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含五篇)

时间:2019-05-13 03:1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篇: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

二、城市职能

1.国家经济特区,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深港共建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文化产业基地。

4.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

5.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著名旅游地。

三、城市发展总目标

1.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的优势,担当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

2.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城市。

3.依托华南,立足珠三角,加强深港合作,共同构建世界级都市区。

四、城市发展分目标

1.区域协作——提升城市的国际和区域地位

提高深圳国际化水平,加强深港合作,加强与珠三角及内地城市的联系,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合作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经济转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继续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社会和谐——推动城市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促进城市人口的适度稳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基本居住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障社会民生。

4.生态保护——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并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

经济转型政策:

一、继续强化支柱产业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制定重点产业发展目录,提高支柱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定鼓励支柱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用地政策,优先保障支柱产业用地需求。建设总部基地、专业化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地,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2.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鼓励自主创新研发,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3.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深化地方金融体系创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

4.引进国内外一流物流企业,形成产业高效供应链。

5.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

二、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1.制定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政策,扶持传统产业高新化,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2.以提高地均税收和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为目标,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整合优化传统工业区,合理引导和控制工业用地功能置换,促进产业平稳转型升级。

三、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

1.建立包括节能减排等内容的“绿色GDP”指标核算体系,将其作为主要宏观调控指标。

2.有效运用价格、税收、许可证等多种经济手段,推广万元GDP水耗和能耗的政府考核机制。设立环境准入门槛与产业退出机制。

3.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生态、环保、海洋等未来优势产业。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空间结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

二、城市空间布局策略

1.外协内连——加强深圳与香港和广州、东莞、惠州及珠江西岸城市的联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调整城市空间布局。

2.重组预控——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配置行政管理等各项资源,调整城市分区,重组发展格局;预留城市远景发展用地,控制并引导区域性重要发展走廊和战略性节点地区的建设,优先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

3.增心改点——建设具有区域价值的战略性节点地区,增加发展极核,建设多个城市高端服务职能集聚点,推动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由点突破,在城市发展矛盾突出的旧工业区和城中村率先进行示范性城市更新改造。

4.加密提升——适度提高适宜地区的开发强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紧凑发展,推动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以重要节点地区的新建和改造,强化城市特色,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和空间环境质量。

第一节 城市轴带结构

三、面向区域的城市轴带结构

1.南北贯通。通过广深港客运专线和区域城际线的建设与完善,贯通与南部的香港,北部的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的联系,构建三条面向区域的城市发展轴,强化珠三角区域发展的“脊梁”。

2.西联东拓。通过跨珠江通道和厦深铁路的建设,建设城市东西向发展带,加强与珠江西岸地区,以及惠州、粤东北等地区的社会和经济联系,扩大深圳的经济腹地。

四、西部发展轴

1.西部发展轴是深圳提升国际化城市职能、实现深港合作、促进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的战略性走廊。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功能。

2.重点发展具有战略价值的前海中心,使其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增长点。

3.建设沙井西部沿江地区、航空城和南山硅谷,以及沿江高速公路、机场扩建、深港机场快线、穗深港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沙井、松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旧区改造。

五、中部发展轴

1.中部发展轴是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福田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建设龙华新城、光明新城,以及新深圳站、广深港客运专线、深莞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光明高新区、观澜和龙华高新区发展水平。

六、东部发展轴

1.东部发展轴是惠—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重点建设大运新城、坪山新城,以及东部通道、莲塘口岸、厦深铁路、深惠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龙岗中心服务功能和大工业区发展水平。

七、北部发展带

加强深圳与珠江西岸、粤东地区城市的社会经济联系,构筑联系城市的东西向发展带,重点推进机荷高速公路跨珠江通道及厦深铁路西延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八、南部发展带

加强深圳与珠江西岸滨海地区和大亚湾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共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协调旅游资源开发,重点推进盐坝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远期建设深珠跨珠江联系通道。

第二节 城市分区与组团

九、城市分区与组团

全市划分为5个分区,即中心城区、西部滨海分区、中部分区、东部分区和东部滨海分区。分区由组团组成,全市共有11个组团。

十、中心城区

1.范围包括福田、罗湖和南山3个行政区。划分为2个组团,即福田-罗湖组团和南山组团。

2.功能定位为全市的行政、文化、金融与商业中心。

十一、西部滨海分区

1.范围包括新安、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光明和石岩街道。划分为3个组团,即宝安中心组团、西部工业组团和西部高新组团。

2.功能定位为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十二、中部分区

1.范围包括龙华、民治、大浪、观澜、平湖、布吉、坂田和南湾街道。划分为2个组团,即中部综合组团和中部物流组团。

2.功能定位为城市综合服务拓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十三、东部分区

1.范围包括龙城、龙岗、横岗、坪地、坪山和坑梓街道。划分为2个组团,即龙岗中心组团和东部工业组团。

2.功能定位为东部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十四、东部滨海分区

1.范围包括盐田区及葵涌、大鹏和南澳街道。划分为2个组团,即盐田组团和东部生态组团。

2.功能定位为自然生态保护与国际性滨海旅游度假区,重要的海港物流基地和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第三节 城市中心体系

十五、城市中心体系

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2个城市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8个组团中心。

十六、城市中心

2个城市中心,即福田中心和前海中心。在强化福田中心全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前海中心的建设,积极承接区域性高端服务业的转移,构筑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发展有序、功能互补、区域辐射功能强大的双中心结构。

1.福田中心,包括福田中心区、罗湖中心区,主要发展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等职能。

2.前海中心,包括前海、后海和宝安中心区,主要发展区域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总部经济。

十七、城市副中心

5个城市副中心,即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盐田中心,主要承担部分区域或城市分区范围内的综合服务职能。发展地区性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1.龙岗中心包括大运新城和龙岗中心城,在进一步发挥综合服务职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文化体育和商业服务业,成为深圳东部地区及辐射粤东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2.龙华中心包括龙华新城和龙华中心区,是全市和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福田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延伸。

3.光明新城中心是深圳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4.坪山新城中心是深圳东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5.盐田中心是深圳东部滨海地区旅游综合服务基地、深圳东部港口与物流配套服务中心。

十八、城市组团中心

8个城市组团中心,即航空城、沙井、松岗、观澜、平湖、布吉、横岗、葵涌。是城市组团的综合服务中心。

第四部分 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支撑体系

------------------

第十三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81条 产业转型发展目标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适度重型化制造业为重点,高端服务业为支撑,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

第82条 产业转型发展策略

建设具有区域价值的战略性节点地区,不断壮大以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目标产业集群,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生产要素市场化,逐步置换低端产业,为高端产业释放空间,实现产业渐进式转型。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布局

第83条 工业发展目标

积极培育战略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根植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自主创新、工业品牌竞争力,促进由“规模工业”向“效益工业”转变。将工业园区整合为三类52个,其中9个重点发展园区,20个重点培育园区,23个功能提升园区。

第84条 工业用地规模

工业用地面积212.8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比例23.6%。

第85条 工业布局

遵循“特区内外产业链上下衔接,特区外西、中、东差异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思路,依托西、中、东发展轴,逐步形成一核、三片、九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1.一核:研发、总部及创意设计中心

包括福田、罗湖、南山及新安、西乡。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设计、高端生产及企业总部为主,以无污染的服装、钟表、黄金珠宝、工艺礼品等都市型工业为辅,形成区域的研发、总部及创意设计中心。

2.三片:先进制造业片区

(1)西部先进制造业片区

依托西部滨海分区主要交通设施走廊,建设前海地区国际性生产服务业中心,形成以电子及新材料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片区。

(2)中部先进制造业片区

依托梅观高速公路、机荷高速公路、福龙路等交通廊道,形成以通讯电子设备产业集群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片区。

(3)东部先进制造业片区

依托深惠公路、深汕公路、机荷高速公路等交通廊道,形成以电子装备制造及精细化工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片区。

3.九基地

(1)福永—沙井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依托沙井西部沿江地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建设,发展计算机及其配件、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电气机械、文化办公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及化学原料等产业。

(2)光明—石岩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依托光明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性服务中心的建设,以新材料-化合物半导体为龙头,发展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电子器件、电子照明、平板显示、生物制药等产业。

(3)龙华—坂雪岗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强化龙华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技术、多媒体系统结构、ATM技术、光交换机、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软件开发等产业。

(4)宝龙—碧岭—大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发展高科技研发与孵化、计算机与通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大型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

(5)公明—松岗优势传统产业制造基地

发展电子元器件、五金、塑胶、化工、内衣、钟表、模具等优势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配套产业。

(6)观澜—大浪优势传统产业制造基地

发展汽车整车制造、汽车电子及配件等产业,发展家私、服装、塑胶、五金、专用仪表制造等相关配套产业及优势传统产业。

(7)布吉—横岗—平湖优势传统产业制造基地

发展家电、眼镜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及高新技术配套产业。

(8)龙城—坪地新兴产业制造基地

依托坪山新城中心和龙岗中心的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文化与体育休闲产业,建设新型显示器及相关配套产品、半导体照明、生物工程等产业基地。

(9)葵涌—大鹏新兴产业研发基地

依托新大—龙岐湾地区影视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影视文化、教育培训、高科技

研发等生态环保和智力密集型新兴科技产业。

第二节 物流业发展与布局

第86条 物流业发展目标

依托区位优势,发挥现代物流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把深圳建设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供应链管理基地和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第87条 物流业布局

1.港口物流:盐田港、妈湾及大铲湾三个物流园区。提供集装箱中转、拆拼、仓储、保税、简单增值加工、海关查验等物流服务功能。

2.航空物流:机场物流园区。以处理国内、国外航空货物为主,集货运村、货站、快件货场、海关查验场物流功能区为一体,并进一步引导大型物流企业在园区集聚。

3.铁路综合物流:平湖物流园区。联接东、西部港区,发展公铁联运、海

[/face]

发布时间:2007-12-7 11:59:06

深圳总体规划(2007-

深圳城市发展策略

第二篇: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摘要)

o

[提要](1)深圳湾口岸:承担香港往深圳南山和西部滨海地区、东莞西部地区以及广州方向的过境交通,以货运功能为主;(2)皇岗口岸:承担香港往深圳福田、罗湖和中部分区以及往东莞、广州方向的过境交通,兼有客、货运交通功能;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摘要)

总则

第1条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即将完成期限的条件下,为适应新的城市发展形势和目标要求,由深圳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是指导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

第2条深圳在经历了领先一步的快速发展后,率先遭遇空间发展困境和资源瓶颈制约。本规划致力于有效破解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难题:

1.基础性资源的紧约束;

2.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3.社会发展模式的脆弱性;

4.战略性空间的低效利用。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和创新,探索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

2.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提升城市在区域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4.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地服务香港,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在粤港澳合作中发挥先行、先导、先试的示范作用。

5.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统筹协调城市发展。

第4条本规划在深入总结历次总体规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工作模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1.工作重点由增量空间建设向存量空间优化转变;

2.工作内容由单一的物质性规划向综合性规划转变。

第一章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5条城市性质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第6条城市职能

深圳的主要城市职能是: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4.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

5.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著名旅游城市。

第7条城市发展总目标

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是:

1.继续发挥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的优势,担当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

2.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性城市。

3.依托华南,立足珠江三角洲,加强深港合作,共同构建世界级都市区。

第8条城市发展分目标

在城市发展总目标的指引下,确立区域协作、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生态保护四个方面的分目标,分别是:

1.区域协作――提升城市的区域和国际地位

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强深港合作,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及内地城市的联系,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与能源利用、区域经济要素市场培育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合作,联手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经济转型――保持经济持续高效增长

继续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3.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保持城市人口适度稳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基本居住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弘扬先进文化。

4.生态保护――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保证优良的生态环境。

第二章城市规模

第9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07年底全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50平方公里。

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

2020年全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1平方米以内。

第10条城市增改用地规模

为转变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规划确定城市增改用地规模,作为对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调控的依据。

1.城市增改用地是新增建设用地和改造建设用地的统称。

2.新增建设用地是指在现状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实施开发建设行为而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含已批未建用地的消化)。规划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0平方公里以内,主要满足保证城市转型所必需的重要产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规划期内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利安全等的前提条件下,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审批程序,可适量填海。

3.改造建设用地是指现状建成区内实施更新改造的用地,包括综合整治和全面改造用地。规划期改造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90平方公里,其中全面改造建设用地规模60平方公里。改造建设用地应以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为目标,优先保障产业升级以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政策保障性住房等的建设需求。

第11条城市常住人口规模

200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规模为861.55万人。

以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其它方面因素,规划到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

第12条城市管理服务人口

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针对深圳特殊的城市人口结构特征,规划以城市管理服务人口作为人口管理和调控的对象。

1.城市管理服务人口是城市辖区内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市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下暂住人口。

2.城市管理服务人口规模是规划期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实施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

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

第13条城市空间结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

第14条西部发展轴

1.西部发展轴由南山蛇口半岛通过深港西部通道向南联系香港,向北经前海中心、航空城、沙井、松岗,联系东莞西部并通往广州,既是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发展“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度推进深港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性地区。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功能。

2.将前海中心培育和发展成为新的市级中心,承担城市和区域的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开发沙井西部沿江地区和航空城地区,推进沿江高速公路、机场扩建、深港机场连接线、穗深港城际线和珠江口跨江通道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沙井、松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旧区改造。

第15条中部发展轴

1.中部发展轴由福田中心区通过广深港客运专线向南联系香港,向北经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联系东莞松山湖高新园区和莞城中心,构成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福田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开发龙华新城和光明新城,推进深圳北站、广深港客运专线、深莞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福田保税区、光明高新区、观澜和龙华高新区发展水平。

第16条东部发展轴

1.东部发展轴由罗湖中心区向南经罗湖口岸联系香港,向北经布吉、横岗,连接龙岗中心和坪山新城中心,通往惠州及粤东地区,是惠―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罗湖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开发大运新城、坪山新城,推进东部通道、莲塘口岸、厦深铁路、深惠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龙岗中心服务功能和坪山新城发展水平。

第17条北部发展带

依托厦深铁路和机荷高速公路,串联坪山新城、大运新城、龙华新城、航空城等重要节点构筑的产业发展带。向西通过机荷高速公路跨珠江通道和厦深铁路西延线,加强与珠江西岸城市的联系,向东连接惠州和粤东地区,构成区域性的产业发展带。

第18条南部发展带

以原特区带状组团结构为基础,打造与香港全面对接的都市功能带,经蛇口半岛跨珠江向西建立与珠江西岸滨海地区联系,通过盐坝高速公路经大鹏半岛向东连接大亚湾以及稔平半岛等东部滨海地区。全面提升都市服务功能,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第19条城市中心体系

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2个城市主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8个组团中心。

第20条城市主中心

规划确定2个城市主中心,即福田-罗湖中心和前海中心。在强化福田-罗湖中心对全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前海中心的建设,构筑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发展有序、功能互补、区域辐射功能强大的双中心结构。

1.福田-罗湖中心:由福田中心区和罗湖中心区组成,承担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等综合服务职能。

2.前海中心:由前海、后海和宝安中心区组成,主要发展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与总部经济,并作为深化深港合作以及推进国际合作的核心功能区。

第21条城市副中心

规划确定5个城市副中心,即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和盐田中心,承担所在城市分区的综合服务职能,发展部分市级和区域性的专项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1.龙岗中心包括大运新城和龙岗中心城,在发挥对东部分区综合服务职能的同时,承担市级文化体育和会展服务功能,并作为深圳辐射带动粤东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

2.龙华中心包括龙华新城和龙华中心区,在发挥对中部分区综合服务职能的同时,承担全市和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并承接福田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延伸。

3.光明新城中心是深圳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4.坪山新城中心是深圳东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先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5.盐田中心是深圳东部滨海地区旅游综合服务基地、深圳东部港口与物流配套服务中心。

第22条城市组团中心

规划确定8个城市组团中心,即航空城、沙井、松岗、观澜、平湖、布吉、横岗、葵涌,分别作为各城市功能组团的综合服务中心,发挥组团级的服务功能。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23条工业发展目标与策略

实施“促进主导产业,改进传统产业,扶持创新产业”的工业发展策略,积极培育战略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和国际名牌产品,提高重点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根植性。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优化工业布局结构,用高新技术提升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强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推动产业升级。

2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0亿元,工业用地效益达到45亿元/平方公里以上。工业用地规模控制在220平方公里左右。

第24条工业布局

依托西、中、东三条城市发展轴,逐步形成“一核心、九片区、五十二园”的工业布局结构。

1.一核心:研发总部中心

包括福田、罗湖、南山组成的中心城区和宝安中心区,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设计、高端生产及企业总部为主,以无污染的服装、钟表、黄金珠宝、工艺礼品等都市型工业为辅,形成区域的研发总部中心。

2.九片区:产业功能片区

(1)福永―沙井高新技术产业片区: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其配件、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电气机械、文化办公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及化学原料等产业。

(2)光明―石岩高新技术产业片区:重点发展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集成电路、电子器件、电子照明、计算机与通信等产业。

(3)龙华―坂田高新技术产业片区:重点发展计算机与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技术、多媒体系统结构、ATM技术、光交换机、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软件开发及平板显示等产业。

(4)宝龙―碧岭―大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片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计算机与通信、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电子与配件、大型先进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

(5)公明―松岗优势传统产业片区: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五金、塑胶、化工、内衣、钟表、模具等优势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配套产业。

(6)观澜―大浪优势传统产业片区:发展汽车整车制造、汽车电子及配件等产业,发展家私、服装、塑胶、五金、专用仪表制造等相关配套产业及优势传统产业。

(7)布吉―南湾―横岗―平湖优势传统产业片区:发展家电、眼镜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及高新技术配套产业。

(8)龙城―坪地新兴产业制造片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新型显示器及相关配套产品、半导体照明、生物工程等产业基地。

(9)葵涌―大鹏新兴产业研发片区:发展高科技研发、生态环保和智力密集型新兴科技产业。

3.五十二园区:先进制造业园区

将工业园区整合为三类52个,包括9个重点发展园区、20个重点培育园区和23个功能提升园区。其中9个重点发展园区为市高新区、光明南高新区、福永高新区、石岩高新区、宝龙-碧岭高新区、大工业区、龙华―坂雪岗高新区、观澜高新区和坝光生态产业园区。

第25条物流业布局

依托港口、机场、铁路、轨道、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全市合理布局安排5类9个物流园区:

1.港口综合物流:包括盐田港、前海湾、大铲湾3个物流园区。提供集装箱中转、拆拼、仓储、保税、简单增值加工、海关查验等物流服务功能。

2.航空综合物流:机场物流园区(含空港保税物流园区)。以处理国内、国外航空货物为主,集货站、快件货场、海关查验场物流功能区为一体,进一步引导大型物流企业在园区集聚。发挥保税区、区港联动区的保税物流中心作用,推进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建设。

3.铁路综合物流:平湖物流园区。联接东、西部港区,发展公铁联运、海铁联运,面向珠江三角洲及内地形成中远距离货物集疏运、内地与香港中转物流基地。

4.陆路口岸物流:龙华物流园区。以提供集装箱中转,空、重、冷藏箱堆放,海关进口保税,出口监管等主要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园区。

5.城市配送物流:包括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和宝安、龙岗配送中心共3个物流园区。以服务城市生产、生活消费物流为主,是城市消费配送集中的物流节点。

第26条金融业布局

以福田中心区为金融产业发展的主中心,以罗湖、南山为副中心,培育平湖后台金融服务基地,形成全市金融产业“一主两副一基地”的总体布局结构。

第27条文化产业布局

各区结合自身特色,在规划期内重点发展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片区。

1.福田区:强化其作为全市文化、信息和商务中心地位,重点发展创意设计、高端工艺美术和新兴媒体产业。规划期重点发展福田中心区、八卦岭、新洲南和泰然等片区,重点推进田面创意设计产业园项目。

2.罗湖区:建设成为全市文化娱乐旺区和创意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高端工艺美术和演艺娱乐等产业。规划期重点发展翠竹水贝、东湖、黄贝和南湖等片区,重点推进水贝黄金珠宝首饰产业基地二期、怡景动漫产业基地等项目。

3.南山区:建设成为面向国际、联系港澳和辐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文化创意服务中心,重点发展数字视听、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和演艺娱乐等产业。规划期重点发展华侨城、市高新技术园、蛇口和南油等片区,重点推进科技园动漫及网游产业基地、高职院动漫一条街、招商创意产业园二期、华侨城LOFT创意文化园二期等项目。

4.盐田区:建设成为优美的滨海旅游区和高品位的人文生态城区,重点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规划期重点发展沙头角、东部华侨城和大小梅沙等片区,重点推进沙头角服装设计基地及大小梅沙滨海旅游区项目。

5.宝安区:建设成为全市休闲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基地以及现代印刷业中心,重点发展现代印刷业、创意设计业和文化旅游业。规划期内重点发展龙华新城和观澜相关片区,重点推进西乡F518创意园、龙华印务中心及观澜版画基地等项目。

6.龙岗区: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东岸最具现代化气息、生态环境优美的文体休闲旅游中心,重点发展现代印刷业、体育休闲文化旅游业和高端工艺美术业。规划期内重点发展布吉、大运新城和大鹏半岛相关片区,重点实施大芬油画村二期及葵涌影视创意产业区项目。

第五章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布局

第28条住房发展目标

1.规划期形成完善的政府住房保障体系,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居住条件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良好,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3平方米左右,居住质量全面达到小康水平。

2.规划期全市住房建筑面积规模达到3.7亿平方米。

3.规划期居住用地达到220平方公里,比2007年净增23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居住用地约12平方公里,由存量建设用地的改造更新提供居住用地约11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达到20平方米。

第29条住房发展策略

1.发展节地型和节能型住宅,在城市核心地区和轨道沿线地区适度提高住宅开发密度。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建立符合市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

2.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大力发展各类保障性住房,以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扩大满足中低收入居民家庭和人才安居需求的公共住房供应规模,逐步提高公共住房占全市住房总量的比重。规划期内通过新建和回购存量社会住房等方式,增加供应3000万平方米政策保障性住房。

3.合理调整商品住房供给结构,鼓励发展中小套型、中低价位商品住房,增加住房的有效供应。

4.挖掘城中村存量住房的潜在供应能力,使其进入住房供应体系。以完善基本居住功能为导向,加快城中村私房的综合整治和旧住宅区的修缮;积极发挥包括城中村、旧住宅区在内的存量住房在全市住房供应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综合整治和完善配套来提高供应效率。

5.在以普通住房占主体、满足保障性住房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建设国际化城市要求,从区位、户型、标准及个性化需求等多方面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多样化、多层次住房需求。通过住房政策引导和调节居住社会空间,缓解居住社会空间分化的矛盾。

第30条居住用地布局

构建“大均衡、小集中”的居住-就业空间,引导“大融合、小分散”的和谐社会空间。对分布在中心城区、原特区线周边地区、轨道沿线地区、新城及组团中心、东部滨海地区、其他地区等六种不同类型地区的居住用地,分别采取差异化的规划对策。

1.罗湖、福田和南山区等中心城区以存量改造更新为主、增量开发建设为辅,适度提高居住开发密度;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供给;对旧居住区和城中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在南山区的前海、后海和西丽等片区适当增加新增居住用地供应。

2.大力改善宝安中心区、龙华和布吉地区的居住配套环境,强化其作为重要通勤目的地的功能,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地区。

3.在城市轨道沿线地区,加大住宅开发力度,鼓励高密度居住发展模式,引导居住与就业等其它适宜功能的混合布局。增加轨道沿线的西乡、福永、横岗等地区的居住用地,优先发展普通商品住房。

4.龙岗中心城、光明新城、坪山新城和沙井等地区,是重要的产业和人口集聚地。通过提供充足的多层次住房满足本地区产业配套和周边地区住房需求,以现代化居住开发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凝聚人气,提升组团综合功能,发挥对中心城区的疏解作用。

5.盐田区和葵涌、大鹏、南澳等东部滨海地区,应控制居住用地规模,限制高密度开发,建设具有滨海特色的高品质居住社区。

6.其他地区的居住用地主要承担本地区就业人口的配套居住功能,应紧凑布局,高效集约利用土地。

第31条政策保障性住房布局指引

1.在重要的城市中心地区,政府通过收回、回购或签订租约等形式,将位于布心、罗湖南、福田南、梅林、西丽、南头、沙头角、新安、龙城、龙华、布吉等城市更新地区的城市旧居住区和城中村纳入政策保障性住房体系。

2.在盐田、新安、西乡、龙城、龙华、布吉、沙井、光明、坪山、葵涌等地区,结合组团中心及轨道沿线地区的开发和改造,大力建设政策保障性住房。

3.在市高新园区、盐田后方陆域以及光明、公明、沙井、观澜、大浪、坪山、平湖、宝龙―碧岭等地的城市大型工业、物流园区周边地区,通过政府建设政策保障性住房以及引导企业建设配套的员工宿舍等方式,满足产业发展所必要的居住配套需求。

第六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设施布局

第32条总体空间布局

引导大中型公共设施向各级城市中心集聚,按照相关标准完善社区基础型公共设施。

1.福田-罗湖中心重点发展服务全市的大型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业金融、商务办公及医疗卫生设施;前海中心重点发展高标准的商务办公、文化娱乐、体育及旅游休闲设施。

2.城市副中心重点发展服务分区的大中型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社会福利及商业设施,形成综合性地区型公共中心。

各城市副中心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服务全市或区域的专项公共服务职能。龙岗中心发展市级的体育休闲和会展设施;龙华中心发展市级的大型商业网点及商务办公设施;光明新城中心发展科技研发及高等教育设施;坪山新城发展文化娱乐及辐射周边城市的商业设施;盐田中心发展市级大型旅游休闲配套设施。

3.城市组团中心重点发展服务本组团、门类齐全的中小型公共设施,形成服务于组团的综合服务中心。

第33条教育科研设施

规划期末新增教育科研用地约10平方公里,教育科研设施总用地规模达到30平方公里。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规模达到100万个,高中阶段学位供给规模达到20万个,高等教育学位供给规模达到10万个以上。

1.结合新的居住区开发建成50~60所小学、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结合城市更新配给40~50所小学、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完成95所原村属小学和所有原镇属中小学的改造扩容。

2.在已建设4所寄宿制高中的基础上,完成第5~10寄宿制高中的建设;另选址新建10~15所寄宿制高中、10~15所普通高中以及3所中等职业学校。

3.完成深圳大学新校区、高级技工学校新址、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体育运动学校新址、深圳市航海学校及1所新建大学的建设,推进1所新建大学的建设,并控制预留2~3所新的高校发展用地。

4.结合城市发展条件新建部分特殊学校、教育实践基地、科研基地等其它相关教育科研设施。

第34条医疗卫生设施

规划期末新增医疗卫生用地约4.8平方公里,医疗卫生设施总用地规模达到9平方公里,全市医院床位数达到4.0床/千人的配置标准,医院病床总床位数达到44500张。

1.市区级医院

(1)新建:市滨海医院、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综合楼、北大深圳医院外科楼、市新安医院、市新明医院、市肿瘤医院、南山区中医院、宝安区大浪医院、宝安区民治医院、宝荷医院、龙岗区中医院、龙岗区人民医院住院楼、市聚龙医院、市健宁医院。

(2)改扩建:市康宁医院、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市中医院和罗湖区人民医院、罗湖区慢性病防治院、福田区妇幼保健院、福田区中医院、福田区人民医院、蛇口人民医院、南山区妇幼保健院、盐田区人民医院、宝安区中医院、西乡人民医院、福永人民医院、公明人民医院、光明人民医院、石岩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横岗人民医院、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坪山人民医院。

(3)择址新建: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市职业病防治院、罗湖区中医院、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布吉人民医院、平湖人民医院。

2.按每30~50万人口设置1家综合性医院的原则,除盐田与东部生态组团外,在各城市规划组团至少建设1家按三级甲等标准建设的综合性医院。重点扶持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和盐田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发展区域医疗中心。

3.按照每街道约10万人设置1间一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规划期内新建及改扩建100间一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按照每2万人设置1间二类社康中心,规划期内新建60间二类社康中心;按照我市工业区产业区的设置,配齐三类社康中心。

第35条文化娱乐设施

规划期末新增文化娱乐用地约2.3平方公里,文化娱乐设施总用地规模达到5.5平方公里,独立占地的公共文化设施用地人均约0.5平方米。

1.继续推进深圳市当代艺术馆与规划展览馆、艺术学校新址及中波转播台发射基地的建设;推进深圳交响乐团新址建设,加快中国改革开放博物馆、深圳歌剧院、深圳创意艺术设计中心及相关会展设施的规划建设。

2.推动后海填海区大型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引导新的市级文化娱乐设施向前海中心和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及盐田中心等5个城市副中心集聚,达到每个中心地区配置3~5处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规模。推进其余组团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

3.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各街道按照相关标准配建文化站,各社区按照相关标准配置图书阅览室、科技普法及教育培训等文化设施,并设置专门针对老人、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的文化设施。

第36条体育设施

规划期末新增体育用地约4.2平方公里,体育设施总用地规模达到7平方公里,独立占地的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达到0.6平方米/人的配置标准。

1.推进大运中心主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深圳湾体育中心以及深圳水上运动中心的建设,继续完善各区体育中心的建设。

2.加快城市副中心体育中心建设,按照每个副中心建设1座2~3万人的体育场、1座约3000人的体育馆和1座约2000人专项馆的标准,在龙华新城、光明新城及坪山新城各建设一处体育中心。

第37条社会福利设施

规划期末新增社会福利用地约0.4平方公里,社会福利设施总用地规模达到0.6平方公里,社会福利机构总床位数达到12000张。

1.完成深圳儿童福利院、深圳军供站、深圳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建设。加快深圳第二儿童福利院、深圳流浪儿童收养中心及新的社会福利院的选址建设。

2.推进新安、龙华、龙城、光明、坪山及盐田等副中心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新的市级社会福利设施选址优先考虑上述地区;结合居住开发配建社区“星光老年之家”。

第七章城市生态建设与绿地系统规划

第38条生态建设目标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城市生态功能改善,新建一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加快生态风景林工程建设,强化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岸线自然景观保护,做好城市水土保持方面的生态建设工作。到规划期末,全市占市域土地面积40%的生态重点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50%,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面积达到市域面积的12%,退化生态系统得到合理修复,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功能明显增强,全面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第39条城市重点生态地区保护

1.自然保护区

加强对深圳内伶仃―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严格执行《深圳内伶仃―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禁止一切与保护区无关的建设行为,加强外围缓冲区绿化,限制周边高层建筑的建设,严格控制区域内污染物的排放。

在基本生态控制线内选择一批生态系统较为完整、保护价值较高的地区,筹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

2.风景名胜区

申报梧桐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点建设赤水洞景区、五亩地森林浴和大梧桐山顶主景、登山道、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禁止一切与风景区无关的建设行为。加强对深圳水库汇水线范围内农田、果园的清理和生态林的培育,严格控制景区内污染物的排放。

在基本生态控制线内选择一批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利用价值较高的地区,筹建风景名胜区。

3.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地质公园、海岸公园

(1)规划建设罗田、光明、茜坑、羊台山、银湖、铁岗、凤凰岗、凤凰山、塘朗山―梅林、布心、梧桐山、马峦山、黄竹坑、坪地、坝光、大小南山、铁仔山、三洲田、松子坑、荷坳、锣鼓山、鸡公山樟坑径、田头山、排牙山和清林径等25个森林公园、郊野公园。

(2)积极保护并合理利用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和鹏茜、凤凰山国家矿山公园。

(3)规划建设东山、东涌、西涌、南澳、雀山、沙鱼涌、背仔角和深圳湾海岸公园。

第40条河湖水系与湿地保护

1.划定城市蓝线,按照相关管理规定保护水系及周边环境。

2.扭转城市水环境质量长期恶化的局面,强化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整治,系统实施河流综合治理工程,促进河流生态功能的恢复。

3.继续强化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大力提升饮用水源水质。

4.严格保护现存红树林湿地,维护和营造适宜生态环境,并启动红树林适宜区域的营林建设。

5.开展流域综合整治,保证河流旱季生态用水和滨岸植被缓冲带用地,修复水生态系统自然特征。建设入库河口前置库,限制小型坑塘的填垫开发,维护小型坑塘淀洼及周边湿地自然状态。

第41条滨海生态资源保护

1.严格控制围海造地,慎重开发海洋滩涂,建立填海听证会制度,严格论证并做好环境影响评价,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或缓解不利环境影响。填海项目必须严格遵守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的有关规定,并与周边城市保持协调。规划期内,除西部滨海岸线可按已拟定计划开展适当的填海工程外,其它滨海岸线地区原则上不得进行大规模填海造地活动。

2.在河口地区严格控制影响河海交换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逐步恢复茅洲河(含海上田园地区)、东涌河、西涌河、葵涌河、王母河等河口地区生态资源。

3.重点保护东部滨海生态资源,加强岸线资源利用与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协调;在生态敏感度较高的东西涌、新大、坝光等地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应做好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42条生物多样性保护

1.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地区。建立不同级别的珍稀植物群落自然保护小区,抢救性地保护重要的生境和珍稀植物物种资源。在海岸带划定禁止开发建设小区范围,保护特有的沙岸生态系统类型和珍稀植物。

2.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基本生态控制线内25度以上陡坡地原则上应还原为地带性森林,提高生态用地中地带性森林面积的比例。同时,采用地带性天然林优势种和建群种改造人工纯林。

3.强化乡土树种保护。加强乡土物种的繁育技术研究,增加苗圃基地的乡土树种繁育和供给能力;制定深圳造林绿化树种指引目录,逐步采用乡土物种开展无林地造林、林分和林相改造。

第43条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适应建设生态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建设由区域绿地―生态廊道体系―城市绿地组成的市域绿地系统。

第44条区域绿地

1.区域绿地指城市中大型集中连片的绿色开敞空间,是区域和城市大型氧源绿地和生态支柱;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大型的生物栖息地,是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基地,承担着维护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

2.结合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在全市规划建设8处区域绿地,分别是:

(1)公明―光明―观澜区域绿地;

(2)凤凰山―羊台山―长岭皮区域绿地;

(3)塘朗山―梅林―银湖区域绿地;

(4)坂田―平湖区域绿地;

(5)清林径区域绿地;

(6)松子坑区域绿地;

(7)梧桐山―马峦山―排牙山区域绿地;

(8)七娘山区域绿地。

3.区域绿地内,严格禁止违反相关规定的开发建设行为,加强生态公益林和生态风景林建设,推进退果还林,恢复地带性植被,提升整体生态质量,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择址建设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海岸公园等,增设康乐游憩设施,在保证生态系统稳定和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为市民提供最大限度的绿色游憩空间。

第45条生态廊道体系

1.大型城市绿廊

大型城市绿廊连接各大区域绿地和各类生态系统,作为市域组团隔离带和大型生物通道,承担控制建设用地蔓延、优化城市空间形态的功能,并为野生动物迁徙、筑巢、觅食、繁殖提供空间。同时,作为大型通风走廊,发挥改善城市空气污染状况、缓解热岛效应的重要作用。

在全市规划建设16条大型城市绿廊,分别是:

(1)公明―松岗大型城市绿廊;

(2)福永大型城市绿廊;

(3)西乡大型城市绿廊;

(4)新安―南山大型城市绿廊;

(5)沙河大型城市绿廊;

(6)竹子林大型城市绿廊;

(7)笔架山大型城市绿廊;

(8)石岩―大浪大型城市绿廊;

(9)平湖―观澜大型城市绿廊;

(10)布吉―坂田大型城市绿廊;

(11)平湖―横岗―龙城大型城市绿廊;

(12)横岗―龙岗大型城市绿廊;

(13)坪山―龙岗大型城市绿廊;

(14)坪地―坑梓大型城市绿廊;

(15)坪山―坑梓大型城市绿廊;

(16)大鹏―南澳大型城市绿廊。

2.道路廊道

在有条件地段,沿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以及城市干线道路两侧各建设宽度不少于30米的绿化带,形成绿色通道,满足道路防护、生物迁徙和城市景观建设要求。

3.河流水系廊道

结合“蓝线”的划定,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五条城市主要河流两侧各控制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建设城市的河流水系廊道。河流经过城市建成区,应建设为沿河带状公园。

第46条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包括公共绿地、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高尔夫球场绿地以及旅游绿地等。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合理布局各类公共绿地,为市民提供各类游憩康乐设施和场所。

1.公共绿地

(1)城市公园:规划期内,新建城市公园140个,其中福田区8个,罗湖区4个,盐田区3个,南山区17个,宝安区58个,龙岗区50个。通过大幅增加全市公共绿地的建设投入,实现城市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园建设应保障城市生物多样性,并配置群众性体育设施,缓解城市文体设施紧张局面。

(2)街头绿地:以服务半径500米为标准,结合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公园的建设,利用零星空地,增补街头绿地。街头绿地宽度应大于8米,绿化面积不小于70%,建设中应考虑乔木、灌木、草坪相结合。

2.生产防护绿地

(1)园林生产绿地:生产绿地不应低于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同时结合深圳市的具体情况,大力发展和开辟市郊苗木供应基地,在宝安、龙岗和光明新区大力发展和开辟城市园林绿地苗圃基地,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苗木保障。

(2)防护绿地:重点建设沿海红树林防护林带和卫生防护林带。以红树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在低潮位以上的淤泥质海岸滩涂种植红树林及其它防护树种,形成滨海防护林带。在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物的工厂建设卫生防护林带,其宽度不得少于50米。

3.附属绿地

应严格遵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各项规定,落实相应的绿化建设指标。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

住宅区(小区、组团)地面停车场应使用植草砖进行绿化,该部分区域不能作为小区绿地计入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中。

4.高尔夫绿地

规划期内严格控制高尔夫绿地规模,原则上不安排新的高尔夫球场建设项目;现有高尔夫绿地应采取措施降低农药污染,减少灌溉用水量。

第八章海洋岸线保护与利用

第47条海洋岸线保护与利用目标

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提升岸线作为经济、生态、人文资源的价值,促进岸线的公平和持续利用。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

1.严格控制自然岸线的占用,保全岸线生态与景观资源的完整性和特殊性;

2.实现岸线的经济合理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保证市民滨海休闲旅游需求,塑造滨海城市文化。

第48条岸线分段指引

1.珠江口岸段

在珠江河口规划治导线的指导下,近期宜发展成为生产功能为主、生活功能为辅、兼顾生态功能的综合岸段,建设成为珠江东岸的物流交通枢纽、港口集聚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基地,并做好岸线资源储备;远期结合生产岸线的更新和前海中心区的建设大力发展生活和高端服务功能。

2.深圳湾岸段

结合南山商业文化中心的建设打造滨水休闲岸线;协调生态岸线与生活岸线关系,建设成为体现国际化城市特色的滨水风貌区。

3.东部滨海岸段

重点保护生态岸线,控制生产岸线,协调生活岸线,预留发展备用岸线。将东部滨海地区建设成为国际性滨海旅游度假区、城市文化产业基地和新兴海洋产业基地。

第九章综合交通设施

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49条交通发展需求

预测2020年全市客运机动化出行总量将达到40000~45000万人公里/日,货运交通出行总量将达到2000~2500万自然车公里/日。

第50条交通发展目标

1.将深圳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为深港合作共同发展成为国际性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2.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筑便捷、安全、环保、公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2020年中心城区高峰小时的路网平均车速在20~25公里/小时,外围区域在30公里/小时以上;2020年机动车尾气排放较2006年减少40%。

3.遵循公交优先原则,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2020年将全市机动化客运出行中的公交分担率提高到70%以上。

第51条交通发展策略

1.积极推进深港两地空港、海港的合作,共同构建国际航运中心。加强深港两地跨界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作,为深港两地人员与货物的往来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2.进一步加强交通枢纽建设,以空港、海港、铁路场站、公路场站和各类口岸等为依托,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建立面向全球、辐射华南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在深圳与全球市场和经济腹地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3.促进珠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加强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系统、高快速路系统等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鼓励航空、海运、铁路、公路网络等大型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深港都市区对珠江三角洲周边城市的辐射力。

4.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积极推进以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开发模式,通过建设沿城市主要发展轴的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走廊,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推动重点开发地区的建设。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优先保障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深化公共交通运营和管理机制改革,提高公共交通的整体服务水平。

5.实现城市道路建设的重心向原特区外的转移。原特区外优先发展城市干道系统,规划期内基本完成原特区外城市干线道路网络建设,保障原特区外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在城市副中心和组团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统,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原特区内结合城市更新,完善道路微循环系统,通过改造更新挖掘现有道路设施的使用潜力。

6.构筑以人为本的行人交通空间。严格按相关标准完善行人过街设施;在核心商业区设置步行街或步行区;完善行人与轨道及公交站点的接驳设施;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结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完善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网络。

7.协调货运交通发展。本着“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原则,重点加强城市东西两翼疏港和过境货运通道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减少货运交通对沿线城市功能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铁路货运设施建设,强化多式联运设施的供应,健全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建设公路货运站,提高零散货运交通的效率。

8.改善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建立交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对交通事故多发地点进行定期排查和整治,改善和优化道路交通设施安全设计;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与交通文明程度。

9.积极发展智能交通系统。重点建设一体化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一体化的交通公用信息平台,以及包括道路运行管理、公共交通管理、政府决策支持、交通信息服务等领域在内的一体化的应用服务系统,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第二节对外交通

第52条机场

深圳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国际机场、航空及快件集散中心。通过加强深、港机场合作,充分利用香港发达的国际货运资源,拓展国际和国内的航空货运业务。

1.按照设计目标年2020年满足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40万吨的要求,建设第二跑道,新建3号航站楼,完善配套设施设备,预留机场第三跑道。保护好机场净空,按照噪声影响曲线制定机场周边土地使用相容性规划。

2.加强与香港机场的分工合作,建设连接深港两地机场的轨道连接线,充分利用香港及深圳的航线资源。

3.加强与机场衔接的轨道、道路等集疏运系统建设,提高机场辐射能力,强化机场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第53条港口

深圳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干线港和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规划期内,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兼顾能源和部分散杂货运输,与香港港口共同构筑综合效益最优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2020年,深圳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8~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3500~4000万标准箱(TEU)。

港口发展与城市功能相协调。集约利用岸线及后方陆域资源,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城市滨海生态及景观资源的负面影响。

港口相关用地应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应提前预留并严格控制港区及后方陆域用地,结合未来港口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适度启动开发建设。

1.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业务集中在盐田港区、南山港区和大铲湾港区。以远洋集装箱运输为主,兼顾近洋、内支线和内贸运输,依托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优势,形成具备商贸、信息、综合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物流基地。

2.散杂货码头

散杂货业务主要满足深圳本市需求,以西部为主的散杂货运输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建材运输集中调整至整合后的东宝河和宝安综合作业区,其他散杂货功能布局在妈湾和宝安综合作业区。

3.油气及危险品专用码头

油气及危险品业务集中在秤头角、下洞和大小铲岛的油气专用码头,逐步实现油气危险品运输的独立、集中布局。在秤头角完善LNG接收站及码头,形成全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LNG接卸和储运基地之一。

4.渔港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渔港,满足本市渔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蛇口、盐田、南澳渔港。

5.客运码头

客运业务主要满足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联系,包括机场、蛇口、大小梅沙、南澳、西涌等客运码头。规划将东角头货运码头改造为近海旅游观光为主。建设蛇口邮轮母港,促进水上旅游业的发展。客运码头的布局应考虑与城市客运交通和城市功能的衔接。

第54条铁路

将深圳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铁路客运枢纽和铁路集装箱运输枢纽之一。至2020年,全市国家铁路建成118.8公里以上,地方铁路85公里以上,城际轨道建成103.2公里以上。

1.国家铁路

建设京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段、厦深铁路,协调预留沿海铁路过珠江铁路通道;建设京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北站、福田站、光明站、厦深铁路深圳东站、广深铁路布吉客运站,与既有的罗湖火车站一起形成铁路客运枢纽体系。建设深圳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提高海铁联运能力及铁路货运效率。

2.城际铁路

完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穗莞深城际线、深惠城际线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加强广深铁路的城际线功能,建设完善平湖站。建设机场站、前海站、竹子林站、福田站等城际轨道交通枢纽。

3.地方铁路

改造平南铁路,建设大铲湾疏港铁路,建设鲤鱼门、大铲湾港前站等场站设施。

4.综合交通枢纽

以铁路和城际轨道枢纽为核心,发展深圳北站、前海、福田火车站以及深圳东站等大型复合式综合交通枢纽。

第55条公路

完善对外公路通道网络,建立与海空港、铁路和口岸枢纽等紧密衔接的公路枢纽场站体系,强化深圳国家公路主枢纽地位。

1.高速公路

新建沿江高速公路、东部通道及机荷高速公路跨珠江通道,与已建成的广深高速、机荷高速、梅观高速、盐排高速、盐坝高速共同形成“两横五纵”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

2.公路枢纽场站

巩固深圳的国家公路主枢纽地位,整合现有场站资源,健全公路枢纽场站系统。加强与其它交通方式枢纽间的一体化发展。建立和完善与港口、机场、轨道、口岸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的公路客运枢纽场站体系,重点建设罗湖、福田、皇岗、南山、银湖、盐田、西部通道口岸、宝安中心、机场、沙井、公明、石岩、观澜、龙华、布吉、平湖、龙岗中心、葵涌和坪山等客运站。建设龙华货运站、龙岗货运站、松岗货运站和平湖公铁联运枢纽站,与公明货运站、新安货运站、笋岗货运站和丹竹头货运站等构成公路货运枢纽体系,提高公路货运运输效率。

第56条口岸

建设大容量、高效能的口岸枢纽体系,全面促进深港交通一体化建设。到2020年,深港跨界客运量达到100万人次/日,跨界货车流量达到4.6万自然车/日。

1.铁路口岸

进一步完善罗湖口岸和福田地铁口岸,结合广深港客运专线建设深圳北站和福田站铁路口岸。结合深港机场联络线建设机场站和前海站铁路口岸。

2.公路口岸

新建莲塘口岸,调整公路口岸分工,形成深港跨界公路交通“西进西出、东进东出”的总体格局。

(1)深圳湾口岸:承担香港往深圳南山和西部滨海地区、东莞西部地区以及广州方向的过境交通,以货运功能为主;

(2)皇岗口岸:承担香港往深圳福田、罗湖和中部分区以及往东莞、广州方向的过境交通,兼有客、货运交通功能;

(3)文锦渡口岸:承担鲜活货运及客运功能;

(4)沙头角口岸:承担需求量不大的往盐田及以东方向的过境交通,以客运功能为主;

(5)莲塘/香园围口岸:承担香港与深圳东部、惠州、粤东、赣南、闽南等地区之间的过境交通,以货运功能为主。

3.水运口岸

结合邮轮母港建设,改造完善蛇口口岸;结合机场扩建,建设新机场水运口岸;结合东部地区旅游发展,适时启用和建设大梅沙、西涌和南澳水运口岸。

4.航空口岸

结合机场扩建工程,完善机场航空口岸;结合深港机场连接线建设,在前海站建设城市航站楼,使前海站具备航空口岸功能。

第三节公共交通

第57条公交系统构成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多模式、一体化、对小汽车交通具有竞争力的公共交通体系。2020年公共交通承担全市70%以上的客运机动化出行。

第58条公共交通网络

1.以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交系统的骨干,构筑由组团快线、干线和局域线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覆盖城市主要客运交通走廊。

(1)远期轨道交通网络:远期的轨道交通主要与国家干线铁路、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网、快速公交(BRT)等设施协调建设,由12条线路组成,总长约432.5公里。

(2)远景轨道交通网络:紧密结合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及城市密度分区,支撑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统筹考虑城际线与城市轨道,远景轨道网络由16条线路组成,总长约596.9公里。

2.以快速公交(BRT)等中运量交通方式作为轨道交通的补充,覆盖城市次级客运交通走廊,与轨道交通形成公交骨干网络,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运交通需求。

3.公交专用道

在加强轨道交通以及快速公交(BRT)等中运量交通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公交专用道范围,在常规公交需求的主要走廊布置公交专用道,逐步形成公交专用道网络。

第59条公共交通枢纽

1.加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衔接,建设红树湾站、机场东站等轨道交通接驳换乘枢纽。

2.加强公交车场、首末站等场站建设,保障公交场站用地,至2020年全市建成总计约400个各类公交场站。

第四节道路交通

第60条构筑功能清晰、等级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促进特区一体化发展。道路建设要优先为公共交通、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条件,交通设施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

第61条建设“五横八纵”的城市快速路网络。加强城市中心、副中心、各功能组团,以及各主要物流中心的交通联系。

1.加快原特区外快速路及干线性主干道的建设。尽快实施连接各功能组团的清平路、丹平路、龙盐路、龙观路、南坪快速路及外环快速路等。

2.完善原特区内快速路系统。建设滨海大道西延段、南坪快速路西段;改造沙河西路等连接特区南、北环的南北向快速联系道路。结合二线通道的引入,综合改造北环快速路。

3.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系统,提高低等级道路网密度。

4.实施一体化的道路规划、投资、建设和交通管理政策。

第62条静态交通系统

1.按照分类供应和区域差别供应原则提供停车设施,根据不同区域的公交发达程度和道路网容量,采取不同的供应政策。

2.在中心城区边缘等特定区域,结合轨道车站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在轨道交通及地面公交车站,根据需要就近设置自行车停车处。

第63条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全面改善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的通行条件,为步行者及自行车使用者创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环境。加强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换乘,引导“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第十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64条水资源发展目标

多渠道开源节流,市外引水与市内挖潜并举,积极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强化节水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充足的水资源储备和供应能力,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求。

1.2020年全市供水保证率达到97%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万元GDP用水量低于20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1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高于80%,力争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10%。

2.按市政服务人口核算,2010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不高于510升/人/日,其中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为210±10升/人/日;2020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不高于480升/人/日,其中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为200±10升/人/日。

3.2010年全市年总用水量为24.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量为3.2亿立方米,城市用水量为21.0亿立方米。

4.2020年全市年总用水量为30.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量为4.1亿立方米,城市用水量为26.2亿立方米。

第65条水源保障

构建依托区域、立足本地、非常规水为补充的多渠道水资源供应格局,力争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1.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水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区域水资源的共同保护和统一调配。在东江既定引水量指标的基础上,加强东江调洪和西江引水的前期论证,根据未来城市用水需要,在远期考虑适时建设,力争2020年市外年引水量达到19.9亿立方米,其中新增引水量达到4.0亿立方米以上。

2.内部挖潜充分利用市内雨洪资源,2020年使本地常规水资源年利用规模达到3.5亿立方米以上。

3.建设分质供水系统,推动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设,适时启动海水利用工程,2020年使非常规水资源年利用量不低于6.9亿立方米,其中供应城市用水量不低于2.8亿立方米。

4.争取联合周边城市,合作建设石鼓、大坑等一批市外水源水库,实现区域联网统一调配。市内新建扩建一批大中型水库,实施公明、清林径、松子坑等水源水库的新、扩建工程,逐步改造、扩容一批环境条件好的小

(一)型水库,积极开展海湾水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保障市内水资源的充足储备。2020年使深圳市联网调蓄水库总库容不低于6.5亿立方米,并通过设置应急供水调蓄库容等措施,满足全市三个月以上的城市用水需求。

5.构建备用水源系统,增强城市供水应急能力。积极争取将新丰江水库建设成为区域性备用水源;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强化地下水资源的应急备用功能;充分预留海水淡化厂用地,将淡化海水作为城市的重要备用水源。

6.强化节水管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强制推行符合标准的节水器具与设备,已建成项目逐步建设和改造节水器具与设备,严格控制管网漏损率,进一步提高水厂产水率。

第66条能源发展目标

面向国内外能源市场,建立多元可靠、结构优化、区域协调、高效节能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城市能源利用水平。

1.能源单耗持续下降,2010年能耗较2005年下降13%,2020年能耗较2010年下降15%以上。

2.不断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和石油消费比重,向以核电、天然气、外来电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变,加大外电引入规模。

3.规划城市能源总规模:2010年为4630万吨标准煤,2020年为7400万吨标准煤。

第67条能源设施规划

合理布局能源设施,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系统。加强区域合作,共建区域油气库和区域能源供应通道;相对集中建设重大能源设施,集约用地并减少对城市的负面影响;重点建设南头半岛(包括大小铲岛)和大鹏半岛东西两大能源综合供应基地和网络;适时对现有能源设施进行大容量升级改造;结合生态绿地安排高压走廊和油气管廊,在高密度城区,结合地下空间的开发适度考虑建设地下能源设施。

1.电源布局

构建依托省网、本地补充、深港互联的电源格局。扩大市外引电规模,积极发展核电,适度发展气电,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新增市外电力尽可能从中部和西部引入,东部形成以核电为主的电源基地,西部地区以现有电厂为基础适时进行扩容改造,协调建设跨东莞送深圳的500千伏高压走廊。

2.燃气布局

建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燃气基地,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气源、液化石油气为补充气源的城市燃气供应格局。建设深圳市天然气统一输气管道,联通三大气源基地,适时与珠江三角洲和香港输气管网相联。2020年全市燃气安全应急储备达到30天以上。天然气发电以冷热电三联供为主,现有中小型燃油电厂全部实现天然气三联供改造,结合新城开发新建天然气三联供电厂。

3.成品油布局

建立以东部下洞油气仓储区,西部妈湾、赤湾油气仓储区,中部吊神山成品油储备基地为核心的东、中、西油品供应格局。整合提高下洞、妈湾和赤湾的油气码头和珠江三角洲成品油管道的运输能力,使油库安全储备达到30天以上。

4.可再生能源布局

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东部山体地区可结合旅游项目开发景观风电,城市建筑应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生活垃圾基本实现焚烧发电。

第十一章特别政策地区

第68条为高效、合理地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一般政策地区和特别政策地区两类进行差异化管理。其中,一般政策地区包括了大部分市域空间,按常规要求进行日常管理。特别政策地区是指对于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重要地区,需要制定特别政策进行管理。特别政策地区分为战略发展地区、重点开发地区、优先更新地区、生态改善地区四类。

第69条战略发展地区

1.战略发展地区是指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具有区域价值的战略性节点地区。规划期确定前海地区和沙井西部沿江地区为战略发展地区。

(1)前海地区:发展成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2)沙井西部沿江地区:发展成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

2.主要政策建议

(1)加强土地清理与整备,严格控制土地出让,确保用地集中有序开发;

(2)加强规划前期研究工作,保证开发质量;

(3)加大前期投入,预先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

(4)制定优惠政策,在发展时机成熟的前提下,优先引进对改善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地位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第70条重点开发地区

1.重点开发地区是指开发建设活动集中、对提升城市功能和完善城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发展地区。规划期确定光明新城、龙华新城、大运新城、坪山新城、深圳湾地区和新大-龙岐湾地区为重点开发地区。

(1)光明新城: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性服务和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绿色新城。

(2)龙华新城:发展成为以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综合性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中心功能拓展区。

(3)大运新城:发展成为文化体育和商业服务业新城。

(4)坪山新城:发展成为生态型现代化制造业新城。

(5)深圳湾地区:发展成为总部经济集聚区。

(6)新大―龙岐湾地区:发展成为影视创意文化产业与旅游服务产业集聚区。

2.主要政策建议

(1)制定高端企业入驻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理顺产业园区发展机制,整合地区内现有其它的产业园区,统一组织和协调各项开发建设。

(3)提升综合性新城的居住生活服务功能,引导市、区级公共设施在该地区集中布局,提供良好的公交服务和出行条件。

(4)适度提高开发强度,集约高效发展,鼓励地下空间的统筹开发和利用。

(5)加强社会基层管理,充实基层组织,增加社会管理和服务人员。

第71条优先更新地区

1.优先更新地区是指现状发展水平较低、改造条件较为成熟、需要通过加快城市更新进行功能提升的示范性地区。规划确定笋岗-清水河地区、罗湖商业中心、深圳机场周边地区、松岗-沙井中心地区和布吉中心及轨道3号线重要节点地区为优先更新地区。

(1)笋岗―清水河地区:改造成为现代化国际采购、配送、批发和信息服务中心。

(2)罗湖商业中心:整合空间资源、带动产业功能整合,改造成为集娱乐、旅游、商务于一体的商业地区。

(3)深圳机场周边地区:改造成为以航空运输带动的物流、会展、商贸型航空城。

(4)松岗―沙井中心地区:改造成为体现城市西北部重要门户功能的新城区。

(5)布吉中心及轨道3号线重要节点地区:结合轨道3号线及其站点的建设,改造提升为现代化的新城区。

2.主要政策建议

(1)尽快明确土地产权,理顺土地管理机制,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2)适度提高开发强度,增加用地功能的弹性,鼓励工贸混合发展,鼓励将地上、地下空间进行统筹开发和利用。

(3)促进产业升级,对旧工业区进行重新整合,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4)优先推进该地区城中村和旧居住区综合整治,提升居住生活服务功能,完善基本生活配套设施,改善交通条件。

(5)重点保障政策性住房供给,通过收回或回购等方式选择性地将一些城中村、旧工业区或旧居住区改造成为政策性住房。

第72条生态改善地区

1.生态改善地区是指现状生态破坏严重,需要通过生态恢复和改善手段提升整体生态质量、维护生态安全的地区。规划确定铁岗-西丽-石岩三大水库片区、大型城市绿廊地区和茅洲河、龙岗河、观澜河、坪山河及沿岸地区为生态改善地区。

(1)铁岗-西丽-石岩三大水库片区:依法加强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清退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2)大型城市绿廊地区:清理违法建筑,加强绿化连续性,恢复廊道生态功能。

(3)茅洲河、龙岗河、观澜河、坪山河及沿岸地区: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

2.主要政策建议

(1)严格查处现状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遏止采石取土、毁林种果、陡坡种果等非建设类型的破坏行为。

(2)进行生态恢复和环境综合整治;清退不符合规定的建设用地;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进行复绿。

(3)完善管理机制,落实生态线内各类林地、园地和其它农用地的管理主体;通过委托经营、林权交易等方式确定经营主体,明确管理责任。

(4)合理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在不破坏生态质量的前提下,建设生态休闲区、生态农业区、郊野公园等生态游憩场所;对相关设施建设,严格进行环保论证。

(5)制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经济补偿为主、其它补偿为辅的综合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当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

第三篇: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简介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从一九九三年起组织进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历时三年多,经市委、市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经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并通过公开展示向广大市民征询意见和建议,于一九九六年底完成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成果的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通过,并上报建设部、国务院审批,该规划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图集、专题报告四部分的内容。

按照《城市规划法》,经国务院批准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将成为法定文件贯彻实施。从此深圳市城市规划进入一个领导支持、公众参与、人人知法守法的新时代。

回顾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领导、科技人员,对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各个方面不断认识,不断调整,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工作名符其实地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在创造世人瞩目的深圳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辉煌副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和卓越的贡献。

制订规划的过程

纲要阶段

1993年6月,市政府决定对《深圳市经济特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994年4月,《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修编)纲要》提交市委常委会审议,获原则通过。

1994年7月,市第六次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1995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纲要》,并呈报省政府审议。

1995年11月,市政府邀请国内外规划专家举行了“深圳市城市规划咨询会”,对《纲要》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要求将总体规划尽快从“纲要”阶段转入“成果”阶段。

成果阶段

1996年2月,开始进行总体规划成果阶段的全面编制工作,到6月底完成了28个专题研究报告和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初稿)和图则。

1996年6月10日,总体规划成果分别提交市人大、政协、政府各部门和各区政府讨论,并组织了公开展览征询市民意见。

报审阶段

1996年12月,市第七次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送审稿(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1997年1月,建设部组织专家对《总体规划》进行审查论证。

1997年2月,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总体规划》。

1997年3月,省政府组织省有关部门及邻近城市有关领导对《总体规划》进行论证。

1999年4月,省政府将《总体规划》呈报国务院审批。

1999年9月,国务院部际联审会议原则通过《总体规划》。

200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总体规划》。

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城市范围从特区扩展到全市,要求从全市范围配置生产及生活要素

2、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目标的确立,要求重新确定城市的功能及结构

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协调发展,要求深圳建立与珠三角衔接的城市运行机制

4、深港衔接问题的提出,要求深圳做好保证香港繁荣稳定的结构性准备

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赋予了深圳市土地开发新的原则和目标

6、《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九·五”和2010年规划》的制定,要依托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城市空间

7、深圳经济的结构性转型,要求城市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

城市职能及发展目标

(一)城市职能

深圳城市的主要职能可概括为:

1、具有全国意义的综合性经济特区

作为我国发展最成功的特区城市,深圳以经济运行机制“示范”和“试验”作用,具有全国性的吸引力的影响力,以汇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人才而与全国各地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人缘”关系。两者在深圳的相互作用,使深圳具有服务全国、依靠全国的城市职能。在经济特区的“二次创业”期,深圳以特有的“移民文化优势”,并增创新优势,将更加强其全国意义。这一职能是我国其他城市,包括其他特区城市所不具备的。

2、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深圳已经形成了连接大陆与香港,具有海、陆、空立体口岸的综合交通枢纽,从深圳的“港口区位优势”、京九九铁路通过深圳与香港接轨、深港城市功能衔接等发展趋势看,深圳区域交通枢纽的职能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3、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港口城市

深圳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职能中,到目前仍主要体现在陆路交通和黄田机场对人员的集散方面。未来,深圳这一职能的充分发挥,将主要体现在港口上。根据交通部及广东省有关港口规划,到2010年深圳港将成为我国以集装箱为主的四大深水港、华南港口群的主枢纽港。’97后深港衔接发展需要深圳港口的大发展,与香港一起发挥中国对外贸易基地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未来“以集装箱为主的国际大港”职能,是其最主要,并区别于华南地区其他城市的主要职能。

4、与香港功能互补的区域中心城市

深圳与香港毗邻的地理位置,香港在大陆转口贸易基地的地位、香港制造业离岸生产对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和香港经济的重要作用,深港十五年经济互依关系,以及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中心柱”地位,决定了深圳与香港互依的地缘经济关系,’97香港回归后,这种关系将由于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和区域经

济利益而强化。深——港将共同发挥我国南方,尤其是珠江三角地区金融、贸易、运输、信息等中心城市作用。

5、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区域制造业生产基地

深圳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医药、服装和食品加工为主的现有工业基地,已经使深圳成为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制造业城市。根据深圳市“九·五”及2010年主导工业发展目标,深圳将形成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信息、微电子及其元器件产业、视听产品、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轻工产品、能源工业共七大行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而毗邻香港、依托全国的经济地理位置,将使深圳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现代工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市场及劳动力要求。因此,在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广州除外)缺乏特大城市规模条件的前提下,深圳有可能,也必须承担区域制造业基地的职能。

6、一个具有亚热带滨海特色的现代历史文化名城。

(二)发展目标

总体规划的主要工作是论证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确定具有长远意义的城市空是结构和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对各类城市用地、综合交通、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数量、布局与重大项目作出安排,目的是促进深圳与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保持和加强深圳作为一个充满发展生机、人们乐于居住的美好城市形象。

这个目的可引导出如下具体规划目标:

目标1: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对土地使用进行合理盘整,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组合,促进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

目标2:确定人口分布和居住形态,提供充足的土地供应,适应市民对住宅充分选择的需求,并配备满足未来生活需要的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交往设施;

目标3:提高连通区域和国际的综合交通能力,提供一个多选择、大容量、安全、便捷的城市客货运输交通体系,以促进深圳整体经济的动作效率,方便广大市民出行;

目标4: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和谐的绿化与生态系统,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为市民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充足的休闲及旅游活动空间;

目标5:超前规划设计通信网络,保证供水、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提供防洪、防震、核事故防灾设施,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

目标6:加强空气、水资源、噪音、固体废物处理等环保措施,改善现有的环境问题,提高环境质量。

发展方向与步骤

总体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将全市的发展步骤划分为近期、远期和远景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划分与发展方向如下:

近期(1996-2000年)

大力促进城市开发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形成现代化的城市框架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远期(2001-2010年)

以计算机和通讯、电子、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金融、信息和新兴商贸业为支柱,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集装箱、航空和口岸过境运输为主体,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格局和强大的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奠定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物质基础。

远景(2011年以后)

达到二十一世纪国际性城市相应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水平,建成高度发达的、融合中华与世界文明精华的现代化城市。

城 市 规 模

1、人口的控制规模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2010年规划》提出“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方针。并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能力确定了2000年2010年人口规模,我们称之为人口控制规模:

2、2000年2010年人口规模的确定

为使城市规划能够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在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规模时,以人口控制规模为基础,再以校核规模进行最低限度的合理性验证。因此,确定我市未来人口规模为:

城市人口发展的控制规模为:2000年,400万人

2010年,430万人

城市人口发展的校核规模为:

2000年,420万人

2010年,510万人

3、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人均用地水平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标准

2000年,达到“国标”Ⅲ级标准,90.1-105.0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为360-420平方公里;2010年,达到“国标”Ⅳ级标准,105.1-120.0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为450-520平方公里。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

深圳市现状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尚有234平方公里的平土区,大大超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投资可能。

从市政府的近期建设策略,到达到远期人均用地的目标标准,可以明确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发展的步骤是:前五年为调整期,用地扩展速度放缓,后十年为提高完善期,初步达到与国际性城市相应的现代城市环境水平,用地规模稳步扩大。因此,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近期取“国标”Ⅲ级标准中偏下,远期取Ⅳ级标准的中间值:即:2010年,112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80平方公里。

建立长远的城市布局

总体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确定城市的形态结构,并将各产业安排在合适的城市空间。在分析深圳产业扩散趋势及与香港、珠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总体规划对城市结构与产业发展作出如下布局: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构筑了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两个层次的空间构架:一是城市建设发展用地,呈“W”字型;二是保护与保护型发展用地,以山体、水系、植被和组团分隔用地为因素联成系统,呈“M”字型。这样做的优点是既结合了深圳的自然条件,又顺应了市场条件下的城市开发模式,而且保证了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果,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城市建设布局结构

以特区为中心,由北向西、中、东三个方向发展,形成辐射状的城市基本骨架。在此基础上,将全市划分为9个功能组团和6个需控制建设规模的独立城镇,并以组团为基本单位进行产业布局,使各产业区象颗颗明珠镶嵌于发展轴上。

西部发展轴由特区出发沿珠江口向广州伸展,为全市重要的产业密集区;中部发展轴向龙华、观澜方向发展,为全市的物流走廊,并为特区中心组团配套;东部发展轴沿布吉、龙岗一线向惠阳方向发展,为全市二十一世纪最具潜力的增长点。

特区中部组团及市中心区

由福田、罗湖-上步组成,用地面积为7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规模115万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建设重点是控制建成区过密增长,加快市中心区建设,引导罗湖-上步城市形态及功能的更新。市中心区位于福田区,是未来深圳的行政、文化和商务中心。总面积6平方公里,可居住人口7.7万人,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已经开工的地铁一期工程一号线和四号线在中心区交汇,在中心区内有3个站点,用轨道交通这种有效的方法,满足中心区的交通需要。

特区东部组团

由沙头角、盐田和梅沙地区组成,用地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规模18万人,将以国际性集装箱枢纽港——盐田港的建设为龙头,带动沙头角综合服务职能和东部旅游服务基础职能的充分发挥,形成特区东部沙头角和盐田为次中心,集航运、商贸和仓储和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功能组团。

特区南山组团

用地面积为72平方公里,人口控制规模47万人,是特区西部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全市教育、科研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重要高新技术基地和临港工业区,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区。建设重点是西部港区、西部能源基地、深港西部通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

独立城镇

包括处于生态敏感区内的公明、光明、石岩、葵涌、大鹏和南澳六镇,用地面积约41平方公里,人口控制总规模35.5万人。在开发中,必须限制城市建设的规模,集约利用土地,逐步实现村镇集中建设。发展上充分利用相对丰富的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切实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安居乐业”,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深圳市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提高居住环境。为此,总体规划确定2010年全市居住水平达到同期世界中等发展达国家平均居住水准,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18平方米/人提高到2010年的20平方米/人,新增住房1500万平方米。

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的关系,突出“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创造较为宽松的“生态型”的居住环

境,是深圳住宅规划建设的一贯追求。留仙村住宅区、龙华二线扩展区、深圳湾填海区及东部沿海高尚住宅区将是二十一世纪深圳住宅建设的典范。

重要的住宅发展区域

留仙村住宅区

为深圳跨世纪安居工程,将建成为山水型、园林式和智能化住宅区,可居住10万人。

龙华二线扩展区

是特区外围新市镇建设的范例,将建设成为体现深圳二十一世纪居住文明和城市建设技师水平的现代化、生态型的综合居住社区,可居住12万人。

深圳湾填海区

将建成为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滨海住宅区,居住7万人。

东部沿海高尚住宅区

将建成为距市中心交通便利、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的海滨高尚住宅区。

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注业及商贸金融业已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化,并将成为推动深圳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适应这一形势,总体规划对此进行了统一部署,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为将其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研发条件、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及自然环境等因素,规划了深圳高新技术园区、葵涌高新产业生态走廊、龙岗大工业区高新技术

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区

深圳高新技术园区

将建成为“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优化”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容纳13万人就业。葵涌高新产业生态走廊

将建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的现代化高科技“产学研”基地。

龙岗大工业区高新技术出口工业园

将建成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生产为主导、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具有“境内关外”特征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制造基地。

第四篇: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以空间部署为核心,研究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预测城市规模,协调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依据不同功能要素的布局要求合理规划不同的用地性质,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包括区域开发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建设规划三部分内容,呈现出区域开发规划——区域建设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社会规划的总体趋势。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我国规划的重点,区域社会发展规划是长期奋斗的目标。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在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包括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第五篇: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职能

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

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结构

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映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形态

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城市布局形态

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网格式、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布局的城市:组团式、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3集中分散相结合:早期集中式,后期分散组团式发展 土地适宜度

又称土地生态适宜度,指在城市可能发展范围内土地的利用方式对生态要素的影响程度,或是生态要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程度。城市土地适宜度规划主要内容

1根据城市已建及待建区内土地利用的自然及现实状况,对土地的生态适宜度进行分析评价

2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城市经济布局原则,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

3根据土地评价结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的规划布局 4根据城市气候特征和居民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进行绿化布局

5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保持维护、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

6根据生态经济的基本原理,研究城市社会、地域分工特点,进行城市空间的生态分区,并指出各区经济主导发展方向和生态特征 城市生态规划

意为对城市的生态系统所做的规划,与城市生态相关的整个系统——环境、人口、社会、文化、经济等的生态状况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城市生态规划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内容

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

又称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核心内容仍为城市规划,只不过是带着生态的理念、眼光,利用某些生态规划的技术手段去进行城市规划。内容

1通过对城市、区域、国家不同地域空间层次的规划使城市与其补给区域相平衡 2通过物质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使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成一个整体的方案,将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

环境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通过对城市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总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的分析,论证来确定城市的规模、城市的结构和形态 4通过对土地开发度的评价、土地适宜度的分析和土地承载力的测定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布局

生态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相比的特点

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综合性、生态导向性 城市远景规划

是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对城市总体发展做出的结构、布局、形态的设计与安排。原则:

1)远景规划必须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使它在时空上具体化,但这本身不能代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远景规划重要在于远景的空间结构性部署,它应知道城市总体规划,但它不能代替传统的总体规划 3)远景的结构安排要相对稳定,而战术的处理要留以足够的灵活性。为此,远景规划宜粗不宜细,重点是把握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大结构,其余留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去深化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适用范围

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城市用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既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建设用地 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的总称,不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

下载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1983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78年~2000年)》,对济南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适应......

    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

    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规划纲要 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规划纲要文本 一、对上一轮总规的评述 1996年,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吉安市城市总......

    城市总体规划专业知识

    城市总体规划1、解释:"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一、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潮州,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中下游,东与饶平接壤,西与揭阳毗邻,南临汕头、澄海,北与丰顺交界。1、城市性质潮州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

    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关于《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的公告 经省政府同意,由商洛市人民政府组织,市规划局实施,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修编的《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2......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

    小组名称:biangbiang小组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 内容 方式 成果  具体内容: 一、综合资料二、自然资料三、人口资料四、居住、工业、仓储资料 五、公共服务设施六、道路交通七、绿......

    浅析《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浅析《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七组:余孝超 汪雨琴 温丹 首先简要概述规划文本的内容: 对于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主要内容有:完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分组

    城市总体规划分组 1、张浩阳夏伟陈力瑞周冰倩段永嘉 2、董胜朋高平齐漫沈阳王梦莹 3、孙良婧龚春碟冯钟王莹松樊煜乐 +1 4、欧阳艾青李海桥操果任旺 5、张小街贾炎福周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