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养学生的“发现”意思。

时间:2019-05-13 03:2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培养学生的“发现”意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培养学生的“发现”意思。》。

第一篇:3.培养学生的“发现”意思。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思,激发创新精神

零下舞度

就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过程而言,要想培养其创新精神,应从培养学生的发

现问题意识入手。从心理学上说,创新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

根源在于个人与周围事物的矛盾,当矛盾存在时,问题也就出现了。学生一旦对

所发现的问题倾注兴趣,就会产生精神动力,进而激励他们有所创新。当一个学

生具备了良好的问题意思,便会通过自己的双眼去发现,运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去创造,其创造精神也就随之萌芽,滋长。科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提出了“苹

果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而往下落”的问题,从而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定律等等。

不胜枚举的实例说明,只有对现象敢于提出为什么,才能有所发现。我们在教学

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

1.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发现”意思。

我们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可以出示几道问题:

(1)修一条路,甲队要20天完成,乙队要30天完成。甲队的工效是(),乙队的功效是()。

(2)一条路长600米,甲队每天修30米,乙队每天修20米,两队合修,多少天修完?

(3)修一条路长600米,甲队20天修完,乙队3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

天修完?

(4)一条路,甲队20天修完,乙队 3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修完?

有了(1)的铺垫,(2)的启示,学生很快发现(3),(4)的思路,这样,在新

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助于学生利用就只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从

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发现意思得到提高。

2.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借助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有助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如在进行圆

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分组操作,使学生在知道

长方形面积公式 的基础上,发现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

圆的半径而面 积不变,从而求出圆的面积。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方

法,打破陈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明确自己的任务,摆正教师的主导作用

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现

意思,有效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创新意识。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习惯

如何培养善于发现和思考的习惯? 客观方面

“教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人的成长不外乎是在生活中和学校的学习,因此,从教学方面和生活方面来考虑

一、在教学中

1、要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实际上,任何学科中,适当的合理的问题都是被需要,以便提高同学们的思考能力,相反的,不当的问题会大大挫伤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学习留下阴影;

2、适当引导,交给学生思考的策略,老师的任务不是帮学生们思考,而是交给他们方法,如何去思考,去学习,梳理问题的脉络,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就可以有系统的、理性的方法思考问题;

3、提供时间,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杜绝满堂灌。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出现问题之后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应该让同学们形成自己的思路之后再与老师的思路对比,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更利于同学们形成严谨的思考体系,客观地纠正自己的思维漏洞;

4、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作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幻想。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性,鼓励他们勇于向权威挑战,提出怀疑,促其勤于思考,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管教师会不会回答,都要保护他们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积极性,要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勤于思考的勇气和精神,所以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对权威不盲目崇拜,有独立思考,自辟蹊径,不断开拓的勇气,才会有创新。

5、教师鼓励学生多思。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勤思、善思的习惯。学生在学习时擦出的思想火花,要大加表扬,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激发创新思维。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教是为了不教,就是指不仅要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且要会学,即掌握思考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使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结论的教学,而且是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

二、在生活中

俗话道: “ 处处留心皆学问,慧眼岂不识真金? ” 发明大王爱迪生成功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就在于他勤于思考,对日常所见所闻都展开思考。比如,大树怎样生长,做面包放发酵粉为什么冒气泡等。他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些奇妙的想法。对这些想法,他都进行思考、探索,所以他成了最 “ 多产 ” 的发明家。这些都告诉人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引起思考。在那些天天被人碰到却又熟视无睹的普遍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失为一种发明创造。、“ 旧事新看 ” 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箴言。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对这些东西人们向来毫不在意,更谈不上去思考生疑,殊不知,这种想当然的态度使大多数人白白失去了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新眼光去看待凡人小事,要打破常规的禁锢,从平凡之中见新奇。对学生的新发现、新感受,哪怕只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也要表扬鼓励,学生们往往会获得令人惊喜的收获。、养成遇事多问的习惯。看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不管它是初次接触的,还是司空见惯的,都不妨问一下 “ 为什么 ”,刨根究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养成 “ 每事问 ” 的习惯。教师鼓励学生遇事多思多问,渐渐的学生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新的意义。

3、创造机会见识形形色色的社会,并经常给孩子灌输社会的奇闻异谈以及大自然宇宙的奥妙,激发孩子对于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例如多带孩子去博物馆、动物园、野外等,见得多了未必就会想得多,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积极引导孩子思考,创设情景和问题;

社会生活生动丰富,日新月异,是创造之源。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身边的社会 “ 万花筒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善于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学会思考。

主观方面来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哈佛大学的纸张了,据说哈佛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张纸,为的就是便于同学们有什么思考和发现方便即使记录,这个不仅说明了思考的瞬时性,同时也说明思考的结果必须及时记录下来,不然也是徒劳的!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偶然的发现中,积极思考问题,才获得了现在令人瞩目的成就,青霉素的制造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可见生活中自主的思考是很重要的。

首先,多看多听。每个人身边都有丰富多采的生活内容,只要我们多看多听,就会获得许许多多的见闻和感受.多看,就是要经常看,有时间就看,仔细地看,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认认真真地看.多听,就是经常听,有时间就听,听广播,听大自然的声音,听别人的见闻,意见.通过这样的多看,多听,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其次,多想多问.多想,指多分析,多联想.多问,指多向别人请教,多向别人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对多听,多看的内容有更深入地,更准确地认识.

再次,多记多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耳闻目睹的事和不同的感受,我们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身边的事,眼前的景,见过的物及时的记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能力就会提高,写作素材就会丰富起来.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莫过于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对自己的思考成果的价值予以客观的评定,能高效地过滤到自己最有用的思考,不必一直拘泥于无谓的思考中。

如何培养及时巩固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做好课后习题、阅览相关教辅和教材、网上浏览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等等,那么要锻炼学生养成及时巩固复习的习惯,也应当从老师方面入手。

1、教师方面:应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这样,即使没有强制的要求,学生都会自行在课后复习巩固相关知识,这也是养成及时巩固最本质,保质期最长同时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方法;另外,课后及时巩固相对于不及时甚至不巩固的有着明显的优势,针对明确学习重要性的学生来说,可以采取实验对比法,比较及时巩固和不及时巩固的利弊,促使同学们及时巩固;当然,下下策便是强制性地要求同学们课后巩固,为了避免同学们的抵制情绪和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可以精选课后习题,选择代表性针对性强的题目;另外,还可以丰富课后作业的格式,不仅仅是写,还可以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也有利于及时巩固习惯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在课前采取各种形式的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例如公式的默写等也会推动学生的巩固;

2、家长方面:适当的督促作用也有利于习惯养成,但是一旦过度,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给予同学们适当的奖励,利益驱动也可以暂时促进课后巩固。

第三篇:关于培养学生

关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的几点想法

——重庆听课的心得体会

鸡公岭小学

吴敏

前几天,有幸到重庆去观摩聆听了包括许卫兵、刘延革等几位小学数学名师的课堂与学术报告,很受震撼。几位专家的很多具有指导性的教学建议、教学观点以及关于教学革新的一些想法,很值得我们去琢磨、去内化、去实践。

来自北京的名师刘延革提出的《新课标背景下“图形与几何”教学思考与建议》确实让我耳目一新。她说:“现在的‘图形与几何’课堂几乎全部把着重点放在了关于‘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上,而忽略了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及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轻视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操作能力。”她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从下面6个长方形纸板中选出5个,拼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学生会选,正确率是95%。但是接下来“要求测量出相关数据,并列式计算出这个纸盒的容积(纸板厚度忽略不计)”,整个北京地区的正确率只有58%。这是因为,孩子虽然找到了5个纸板,但不明白它们的位置关系,更找不出这个纸盒的长、宽、高,也就算不出它的容积了。所以,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最“核心”的,最有“教育价值”内容。那如何发展的学生的空间观念呢?结合刘老师的报告,我也有几点想法想一起来分享。

一、引导观察,获得感性经验,形成空间观念。

1、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几何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图形与几何的问题,教学中应为学生选择和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为形成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位置”时,课前可以把礼物放在某个同学的抽屉里,用第几行第几列或用“数对”说出来,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天天见,当然是非常熟悉的,教师还可以设立这样的有趣的游戏:指定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在课室的哪个位置:“我的好朋友在(6,3),他乐于助人,猜猜他是谁?”再由坐在(6,3)这个位置的同学接龙继续进行。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用数对可以确定教室里每个同学的位置。从而让学生初步获得感性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2、多媒体提供观察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为“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在现实生活中没法提供观察的机会时,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推导公式时,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成一个接近的长方形,如果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的话,学生还可以动手去分一分,拼一拼。但要拼出来更接近长方形的话,平均分的份数就要越多,要平均分成64份、128份„„这种情况在实际的动手操作是难以完成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突破了现实的局限,将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分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既较好地解决了“曲变直”的认识过程,把求圆的面积转化成求长方形的面积,又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还顺利地渗透了极限思想。

多媒体并非用得越多就越好,不能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如果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多媒体,多媒体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

二、加强操作体验,形成空间表象,获得空间观念。

有些老师觉得课堂上让学生操作,一是太浪费时间;二是秩序太乱,不好调控;三是受到学具的限制。所以能省则省了,索性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但在教学“图形与几何”这部份内容时,动手操作是学生形成空间表象,获得空间观念的最好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想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现实空间、图形的形象,能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使学生能进一步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但要强调动手操作活动不能“作秀”,流于形式。

例如,在构建《体积和体积单位》空间概念时,可以同样的通过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的办法。建立“体积”概念时,可以通过实验体会。在装满水的瓶子里,放入一块石头后,水会溢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得出物体占有空间,让学生摸一摸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所占空间大?从而得出体积的概念,初步获得空间观念。

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如设计制作长方体的盒子,制作圆柱体的罐头盒等。这要求学生对于各种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有一个很清晰的表象。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图形的表象,这些操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三、沟通内在联系,突出比较,巩固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的概念比较多,容易混淆,势必影响到空间观念的培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把看似相同的知识区别出来,把看似不同的知识沟通起来,提高概念的清晰度与区分度,弄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网络,巩固空间观念。如在学完体积单位后,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作比较。从线---面---体的一个重现,加深认识。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思想与方法。在学习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以长方形的面积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图形之间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数学方法,通过“平移”、“旋转”或者“化曲为直”的方法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各自的面积。通过联系和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图形之间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脑海里构建起比较完整的空间知识网络,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加强想象,延伸和发展空间观念。

一味拘泥于“动手操作”,仅仅依赖“动手操作”来帮助建立图形的空间观念是不够的,试想一下,一旦学生没有了动手操作的材料及动手操作的可能性的时候,解决图形与几何方面的内容不就要茫然失措了吗?在动手操作后要适当地加强学生的想象比划。想象比划更多的是一种操作后对已有表象的再现和回忆,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又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六年级下册教学圆柱和圆锥时,出现了一道新课标新增的题目: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这种题目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观念才行。学生要想真正地理解、掌握并得出结论,凭空想象,乱加猜测是不行的,每次都要动手操作也是不现实的。我在教学时采用操作——观察——想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准备好这些形状的小旗。上课时分小组进行操作,让学生旋转小棒一周,仔细观察并想象小旗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形状。还要求学生进一步交流以下问题:用的什么图形、绕哪条边旋转、形成了怎样的立体图形?各平面图形边的长度与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的关系。到这里是需要学生有很丰富的想象能力才能理解的。因此,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要持之以恒。

五、重视生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应还原于社会生活。空间想象必须依赖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之后,再进行的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表面积时,设计一些做纸盒的活动,做纸盒怎样才用料合理节省,在解决粉刷课室的墙壁时,要考虑粉刷几个面,还要扣除门窗的面积。要贴瓷砖,要考虑到要贴多高。又如在学习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有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运用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但这些问题不是统一要求三个面的总面积的。如计算做一个圆柱体油筒要用多少铁皮时,则应求三个面的总面积;但计算粉刷圆柱体蓄水池要多少水泥时,则应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的总面积;计算圆柱体食品盒上商标纸的面积、烟囱的面积或压路机压出的面时,则只需求侧面积就行了。

在进行“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有关几何知识的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重形体的求面积或体积的公式,轻过程与方法的倾向,空间观念的培养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以前的观念没有转变。二是在实际教学中,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有具体的指标,操作性强,更容易考察。《标准》指出要把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与探索活动结合起来。我们不能仅着眼于学生认识一些图形和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还应致力于如何采用合理的、有实效的教学策略,切实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促进教师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方面多下苦功。因此在考察中改变方法和方式。如:加上口述操作的考察,在试卷知识的考察换种形式,侧重于重现过程。如:在考察圆柱的体积时,可以这样考:求圆柱的体积。学生必须要理解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长方体的高是圆柱的高才可以解题。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仍然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上,教师应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后,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和性质,加强空间现象,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夏季云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211300

摘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开放性、广延性、自主性为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可行性,结合实际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1.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依据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通过知识与经验并存的主体性探究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以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和施瓦布的探究教学思想为重要支撑。应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并推测出各种答案,创设特定的问题的解答,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捍卫自己的观点,提出论据和论证,对争论和证明作总结,最后得出共同的结论。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学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发展他们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这是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前提。

1.2.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问题性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显现方式上的特点,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1.3.研究性学习课程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包办性,即教师代替学生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的讲解、演示代替了学生的表达与练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内容的点拔与研究结果的评价上,在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分离的,学生可以离开教师独立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真正主体,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是保证这种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②研究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自己的思考来确定;③研究过程的进行由学生决定;④合作对象由学生自己选择,自由组合;⑤研究报告由学生自行撰写。

二、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及学生实际,研究性学习呈现出三大特色。

2.1.高淳的乡土特色。

如:高淳螃触业的调查研究、高淳方言的研究、高淳老街文化的研究、高淳个体水运业的研究(中华水运第一村)、保圣寺塔及碑林文化的研究等。

2.2.贴近学生生活的特色

如:中小学生压岁钱去向的研究、中学生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学生课外读书研究、中学生与父母矛盾与分析等。

2.3.关爱自然的特色。

如:拯救生命的源泉——关于高淳水质污染的研究

干电池的污染研究、城市垃圾的回收研究等。

一个科学合理的选题确定后,对今后学生由操作兴趣转变为探索兴趣及可持续研究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问题能力。

3.1.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心理障碍是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培养方法是:当学生问“问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份,要充分肯定,对不合理的成份要用积极的态度进行指正。对问题指正时要尽量让学生相互讨论。

其次要给学生有足够的问“问题”的空间,不能对问题草草了场就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间充分争论,尽量让学生有讨论问题的体验,使他们在讨论中不断修正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事实上在争论中又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

再次,要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的示范,教师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示范性地题问,再引导学生模仿创造性地提问,学生对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讨论更加激烈,而且兴趣始终不减。

3.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一切的科学态度

一、加强科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兴趣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否定了影响物理学发展的这一错误现象,更重要的他敢于对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信以为真的理论敢于怀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1.联系实际引发质疑

联系实际引发质疑就是通过分析,比较某种观点看法和已知事实现象或新的实验事实是否矛盾,从而提出质疑。例如人类对电子模型建立的逐步完善。

2.逻辑推理产生质疑

揭示观点间的逻辑困难。矛盾是进行质疑的又一途径。伽利略运用科学推理否定了亚里多德的重的物体下落快的错误论断。

3.追因求果进行质疑

鼓励学生要有“钉子”精神,对什么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有循根究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科学精神。甚至可以开展“钉子”比尖的问问题比赛。

4.逆向思考提出质疑

它是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例如海王星的发现及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就是很好的事例。

3.3.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提问

观察一般是指研究在自然情境之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的方法。现代的观察借助科学设备使观察时间和空间大为拓展。常见的观察方法有:①顺序观察法;②特征观察法;③对比观察法;④全面观察法;⑤抽样观察法(时间抽样法,场面抽样法,阶段抽样法)观察现象时,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的方面全面观察,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引导用不同方法叙述问题。学生在真正深入观察后,将会发现始料未及的许多问题,发现问题后,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学生适时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课题的选择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特长来确定,兴趣浓厚,学习过程中很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又由于它和基础文化课不一样,它没有一个模式,没有同一个标准,因而只要认真研究的同学都会有收获、有成果。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不仅有知识的积累,更有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适时适度评价有利

于激励学生,激发学习的欲望,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去认真对待每一位可爱的同学。

3.5.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浓浓师生情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考方法。当学生的思维结果正确或有创新时,必须适时表扬与肯定,当学生的思维结果是错误的时候,要能容忍学生,并鼓励大胆再思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了土壤。

参考书目:《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王升主编

第五篇:低年级语文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策略研究

浅谈低年级语文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

文山市第三小学

陈文锐

探究发现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中的一个方面,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为教师就应在教学中讲究策略,讲究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

一、观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发现

要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首先要改变多问多讲的教学手段,要变老师的问为学生的问,变老师的讲为学生的讲,观察发现是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如在教学《加部首认一认》这一集中识字课时,由于相类似的课型已出现过,教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首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熟字”请学生观察后问:“从这两组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马上看出本课的生字是在熟字上加上部首后得来的,教师自然而然在学生的观察发现中揭示课题,从而也揭示本课的识字特点。继而教师继续让学生读一读两组字,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读、思中发现生字与熟字,有的音节、声调完全相同,有的音同调不同,通过“读、思”学生又掌握了本课生字的读音。在本教学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探究发现

学和行是有机联系的,学了必须要想,想了就要行。作为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的理解,但靠讲、读并不被他们容易接受,有时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感,但如果让他们动手做一做,或亲自体验表演就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欲望,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识字4》我自己画了一幅图以及制作了一些小动物的贴图,让学生自己来放一放,摆一摆,然后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小组见也有了争议,通过动手操作,既降低了词语的理解难度,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读议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书是要靠学生去读懂,而不能靠老师讲懂。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主要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但光读不仪,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如:教《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第一步:读。让学生以懒狮子的身份读一读,说说懒狮子的心理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读,有的说:“懒狮子想他的爸爸妈妈是森林中的大王,凭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的很好,才不用去吃苦头”,有的说:“懒狮子太骄傲自大,以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林中大王,自己就了不起没人敢欺负”……….。

第二步:找。找一找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懒狮子的想法。第三步:议。你们认为懒狮子的想法对吗? 第三步:读。抓住关键,有感情的朗读。

本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朗读,自己谈观点,自己评议,学生在读、找、议中进行探究,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体,引导探究。

四、培养好习惯,指导学生探究发现

(一)、加强预习指导

在具体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加强预习指导是学生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低年级学生来说,我们认为可设计下面的预习步骤。

1、读

(1)通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读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了解训练要点。(3)看课文插图,领会插图含义,以便图文结合,理解文章内涵

2、划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指导时一定要培养学生 边读边画的良好习惯。如用序号分好小节,用“

”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用“

”划出疑难的问题等等。

3、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可让学生将高质量的 “思”与“疑”提出与其他同学研讨,这其实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得到培养。

(二)、课前收集资料

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在许多知识点的学习上都必须补充相关的资料,课前收集资料,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去探究。

如:教《兰兰过桥》一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桥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学生们有的从电脑中下载、有的照桥的照片、有的拿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扮演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探索者的角色,而且在实践中体验收获知识的乐趣。教学中再有意识的将这些信息贯穿于课堂,又能使学生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到知识共享的快乐。

五、尊重学生,把广阔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自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想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看学生的探 究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自由探索的思维空间是否广阔。为此,一个“懒”老师之所以会造就出一批会自主探究知识的勤学生,好学生。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到凡是学生自己会学,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让学生成为真正探究活动的主角。

下载3.培养学生的“发现”意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3.培养学生的“发现”意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孩子发现美的能力

    培养孩子发现美的能力 如何让孩子具有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北京市第九十六中学校长石庆萍表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家庭......

    浅谈共青团员的发现与培养

    浅谈共青团员的发现与培养共青团,全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

    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特长

    大部分的怙恃都但愿本人家的小孩,从小就快活爱好进修。明智的怙恃擅长创造孩子的最好才干,并有针对性地造就,尽可能发掘出孩子的潜能。那么,若何创造和造就孩子的拿手呢? 1、快......

    意思意思

    小王给他们局长送礼: 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王:“没什么意思,就是意思意思”。 局长:“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小王:“小意思,小意思”。 局长:“你这人真有意思”! 小王:“其实也没......

    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

    读《学生给我颁奖了》心得体会 看完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牵着手来到这个世界的小天使,上帝都赋予了他们不同的能力,也许不是每个天使都那么完美,但他们都有自己......

    发现学生的美好

    发现学生的美好 —读管建刚《不做教书匠》有感雷虹玲 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我来到了温暖的渔中。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渔中注重培养我们青年教师,让我们参加很多活动,从中锻炼自己......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之我见内容摘要: 如何搞好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有所获呢?新课改理念要求,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要用系统论思想作指导,不论再搞“......

    如何培养学生节奏感

    如何培养学生节奏感 如何培养学生节奏感 一、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 听觉 艺术 ,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