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发展观调研报告
金寨县槐树湾黄山小学学校文件
实践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槐树湾乡黄山小学实习实践活动第二三阶段
调研报告及分析检查
根据县、乡及中心学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和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我校认真开展了详细具体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内容
1、影响我校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什么?
2、对学校现有师资状况的评价如何?怎样提高教师的素养、能力和水平?
3、怎样保持并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4、怎样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5、学校现行的规章制度哪些是利于科学发展的?哪些是需要补充、修改和完善的?
6、你认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
二、调研开展情况
1、调研时限:调研于10月20日-10月30日期间进行。
2、调研范围:全校教职工、兴田和板棚、部分家长、学生。
3、调研组织:成立了由兰庆雨牵头、班主任组成专题调研小组,认真研究调研内容,制定调研方案,安排调研活动日程并开展具体工作。
4、调研方式:采取召开座谈会和走访家长代表为主要形式。
三、形成的共识及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问题1: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
(1)传统因素。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抓发展,工作中有时存在因循守旧的现象,只求过的去,不求过的硬。不善于解放思想,缺少活力、动力和竞争力,在落实“以人为本,质量立校、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上,眼界不够广,思路不够宽,办法不够多,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够强。而这种适应和努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全面系统地进行一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是当前教职工必须要做的工作,对我们工作思路的拓展以及发展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帮助。
(2)主观因素。在我们当中的一些教师,对科学发展观思想认识有偏差,对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虽然从口头上支持和拥护,但在具体贯彻执行中,特别是遇到改革发展中的困难,还是按老套路来办事情,创新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思路不多。原因在于学习意识不强、学用结合不好,学习效果不理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根本性提高。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大家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另外,有些同志忙于抓教学业务,对科学发展观学习认识
不够,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有的虽然理解了,但不善于用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不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上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
(3)自身因素。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学风不够浓厚,二是服务学生意识、师德形象有待提高,三是教学管理质量需要提升。这些问题都应乘着这次学习实践科学活动的东风逐步解决落实。
问题2:学校的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艺术尤其是对新教育理念、新课程的领悟与操作水平与教育发展先进地区的教师相差很远,不能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和人才需求的需要,尤其是新来的特岗教师还缺乏一些教学经验,对知识的脉络体系还不透彻。
问题3:师资问题。学校在校人生为180多人,但是只有9位任课老师,教师的工作量都非常大,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身心健康。
问题4:追求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核心,但追求教学质量并不等于旁置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更要质量,要更全面的、综合的质量。
问题5:学校的基础建设及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仍不完善。现有的校舍和教学设备还远不能适应学校的规模和发展,有的硬件设备不配套落后。如学校已经建成多媒体教师只是虚有其名,只有一台电脑,两台多媒体电视。
问题6:对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制度如何体现正规化、人性化、科学化;对于学生才与德、知与能、在校与在家等综合评价
如何有效进行是本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应着手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是观念意识落后。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思想观念,对一些教师的影响比较深,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个别教职员工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抓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全体教职员工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这需要我们从思想观念方面不断适应,从实践锻炼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切实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而这种适应和努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是不现实的。
二是客观条件限制。如硬件建设、电脑配置、扩建校舍等等,都是学校单方面力所不能及的。
三是制度机制方面的因素。科学发展具体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它并不是量化的事物,很难在主观上得到一致的认同。对于学校来说,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科学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目前,评价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及全体教职员工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效机制还并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备并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
第二篇: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最新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即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积极行动,由局长牵头、各股室负责人组成的调研工作小组,就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并结合新闻宣传、事业发展、队伍建设、技术更新等工作实际,边学习边调研,采取走访、座谈、书面征询等多种形式,深入干部职工、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
通过调研活动,一方面了解到广大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是衷心拥护的,也在努力学习力求深刻掌握、认真实践,从而形成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查找出不少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需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
认识问题
1、围绕网络建设如何抓好发展,如何抓住各级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高度重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大机遇,抓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落实,大力推动网络建设。
2、认识片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认识不全面。片面地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忽略了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样重要性。
3、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理解不深。
能力问题
1、理论方面:相当一部分干部的理论修养、文化、科技知识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
2、思维能力方面:习惯性的思维影响很严重,上级叫干啥就干啥,叫咋干就咋干,存在着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跟着队伍走等思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创新、争强好胜意识。
3、技能和技术水平方面:专业技术人员虽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但在科研、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开发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等方面,能力还不强。
思路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制定年初工作计划或几年发展规划,都要符合实际,符合发展规律。目标、任务、措施要具体,而且计划、规划制定了就要严格落实,要进行责任追究。现有各种计划、规划随意调整,执行不执行、落实不落实也无人问津,难以适应当前发展形势。
环境问题
当前榆中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发展环境也不够轻松,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发展。山区山大沟深,不易发展有线电视,城区容易发展,但地面卫星锅、小耳朵锅已抢占市场,不利于有线电视的发展;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部分人不容易接受等问题。
机制体制问题
1、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各事业单位责权利不统一,不到位。缺少自主权,缺乏活力。
2、统的过死,缺少灵活性。各事业单位情况不同,但管理模式一样,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分配大锅饭问题。分配机制不灵活,缺少激励机制。各事业单位干好干坏一个样、事业单位内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是影响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管理问题
1、围绕机关建设如何抓好规范做好调研。如何深化、细化机关的规范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切实维护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让广大干部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敬业精神方面。干部职工还存在着满足心理、安于现状、敬业精神不强、思想不解放等问题。
二、把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的对策建议
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理论素养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干部的理论修养、工作作风、个人能力都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通过建设学习型执政党、学习型单位,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第三篇:发展观调研报告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教务系统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调研报告
树立科学发展观,将工作重心由规模扩大逐步转向可持续的内涵发展,是我院教育事业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加强教师责任心,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规范教学管理行为,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质量与效率并重的原则,作为教学工作的主线将贯穿于2009年乃至今后教学工作中。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学院副院长刘祚时教授带领教务办主任李少华、副主任邱小童在组织教务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先后召开学院三大公共课教研室、八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教研室教学管理调研座谈会,并向5位系教学副主任和近50位教研室正副主任发放了《教务问卷调查表》,并针对教务办公室发放了《教务办调查表》,征集影响学院教学科研发展的问题、意见和建议。通过广泛学习和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务系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在解放思想中转变观念,更新思路,真抓实干,破解难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其前提条件,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四个“深刻”要求我们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深入调研阶段,我们就目前全院教学运行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深度调研,现总结如下。
(一)课程体系
我院授课体系的建设目标为培养理论基础好、应用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围绕该目标,我院近年来修订的教学计划主要有以下特点:
1、该计划是基本遵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等要求,吸取校本部和其他院 1 校的办学经验,结合我院的办学实际和发展规划加以制定。
2、该计划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基础上,体现专业的培养特色;注重学科的交叉和关注学科专业的发展动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根据我院的生源特点,将理工科专业的理论教学总学时数控制在2500学时以内,实践(实习、设计)教学在40周左右;文科专业理论教学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实践(实习、设计)教学在35周左右。规定毕业总学分在185-190之间。
4、在计划中,理论课分为必修、指选、任选三大类。其中,必修课中的公共、基础课,多个专业需开出的部分技术基础课由学院统一名称、统一时间、统一学时。在三类课程中,必修课和指选课为专业的主要课程,每生必须参加学习。任选课分为专业模块和综合素质模块,其中综合素质模块中的课程是面向全院各专业统一要求、统一开出。
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经过细致调研,我们发现该体系与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尚有不相适应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院采用的教学计划基本是在沿用校本部或参照校本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没有贴近三本学生的知识层次特点来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部分专业教学计划没有很好的突出专业特色,存在“专业不专”的问题,主干课程的前后链接性不好,没有形成知识的板块或模块化效应,易造成专业培养的知识孤岛。
3、专业课程的开设学期比较滞后,学生进入专业角色较晚,不利于其专业方向的确定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进一步深化。
4、公共课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未充分结合专业课教学知识点,存在一根指挥棒指导全院各专业统一教学口径、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情况。由于公共课和公共基础课所占学时学分数较大,专业课程教学地位往往容易被忽视。
5、各专业的公共课和基础课的开设目的和服务对象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有 2 些专业甚至存在个别课程难度较大,而对学生专业帮助不大,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
6、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验模块部分绝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创新类实验,在实习实训模块中,与实际生产、经营结合紧密的项目开设较少,部分实习环节主旨不明确。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80余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占32.8%,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达40.7%,近年来我院师资队伍教育上主要加强了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教育,在我院的教师队伍中树立和保持良好的教学风气,这是学院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也加强了对重点专业、社会紧缺专业教师的引进。教师整体队伍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在全国独立学院中,我院的专职教师的数量和高学历人才比例都位居前列。在教师队伍快速建设的同时,我们通过调研,也发现了如下问题:
1、我院绝大多数教师具有良好师德师风,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认真负责,但绝大多数教师从教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教研室负责人普遍年轻,缺乏必要的学科建设知识,致使教研活动无法深入开展;青年教师缺乏学科领路人的指导,大部分青年教师除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少数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待教学工作应付了事。
2、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育人意识尚不足。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急功近利的目标常常淹没了理性精神的培养,导致部分教师理想情操弱化,功利主义思想上升,道德水准下降,做事漂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危机意识不够,竞争意识不强。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无心钻研本职业务,缺乏对教育内容、教学效果的探索与研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影响了教学相长,一些教师除上课之外,很少与学生接触,较少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也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没有将科学精神渗透到专业 3 课的教育中。
3、教师普遍缺乏在企事业单位或一线城市工作经历,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对市场人才需求热点和用人需求集中的一线城市的专业知识点应用把握不够准确,在以用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无法进一步缩短校企人才培养和使用环节的距离。
4、个别工科应用型专业女教师比例过高,加之集中婚育,给正常教学特别是实践环节带来了一定影响,高学历教师分布比例不均匀,造成各专业的学科发展及教学科研团队、梯队的发展不平衡。
5、教师缺乏进修培训、下到企业、公司锻炼实习机会,普遍注重学历提高,轻视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实现困难,教师考证积极性不高。
6、部分专业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过重,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实验室身份教师承担过多理论课教学,影响正常实践环节的质量和效果,也影响了部分实验室的正常开放和管理。
7、部分教师承担的课程频繁更换,或授课知识涉足领域比较凌散,形成不了自己的优势课程和学科,主攻方向不明确,不利于教师个人水平的提高和整体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
8、教师的讲课艺术、教学方法改进不够。学院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备课不认真,教案缺乏新内容,上课得过且过,缺少课堂组织和管理。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完全照本宣科,不顾及学生感受,没有个人的学术见解和思想。有的老师上课声音过小,缺少激情,缺乏讲课艺术,有的老师实验课指导不到位,有的老师没有对课件进行精心打造,制作的PPT既没有美感,又没有层次,根本谈不上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媒体教学。教学质量控制还没有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
9、经过近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专任教师队伍已大大加强,但部分课程还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外聘教师。个别外聘教师还存在因责任心、归属感缺失而造成不严格执行教学制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情况。
(三)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三本的人才培养和二本、高职有所区别,从如何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我院目前现状来讲,各专业实践环节学分比重基本接近四分之一,技术基础课实践环节基本规范,各主要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已逐步到位,基本满足教学需要。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还存在如下问题:
1、部分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率不高,向师生开放程度不够,公共计算机机房设备老化严重,教师缺乏下实验室的积极性和热情。
2、受校区功能论证调研期间的实验室建设停滞的影响,部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已经停滞近2年,实验条件无法跟上理论教学,实践环节面临无法顺利开展的困境。
2、现有实验室开设的多为验证性实验,且专业的融合性差,实验室之间缺乏交互平台,没有形成相近及相关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室;学院在机电系和信息系都有几个学生课外参与积极、具备创新特色的学生创新活动雏形实验室,但数量太少,规模小,实验室缺乏必要的设备,外部支持力量薄弱,实验室活动缺乏教师的长期指导,面临停滞或夭折的状态;以实验室为依托开展的校内学科竞赛或参加的省内外竞赛活动太少。
3、由于涉及企业生产、安全要素、商业机密、运营风险等问题,同时受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影响,对于大规模的高校学生实习活动,企业大都持不欢迎态度。因此,我院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普遍不太顺利,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也亟待加强,专业对口、流程完备、综合条件较好的实习基地较少,有的实习基地完成挂牌任务后,后续环节没有跟上,导致实习基地徒有虚名。
4、现有实习基地大多功能单一,仅为完成专业实践教学的某一个实践实习环节,没有培育形成校企全方位合作基地,没有充分利用作为解决教师实践培训问题的基地。
5、受校外建设实习基地的困难影响,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亟待加强,对现有资源的挖掘和整合还有待完善。
6、学院的服务器配置落后,无法承担教务网络管理功能(如学生网上选课)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总之,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调研,使我们深刻领悟到:如果我们不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将难以维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我们解决突出问题,谋求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有找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的发展要求,进而实现学院教学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4月24日
、师资队伍现状
我院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教学研究人员34人,教辅人员14人(实验技术人员8人),行政干部9人。从职称结构看,教学人员中,教授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5%,副教授13人,占38.2%,讲师13人,占38.2%。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61.7%,达到学校“十一五”规划中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50%”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中,高级实验师2人,占实验技术人员的22.2%,实验师5人,占55.6%。从学历结构看,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7%,具有硕士学位者20人,占58.8%,达到了学校“十一五”规划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0%”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从学缘结构看,专任教师中,具有外校研修一年或外校毕业的教师有1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9%;按目前教师中的最终学历计算,具有外校学历的教师有11人,占32.4%。从专业分布看,学院教师的总体编制已满额,但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师资依然紧缺,师资队伍的转型问题显得非常严峻。
(二)教学工作现状
从学院目前的现状看,教师没课上,完不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标准,讲师及以下职称教师承担学院55%以上的教学工作量,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学院专任教师配置不均,绝大多数教师身份不明确,在教育技术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两个方向上摇摆,对教学研究的深度不够,在科研项目上方向不明。
(一)教师的敬业精神有所下降,育人意识退化
近年来,由于在师德师风方面的建设力度不大,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急功近利的目标常常淹没了理性精神的培养,导致了部分教师理想情操弱化,功利主义思想上升,道德水准下降,做事漂浮,生活上追求安逸与舒服,工作上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危机意识不够,竞争意识不强。一部分教师淡化了远大理想的追求,有的教师评上了高级职称后,万事皆休,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大不如前,有的甚至摆资格,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亵渎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下,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敬业精神不足,在精力上隐性流失严重,无心钻研本职业务,缺乏对教育内容、教学效果的探索与研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影响了教学相长。一些教师除上课之外,很少与学生接 7 触,较少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也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没有将德育的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育之中。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意思想道德教育,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对学生教育、关心、爱护、尊重、鼓励不够,存在着教书、管理、服务与育人的两张皮问题,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职责,育人意识淡薄。在这样的形势下,调查显示,37%的老师对自己的工作状态满意,32%的老师基本满意,只有26%的老师对自己在工作中的投入状态不满意。
(二)课程体系设置仍然不够完善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计划虽经1999年、2001年、2006年三次修改,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课程体系设置仍然不够完善。从目前情况看,专业必修课程较为合理,信息技术教育方向限选课程较为成熟,数字媒体技术方向限选课程不是十分成熟。课程设置还存在针对性不强、开设顺序不合理等问题,更多开设的是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的相关课程,缺乏面向企事业单位培训、教学软件工程等方面的课程,限制了学生在这些行业的就业和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计划虽经2001年、2006年两次修改,但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仍然存在问题。其自主发展能力较弱,习惯性地依附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始终是一个专业领着一个专业走,很难独树一帜。从培养定位上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培养电视策划、编导和制作方面的人才,但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创意策划类的课程设置较为薄弱。从学生的就业去向看,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电视新闻或制作方面的工作,但我们在电视新闻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少。从招生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考招生是艺术类招生,但课程设置上艺术类课程较少,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艺术潜质。同时,两个专业均存在课程系统性不强、因人设课等情况。这些课程设置上的问题,有些是全国性的共性问题,有些是我们存在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在困扰着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科研工作很不平衡,广播电视编导方向科研项目、成果较少,方向特色不明显
科研只是少部分人的事业,高级别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较少,教材多专著少,高级别科研奖励少,副高及以下职称教师的科研贡献量较少。2004-2008年,学院教师承担B类科研项目7项,C类科研项目8项,D类科研项目15项,但A类科研项目只有1项。教师发表B类论文147篇,C类论文29篇,D类论文105篇,但A类论文只有1篇。教师出版A类著作7部,B类著作26部,C类著作14部;其中绝大部分为教材,专著很少。这几年虽然有A类国家级奖,但主要为实践类成果,仅有的2项A类科研奖励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3项B类科研奖励分别为省社科成果二等奖、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一等奖和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本院学术带头人牵头开展的学术研究工作,参与其中的教师较少,大部分成果都是导师与研究生团队完成。2004-2008年,广播电视编导方向专业教师在该方向仅申请到项目6项,出版著作13部,获奖2项,发表论文46篇,其中B类6篇,C类2篇,D类38篇。绝大多数论文发表在教育技术及相关刊物上,内容以技术或技巧类居多,理论性及与广播电视艺术学相关的论文很少,只有个别 8 教师的学术论文涉及到视觉文化、视觉媒介、现代传媒、大众传媒、电视广告、电视栏目、舆论监督、电视人物报道等内容。
(四)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没有得到落实近年来,学院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过分看重科研水平,只注重提高师资的学历和学缘结构比例,而缺少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艺术等方面的培训与提高,缺少教学研讨活动,缺少教师相互评价活动,缺少院领导、系主任、教学督导的听课评教活动,周期性的教学质量自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滞后。一方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没有落到实处,系主任在教学质量保障上缺少方法与思路,精力投入不足,工作显得过于被动,教务处怎样安排就怎样做,没有安排则没有行动。另一方面,教师的讲课艺术、教学方法改进不够。学院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备课不认真,教案缺乏新内容,上课得过且过,缺少课堂组织和管理。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完全照本宣科,不顾及学生感受,没有个人的学术见解和思想。有的老师上课声音过小,缺少激情,缺乏讲课艺术。有的老师在实验课上指导不到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有42%的同学反映实验课教师只是偶尔指导,8%的同学反映教师根本不指导,任凭学生在室外自由拍摄,从不跟随学生进行现场答疑和辅导。有的老师自己讲授现代教育技术课,却不能对自己的课件进行精心打造,制作的PPT既没有美感,又没有层次,根本谈不上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媒体教学。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1%的学生对老师制作的PPT感到满意。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成为有良心的教师的行动自觉,对不负责任只走过场的教师在制度设计或岗位职责中缺少约束措施,教学质量控制还没有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
(五)师资队伍配置不当,学缘结构不合理
到目前为止,由于教育技术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不平衡,除了少数教师专业方向确定外,大部分教师没有形成明确的方向,甚至一部分教师在两个专业方向上都发展,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影响个人在专业方向上的进一步发展。从学缘结构看,我院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自己培养自己使用的情况相当严重,绝大多数老师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位都是在本学院攻读的,在外校进修提高和进一步攻读学位的人较少。于是,教学工作中缺思路、缺方法、缺艺术,影响了本科教学效果。
(六)办学空间严重不足,制约学院发展
现在使用的教学四号楼,起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目前,随着新专业的建设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新建实验室无教学用房,《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学院资料室用房紧张,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数字媒体教育应用研究所、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无科研和办公用房,教师没有工作室,这样的局面困扰着学院的发展。
(七)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不对称
目前,我院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已达到61.7%,按学校核定的编制,教授和副教授均已超额,同时教辅实验岗位高级职称人数也处于超编状态,在职称评聘问题上矛盾突出。一方面,教师个人要发展,晋升高级职称是每一位老师的诉求,但我院高级职称人数已满额,评聘职称相当困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激励。另一方面,青年老师渴望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但同时又缺少高级职称教师的培养和指导,缺乏职业规划,显得茫然和无奈。从调研结果看,教师都有进一步提高与深造的愿望,或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积极性,埋怨学院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然而,教师进修提高的愿望与现实表现的差距甚大,在学院所承办的各类专业研讨会上却极少有老师参加,对身边的学术会议不屑一顾。2005年学院承办全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会、2005年美国中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大众传媒学院伯格教授在我院讲学一个月、2007年全国师范院校学生DV作品大赛、2008年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等会议,学院在教职工会议上专门通知,并在学院公告栏和网上公布具体日程及报告时间等,然而除了办会人员,其他老师极少有人参加。调查显示,42%的老师发表科研成果的目的是为评职称,32%的老师为完成岗位任务。68%的老师认为个人发展与学院发展有关系,16%的老师认为没有关系,10%的老师认为无所谓。
(八)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高
本科生导师在学生学习、选课、课外学术活动指导上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学生联系不上教师,教师也联系不上学生。学院一直提倡高级职称教师每年为本科生做一场学术报告,然而,四年来,21名高级职称教师中仅有2名教授、1名副教授为学生做过专题学术报告,而其他高级职称教师无动于衷。在学生选课问题上,只有系主任给学生作过选课指导,本科生导师从未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很少与老师交流和沟通。调查显示,30%的学生认为 遇到问题不方便与老师请教。在实验项目设置上,综合型实验少,创新型实验少,实验项目与理论课的衔接性差,因此,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欠缺,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计算机维护,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多媒体管理,无论是编导撰稿,还是摄像制作,都显得力不从心。有个别动手能力特别突出的学生,多是出于兴趣追求或自学而成。
三、经验与反思
(四)准确的专业定位是学院事业发展的灵魂
对我们学院来讲,“在为谁发展”的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要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生活,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要把学生的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切实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在专业定位上,教育技术学专业坚持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对现代教育媒体环境下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的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坚持培养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主持及摄影、音响、编剧等专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正是有了准确的专业定位,多年来,这两个专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保持在稳定态势,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保持稳中有增,学科建设才有了发展。
(五)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学院事业发展的基石
学科建设是学院工作的龙头,而学科建设本身就是一条“龙”。学位点建设是“龙头”,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龙眼”,专业设置是“龙骨”,课程体系构建是“龙肉”,资金投入和实验平台搭建是“龙血”,管理体制和管理干部是“龙尾”,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和知名度是“龙鳞”。一流的教学需要人才,一流的科研需要人才,一流的管理需要人才,学院要发展,只有将队伍的稳定和提高放在首位,一切才皆有可能。“在靠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牢固确立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专业稳定的教师队伍,既要培养学科带头人,又要培养学科梯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办好学院,才能做到和谐学院人人有责,学院和谐人人共享。近几年来,学院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并且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学科建设、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实验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党建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当前依然面临着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突破等突出问题。如 果我们不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将难以维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我们解决突出问题,谋求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有找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的发展要求,进而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师德师风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品德修养和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境界,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影响教育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崇高而神圣,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国家兴衰与人类文明紧密联系;教师是学生效仿的楷模,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为此,学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结果整理如下:
一、学院师德师风现状
1、学生对我院师德师风状况的评价,选择“很好”和“较好”的比例分别为16.81%和59.83%,选择“一般”和“较差”的比列分别为20.80%和2.56%;这说明学生对我院教师总体的师德师风评价还是不错的,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二成多的学生对教师由更高的期待和希望。
2、在对本专业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测评中,选择“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的比例达到66.66%,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3.74%;这一数据说明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离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发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从学生对学院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育人意识淡漠”、“学术功利化严重”、“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和“自身表率作用欠缺”分别达到38.44%、26.43%、18.62%和16.52%;从教师自身角度来分析目前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术功利化严重”、“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不强”、“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分别列前三位,分别达到34.5%、27.6%、24.1%,而“育人意识淡漠”仅为3.4%。学生和教师对“育人意识淡漠”这一点认识还是由很大的差异,学生认为教师育人意识还比较淡漠,而教师则认为育人意识方面都做得还不错;教师可能还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真正确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此外,学术功利化现象,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是目前影响着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很负面的因素,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引起一定的重视,加强学术评价方面的引导工作。
4、在加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方式的选取上,选择“加强氛围建设,培养教师道德自觉”的比例高达62.1%,“加强制度建设”和“奖惩结合,以奖为主”都为17.2%。这足以说明,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要适应时代要求努力进行创新,12 以高度自觉的精神,同时辅以必要的制度建设和奖惩措施,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形成师德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学院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系主任、学科负责人、教学督导组、辅导员等组成。学院党委书记作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主体是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实验室人员、办公室人员与辅导员。建立健全“师风师德信息员”制度,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及时反映沟通学院师德师风情况。
2、坚持严格的教师准入制
要进一步规范新进教师的选拔鉴定,坚持用严格的政治标准、道德标准和业务标准选拔新教师。每学年举办一次“新教师谈心”活动,开展学院领导一对一联系与指导。加强青年教师上岗前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继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3、强化师德教育与培训
加强班主任与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专题研讨与培训,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开展辅导员工作技能培训和专家化培训,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指导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4、开展模范教师表彰
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奖惩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师德高尚和教书育人成绩显著教师的表彰力度。通过学院优秀教师、“吾爱吾师”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导师评选等,对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的依据之一。对有失教师形象的言行,领导小组要对有关教师及时劝诫、警示或给予处分,对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年终考核中评为不合格。每年举办一次“新老教师话师德”座谈会,邀请学院领导、新老教师参加。
5、加大师德师风宣传力度
学院领导小组要善于营造氛围、发现和宣传师德先进典型的思想和事迹,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公告栏、校报等媒体加以宣传推广,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1)在寝室楼道、学院教学楼、专业教室等场所营造良好的氛围,悬挂标语、口号、图片等,潜移默化中对教师进行提醒,对学生进行教育。
(2)经常性举行师德师风先进经验交流会,邀请新进青年教师参加,引导广大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规范、弘扬高尚师德。
(3)在学院的网站开辟专栏等定期进行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导师、优秀辅导员等先进个人的事迹介绍。
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调研报告
一、本次调研的主要任务
1、围绕贯彻教育部、教育厅教学质量工程相关文件精神,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调研。
2、要通过调研摸清我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院校经验,提出有针对性建议。
二、调研的学校和企业单位
我们教学管理与质量工程调研组在教学副校长遇华仁教授的带领下,先后对大连交通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和大连海关企业(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计算机新技术培训中心、大连燃气公司、青岛莱西建筑总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相关的高校和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用人单位和企业单位等进行了调研和走访。
2、大连交通大学
在大连交通大学调研和学习期间,马寅东副校长、关天民副校长和教务处的两位处长一直陪同参观和座谈。
学校现设有16个教学单位,40个本科专业(其中有7个国家管理专业,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涉及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和法学等6个门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省级普通高等 学校教学团队。拥有2个博士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4个学科门类及11个一级学科),7个工程硕士领域,2个高校教师硕士专业,2个一级省重点学科(覆盖7个二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在使用的06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关天民副校长介绍学校办学特色时说:
特色之一:体现铁路特色,主要是机械和材料,毕业生40%在铁道部工厂,学生培养强调硬性、实践性教学,具有双专业复合特点,实行五年制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在13个专业实行,专业的融合点、复合点要找准。
特色之二:根据大连对软件专业的特殊政策,将基础合在一起,毕业时两个专业并行,市场前景看好,并得到市场的认可。如会计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起薪3000元,多的可达到10000元,在40个专业外,单独列出13个专业进行复合式培养,收费每年1.2万元(二表)。
特色之三:中外办学三年国内+两年国外,国际化培养双学位,主要在会计和计算机专业,学生满意,社会需要,毕业生在国外就业多。学费每年1.6万元,在二表生中直接招。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
1、注重大类培养(机械工程自动化)2002年开始做,获国家成果二等奖。
2、面向铁路市场,实行订单化服务,汽车、计算机专业,有些课程到工厂请专家来进行授课,学生经培训合格,企业接纳。
3、面向铁路设施更新比较快。从2006年开始,实行校、企合作,共搭平台,学校建楼,设备由企业出资,工厂满意。设浮动的科研编制、实验编制,实行开放式管理,校企合作,互惠互利。
4、培养学生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学生。严在铁院是历史的延续,制度建设完备,岗位职责明确,及时总结查找并解决影响教学因素123条,大众化教育是现实,独生子女多,不及格率高(数学、物理),有三套培养方案,一年后分班,一次不及格免费补考,再不及格重修,按学分缴费,其中软件工程股份制办学。
人才培养采取如下的培养模块
(1)、培养国际化、国内外联合培养(3+2)学制(2)、分大类培养、留学生、博士、硕士、本科、专科(3)、面向特殊市场、进行市场调查,按市场需求规格培养
15(4)、实行定单式培养、为企事业定向培养人才(5)、面向铁路企业培养、按铁路要求的人才规格培养
3、大连民族学院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又明确提出把质量提高和内涵建设作为发展的主题,确定了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凝炼特色,走内涵为主发展道路的思路。学校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强化教学目标管理与过程监控,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中心、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双语教学研究中心、预科教育研究中心等教学研究机构;全面启动了学分制建设工程,实施了选课运行、学籍管理、考务管理及班导师工作制的改革;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多层次渗透式双语教学新模式已经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中心是2004年成立的教学职能部门。主要职能是对全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分析和评价。以迎接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以健全和实施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为主要工作内容,以全面稳定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坚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的理念,构建科学合理、具有民族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全面实施“评教-评学-评管”的评价体系,形成既有严格、科学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又有利于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机制,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
五、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1、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带着问题,我们在走访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时候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过去认为是大学生择业观念有问题,其实根本症结所在,是源头上的专业设置与产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不能很好的吻合,而这种吻合,在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剧烈调整时期,尤其难以把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供需偏差。对此,中央决策层也给予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专题研究高等教育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加快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即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调整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部近年开始的“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也将高校高校人才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提了出来。经过调研我们感到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必须将目前高校现实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现实的产业需求进行比对和匹配,用经济学供需平衡以及拟合研究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评判,明了哪些专业出现了“过度教育”,哪些专业“教育不足”,才能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及其调整做出一个更符合规律的基本准确的判断和规划,而不仅仅是根据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被动地做出决策。
(1)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与近年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饱和有关。高校近年扩招学生已开始陆续毕业,尽管我国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相对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对人才吸纳能力而言,目前已出现饱和迹象。(2)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校某些专业调整不及时有关。
(3)高校人才培养数量的控制不应一刀切,有些专业规模拟应缩小,有些专业规模应略有扩大。
2、关于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建议
我校课堂教学质量实行三级监控工作已经进行很多年了,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教学督导作用发挥的也非常好,“督”的作用发挥的比较明显,但是“导”的不够,应该在听课后,对任课老师进行“会诊”,特别是对教学效果还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导”就更为重要。对教学效果优秀,学生反馈非常好的教师要多进行经验介绍与交流,给教师之间提供交流的机会,使教师的学术交流有良好的氛围和平台,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
3、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
在走访大连交通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各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有严格的制度,并且执行的非常好,比如教师每学期病事假、停串课、上课迟到、监考、阅卷、出题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有明确的处理方法,对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4、关于人才引进方面的建议
在走访山东科技大学的过程中,山东科技大学引进了
4名院士,给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经费都带来了很大的收益,每个院士年科研经费都在2000万左右,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我校在科技大学建设过程中,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推动重点、优势学科的发展。
5、关于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毕业生管理方面的建议
我校毕业生每年都有20学时的就业指导课。希望讲课的教师要提高讲课的效率,知道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毕业生在就业时的准备工作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走 访大连中外运顿豪时,人力资源部经理的话我们深感触动,很多毕业生在大学四年要明确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走向社会时作好相应的准备,包括应聘不同岗位时简历的制作都要认真去对待才会应聘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6、关于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建议
研究生教育应该注重特色培养。我校本科生培养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进行特色培养。很多高校本科生阶段打好基础,研究生教育出特色值得我们思考。
7、关于三表生的培养的建议
我校目前三表生和二表生在一起联合培养,效果是弊大于利。建议成立独立学院,将三表生单独编班,进行授课,有利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就目前来说二表生和三表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三表生干扰二表生的学习。三表生在奖学金等评比活动中受歧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整体学风建设也非常有难度。
8、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建议
(1)、办学型式的应多样化,外国留学生的培养、国际联合办学、博士点、硕士点、本科生和部分专科生。定单式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
(2)、对人才培养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养计划采用多种摸块进行,学生可以到厂矿企业实行挂职锻炼、到乡镇农村和部队进行挂职锻炼。
(3)、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实验室进行专题研究,并定期的写出总结和体会。
(4)、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按计划提前修完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学生在校期间四年未修完学分者,可以先参加工作,待一年后再回学校补满学分。学分补满后补发证书。(5)、三表招收的学生可以放在一个分校进行统一管理,单独培养。统一计划、统一培养、统一管理。
(6)、人才培养国际化、分大类培养、面向特殊市场、实行定单式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
(7)、教学督导可以实行:由督导组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三结合的听课小组。听课小组每周出一期听课简报,促进教学的运转。
(8)、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铁还要自身硬,按教师的职称分层次制定教师的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定期考核,定期公布,与职称的评聘和津贴挂钩。(9)、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各项活动实行铁的纪律,严格管理。
(10)、毕业设计由过去的一年一次,可以变化为半年一次。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实行 对毕业设计的严格管理。
第四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_8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自3月开展以来,在市、县活动办及试点指导组的精心指导下,积极准备、突出特色、注重实践,边查边改,努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重难点问题,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基本情况
**村濒临**县城,地域面积10.67平方公里,人口5000人,苗农1231户,是全县苗木花卉生产的发源地。村党委下设4个支部,党员126人。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村党委共召开中心组学习会8次;主要负责同志作专题报告5次;举办集中座谈交流会6次,征求群众意见梳理后23条;领导干部撰写学习体会13篇;实地调研12人次,形成调研报告1篇;举办解放思想讨论会4场次;开展谈心活动5场,其中领导班子谈心11人次;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在四个支部开展了组织生活会;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并通过群众评议;修订出台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等5项制度;群众测评满意及基本满意率达100%。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创新学习形式,深化科学发展理念
学习调研阶段,村党委把学习摆在首位,并将学习贯穿活动始终。采取“六学六重”的形式,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一是集中学习,重讨论交流。组织集中学习时,注重专题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克服一人读大家听的弊端。二是分散自学,重研读原著。党员领导干部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党员着重自学,通读原著,在全面系统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上下功夫。三是党课导学,重联系实际。县委组织部长罗平同志给全体党员上党课,细致解读科学发展观,并结合县情、村情解答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是网络助学,重构筑平台。开通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网页,为党员干部查阅资料、互动学习、建言献策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五是结对帮学,重共同提高。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党员实行结对帮学,对行动不便的老党员送学上门,对流动党员寄送学习资料。六是以考促学,重学习效果。举办科学发展观知识测试,巩固知识,查找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检测学习效果。
(二)深入调查研究,破除科学发展瓶颈
村党委结合本村产业实际,围绕“打好**品牌,做大做强苗木花卉产业和旅游业”调研课题,按照摸清情况、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的调研思路,通过召开6次座谈会,发放200份调查问卷、走访286名党员群众、咨询专家学者、外出参观学习等系列调研活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一份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找准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通过开展调查研究,着力实现“四个新突破”:即在苗木花卉协会功能上实现新突破,赋予协会信息收集发布、市场预测、对外联络、对内沟通、协调价格、引进人才、技术服务等诸多功能,形成稳固的“协会+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体系。在建设苗木花卉示范园上实现新突破,建成苗木花卉精品园、科普示范园和标准示范园,加快推行设施栽培,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实行工厂化育苗、科学化管理,品牌化经营,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在技术支撑上实现新突破,建立高标准的苗木花卉质量标准和检验检疫体系,聘请专家教授作技术顾问,适时举办各类生产经营技术培训,降低技术风险。在打造景观农业上实现新突破,倾力打造生态休闲景观,开辟苗木花卉休闲观光旅游精品线路,提高苗木花卉综合效益。
(三)推进思想解放,凝聚科学发展共识
为了在全村广大党员群众中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凝聚科学发展共识,村党委制定了解放思想讨论活动方案,确定了“坚持解放思想、推动**又好又快发展”讨论主题,以“四破四立”为讨论主线,采取座谈交流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在党支部、党委会、党员大会等不同层面进行4场次解放思想讨论。讨论时,村干部都带头做主题发言,加强引导。讨论立足本村的发展历史过程,总结经验教训;立足本村的发展现状,查找与先发地区存在的差距;立足差距,分析原因,提出赶超对策;立足本村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查找村党委和村干部自身存在的在思想和工作作风、工作纪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明确整改目标,公示落实整改方案,修改和新立5条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使村两委进一步理清了全村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大胆提出“中国苗木花卉之乡、江淮休闲胜地、安徽农村典范”的发展目标,增强了全村党员群众的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和超越意识,形成了调整结构、抢占先机、赢取主动、乘势而上的发展共识。
(四)深刻分析检查,寻求科学发展良策
村党委以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为中心环节,围绕本村的学习实践活动主题,采取会前“大征集”广泛征求意见、会上“大聚焦”博采众家之长、会后“大手笔”撰写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的三“大”方法,深入开展分析检查工作。通过深刻分析检查,确立了“六个围绕”的工作举措。围绕特色抓品牌。坚持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着力打造“**”苗木花卉的“金子”招牌,扩大“**”苗木花卉占全国的份额,将**村建成真正的“中国苗木之乡”。围绕生态抓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旅游规划,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位,真正把**建设成合肥的后花园和“江淮休闲胜地”。围绕民生抓基础。继续加强道路、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真正把**建设成“安徽农村典范”。围绕农民抓培训。大力开展村民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村民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和谐抓保障。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村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围绕发展抓党建。强化党员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村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联系服务群众,巩固科学发展成果
**村党委始终把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满意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得到实惠。一是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了村信息站和省市县气象局、科技厅星火网、安徽农网进行无缝对接,并配备专职信息员,及时捕捉、发布产业信息,帮助群众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二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邀请安农大、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为群众举办4场苗木花卉种植技术和市场营销方面知识的专题培训。三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6公里“组组通”砂石路,解决群众苗木运输难;完成沟渠硬化17公里,改善水利条件。四是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在中心村修建地下排水系统,安装环保太阳能路灯,增添垃圾桶,方便群众生活,美化村容村貌;扩建村卫生站,增设医疗器械,方便群众看病。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村苗木花卉产业得到明显增长,XX年全村新租土地3600亩从事苗木生产,发展新品种12种,培植各类苗木近2亿株,种植面积达1.66万亩,预计全年销售额可突破5亿元。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投资50万元建设了宣湾源绿色长廊,配合老母鸡集团公司搞好老母鸡家园二期工程建设,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村级老龄公寓等民生工程建成。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2万元大关。作为全省两个先进典型之一,我村学习实践活动被中央活动办编入《全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典型经验材料汇编》一书。
三、主要特点
一是立足村情办活动。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做大做强苗木花卉产业、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展,符合村情实际。
二是依靠群众办活动。学习实践活动全面贯彻群众路线,以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第一标准,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了群众关心、群众支持的民心工程。
三是创新载体办活动。学习实践活动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以灵活多样、体现基层特点的实践载体来推动,通过开展“我为**开展献一计”、苗农大户苗木技术培训、中青年创业培训等活动,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
第五篇:物价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物价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物价局作为县政府主管价格工作的行政执法部门,承担着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为全县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他们结合区情实际,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富民强区,加快发展”的工作目标,切实转变行政执法理念,彻底改变过去“一管、二查、三处罚”的工作方法和运作模式,真正树立行政执法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为全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为基层价格部门,其工作职能应该主要定位在当好裁判,搞好服务上,要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这个主题,发挥好我们的职能作用,真正做到安民生、保改革、促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价格服务环境。
一、深刻理解基层价格工作职能作用
要发挥好基层价格工作职能作用,首先我们要真正弄清楚“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的涵义。所谓“定规则”就是抓管理,包括研究制定各种价格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各项价格政策,制定各种价格、服务收费的行为规范。所谓“当裁判”就是对价格违法行为案件依法做出处理的决定,是对市场价格行为依法实施监督,是物价部门具有价格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所谓“搞服务”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了价格事业从事的工作,就是借助于一定的工作平台,开展的面向政府、经营者、消费者的一系列价格服务活动,包括成本调查、成本监审、价格监测、信息咨询、价格认证等工作。
应该说,“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当裁判”以“定规则”为前提,“定规则”以“当裁判”为保障,“定规则、当裁判”都是以“搞服务”为目的。“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是解决新时期价格工作目的的关键,是价格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必然选择。当前,在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定价的范围和内容愈来愈少,物价部门开展价格宏观管理的职能作用是有限的。与此同时,各种价格违法行为,如价格欺诈、价格垄断、低价倾销、无序竞争等,使企业和社会深受其害,在基层的表现更加直接、更加突出,社会各方面对加强价格执法的要求十分迫切,价格监督检查的任务愈来愈重。作为基层物价部门,既存在价格管理上的“越位”问题,又存在价格服务上的“缺位”问题。如果还把工作职能停留在定调价管理上,不仅在当前不合时宜,着眼长远也站不住脚。长期下去,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极不利于机构和队伍的稳定。所以,只有通过“定规则”来强化自身的职能;通过“当裁判”来赢得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支持;通过“搞服务”来稳固物价部门的地位和权威,才能为稳定机构和队伍、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创造条件。
当然,“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在各级物价部门之间各有侧重。一般来说,国家和省级物价部门“定规则”的任务重,而基层物价部门更侧重于“当裁判、搞服务”的任务。因此,作为基层物价部门,就要做到在转变职能中完善职能,在发挥职能中巩固职能。当前,武清正处于聚集优势、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委提出了“提升大环境、加快大开发、达到高水平”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路网工程建设、新城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服务力度,积极创新,不断推动价格工作上水平,服务全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深化“当裁判,搞服务”职能作用
基层物价部门对于国家各项价格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面向农民清费治乱减负的重要职责,价格工作职能定位在了“当裁判、搞服务”上,那么如何当好裁判、搞好服务,这是我们基层物价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当好裁判。“当裁判”是对价格主管部门行政执法主体地位的描述,其本质是赋予了价格主管部门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经济警察”的角色。“当裁判”,也就是要开展价格监督检查、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对违反价格法规政策的价格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总的来说,监督检查是管理价格的主要内容,也是“当裁判”的重要任务。曾有人形象地比喻说,价格检查与管理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应该说,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因为价格监督检查是维护价格政策严肃性、规范价格秩序、提升物价部门地位与形象的直接有效手段。尽管这个手段目前还不是十分完善,但离开这个手段,就使价格管理失去了有效抓手。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认真、严肃、客观、公正地执法。在执法中,除坚持法律法规规定的一些工作原则外,还应该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科学治价,把握监管规律;二是要坚持民主治价,加大公众参与;三是要坚持依法治价,规范执法行为;四是要坚持综合治价,注重事前防范。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价格监督检查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二)搞好服务。价格工作搞服务的本质,就是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这里既有为价格决策服务的内部职责,也有为当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服务的公共职能。作为基层价格主管部门,应该从强化价格形势分析、成本监审、成本调查、价格监测、咨询服务、价格认证等方面加强和改进。一是要强化价格形势分析工作。这是直接为党委、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基础工作。二是要强化价格调查研究工作。价格调查研究工作是深化价格改革、强化价格监管、拓展价格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开展价格工作中,我们要切实加强对价格调查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紧抓价格热点、难点问题如“三农”问题、教育收费、物业收费管理以及价格诚信活动、药价和市场价格监管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不断改进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
三、充分发挥基层价格职能作用,努力开创物价工作新局面
新的形势赋予了基层物价部门重要的职责,我们在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和维护群众利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价格工作在保护群众利益、协调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区委和政府的重视。因此,我们的价格工作要顺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在依法行政、依法治价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提出的“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变管理为服务、变监督为服务,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好“当裁判、搞服务”的职能作用,真正为企业的经营者、为广大消费者服好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服务,努力开创物价工作新局面,力求在工作中实现新的突破。
(一)、清理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认真做好收费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治理乱收费,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的服务环境。首先加强对全区所有收费单位、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对照上级的收费文件,逐项核对、清理和审核,该取消的取消;其次加强对收费许可证的管理,要求各收费单位必须亮证收费。同时加大对各收费单位收费人员的管理,搞好学习培训工作,提高收费人员的内部监督作用。
(二)、转变价格监督职能,寓价格执法于服务之中,深化价格服务理念。在开展价格监督检查中,真正树立起监督就是服务,寓价格执法于服务之中的价格工作新理念。首先在检查方式上由过去单一的督查转变为督查与服务并举,由事后检查处罚转变为事前宣传指导。同时着手开展价格公共服务工作,把“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开拓价格工作新领域,推动我们的价格服务进社区、进农户、进学校、进商场、进医院,从而把价格工作做得更细、更深入,为广大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规范农村市场的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职能。根据区委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加大涉农价费政策的监管力度,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积极缓解农村“读书难、看病难、建房难”等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经济秩序正常运行,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我们认真开展好以下价格工作:一是全面实行价格和收费的“阳光工程”,对全区741个行政自然村的涉农收费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分层次公示涉农价格政策,使价格政策准确、及时得到公示,让群众交“明白费”。二是充分发挥农村价格监督网络作用,落实价格监督员的专兼职人员。三是开展好各种涉农价费专项检查,坚决查处涉农乱收费行为。按照市物价局安排,认真开展教育收费、医疗收费、农村电价、涉农价格专项检查,有效治理农村教育乱收费,严格规范农村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秩序。四是深入开展价格诚信活动,全局推行农村市场明码标价制度。尤其是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要求经营者在醒目位置进行明码标价,收到货签对位、标示醒目,促使经营公平竞争,透明交易。基层价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我们作为基层价格部门,要适应形势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不断推动价格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