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发扬优良传统做到执法为民
如何发扬优良传统做到执法为民
市委中心组邀请法学专家作专题讲座
本报讯(记者 杨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们如何发扬优良传统,做到执法为民?昨晚,市委中心组邀请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步云作“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专题讲座。该讲座也是2011年全国“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重庆专场讲座之一。
市委副书记张轩主持讲座。
“继承和发扬传统,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存在一个扬弃过时的东西、传承具有生命力和普世价值东西的过程。”讲座开始,李步云就从中国自身的革命经历出发,系统分析了发扬优良传统的重要性。李步云表示,重庆的“唱读讲传”活动,就帮助人们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理想追求,不忘苦难过去,坚定革命信仰,很好地发扬了传统。而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施行宪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李步云认为,发扬优良传统,正是我们坚定信念的基础,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等。
作为当代中国宪政和人权研究的著名专家,李步云还从宪政的科学内涵“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宪法至上”出发,讲解了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以人为本。
李步云说,要做到以人为本,归结为一点即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是个伟大的名词,人权是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保障,保障人权也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属。执法为民,也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最重要体现。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胡忠,市领导刘光磊、吴家农、于学信、陈贵云,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余敏参加讲座。
第二篇: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企业
--读《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的心得体会
(工程部)
读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后,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虽位高而能克己、自觉奉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种需求理念很是钦佩。毛泽东同志甚至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最大的犯罪”。对照公司现状,个人觉得企业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需求理念的首要问题是应明确主要对象。
十五冶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断了计划经济的奶,转而喝市场经济的水以来,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一直颇为稳健运行,规模不断扩大,靠的就是全体职工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家可能也都听说过时任十五冶一公司经理的方昌明为了阳逻电厂的市场开拓的事)。虽然在转型期,我们企业也吃过计划经济最后的大餐——如铜陵冶炼厂等,但我们真正与同行比起来有优势的地方是在我们周材、工程材料消耗的控制上。早在90年代,中建三局就和我们在电厂的主厂房同台竞争,据我所知,我们的周材管理上比他们就要好,再后来,他们基本就不作电厂了。所以工程物资是我们厉行节约主要对象。
而今的市场是垄断性更强,而我们的管理随着人力资源的短板而趋向粗放,跨行业经营也日趋弱势,所以我们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在这个时候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企业尤显重要。经营项目时项目部全员和机关相关部室需绞尽脑汁,做好项目的开源节流的前期策划,一切以勤俭节约为手段,以赚钱盈利为目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只有在经营好项目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有所积累并取得良性发展。资金也是我们厉行节约的主要对象。
对我们企业而言,放松对职工的思想教育、业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源浪费,人的热情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企业员工有限的热情和精力都不能有序导流而成合力的话,那就会成为形式上的组织,实质上的散沙。对照当前我们是否更应该培养使用好每一个人,是否应该把人力资源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让员工“安居乐业”上呢?人力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只会增加社会和企业成本。所以人力资源也是主要对象,也是最重要的对象,只有它才能实现“百年老店”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财、物”是我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求理念的主要对象。
第三篇: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和历史研究
世界历史研究所 于沛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振奋民族精神、铸造民族灵魂,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使命。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统一和持续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历史科学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使其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程度。任何文化都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它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先进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国家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只有具有强势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利益。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使文化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创新就成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中之重。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文化又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才提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就是指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指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进程中,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振奋民族精神、铸造民族魂魄、升华民族品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
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面前,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求,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体现了对文化的要求。就劳动者而言,用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劳动,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等都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而劳动者使用的劳动工具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劳动对象的改变,从其实质的意义上来讲,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问题。我们谈文化,主要就是要研究文化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的条件下,文化形态的先进与否决定了生产力发展与变化的方向。文化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态,既有其独立性,又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必须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科学论断,把文化建设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来考虑,放到整个人类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局中来考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科学品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不是孤悬于历史进程之外的,它自身也面临一个现代性的转换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成功地实现现代转型,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才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才能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来发展先进文化。
首先,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决定了文化创新必须在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华的积淀,这种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础。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华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础。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
同时,还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问题。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切忌抱残守缺。我们要有世界历史的眼光和“拿来主义”的勇气,对西方文化有选择地批判地加以吸收;也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自觉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要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要有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理性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流方向。先进文化应该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包含了当代科学和文化的最新成就,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而不是颓废的、消极的、愚昧落后的、阻碍社会前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组成部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仅在其拥有先进的思想道德,还在其拥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思想道德文化决定着整个文化的社会性质,统帅整个文化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政治进步。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全球化、多样化和市场化的基本趋势,中国文化怎样才能以其独特魅力,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面对全球化,应坚持全球化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实现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自由进行对话交流,实现对全球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的共享。面对文化发展的这种全球化走势,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密切关注域外文化,既要努力学习其优长、吸收其积极成果,又要警惕消极、颓废文化的侵袭;既要反对文化壁垒和盲目排外,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和全盘西化,进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突显民族文化的特色。
就文化而言,经济全球化最终会影响到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通过交流会在某些问题上取得共识,但这种共识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根本改变。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同时也就失去了自己民族的独立性。民族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文化的民族性,实质上就是一定民族与别的民族在文化特质方面最本质、最深刻的区别。任何一种文化的民族性,只要该民族存在,就不可能消失。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越是弘扬民族精神,越是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面临着继往开来、重铸辉煌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发展先进文化定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这是当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迎接挑战,就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身固本可御百病不侵,真正有效地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只有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当代中国文化才能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沃土、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现代新型文化。当前,我们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创建当代中国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应重视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特别应该强调,坚持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精神的和智力的支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离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失去生存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当前世界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强调这一点,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的文化结晶。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为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和力量聚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上来,为国家统一、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使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综合国力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也要有自己的精神。一个民族无论遇到多少灾难和坎坷,但只要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就一定能百折不挠,成就民族伟业,为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也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使物质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一定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往往后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加重要。例如,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以一种观念形态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源泉,一个民族只要朝气蓬勃,始终保持浩然正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就一定充满希望,有光明的未来。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磨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精华和坚定志向。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群体意识,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内容。有无民族精神,有怎么样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坚定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千百年来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是民族精神。它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血脉认同和归属意识,加快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民族的进取意识和奋斗精神,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切实保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民族灵魂,其作用和影响从不仅仅限于精神领域,而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始终激励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始终使中华民族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锻造和培育起来的,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不断适应时代的进步,从本质上反映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使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出时代精神,并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例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今天的爱国主义,是传统爱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已同爱社会主义、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中华民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族精神也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增强自己的时代品格。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着民族精神的内容,使“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新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八十多年来,民族精神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和发展,使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统一。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始终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基本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的党性党风是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热爱和平等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种文化形态持续向前发展的持久动力,在于体现该文化的内在精神及其个性。同时,也正是这种内在精神及其个性,使该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而表现出独特的魅力。而这种“内在精神及其个性”,主要是通过民族精神体现出来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文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中华民族的存亡。人们清醒地看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正利用经济、军事、科技的优势地位,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企图建立由西方文化主宰的一统天下。民族精神作为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于捍卫民族的独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掘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优秀的中国史学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记录,同时也是当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借用龚自珍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这一名言,完全可以说,欲坚持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先为史,首先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历史学历来被称为“文化中的文化”,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历史研究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是当代中国广大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不曾中断,有密切的联系。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长期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自远古以来中华文明精华的凝聚和沉淀。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在传达丰富的历史信息的同时,还深含着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中国史学对于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努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发掘中国史学资源,赋予其崭新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史学将会以其特有的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发挥其孕育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历代十分重视本朝和前朝历史的编纂。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遥远的夏代,已设有史官。此后,一直延续到清代,史官在为前朝、当朝修史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总结,并吸取历史经验的伟大民族。中国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强调“述往事”而“思来者”,也就是中华民族在走向未来时,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中国历史发展绵延不断,同样,中国史学的发展也绵延不断,无论世事多么艰难,历史矛盾运动多么曲折,但中国历史学和中国历史,都同样表现出不断进步的历史的连续性。正是这种连续性,才使中华民族今天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史学遗产。
一部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培育和弘扬的历史。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中,在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抵御外来侵略,保卫自己的家园中培育起来的。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历尽艰辛,饱经磨难,但始终能够长盛不衰,这是由血脉相传的中华民族精神决定的。
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心内容之一是爱国主义。丰富的中国史学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生动的范例。从史学遗产中吸取爱国主义营养,是新时期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国史学著述中,歌颂统一、反对分裂,歌颂民族英雄、鄙视投降叛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不仅仅是史家历史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具体内容,是褒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这些历史文化的浸润和积淀,使它的影响远远超出历史学家的作品,而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追求,是独具魅力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中华儿女培养孕育了爱好和平的传统,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爱好和平和热爱祖国、团结统一是一致的,爱好和平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之一,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和世界上其他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开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系越来越紧密,影响越来越深刻。在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和谐共存。通过吸取了各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升华,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坚决打击外国侵略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英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们不愧是民族的脊梁,正是这些高尚的民族品格和振奋的民族精神,才使西方列强永远无法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回顾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重要的规律性的现象,那就是 每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都会成为时代的主题,与此同时,历史学将发挥独特的、重要的作用。历史研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历史学家要从书斋中走出,积极投身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去,努力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使其研究回答现实生活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例如,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实际危险。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特别是八国联军的入侵,表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步伐,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彻底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林则徐、魏源、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志士仁人高扬民族精神,使中国民气为之一振。这时,梁启超以进化论、进化史观为理论基础,发起了“为史界辟一新天地”的“史界革命”,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序幕。他认为“史界革命”的意义远超出学术本身,而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史学是社会的折射,“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中华民族则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梁启超说:“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而且“天下进化之理,无有穷也,进一级更有一级”。1 因此,他强调历史学的性质是“叙述数千年来各种种族盛衰兴亡之迹”,而历史学的精神则是“叙述数千年来各种种族盛衰兴亡之故”。2这些认识和“救亡图存”、“求强求富”,弘扬民族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党的领导历来重视学习历史,包括学习外国的历史。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革命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3邓小平同志也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4江泽民同志给白寿彝教授的贺信中写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经验中不断开拓前进。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取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痛苦。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做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5 只有坚持文化的创新,才能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样,只有坚持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才能充分地实现史学的功能。将历史研究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将使当代中国历史科学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因,而永葆青春活力。当前,我们应通过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认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品格,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中国各族人民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03/6
第四篇:继承发扬“三老四严”优良传统
继承发扬“三老四严”优良传统 全面提高新时期三基工作水平
第三油矿 2015年11月2日
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第三油矿位于萨中开发区西部,共管理油水井3517口,计量间100座,各类站所91座,下设基层队21个。现有员工2028 人,干部216人,党员481人。2015年担负143万吨原油生产任务。
第三油矿是有光荣传统的采油矿。会战时期,培育形成了“三老四严”优良传统,成为大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矿55年来,第三油矿始终把“三老四严”作为精神财富在传承、作为行为模式在遵循、作为工作标准在执行,结合油田各个历史时期的实际,坚持用“三老四严”谋发展、强管理、育队伍,全面加强新时期三基工作,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六十年代,培育了“高度觉悟,严细成风”的中四采油队和“攻坚啃硬,稳产高产”的中一采油队;涌现以石油部五好标兵辛玉和、胡法莲为代表的模范人物。
八、九十年代,两个文明建设走在全厂前列,石油管理局和采油一厂连续5年在三矿召开“争一流,上水平”现场会。同期,荣获了省文明单位标兵、市先进党组织标杆等荣誉。进入新世纪,又培育了“永做油田精品”的中十六联合站,先后荣获了全国创先争 1 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标杆、集团公司百面红旗单位、油田公司十大基层建设标杆单位等荣誉。中十六联合站、中四采油队被命名为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建矿55年来,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先后来矿视察。
一、加强基层建设,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一)加强基层党建
1、规范基层党建工作。以“选配一个好书记、建设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完善一套好制度、构建一个好机制、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六个一”创建活动为抓手,认真落实油田党委《基层党支部工作实施细则》,履行“八抓”职责,即抓学习、抓思路、抓服务、抓党建、抓队伍、抓热点、抓文化、抓工团,持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建立党建“三联”示范点,每名党委委员联系1~2个基层党支部;每名党支部委员联系1~2个班组;每名党员联系1~2个岗位,实施“四助法”,掌握联系对象情绪变化,及时进行思想帮助;掌握联系对象操作能力,及时进行技能扶助;掌握联系对象管理水平,及时进行工作协助;掌握联系对象家庭生活,及时进行困难救助,使联系点真正成为党员和党员干部的责任区、党建工作的示范点、基层建设的标杆、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试验点。
2、选好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推行基层党支部书记“公推公选”,由全矿的党员和职工代表公推党支部书记人选候选人,再由 2 矿党代表公选党支部书记人选,最后再由矿党委研究任命党支部书记,“公推公选”把推荐权交给了群众,把选举权交给了党员,让“多数人从多数人中选人”,避免了“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人”,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保证了员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形成了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同时,加强党支部书记培训,建立党支部工作协作区,将新老书记结成“1+1”帮带对子,组织新任职基层党支部书记到先进单位跟班学习。2010年以来,7名优秀青年党员通过“公推公选”走上党支部书记岗位,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民主测评优秀率由81.3%提高到了92.5%,党支部达标率由95.2%上升到了100%。涌现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十六联合站党支部为代表一批先进基层党支部。
3、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按照党员思想觉悟高于群众、技术技能强于群众、完成任务优于群众、奉献精神先于群众、廉洁自律严于群众的“五条要求”,实行党员责任区“一单三卡”管理办法,根据每名党员的工作性质、能力等情况,以党员的名字命名责任区,用“工作任务单”明确党员责任,党员全面负责责任区生产任务、安全工作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等,用“意见建议卡”掌握群众诉求,用“群众评价卡”定格党员形象,用“点评反馈卡”帮助进步提高。通过“一单三卡”较好地促进了党员在责任区中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接受群众监督,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举办“业余党校”。对全矿党员分期分批进行系统培训,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党的历史与形势任务相结合、党员义务与实际工作 3 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设置党的基本知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先争优、反腐倡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势目标任务责任“六个模块”,采取观看电教片、党委书记讲主题党课、矿长做形势任务报告、组织拓展训练、参观先进单位、开展座谈讨论“六种形式”,实行自我管理,每期脱产学习一周,结业评选优秀学员,即做到了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管理规范、效果突出,又促进了党员素质提升。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了集团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23人,党员优秀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二)加强班子建设
1、实行岗位竞争。近年来,在干部选拔上,坚持把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战场,建立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职务归零,重新竞争。为解决少数干部不思进取、工作平平的问题,制定了同类岗位在职干部统一免去职务,重新竞争上岗办法。先后对联合站站长、采油队副队长、工艺队技术岗位等进行了重新竞争,矿主要领导不设权重票,把选择权交给基层干部和员工,共有15名在职干部落选,达到了治懒、治散、治混的效果。二是业绩考评,末位竞争。对全矿干部实行“三考一计”定末位,末位岗位拿出来竞争。“三考一计”,即基本素质考试、业绩指标考核、民意测验考评、奖惩计分累积。基本素质考试,就是每个季度组织全矿干部进行政治理论考试,年底取4个季度的平均得分;业绩指标考核,就是年初将厂下达的业绩指 4 标层层分解,组织全体干部签订业绩责任状,年底根据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计算业绩分值;民意测验考评,分“上评”和“下评”,“上评”由矿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评价,占60%权重,“下评”由干部所在单位员工评价,占40%权重;奖惩累计积分,就是建立干部奖惩积分卡,从日常管理、责任追究、违规违纪、介绍经验、获得荣誉、其他6个方面,记录干部业绩指标以外的履职情况,得分按比例量化计入业绩考核总分。在半年时进行预考核,对排在末位的干部进行预警;年底进行综合考核。根据干部“三考一计”结果,按照党支部书记、队长、技术员等8个序列进行排队,将排名末位的8个干部岗位拿出来重新竞争。三是岗位空缺,公开竞争。对由于人员变动产生的空缺岗位,在全矿范围内进行公开竞争,为优秀人才搭建成长进步的平台。实行基层干部“两推选”民主用人制度以来,全矿共有83人从操作岗位走上干部岗位,52名干部在竞争中落选。同时,向外输送干部47人。
2、增强班子合力。坚持“新老搭配、刚柔相济、岗位互换、优势互补”的原则,实行“一岗双责”,即两个目标一起定、两个任务一起下、两项工作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做到两手抓、两手会、两手硬。以“讲政治,顾大局;讲程序,守章程;讲觉悟,宽胸怀”为标尺,提倡“谋事不谋人、尽职不争权、通气不计较、信赖不戒备、支持不推诿、和睦不和泥”,做到重要事项决策时,民主集中多商量;任务出现交叉时,互相配合多补台;工作产生矛盾时,换位思考多谅解;意见发生分歧时,相互尊重多沟通; 5 生活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多关心。
3、加强作风建设。建立实施矿机关干部“周三基层工作日”制度。每到周三,矿领导带队,矿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组,按照“四包五同三做”标准,即包生产任务、包管理指标、包安全生产、包队伍稳定,同开会、同劳动、同就餐、同学习、同解决问题,做政策宣讲员、形势宣传员、矛盾调解员,在全方位接触中,做到“带着四个下去、带着四个回来”,即“带着四个下去”是带着上级的精神下去,带着自己的业务下去,带着要研究的问题下去,带着对员工的关心下去;“带着四个回来”是带着基层反映的问题回来,带着员工的意见回来,带着基层的好做法回来,带着员工的好人好事回来,深入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帮助基层和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把深入基层由一般性要求变成制度性规范,由凭主观自觉变成带着职责任务,实现了制度化、全员化、经常化。2014年至今,矿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专门深入基层1150多人次,帮助协调解决各类问题730多个。
(三)加强班组建设
1、成立班组长协会。以创建“五型五好”班组为目标,五型是学习型、安全型、清洁型、节约型、和谐型;五好是生产指标好、管理绩效好、队伍素质好、文化氛围好、环境面貌好,成立班组长协会,为每个班组配发《怎样当好创新型班组长》等培训教材,建立《班长管理手册》,每季度开展班组长管理论坛活动,将优秀班组的管理成果和工作心得以成果交流、论文发布、现场 6 参观等形式在系统内分享,在行业内推广,在矿内表彰;在开展“向好工人朴凤元学习、向刘备战班组学习”活动中,先后组织了7场次行业最强班组典型经验交流会,通过现场参观、材料汇编、前台讲述等形式,给优秀班长创造了展示班组形象和个人能力的舞台。
2、开展“标准化班组”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班组建设,开展了岗位应知应会竞赛,以班组为单位层层选拔、系统内比拼,全矿7大系统76个班组的228名员工参加了预赛、决赛,有效鼓舞了班组的赛学争先士气。还组织各系统技师成立攻关小组,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提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岗位创效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中,近年来评选岗位创效成果214项,全部来自班组并被应用到班组,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选树行业最强班组和优秀班组长典型。建立了班组争先、班组夺星、班组晋级等评价机制,继续开展“行业最强班组”评选活动,年初下发“行业夺标创先评比办法”,过程进行预评价、年底进行总考核,全矿在采油、注水、维修等12个系统中按照10%的比例评选出26个行业最强班组,进行命名和授奖。并结合各班组地域特点,着力打造油田窗口,推进特色班组建设。近年来,先后完善了一中井排、电力队主楼变电所、中十六联班油气岗、聚中16队27号井排等12个窗口班组,营造油井与环境的和谐共荣,每年接待各级各类参观检查上百次、上万人次,树立了三老四严的群体形象。
二、夯实基础工作,构筑科学发展的坚固根基
(一)完善制度体系
坚持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基本方向,着力解决制度过多、体系要素交叉重叠等问题,本着简明、适用、系统、高效的原则,推进规章制度集中管理、系统设计和清理整合,研究探索质量、安全、内控等管理体系的一体化运行,制定完善《基层站队管理手册》和《岗位标准化操作手册》,精简资料报表,规范操作流程,便于基层有效执行。一是岗位工作写实。按照本岗工作的内容、流程,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进行量化写实。通过岗位写实,进一步理清工作流程,掌握每个工作节点的工作量,使编制的流程更加清晰,节点更加明确,标准更加量化。二是整合管理制度。对基层队执行的油田公司标准直接纳入,并优先于其他管理制度选用;对目前在用的有关制度本着有用管用的原则进行筛选、精简;对操作性不强或存在重复、交叉和漏洞的制度结合实际进行修订;对现实工作需要,但目前缺失的制度,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制定。三是合并资料报表。对所有报表、记录、台账进行对比分析,将内容重叠的部分提取出来一次填写,其他内容按类别合并到相关报表上。仅在中十六联合站整合工作中,资料报表就减少了32项,手工报表减少了55项。“两册”建立后,基层干部员工职责更加清晰,规章制度更加实用,管理标准更加明确,岗位流程更加规范,操作标准更加统一。
(二)完善指标体系
一是签订绩效合同和绩效责任状。分解厂经营绩效考核指标和管理指标,组织21个基层队签订经营管理绩效合同,组织全矿管理、技术干部签订绩效责任状,在指标确立和权重分配上,突出了产量、质量和效益,实现了经营压力逐级传递。二是开展主要经营指标跟踪管理。统计分析矿经营承包指标和基层队绩效指标完成情况,每季度末召开季度经营分析会进行通报和讲评,通过横向对标总结了经验,指出了管理和控制上存在的问题,强化了措施落实,保证了各项指标的持续向好。三是开展绩效和业绩考核。按照矿《经营管理全要素绩效考核办法》规定,开展考核工作,通过指标收集、审核、打分、汇总、评比,对各部门、各基层队经营绩效以及每名干部业绩进行了考核评价,为年终兑现和干部业绩考核提供了依据。
(三)完善考核体系
一是推行矿全要素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季度、月度全要素考核指标体系,制定考核办法、考核政策,全面推行全要素绩效考核,通过不断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基层单位经营绩效和部门工作业绩的客观评价,促进了全矿干部员工职责和责任落实,推动了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执行,提升了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二是探索基层队全要素绩效考核机制。在基层队开展了全要素绩效考核试点工作,通过上下反复结合,认真研究,确定了基层队全要素绩效考核原则、考核办法、考核指标、考核标准、考核结果应用以及奖金考核分配规定等,建立了全面、系统、规范的全 9 要素绩效考核机制,为提升基层队干部员工经营意识,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了保证。
三、提升基本素质,培育素质一流的员工队伍
(一)抓教育,构筑共同思想基础
多年来,始终把学习“三老四严”传统作为筑牢员工思想根基的第一课。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观听谈写演评”六字传统教育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与思想灌输,使“三老四严”入耳入眼、入脑入心,融入员工的血脉之中。具体来讲,“观”——观看“三老四严”优良传统电视教育片、组织全矿干部员工参观中四队“三老四严”传统教育室;“听”——党委书记在“五四”、“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为青年、党员干部上党课;“谈”——组织开展“‘三老四严’永不过时”、“弘扬传统,人人有责”、“怎样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等大讨论活动;“写”——写学习践行“三老四严”心得体会;“演”——排演《三老四严》舞台剧,拍摄《油田红苹果》青年形象宣传片;“评”——评先进、树典型,使“三老四严”具体化、人格化、生动化,鼓舞员工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对照先进找不足,使全矿员工形成了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和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了“全国五四奖章”王雪莹、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王荣梅、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侯涛等典型代表人物。
(二)抓凝聚,培育先进企业文化
注重发挥企业文化的塑造、导向和激励功能,将企业文化建 10 设作为三基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的《“十二五”三基工作规划》中突出“三老四严”文化建设,着重建设“13521”文化体系,用优秀文化引领队伍、提升管理、推进发展。把“13521”分解开,1是核心理念,以“三老四严,永站排头”为核心理念;3是3个层面,覆盖管理层、技术层、操作层三个层面;5是5大板块,划分开发、生产、安全、经营、培训五大板块;21是基层站队,包含全矿21个基层站队的文化体系,每个层面、每个系统、每个站队结合各基层队特色文化及发展定位,科学谋划,合理部署,全面实现基层队在管理上有新提高,在技能上有新提升,在具体工作上有新突破,在队伍建设上有新作为,做到“一队一特色,一站一品牌”。如中四队的“三老四严,永续发展”、试井队的“三老四严,诚信测试”、中十六联合站的“永远做油田精品”,311采油队的“队是一面旗,站是数颗星”,萨中西部供输油站的“用心输好油”等,初步形成了以“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层次严谨、辐射广泛的特色文化体系。通过理念形成、理念渗透,使理念真正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工作标准,引导干部员工将“三老四严”融入到个人的文化背景中,让“三老四严”成为一种习惯。同时,大力实施企业文化“四到”工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班车等宣传阵地,即厂内新闻到站队、企业文化到班车、一报一刊到岗位、手机微信到个人,占领员工思想阵地,随时随地进行文化熏陶,让员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培养学习兴趣,使“三老四严”优良传统入言入行,提高员工素质,规范员工 11 行为,增强干好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进取动力,使“三老四严”成为员工的文化自觉。
(三)抓目标,打造“三老四严”品牌
以“三老四严”为统领,紧紧围绕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实实在在地分析油田开发不利因素,扎扎实实地挖掘各种有利条件,发挥优势,积极应对,确立了“厂内排头,公司一流”的发展定位,确立打造“三老四严”品牌三矿战略目标,并将“三老四严”品牌三矿战略目标具体阐述为打造“六个品牌”,即打造科学优质的开发品牌、打造本质和谐的安全品牌、打造规范高效的经营品牌、打造永站排头的队伍品牌、打造强力保证的党建品牌。围绕“六个品牌”建设,明确提出实施油田开发提质工程、生产管理提升工程、安全环保提档工程、经营管理提效工程、队伍建设提素工程、党建工作提标工程“六大工程”,打牢稳产基础,立开发调整之功;筑强安全基石,立安全环保之功;夯实发展根基,立管理提升之功,确保各项工作有目标、有抓手、有实效。目标确立后,通过举行研讨会、座谈会广泛普遍宣传,矿领导和机关干部利用周三深入基层重点宣传等方式,宣讲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增强全矿干部员工克服困难、勇于开拓进取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各系统、各岗位员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全矿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成就感与集体荣誉感结合起来,增强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同时,充分利用矿机关大厅大屏幕滚动播放、矿主页专栏等广泛 12 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在“三老四严”品牌三矿战略目标引领下,各路工作均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4年,第三油矿全面完成以原油生产任务为中心的各项经营指标,年终经营绩效考核全厂排名第一。同时,厂相关部门相继在第三油矿召开测试“六定”管理现场会、油田开发资料管理现场会、热洗“区域专业化”管理现场会,大力推广三矿的经验和做法,“三老四严”品牌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上是我们加强三基工作的基本情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今后我们要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总结完善。汇报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五篇:如何发扬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
如何发扬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
为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 “发扬传统、坚定信念、坚持执法为民、树立良好警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更好地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感触颇深。要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首先要了解我们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并把他们发扬下去。对于我们的优良传统,主要有一下几点:依法执政、从严执法、执政为党、执法为民等等。而要做到这些是很困难的,所以需要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掌握住核心——服务的宗旨及基本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的唯一宗旨,也是公安机关一切行动的准则;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是公安机关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公安机关发展的根本保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公安机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维护社会治安和国内安全保卫工作的专门机关,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人民的利益就是公安机关的利益,公安机关必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也是“执政为党、执法为民”的体现。
加强公安队伍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各级公安机关必须要强化党的领导的观念,深刻认识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的重大意义,广大公安民警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党的事业和公安建设为重,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新概括、新认识、新要求上来,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指导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坐标和指南,使自己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的境界。这是对党的忠诚,也是“执政为党”的另一种体现。
而最重要的就是群众——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的基础,是公安机关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障。
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安机关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重要保障,群众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具体体现。从最初1938年建立的第一支警察队伍起,人民警察的工作就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完成任务,充分发挥人民民主专政威力的重要条件;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径。这同样是“执法为民”的一种体现。
因此,公安机关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广大公安民警要始终坚定信念,发扬优良传统,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法律的尊严,不断推进公安工作迈向新的台阶,更好地完成在新形势下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这样才有利于发扬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