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公开课《品味语言教案》
汕头市2009年复习研讨会公开课
品味语言(文学作品)专题复习公开课教案
汕头市丹阳中学纪育惠
教学目标:
1、明确中考考纲中关于文学文本阅读的考试要求。
2、掌握文学作品语言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3、进一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学作品语言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答
题技巧和能力。
2、难点:化解理论的抽象性,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想:
1、教师以理论指导和实例示范相结合。
2、学生以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相结合。
3、通过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高学生对文学作
品语言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专题复习的是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考纲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考试大纲的要求(打幻灯片)。在文学文本类阅读的诸多考点中,品味文学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近几年中考几乎成了一个必考的考点。我们看一下近三年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考题(打幻灯片)。
二、研讨新课内容:
(一)、考查方式及中考题例
在文学文本阅读中,这种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中考题例:
(2006年汕头卷)3.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
(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
(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答:________________
(2007年汕头卷)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
句作点评。(3分)
()句点评:(2008年汕头卷)16.第4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
写的作用。(4分)
这几年都有涉及这方面的考题,但是,不少考生解答这类题目时,有的对内
容把握不准,有的要点答不全,有的感悟不深,所以失分较多。因此我们需要掌
握正确的解答方法,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答题技巧。
(二)方法指导:
1、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的主要题型:
(1)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及表达效果;
(2)加点词语能否删除(词语能否替换);
(3)结合语言环境,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表达效果);
(4)分析句子的语言特点(点评精彩句子)。
2、解题思路及方法:
(1)要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联系具体
语言环境,然后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和深层含义等。
现在我们来看上面这一道题。(打幻灯片)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中的“排”和“摸”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1、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答案:“排”既写出孔乙己得意、炫耀的神情,又表现了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
“摸”写出了他到了穷困潦倒的悲惨境地。
讨论然后回答。注意答案中的术语:写出、表现。
提示:这道题可改为另一类题(能否替换)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能(不能)+
原来词语的意思或作用+所换词语的意思或作用+换后的效果有何改变”或“能(不
能)+原来词语的意思或作用+删掉后的效果有何改变”。
训练:(2006年汕头卷)3.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
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
(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参考答案:3. ⑴“好听”一词突出反映了“我”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
(2)一个“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的词典的惊喜。
提示:这类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这个词的意思是„„,表达(表现)了„„”
提示:另一类题(能否删除或能否替换)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能(不能)+原来
词语的意思或作用+所换词语的意思或作用+换后的效果有何改变”或“能(不能)
+原来词语的意思或作用+删掉后的效果有何改变”。
(2)体味和推敲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答题思路:
第一,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因为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的。要想透
为什么这里只有用这个词语是最妥帖、最恰当或最传神的,然后再进一步思考语
句的表达效果。有些句子是文章的中心句或情感句,你也可以联系文章的中心意
思来理解句意,因为它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如果是小
说类作品,我们还可以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及其生活背景,思考作
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这有利于我们理解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
用。(打幻灯片)
(2007年汕头卷)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
选一句作点评。(点评A句)(3分)
()句点评:
参考答案: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
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提示:这类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这个词语是„„意思(这个词语描写了„„),它表现(表达、批判或赞美)„„”。
第二,理解句子深层含义,也可以抓住修辞手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
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造
成一种特珠的表达效果,常常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
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于这样的句子,如果仅从语法与句式的角度来理
解,就不能真正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理解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必
须根据修辞的规律,才能正确地掌握作者通过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2007年汕头卷)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
句作点评。(点评B句)(3分)
()句点评:
参考答案: B.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
其声。
提示: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比喻句是“通过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或“这个句子采用比喻的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它传神地写出了„„”,拟人句
“这个句子采用拟人的手法,它传神(生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地写出了„„”,排比句“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将„„描绘大气磅礴(强烈地表达了„„)等。
第三: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句子
在开头,这种句子一般的作用是: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
如果是在文章中间,一般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如果是在末尾,一般的作用是:总
结上文、照应前文。(这里需要说明的事,很多考生往往注意了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忽视了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而实际答题时却需要你答题全面,两者兼顾。
我们不顾此失彼,丢了不该丢的分。)
点评精彩句子的答题步骤:“„„写(用)得好,它(用了„„修辞手法,)体
现了„„(起到„„的作用)”。“我欣赏„„,它美在(表现了)„„”。
3、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归纳如下:
(1)表情达意之美: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感情、烘托情感、画龙点睛渲
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人生哲理、生活启示等。
(2)修辞之美: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
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句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等。
(3)结构之美:有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作用。(看句子所处的位置)
4、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审清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2)回归原文,坚持答案在原文中找的原则。
(3)规范答题,注意要点要全,使用术语和分析相结合。(按步骤答题)
三、练习巩固(见实题演练)
四、小结:
关于体味和推敲语句的含义和作用,通过今天的训练,我希望能够引导大家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以后还要多训练,做到熟能生巧。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专题复习
一、文学作品重要词句的意义和作用
二、解题思路与方法
第二篇: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
“品味”,就是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品味语言,就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语文课标中也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课标提出的阶段目标中也指出:阅读要“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去玩味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
从哪些方面品味语言: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语言风格举隅: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
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示例:评《春》的语言特色━━━清新、隽永、警策
朱自清的《春》之所以漂亮动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善于运用朴实、隽永的语句,把读者引进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上说,平易好懂,从修辞上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特点。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的是一种朴素的美,平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如“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样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个结尾奇崛,警策。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上点引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是一个广泛思考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品味语言的方法:
一、咀嚼法
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一句看似语义矛盾,要引领学生细细咀嚼“似乎”与“确凿”。这一对词语放在一起,正表明了百草园过去与现在的矛盾。过去的百草园并不“只有一些野草”,还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可以玩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等,确实是“我的乐园”。但现在“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园中儿时所有东西的印象都已经淡薄,所以它已不再是“我的乐园。”
二、比较品味法
比较,才能鉴别。这是人们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在语言品味中,最适宜比较法,以达到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运用语言能力之功效,具体做法有: 1.“添加”与原文相比
如《杏儿熟了》一课中写过路人羡慕杏树上杏子长得好的话:“呵,好杏儿呀!”教者可设计将其增改为:“呵,树上结满了好杏儿呀!” 让学生比较哪句更好。学生反复品读后,觉得原句是过路人看到满树的黄澄澄的杏儿情不自禁地发出的由衷的赞叹;而增改后的话虽然完整却是显得做作,不如原句亲切、简洁、传神,从中得到了语言形式美的熏陶。
2.“删减”与原文相比
如《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描述刘邓首长亲临前线指挥的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写道:“只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首长陪同,大步走了过来。” “把‘大步’去掉好吗?”学生略作思考后认为不好,因为此时刘邓大军正面临着敌军前堵后追、船毁水深的窘迫局势,“大步”正形象地反映了刘邓首长内心的焦虑。其间 “‘大步走’换成‘跑’行吗?”可以在讲台上分别做了匆匆跑过和大步疾行的动作:“跑”,虽然也能体现出当时的心情,但有失镇静感;而“大步走”则是紧迫之中透着沉稳练达,正显示出刘邓首长久经战场、胸有韬略、稳步前进的大将风范。3.“调换”与原文相比
调换,就是调整原文的词序、语序,或改换其标点、词句、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课文语言的妙处。如教《春》一文,读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将“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词语提到句首修饰“小草”好不好呢?“偷偷地”和“钻”能不能换成“暗暗地”和“长”呢?让学生品读、推敲、切磋,领悟到:如果按照语法常规表达,这句话应说成“嫩绿的小草不知不觉地从土里长出来”,而课文中的句子修饰语后置,或者说修饰语独立为另外分句的谓语,使长句化短,更加口语化、情趣化,同时也突出了后置成分:“嫩嫩的”,指质地;“绿绿的”,指颜色,表明生命力旺盛。草,植物名词,习惯上用“长”搭配,这儿用“钻”,表示自主的、有意识的动作,健壮有力。“偷偷地”一般用来写人的,说“小草偷偷地钻出来”,是语法上的超常搭配,构成了修辞上的比拟,从而将春天的“小草”人物化,描画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抒发了作者的兴奋和赞美之情。4.“前后改动”与原文相比 如教《金色花》,引导学生品味:“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两个句子,先变换句式:“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然后细细读一读,再和原句比较着读,学生领悟到原文的句式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顽皮,自以为得意。这些改后的句子无法体现。此时教者紧接着问道:如果语序不变,将原文第一句句末的问号改为感叹号、第二句句末的句号也改为感叹号,好不好?一致认为不能换。原文第一句重在问,而改后重在责怪,这里的“坏孩子”不应是真的坏孩子,妈妈只是嗔怪;原文第二句改为感叹号,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让妈妈知道呢?她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曾做过的事,自以为得意;但又希望妈妈明白自己曾做过的事——那是自己的杰作。改为感叹句后,就变成绝对不想让妈妈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语言品味,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形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深情意。
三、情境体悟法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特有的情境氛围下,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联想或想象活跃,美读的兴趣更浓,情味更突出。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运用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情境境
如教《小珊迪》一课,首先让学生听诵读录音,绘声绘色的诵读将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他们似乎看到一个穿着破衣服、打着赤脚、脚冻得又青又红的可怜的孩子,在街上乞求人们买火柴;似乎听到了小珊迪乞求那位先生的话语。他们的同情之感油然而生。接着,教者让学生默读深思、分角色诵读,诵读最能揭示小珊迪美好品质的句段。当读到小珊迪被马车碰伤了,就要死了,临死前还让弟弟来还钱还挂念着弟弟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都是不禁潸然泪下。学生已入境入情了,感情的潮水奔涌着,一个可怜、可爱、可赞的小珊迪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再让学生带着对小珊迪的同情、赞扬的炽热的感情来诵读全文。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2.运用图画展示的直观形象创设情境
对图文并茂的课文,可利用图画的展示创设出教材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理解语言,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如教《月光曲》中皮鞋匠听琴声后产生联想的一段时,可巧用两个具体形象的画面:第一个画面向学生展示浩月东升“微波粼粼”的景象;第二个画面是“风起浪涌”的景象。画面使学生面对鲜明而生动的物象,情感受到触动。然后,让学生通过理解“升”、“洒”、“微波粼粼”等词语,想象出第一幅画面的美与静;通过理解“刮起”、“卷起”、“涌过来”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想象出第二幅画面由静到动的变化。学生看着具体形象的画面,很快就理解了词语,并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3.运用音乐表达的内容创设情境
音乐富有优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动学生幼小的心灵,将他们的情感带入某种境界之中。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有利于深入理解、品赏课文语言,把握韵味。如《草原》一课的第一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草原“一碧千里”,满目绿色,与天相接,那翠绿的颜色仿佛一直流入天边,这草原的景色,让 人看也看不够。还可以出示一幅草原景色图,让学生看着图画,听配乐朗读。美丽的图画、悠扬的音乐、优美的文字,把学生带入那秀美、迷人的草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得积极、学得投入。4.运用恰当的提问和点拨创设情境
文章的重点段落主要词语最能展示人物性格和思想品德,最能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导读时得注意运用提问和点拨来营造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品味语言,理解文章旨意。如教《月光曲》一课的第三段,设疑:“贝多芬出于对穷兄妹的同情走进了茅屋,他看到了什么?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作为当时一名著名的音乐家,他能走进这间凄清的茅屋,是多么不简单啊!在那个世界上,没有人去同情这位双目失明的姑娘,有身份的人是不会光临这间茅屋的,而音乐家贝多芬不仅走进来了,他还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这足以表明贝多芬对穷人的同情、关心和热爱。”
四、朗读品味法
通过朗读进入到作品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到它的情境、意境,体味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如教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吟诵,一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方法如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读后,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少年形象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五、生活体验法
学习、品味语言,解读文本,要从生活方面去体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在教学中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要“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茅盾语),理解其义,晓悟情趣,诱发语感,让学生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的、独特的体验。如《春》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春》这篇散文语言很美,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多角度地描写春风的。(学生品读、切磋)
生:首句把春风比做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师: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 生:抚摸过。
师:请说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前天肚子有点不舒服,妈妈就用手轻轻揉我的肚子,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师:有人把春风比作魔鬼的手,可以吗?
生:(坚决地)不行!因为春风和妈妈的手一样,都是温暖柔和的。师:回答真精彩!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妈妈抚摸时的感受好吗?(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尤其强调了“轻轻的抚摸”处)
生: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对泥土气息、花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的温暖、柔和、宜人。师:什么是侧面描写?
师:(学生沉默不语,片刻后追问)描写春风却大写曲子、笛声,作者是否在走弯路?
生:(脱口而出)因为这是春风中的音乐,描写恰到好处。师:如果刮的是台风,风中会不会有这样“婉转”的音乐?
生:(恍然)作者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其实都是为了突出春风的温暖宜人,这就是侧面描写呀!师:(感慨状)语言看似千变万化,实际上字字句句都围绕春风温暖、柔和、宜人的特点展开,风筝飞得虽高,可是却一线在手,不蔓不枝,这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呵!
当然品味语言的方法不止以上几种,但好的文章的确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它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我们读书应该养成细心揣摩品味的习惯。《课程标准》“体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切切实实地走回到语文最初的意义上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在语言中感受人文之美,感受母语之美,既提高他们对文本解读能力,又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第三篇:语言公开课教案
语言公开课《小兔搬家》教案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片,学习确切的动词,较连贯的语句讲出兔子搬家的过程。
2、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学习词:钻、躲、抬、挡、搬。学习句式:又……又……重点:
仔细观察图片,较连贯的语句讲出兔子搬家的过程,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难点:
学习词:钻、躲、抬、挡、搬。学习句式:又……又……活动准备:
1、图片四幅
2、小兔头饰四个,小桌一张,小凳二张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导入
我出一道谜,请你们来猜是什么动物?
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三瓣嘴,爱吃萝卜和青菜。
二、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小兔子的故事
出示图1 提问:
1、你在图片上看到什么?小兔子为什么要搬家?
2、它们是怎样搬家的?(学习词:抬、搬)
(刚才他用了一个好听的词叫抬,我们也来学一学,跟念抬,现在请谁来学学这个动作,教师这有张桌子,谁来试试这个动作)对吗?那这个动作叫什么?
出示图2提问:
1、路上,天气怎么样了,一只兔子想了个什么办法躲雨?(学习词:躲、钻)
2、它对伙伴们说了什么?
3、雨下个不停,怎么搬家呢?(引导幼儿讨论)
出示图3提问:
1、小兔子们都怎么做了?
2、雨下个不停,小兔子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3、假如你是小兔子,你会怎么办?
出示图4提问: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兔子是怎么做的?
三、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四、指导幼儿学习连贯讲述。
1、小结幼儿在讲述中学习和运用的新词和句子。
小朋友刚才在讲述图片的时候学习了一些很好听的词语,如挡、钻、躲、抬、搬,还有一句很好听的句子:又淋不到雨又能搬家。下面老师要请小朋友把四幅图连起来讲,如果你们能把这些词句都用到讲达中去,那我们听的人就一定会觉得你讲得很好!
2、请幼儿学习连贯讲述。
五、表演搬家的过程,巩固讲述经验。
情境表演《小兔搬家》,幼儿表演,教师讲述。
六、小结
搬新家是一折很高兴的事,但双很麻烦,而且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不过只要会动脑筋想办法,这些事都是可以解决的。活动评析:
活动中较多的运用了开放式提问,很好的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能过观察来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想法。当问到用什么办法可以又淋不到雨又能搬家时,幼儿较好的结合了自己以知的感性知识,想出了各自不同的办法。在学习词时较形象的将动词用动作展示出来。通过情境表。
第四篇:品味优美语言
一、品味优美语言的一般步骤
可归纳为:(1)确定角度。这些角度包括:语言表达方面的修辞、句式、用词等等;表现手法方面的虚实结合、首尾呼应、寓情于景等等;文章主题方面。
(2)分析作用。比如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是: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等等。句式的一般作用是:长句,句势连绵起伏;短句,轻快活泼。整句,整齐朗朗上口;散句,错落有致,灵动多姿。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余韵悠然。词语的一般作用是:动词,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叠词,使节奏舒缓有音韵之美;褒义贬义词,表达了鲜明的爱憎。如此等等。答题格式一般为:该句在„„(填答题角度,如修辞、句式、手法等)方面很有特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哪些词语,或写了什么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用)。
二、品味优美语言教学策略
(一)比较辨析,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古诗的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如《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最后选定了“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比较辨析后,学生便能感受到古诗用词的准确性。又如 “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诗句中的 “挂”字出神入化,维妙维肖地描绘出远望瀑布的景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给“挂”换上“流”、“悬”等含义相近的动词,让学生比较辨析,各抒己见。通过看录像,体会“挂”字正说明了流速之快。而下句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中,一个“直”字让人感受到近看瀑布的恢弘气势。比较辨析的教法,使学生懂得运用词语应仔细推敲,锤炼了学生准确用词造句的能力。
(二)品味推敲,学习语言的精练性。
古诗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教学中要紧扣句中字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学习语言的精练性。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应该是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高处往下看,从低处往上看,此句省略了五个谓语动词 “看”,短短#)个字,使读者仿佛看到庐山雄伟、高峻的多姿多态。学生通过扩展“看”的近义词,如“远眺”、“近瞧”、“侧视”等,理解作者所站位置和“看”的不同角度。然后结合简笔画,想象庐山俊秀的姿态。通过朗读品味,学习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三)拓展描述,体悟语言的丰富性。
古诗中常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通过情景交融,展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可让学生尝试用现代的语言拓展描述,以此体悟语言的丰富性。如《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寥寥几笔,就把初春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柳树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诗人眼里,什么成了“碧绿的宝石、碧绿的丝带”?
从“碧玉、妆、绿丝绦”这些词语中,你联想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句所描述的内容吗?通过“读、议、比、诵”,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既理解诗意,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又在拓展描述中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四)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美,最适合朗读。教师应在学生理解字词句、诗意,感悟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自然,读出重音,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体会语言的音韵美。如《江雪》中的“千山”、“万径”使画面广阔寥廓,格外幽静、沉寂;“孤”、“独”分别用来修饰“舟”、“钓”,写渔翁也正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心情;“寒江雪”把全诗前后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握此诗深沉的基调,声调可稍低些。朗读背诵古诗可逐步提高要求,根据古诗思想感情的基调,确定朗读的速度、语气,准确地划分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最终熟读成诵。
(五)角色表演,体验语言的情感性。
古诗或叙事,或抒情,或咏物,或写景,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情感。为让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共鸣,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进入丰富的情感世界。如教《静夜思》,可让学生带着思念家乡的感情,在悠扬的古筝音乐伴奏下,扮作诗人,在静静的夜晚,思念故乡,进而引导学生体验语言的情感性:你站在窗前,想到这轮明月正照着自己,也正照着故乡,照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由得想起了(),想起了(),想起了(),此时,你会说些什么?角色的扮演促使学生体验语言的情感性。
第五篇:语言公开课《十二生肖》教案
语言教案:十二生肖
执教者:俞金兰
设计意图: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每年过年的时候无论是电视上还是大街上还是家里都可以看到这一年所代表的动物肖像,大家在互相拜年的时候也不忘带上吉祥物说几句吉祥话,所以对于幼儿来说这些动物他们都不会陌生。每个幼儿都知道自己有一个属相,但他们并不理解十二生肖,另外十二生肖究竟是由哪十二个小动物组成的,自己为什么是这个属相,幼儿一点也不了解。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必要从小了解中国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为了让幼儿初步了解十二生肖,我特别设计了这节课,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我们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本活动我将钟点数字与生肖顺序匹配,引导幼儿把对钟的认识迁移到12生肖,使抽象、复杂的生肖变的简单有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儿歌,了解十二生肖的名称、排序及轮回的规律,发展幼儿观察力,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2.知道自己、同伴和家人的生肖属相,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和表述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属相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重点:十二生肖的名称、排列顺序。
难点:引导幼儿了解十二生肖轮回的规律。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时钟;事先了解自己及家中成员的属相。
2.课件《十二生肖》。
3.手工时钟人手一份、十二生肖图片人手一套(背面已粘好双面胶)。活动过程:
一、教师戴生肖胸饰,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瞧瞧我变成谁了?你们猜猜老师为什么要戴鸡的胸饰?
因为老师是属鸡的,所以戴上了鸡的胸饰,那你们是属什么的?你家人属相又是什么?(请幼儿模仿生肖动物的动作或叫声,其他幼儿猜猜是哪个属相)
小结:每个属相都是一种动物,同年出生的人属相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相,属相也叫生肖,都是由动物代表的,那到底有哪些动物被确定为生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儿歌《十二生肖》。
二、欣赏儿歌《十二生肖》PPT。
(1)提问:十二生肖包括哪些动物?谁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二?后面的生肖是什么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动物?
(十二)(2)进一步巩固十二生肖所包含的动物及排列顺序。
幼儿尝试讲述十二生肖的顺序。师:“如果我们有节奏地念,可以很快地记住它们的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引导幼儿有节奏跟念)
(3)再次欣赏儿歌“十二生肖”。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鼓励幼儿学其动作。
三、出示生肖钟,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12年一个轮回的规律。
1、简单感知其顺序,理解其含义
师:现在,俞老师要请出我特别的小助手“生肖钟”(引导幼儿认识),请幼儿帮助排序,提问:一共有多少种生肖?12种生肖一个个轮下来,要多少年?今年是什么年,出生的宝宝属什么从哪儿开始数呢?明年是什么年?出生的宝宝又属什么呢?你属什么?是什么年生的?
小结:原来生肖与年有关系,兔年出生的属兔,龙年出生的属龙,生肖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外国是没有的。
2.发现、感受十二生肖12年轮回一次的规律。
引导幼儿思考: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老师看看咱们班的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好不好?
一个猪年出生的小姑娘,她是属猪的,但是她的妈妈也是属猪的,那你说这个小姑娘和他的妈妈一样大吗?为什么?(请幼儿自己说出理由)
启发幼儿结合“生肖钟”进行思考,鼓励幼儿说出“妈妈的生肖猪是以前轮到的,小朋友的是以后轮到的”、“生肖是不停地轮流的、一年一种生肖”等推理结果。
小结:原来啊十二生肖排完了,又从头排起,就像时钟一样,走完了一圈又从头开始,这叫轮回。一个轮回,一个轮回,十二生肖不停地循环。老师的生肖是以前轮到的,小朋友的是以后轮到的。所以他们虽然不是同一年出生的,但是她们都属猪。
六、制作生肖钟。(背景音乐:十二生肖歌)
(1)小结:今天小朋友在生肖钟上发现了许多秘密:人的属相有12种,属相
12年轮流一次,一年一种属相。
(2)今天我们自己也来做生肖钟。
教师观察、指导、参与制作活动。
四、活动廷伸
十二生肖之所以我们大家都喜欢,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特有的,在我们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十二生肖还被做成了许多工艺品,在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工艺品存在,请小朋友平时再去留心注意,好吗?
教学反思
这个教研活动能完成活动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游戏活动,幼儿能够很好的认识十二生肖中都是那些动物,能在图中知道了十二生肖的排序,知道了那个动物在前,那个动物在后,中间的小动物是不能随便改变顺序的。并知道十二生宵是十二年循环一次的,幼儿也知道自己和父母的生肖是什么。不足的地方是: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幼儿在美工区绘画十二生肖小动物。
2.家园共育:家长带领孩子阅读一些有关十二生肖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