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靠林业增加农民收入情况的调研报告05

时间:2019-05-13 16:0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依靠林业增加农民收入情况的调研报告0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依靠林业增加农民收入情况的调研报告05》。

第一篇:关于依靠林业增加农民收入情况的调研报告05

关于依靠林业增加农民收入情况的调研报告05.11

一、我市林业资源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营造绿色家园”这一目标,把加快造林绿化作为迎办青岛绿色奥运、建设生态城市的重点工程,与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并推进,收到了显著成效。我市林业建设也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市有林地面积已达到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其中用材林30万亩,经济林20万亩,防护林30万亩,其他林地5万亩,全市育苗面积1.63万亩,其中50亩以上的达60余家。

二、林业产值与农民增收情况

2004年全市林业产值33315.45万元,农民依靠林业人均增收665元。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7.4368万立方米;年采伐木材13796立方米,销售收入766.3万元。干果产量27002吨,销售收入16201.2万元。

三、调研实例及分析

(一)调研实例

1、集体增收典型:发展用材林增收典型-理务关镇大亮马村,理务关镇曲家皂户村

理务关镇大亮马村现有262户,822口人,主要发展用材林。用材林面积1704亩,其中集体所有1200亩,个体承包504亩。2002—2004年分别采伐100亩,集体收入分别为34.1万元,49.08万元,31.08万元。村集体投资40万元,对村内道路1万余平方米进行了硬化,同时对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自2004年开始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农村“两工”,相当于人均减免42元。理务关镇曲家皂户村现有348户,1168口人,以发展用材林和畜牧养殖为主。用材林面积900亩,2004年采伐100亩,村集体收入35.2万元。为扩大再生产,今春村集体投资18万元,建奶牛场一处,养殖奶牛50头,平均每头奶牛增加收入0.3—0.5万元。

2、个人增收典型:林地间作增收典型-徐立华、泮介军

大村镇新乡村徐立华发展杨树用材林,并实行林牧结合实现增收。该同志承包用材林20亩,现已4年生,进行林地养鸡后,林木生长量显著增大,据调查林下养鸡的树木平均胸径达到13.7厘米,树高达到9.3米;林下不养鸡的树木平均胸径达到10.6厘米,树高达到7.1米,平均胸径增长29.2%;高生长增长31%。2003年春天开始,该同志在树林里养了两茬鸡,一共2000多只,年终总算帐纯赚1万多;2004年,又养了3茬,共6000多只,纯赚4万多。两年5茬鸡,纯赚5万多,不但实现个人增收,还起到了示范作用,在他的带动下,该镇有21户发展林地养鸡,养殖规模达到5万多只,并注册了“新香”商标,林地养鸡逐渐走向产业化。

理务关镇高家庄村泮介军承包4年生用材林80亩,2004年利用林地养鸡,年内出栏4次,共2万只,每只纯收入5元,计10万元,村集体8万元,个人收入2万元。

3、中介组织

大村镇西南庄村于2004年春注册成立了“青岛龙马经济服务中心”,入户168股,每股200元,按股金分红时确保不低于银行同期利息。该中心精心打造“龙马”牌绿色无公害产品,靠品牌开拓市场,相继成功开发了“龙马”牌山鸡蛋、苹果、板栗、小磨花生油、面粉、山野菜、精品小花生米等十多个品种,产品不仅畅销青岛地区,还远销济南、大同、连云港等大中城市。2004年青岛龙马经济服务中心销售收入达到80多万元,入会农户销售收入7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

(二)分析

在长期林业建设过程中,尤其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后,我市林业建设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其中用材林30万亩,经济林20万亩,防护林30万亩,其他林地5万亩。林产工业发展迅猛,林业深加工企业达到40多家。林木种苗、花卉盆景、森林食品等新型产业发展势

头良好,2004年,全市林业产值达33315.45万元。全市林业产业已发展成包括造林营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四根支柱并重的产业体系。林业产业也越来越被各镇政府(办、区)领导所重视,各镇政府(办、区)已将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但从全市情况来看,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林业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市林业产业仍然是以原木和林副产品经营为中心的生产格局,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经济林产品中“名特优新”品种少,加工能力弱,档次低,而作为林产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人造板工业,产量低、规模小,且多为传统产品。林产工业科技含量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产品市场开拓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存在问题

总体说来,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和投入不足是制约当前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三大因素。产业主体和市场主体差距很大,在林业产业建设中,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发调节两大职能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林业产业政策不完善。长期以来,林业一、二、三产业不能协调发展。相对而言,对林业第一产业工作力度大、投入多、政策优惠;对林业二、三产业工作力度小,投入少,缺乏政策支撑。二是产业基础薄弱。由于林产品加工企业多而散,小而全,没能形成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少,牵动力小。

三是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我市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以销售原材料为主,精深加工很少,产品转化能力弱,资源消耗量大,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是林业经营机制不活,商品化程度低。由于林权制度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森林资源市场还没真正建立起来,商品林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资产等森林资源资产仍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林业资本运营。林业经营机制不活,市场潜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吸引社会资源能力弱,林业投融资渠道狭窄。

五是林业资源管理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林业生产经营者既是林业主体,也是市场主体。当前用材林受采伐限额控制;而资源配置由市场自发调节,市场依据供求关系调节其余缺。这样,作为林业主体的林业生产经营者却不能享有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制约着商品林业的发展。

六是服务化体系不健全,林业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中介媒体作用,往往使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之间相互脱节,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经营风险。

七是宏观调控和行业监管不力。行业协会少、行业内部缺乏自律机制,造成低水平扩张,布局不合理,企业间、经营业户间竞相压价,争资源等不规范竞争日趋剧烈。

五、对策与建议

林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当前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主要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六大关系:一是林业内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使林业三大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是资源培育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培养资源是林业的出发点和根本,但绝不能忽视开发利用,只有在培育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才能稳步推进林业产业建设;三是林业管理和市场规则的关系,要科学合理地管理森林资源,即要放开搞活又要管严管好,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四是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关系,林产工业中传统产业也是林业基础产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要大力扶持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以及森林食品等新型产业,培育林业产业新的亮点;五是老企业与新上项目的关系,老企业是林业产业的基础,要巩固和提高,通过内部挖潜改造、资产重组等方式,不断增强其经营活力,同时要建设一大批规模大、技术先进、产品档次高、经济效益好的新项目,使林业产业不断升级;六是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关系,林业兼有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但林业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总体上,下一步主要通过政策调整,进一步理顺关系,激活机制,增加投入,来推动全市林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发展。

1、加强机构建设,认真做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管理工作。市林业局应成立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管理机构,确定领导、抽调专人、配备力量、明确职能,切实抓好林业产业行业管理工作。一是研究制订和落实林业产业政策;二是组织编制和实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做好林业产业建设中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到日常事务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加大对林业产业管理力度。突出政府在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政策引导、客观调控、工作协调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将政府客观调控的职能作用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2、认真组织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稳步推进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各镇政府(办、区)要以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和特色、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坚持国有、集体、私有、外资等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林业,坚持科技兴林,努力提高林业生产力和林产品科技含量为原则,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编制规划,明确林业产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认真组织实施。就全市而言,重点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人造板、林产化工等林产工业,着力解决森林资源培育和利用问题。同时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花卉苗木、森林食品和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等新型产业。努力打造产品多样、功能齐全、效益良好、体系完备的林业产业经济。

3、加强引导和调控,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一是进一步深化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强资源管理,实现我市森林资源的良性发展。二是清理整顿用材林生产大镇的经营秩序,关、停、并、转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的小型加工企业。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带动产业大发展。制定标准,组织评选,对技术进步快、规模大、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或名牌产品,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努力培养出我市一大批林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组织科技攻关,坚持产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市林产品更新换代和林业科技进步。

4、加强中介组织建设,提高林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依法促进森林资源合理流转。设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探索、研究、制定森林资源资产计算、评估方法和确认程序,培育林业生产要素市场,将商品林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资产推向市场运营。二是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联结市场和农户。让农民进入市场,产销直接见面,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三是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如木材生产、加工、板栗销售等各种专业协会,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或把企业和农户联结起来,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实行林、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形成更大范围的利益共同体,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5、加强政策扶持,保障林业产业长期稳定发展。加大对林业的金融支持,放宽林业投融资政策。继续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允许林业经营者以林木资产作抵押申请银行贷款。鼓励部分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做大做强。进一步减轻林业税负。在维持当前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林业税负,对新建加工企业在正式投产后的前三年免征所得税,后三年实行减半征收,并取消对林农和其他林业生产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继续减免林产品农业税。让林业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加快发展。

6、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广泛宣传,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扩大林业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外商在我省投资办林业。二是降低门槛,对外商投资办产业要在土地使用、税费、人才以及用水、用电等方方面面给予真正优惠政策。三是制定有利于扩大林产品出口政策,完善林产品出口促进机制,提高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立足长远,永续发展。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做好信息服务等工作。

7、实施科技“畅通”工程。去年我局积极开展了林业科技人员联系种养大户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林农的称赞,继续实施林业科技人员联系种养大户活动,实行市直科技人员、乡镇科技人员、村、林农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了上门服务制度。科技人员每月到所联系种养大户上门服务两次以上,同时将本人的办公室电话、家庭电话、手机号码告知种养大户,实行

“一线通”。二是建立了“联系卡”制度。科技人员与种养大户各持一份,登记服务的时间、指导内容和服务项目等。对林业种养大户提供全天候的技术服务,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广林业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密切党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有效提高经营效益,提升产业层次。

第二篇:发展林业增加农民收入

蒙城县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2012年4月13日)

蒙城县林业局

近年来,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县林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木材加工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我县加快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找到了新的途径。现将有关情况回报如下:

一、林木资源总体状况

㈠林木资源蓄积情况

目前,我县有林地面积55.7万亩,林木绿化率20.81%,活立木蓄积量241.20万米3,林木资源年生长量约26万米3,年采伐量约20万米3,林木资源消长趋势呈良性循环状态。

㈡林木资源年供应量

目前,全县林木资源年采伐量约20万米3,年产商品材约12万米3(按60%出材率计算),小径材、残次材约4万米3,枝丫材约4万米3。另外,林木修枝生产枝丫材约7.5万米3,林木加工过程中产生边角废料约1万米3。

㈢木材交易市场

全县有86家木材交易市场,19个乡镇(场、办事处、工业园区)1

均有分布,其中,日交易量在25米3以上的约有8家(常兴、白杨、三义、双涧、柳林、辛集各1家,岳坊2家);日交易量在15-25米3的约有10家;日交易量在5-15米3的约有15家;日交易量在5米以下的约有53家。随着木材市场的活跃,全县从事木材交易的经纪3

人及服务人员发展到近千人。

二、木材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2002年以前,我县胶合板加工业是一空白。2003年以后,我县木材加工业开始起步,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目前,全县已建成投产的木材加工企业有:年产8-10万米3中高密度纤维板厂1家(安徽全森木业);胶合板厂13家(蒙良木业、徐氏人造板厂、振发木业、源森木业、永昌木业、森源木业、双峰木业、双强木业、华良木业、佳林木业、信德木业、红金龙木业、桦林木业等);以生产自用缝纫机台板为主的纤维板厂1家(家俱二厂)。

全县建成投产的14家多层板加工企业共有31条生产线,有热压机296片,日产量1.32万张,约660米3;每年按300天生产计算,年产量396万张,约19.8万米3。就建筑模板生产来讲,其总体规模在我省淮北地区,我县已基本形成了生产基地。全县胶合板加工企业年产值约3亿元,利润约2000万元。同时可安排3000人就业。

与胶合板生产相关联的单板旋切机,目前全县有141台,其中,无卡旋切机122台,有卡旋切机19台,平均每台旋切机年加工木材约800米3,总体加工能力约为11万米3。全县板皮加工企业年产值

约1亿元,利润约1000万元。同时可安排9000人左右就业。

在调研中了解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山东临沂、江苏邳州、浙江南浔等多数板材企业产品大多销往国外市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销售市场在不断萎缩,出口受挫,以致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歇业或半停产状态。而通过对我县木材加工企业的调查发现,与去年上半年相比,我县板材企业生产和销售整体运行基本平稳,个别企业还稳中求进,如蒙良木业等。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产品均在国内销售,国外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供求关系没有影响;二是目前我省正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从集镇到农村,居民建设楼房对建筑模板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成为企业产品潜在的需求市场;三是我县企业产品多半是建筑模板,其总体规模已基本形成了生产基地,其产品在我省乃至周边省份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稳定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三、种苗花卉业快速起步

为进一步完善我县的林业产业体系,特别是针对当前需求不断扩大的林木种苗花卉市场,我县从近两年开始,集中精力,把苗木花卉业作为一项重点来抓,把过去分散零星的育苗户引导做大做强,并积极招商引资,从合肥和江苏、浙江等地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与本地嫁接,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到2011年底,全县已建成林木种苗花卉生产基地5000亩以上。如我县育苗专业户丁延奎,三十年时间内,育苗面积一直停留在20亩左右,规模太小,形不成优势,去年秋流转了漆园办事处城北村土地

1100亩,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完成苗木花卉基地建设,目前已栽植各类苗木花卉600亩,开局良好。蒙城县三义镇从浙江萧山引资,花木专业合作社已发展1000亩余,等等。不完全统计,全县年生产苗木约100万株,花卉近30万株(盆),全年林木种苗花卉业产值0.6亿元以上。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植树造林上,认识不到位、树种单

一、效益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在木材加工的环节上,存在着加工能力弱、管理水平不高、布局比较分散的问题。三是在林木资源管理上,乱砍滥伐、无证运输的现象时有发生,管理的压力在不断加大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植树造林,增加木材加工业发展后劲。植树造林与木材加工是林业产业发展的两个关键环节,要发展林业产业,首先要抓好植树造林。因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工作,引导农民统筹栽植与管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克服传统的、落后的林木栽植观念,进一步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林木的出材率及出材等级,解决林地单位面积效益偏低的问题。

二是进一步明确木材加工业发展方向。目前,我县木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大都是胶合板的低端产品—建筑模板,今后,我县木材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增加人造板材的品种,提高产品档次上来。生产多种规格的高档优质板材,如装饰板、出口模板、刨花板、细木工板、高密度纤维板等;利用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等初级加工产品,进

一步加工生产地板、家俱、工艺品等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使我们的产品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另外还要加强招商引资,把招商重点放在消耗大径材的胶合板企业上。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引进消耗大径材的胶合板加工企业,减少我县16 cm以上大径材、优质材的流失,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是适时组建木材加工业协会。通过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的双重手段进一步规范企业市场行为,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解决行业摩擦、明确行业方向,引导、鼓励企业加强联合,以做大木材加工业为目标,展开合理、有序竞争,通过协会的建立与发展,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达到规模效益。

四是全县集中建设一批苗木、花卉专业村,以培育地方特色乡土生态树种和绿化树种苗木为主,形成基地,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建设特色树种苗木花卉基地5万亩。

第三篇: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

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指标解释,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其计算方法是: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外亲友支出。

从全市情况看,我镇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位居中游,近几年来,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是徘徊不前,2000年是3123元,2001年是3120元,2002年是3261元,2003年是3250元,2004年是3326元。从总收入的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占31,家庭经营收入占64。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45,第二产业收入占44,第三产业收入占11。几年来,农民总收入的结构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即: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占很小的比例。而种植业由于中间消耗较大,种植的品种又以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投入高、产出低,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是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波动。此外,由于受企业改制、加入WTO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自身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客观上影响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因素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增殖能力欠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我镇缺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农民出售的只是最原始的初级产品,缺乏精细加工产品,使得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相脱离,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形成的高额利润不能向农业回流,形成了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这一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增加农民收入将很困难。

2、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市场与农户相脱节。表现在:一方面是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不畅,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经多层中间环节流通后最终到达农民手中,价位过高,加大生产成本,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是农产品销售环节不畅,常常是丰收之后出现卖难,形成高产达不到高效益的状况。长此以往,势必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对农民增收十分不利。

3、农产品价格下跌,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当前,农产品供过于求,但从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看,远远未达到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农产品的过剩,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由于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持续回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降,质优价廉的国外农产品涌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将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农民的增收。

4、乡镇企业不景气,经济效益下滑,吸纳能力下降,农民在乡镇企业中的就业机会减少。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农民不得不重新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从而导致乡镇企业支撑农民增收的力度也逐渐减弱,并逐渐丧失。

5、城镇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近年来,企业大量减员分流。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机会骤减,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也有相当一部分被下岗职工所取代,加上受自身文化素质及技能因素的制约,农民进城增收的门路越来越窄,再加上一些城镇采取某些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措施,加上农村小城镇建设进展不快,这些因素都将使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困难,使农民的企业劳动报酬收入增幅急剧下降。

6、对农业的投资不足以及农业科技含量小,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不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受生产经营规模小,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制约,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资严重不足,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抗灾防灾能力也逐渐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使农民增收无力。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目前,我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突出表现为:一是文盲半文盲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95;二是农村科技文化落后。由于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农业的收成对天时地利的依赖性强,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十分薄弱,并且农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同时,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变化规律,对种养品种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价格波动,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负效应或微效应后,便心灰意冷,感到增收无门。

8、广大干部认识不到位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重视,广大村委会、村民小组干部由于前几年政府竭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实施指导性措施,少部分群众一时不能理解,干部在宣传上深度不够,加之干部是民主选举产生,怕得罪群众,致使群众抵触情绪大,干部不敢轻易尝试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整体性认识。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面积上的加加减减在数量增减上做文章,忽视了质和量的内在关系。还有一些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怕担风险,不敢主动引导群众进行结构调整。

9、农民积极主动性差,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从整体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当温饱问题解决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心理已有满足感,人为只要有田地种,不挨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行。对政府采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被动地相应,商品意识差,由于近几年粮食价格太低,种什么心里没有底,还是种粮食风险小,因而对农产品结构调整存有余悸,因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0、市场信息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效益。由于xxx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农民在产业结构中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盲目生产,造成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依靠地方市场廉价出售。如xxx93年建成120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的商品梨基地,近几年来先后进入盛果期,因缺乏市场信息,商品由个体商贩以每公斤05-0.8元的低价收购外运,本地市场价格在水果上镇盛期甚至比批量外销还低,农民收入微薄,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不高,缺乏有效市场机制,近年来虽然镇政府引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不少,如浅水藕、甜脆萝卜、甜脆玉米、密本南瓜等,由于受农民积极性及难以实现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上无竞争力,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商贩与农民之间只是简单的购销关系,镇内无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有的与农民签订了购销合同,但约束力不强,市场一旦发生变化,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也不能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有保障的经济收入。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要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具有优势的农户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劣势的农户重新定位,或是出租土地,或与优势农民联营,或是加入产业经营,还可以进城经商打工。这样就可以增加农民增收的机会。

2、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主渠道作用。当前对千家万户增收有直接帮助的,就是搞活流通。应根据我镇几大生产基地的特点,建立专业批发市场,提高知名度,形成市场—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格局,并创造条件,争取建成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加大对重点农用生产资料调控的限价力度,防止价格过高。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从而弱化市场风险,达到增收的目的。

3、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面对新的形势,应立足本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小麦、玉米、大豆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但花生、芝麻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40至50,要改善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其次要注意发展园艺产品,或那些不宜于用机械规模化生产的蔬菜业、花卉业以及水果、食用菌等。猪肉、牛肉、羊内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低50至80不等,入世有利于畜牧业迅速发展出口和扩大出口,应借助于WTO之势,加速我镇畜牧饲养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我镇水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采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4、兴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国际、国内的需求,兴建一批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深度开发,生产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名、特、优、稀的拳头产品和加工制品,创出“名牌”,占领市场,达到全面增收的目的。

5、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发展。乡镇企业是20多年来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同时,乡镇企业还间接增加农民收入,支援农业生产,增加了农业收入。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农民的增收及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通过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调整乡镇企业的生产结构与组织结构,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等途径,改造和发展乡镇企业,并从融资、人才交流、信息交流、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为乡镇企业获得较好收入创造条件。

6、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收入水平上,减轻农民负担就等于增加农民可支配的收入。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从实现农村小康,保证大局稳定的高度出发,坚决制止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7、要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我镇农民收入60以上来自农业经营收入,保持农产品稳定的增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为此,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旱涝保收。

8、要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优化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积极发挥农业技校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推广科技种田知识。向农民讲解WTO的有关规则以及世界贸易的知识。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9、农业潜力分析,xx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14.8摄氏度,适宜农作物生长,坝区中部的八街河自南向北流去,水源丰富,灌溉条件好。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有:蔬菜、桃、梨、苹果、板栗、浅水藕、茭瓜、茨菇、玉米等。近年来,镇政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引导群众生产的农产品向商品化发展,2000年农业粮经种植结构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超过2:8。烤烟种植面积几年来稳定在12100亩,产值达1500万元;2003年蔬菜种植450亩,年产蔬菜可达3500吨以上;水生蔬菜(茨菇茭瓜、浅水藕)种植7116亩,年产水生蔬菜近万吨,产值突破1000万元;完成商品梨基地高换面积达12689.7亩,主要以红梨为主,市场前景较好,可发展成为八街支柱产业之一,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大。

10、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根本原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农产品的品种质量结构、农业的区域布局、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由主要追求产量转到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由自给自足、自求平衡转向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调整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开辟新的来源。根据xxx城镇总体规划,八

街将成为重要水源林保护区和绿色产业发展区,这就决定了八街的非公有制经济将向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二、三产业方向发展。由此政府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建好一个集镇,带动一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发展思路,今后我镇将向发展和巩固一万亩烤烟;一万亩优质商品梨基地;一万亩水生蔬菜;一万亩短、平、快经济作物的“四个一万”方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在,八街大葱、洋姜、卤腐、金葵油、浅水藕等绿色环保食品已经认证并注册商标,八街成为昆明市农业局的无公害浅水藕和优质梨生产基地,为扩大生产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1、积极推进八街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出路。通过推进八街小城镇建设,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把引导私营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繁荣小城镇经济。xxx历届党委、政府以超前的眼光看待“小城镇大战略”的问题,把建设现代园林生态集镇列入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以实施。目前,八街集镇建成区0.62平方公里,形成3米至30米不等的12条街道网,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1176人,比1995年的640人增加183,个体工商户435户,比1995年增加135。集镇外来经商户128户,实现个体工商税收89万元。逢4、8为街天,参加市场交易人数达20000余人,年交易额2100万元。集镇市场兴旺繁荣,辐射面东、南至晋宁县,西至易门县,北至昆明、呈贡,集镇经济吸引力日趋强大,驻镇各级部门29家,工商、地税、法庭统管一六街、八街、鸣矣河3乡镇。2003年安宁二中建成,在校教职工、服务人员达1500人。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部门齐全,现已发展为安宁市南部重镇,为地区社会稳定、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安宁市除安宁市区外最大的经济中心。八街集镇第二次修编实施后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将形成以东区为主的公路沿线经济地带和以西区为主的三产业发展区,形成八街富余劳动力资源安置最理想的集聚中心。

12、以小城镇为载体,全面开辟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农村市场存在庞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只有建立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使这种潜在变为现实。立足于八街农业特色和产业结构的优势,在集镇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按照“稳粮调优、依靠科技、规模发展”的方针,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发传统名、特、优产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强化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来促进农村市场的建立;推进集镇的市场软件建设,构建完备的市场中介网络,把封闭和分散的农村市场与外界大市场连接起来;利用本地的乡土特色,把农村的生产要素配置纳入市场化管理轨道,建立集镇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向广大农村区域的投入,在集镇上进一步开发二、三产业,增加集镇二、三产业的比重和产业凝集力,并把它与农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改变农村领域商品生产与流通脱节的现象,突破集镇流通环节,激活农村农产品市场体系,由政府农科部门牵头,建立统一的产、购、(加工)、销等服务机制,进而完善集镇市场体系,以增强农村市场开拓的动力。

13、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的减轻,意味着农民实际收入的增加。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民的负担标准,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制度上规范集体与农民之间的管理方式,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真正把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到实处。

1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我国现在总体上投资过热,而需求水平较低,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民消费难以启动,而目前有很多的农民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何谈启动消费体系,保正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减少农民的心理顾虑。目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该倾向农村,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低收入保

障基金,而不是把资金投入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重复建设,资源的浪费。而且政府还应该开展集资医疗保障制度,并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补贴乡镇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村看病难的普遍现象。我镇于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程,共有6073户20386人参加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年平均报销医疗补助约40万元,使农村农民部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切实的救助,为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总之,实现农村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否真正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才能为本世纪初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年=月==日)

是个农业县,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到 锻炼期间,把从理论上解决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作为此次到农村锻炼的主要任务之一,多次深入乡镇、深入各村民小组和部分农户家中,采取向群众了解情况和同群众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的调研,调研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对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强农民增收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农民收入稳定性的前提。从此次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称。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四)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管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我们的农民难以充分业变,就业困难很大。

(五)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农民增收如此困难?究其原因,农村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因素。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龙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植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如蕃茄、优质杂粮等,总量还很小,种植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样样多,样样少,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和农民增收的主体。特别是水产业,虽市场前景看好,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发展。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但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外,我们的农民切切实实得到的实惠较少,农村和农民状况变化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四)科技因素。科技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农民身上,我们的绝大部分农民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接受,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变;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农业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五)资金因素。首先,我县财政收入很低,财政自给率还不足=,因此,每年的支农资金非常有限,乡村两级的经济实力更为脆弱,支农尤为乏力;其次,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再者,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六)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

第五篇: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年=月==日)

++是个农业县,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到++锻炼期间,把从理论上解决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作为此次到农村锻炼的主要任务之一,多次深入乡镇、深入各村民小组和部分农户家中,采取向群众了解情况和同群众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的调研,调研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对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强农民增收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农民收入稳定性的前提。从此次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称。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四)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管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我们的农民难以充分业变,就业困难很大。

(五)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农民增收如此困难?究其原因,农村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因素。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龙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植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如蕃茄、优质杂粮等,总量还很小,种植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样样多,样样少,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和农民增收的主体。特别是水产业,虽市场前景看好,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发展。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但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外,我们的农民切切实实得到的实惠较少,农村和农民状况变化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四)科技因素。科技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农民身上,我们的绝大部分农民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接受,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变;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农业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五)资金因素。首先,我县财政收入很低,财政自给率还不足=%,因此,每年的支农资金非常有限,乡村两级的经济实力更为脆弱,支农尤为乏力;其次,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再者,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六)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在解决这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指出,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运用综合措施,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富裕的新农村。这是我们广大农民群众之所盼和之所求,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通过此次调研,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做好促进农民增收工作。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并且要把这种重视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坚决把主要精力从处理一般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当中去,多谋促进农民增收的门路和渠道,切实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力为民所使、智为民所谋。

(二)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特别是国家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要切实做到用途不变、金额不少,把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真正落到农民手中。

(三)把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转变干部作风上实现新突破。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让干部当好“三种人”。一是当好引路人。进一步强化对农民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二是当好明白人。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掌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工业基本常识,还要善于让农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三是当好带头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因此,应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为有项目的干部创造条件,出台专项政策,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

(四)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树立起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二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三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到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并且要把绝大部分的投入主要用于培训农民,用于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村民小组和贫困户。

(六)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城乡统筹是考虑和解决所有“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人多地少,要想致富,必须鼓励农民“走出去”。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广泛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技能培训,搞好农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其次是统筹城乡信贷。目前农村全部贷款所占比例很低,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称,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货币信贷政策,建立健全融资体系,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切实解决好农民发展资金极缺的实际困难问题。

(七)大力发展种养业。调研发现,蔬菜、蕃茄等之类的农产品在乡村一级还很有市场,目前上市的绝大部分是从县里批来卖的。同时,乡村一级的肉类市场也潜力很大,平均每天可出售=头猪以上。随着今后我县小水电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许多老板前来乡镇投资建厂,必将涌来一大批工人。待到那个时候,乡镇一级的蔬菜和内类市场会更加景气。因此,大力发展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促使农民在短期内实现增收的一条门路。但也要做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此,本人认为:第一,凡属沿江一带特别是乡镇附近的农户发展蔬菜种植业和养猪业为宜,在蔬菜种植方面要积极选种一些有市场、效益好的蔬菜作物;在养殖业方面要大力发展养猪业,如猪、猪仔等,并在销售渠道上要坚持走内销和外销“两条路”。第二,凡属半山腰一带的农户发展山羊和土鸡养殖业为宜,力争实现年内出栏两批以上。这是山头上的百姓实现增收的一条最直接的门路。第三,无论是沿江一带的农民,还是半山腰一带的群众,都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业增效、粮食增产。这是发展养殖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足够的饲料作物质保证,发展养殖业是无从谈起的。只有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种养业,才能实现“以地产粮,以粮养畜,以畜换钱”的良性发展格局。

(八)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是实现农民生产成本最低化、变相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举。因此,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首要的是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一是要切实解

决好农家子弟上学难的问题。供一名初中学生读书,每年得交杂费好几百元,供一名高中生读书就更难了,如此负重,我们的农民怎么富得起来。二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做到农民应保尽保。同时要严控定点医院的药价,简化药费报销手续,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农民的住院和购药费用支出。三是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坚决避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从而抵销农民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等现象的发生。

下载关于依靠林业增加农民收入情况的调研报告0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依靠林业增加农民收入情况的调研报告0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是个农业县,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到++锻炼期间,把从理论上......

    增加农民收入 文档

    浅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 内容摘要: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富裕的调研报告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富裕的调研报告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在*副主任带领下,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和农工委委员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富裕情况进行......

    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调研报告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民。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地处湖南省......

    增加农民收入情况汇报

    关于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 印台区农业局 (2010年7月2日) 一、基本情况近三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24.1%的增速,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05亿元,同比增长5.14%。全区农......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5篇范例)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年=月==日)是个农业县,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到锻炼期间,把从理......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情况报告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情况报告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情况报告2007-02-06 09:51:17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作关于......

    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

    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 乡政府副乡长张莉根据我乡深入开展第三批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认真学习,深刻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