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
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
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2)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 “印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招聘考试资料网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网 详细出处参考:http:///jiaoshi/zhaopin/
第二篇: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对教学的作用: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4、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1)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2)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高中生:(1)独立意向日趋强烈;(2)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成熟;(5)有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
第三篇: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技能的概述
技能的概述
1、定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种类: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2)心智技能:也叫能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作用:
(1)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3)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招聘考试资料网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网 详细出处参考:http:///jiaoshi/zhaopin/
第四篇: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一个主动成长的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第一个阶段,集中表现为非常需要被认可和肯定。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所以有些新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还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
方设法控制学生。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关注和认可,表现出新教师的成就欲望很强。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站稳了脚跟)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问题,而且总是关心如班级的凝聚力、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就会锁定下一个目标—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社会性需要,即应该怎样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和方式。我们认为,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摩和分析是培养和训练新教师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目前中小学非常常见的方法。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同时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训练
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我们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4、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更多招考信息请访问东营人事考试网http://dongying.offcn.com/
第五篇:湖南省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湖南省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
群体管理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
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