去实现九段的追求。而第三种人,他没有足以预见9段的能力,她或许
只意识到了5段,并真诚的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而第二、第三种人,或许更加普遍存在一些,如何才能让大家都明白我们要实现的结果,如何让我们的价值观一致的?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四篇:2011贵阳共识
2011贵阳共识
http://.cn11-07-19 08:26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2011年7月17日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通过)
以“通向生态文明的绿色变革——机遇和挑战”为主题的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于2011年7月16日至17日在贵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大学、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秘书处承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工程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协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战略定位、办会宗旨、研讨内容及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积极贡献,指明了会议的长远发展方向,对会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贺信,对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寄予厚望,与会者备受鼓舞。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致辞。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作视频讲话,爱尔兰前总理、爱中合作理事会终身名誉主席伯蒂·埃亨,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等作了精彩演讲。国家有关部委领导,著名大学校长、科学家和专家学者,部分城市负责人,知名企业家、媒体负责人及联合国有关机构官员等近千名海内外嘉宾出席会议,围绕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突出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探讨绿色就业、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等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会议举办了科学论坛、技术论坛、教育论坛、企业家论坛、高新产业金融论坛、跨国公司论
坛、城市规划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论坛、绿色文明与媒体传播论坛、森林碳汇论坛、共建低碳生态城市论坛、生态修复论坛、青年先锋圆桌会、电视高峰论坛等专题论坛,参会者热情很高,发言十分踊跃,互动性很强。会议开得热烈而精彩,令人激动而难忘。会议期间,举办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暨中国·贵阳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展,环保部、贵州省以及杭州、贵阳等46个城市和中节能、远大集团、中铝等140多家企业集中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举办全国低碳发展现场交流会、第一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分享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成功做法,展示了美好前景。会议还举行名人生态环保公益活动,倡导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与会嘉宾参与了“留住绿色·我们在行动”培育生态公益林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增加森林碳汇作贡献。
会议充分肯定了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就。与会者特别是国外嘉宾认为,中国政府一直秉承清醒的认识和负责任的态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机遇,将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行动,在建设生态文明上跨出了大大的一步。“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对于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举办三年来,始终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持续探讨,已经成为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界合作的重要桥梁,成为交流各方经验和信息、总结各类实践和典型案例、展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极大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展示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成果,探索了建设生态文明、发
展绿色经济的路径和方法。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实现了全国会议与专业论坛、会议与展览、国内与国际的结合,无论是层次、规模还是影响力,都有了明显提升,日益显示出会议的旺盛生命力,各参与方要倍加珍惜。要围绕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建设成为交流生态文明理念、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长期性、制度性高端平台的目标,始终坚持面向实际、面向基层、面向生活、面向世界,着力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更加注重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开展国际合作,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更大作用。要遵循论坛举办规律,突出开放性、互动性、务实性,按照长效化、机制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目标,广泛与有志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家、科学家、大学校长、传媒人士、城市管理者以及其他有识之士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真正形成共建共享的机制。近期要抓紧建立完善议程咨询委员会、企业联盟和城市网络联盟,为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充分讨论和深入交流,形成以下三点重要共识:
第一,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双赢。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文明形态,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这种文明形态追求有效的经济增长、公正的社会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要求是高效低耗、无毒无害、互利共生,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模式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达到经济增长与环境相互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回到原始生态状态,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方式,通过更科学的制度安排,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中国正处于加速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但已没有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那种充裕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工
业化和城镇化,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双赢,做到既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触发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和世界秩序的深刻变革。其中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摆脱困境、渡过后金融危机时代、合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共同选择。要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整合政界、商界、学界、民间各方智力资源,进行战略思考和综合研究,为201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20周年峰会做好重要准备。要开展更有适应性和针对性的专题研究。适应性侧重于查找差距,推动我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技术、政策、措施与国际发展趋势相对接。针对性侧重于研究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资源禀赋,确定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行动方案。
第三,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在思想上,要充分发挥教育和传媒机构的作用,大规模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活动,使公众特别是各级决策者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内在融合的关系,坚决防止非此即彼、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等僵化思维。在机制上,要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促进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快速提升;建立低碳产品标识和认证制度;健全节能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制度。在政策上,重点要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深化政府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激励机制,落实和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低碳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在措施上,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形成节能环保减碳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技术上,要加快低碳
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节能减碳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推广应用节能减碳技术。在行动上,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活动,全面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重点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开展节能减排,特别是要鼓励青年人在社会上积极倡导绿色理念与绿色行为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开创一个全社会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与会者强烈呼吁,生态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伟大事业,能为这一事业做出贡献,是一种光荣和幸运。各方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携手同行,不懈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2013贵阳共识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通过2013贵阳共识
2013年7月19日至2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在中国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年会致贺信,强调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国将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意义、内涵、基本国策,在国际社会进一步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必将对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主席充分肯定了会议主题,对会议成果寄予了殷切期望,让与会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年会并致辞,就促进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与外国政要深入交流。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多米尼克总理斯凯里特、汤加首相图伊瓦卡诺、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长尼瓦探隆、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中国政协原副主席徐匡迪发表主旨演讲,澳大利亚联邦总理陆克文致贺信,高度评价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实践成果,表达了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原国务委员戴秉国、联合国相关机构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和大学校长、部分城市市长、著名企业家、媒体负责人等4000余名海内外嘉宾,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和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主题,就新能源、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重点产业,以及水和森林资源保护、PM2.5、食品安全、保障性住房、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等热点议题,深入开展前瞻性、趋势性、务实性探讨,举办了35场分论坛以及生态产品(技术)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实现了务虚与务实的结合。与会者共同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当今世界,地球变暖已经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发展。我们所消耗的资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已经远远超出地球的自我修复能力。必须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之间的平衡,采取一种更宜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思维模式,走出一条既不破坏生态、又能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共赢发展新路子,给未来世界留下一个宜居地球。与会者一致认为,生态文明涉及环境、气候、能源、水等方方面面,同国际上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相通的。面对能源、资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环境破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能独善其身。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是大国还是小国,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应该顺应历史潮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义务。建议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议题纳入联合国后2015的发展议程,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以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子孙后代。与会代表就未来我们共同的目标以及需要付出的行动达成了共识,包括需要重新思考和审视我们现在的政策、规章、制度等,来保证绿色转型的有效实施。当前,应围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总要求,重点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政策举措:
第一,加快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工业化发展,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科学的方式,积极探索发展经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相得益彰的途径和办法。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生态产业,鼓励节能环保产品使用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最大限度实现循环利用。
第二,推进社会和谐和包容性发展。面对公众环境敏感增强、环境风险压力加大的新形势,在向公众充分提供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的同时,着力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让民众普惠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全体国民的发展权利、发展责任、发展机会和发展利益,共同应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难题,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均等、规则透明、分配合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各个国家互利共赢、各种文明兼容并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修复自然生态和治理环境。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要通过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治理汽车尾气、加快搬迁污染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尽快使治理大气取得明显成效,让公众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要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实施重要河湖全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完备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多建湿地并充分发挥其生态净化功能,确保让公众喝上更加干净的水。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第四,普及以生态为导向的价值取向。深入推进生态文化、道德伦理教育,引导每个人对自然心存敬畏,规约自己的行为,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增强生态意识、强化生态责任。加大绿色消费价值观念宣传力度,普及绿色产品知识,引导公众从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转向崇尚简朴、节俭的文明生活,自觉践行低碳、绿色消费。
与会代表高兴地看到,论坛举办地贵州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新路子。由中国和瑞士领导人亲自推动的“贵州与瑞士对话:携手瑞士,绿色赶超”活动,是本次论坛年会开展务实合作的一大亮点。贵州地理和自然条件同瑞士相似,完全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山地经济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与会者共同认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汇聚各方智慧,在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正发挥着积极而独特的作用,希望论坛进一步提升层次、扩大影响,打造长期性、制度性平台,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更加注重成果分享,更加注重务实合作,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