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
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
乡政府副乡长张莉
根据我乡深入开展第三批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在做好自身学习的同时,还指导冯碑村党支部全体党员开展好学习活动。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我边学边调研,采取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民。通过调研活动,我把如何发展冯碑村的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该村真正走上富裕、文明的道路作为首要任务,并查找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采取更为轻松有效的措施,促进本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冯碑村的基本情况
冯碑村位于隆德县凤岭乡政府的中心地带,是乡政府驻地,桃沙公路贯穿其境内,距离县城15公里,交通便捷,群众出行方便。
全村下辖8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1673人,其中少数民族7人,占人口比例的0。4%,耕地4936亩,其中水浇地921亩。主要种植以小麦、蚕豆、马铃薯、胡麻为主。近年来,村委会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大力发展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养牛、养羊等畜牧业,加大退耕还林草工程;培养了一批经济带头人,带动全村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党建、促经济,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让党员中的致富能人、产业带头人、群众中的贴心人发挥“领头雁”作用。
2、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为了加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大力营造党建工作氛围,乡、村领导班子今年修建了该村标准化的党员活动室,有力地解决了党员活动无场所的难题,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3、重视发挥党群共富联合体的作用。进一步调整思路,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创建致富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党组织为核心,以致富能手为骨干,以带动群众共同富裕为目标,组建党群共富联合体。该村成立了地膜玉米种植、劳务输出、交通运输产业等党群共富联合体。积极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为他们提供了脱贫致富的信息和技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4、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根据本村土地分布情况,按照“玉米下川、秋粮作物上山”的种植模式,继续加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养殖业、培育养殖大户,带动小户及全村的养殖业的发展,让群众走致富路。
5、夯实劳务,抓好“铁杆庄稼”
发展劳务产业是我乡一直以来的重点工作,劳务是该村的支柱产业。今年,全村输出劳务3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近20余万元。为了把这个庄稼培养好,我们将继续夯实劳务基础,让“庄稼”收到好的效益。
6、培育和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利用沙塘、凤岭集市的便利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该村小商户、商贩发展餐饮、商贸、贩运、加工制造、运输等行业,多渠道增收,造就一批善经营、懂技术、脑子活、办法多的新型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7、利用冯碑村有力的地理位置和优势交通,抓好招商引资,建设新农村。
在本村境内的道路两旁,对公路沿线的树木进行了涂红刷白,绿化了村容村貌;对河道和街道垃圾也进行了治理和清除,还乡政府驻地一片干净的空间,让这些软设施和硬设施共同为招商引资、繁荣本乡村经济提供坚强的客观条件。
第二篇: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民。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地处湖南省会长沙近郊的望城县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主旋律,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2003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8元,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平现金收入3339.2元,同比增加476元,增长16.6%,是我县近十年来增幅最快的一年。望城农民收入的增长得益于农业发展的五种转变。一是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粮猪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特色种养业蓬勃发展,“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和“长沙百里特种水产养殖走廊”已在望城初具雏形。二是农业组织形式实现了由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全县形成了面积达30余万亩的四大农业结构调整板块,建成了优质无公害水稻、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养殖、奶牛养殖和生态休闲等五大基地,并通过“企业加基地带农户”模式打通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三是农业产业格局实现了由原料产品型向加工增值型转变。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18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4家,千万元以上的13家。四是农业投入模式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近三年,全县共引进农业项目72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10.8亿元,到位资金5.3亿元,同时农民收入已形成了以非农业收入为主体的平稳发展态势。五是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式经营向生态效益型转变。着力推进生态农业、退田还水、退耕还林三大工程,到目前,共创办了沼气生态能源示范村41个,退田还水14000亩,退耕还林10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8%,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透过望城农业五种转变的背后,综观我县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加大建设投入,在夯实基础中寻找增量。投入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望城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大投入求得大产出。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走经营水利之路,组建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堤防的加固拉直,获得一批滩头空坪的土地回报,仅今年就能以此融资5000万元。启动日元贷款4000万元投资城市防洪工程。投资10多亿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库、山塘险段的综合治理,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系上了“安全带”。二是加强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我们把全面提升和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来抓,近三年投资13亿元,新修改造公路58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县好路率居湖南省之首。同时,全面开展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调整产业结构,在凸显特色中实现增效。望城县紧邻省会长沙,湘江穿境而过,并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近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打造城郊型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趋利避害,做活“水”字文章。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着力打造湘江沿岸以万亩闸蟹、万亩珍珠、万亩鳜鱼养殖为主的长沙市“百里优质水产养殖走廊”,在发展“避灾农业”中培育望城特色产业。二是扬长避短,做优“城”字文章。围绕城市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时鲜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应运而生,农家乐、度假山庄、垂钓基地等休闲农业项目比比皆是,开辟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提升经营水平,在加工转化中达到增值。我们进一步整合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湖南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的各种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加基地连市场带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增强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做强龙头企业。采取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龙头企业的办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旺旺食品、沐林早餐、派派乳品、华越食品、黄金园粉丝等一批知名企业和
品牌。二是做大基地规模。以光明派派、庆湘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完善产业链,连片发展奶牛养殖和蔬菜种植,全县形成10多个千亩以上的配套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做活市场营销。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驻长沙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和销售窗口,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的尽快销售变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在扩大转移中提高增幅。在鼓励农民“当好农民”,做足增收文章的同时,我们更多的鼓励农民“不当农民”,加快农民非农化,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制定并落实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吸引外出老板回乡创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了“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技术回馈、爱心回报”的热(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潮;对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实行“用工自主、管理归口”的用工机制,促进劳动力就业,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千方百计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今年5月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长沙(上海)劳务输出洽谈会,签订用工岗位2.83万个,创出了望城劳工输出“职业培训、订单输出、跟踪服务”的新特色,上海飞利浦公司、苏州信越聚合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纷纷来望城招聘劳工。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并协助用工单位抓好日常管理,定期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走访,及时解决拖欠工资、劳保医疗等方面的权益纠纷,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贯彻文件精神,在落实政策中求得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政策推动释放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激发农民自主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深入宣传政策。今年以来,成立了指导宣讲一号文件工作的领导机构,组织“千名干部下农村”和“千名干部结对扶贫”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农业税在2003年基础上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直补,对粮种实行补贴。据统计,“一降两补”政策使农民今年每亩得到的实惠就有50多元。同时依法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让农民从改革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结合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不断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1、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农业基础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大县来讲,农业始终是农村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防止那种把工农对立起来的观点,防止那种抛开工业谈农业的倾向。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找准一二产业的结合点,工业依托农业,着眼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工业,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多元并举,塑造复合型产业。
2、正确处理农民增收与增智的关系。治穷应先治愚,增收必先增智。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素养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任何失去以农民内在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为依托的措施,都不能长期奏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要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构建网络化乡村“农产品信息大市场”,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教兴农创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3、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挖潜与外部发展的关系。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牵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积极地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发展非农
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劳务市场,注重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地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农业和工业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4、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5、正确处理农田利用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础,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目的不是要限制土地的产出效益,而是要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党的一贯政策。国家提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是允许随意改变耕地的用途,而是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因此,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尽可能地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消耗,同时又要正确引导和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集约经营,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调研报告》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
第三篇: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民。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地处湖南省会长沙近郊的望城县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主旋律,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2003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8元,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平现金收入3339.2元,同比增加476元,增长16.6%,是我县近十年来增幅最快的一年。望城农民收入的增长得益于农业发展的五种转变。一是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粮猪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特色种养业蓬勃发展,“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和“长沙百里特种水产养殖走廊”已在望城初具雏形。二是农业组织形式实现了由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全县形成了面积达30余万亩的四大农业结构调整板块,建成了优质无公害水稻、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养殖、奶牛养殖和生态休闲等五大基地,并通过“企业加基地带农户”模式打通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三是农业产业格局实现了由原料产品型向加工增值型转变。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18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4家,千万元以上的13家。四是农业投入模式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近三年,全县共引进农业项目72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10.8亿元,到位资金5.3亿元,同时农民收入已形成了以非农业收入为主体的平稳发展态势。五是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式经营向生态效益型转变。着力推进生态农业、退田还水、退耕还林三大工程,到目前,共创办了沼气生态能源示范村41个,退田还水14000亩,退耕还林10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8%,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透过望城农业五种转变的背后,综观我县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加大建设投入,在夯实基础中寻找增量。投入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望城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大投入求得大产出。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走经营水利之路,组建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堤防的加固拉直,获得一批滩头空坪的土地回报,仅今年就能以此融资5000万元。启动日元贷款4000万元投资城市防洪工程。投资10多亿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库、山塘险段的综合治理,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系上了“安全带”。二是加强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我们把全面提升和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来抓,近三年投资13亿元,新修改造公路58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县好路率居湖南省之首。同时,全面开展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调整产业结构,在凸显特色中实现增效。望城县紧邻省会长沙,湘江穿境而过,并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近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打造城郊型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趋利避害,做活“水”字文章。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着力打造湘江沿岸以万亩闸蟹、万亩珍珠、万亩鳜鱼养殖为主的长沙市“百里优质水产养殖走廊”,在发展“避灾农业”中培育望城特色产业。二是扬长避短,做优“城”字文章。围绕城市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时鲜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应运而生,农家乐、度假山庄、垂钓基地等休闲农业项目比比皆是,开辟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提升经营水平,在加工转化中达到增值。我们进一步整合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湖南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的各种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加基地连市场带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增强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做强龙头企业。采取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龙头企业的办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旺旺食品、沐林早餐、派派乳品、华越食品、黄金园粉丝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二是做大基地规模。以光明派派、庆湘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完善产业链,连片发展奶牛养殖和蔬菜种植,全县形成10多个千亩以上的配套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做活市场营销。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驻长沙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和销售窗口,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的尽快销售变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在扩大转移中提高增幅。在鼓励农民“当好农民”,做足增收文章的同时,我们更多的鼓励农民“不当农民”,加快农民非农化,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制定并落实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吸引外出老板回乡创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了“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技术回馈、爱心回报”的热潮;对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实行“用工自主、管理归口”的用工机制,促进劳动力就业,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千方百计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今年5月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长沙(上海)劳务输出洽谈会,签订用工岗位2.83万个,创出了望城劳工输出“职业培训、订单输出、跟踪服务”的新特色,上海飞利浦公司、苏州信越聚合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纷纷来望城招聘劳工。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并协助用工单位抓好日常管理,定期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走访,及时解决拖欠工资、劳保医疗等方面的权益纠纷,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贯彻文件精神,在落实政策中求得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政策推动释放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激发农民自主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深入宣传政策。今年以来,成立了指导宣讲一号文件工作的领导机构,组织“千名干部下农村”和“千名干部结对扶贫”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农业税在2003年基础上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直补,对粮种实行补贴。据统计,“一降两补”政策使农民今年每亩得到的实惠就有50多元。同时依法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让农民从改革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结合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不断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1、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农业基础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大县来讲,农业始终是农村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防止那种把工农对立起来的观点,防止那种抛开工业谈农业的倾向。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找准一二产业的结合点,工业依托农业,着眼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工业,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多元并举,塑造复合型产业。
2、正确处理农民增收与增智的关系。治穷应先治愚,增收必先增智。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素养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任何失去以农民内在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为依托的措施,都不能长期奏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要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构建网络化乡村“农产品信息大市场”,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教兴农创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3、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挖潜与外部发展的关系。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牵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积极地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劳务市场,注重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地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农业和工业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4、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5、正确处理农田利用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础,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目的不是要限制土地的产出效益,而是要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党的一贯政策。国家提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是允许随意改变耕地的用途,而是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因此,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尽可能地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消耗,同时又要正确引导和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集约经营,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第四篇: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
透过望城农业五种转变的背后,综观我县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加大建设投入,在夯实基础中寻找增量。投入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望城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大投入求得大产出。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走经营水利之路,组建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堤防的加固拉直,获得一批滩头空坪的土地回报,仅今年就能以此融资5000万元。启动日元贷款4000万元投资城市防洪工程。投资10多亿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库、山塘险段的综合治理,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系上了“安全带”。二是加强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我们把全面提升和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来抓,近三年投资13亿元,新修改造公路58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县好路率居湖南省之首。同时,全面开展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调整产业结构,在凸显特色中实现增效。望城县紧邻省会长沙,湘江穿境而过,并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近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打造城郊型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趋利避害,做活“水”字/article/dangtuan/“ target=”_blank">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要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构建网络化乡村“农产品信息大市场”,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教兴农创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3、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挖潜与外部发展的关系。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牵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积极地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劳务市场,注重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地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农业和工业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4、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5、正确处理农田利用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础,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目的不是要限制土地的产出效益,而是要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党的一贯政策。国家提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是允许随意改变耕地的用途,而是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因此,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尽可能地
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消耗,同时又要正确引导和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集约经营,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作者系中共湖南省望城县委书记)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五篇: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
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指标解释,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其计算方法是: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外亲友支出。
从全市情况看,我镇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位居中游,近几年来,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是徘徊不前,2000年是3123元,2001年是3120元,2002年是3261元,2003年是3250元,2004年是3326元。从总收入的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占31,家庭经营收入占64。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45,第二产业收入占44,第三产业收入占11。几年来,农民总收入的结构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即: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占很小的比例。而种植业由于中间消耗较大,种植的品种又以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投入高、产出低,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是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波动。此外,由于受企业改制、加入WTO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自身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客观上影响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因素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增殖能力欠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我镇缺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农民出售的只是最原始的初级产品,缺乏精细加工产品,使得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相脱离,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形成的高额利润不能向农业回流,形成了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这一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增加农民收入将很困难。
2、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市场与农户相脱节。表现在:一方面是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不畅,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经多层中间环节流通后最终到达农民手中,价位过高,加大生产成本,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是农产品销售环节不畅,常常是丰收之后出现卖难,形成高产达不到高效益的状况。长此以往,势必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对农民增收十分不利。
3、农产品价格下跌,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当前,农产品供过于求,但从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看,远远未达到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农产品的过剩,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由于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持续回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降,质优价廉的国外农产品涌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将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农民的增收。
4、乡镇企业不景气,经济效益下滑,吸纳能力下降,农民在乡镇企业中的就业机会减少。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农民不得不重新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从而导致乡镇企业支撑农民增收的力度也逐渐减弱,并逐渐丧失。
5、城镇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近年来,企业大量减员分流。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机会骤减,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也有相当一部分被下岗职工所取代,加上受自身文化素质及技能因素的制约,农民进城增收的门路越来越窄,再加上一些城镇采取某些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措施,加上农村小城镇建设进展不快,这些因素都将使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困难,使农民的企业劳动报酬收入增幅急剧下降。
6、对农业的投资不足以及农业科技含量小,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不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受生产经营规模小,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制约,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资严重不足,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抗灾防灾能力也逐渐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使农民增收无力。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目前,我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突出表现为:一是文盲半文盲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95;二是农村科技文化落后。由于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农业的收成对天时地利的依赖性强,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十分薄弱,并且农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同时,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变化规律,对种养品种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价格波动,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负效应或微效应后,便心灰意冷,感到增收无门。
8、广大干部认识不到位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重视,广大村委会、村民小组干部由于前几年政府竭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实施指导性措施,少部分群众一时不能理解,干部在宣传上深度不够,加之干部是民主选举产生,怕得罪群众,致使群众抵触情绪大,干部不敢轻易尝试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整体性认识。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面积上的加加减减在数量增减上做文章,忽视了质和量的内在关系。还有一些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怕担风险,不敢主动引导群众进行结构调整。
9、农民积极主动性差,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从整体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当温饱问题解决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心理已有满足感,人为只要有田地种,不挨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行。对政府采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被动地相应,商品意识差,由于近几年粮食价格太低,种什么心里没有底,还是种粮食风险小,因而对农产品结构调整存有余悸,因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0、市场信息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效益。由于xxx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农民在产业结构中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盲目生产,造成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依靠地方市场廉价出售。如xxx93年建成120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的商品梨基地,近几年来先后进入盛果期,因缺乏市场信息,商品由个体商贩以每公斤05-0.8元的低价收购外运,本地市场价格在水果上镇盛期甚至比批量外销还低,农民收入微薄,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不高,缺乏有效市场机制,近年来虽然镇政府引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不少,如浅水藕、甜脆萝卜、甜脆玉米、密本南瓜等,由于受农民积极性及难以实现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上无竞争力,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商贩与农民之间只是简单的购销关系,镇内无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有的与农民签订了购销合同,但约束力不强,市场一旦发生变化,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也不能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有保障的经济收入。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要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具有优势的农户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劣势的农户重新定位,或是出租土地,或与优势农民联营,或是加入产业经营,还可以进城经商打工。这样就可以增加农民增收的机会。
2、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主渠道作用。当前对千家万户增收有直接帮助的,就是搞活流通。应根据我镇几大生产基地的特点,建立专业批发市场,提高知名度,形成市场—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格局,并创造条件,争取建成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加大对重点农用生产资料调控的限价力度,防止价格过高。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从而弱化市场风险,达到增收的目的。
3、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面对新的形势,应立足本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小麦、玉米、大豆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但花生、芝麻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40至50,要改善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其次要注意发展园艺产品,或那些不宜于用机械规模化生产的蔬菜业、花卉业以及水果、食用菌等。猪肉、牛肉、羊内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低50至80不等,入世有利于畜牧业迅速发展出口和扩大出口,应借助于WTO之势,加速我镇畜牧饲养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我镇水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采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4、兴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国际、国内的需求,兴建一批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深度开发,生产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名、特、优、稀的拳头产品和加工制品,创出“名牌”,占领市场,达到全面增收的目的。
5、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发展。乡镇企业是20多年来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同时,乡镇企业还间接增加农民收入,支援农业生产,增加了农业收入。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农民的增收及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通过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调整乡镇企业的生产结构与组织结构,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等途径,改造和发展乡镇企业,并从融资、人才交流、信息交流、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为乡镇企业获得较好收入创造条件。
6、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收入水平上,减轻农民负担就等于增加农民可支配的收入。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从实现农村小康,保证大局稳定的高度出发,坚决制止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7、要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我镇农民收入60以上来自农业经营收入,保持农产品稳定的增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为此,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旱涝保收。
8、要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优化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积极发挥农业技校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推广科技种田知识。向农民讲解WTO的有关规则以及世界贸易的知识。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9、农业潜力分析,xx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14.8摄氏度,适宜农作物生长,坝区中部的八街河自南向北流去,水源丰富,灌溉条件好。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有:蔬菜、桃、梨、苹果、板栗、浅水藕、茭瓜、茨菇、玉米等。近年来,镇政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引导群众生产的农产品向商品化发展,2000年农业粮经种植结构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超过2:8。烤烟种植面积几年来稳定在12100亩,产值达1500万元;2003年蔬菜种植450亩,年产蔬菜可达3500吨以上;水生蔬菜(茨菇茭瓜、浅水藕)种植7116亩,年产水生蔬菜近万吨,产值突破1000万元;完成商品梨基地高换面积达12689.7亩,主要以红梨为主,市场前景较好,可发展成为八街支柱产业之一,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大。
10、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根本原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农产品的品种质量结构、农业的区域布局、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由主要追求产量转到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由自给自足、自求平衡转向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调整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开辟新的来源。根据xxx城镇总体规划,八
街将成为重要水源林保护区和绿色产业发展区,这就决定了八街的非公有制经济将向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二、三产业方向发展。由此政府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建好一个集镇,带动一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发展思路,今后我镇将向发展和巩固一万亩烤烟;一万亩优质商品梨基地;一万亩水生蔬菜;一万亩短、平、快经济作物的“四个一万”方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在,八街大葱、洋姜、卤腐、金葵油、浅水藕等绿色环保食品已经认证并注册商标,八街成为昆明市农业局的无公害浅水藕和优质梨生产基地,为扩大生产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1、积极推进八街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出路。通过推进八街小城镇建设,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把引导私营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繁荣小城镇经济。xxx历届党委、政府以超前的眼光看待“小城镇大战略”的问题,把建设现代园林生态集镇列入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以实施。目前,八街集镇建成区0.62平方公里,形成3米至30米不等的12条街道网,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1176人,比1995年的640人增加183,个体工商户435户,比1995年增加135。集镇外来经商户128户,实现个体工商税收89万元。逢4、8为街天,参加市场交易人数达20000余人,年交易额2100万元。集镇市场兴旺繁荣,辐射面东、南至晋宁县,西至易门县,北至昆明、呈贡,集镇经济吸引力日趋强大,驻镇各级部门29家,工商、地税、法庭统管一六街、八街、鸣矣河3乡镇。2003年安宁二中建成,在校教职工、服务人员达1500人。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部门齐全,现已发展为安宁市南部重镇,为地区社会稳定、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安宁市除安宁市区外最大的经济中心。八街集镇第二次修编实施后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将形成以东区为主的公路沿线经济地带和以西区为主的三产业发展区,形成八街富余劳动力资源安置最理想的集聚中心。
12、以小城镇为载体,全面开辟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农村市场存在庞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只有建立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使这种潜在变为现实。立足于八街农业特色和产业结构的优势,在集镇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按照“稳粮调优、依靠科技、规模发展”的方针,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发传统名、特、优产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强化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来促进农村市场的建立;推进集镇的市场软件建设,构建完备的市场中介网络,把封闭和分散的农村市场与外界大市场连接起来;利用本地的乡土特色,把农村的生产要素配置纳入市场化管理轨道,建立集镇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向广大农村区域的投入,在集镇上进一步开发二、三产业,增加集镇二、三产业的比重和产业凝集力,并把它与农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改变农村领域商品生产与流通脱节的现象,突破集镇流通环节,激活农村农产品市场体系,由政府农科部门牵头,建立统一的产、购、(加工)、销等服务机制,进而完善集镇市场体系,以增强农村市场开拓的动力。
13、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的减轻,意味着农民实际收入的增加。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民的负担标准,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制度上规范集体与农民之间的管理方式,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真正把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到实处。
1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我国现在总体上投资过热,而需求水平较低,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民消费难以启动,而目前有很多的农民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何谈启动消费体系,保正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减少农民的心理顾虑。目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该倾向农村,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低收入保
障基金,而不是把资金投入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重复建设,资源的浪费。而且政府还应该开展集资医疗保障制度,并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补贴乡镇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村看病难的普遍现象。我镇于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程,共有6073户20386人参加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年平均报销医疗补助约40万元,使农村农民部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切实的救助,为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总之,实现农村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否真正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才能为本世纪初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