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邓论论述题
论2.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事平。它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阶段?答:可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四个方面的贡献业的发展。(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2)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继承了,而理解:(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体现。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体优越性,从根本上讲,且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国为:它把生产力标准具体运用于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衡量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就为各项工作指出了明确的目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标;“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三个有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身产利于”把生产力标准、政治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结合起来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之间的矛盾,此矛盾的解决有待生产力的发展。(4)大力成为统一的标准。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将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奠定必须的物质1.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条件,这会主义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答:(1)论3.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本注意,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5)在党的十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大旗帜?答:1.因为旗帜是方向.党的十六大指出:邓小平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重新被确立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这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的根本指针.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就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复。目前,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有机结合,务,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实现“三个代表”,体现出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因为旗帜是形象,以邓小平党的先进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理论为旗帜,就要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2.如何理解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至关重要?答:(1)邓小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既包括作为主体的公有制则和改革开放,保持国内稳定,维护世界和平,树立一种改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反复思考的经济,又包括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经济。这一制度既革、开放、向现代化迈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国家的鲜明形象.3.邓小平理论既是方向,又是形象.坚持而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道路;又结合了初级阶段的实际,符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才能把邓小平所开创的伟大事基础上,认清社会注意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其中,情。
业进行到底.因为邓小平理论为实现我们的事业提供着理认清社会主义本质是明确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前提。(2)1.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答:(1)从历史发展论的指南.精神的动力和智慧的启迪,提供着最重要的思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它是社会主看,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想保证.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化中的根本理论问题;第二、它是国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
1.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答:中国共产党必须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三、它是我国社会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主义建设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3)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1为什么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其中1.党要始终代表中国答:1在一定社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会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总是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家的长治久安。
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它是社会基本矛盾,既生产力和生2.试论我国政府在解决和发展两岸关系上坚持的原则。坚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推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表现.2在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和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促群众的生活水平。2.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后,剥削阶级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剥削阶级作为一使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争取实现直接三通。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个完整的阶级因此已不再存在,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3.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党的16大必须努力体现法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其对象,范围,方式和总趋势都发生了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之所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重大变化.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我国社会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一构想下,可以做到国家统一的前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提,作为主体的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党要始终代表中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间的矛盾.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的经济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答:将真正以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可以利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益大陆市场大、生产成本低等有利条件,实现经济结果的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优化和长期繁荣,两岸经济可以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台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湾同胞可以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共享
2.怎么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党的16大报告还指出:的最新成果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3我国现实的国情决“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展的最新成果主要表现在1.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4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贯彻八项主张,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和方法论,为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的推进我国社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一前景。”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2.它坚持党的最高纲领3怎样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答:1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概括.2经济建
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3.它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答:邓小平讲争取世界的和平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目标”和在“首要任务’,并认为完美确立的政策要”立
4.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坚持马克思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3四项基本原则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论视野。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4两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
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业。”提出这个宗旨是因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和平思想答: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主义的实践 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产2.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答:(1)1995年,党中历史的历史潮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由中国的历生极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央和国务院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2)科史和国家性质决定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国之所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2.它是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以提出促进共同发展,是因为:发展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南3.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的利益,还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维护和平,促进发大理论武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经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目标的顺利实现。(3)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大,一国经济的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构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它是生产力诸要素中主要推发展同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至同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业的长远发展,因而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动力量.(4)发展科学技术,有赖于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联,共同发展成为各国的一致利益。
1.怎样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的精髓?答:(1)的提高,因此必须抓教育,从培养人才入手。教育和科学,2.怎样理解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进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答:(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程,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是邓小平术的现代化。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理论建构的方法论(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1.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答:(1)“三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拒腐防平理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成为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个有利于”标准继承、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回答了“如何建变的能力;(2)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要坚持用加强马克的指导性线索。(3)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义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的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要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每一重大问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3)“三个有利于”标准要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题的核心和灵魂。求我们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跳出来,以一种新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
2.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观念、新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放开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答:(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手脚,大胆地试验。(4)“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衡量经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培养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3)济工作的标准,也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答:(1)社心的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密切联系群众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探索永无止境。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2)的优势,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1.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答:(1)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3)社会主义文3.试述党的十六大关于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答:(1)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2)不断提高驾的事业中依靠人民群众,首先的和最主要的就是依靠工1.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很实现御市场经济的能力;(3)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因为: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4)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5)不断提高总揽全局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法理依据。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一的能力。的根本力量。(2)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3)依靠新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时期的统一战线(4)依靠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2.什么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它与“生产力标准”有何联系1.试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答:(1)发展答:(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1992年邓小平提出的: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生产力是一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执政党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第二篇:邓论-论述题
论述题:(各点需展开)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反战的新阶段?2.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4.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5.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6.试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此题要联系实际)7.联系我国实际,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如何理解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至关重要?9.怎样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10.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1.为什么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2.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3.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14.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5.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16.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17.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18.试论我国政府在解决和发展两岸关系问题上坚持的基本原则。19.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宗旨?20.怎样理解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21.试述党的十六大关于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反战的新阶段?
答:(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色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答:(1)因为旗帜是方向。党的十六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就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有机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因为旗帜实形象。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就要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保持国内稳定、维护世界和平,树立一种改革、开放、向现代化迈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鲜明形象。(3)邓小平理论既是方向,又是形象。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才能把邓小平所开创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因为邓小平理论为实现我们的事业提供着理论的指南、精神的动力和智慧的启迪,提供着最重要的思想保证。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其中:(1)当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当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之间,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前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像是关键;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核心。
4.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答: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产生极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2)它是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南;(3)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因而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3)解放思想、与时俱金和实事求是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探索永无止境。
6.试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此题要联系实际)
答:(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执政党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矛盾的解决有待生产力的发展。(4)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必须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5)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重新被确立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这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恢复。目前,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实现“三个代表”,体现出党的先进性。
7.联系我国实际,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做到:(1)增强国力,接受时代的挑战。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面临传统产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两种挑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尽快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促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最大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促成一系列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3)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系列物质条件作保证。
8.如何理解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至关重要?
答:(1)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反复思考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其中,认清社会主义本质是明确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前提。(2)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化中的根本理论问题;第二,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
9.怎样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按简答复习)答:(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概括(2)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者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4)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10.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分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政策分别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11.为什么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1)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2)科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3)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它是生产力诸要素中主要推动力量。(4)发展科学技术,有赖于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抓教育,从培养人才入手。教育和科学,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2.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1)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由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3)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是体制的重新构建,是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重新调整。(4)总之,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引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其所引起的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因而成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13.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三个有利于”标准继承、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3)“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我们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跳出来,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自改革开放中放开手脚,大胆地试验。(4)“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衡量经济工作的标准,也是衡量一切工作地标准。14.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答:(1)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工友之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既包括作为主体的共有制京津,又包括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经济。这一制度既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又结合了初级阶段的实际,符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5.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答:(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内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16.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答:(1)从历史发展看,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制和得知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制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17.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18.试论我国政府在解决和发展两岸关系问题上坚持的基本原则。答:(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2)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促成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争取实现直接“三通” 19.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宗旨? 答:邓小平将争取世界的和平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首要任务”,并认为我们确立的政策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提出这个宗旨是因为:(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是由中国的历史和国家性质决定的。(3)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中国之所以提出促进共同发展,是因为:发展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还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大,一国经济的发展同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至同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共同发展成为各国的一致利益。20.怎样理解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答:(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拒腐防变能力;(2)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要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的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21.试述党的十六大关于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答:(1)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2)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3)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4)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5)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第三篇:电大邓论考试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B.和平与发展
2.我国在()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B.1956年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A.经济建设
4.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B。党的十五大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C.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是,C.党成立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7.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A.人民的根本利益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加强()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9.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当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C.1000
10.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的能力。C.领导发展
1l.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B.第一要务 1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的集中体现。B.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13.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 C.1978年 1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实事求是
15.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D.创新 16.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17.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8.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0.在党的十五大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基本纲领
21.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A.和谐
100.世界多极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哪些历史机遇?
1、世界多极化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外交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有利一于我们团结和联合大多数国家的人民共同推动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发展;
3、有利于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有利于我们防范和击败各种“分化“和”西化“中国的图谋;
5、有利于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10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哪些历史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全球资本市场为弥补我国资金不中提供了便利;
3、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加快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交流与传播为我国吸引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机会。10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宪法的规定,国内和少数民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综合民族和地区为一体的自治制度。103.为什么要改善党的领导?
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形势变化对我们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法等提出相应改变的要求,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们们的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2、改善党的领导是克服自身缺点的需要。
104.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另一方面,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要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克服身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和不足。这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05.简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3、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5、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6、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7、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8、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上的不正之风。22.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和谐”是指A.社会现代化
23.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B.2000年翻两番 2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是A.农业 25.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6.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第一步是(),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27.在对外开放中坚持()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8.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上。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29.我国目前实行的分配制度是由()所决定的。B.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
30.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 A.注重公平31.人民通过()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A.人民代表大会 32.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政治领导 33.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两大主题是A.团结,民主 3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B.培育“四有”新人 35.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C.集体主义
36.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7.以人为本的“本”,是指 A.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C.社会基础 3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B.坚持改革开放 40.“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的问题是B.香港问题 41.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2.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B.一国两制
43.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来处理,C.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44.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是A.国家利益 45.建设和谐世界要通过B.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6.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C.参政党
47.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C思想建设
48.()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A.民主集中制 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基本命题的提出阶段
C.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
D.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2.我们党在新的世纪要带领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B.完成祖国统一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D、推进现代化建设3.科学发展观坚持
A.发展为了人民B.发展依靠人民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全面发展B.协调发展D.可持续发展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A.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B.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D.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D.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7.改革开放主要解决()的问题。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8.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想是
A.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B.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C.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D.实现共同富裕
9.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A.“引进来”B.“走出去” 10.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 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11.建设政治文明涉及下列哪些方面,A.政治思想B.政治制度 C.行政管理D.法制建设
12.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是
A.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C.形成学习型社会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生态良好
14.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和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还享有 A.行政管理权B.立法权C.独立的司法权D.终审权 15.当今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 A.霸权主义C.强权政治
16.()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
A.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艰苦奋斗B.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C.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D.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106.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0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之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要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108.简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按照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109.简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总体目标。
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和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国,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简答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答: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这场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主要是指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的历史根据。主要是指:自19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获得的实践和理论经验,以及党的指导思想犯“左”的错误,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挫折和教训。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答:“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答: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记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21、“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
1、民族的愿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
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22、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2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24、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答: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论述题
一、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二、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答: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7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8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答: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9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批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微型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0、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12、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答:(1)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l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2)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4)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3、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15、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着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16、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答:(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17、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18、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1)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机遇,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20、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f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答: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方面看:(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四、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种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总是,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国、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要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陈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六、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七、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八、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答: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九、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九、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十一、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答: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掌握着打击、遏制“台独”的战略优势。(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密切了两岸同胞的联系,培育和发展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反对“台独”。
(3)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这是任何力量也难以斩断的。
(4)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始终稳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十二、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答:(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着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简答题: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程
答: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20年时间,三个发展阶段:第一,1978年---1982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分阶段;第二,1985年—1987年,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第三,1987年-1997年,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到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9条,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第一: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第二,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第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政策。
一个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2.党的思想路线为什么需要重新确立?
因为1958年以后,特别是1966-1976年待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1976-1978年间“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如果不重新确立党的“实是求是”思想路线,不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的个人崇拜等“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前进,党的微型机就会停止,最终就要亡党亡国。
2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有什么意义?
真理标准总是的大讨论最终发展成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冲击了“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24.邓小平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哪些贡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对党的思想路线从理论上作了重要的阐述和发挥,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面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他认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25.应该如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提示客观存在的本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为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基础。
26.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不从心,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7.如何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应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首要任务、根本原则等方面着手。首先,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必须能够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因而社会主义,尤其是我们这样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社会主义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形态,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必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那种那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的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第一,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第二,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4.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为:
1、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感---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主题----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并形成了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
3、在邓小平理论中,在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观点(3个方面,16条)。其中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论断,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奠定了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块基石,是这个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5.党的十一届六中会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总是的决议》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第一、坚决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客观公正地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正确总结;第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深刻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第三,充分肯定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而且概括了这条道路的10个主要点。6.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简述邓小平理论对我们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二、它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8.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确立。
9.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导致哪两种发展前途。
一种是,推动它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有效而公正地配置世界资源,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共同发展,造福全国人民。另一种是,任凭它按照不合理的规则运行,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民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被边缘化,经济和金融风险增大,中国犯罪严重。我们应该团结世界和国人民努力争取第一个前途,避免第二种前途。
10.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括中哪个思想体现得最明显?
承认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并充分估量到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趁势而上,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搞得更好。这个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括中体现得最明显。11.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基本含义。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12.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基本含义。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3.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含义。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14.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三,它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它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16.简述如何统筹区域的发展。
统筹区域的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家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7.简述如何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8.简述如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即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19.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所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20.简述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第一,确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1.为什么说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至关重要?
因为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对它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新政策,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经历的曲折过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对本质规定中的错误认识必须澄清。
28.为什么在搞清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
因为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在我们的观念中,存在着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造成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第二,在 我们的实践中,受错误观念的影响,照抄照搬前苏联模式,没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推进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纠正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偏差,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29.如何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的问题?
长期“左“的思想影响严重束缚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时候,对社会主义进行在“再认识”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全党的面前。“现认识”一是要根据变化了的历史情况和中国的现实,更好地理解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二是要从中国的现实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这种理论研究要求:第二,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为我们正确地“再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所确定的思想路线。
30.如何理解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
第一,它是社会主义从空间想到科学转化中的根本理论问题;第二,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3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32.为什么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本质特征?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的首要任、本质特征是因为,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适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趋势。我国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面临着世界范围的越来越激烈的新技术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坚持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自身的发展中体现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点。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加速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现代化,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民族复兴。3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这两条原则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就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格分化,也就不可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没有共同富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难以确立。正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两点,从根本上体现着社会主主所特有的本质特征,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34.简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含义。
1、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5.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1、这一理论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原理。
2、这一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石,是我们党制定现行路线、方政策的根本依据。
3、这一理论是我们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36.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7.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38.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导意义。
1、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2、规定了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3、强调了实现奋斗奋斗目标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4、指出了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39.简述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我们国体的无产阶级性质。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
4、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正确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40.简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的含义。
1、“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发达的物质文明。
2、“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设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制度
3、“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
4、“和谐”是指社会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在这个目标设计中,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是不能动摇的。41.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的战略。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42.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我们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备对策。
主要有:
1、建设创新型国家;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4.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所谓创新弄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45.简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
2、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46.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家材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2、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大局,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47、简述邓小平关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的战略设想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
48.国家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实施了哪些战略?
1、推进西部大开发;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大的政策;
4、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中东西地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49.简述当代中国改革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1、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造成人民贫困、国家落后的事实,迫使我们必须改革。
2、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内在要求。50.为什么说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1、从改革所引起的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因而成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2、通过改革达到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阻碍的目的,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4、改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51.简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1、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于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着增加.4、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说机遇大于挑战.52.怎么样正确理解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73.“四有新人”的内涵是什么?内在的关系如何?
“四有公民”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对国民素质的具体要求,其内涵是:第一,有理想;第二,有道德;第三,有文化;第四,有纪律。两者的关系:“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法制纪律观念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74.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其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包含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1、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3、促进个人和集体的不断完善。
75.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基础。
2、大力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形成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新局面。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讲正气、讲道德、讲美丑、讲荣辱,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践行,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一个持之以恒的践行机制,主要包括要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机制、修养机制、示范机制和评价机制。
76.为什么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因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同任何意识形态一樟具有统治功能的社会意识形态。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所决定的。在文化领域党要贯彻自己的意识形态,要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文化建设。
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也是由思想文化建设的性质、目的、任务所决定的。
77.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题,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我们应该:
1、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因为发族文化是发族精神的母体和载体,民族精神则是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2、以开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内容。
3、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78.“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是什么?
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
53.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为什么?
不会,因为从政治上讲,我们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从经济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工业、农业、商业和其它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实行对外开放,只能是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开放会带来消极影响,但有办法解决.我们既要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的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映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具有以下几方面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1经济活动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宏观调 控间接化;4经营管理法制化;5社会保障制度化.5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56.如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坚持公有制为主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57.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是全体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数据,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以生产数据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不能利用生产数据为自己牟取私利.58.简述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的概念.他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生产数据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数据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数据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诸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 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本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的经营方式.59.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表现在:
1、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2、非公有制经济的灵活机制,较强的适应市场的经济能力,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3、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60.什么是”按劳为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61.社會主義社會個人收入為什麼要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是由其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1、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條件.2、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條件.3、在社會主義社會,舊的分工還沒有消失,勞動還存在著重大差別,勞動還是謀生的手段,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62.為什麼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承認和允許人們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別?
有其客觀的必然性.1、這是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必然結果;2這是實行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多種分配方式的必然結果;
3、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
4、這是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結果.63.什麼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是指社會主義國家在其政治實踐活動中構成的文明成果,其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64.什麼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它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政權組織形式,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國家權力機關,統一領導國家事務的制度.65.我國實行怎麼樣的政黨制度,其政治基礎和基本方針是什麼?
我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調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同和民主黨派合作的政治基礎.”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针。66.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
1、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从多方面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依法治国,还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党的十七大报告主要从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法制宣传教育、尊重和保障人权(参与权、平等权)、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六个方面加以强调。
67.政治体制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2、从宪法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68.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尚需一个过程。
2、封建的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还长期存在。
3、我国尚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
4、我国目前还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69.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为什么要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中国彩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历史安排。因为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70.《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十七大报告对其作了哪些改进?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改进: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个人品德建设,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个个品德建设。7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根本任务是要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培育“四有”公民。72.如何理解“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辩证关系?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统一的,二进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2、“二为”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双百”是实现“二为”目标和方向的必由之路。离开“二为”谈“双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会迷失方向;离开“双百”谈“二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3、我们应防止和反对把二者对79.现阶段我们党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是现阶段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
8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81.如何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
表现在: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所必需的;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所必需的;
3、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的执政的历史任务所必需的。8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83、怎么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从四个方面努力践行: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3、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4、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84.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1、从多方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
2、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3、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4、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85.“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是什么?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86.“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一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2)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3)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稳定的局面。87.“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时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88.如何理解“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
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讲不变要讲两个方面,不只是讲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还要讲两种社会制度都不变,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变;在两种社会制度中,作为主体的大陆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了这个主体,就可以允许在它的身边,在小地区、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就不怕资本主义吃掉社会主义,反而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89.“一边一国”的实质是什么?
“一边一国”是陈水扁推行“台湾独立”的政治本质的大暴露,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90.我国政府在解决和发展两岸关系问题上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2)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3)促成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争取实现直接“三通”。91.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主张是什么?
(1)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2)明确定义两岸关系的现状,提出“反独”、“遏独”是当前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3)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框架。(4)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92.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1、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
2、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3、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
4、南北矛盾突出。93.谈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最初是用来处理民族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起初的创始国是中国、印度、缅甸。目前,它在国际上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9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有何联系?
和平共处式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的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
2、“互不侵犯”,就是在处理国家之间和国家关系中排除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3、“互不干扰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
4、“平等互利”,是要求在国家之间的各种交往中,彼此以主权国家平等相待;
5、“和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的和必然结果。
9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提出以来,作出了什么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了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2、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解决途径。
3、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4、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96.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进一步推动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发展,致力于全面建立稳定大国关系框架。
2、努力营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3、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把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推进到令人满意的新阶段。
4、积极开展首脑外交和多边外交,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5、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
6、加大涉台外交斗争力度,遏制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97.我们应该如何为现代建设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
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与发展旗帜,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就能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98.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展开外交?
1、进一步推动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发展,致力于全面建立稳定大国关系框架。
2、努力营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3、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把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推进到令人满意的新阶段。99.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1、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正确选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维护盅自身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也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观目标。
3、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中。
第四篇:2010春工商管理专业邓论论述题
怎样正确把握“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答:1“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概括。2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4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 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他们都必须服从 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的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核心和基础是什么?答:1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科技是关键,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2建设创新型国家,优秀人才是核心。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3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教育是基础。教育史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长远需要,深入教育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是什么?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 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地位。3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 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果,实现节约发展 情节发展 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什么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它与生产力标准有何联系与区别?1答:三个有利于标准是1992年邓小平提出的,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2答: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因为:他把生产力标准具体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衡量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为各项工作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它是生产能力标准的具体化。他把生产力标准 政治标准 人民利益标准结合起来成为统一的标准。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答:1三个有利于标准继承 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回答了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3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我们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跳出来,以一种新的管您,新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放开手脚,大胆地实验。4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衡量经济工作的标准,也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题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答: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这就排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小时,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因为承认劳动差别,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吧劳动贡献同劳动报酬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答: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放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生产两极化。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分配更加注重公平。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试述十七大提出的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答: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加快推进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 政事分开 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3要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关系。4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 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 责任交叉 政出多门问题。5要统筹党委 政府和人大 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 严格控制编制。6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7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答:对如何坚持的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以下几点: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 服务完善 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 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 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尖声的强大精神动力。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现先进性和先进文化有什么关系?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答:党的先进性和先进文化的关系便现在:1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产物。2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着和创造者。3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之一,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做到: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3建设先进文化要解决好文化建设实践中的问题。试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致性和关联性。答:1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第一,二者都已发展为主题。第二 二者都以“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第三 在方法论上,二者都强调“统筹兼顾、全面协调”。2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载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条件。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1维护公平和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 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答: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关系统一的最佳方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在这一构想下,可以做到在国家统一前提下,作为主体的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的保障永享太平。2台湾经济将真正以大陆为腹地。台湾可以利用大陆市场大 生产成本低等有利条件,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长期繁荣,两岸经济可以更好的实现优势互补。3台湾同胞可以和大陆同胞一道,形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党的十六大报告还指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贯彻八项主张,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答: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掌握着打击遏制台独的战略优势。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已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2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密切了两岸同胞的联系,培育和发展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反对台独。3中国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这是任何力量也难以斩断的。4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始终稳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宗旨。答:邓小平将争取世界的和平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首要任务,并认为我们确立的政策要 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提出这个宗旨是因为:1和平与发展史当今时代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史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是由中国的历史和国家性质决定的。3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中国之所以提出促进共同发展是因为:发展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还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大,已过经济的发展与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
相连,共同发展成为各国一致利益。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进一步从国际关系 政治 经济 文化 安全和环保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如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1在处理国际关系上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过节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 和睦 协作 共赢精神。2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3经济上相互合作 优势互补 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 惠普 共赢方向发展。4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5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 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6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试述中国特色社会注意事业的依靠力量。答:(1)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依靠人民群众,首先依靠最主要的是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农民,适中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民进步的根本力量。(2)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和最基本动力。(3)广大农民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数量最多的依靠力量。(4)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承担者重大的历史责任。(5)新的社会阶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怎样理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及其三者间的关系。答:1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这三大建设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各有分工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正是他们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构建者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2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思想建设是一项基本建设,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时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3加强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加强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阐述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等重要思想。4加强作风建设史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党风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毛泽东把 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概括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的 新的工作作风。保持和发扬这些好的作风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放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防御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之一。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当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答: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历史使用而提出的。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各族人民的信任和用户。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者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他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①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主题--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②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③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
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④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有一次与时俱进?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新高度。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建设怎样党的问题,集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在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使之上升到理论。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总体部署。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①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②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③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④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在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方面的优越性。⑤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全面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①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②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因为解放思想的程度决定实事求是的深度。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②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③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试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①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左”的错误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度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党最深刻的经验教训。②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第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执政党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一种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第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矛盾的解决有待生产力的发展。第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将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奠定必需的物质条件。第五,把发展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实现“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②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相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因为:(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五篇:电大2012企业文化论述题汇总
论述
1、请结合实际说说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答:因为企业群体行为不是企业个体行为的简单集合,企业群体意识不是企业个体意识的简单集合,因此在企业个体文化被企业群体文化整合、成形过程中,企业个体文化既存在着向企业群体文化趋近,放弃固有的不合群体规范的东西的倾向,同时又有保持旧有态势、继续发展个体特色文化规范的倾向。高度发达的企业文化就象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一样,理应追求使这两者在尽可能高的层次上和谐与统一,但在任何情况下。两者之间都会是有距离的。因此。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产生这样的冲突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不同的文明发展程度,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体制所造成的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一种是由于诸多其他原因所造成的企业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冲突。
2、结合实际说说塑造企业形象的途径。(论述题)答:1).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塑企业形象,提供精神支柱,企业经营理念支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对其自身生存价值和意志的认识问题,这种自我认识构成了一个企业特有的精神特征,从而也决定了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品味,那么由此而塑造的企业形象就会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产生独特的形象魅力。2).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为塑企业形象奠定基础。企业形象是文化形象。所以说,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就是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员工队伍的素质,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企业形象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踏踏实实地努力和创造,而不是简单地在企业表面形象上做文章。塑造企业形象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服务质量、员工的风貌、企业内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美的工作环境,以及企业在社会公德和公益事业方面的贡献等,这些都依赖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塑造企业形象应遵循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坚持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以文为本”的思想,探索现代企业发展的战略,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通过树立企业在理念、产品、服务、员工、经营管理、公共关系和环境等方面的良好形象,增加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顾客忠诚度,从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企业形象。
3、实施CI战略,为塑企业形象,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答:CI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英文简称,CI战略由三部分组成,即企业理念识别、企业行为识别、企业视觉识别。在CI战略中,企业理念识别是核心,是灵魂,包括企业经营哲学、精神信条、企业风格、经营策略等,是企业的价值挂念和理念追求的体现。企业行为识别和企业视觉识别则是从“行为”和视觉方面惯例企业理念识别的精神内涵。企业通过导入CI战略,对自身的理念精神、行为方式以及视觉体系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整合,从而使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产生全方位的功效,塑造出鲜明的企业形象,取得企业内外公众的认同。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根据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模式建设具有个性魅力的企业文化? 答:从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出发,本着体现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继承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和我国企业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的指导思想。我国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人本文化、团队文化、创新文化、竞争文化、求实文化等五个方面内容。这些企业文化目标模式不是空想,它是在总结我国众多企业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企业文化发展目标最基本特征的一般描述和概括。由于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及矛盾、冲突的存在,推行新的企业文化目标模式非一日之功,也非单个企业所能,它需要企业长期的艰苦努力,在与社会大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逐步地得到实现。应该认识到,这些模式只反映我国特色企业文化的一般性特征,不能代替企业个性特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个别企业在上述大模式的指导下,还要根据自身优势及生产经营和管理特点,努力创造自身独具魅力的个性文化。1)、要有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2)、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内涵;3)、重视确立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4)、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品味; 5)、重视企业文化的个性; 6)、精心塑造企业之“魂”;7)、建立和发展中国式的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创新
5、为什么企业价值变革与企业危机有着紧密的联系?答:1)企业危机使得企业文化共同体处于最危险的境地,或者是解体、倒闭,完全失败,或者是设法起死回生,两者必居其一。这就需要对企业危机根源作深刻的剖析。2)举凡企业陷入重大危机之中,除极个别的不可抗力造成的或偶然的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的以外,多半是有着深刻根源的。一般说来,它其中都包含极为深刻的企业文化冲突,这是由过时的、僵化的企业文化传统造成的。企业危机无非是将企业文化冲突的最终结果暴露出来。3)企业文化对峙、冲突的结果,虽然企业文化中的新兴、进步力量暂时失败了,旧有企业文化传统的一统天下未被打破,但旧有传统的全部弊端和其招致企业的惨败却暴露无遗。这就是企业文化行为主体抛弃旧有企业文化传统、倾向、倾心并选择新的企业文化模式提供了基础和准备。4)危机的结果使得整个企业文化行为主体的心灵受到震撼,危机把文化冲突的直接、可怕和灾难性结果呈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深深地懂得,作为一个企业文化的行为主体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既不是无足轻重的,也不是事不关己的,它涉及到企业群体和企业个体的命运和前途,从而为企业新文化传统的形成提供了心理训练的准备。
6、Z型文化和A型文化的区别1)从一般统计和现象上看:①Z型企业中的雇员一般比A型企业中职位相当的雇员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为长;②A型企业每年更换其副总经理的25%,而且至少20年没有改变这种做法了,而Z型企业每年只更换其副总经理的4%,而且主要是由于退休;③Z型企业各级雇员比起A型企业职位相当的雇员来说,往往在更多的位臵上干过;④在工作生活同个人生活的混合方面,A型企业同Z型企业并没有什么差别。雇员们都宁愿把工作同家庭区分开来,他们都没感到有压力,企业让他们大量参加午餐会或鸡尾酒会这样一些以企业为基础的社会活动。但在同事间接触的广度方面,Z型企业的雇员比A型企业的雇员要广泛得多;他们相互了解得更多,谈论的问题更广泛,参与的活动更多。
2)从价值观、心理感受、职员情绪和心态角度看:①A,Z型企业的员工同样地具有进取心和独立思想,但在Z型企业中的员工远比在A型企业的员工更相信集体的责任;②Z型企业雇员都说他们感到他们的企业有一种独特的宗旨,运用着微妙而含蓄的控制形式。而A型企业的雇员却感觉不到这种独特性和微妙性;③Z型企业中较低级的雇员认为企业不会解雇他们,而且他们通常也不会自动离职。而A型企业中的雇员则认为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不是被解雇,就是自动离职;④在决策方面,两类企业的副总经理一级的干部都有高度的参与意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而在较低级别的雇员方面,Z型企业的雇员有高度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感,A型企业的雇员则相反;⑤Z型企业中的员工表现出比A型企业员工好得多的感情状况,虽然两类企业的雇员在家庭生活和婚姻关系方面没有什么明显差别,但他们的配偶则认为,Z型企业较A型企业在这方面更令人满意;⑥就雇员心理素质和情绪状态而言,“在Z型企业中,同我们谈话的人表现出镇静、有条理和能控制感情,而A型企业中同我们谈话的人则表现出匆忙、烦躁不安”。
7、CI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功能?答:CI之所以能成为塑造企业形象的代名词,是由于CI策划通过MI、BI、VI三者相互协调一致的活动,使CI具有识别功能、代表功能、解释功能和象征功能。其具体内涵可从四个方面得到展现:1)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问题,企业丧失价值观和方向时,对企业再次定位,着重解决企业“是什么”的价值观问题,以及企业的经营方向、目标等到问题。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企业的定位或经营理念应主要从文化的层面上来确定,而尽可能避免从物质的层面上确定。2)创造和形成统一的企业形象。CI设计的基本内容就是形成统一的企业识别系统。从而提高企业信息传达的效率。3)完整统合的CI设计,不仅可改善企业形象,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这一点美国的NCR公司深有体会。4)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CI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依据企业理念设计行为规范,其中,包括企业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对外关系活动宣传企业的价值观,融洽企业同社会的关系。
1、联系实际谈谈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答:西方管理哲学的一个基础是将人视为经济人,他们以自我利益为动机,凭着理性趋利避害。尽管
西方的个人主义鼓吹者,如亚当〃斯密等提倡利已不害他,但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中,这是很难做到的,现在西方社会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与这种个人主义的哲学观息息相关。而现代社会要求的企业家、政治家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应具备的人格形态与这种偏狭的人格是不同的。例如以前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系培养的目标是能够帮助公司提高利润的人才。后来发现这样的想法也许对某个特定的公司有好处,但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追求是相矛盾的。现在他们提出的办学理想是为企业界培养领袖人才,而不是那种惟利是图的、没有任何道德感受和文化意识的技术专家。西方企业家培养目标的改变与东方文化中所提倡的那种能够考虑大问题,而不仅仅顾及小利益的人格追求是一致的。东方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包括家庭、邻里、社会乃至自然界。它所提倡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对更大实体的责任感。东方文化中的这种思想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完全不同。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利益,抗衡关系、竞争、适者生存、放任主义以及由此衍生的市场结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职能的专业化等。这种伦理尽管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端作出过奠基性的贡献,但也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弊端。正如日本的一位社会学家所指出的,日本的生产率之所以如此瞩目,其原因是它的工程师和律师的比例是七比一,美国则是一个工程师,七个律师。当然,东方的企业管理也有其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由于照顾到人的情感,着眼于人际的微妙关系,于是会造成面子效应,即每个人都顾面子,彼此也都为了照顾面子,从而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不但降低了办事效率,还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虚伪和表面化,由于照顾人际关系,强调团体凝聚力,还容易产生家族主义或小团体主义,这些都是东方的企业管理所难以避免的,值得东方的企业家注意。
1、论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答: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能保持持续性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具体地说,能引导企业处理好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和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二,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技术,别的企业可以模仿,制度也可以学习和移植,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却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网罗人才、吸引人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吸引人才,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人才流动的首选,因为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建立健全企业的民主管理,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能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一个能够自我实现的良好工作环境。四,利用企业文化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国内外大量的案例证实,用好企业文化这笔无形资产,可以盘活有形资产。
2、试述如何实现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答: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可态度有三种不同程度的表现形态,即服从、认同和内化。服从是因外部某种因素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被动行为;认同是自愿的,但在认识程度上,主体对认识对象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和接受;只有内化,才是个体价值观与评判对象完全吻合的一种表现,才能达到自觉地身体力行。对于企业价值观,员工在心理上往往处于三种状态并存。塑造企业价值观的重要一步,就是要促成那些持服从态度的员工,向认同、继而向内化转化。如何完成这种转化呢?一是与下属研讨、交谈。这些谈话有两重目的:其一是通过这样的研讨和交谈,使企业的共享价值,能首先得到管理层的认同和集体的承诺;其二是形成对反复灌输的价值的共同理解。二是运用多种途径、各种机会传播价值观。企业高级管理者为了促进价值观的认同和转化,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各种机会传播价值观。如会议、电话、大厅中的巧遇,打破僵局的一张便签等等,来传送信息,加强价值观的内化和转化。三是利用习俗与仪式强化价值观的认同、内化。任何一个有着成熟文化的公司,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都形成了自有的习俗和仪式。习俗与仪式,使企业价值观转换为有形的、具有内聚力的形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非常注重工作中仪式的和谐,从聘用、离职、报酬到会议形式、书写格式、说话方式或者主持一个退休晚餐,都是仪式的标志。
3、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答: 1).所谓企业文化冲突是指企业在并购、重组等发展过程中,因国家、民族文化差异,企业新旧文化差异或总体与局部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形态的文化或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积聚在在一起,相互抵触、相互排斥和相互适应的过程,这种抵触和排斥是在文化积聚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美国人类学家欧贝格把文化冲突分为四个阶段:蜜月阶段,彼此新鲜;烦躁和敌视阶段,即新鲜之后差异性和冲突出现;逐渐适应阶段,敌意和冲突渐去,开始理解和包容;双重文化阶段,即文化冲突消失,形成跨文化意识。可见,文化冲突是短时的,是文化融合的必经阶段。第二,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并购和重组的最大障碍。企业文化冲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果双方管理者不能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努力将损害降到最小限度,那么,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将受到严峻的威胁,甚至可能遭到并购重组。第三,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变革的转机。企业文化冲突暴露了企业原有观念和行为方式与外来的或内部新生长起来的文化不适应,暴露了企业原有观念和行为方式与外部生存环境的矛盾,它表明企业急需变革。第四,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催化剂。企业文化冲突可以催生产品和服务文化的创新,可以催生生产观念的创新,可以催生竞争观念的创新,可以催生生产要素观念的创新,可以催生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的创新。
5、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答:中国传统文化对对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价值观的影响而实现的,或者说,传统文化是通过对企业价值观的影响来影响企业经营理念的。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注重对人的培养,满足人的合理要求,为人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企业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感情交流,做到以“仁爱”待人,以礼待人,从而成为职工精神上的依托和感情上的汇聚中心,团结一致,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而共同努力。
第二,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人性之本、大道之源。“诚信经营”理念随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商业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经营原则。现代商人的价值观念和经营意识比起古人尽管有着许多的差别,但无论古人、今人,甚至中国人、外国人,大凡成功的商人在商业道德上所遵循的原则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把诚信看作是经商成功的第一要素。诚信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也是今人坚持的原则,更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基石。
第三,产业报国的经营理念。儒家强调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使命感,倡导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价值追求。中国古代商人经商致富后,许多都能周济贫民,处理好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当时的经济和历史现状也
使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主导着企业文化意识,如“实业救国论”、“主人翁意识”,涌现出来的人物如近代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的孟泰、大庆油田的王进喜,等等。荣氏兄弟、张元济等把“实业救国”作为其兴办企业的最高目标。第四,义利合一的经营理念。所谓“义”是指人的道德价值,所谓“利”是指人的物质利益。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为富不仁”。由此可见,儒家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要以义为先,但同时也要求人们对利的追求,只不过主张君子谋利取之有道。“义利合一”的思想是企业经营中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为了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在经济活动中钱是要赚的,利润是要追求的,但是求利必须以义为取舍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