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才是硬道
辩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更重要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更重要。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大趋势,一个国家想要在各个反面得到保障,必须要发展,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发展,政治同样也要发展,太在意求稳定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稳定固然重要,但试问发展不好又谈什么稳定呢?我们都知道犹太人被誉为最具智慧的的民族,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在发展中求稳定!有这么句话,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才智在浙江人的脑袋里,浙江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口碑?因为他们求发展!改革开放前浙江的经济如何,现在又如何,这大家有目共睹!浙江人求发展是被穷逼出来的,但现在反倒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全国50强企业中浙江企业占20多家,这不是在稳定中得来的,而是在发展中得来的!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节能环保型社会,为什么以前不提现在提?就是因为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意识到不走这条路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稳定!试问老祖宗如果不求发展而求稳定,那我们现在的生活会这么多姿多彩吗?所以只有在发展中求稳定才能得到真正的稳定!因此,发展是稳定的前提!也是稳定的保证,稳定的基础!有这么句话,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才智在浙江人的脑袋里,浙江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口碑?因为他们求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发展示方向,稳定是前提。以发展的眼光认识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发展的思路解决新矛盾、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了,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特别是能抑制战争的爆发,这是显而易见的。就比如说朝韩问题,韩国是不敢打的,因为韩国经济发达,打仗绝对要付出比朝鲜多得多的代价。朝鲜最有打得欲望,反正国家穷得这样了,打仗破坏点也就是那了,说白了,就是破罐子破摔。
而战争之后,就有一段和平期,和平期,没有内乱,无天灾人祸,应该说这样的社会就是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期,应该抓住这一时期,进行经济发展。现代的社会处于和平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只有发展了才能社会稳定,比如我国的几个**地区,如西藏、新疆都是由于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远,自身的经济落后,所以经常发生一些不大不小的**。
所以综上,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更重要。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国际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发展是我们党生命之所在,发展是我们国家民富国强之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关键字:发展历史进步
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十年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一 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至今仍为各国史学家所称道。但是从18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时势,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而当清朝统治者沾沾自喜于“康乾盛世”的余辉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被甩在了后面。于是,这个衰落了的封建帝国,沦为侵略的对象。在西方列强坚船利
炮大举进攻面前,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使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长期陷于灾难的深渊。历史就这样无情地上演了一曲被马克思称为“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回忆和沉痛教训!
在血的教训面前,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他们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虽历尽艰辛但始终无法使旧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仅仅经过短短的五六年,新中国就在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但后来,由于一度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工作重心,使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脑这些20多年前许多人闻所未闻的电器产品,现在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较宽敞的住房,个人拥有汽车等昂贵商品已经屡见不鲜。社会主义的中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二 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1发展的问题
展望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从国际看,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最终要靠发展。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看,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也要靠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已经接近13亿,社会就业和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发展了,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才会游刃有余;“蛋糕”做大了,许多事情就好办了。
总而言之,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2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历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邓小平指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江泽民同志也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联系世界政治格局和当前国际形势,要充分看到我国已经奠定的发展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善抓机遇,抢抓机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
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我们讲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发展。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三之所以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第二篇: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发展不是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发展不是道理
―――― 用三维目标培养青年教师
紫阳县高桥中学校长:张高润
发展是一种积极的、进步的、向上的趋势。学校发展是指办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上升,师生成长进步。而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很多,且错综复杂,其中教师政治业务素质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是众多矛盾的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需要从三维目标着手。
一、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校本教研的课题之一
这里所说的青年教师主要是指教龄不足五年,年龄在30岁以下的教师,他们是学校的生力军,但因为他们刚走上教学岗位不久,教学经验不很丰富,对新课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还非常有限,容易用自已的主观判断来衡量自己的教学行为而背离课改理念,所以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校本教研的课题之一就势成必然,组织他们学习课改理论、理念、听公开课、上汇报课、说课、磨课、评课、写教学反思,拜师学艺就成为我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用三维目标培养青年教师
不少青年教师热血澎湃,激情很高,很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很想上好每一节课,但是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好教师,怎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却很迷茫,为此,学校明确提出“用三维目标”的要求来培养教师,即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下功夫培养。
在知识方面的培养 :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底蕴,深度熟悉、掌握教材及教材体系的全部内容,每人手中必须有高中整套所教课程的教材,用两年时间做完所教课程的教辅资料,用一年时间重温所学专业的大学课程,从改革意图、课程设置、教法学法中疏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做到厚积薄发。每学年学校组织一次教师知识储备测试。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活水。
在技能培养上,教师的技能表现在对课标、教材理解的程度和对学生基础、兴趣、意志品质了解的程度,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学法的指导,自我超越的能力。在教师的技能培养上学校要求分层培养,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是站稳讲台,主要方法就是磨课,即先听成熟教师的公开课,再上汇报课,再评课,再上汇报课,如此反复进行。对中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就是站好讲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好青年教师,升华教学经验的积累,加强教学研究,对他们的培养方式主要是创造条件外出学习培训,加强与兄弟学校同学科的交流。发挥出中年教师传、帮、接、带的桥梁作用。使其能将外面好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我校的教学实践形成有机整合,一方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也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鲜活教材。使其能在相互学习和探讨中迅速成长、成熟。
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求全体教师加强课堂组织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精讲多练,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讨论、思考和总结。严禁课堂满堂灌,严禁
只图课堂热闹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的简单提问,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在课堂引导上下功夫,在情景设计例证精选上下功夫。切忌穿新鞋走老路,切忌用带旧教材的经验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注重学生特长的发现、发挥、发展。课堂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一节课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任何一节课,不管教者付出了多少艰辛努力,不管自己认为设计多么完美,如果没有考虑主体对象,不被学生接受,那么,这注定是一节失败的课。往往新教师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有火热的教学激情,但辛勤的劳动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以致受到委屈,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还没有找到由知识向能力转换的路径。有此看来,“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是多么的不容忽视。
在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首先是加强师德教育,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关心爱护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教育是党的一项事业,是事关国家兴衰、社会进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学生发展与自由的一项事业。其次,是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也就选择了清贫与奉献,要能经受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的金钱诱惑,克服功利思想,踏踏实实教书,专心致志育人,牢骚、抱怨、消极不但与事无补,反而会影响到自已的专业成长,社会家长的否定与反感,同事朋友的疏离,从而背离了做为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再次,教师要自我认识自己,准确定位,只有自
己对工作充满了饱满的激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才能把这种美好的品行播撒给学生,才能把这种和谐的氛围传递给同事,进而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和睦的人际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对学生、对他人、对学校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从而才能珍惜和抓住学校提供的每一次培训机会。利用好了每次机会。积极参与,就会在无形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一味埋怨,过于急躁,唯我独尊,把学校给大家提供的学习交流平台不当一回事,把学校派出学习的机会当成休息消遣,把学校的各项制度看成是限制教师的手段,始终认为自己为集体奉献得多,而学校给予的回报太少,用灰暗的眼光审视别人,对待集体,不仅会制约自己专业发展,进而会影响良好人品的形成,不仅对自己、对别人、对学校没有好处,当别人有所作为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人生,留下的将是一片空白和遗憾,因此,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有了过硬的三维目标基础和深厚的修养,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慌乱和迷茫,面对任何教学环境都能游刃有余,处惊不变,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在教学中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培养,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进步和学校发展。最终才能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受学校尊重的贤才。
由此可见,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社会进步的关健,是科学的发展,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发展;对学校发展不研究学校管理、学生基础,教师素质,不以人为本,而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味的下硬指标就是蛮干,就如空中建楼阁,只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如果教师不积极主动,不能与学校的发展要求辩证结合,就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发展要抓主要矛盾,要按规律办事,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将内因与外因辩证统一,以三维目标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避免盲目蛮干的硬发展。学校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曙光。
二○○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三篇: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来看,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
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即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可以说发展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号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然会越来越大。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是保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要把发展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有利于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发展,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发展,有利于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作到长治久安,;发展,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发展,有利于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归根到底,彻底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取得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才是硬道理。
硬发展没道理
上世纪90年代初,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这一经典论断一经传播,就很快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中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直到今天,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要看到,在如何理解和实践“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理论论断上,有些地方和部门是有偏颇的。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搞硬发展。在他们看来,只要经济能快速发展,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无论环境条件是否许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无论群众满意与否,都是正确的有道理的。这种硬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而且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更令人遗憾的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以后,仍有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坚持硬发展,背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也必然影响当前复杂形势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当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硬发展为何没有道理?
其一是误解甚至歪曲了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本意。小平同志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的观点,但他所讲的“发展”决不是没有条件、没有选择的。在他关于发展的重要论述中,有很多体现科学发展的思想。比如要统筹好沿海与内地、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要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要搞好调整,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又比较快的发展速度;要讲效益,讲质量等等。显然,硬发展与小平这些思想和要求格格不入,因而是没有道
理的。至于有些人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中引申出“硬发展有道理”,只能说不是逻辑上的无知,就是一种诡辩。
其二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要义的确是发展,但千万别忘了后面三句话,这就是“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试想,假如一味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不惜牺牲资源环境,假如总是走粗放型发展方式之路、发展质量和效益低下,假如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其他各方面建设,假如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群众健康安危,这能说是以人为本吗?能说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吗?能说是符合统筹兼顾的要求吗?显然不能。既然硬发展违背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就无道理可言。
其三是被实践证明行不通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搞硬发展所带来的苦果,可以说是触目惊心、令人痛心。集中表现在耕地森林减少,水土大量流失,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食品安全堪忧,生产事故频发,不仅影响当下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也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发展,绝对不是长远发展、安全发展和和谐发展,自然不会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如此,其理又在何处?
一些地区和单位热衷于硬发展以至在新形势下仍不思转变,既有认识上的误区,更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当然也有体制机制的因素,而这些恰恰正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真可谓春风及时来,好雨知时节。学习实践活动要达到中央提出的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目标要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转变“硬发展有道理”的思想观念,解决“不顾一切硬发展”的思路问题,真正把认识和实践引导到、转变到科学发展上来。这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形势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第四篇:发展才是硬道理(模版)
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极为重要的命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都种论之中。那么,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重要命题呢?
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特点和脉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难以集中心思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发展问题或者说经济问题是核心。邓小平把发展问题同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联系起来,指出第一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中国加快发展起来,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可见,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的新纪元。但是,社会主义仅仅是共产主义的低级形态,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人们正是通过今天的社会主义去憧憬明天的共产主义。如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迟迟得不到发挥,不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而目会使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产生怀疑。因此,要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获得充分发挥,用事实来教育人说服人。只有更快地发展自己,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心眼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是在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落后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矛盾十分复杂,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在经济上获得了极打的发展,60年代后,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抓住了战后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带来的发展机遇,果断的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起飞。而我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握住这次历史机遇。从70年代末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带集体,抓住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力时机,果断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使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迹,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邓小平对形势的分析从来就是运用二分法,既看到严峻的挑战,也看到发展的机遇;既看到不利的困难,也看到有利的时机。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再次反复强调要利用机遇,把握机遇,不可错过机遇,以实现发展。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五篇:浅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
浅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摘要: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十年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所在,发展是我们国家民富国强之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关键词:发展经济建设党执政兴国
一、历史经验的总结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至今仍为各国史学家所称道。但是从18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时势,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而当清朝统治者沾沾自喜于“康乾盛世”的余辉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被甩在了后面。于是,这个衰落了的封建帝国,沦为侵略的对象。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大举进攻面前,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使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长期陷于灾难的深渊。历史就这样无情地上演了一曲被马克思称为“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回忆和沉痛教训!
在血的教训面前,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他们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虽历尽艰辛但始终无法使旧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后来,由于一度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工作重心,使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
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来看,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
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即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可以说发展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号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然会越来越大。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是保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要把发展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还不平衡,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还不能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1]
加快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前两个目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希望,部分人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们希望国家保持经济的发展,以便为他们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开放及深化、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下岗人数增多,乡镇企业景气指数下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慢,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增加投资、加快发展、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国之所以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最根本的是因为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仅物质利益矛盾和问题直接根源于经济的相对贫穷,其他问题和矛盾也同社会
物质财富不充裕息息相关。发展中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从长远来看我们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从当前来看,只有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才有利于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才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总而言之,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三、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展望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从国际看,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最终要靠发展。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看,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也要靠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
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五、可持续发展更是极其重要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在所有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再没有比“贫穷污染”更为严重的问题了。一针见血,指出了国际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酷现实,也从而划清了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两类不同的环境问题。因此,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紧迫要务是发展,为人民提供一个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建设高潮,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国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不仅13亿人民满意,也得到国际社会一片赞誉之声。中国发展实践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是战胜“贫穷污染”最有力的武器。
在基本战胜“贫穷污染”之后,我国早已跨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我们充分肯定30年来经济上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环境问题早已从发展不足的问题演变成发展不当的问题。面临快速发展中形成的严峻环境形势,我们应当作深刻的反思,重经济,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再也不能走下去了,希冀通过经济发展来自动治愈环境问题的想法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现在已经到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环境与发展长期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时候了,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是硬道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环保事业推动起来,确保环保规划的如期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为了摆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关键性和根本性措施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党中央和国务院多年前就对这种转变作出了决策部署。但是,实施力度不够,转变速度过于缓慢。如果说前些年对转变发展模式往往从经济角度考虑,似乎可以慢慢来,那末今天不同了,我国已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从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这是一项极其繁重、又必须实现的承诺,靠一般的节能减排是很难完成的,必须从经济“转型”
上找出路。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敢于制度创新,淘汰落后产能,积极采用新技术,“转型”是可以推动起来的。迟疑徘徊,困难重重;改革创新,海阔天空。
[4]
在发展方针政策方面,国家正积极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环境管理措施上,近年来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措施,颇见成效,是一项政策创新,说明政府实行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管理是大有作为的。应该将这种做法坚持下去,不断扩大充实控制指标,并且将监督和考核办法严格一点,强化环境管理的措施就可以成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突破口。政府对这种改革应更坚定、步伐更大一些。
六、历史不会忘记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是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世纪伟人之
一。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留给中国人民乃到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七个字可谓字字千钧,每每想起都会让人激动不已。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92年1月29日,南巡途中的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随后“发展才是硬道理”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事实上这句话不但成为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而且,也因为它的深刻和朴素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信念。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所以,经过建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靠发展;我们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要靠发展。现在世界各国竞争激烈,都在发展,形势逼人,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跟不上世界脚步。
因此,不断重复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可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
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许多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困难,我们只有让硬道理真正“硬”起来,通过加快发展积累更为雄厚的实力,才能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才能进一步增强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才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守“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动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
[2]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啥能家喻户晓?》 2009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3]《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交锋》凌志军
[4]《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曲格平2011年3月9日 《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