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复习总结

时间:2019-05-13 03:4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计算机复习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计算机复习总结》。

第一篇:计算机复习总结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1. 计算机采用的进制是二进制。

2. 微机硬件系统中最核心的部件是cpu(中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3. 内存比外存存取速度快,但断电后内存中的信息会丢失。

4. 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由8个0、1代码位组成。

5. 计算机五个基本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其中,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6. 磁盘处于写保护状态,磁盘中的数据可以读出,但不能写入和删除。

7. 微型计算机能识别并直接执行的语言是机器语言。

8. 计算机病毒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计算机程序。

9. 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途径主要是软盘和网络。

10. 1G=1024M1M=1024K1K=1024b

二、Windows操作系统

1. Windows是一个系统软件,属于单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

2. Win98中,呈灰色显示的菜单意味着该菜单当前不能用。

3. 回收站是系统在硬盘上开辟的一块空间,用来暂存从硬盘上删除的文件,回收站里的文件可以清除,也可以还原。软盘等移动磁盘没有回收站的概念。

4. 剪贴板是系统在内存中开辟的一块区域,用于临时存放数据。

5. 常用操作的快捷键:F1帮助,Ctrl+C复制,Ctrl+V粘贴,Ctrl+A全选,Alt+PrintScreen

拷贝当前屏幕窗口到剪贴板,Alt+F4关闭当前窗口。

6. Windows文件名可以有空格,但不能用:?*“<>。

7. 对文件和文件夹均可以进行新建、更名、删除、复制、移动等操作。若要对其操作,首先要选中它。可以同时选多个文件和文件夹,连续选要按住Shift键,跳选要按住Ctrl键。

8. 若将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设为“隐藏”,可以使其在窗口中不被显示。

9. 在Win98中,若某一程序长时间无响应,结束该任务,应使用的组合键是Alt+Shift

+Del。

10. Win98中,可以对系统资源进行管理的是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

11. 从Win98中卸载应用程序,应用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删除程序”。在“添加/删除

程序”的“启动盘”选项卡,可以创建启动盘。

三、Word字处理软件

1. 记事本可以生成纯文本文件,其扩展名为txt,Word文档扩展名为doc。

2. 查找/替换功能在“编辑”菜单下。

3. 在“视图”菜单下可以定制Word窗口界面,可以插入页眉和页脚。

4. 常见排版方法掌握:①字符间距;②首字下沉;③段落缩进(首行缩进和悬挂缩进);④加边框和底纹;⑤分栏。这些功能均在“格式”菜单下。

5. Word带有拼写和语法检查,文字下的红色线表示拼写错误,绿色线表示语法错误。

6. 用word绘制图形时,可以将多个形状选中并“组合”成一个对象。

7. 将图形覆盖在文字上,若不想让图形遮盖文字,可以做的工作是:将该图形的填充颜色设为“无填充颜色”。

8. Excel的主要功能是处理报表,即对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四、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

1、PowerPoint文档的扩展名是ppt。

2、定义动画是为文字、图片等设置的动态播放效果,而幻灯片切换方式是指幻灯片放映时切换幻灯片的特殊效果。

3、换页方式有“单击鼠标换页”和“每隔…时间换页”两种。

五、FrontPage网页制作

1. 站点是网页的集合,是网页存在的场所。

2. 主页(Home)是网站的第一页。

3. 在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中都有书签的概念。书签是文档或网页内部的超级链接标志。

4. 网页的背景音乐可以在“网页属性”中设置。

5. 框架可以将页面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当页面上其他内容变化时,某个窗格中内容可以保持不变。每个被分割的窗格可称为一个框架,框架的集合称为框架集,每个框架才是真正的HTML文件。

6. 常用的图像类型格式有两种:GIF格式(无损压缩,256种颜色)和JPEG格式(损耗压缩,边缘失真,压缩比大,支持1670万种颜色)。

7. FrontPage中最常用的组织版面内容的编排技术是表格。

8. 网页文件的扩展名是htm。

六、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

1. 网络的主要功能是: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

2. 若想连到Internet上,必须遵循的通信协议是TCP/IP。TCP/IP协议是Internet的基础和核心。

3. Internet上的常用应用:www.xiexiebang.com表示商业组织。

7. 新乡医学院的域名是:www.xiexiebang.compute(给变量赋值)、Count(某值是否在某变量即某列中出现)、Recode(由原变量生成新变量)、Categorize Variables(将连续性变量按要求分成等间距的几组)、Rank Case(排秩次)。

7.由原始数据生成简易频数表:

a、使用排序求出最大、最小值,计算出极差;(或使用Frequency过程直接求出极差)b、根据样本量和极差确定组段数、组距、各组段上下限;

c、使用Recode过程建立一个新变量用于记录组段号;

d、使用组段号变量对原变量进行Reports→Case Summaries...统计描述,即可得到简易频数表。附:Case Summaries...过程主要为定量资料的描述服务。用于按指定的一个或多个变量分组统计汇总。

二、常用统计图:

1.条图常用于两个或多个组某指标大小的比较。分3种:简单(单式)条图、分组(复式)条图、堆

积条图(分段条图)。

2.直方图用于观察某个变量的分布情况。若选择display normal curve复选框,则会同时做出

一条当前变量理想状况的正态分布曲线供你比较。

3.箱式图显示数据的实际分布情况。框中间粗线为中位数,方框为四分位数间距范围,上下两个

细线之间的距离是1.5四分位数间距。

4.P-P图和Q-Q图常用于直观表示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5.饼图通常用来表示数据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6.ROC 曲线一般用于比较两种诊断性试验的效果,并判断这些实验的合适的分界点。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菜单)

1.2.3.4.Frequencies过程的特色是产生频数表,分类/定量资料均适用。Descriptives过程则进行一般性的统计描述,适用于正态定量资料。Explore过程用于对数据分布状况不清时的探索性分析; Crosstabs过程则完成分类资料/等级资料的统计描述和一般的统计检验,我们常用的X 检验

也在其中完成。2

四、均数间的比较(Compare Means菜单)

该菜单集中了几个用于定量资料均数间比较的过程,要求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具体有:

1.Means过程:对需要比较的各组数据计算描述指标,进行检验前的预分析。

2.One-Samples T Test过程:进行样本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的比较。

3.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过程:进行两样本均数的比较,即两样本的t检验。

4.Paired-Samples T Test过程:进行配对资料的显著性检验,即配对t检验。

5.One-Way ANOVA过程:进行两组及多组样本均数的比较,即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还可进行

随后的两两比较。(要求各总体方差齐)[单应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注意:①Dependent应变量(需要分析的变量),Independent自变量(分组变量)。

②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适用于两分组;多于两组,要对均值进行比较的,应选用One-Way ANOVA过程;若两组之间彼此不独立,应选用Paired-Samples T Test过程;若需比较的变量明显非正态分布,应选用Nonparametric Tests中对应功能进行分析;若需比较的变量是分类变量,则应选用Crosstabs功能作交叉表进行卡方检验。

五、方差分析(General Linear Model菜单)

要求:各样本独立、正态、方差齐(即每一个单元格中的方差齐)。实际上方差齐不作要求。1.

2.3.

Univariate子菜单:两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单应变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Multivariate子菜单:多元方差分析。[多应变量的方差分析] Repeted Measures子菜单: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4. Variance Components子菜单:用于对层次数据拟合方差成份模型。

六、非参数统计分析(Nonparametric Tests菜单)

1、分布类型检验方法:亦称拟合优度检验方法。即检验样本所在总体是否服从已知的理论分布。具体包括:

Chi-square test:用卡方检验来检验二项/多项分类变量的几个取值所占百分比是否和我们期望的比例有没有统计学差异。与行×列表卡方检验区别:Chi-square test是检验分类数据样本所在总体分布(各类别所占比例)是否与已知总体分布相同,是一个单样本检验。行×列表卡方检验是比较两个分类资料样本所在的总体分布是否相同,在spss中要用crosstable菜单来完成。

Binomial Test:用于检测所给的变量是否符合二项分布,变量可以是两分类的,也可以使连续性变量,然后按你给出的分界点一分为二。

Runs Test:用于检验样本序列随机性。一般来说,如果该检验P值有统计学意义,则提示有其他变量对该变量的取值有影响,或该变量存在自相关。

1-Sample K-S Test:采用柯尔莫哥诺夫-斯米尔诺夫检验来分析变量是否符合某种分布,可以检验的分布有正态分布、均匀分布、Poission分布和指数分布。

2、分布位置检验方法:用于检验样本所在总体的分布位置/形状是否相同。具体包括: 2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s:即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分布位置的检验。

K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s:成组设计的多样本分布位置的检验,此处不提供两两比较方法。Related Samples Tests:配对设计的两样本分布位置检验。

K Related Samples Tests:配伍设计多样本分布位置检验,此处同样不提供两两比较。

实验考试重点:

1、在Word中生成目录;

2、输入保存一个数据文件。

第二篇:计算机应用复习总结

08年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复习总结1 2008-9-26 13:48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1.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

2.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3.信息和数据的关系:信息和数据是不可分离而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一方面,并非任何数据都能表示信息,信息只是认识了的数据,是数据的含义;另一方面,信息是更本质地反映事物的概念,而数据则是信息的具体表现,所以信息不随载体的性质而改变,而

数据的具体形式却取决于载体的性质。

4.管理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5.信息间的递归定义:管理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一个系统或一次处理所输出的信息,可能是另一个系统或另一次处理的原始数据;低层决策所用的信息又可以成为加工处理高一层决策所需信息的数据,这就是信息间的递归定义。

6.管理:就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对组织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

7.管理的概念有以下含义:

(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目标。

(2)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3)管理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进行的。

8.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

机整体。

9.管理系统:为了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安排、有效利用,以实现企业与其的经济效益目标,构成一个可控制的管理系统。它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管理的客体,即管理对象(生产和服务过程);二是管理的主体,即管理者和管理机构;三是联系两者的信息系统。

10.管理信息的作用:

(1)管理信息是重要的资源

(2)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3)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

(4)管理信息是系统内外联系的纽带

11.管理者管理的主要资源有: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机器资源(包括设备和能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五类。其中,前四种资源都是有形的,一般称之为物质资源;而信息资源是无形的,是由于它所描述的对象而具有价值,为此称之为概念资源。管理者

是利用概念资源来管理物质资源的。

12.物流: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流动。

13.信息反馈:是指控制物流的输入信息作用于受控对象后,把产生的结果信息(各种统计数据)在返回到输入端,并对信息再输入发生影响的过程。而上述作用于受控对象

后的结果信息称为反馈信息。

14.管理信息的特点:

(1)原始数据来源的分散性。

(2)信息资源的非消耗性。

(3)信息量大。

(4)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5)信息的发生、加工、应用,在空间、实践上的不一致性。

15.固定信息: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在各项管理任务中重复

使用,不发生质的变化。

16.流动信息:又称为作业统计信息,它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进程和实际状态的信息。

17.信息稳定系数=信息项目总数—变动数/信息项目总数

18.战略信息:供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时使用,包括系统内外、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的大量信息。

19.战术信息:供企业中级管理人员完成大量计划编制、资源分配等工作时使用。主要包括系统内部各种固定信息,历史情况与现状信息、以及部分具体的外部信息(如近期

市场需求等)。

20.业务信息:供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执行已经制定的计划,组织生产或服务活动时使用。主要包括直接与生产、业务活动有关的、反映当前情况的信息。这些信息数量很大,一般来说不需要长期保存。21.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

(1)信息的收集

(2)信息的存储

(3)信息的加工

(4)信息的传输

(5)信息的提供

22.原始信息收集:是指在信息或数据发生的当时、当地,从信息或数据所描述的实体上直接把信息或数据取出,并用某种技术手段在某种介质上记录下来。

23.二次信息收集:是指收集已记录在某种介质上,与所描述的实体在实践与空间上

已分离开的信息或数据。

24.二次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目的地选取或抽取所需信息;二

是正确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25.管理信息处理的要求:

(1)及时(2)准确(3)适用(4)经济

26.三种管理类型(战略规划、管理控制、日常业务管理)的管理活动所要求的信息的差别是:

(1)信息范围不同。

(2)信息源不同。

(3)信息概括程度不同。

(4)信息的时间性不同。

(5)信息更新间隔期不同。

(6)信息加工处理方法不同。

(7)信息使用频率不同。

27.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EDP)

(2)数据的系统处理(即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MIS)

(3)支持决策

28.MIS的特点:

(1)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

(2)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3)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29.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即可以利用一定的规则和公式来解决例行的和反复进行的、有章可循、可以“委托”给计算机处理的问题。

30.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特征:

(1)决策的目标和评价标准经常变动;

(2)支持决策的信息不能完全获得;

(3)支持决策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4)决策规则依决策者或决策环境而变化。

31.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在半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

32.DSS的特点:

(1)主要针对管理人员经常面临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2)系统主要应用数据和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研究,需要模型库的支持。

(3)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来使用。

(4)系统支持但不代替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

33.DSS的基本结构:一般由一个模型苦、一个数据库、它们的管理软件系统(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以及人-机交互系统(会话生成与管

理软件DGMS)组成。

34.群决策支持系统(GDSS):它是支持一群决策者为获得有效决策结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GDSS除了进行决策分析外,还着重于决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系统中,每个决策成员可以自己运行不同的决策模型;计算机网络完成个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公用屏幕可动态地反映各成员的决策过程,显示各种决策方案,使不同地点的决策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终端参与共同决策。通过交流、磋商、讨论,可有效地避免个体决策的片

面性和可能出现的独断专行行为。

35.专家系统(ES):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实际应用,它是使用某专业领域中专家的知识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目标是让计算机具有与该领域专业同等水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36.ES的特征:

(1)掌握丰富知识,有专家水平的专门知识与经验。

(2)有通过学习或在运行中增长和扩大知识的能力。

(3)有判断和推理的功能。

37.专家系统有两个核心组成部分:一个是存放专门知识的知识库;另一个是利用知

识库的知识实现问题求解的推理机。

38.经理信息系统(EIS):是向高层主管提供企业整体绩效信息的系统。

39.EIS特点:

(1)信息提取方便。

(2)提供关键成功因素的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

(3)自动识别例外情况。

40.EIS的目标:是以决策者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向他们提供企业整体绩效的信息;系统操作又极为简便,使他们能亲自操纵、查询所需的信息,从而支持经理做出正

确决策。

4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条件:

(1)科学的管理基础

①管理工作的程序化。

②管理业务的标准化。

③报表文件的统一化。

④数据资料的完整化和代码化。

(2)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①抓好规划。

②抓好决策。

③抓好落实。

(3)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和培训

42.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

(1)职能结构——应用最早又较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

(2)管理阶段结构

(3)层次(纵向综合)结构

(4)全面综合结构——最全面

43.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在MRPⅡ基础上,适应全球市场竞争供应链管理的需

求,对企业资源全面管理的思想。

44.ERP与MRPⅡ相比主要特点:

(1)实现面向供应链的信息集成。

(2)采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3)结合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45.商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职能可以分为六个子系统:

(1)市场销售子系统。

(2)商品订货管理子系统。

(3)商品库存子系统。

(4)财务会计子系统。

(5)商品物价信息子系统。

(6)劳动人事子系统。

46.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

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47.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

(1)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2)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

(3)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

48.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就是对企业的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得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经济绩效指标有巨大的提高。

49.业务流程: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

50.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51.虚拟企业:是指具有企业功能,但在企业体内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实体组织的企

业。

52.企业组织的虚拟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企业内部虚拟化;二是企业组织之间的虚

拟化。

53.企业内部的虚拟化:是指将企业一些传统的运作方式改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运

作,以实现企业组织的虚拟化。

54.企业组织之间的虚拟化:是指具有不同功能的多个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围绕一个核心组织,以信任和契约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结起来,形成一种临时合作

组织。

55.电子商务(EC):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即交易各方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进行信息的发布、传递、存储、统计,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纸介质信息交换

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商业交易。

56.电子商务的功能:

(1)网上广告宣传。

(2)网上咨询和贸易洽谈。

(3)网上产品订购。

(4)网上货币支付和电子银行。

(5)服务传递。

(6)意见征询。

(7)交易活动管理。

57.电子商务的特点:

(1)提供全球性商务服务。

(2)高效、快捷。

(3)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4)提高服务质量。

58.计算机:是一种用于计算的机器。即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

59.冯·诺伊曼体系结构:计算机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五个基本部分构成的,这样的硬件结构就是有名的冯·诺伊曼体系结构。

60.I/O接口:是输入输出接口,可以外接打印机、显示器、外存储器等各种输入输出

外部设备。

61.中央处理器CPU: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她由运算器、控制器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62.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有关的文档资料的集合。

63.系统软件:是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外部设备的软件。

64.应用软件:是直接完成某种具体应用的软件。

65.程序设计语言:是用来书写计算机可以执行的程序。常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有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等。最新出现的是面向对象的语言4GL.66.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并为用

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软件。

67.字长:是指计算机能一次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字长决定着计算机运算的精度,字越长则计算机的运算精度越高。字长决定了指令直接寻址的能力,字越长则存放数据的存储单元数越多,寻找地址的能力就越强。

68.运算速度:用每秒钟能执行多少条指令来表示,单位一般用MIPS(百万条指令/

秒)。

69.内存容量:内存储器中能存储信息的总字节数成为内存容量。

70.主频:是指计算机CPU的时钟频率。一般用兆赫兹(MHz)表示。

71.存取周期:存储器完成一次读(取)或写(存)信息操作所需的时间称存储器的存取(或访问)时间,而连续两次读(或写)所需的最短时间,称存储器的存取周期(或

存储周期)。

72.总线宽度:总线是由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三组线构成的。

总线越宽,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强。

73.媒体:是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一般可分为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五类。

74.多媒体:常常是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例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响等。

75.多媒体系统的主要特点:

(1)集成性。

(2)交互性。

(3)实时性。

(4)数字化。

76.数据通信:就是指在收发站之间传送二进制代码序列的过程。

77.信息源:是产生要发送数据的设备。

78.发送器:可以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或转换,产生能够传输的光、电信号。

79.接收器:将收到的信号转换成目的站设备可以处理的信号。

80.接收端:是信号传送的目的地设备。

81.传输系统:是连接信息源与接收端之间的复杂线路网络。

82.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物理表示形式。信号电平连续变化的叫做模拟信号,以脉冲形式变化的叫做数字信号。

83.通信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

(1)信号接口。

(2)路由和寻址。

(3)呼叫和应答。

(4)可靠传输。

84.握手:信号发送前先呼叫,接收方应答后建立通信链路,这个过程叫握手。

85.带宽:信号的带宽就是频带的宽度,其单位是赫兹(Hz)。传输介质或通信设备的带宽是指允许通过的频率范围。数字通信中的带宽是指信号的传输速率,或叫位率、比特率,其单位是b/s或bps(每秒位数)。

86.基带传输: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终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变成脉冲电信号时,这种原始矩形脉冲信号固有的频带叫做基本频带,简称为基带。在信道中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叫做基带传输。基带传输是一种最基本的数据传输方式。

87.频带传输:利用模拟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称为频带传输。(公共电话交换网)

88.调制: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调制。

89.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解调。

90.多路复用:在一条介质上同时传送多于一路以上信号的传输方式,叫做该介质的多路复用。

91.专线连接:最简单的数据通信形式,是在两个站点之间直接用线路连接起来进行

数据的交换。

92.电路交换:实际的电路交换是由交换机负责在两个通信站点之间建立一条物理专用线路。这种由多台交换机和它们的站点构成的网络叫做交换网络。各通信站点与各自的交换机是专线连接,各交换机之间也是专线连接。

93.存储转发交换的特点:

(1)将发送数据、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规定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

(2)通信网中的结点机由通信控制处理机、专用计算机担任,具有存储转发、差错

校验、路由选择等功能。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可以分为报文交换和报文分组交换两类。

94.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95.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1)数据通信

(2)资源共享

(3)分布处理

96.资源子网:是由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组成的,可以向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负责整个网络的数据处理业务和各种

网络资源的共享服务。

97.通信子网:是由通信控制处理机(CCP)、专用或公用的通信线路及其他通信设备组成的,完成所有网络数据的传输、转发、加工和交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98.点对点网络:网络要通过通信信道来完成数据传输任务,如果一条线路只能连接一对结点,这种信道叫做点对点信道,采用的网络传输技术也只能是点对点方式,而这种

网络也就叫做点对点网络。

99.广播式网络:如果有多个结点共享一条通信信道,一个结点发送信号,全网结点都会收到信息,这种信道就是广播信道,采用的网络传输技术就只能是广播方式,这样的网络就叫广播式网络。

100.局域网LAN:是小范围的计算机网络。覆盖范围一般在10公里以内,比如在一个实验室、一座大楼、一个校园或一家工厂内部。(考过名词)

101.广域网WAN:也叫远程网,它可以覆盖几公里至几千里的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洲、几个洲甚至全球的网络。

102.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关系结构,所以实际

上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

103.通信协议: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就叫做通信协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1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就是我们俗称的网络七层协

议。

104.局域网技术特点:

(1)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适用于公司、机关、学校、工厂等处计算机、终端设备

和信息处理设备间联网的要求。

(2)能够提供高数据传输率、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3)总是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4)局域网的特性主要由网络拓扑、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决定。

105.局域网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

(1)网络操作系统。

(2)网络管理软件。

(3)网络应用软件。

106.对等网络模式:在这种网络模式中,所有计算机都具有相同的地位,不设置专有的文件服务器,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访问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每一台计算机既是其他计算机的服务器,同时又是其它计算机的客户机。

107.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模式(C/S)这种模式用一台或多台单独的、高性能、大容量的高档微机,或者大中型机、小型机作为网络中心服务器;而用多台微型机作为客户机,以总线、星型总线等拓扑结构与服务器连接成局域网。客户机一般是PC机、图形工作站

及小型机等。

108.网络互联: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协议相同或不相同的网络及设备,相互连接构成更大规模的网络,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109.要实现网络互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互联的网络之间提供链路,至少有物理线路和数据线路。

(2)在不同网络结点的进程之间提供适当的路由来交换数据。

(3)提供网络记账服务,记录网络资源使用情况。

(4)提供各种互联服务,应当尽可能不改变互联网的结构。

110.internet的组成:

(1)通信线路。

(2)路由器。

(3)主机。

(4)信息资源。

111.TCP/IP协议:大家在进行数据通信是必须遵守统一的规范和约定。这种规范和约定就叫做网络通信协议,因特网的网络互连通信协议是TCP/IP协议。

112.物理地址:是制造在网卡上的地址码。

113.IP地址:因特网中对所有的主机进行统一的编码。这种地址就叫做IP地址。由4个字节(32位)的二进制数组成。每个十进制数的值应在0~255之间。

114.域名:为了便于记忆,常常用字符来表示网络地址,这就是网络域名。

115.Internet的应用:

(1)信息服务。

①信息浏览。

②信息发布。

③信息检索。

④文件下载。

(2)网上通信。

①电子邮件。

②网上聊天。

③IP电话。

④网上寻呼。

(3)协同工作。

①协同办公和联合研究。

②网上讨论。

③IP网络视频会议。

(4)电子商务。

(5)网上教育。

(6)网上娱乐。

116.万维网WWW:是以网页为基础的环球信息网服务系统。它通过超文本技术及超媒体技术将许多WWW服务器连接在一起。

117.电子邮件:又叫做E-mail,是目前在因特网上使用最频繁的一种通信方式,电子邮件为因特网用户收发信息提供了一种快捷、廉价的现代化通信手段。

118.企业内部网(Intranet):就是一个企业为实现内部管理和通信而建立的独立网络。Intranet利用成熟的Internet(因特网)技术,以TCP/IP协议为基础,以WWW(万维网)为核心,构成企业内部专用和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

119.Intranet的技术特点:

(1)为用户提供了统一、友好的浏览器操作界面。

(2)使用方便,可以节约培训费用和时间。

(3)完善的网络服务功能,用户通信环境比传统企业网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4)Intranet的用户既可以用E-mail发送邮件,又可以用WWW发布和阅读文档;文档作者可以随时修改文档,不需要打印就可以快速地送到各地的用户手中;企业管理者可以召开网络会议和进行网上办公;产品开发可以用协同操作方式,实现网上联合设计。

120.企业外部网: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网对企业外部特定用户的安全延伸。Extranet是利用Internet的协议和标准,并通过公共通信系统(可以是Internet网络或专用线路),是通过认证的指定用户(供应商、销售商、合作伙伴、顾客、在外地的企业员工)能够分享企业内部网上部分信息和部分应用服务的半开放专用网。

121.数据库(DB):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122.冗余:统一组织减少数据的冗余,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同一数据的重

复存储称为“冗余”。

12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124.DBMS由下列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1)数据描述语言DDL

(2)数据操作语言DML

(3)其他管理和控制程序

125.数据库系统(DBS):是指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一般应当由数据库、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员和数据库管理员)四个部分构成。

126.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下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简写为DBAS.它实际上是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系统,所以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经常

不加细分。

127.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

(2)数据共享。

(3)数据独立性。

(4)可控冗余度。

(5)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128.模式:描述逻辑结构的称为模式(或概念模式、逻辑模式),它是数据库数据的完整表示,使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系统只有一个模式。

129.子模式:针对每一个用户或应用,又由模式导出若干个子模式(或叫外模式、用户模式)。一个数据库系统可以有多个子模式。

130.模型:对现实世界事物特征的模拟和抽象就是这个事物的模型。

131.概念模型:以人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概念模型(或称信息模型)。

132.数据模型:以计算机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数据模型。数据模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

133.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134.属性:实体具有的每一个特性都称为一个属性。属性有“型”和“值”的概念,属性的名称(说明)就是属性的“型”;对型的具体赋值就是属性的“值”。

135.码:在众多属性中能够唯一标识(确定)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的称为实体的码。

136.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137.实体型:用实体名及描述它的各属姓名,可以刻画出全部同质实体的共同特征和

性质,它被称为实体型。

138.实体集:某个实体型下的全部实体,叫做实体集。

139.联系:一个实体集内部各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叫做实体内部联系。在实体集之间也存在着联系,称为实体的外部联系。实体内部的联系是指组成实体的各属性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是指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140.逻辑数据模型:是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它描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体结构。逻辑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概念组成。

141.物理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的。

142.关系: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143.属性:表中每一列叫做一个属性,属性有名和值的区别。

144.元组: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个元组。

145.框架: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关系型)。

146.分量: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

147.域: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

148.候选码:可以唯一确定的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可简称码)。

149.主码: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150.主属性:可以作为候选码的属性也叫主属性。

151.非主属性:不能作为候选码的属性焦作非主属性。

152.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

153.作为一个关系模型的基本约束条件,起码必须具备以下几条:

(1)表格中的每一数据项不可再分,是基本项。

(2)每一列数据有相同的类型,叫做属性。各列都有唯一的属性名和不同的属性值,列数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3)每列的顺序是任意的。

(4)每一行数据是一个实体诸多属性值的集合,叫做元组。一个表格中不允许有完

全相同的行出现。

(5)各行顺序可以是任意的。

154.数据库表:在Visual Foxpro系统中数据表一般都存放在数据库文件中,这种表

叫做数据库表。

155.自由表:数据表允许游离在数据库外部,这种数据表叫做自由表。

156.索引:实际上是对数据表的排序,但是它不改变数据表中数据的物理顺序,而是

另外建立一个索引对应列表。

157.关键字:关系中的码在数据表中一般叫做关键字,主码叫做主关键字。

158.视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它往往由一个或多个表(或视图)中的部分字段或部分记录组成。但是视图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数据集合,只是在数据库中存放了相应的关系。

159.存储过程:实际上是封装在数据库中的一个命令(程序)文件。(考过名词)

160.程序:就是完成某个人物的一系列命令的集合。它以文件的方式存放在外存储器中,并以DO〈程序文件名〉命令调用执行。

161.系统开发的任务: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系统发展的规律,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应用软件系统。

162.系统开发的特点:

(1)复杂性高

(2)集体的创造性活动

(3)质量要求高

(4)产品是无形的(5)历史短,经验不足

163.系统工程:是为了合理地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

和方法的总称。

164.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

(1)系统的目的性

(2)系统的整体性

(3)系统的相关性

(4)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5)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

165.文档的重要作用:(2007.10考过简答)

(1)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各种调查分析的结果和设计的技术细节必须以书面形式

记录下来,以供查阅和核对。

(2)开发人员之间、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可利用书面的、超越各自专业的共同语

言——文档的形式有效地进行交流。

(3)系统开发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后一阶段的工作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也就是

在前期工作文档的基础上进行。

166.生命周期:广义地说,任何系统均有其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

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167.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1)系统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2)系统设计——确定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3)系统实施——按照物理模型实现应用软件的编制和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切换、系统交付使用以及运行后的系统维护和评价等工作。

168.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

(1)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3)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与控制。

169.生命周期法的缺点:

(1)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

(2)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170.原型法:首先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称之为原型。接着运行这个原型,再不断评价和改进原型,使之逐步完善。

171.原型法开发过程:

(1)确定用户需求,进行总体规划、可行性分析

(2)开发系统原型

(3)评价修改原型

(4)满意——运行管理;不满意——修改原型

172.原型法的优点:

(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用户参与积极性高

(3)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

173.对象:就是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

174.消息:对象间的通信。

175.类:就是指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对象类由“类说明”和

“类实现”两大部分组成。

176.类继承机制: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177.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的作用:

(1)能实现一个具有快速响应、专用资源和早期查错功能的交互式开发环境。

(2)对系统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

(3)通过强有力的图形接口,实现直观的程序设计。

178.自行开发的优点:

(1)用户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

(2)系统维护容易。

(3)可锻炼本企业计算机开发应用的队伍。

179.自行开发的缺点:

(1)系统开发周期一般较长。

(2)难于摆脱本企业习惯的管理方式的影响,不易开发出一个高水平的管理信息系

统。

(3)用于企业内部的开发费用高。

180.委托开发的优缺点:

优点:开发周期短;企业不必组织本企业的开发队伍;如果选择了好的开发单位,企业能密切配合系统开发管理工作,使之符合现代信息处理要求,则可开发出水平较高的系

统。

缺点:委托开发由于要由软件公司对企业的系统进行专门的开发,用于外部的费用很高;当企业管理发生变化或扩展时,系统维护工作困难。

161.系统开发的任务: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系统发展的规律,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应用软件系统。

162.系统开发的特点:

(1)复杂性高

(2)集体的创造性活动

(3)质量要求高

(4)产品是无形的(5)历史短,经验不足

163.系统工程:是为了合理地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

和方法的总称。

164.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

(1)系统的目的性

(2)系统的整体性

(3)系统的相关性

(4)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5)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

165.文档的重要作用:(2007.10考过简答)

(1)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各种调查分析的结果和设计的技术细节必须以书面形式

记录下来,以供查阅和核对。

(2)开发人员之间、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可利用书面的、超越各自专业的共同语

言——文档的形式有效地进行交流。

(3)系统开发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后一阶段的工作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也就是

在前期工作文档的基础上进行。

166.生命周期:广义地说,任何系统均有其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

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167.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1)系统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2)系统设计——确定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3)系统实施——按照物理模型实现应用软件的编制和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切换、系统交付使用以及运行后的系统维护和评价等工作。

168.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

(1)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3)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与控制。

169.生命周期法的缺点:

(1)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

(2)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170.原型法:首先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称之为原型。接着运行这个原型,再不断评价和改进原型,使之逐步完善。

171.原型法开发过程:

(1)确定用户需求,进行总体规划、可行性分析

(2)开发系统原型

(3)评价修改原型

(4)满意——运行管理;不满意——修改原型

172.原型法的优点:

(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用户参与积极性高

(3)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

173.对象:就是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

174.消息:对象间的通信。

175.类:就是指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对象类由“类说明”和

“类实现”两大部分组成。

176.类继承机制: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177.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的作用:

(1)能实现一个具有快速响应、专用资源和早期查错功能的交互式开发环境。

(2)对系统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

(3)通过强有力的图形接口,实现直观的程序设计。

178.自行开发的优点:

(1)用户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

(2)系统维护容易。

(3)可锻炼本企业计算机开发应用的队伍。

179.自行开发的缺点:

(1)系统开发周期一般较长。

(2)难于摆脱本企业习惯的管理方式的影响,不易开发出一个高水平的管理信息系

统。

(3)用于企业内部的开发费用高。

180.委托开发的优缺点:

优点:开发周期短;企业不必组织本企业的开发队伍;如果选择了好的开发单位,企业能密切配合系统开发管理工作,使之符合现代信息处理要求,则可开发出水平较高的系

统。

缺点:委托开发由于要由软件公司对企业的系统进行专门的开发,用于外部的费用很高;当企业管理发生变化或扩展时,系统维护工作困难。

181.企业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优点:在合作开发中,可发挥软件公司技术力量强,本企业人员对管理业务熟悉的优势,共同开发出具有较高水平而适用性又强的系统;有利于企

业计算机应用队伍的培养与提高。

182.购买应用软件产品的优点:

(1)软件产品可靠性、稳定性高。

(2)反映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

(3)开发周期短。

(4)费用比较低。

183.购买商品化软件的缺点:

(1)系统实施费用较高。

(2)系统维护困难。

184.系统开发领导小组组成:包括1名公司副经理(副厂长)、系统开发项目组长、有经验的系统分析师,以及用户各主要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共约5~7人组成。

185.系统开发领导小组的任务:

(1)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针策略;

(2)指导项目小组的工作;

(3)批准项目计划;

(4)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客观发展情况进行决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5)控制开发进度。

186.领导小组的职责范围:(2007年简答)

(1)提出建立新系统的目标和总策略。

(2)指导项目小组工作,保证满足企业不同部门对新系统的需求。

(3)对开发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

(4)协调系统开发中有关的各项工作。

(5)向上级组织报告系统开发工作的进展情况。

(6)委任计算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规定他们的职责范围。

187.项目小组成员: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188.信息系统规划:是关于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计划,是企业战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189.系统规划的目的:

(1)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符合企业总的战略目标,使系统能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2)保证信息系统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

(3)为领导对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4)明确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

190.企业的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和可获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191.战略性规划:是宏观指导性的长远规划。

192.执行性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化和细化。

193.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就是在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考虑企业管理环境和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对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确定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结构关系,并制定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关键任务和主要

内容。

194.企业信息系统执行性规划:又称为开发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落实。主要

内容有:

(1)系统目标和范围的描述。

(2)系统运行环境描述。

(3)信息系统的硬件与系统软件配置。

(4)系统开发计划。

195.诺兰模型:美国专家诺兰,提出了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诺兰模型。

196.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

段、成熟阶段。

197.战略集合转移法(SST):是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水平、环境约束)等组成。

198.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的过程:

第一步是识别和阐述企业的战略集

(1)描绘出企业有关的各类人员的结构。

(2)识别每种集团的目标。

(3)识别每种集团的使命及战略。

第二步是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

199.关键成功要素法(CSF):人们借助这种方法,可以对企业成功的重点因素进行辨识,确定企业的信息需求,了解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位置。

200.关键要素:就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指的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

201.CSF分析包括四个步骤:

(1)了解企业及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2)识别影响战略目标的所有成功要素,可以借助因果关系树等方法来辅助分析。

(3)确定关键要素。

(4)识别性能指标和标准。

202.企业系统规划法(BSP)的基本出发点:必须让企业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目标,让信息系统战略表达出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性的信息,并且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203.企业过程:就是企业资源管理所需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考过

名词)

204.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一般由企业主管信息系统的领导、系统分析师和有经验的信息管理专家组成的可行性分析小组来负责。明确原系统存在的问题、新系统的目标和范围,对系统地执行性规划进行审定和可行性分析,初步评价解决问题的几种设想和方案,对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而提出建议。

205.初步调查:

(1)企业和环境概况

(2)信息处理状况

(3)开展系统开发的资源情况

(4)企业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系统目标和范围的看法,对系统开发工作的态

206.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的可行性

(2)技术的可行性

(3)系统运行的可行性

207.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现行系统概况

(2)现行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信息需求

(3)拟建系统的规划方案

(4)经济可行性分析

(5)技术可行性分析

(6)系统运行可行性分析

(7)结论

208.结论可以是以下四种之一:

(1)可以立即开始开发工作。

(2)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如资金、技术、管理)具备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3)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4)完全不可行,没有必要进行系统开发,终止工作。

209.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用户需求分析和新系统逻辑

模型的建立等。

210.现状调查:是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目的是收集一切有关的实事、资料和数据,彻底掌握现行系统的工作状况,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逻辑模型提供依据。

211.系统的业务流程:

(1)调查应按照原系统的管理业务流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深入细致地进行

(2)为了准确地表达原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和便于以后各工作阶段能有效地研究和使用这些调查成果,一般采用业务流程图作为描述原系统业务的工具

212.业务流程图:以一项业务或一组相互关联的业务作为描述对象,对它们的处理过

程及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描述。

213.系统的数据调查:

(1)全面收集与业务有关的所有保存和传递数据的载体,包括各种原始凭证、票据、单据、台账

(2)数据分布的估算

214.数据流程图:即使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

型的主要工具。

215.数据流程图特点:

(1)具有概括性

(2)具有抽象性

216.外部实体:指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

个信息系统。

217.处理功能:是指对输入数据流进行加工、变换与输出数据流的逻辑处理过程。

218.数据存储:是指逻辑上要求存储的数据,不考虑具体数据的存储介质和技术手段。

219.数据流:是指与所描述系统数据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数据的载体,是各处理功能

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220.扩展的数据流程图的具体内容有两个方面:

(1)应用计算机以后,可以增加许多原来手工处理难以完成的各种功能。

(2)扩展是增加对各种例外情况和错误情况的处理。

221.数据分析的任务:是将数据流程图中所出现的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特征用数据字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222.数据字典:是给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的工具。

223.数据字典的作用: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种成分,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外部项等的逻辑内容与特征予以详细说明。

224.数据字典编写的基本要求是:

(1)对数据流程图中各种成分的定义必须明确、易理解、唯一。

(2)命名、编号与数据流程图一致。

(3)符合一致性与完整性的要求,对数据流程图上的成分定义与说明无遗漏项,无

同名异义或异名同义。

(4)格式规范、文字精炼与符号正确。

225.数据项:是数据处理中基本的不可分割的逻辑单位,内容有数据项编号、名称、取值范围、数据项类型、长度等。

226.数据结构:用以描述数据流/许巨存储的逻辑组成。内容有:数据结构名称、编号、包含该结构的数据流/数据存储的编号、该数据结构中包含的数据项名称等。

227.数据流:该条目用以定义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内容为数据流的编号、名称来源、去向、包含的数据结构的名称以及单位时间(如年、月、日等)传输的次数等。

228.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条目的内容有数据存储的名称、编号、组成(即数据存储包

含的数据结构)、最大记录数等。

229.处理功能:处理功能的条目内容有处理功能的名称、编号、输入数据流、输出数

据流、处理逻辑概括等。

230.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条目内容有外部实体名称、编号、输入数据流、输出数据流

等。

231.功能分析:是对数据流程图中处理过程的功能作详细的说明。

232.决策树:又称判定树,是一种呈树状的图形工具,适合于描述处理中具有多种策略,要根据若干条件的判定,确定所采用策略的情况。

233.决策表:又称判断表,是一种呈表格状的图形工具,适用于描述处理判断条件较多、各条件又相互组合、有多种决策方案的情况。

234.结构化语言:用语言叙述是描述一个逻辑判断过程的最自然的工具。它使用的词汇主要有三种:即祈使语句中明确的动词;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中的名词;表示处理逻

辑结构的保留字。

235.U/C矩阵的正确性,可由三方面来检验:

(1)完备性检验。

(2)一致性检验。

(3)无冗余性检验。

236.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1)原系统的状况和问题

(2)新系统的目标

(3)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4)有关新系统方案的比较

237.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有:

(1)系统总体设计,其中包括应用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计算机及

网络系统配置方案设计。

(2)系统详细设计,其中包括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3)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238.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应用软件系统的物理

模型。

239.结构化设计的要点:

(1)模块化:即指将系统按一定规则划分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模块是结构化系统的基本元素。

(2)自顶向下,逐步求精。①把整个系统看作一个模块。②越下层的模块,其功能

越具体、越简单。

(3)上层模块分解为下层模块,由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

循环结构。

240.控制结构图:也称为软件结构图或模块结构图,它表示出一个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它是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

工具。

241.模块间调用,按以下规则进行:

(1)每个模块有自身的任务,只有接收到上级模块的调用命令时才能执行。

(2)模块之间的通信只限于其直接上、下级模块,任何模块不能直接与其他上下级

模块或同级模块发生通信联系。

(3)若有某模块需要与非直接上、下级的其他模块发生通信联系,必须通过其上级

模块进行传递。

(4)模块调用顺序为自上而下。

242.模块独立性:所谓两个模块彼此完全独立,是指其中任一模块在运行时,与另一

模块存在无关。

243.保证模块独立性高是涉及一个系统的关键,它具有以下优点:

(1)系统容易开发。

(2)系统可靠性高。

(3)系统容易维护。

244.模块凝聚:是用以衡量一个模块内部自身功能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凝聚程度的由低到高可分为以下五级:偶然凝聚、逻辑凝

聚、时间凝聚、数据凝聚、功能凝聚。

245.模块耦合: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耦合,它是衡量模块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三种类型:数据耦合、控制耦合、非法耦合。

246.非法耦合: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内部发生联系,即一个模块中的某些内容在另一模块中以某种方式被引用,称为非法耦合。

247.数据库设计的要求和步骤:

(1)满足用户要求

(2)满足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

(3)具有较高的范式

248.数据库设计步骤:

(1)概念结构设计

(2)逻辑结构设计

(3)物理结构设计

249.E-R图:描述概念数据模型的主要工具是E-R(实体-联系)模型,或者叫做E-R图。利用E-R图实现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就叫做E-R方法。

250.E-R图绘制步骤:

(1)确定系统实体、属性及联系

(2)确定局部(分)E-R图

(3)集成完整(总)E-R图

集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消除不必要的冗余实体、属性和联系。

②解决各分E-R图之间的冲突。

③根据情况修改或重构E-R图。

251.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建立的基本E-R图,按选定的管理系统软件支持的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关系),转换成相应的逻辑模型。

252.E-R图向关系模型转换按下列原则进行:

(1)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2)一个联系也转换为一个关系。1:

11:n

m:n

(3)具有相同码的关系可以合并。

253.为了加快数据的检索、显示、查询和打印速度,实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排序;

另一种叫索引。

254.索引关键字: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字段构成的索引表达式。

255.索引的类型:主索引、候选索引、普通索引、惟一索引。

256.主索引:是能够惟一地确定数据表中一条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表达式。

257.数据表之间的关联:永久性关联和临时性关联。

258.本地视图:是利用本地数据库表、自由表及其他视图建立在本地服务器上的视图。

259.远程视图:是利用远程服务器中的数据建立的视图。

260.虚表:在实际存储器中并没有这样的数据实体;在数据库中仅存放了与关联数据表相应的连接关系和操作要求。此类视图可称为“虚表”或逻辑表。

261.建立视图的目的:

(1)数据库系统是供多用户使用的,不同的用户只能查看与自己相关的一部分数据,以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完整。

(2)为了保证数据表具有较高的范式,往往将一个数据集合分解成多个相关的数据

表。

(3)简化对数据库的操作管理。

262.代码:是计算机和人都容易理解的符号(或语言),能够实现人和计算机的沟通。

263.代码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惟一地标识一个分类对象(实体)。

(2)加快输入,减少出错,便于存储和检索,节省存储空间。

(3)使数据的表达标准化,简化处理程序,提高处理效率。

264.代码设计的原则:

(1)惟一性

(2)简单性

(3)易识别性

(4)可扩充性

(5)合理性

(6)规范性

265.代码的类型:顺序码、重复码、成组码、表意码、专用码、组合码。

266.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代码:部门代码、人员代码、物资代码、设备代码、产品代码、会计科目代码。

267.程序设计:实际上是对象的设计。对象有自己的数据(属性),也包括作用于数据的操作(方法)和对象的响应(事件)。

268.人机对话:也叫人机交互,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为了控制或校验目的,通过计算机显示屏幕,使人和计算机对话(交互)的操作。这种对话操作的界面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菜单方式、工具栏方式、对话框方式。

269.下拉菜单的生成:

(1)打开菜单设计器。

(2)生成。

270.快捷菜单:只要在指定对象上单击鼠标右键,就会立即在屏幕上弹出该对象的快

捷菜单,因此也叫做弹出菜单。

271.快捷菜单创建的步骤:

(1)创建快捷菜单文件

(2)挂接到所属对象

(3)快捷菜单的运行

272.工具栏设计步骤:(2007年考过简答)

(1)建立用户子类

(2)在表单集中建立自定义工具栏

(3)在屏幕上创建自定义工具栏

273.信息的输入包括: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录入两个部分,采集就是确认和获取新产生数据的过程;录入就是把源数据转变为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信息,并保存在外存储器

中的过程。

274.批处理:就是先把数据采集到一个文件中,待检测合格或计算机空闲时,再把数据文件中的数据一次性地输入管理信息系统中。

275.联机处理:是直接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输入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

276.信息输入的原则:

(1)源点输入。

(2)统一输入。

(3)数据简洁。

(4)用户界面友好。

277.“一次输入”原则:因为多次输入同样的数据,难免不出现数据的不一致性,或者格式的不统一性。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享用,是最经济、高效、可靠的方式。

278.输入数据的校验:静态校验、重复校验、界限校验、逻辑校验、平衡校验、匹配

校验、存在校验。

279.计算机数据校验的实现:逻辑校验、重复校验、界限校验、匹配校验、存在校验。

280.界面设计的原则:

(1)可靠性高、容错性好。

(2)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3)风格一致,布局合理。

281.数据源:是报表数据的来源,可以是数据表、视图、查询或临时表。

282.布局:是用来定义报表输出格式的文件。布局一般提供了列布局、行布局、一对

多布局、多栏布局等。

283.报表输出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屏幕上显示,我们叫做预览;另一种是在打印机

中打印,可以叫做硬拷贝。

284.处理过程设计:就是要对控制结构图中,每一个模块内部的处理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

285.IPO图:详细地描述这个处理逻辑可以使用“输入-加工-输出”(IPO)图。IPO图将为编制程序提供指导,所以也叫做程序设计任务书。

286.系统设计说明书:又称为系统设计报告,是系统设计的最后成果,也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系统实施的依据。

287.系统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包括:

(1)控制结构图及每一模块的详细说明;

(2)数据库设计说明;

(3)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配置说明;

(4)代码设计说明;

(5)用户界面设计说明;

(6)计算机处理过程说明;

(7)实施费用估计。

288.系统实施的准备工作:

(1)建立系统平台

(2)培训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3)基础数据的准备

(4)管理流程重组

289.程序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系统设计说明书中关于模块的详细描述和处理过程的描述,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语言(例如Visual FoxPro)来编制程序的工作。

290.程序设计的质量要求:

(1)正确性。最基本要求

(2)可理解性。

(3)可维护性。

(4)可靠性。

291.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自顶而下、逐步求精。结构化程序方法提出了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基本程序结构,任何一个程序都可以用这三种结构装配起来。

292.语法错误:通常是因程序设计人员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不够,或程序设计基本

功不扎实造成的结果。

293.系统错误:往往是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引起的错误。

294.逻辑错误:指那些虽然不违反系统规则,但是却不合逻辑或不合题目语义的错误。

这些错误系统一般很难自行检测出来。

295.窗口功能:跟踪窗口、监视窗口、局部窗口、调用堆栈窗口、调试输出窗口。

296.调试窗口按钮:运行、单步、单步跟踪、运行到光标处、继续执行、跳出。

297.捆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最大特征是强调构成事物的每一个对象,描述的是每个对象的属性与方法。二者设计在一起,也称捆绑。

298.对象:一般来说,现实世界中可以独立存在的,能够被区分的一切实体(事物)

都是对象。

299.类:是一组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特征的抽象描述,或者说是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操

作性质的对象的集合。

300.属性:所谓属性就是对象的特性,是对象外观及行为的特征。301.事件:就是对象可以识别和响应的行为与操作。它一般由用户或系统来触发。

302.方法:对象所具有的功能就是它的方法,因为一种功能必须是由一个过程(或叫

函数)来支持的。

303.过程:可以说就是一段程序(有时也叫方法程序)。

30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

(1)封装性。

(2)可扩展性。

(3)多态性。

305.多态:就是在程序中同名但是具体功能不同的方法可以共存。实现多态有两种方

法,那就是“覆盖”和“重载”。

306.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当具有以下模块:主程序、系统菜单、系统登陆界面、数据库、数据输入界面、数据输出界面、数据维护功能、数据检索界面、帮助功能、项目文件。

307.系统主控程序:简称为主程序,是用来设置应用系统的操作环境、控制和调用用户初始界面、启动事件循环的最高一级的程序。

308.项目文件:它是应用系统中每一个任务的控制中心,提供了对于任务中所有文件的管理和维护功能。

309.连编:用于将项目文件编辑成应用程序文件或可执行文件。

310.系统测试: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是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

统设计和实施的最终审查。

311.系统测试的目的:是努力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312.错误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功能错误。

(2)系统错误。

(3)过程错误。

(4)数据错误。

(5)编程错误。

313.系统测试的基本原则:

(1)成立测试小组,测试小组应与开发组分立。

(2)精心设计测试用例。

(3)进行回归测试。

(4)集中测试出错多的模块。

314.回归测试:对于测试中发现错误的软件,经修正后,要用原来的测试用例在进行

测试称为回归测试。

315.系统测试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1)单元测试(模块分调)

(2)子系统测试(模块联调)

(3)系统测试

(4)验收测试

316.系统切换:就是指新系统替换老系统,即老系统停止使用、新系统开始运行的过

程。

317.系统切换的四种方式:

(1)直接切换

(2)平行切换

(3)试点后直接切换

(4)逐步切换

318.系统切换的主要工作:

(1)建立系统使用说明文档

①用户操作手册(用户使用说明书)

②计算机操作规程

③程序说明书

(2)系统初始化

319.信息中心: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后,就必须要由人和组织来管理,这个组织在不同的企业中称呼不完全一致。有的称为信息中心、计算中心;有的称为信息部、电

子部、信息处等。

320.集中式:是指将所有信息资源的规划、配置、协调、控制和管理权全部集中于统一的信息中心,企业任何一个部门的信息资源需求都有信息中心负责提供。

321.集中式优点:统一的、集中的、专业化的资源管理和控制,有利于企业全部信息资源的协调和平衡;系统具有整体性,有统一的信息资源标准和操作规范,有利于实现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控制。

322.分散式:的极端形式是将信息资源分别置于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和控制之下,信息系统开发活动、开发人员、数据存储都采取分散的形式。

323.分散式的优点:能满足各部门内部的信息需求,各部门对信息资源的控制、使用

和维护比较方便。

324.信息中心的任务:是负责总体规划、协调,全局数据库设、维护以及指导各部门

用户的开发、维护工作。

325.信息中心各组成部分:系统开发组、系统维护组、计算机运行组、数据库管理组、网络组。

326.安全性:是指应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防止非法使用者对系统资源,特别是信息的非法使用而采取的安全和保密手段。

327.可靠性控制:主要指防止来自系统内部的差错、故障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328.影响安全性的因素:

(1)自然灾害、偶然事件。

(2)软件的非法删改、复制和窃取,使系统的软件遭泄密和破坏。

(3)数据的非法篡改、盗用或破坏。

(4)硬件故障。

329.系统安全性保护措施:

(1)物理安全控制。

(2)人员及管理控制。

(3)存取控制。

(4)数据加密。

330.存取控制:是在共享资源条件下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措施。通过用户鉴别,获得使用计算机权的用户,应根据预先定义好的用户权限进行存取,称为存取控制。

331.信息系统可靠性:是指在运行中能抵御各种外界干扰、正常工作的能力。

332.实用的可靠性措施有:

(1)设备冗余技术

(2)负荷分布技术

(3)系统重新组合技术

333.双工方式:是指一台设备联机运行,另一台同样的设备处于脱机后备状态或处理其他事务。当联机设备发生故障时,可将脱机设备切换为联机运行。

334.双机方式:则是由两台同样的设备并联完成相同的任务,处理相同的信息,然后比较两者的处理结果,相互校对。只有当处理结果一致时,才可认定处理是正确的,可继续进行;如处理结果不一致时要找出原因,纠正错误。双机系统下有一台设备发生故障,另一台可照常工作。

335.系统评价:系统转换投入运行后,运行结果是否达到开发的预期目标,还存在哪些缺陷,应该如何维护和改进,需要进行全面的检验和分析称为系统评价。

336.企业建立信息系统的驱动因素,有以下三种:

(1)降低库存、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2)提高产品响应市场的能力。客户的响应速度和灵活度、订单履行率等。

(3)提高集团管理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337.性能评价:着重评价系统的技术性能,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响

应时间、容错性、使用效率等。

338.性能评价指标:

(1)提供用户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

(2)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

(3)系统运行效率

(4)信息中心工作质量

339.系统维护的目的:保证系统正常而可靠的运行,并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善和

提高,始终处于正确的工作状态。

340.系统维护的内容:

(1)应用软件维护

(2)数据维护

(3)代码维护

(4)硬件设备维护

341.应用软件系统维护:是指对已开发投入运行的应用软件系统进行局部修改或改进的活动。

342.重新开发:则是指对正在运行的系统要进行重大的改动,需重新开发一个新系统

来取代它。

343.应用软件系统维护的类型:完善性维护、适应性维护、纠错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344.完善性维护:就是在应用软件系统使用期为不断改善和加强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进行的维护工作。

345.适应性维护:是指为了让应用软件系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维护工作。

346.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1)数据库安全性控制;

(2)数据库的正确性保护、转储与恢复;

(3)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

347.重组织:按原设计要求重新安排记录的存储位置。

348.重构造:改变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349.系统运行的管理制度:

(1)系统操作员操作制度

(2)子系统操作员操作制度

(3)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

(4)文档管理制度

(5)应用软件维护制度

第三篇:计算机三级复习知识点总结

1.RPR RPR与FDDI一样使用双环结构,顺时针=外环,逆时针=内环。内环与外环都可以用于传输数据分组和控制分组(统计复用方法);源节点向目的节点成功发出的数据帧要由目的节点从环中收回。RPR环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执行SRP公平算法。RPR环能够在50ms内实现自愈。

两个RPR节点之间的裸光纤最大长度为100公里。可以对不用的业务数据分配不同的优先级。

2.宽带接入技术(xDSL,HFC,光纤接入技术,无线接入技术,局域网接入技术)(1)数据用户线xDSL 只有HDSL是对称的上下行速率,1.544Mpbs。

ADSL技术具有非对称带宽特性,上行64-640kbps,下行500kbps-7Mbps。

ADSL使用一对铜双绞线,ADSL modem用于连接计算机,ADSL可以通过PSTN接入Internet。

(2)Cable Modem专门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

Cable Modem利用频分复用的方法,将信道分为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Cable Modem把用户计算机和有线电视同轴电缆连接起来。

(3)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 双向传输系统,HFC光纤节点通过同轴电缆下引线为用户提供服务。HFC为有线电视用户提供了一种Internet接入方式。

(4)光纤传输系统的中继距离可达100km以上

三网融合:计算机网络,电信通信网,广播电视网。

(5)APON是PON和ATM相结合的产物。

3.路由协议选择

(1)内部网关协议IGP(分为:路由信息协议RIP与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①RIP RIP使用的是距离向量模式(V,D)(更新路由表)

RIP的每一个路由器虽然知道到所有的网络的距离以及下一跳路由器,但不知道全网的拓扑结构。RIP周期性更新

②OSPF OSPF使用的是分布式链路状态协议。

对于规模很大的网络,OSPF通过划分区域来提高路由更新收敛速度。每一个OSPF区域拥有一个32位的区域标识符。

OSPF区域内每个路由器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包含着本区域的拓扑结构信息。在一个OSPF区域内部的路由器不知道其他区域的网络拓扑。在一个区域内的路由器数一般不超过200个。

OSPF协议要求当链路状态发生变数时用洪泛法向所有的路由器发送此信息。(RIP只向自己相邻的几个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

OSPF链路状态的度量:费用、延时、距离、带宽等(fyjd飞跃简单)。OSPF周期性更新。(2)外部网关协议EGP(包含边界网关协议BGP)

BGP是不同自治系统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BGP-4采用路由向量协议。

一个BGP发言人与其他自治系统中的BGP发言人要交换路由信息,就要先建立TCP连接,然后在此连接上交换BGP报文以建立BGP对话。

BGP协议交换路由信息的节点数是以自治系统为单位的,不会小于自治系统数。BGP路由选择协议中使用的四种分组:

△打开(open):与相邻的另一个BGP发言人建立关系。

△更新(update):增加与撤销(增加新路由,每个更新路由只能增加一条。撤销路由可以一次撤销多条)。△保活(keepalive):确认打开报文,周期性证实边界路由器的存在。△通知(notification):用来发送检测到的差错。

4.局域网互联设备类型

(1)中继器 工作在物理层。

中继器只能起到对传输介质上信号波形的接收、放大、整形与转发的作用。

(2)集线器 工作在物理层。

连接到集线器的所有结点共享一个冲突域,这些结点执行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结点通过双绞线连接到一个集线器上,当其中一个结点发送数据的时候,任何一个结点都能收到消息。在网络链路中串接一个集线器可以监听该链路中的数据包。集线器是基于广播完成数据转发的。

(3)网桥

透明网桥一般用在两个MAC层协议相同的网段之间的互联。网桥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帧转发速率,帧过滤速率。

(4)交换机

交换机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和维护一个表示MAC地址与交换机端口对应关系的交换表。交换机在源端口与目的端口间建立虚连接。

交换机根据接收数据包中的MAC地址过滤和转发数据。

交换机可将多台数据终端设备连接在一起,构成星状结构的网络。交换机允许多对站点进行并发通信。在一些高端交换机中,交换表通常被保存在CAM存储器中。

交换表中没有接收帧的目的MAC地址时,交换机用flood技术转发该帧。

小型交换机用“show mac-address-table”现实交换表内容,大型交换机用“show cam dynamic” 交换机采用盖时间戳的方法刷新交换表。交换机的三种交换模式: △存储转发

△快速转发:直通转发,14/6,交换机接收了帧的前14个字节,即接收到帧中6个字节的目的地址后立即转发 △碎片丢弃:长度小于64字节(512bit),直接丢弃。

5.传输层:

网络层:三层交换机(具有路由功能的二层交换机)、路由器 数据链路层:二层交换机、局域网交换机、VLAN 物理层:集线器、中继器

6.生成树协议STP STP是一个二层链路管理协议。IEEE 802.1D标准。

工作原理:通过在交换机之间传递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并用生成树算法(STA)对其进行比较计算。STP无论是根的确定,还是树状结构的生成,主要依靠BPDU提供的信息。

BPDU的bridge ID一共8个字节,前2个为优先级,取值范围是0~61440(2的4096次幂=65536,4096的倍数,最大为61440)。

BPDU数据包有两种类型:①包含配置信息的配置BPDU(不超过35个字节)

②包含拓扑变化通知BPDU(不超过4个字节)

7.DNS DNS服务器的IP地址应该是静态设置的固定地址。

安装DNS服务时,根DNS服务器被自动加入到系统中,不需要管理员手工配置。

DNS服务器配置的主要参数:资源记录(主机地址资源记录——它将DNS域名映射到IP地址;

邮件交换器资源记录——为邮件交换器主机提供邮件路由; 别名资源记录——将别名映射到标准DNS域名。)

正向查找区域(ping命令,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nslookup)反向查找区域(nslookup)转发器

主机的生存时间:在缓存中的持续时间。转发器是网络上的DNS服务器,用于将外部域名的DNS查询转发给该DNS服务器,即用于外部域名的DNS查询。缺省情况下Windows 2003系统没安装DNS服务。

为建立邮件路由,需在DNS服务器中建立邮件服务器主机记录和邮件交换器记录。

DNS动态更新选项卡可选选项有不允许动态更新、只允许安全的动态更新、允许安全的和非安全的动态更新。

nbtstat:

netstat:用于显示活动的TCP连接、侦听的端口、以太网统计信息、IP路由表和IP统计信息等内容; nslookup:用于测试域名与IP地址相互解析的功能; ipconfig:清空DNS缓存

Arp:用于显示或修改地址转换协议(ARP)表项; Query:是应用程序的查询命令。

Nbtstat-r——列出通过广播和WINS解析的名称; Netstat-r——显示路由表内容;

net view——显示域列表、计算机列表或指定计算机上的共享资源列表; Route-f——清除路由表中所有的网关条目。

8.DHCP 作用域:网络上IP地址的完整连续范围,不负责IP地址分配。修建后需要激活才能用。

排除范围:添加排除时,输入起始IP地址和结束IP地址,不需要MAC地址。(排除后剩余的IP地址的是地址池。)

租约:租约期限决定客户端向服务器更新租约的频率。保留:永久地址租约指派。始终是相同的IP地址。

新建保留:新建保留时需输入保留名称、IP地址、MAC地址、描述和支持类型等项目。执行了ipconfig/release后,其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为0.0.0.0和0.0.0.0

9.Serv-U FTP 初始状态下没有设置管理员密码,可直接进入Serv-U管理程序,以设置或更改管理员密码。若创建新域,在添加用户时,党用户名为anonymous时会被系统判定为匿名用户。创建新域时输入的域名可以是合格的域名,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描述。配置服务器域名时,可使用域名或其他描述。

配置服务器IP地址时,若为空则代表该服务器的所有IP地址。支持服务器使用多个IP地址。Serv-U FTP服务器中的每个虚拟服务器由IP地址+端口号识别。

最大用户数——同时在线的用户数量;最大上传或下载速度——服务器占用的带宽。存储位置小——.INI文件;存储位置大——注册表储存。新用户的添加与注册,必须有管理员操作,不能自行操作。FTP可以传送任何类型的文件。

传送文件时,客户机和服务器间需建立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

当客户机向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时,服务器端的默认端口为21。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客户端发起的控制连接时,控制进程创建一个数据传送进程,其端口号为20。(控制(连接、断开)——21;传送——20。)FTP服务器缺省端口号为21,但有时因某种原因不能使用21号端口,但可以设置其他的端口号。

10.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MIB-2库中的计数器类型的值是从0开始的非负整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而计量器类型的值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

SNMP主要操作:获取get,设置set,通知notification。

只有团体字的访问模式是read-write的条件下才能实现Set操作

当管理站需要查询时,就向某个代理发出包含团体字和GetRequestPDU的报文 当出现自陷情况时,代理会向管理站发出包含团体字和TrapPDU的报文 向管理站发出一条Inform通知而未收到确认消息时,会再次发送

11.SMTP

12.www.xiexiebang.com)和密码。在域名设置中课通过增加新域构建虚拟邮件服务器。

为建立邮件路由,需在DNS服务器中建立邮件服务器主机记录和邮件交换器记录。使用Outlook等客户端软件可以访问但不能管理winmail邮件服务器。

14.Cisco Aironet 1100 第一次配置无线接入点,一般采用本地配置方式。

无线接入点的默认IP地址是10.0.0.1,并作为小型的DHCP服务器。

使用5类以太网电缆/UTP电缆/无屏蔽双绞线连接PC机和无线接入点,通过接入点的以太网端口进行配置。可将PC机置于无线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不配置SSID或将SSID配置为tsunami,用无线方式配置接入点。在无线接入点加电后,确认PC机获得了10.0.0.x网段的地址。

在PC机浏览器的地址栏里输入无线接入点的IP地址10.0.0.1,按回车键后出现输入网络密码对话框。

在网络密码对话框输入密码Cisco,回车,出现接入点汇总状态页面,单击“Express Setup”进入快速配置页面。

15.IEEE 802.11类(P205)

(1)IEEE 802.11最初定义的三个物理层包括了两个扩频技术和一个红外传播规范。无线传输的频道定义在2.4GHz的ISM波段内。

传输速率1mbps和2mbps,可使用FHSS(跳频扩频)和DSSS(直序扩频)技术。IEEE 802.11为解决隐藏结点问题,在MAC层上引入了一个新的RTS/CTS选项。

(2)IEEE 802.11b 运作模式:点对点模式(Ad hoc)和基本模式(infrastructure)

点对点——无线网卡和无线网卡之间的通信方式,最多可连接256台PC。基本——无线和有线网络并存的通信方式,最多可连接1024台PC。

(3)IEEE 802.11a

(4)IEEE 802.11Q 使用的VLAN协议是国际标准协议——IEEE 802.11Q,俗称Dot One Q(dot1q)

16.无线设备

无线路由器:用于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如:家庭。具有NAT功能。

路由器内存主要有: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非易失性随机存储器(NVRAM)、闪存(Flash)。ROM主要用于永久保存路由器的开机诊断程序、引导程序和操作系统软件。Flash主要存储路由器当前使用的操作系统映像软件和一些微代码。

RAM作用于路由器操作系统运行期间,主要存储路由表、快速交换缓存、ARP缓存等。NVRAM主要用于存储启动配置未见或备份配置文件。

无线接入点AP:无线接入点基本功能是集合无线或有线终端。Eg:在一个校园内,欲采用基本模式建立一个无线局域网,并实现无线局域网与现有校园网的连接。无线网桥:将两栋楼内的局域网互联为一个逻辑网络。

无线网卡:在采用对等解决方案建立无线局域网时,仅需要无线网卡即可实现相互访问。

17.Cisco PIX525防火墙 防火墙的访问模式:

非特权模式——PIX防火墙开机自检后,即处于非特权模式。特权模式——输入enable进入特权模式,改变当前配置。

配置模式——输入configure terminal进入配置模式,绝大部分的系统配置都在此进行。

监视模式——PIX防火墙在开机或重启过程中,按住escape或发送一个break字符,进入监视模式。可以进行操作系统映像更新、口令恢复等操作。

Conduit——允许数据流从具有较低向较高安全级别的接口,如从外部到DMZ或内部接口的进入方向的会话。Static+conduit——对于向内部接口的连接,指定会话的建立。Permit/deny——设定允许或拒绝访问。

Global ip室友global或static命令定义的全局IP地址。Port——服务的端口号。

Protocol——连接协议(TCP,UDP,ICMP)

防火墙FW为Cisco PIX525,并且部分内网需要访问外网,需要使用的两个配置命令依次是:nat,global。保留地址用在使用NAT的内部网络中。此时防火墙需要使用nat指定需要转换的内部地址以及使用global指定外部IP地址范围。

18.攻击

△拒绝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DoS)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发送大量合法的请求来消耗和占用过多的服务资源,使得网络服务不能响应正常的请求。

△Land攻击:向某个设备发送数据包,并将数据包的源IP和目的IP都设置成攻击目标的地址。

△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攻破了多个系统。并利用这些系统去集中攻击其他目标。成千上万的主机发送大量的请求,受害设备因为无法处理而拒绝服务。

△Smurf攻击:攻击者冒充受害主机的ip地址,向一个大的网络发送echo request 的定向广播包,此网络的许多主机都做出回应,受害主机会收到大量的echo reply消息。

△SYN Flooding 攻击:利用TCP连接的3次握手过程进行攻击。攻击者主机使用无效的IP地址。与受害主机进行TCP 3次握手。

19.VLAN及VTP VLAN:虚拟局域网。

VLAN trunk:虚拟局域网中继技术,指交换机之间、交换机路由器之间存在的链路来传输VLAN的技术。

交换设备之间实现trunk功能,要求它们遵守相同的VLAN协议(IEEE 802.1Q是国际标准。)VTP(VLAN trunk protocol):VLAN的中继协议。

VTP的三种工作模式——VTP server,VTP client,VTP transparent。

20.大题

1.DHCP配置 #ip dhcp pool ABC #network 202.23.98.0 255.255.255.0或202.23.98.0/24 #ip dhcp excluded-address(保留地址)#default-router(缺省网关)#domain-name(域名)

#dns-server address(域名服务器)

2.交换机配置(1)catalyst 3548 ●配置主机名 #enable #hostname ●设置远程登录口令 #line vyt 0 4 ●设置系统时间

#clock set小时:分钟:秒 日 月 年 ●设置IP地址 #interface VLAN1 #ip address 23.15.1.62 255.255.255.0 ●配置缺省路由

#ip default-gateway 23.15.1.1

(2)Cisco6500 ●配置主机名 #enable

#set system name ●设置远程登录口令 #set password

●设置系统时间

#set time 星期几 月/日/年 小时:分钟:秒 ●设置IP地址

#set interface sc0 23.15.1.62 255.255.255.0 23.15.1.255

●配置缺省路由

#set ip route 0.0.0.0 23.15.1.1

第四篇:2018计算机通信网复习总结

计算机通信网课程复习提纲

题型:单项选择、判断(或需要改错)、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含简单计算)(友情提醒:注意教材中的黑体字、常用英文缩写)

仅列出教材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和关键内容,教案中有而教材没有的仍属于考试内容;教材中有而教案没有的,大部分不属于考试内容。后附页码是第四版教材。

第一章

概述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对“自主”的理解)* P1 大量相互独立但彼此连接的计算机共同完成计算任务(通过单一技术相互连接的自主计算机集合)

自主: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和通信能力

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资源共享、信息交流„„

P2~4 商业应用:资源共享(共享物理资源、信息共享)

通信媒介(电子邮件、IP电话)电子商务 B2B B2C 公共应用:远程信息访问(在线报纸、在线数字图书馆)

人-人通信(即时信息QQ、远程学习)电子商务 娱乐

普适计算(射频识别)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从传输技术:广播式、点到点式

P13 从覆盖范围(网络尺度):个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

P14~21

4、什么是协议、协议的作用* P23 协议:通信双方关于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约定

协议的作用:协议是一组规则,用来规定同一层上的对等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消息或者分组的搭式和含义

5、什么是协议体系*

P23 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垂直分层:每一层都将数据和控制信息传递给下一层,直到最底层物理层通过物理介质进行实际通信 P23 协议栈:一个特定的系统所使用的一组协议,即每一层一个协议,利用SAP产生协议间的关联组合称为协议栈 P24 封装:上层来的DU经过实体向下层传递时,都增加头(header)变成该实体的PDU。P25 解封:实体向上层递交的DU是去掉协议首部后的剩余部分P25 接口:定义了下层向上层提供了那些原语操作和服务 P23 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 Access Point)每个实体对自己提供的SAP都会编号,实体通过SAP编号联系上层实体(教案)实体:协议实体,特定协议的软件或硬件执行体,一层中通常存在多个实体 P23

6、服务方式:

面向连接服务: 是基于电话系统建模的,为了使用面向连接的服务,服务用户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连接,然后使用该连接传输数据,最后释放该链接;分组交换-虚电路 电路交换。

面向连接的协议是指协议实体在连接上传输数据,提供同层的差错控制(序号,确认,重传)。不涉及层之间的接口。

面向连接的服务是指可以向上提供通信服务,向下要求建立连接,传输,拆掉连接的接口。协议实体工作相对复杂。无连接服务:

分组交换-数据包;基于邮件系统建模

无连接协议是有数据就发,收到数据就提交,无需编号也可无应答。无连接服务是只有向下发送和向上接收的层接口

协议实体直接传输数据,协议实体功能简单,容易实现

服务质量:

可靠否 描述是否会丢失数据 P28 可靠服务的实现:接收方向发送方确认收到的每一个报文,因而发送方可以据此保证报文已经到达接收方

7、服务与协议的关系* P30 服务是指某一层向它上一层提供一组原语(操作),服务定义了该层打算代表其用户执行那些揉作,但是它并不涉及如何实现这些揉作,服务涉及到两层之间的接口。

协议是一组规则,用来规定同一层上的对等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消息或者分组的格式和含义,这些实体利用协议来实现它们的服务定义。

8、OSI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分层原则:

当需要一个不同抽象体的时候,应该创建一层; 每一层都应该执行一个明确定义的功能;

选择每一层功能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定义国际标准化的协议; 层与层边界的选择应该使跨越接口的信息流最小;

层数应该足够多,以保证不同的功能不会沉混杂在同一层中,同时层数也不能够太多,以追免整个体系结构变的过于庞大; 七层结构和各层功能: P32~35 物理层,功能:Bit的信号表示 同步 通信过程协调 物理介质驱动 传输速率 多路复用

数据链路层,功能:帧封装 Bit信道上帧传输(帧同步 信道的使用规则 帧边界识别)帧差错检测和处理(校验 重传)流量控制(收发平衡)

网络层,功能:路由计算 路由选择 报文分段和重组 拥塞控制 网络互连 传输层,功能:各种网络的适配 网络通信的分流和复用 多个并发通信的管理 流量控制

会话层,功能:会话管理(记账)会话控制 会话参数协商 表示层,功能:表示 加密解密 压缩解压缩 应用层,功能:各种基于网络通信的应用

互连设备:

中继器:物理层 P218 网桥:数据链路层P256 路由器IP:网络层P274(P257)PSTN Modem:物理层(工作层次 教案)

9、OSI模型与TCP/IP模型* TCP/IP模型结构和各层功能 P35~37: 互联网层: 传递IP分组,将整个网络体系结构贯穿在一起的关键层,任务:允许主机将分组发送到任何网络上,并且让这些分组独立的到达目标端; 传输层:TCP/UDP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允许从一台机器发出的字节流正确无误的递交到互联网上的另一台机器上。

OSI与TCP/IP模型的关系 P38~41(教案有很好的总结)相同点:都采用分层的网络设计思想,都是垂直的分层结构。分层的层次和功能大体相似。

OSI: 模型为七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先有模型再制定协议。更倾向与面向连接。

优点:更清晰,更容易实现协议替换,通用性强

缺点:只有单一服务方式(没有无连接服务),模型层次相对复杂,协议复杂,难于实现,市场化失败。对于计算机及软件工作方式的忽视。

TCP/ IP: 模型只有四层结构:物理网,网络层(IP), 传输层(TCP/UDP),应用层。TCP/ IP先有协议,协议丰富后出现模型加以 描述和规范

优点:提供两种服务方式给用户选择,分层结构简单

缺点:相对模型结构不清晰,协议替换较为困难,通用性差,难于重新实现某些层 详细看PPT

10、计算类型:数据传输速率、与距离有关的(传播)延迟、位长、封装的开销等有关的计算。UPD(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包协议)不可靠的 无连接的协议

第二章

物理层

1、物理层功能* P70:

物理层是构建网络的基础,该层定义了比特作为信号在信道上发送时相关的电气、时序和其他接口,物理信道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其传输性能的不同(吞吐量、延迟和误码率)

2、傅立叶级数与数据传输速率的限制(不要求傅立叶级数公式及推导)P70~73 教案 数据传输速率的限制: 无噪声:奈奎斯特定理:(最大传输速率=2Blog2V,对于二级电平V=2,最大传输速率为2B,B信号带宽)

有噪声 香农公式:CBlog2(1S/N)B为信道带宽;物理意义:当传输带宽和收端信噪比确定以后,信息传输速率不会大于相应的数值

3、奈奎斯特定理和香农公式(要求公式和计算)* P73

4、传输介质:分类、特点(带宽、距离、应用特点等)* P74

5、电话系统:

结构:(本地回路、交换局、干线)P109~110 本地回路:进入家庭或者公司的模拟双绞线(模拟信号)

交换局:电话呼叫在这里从一条干线接入另一条干线(电路交换技术)干线(中继线):连接交换局的光纤(数字信号)引导性介质(有线介质):铜线、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 非引导性介质(无线介质):地面无线电、卫星、激光

特点:带宽大、距离远、低延迟、传输损耗小

特点:带宽小、距离远或近、延迟高、传输损耗大

干线上的多路复用技术(分类:FDM、TDM、CDM、WDM、SDH等)P104~108, 122~125

6、交换技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原理、特点、对比)* P125~128 电路交换:在源和目的之间保持一条专用通路——面向连接的通信技术(呼叫期、通信期、拆除期)

分组交换:数据与分组的形式传输,不需建立或者拆除连接——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通信技术

7、物理层接口的基本类型及四大特性(教案)基本类型:RS-232C(异步传输)、RJ45(块传输,以太网接口)V.35/G.703接口(同步传输)、光纤Fiber/Optical(块、同步传输)

四大特性:

8、计算类型:与采样、编码有关的波特率、采样速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复用技术有关数据传输速率,与交换技术有关的延迟等。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1、链路层功能:* 对象:直接相连的机器之间P151 功能: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链路管理P153~157

三种服务:无确认无连接、有确认无连接、有确认面向连接P152

2、成帧技术* 四种技术原理和特点(要求能够进行动手操作)P153~156 字节计数法:

利用头部的一个字段标识该帧中的字符数(若长度字节传输出现错误,以后几乎完全不可能正确提取每个帧,反例)

比特填充的标志比特法 位填充首尾定界法:

首尾以01111110定界,帧体部分若出现5个连续的1,无条件插入0 字符(字节)填充首尾定界法:

帧体中的F和X都需要变换:FXy;XXz

违例编码法: 利用信息bit的码型特性,用非正常码型来进行位置界定 校验和法:

在帧长度固定、帧与帧首尾相接的传输方式中

信元中有一字节为校验和:Checksum:[]=[]+„+[]

3、差错控制

差错检测:

奇偶校验(最后一位为0,表示符合)CRC校验(能够运算)* P163~167 差错纠正:海明码(前向纠错)P158~161、差错控制协议(反馈纠错)差错控制协议:停等协议、滑动窗口协议(原理和效率)* P172~ P189 教案

4、流量控制:

原理:发送方以高于接收方能处理到达帧的速度发送帧,导致接收方被淹没 目的:

停等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在流量控制上的表现 P157 教案 停等协议:一种简洁的方式来保证可靠性

滑动窗口协议: 回退N协议:

5、链路控制协议:了解HDLC(教案,以HDLC为例的捎带应答、差错控制及流量控制的实例过程)、PPP(名字、特点、帧类型、)P189~ P192 *

6、协议描述和验证(教案)

能读懂状态转移图 了解有限状态机的作用,7、计算类型:与成帧有关的开销计算,与纠错、检错有关的校验码计算、开销计算(注意概率公式),与差错控制协议有关的开销计算、重传延时、窗口大小、序号范围等

第四章

介质访问子层

1、介质访问子层的功能*

广播式信道 P199 广播信道的分配:静态分配、动态分配 P199~202

2、竞争式协议的原理和特点P202~208

3、竞争协议、无冲突协议、有限竞争协议

竞争协议和无冲突协议的比较(高负载、低负载)P211 有限竞争协议的思想P211

4、桥、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P257~265)

第五章

网络层

1、网络层的功能* P274 网络层关注的是如何将源端数据包一路送到接收方,处理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最底层。

寻址:标识节点,节点定位

路由选择:P279)(1)传播路径信息、形成路径(2)选择路径 拥塞控制:P303 网际互联:P326 穿越多个同构或者异构网络

2、两大阵营和技术路线*P275

虚电路与数据报(原理、对比)P278

3、路由表(RIB):要素(目的、下一站、距离)(教案)

4、路由选择:*寻找各处站点,在本地建立路径的方向

路由选择算法特征P279:

最优化原则P281:

5、路由选择算法:* 分类:静态和动态算法(特点)P280:

扩散算法P284、距离矢量算法P285、链路状态算法P288(原理,要求能够计

算)

6、特殊问题的路由方法(了解就行):广播P293、多点播送P295、移动路由P298

7、拥塞控制

什么是拥塞(P302): 网络流量过于集中到某些节点和链路 信道过载 节点过载 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P303、开环方法与闭环方法*P326

拥塞控制方法:漏桶算法„„(名字和控制原理)P314

8、网络互联

网络的不同和互联的需求P327 协议转换(教案)、隧道*P330、协议覆盖P330(教案)分段:透明分段、不透明分段(方法,能计算)*P332 防火墙技术(过滤)P636

9、计算类型:与交换有关的开销、延迟等计算,与路由算法原理有关的开销计算、路由计算,最短路径算法,与拥塞有关的网络容量、开销计算,与互联技术有关的开销计算。

第六章

传输层

1、传输层功能*P382 传输层的最终目标是向他的用户提供高效的、可靠的和成本有效的数据传输服务,它的用户通常是应用层的进程。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传输层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层提供给他的服务。(在源机器和目标机器之间提供可靠的、性价比合理的数据传输功能,并且与当前所使用的物理网络完全独立 端到端的通信 与应用密切相关 与具体网络无关)

服务:屏蔽具体网络细节和不同网络差异,为上层提供与具体网络无关的端到端通信服务。

功能:各种网络的适配,网络通信的分流和复用、多个并发通信的管理、流量控制等。(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增强服务质量,扩大通信容量,将通信子网与上层隔离,在不可靠的网络上提高可靠的服务)

2、传输层与数据链路层的比较:

报文的延迟和重复现象* P392(教案):

网络存在着潜在的存贮容量,如果网络使用数据报技术,即网络内部的路由是独立进行的,就存在延迟现象扰乱预期的接收顺序,甚至他的重复数据包都到达目的地,他还没到。

3、寻址:TSAP的设置方案 P393

4、建立连接:序号的禁止区是什么意思?P397 确保在T时间内,不发送序号相同的分组 解决主机崩溃问题 三次握手(为什么要三次)P395~399 *

5、释放连接:非对称释放、对称释放 P400~403

第五篇:高三计算机专业对口高考复习总结

高三计算机专业教学

工 作 总 结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职高三年级222班)

石明娇 2011年6月27日

紧张的高三复习已经结束,成绩已经揭晓,针对我所教的222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及考试的情况,分析这学期以来的专业教学及专业训练情况,感觉有一些优点,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做总结如下:

一、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1、技能成绩分析

纵观我班学生的技能考试情况,总体来说是令人比较欣慰的:技能在140分以上的7个,其中牛雪琴同学的技能成绩是满分150分,占全班学生总数的23%,其余学生也大部分在120到140之间,只有极少数同学的技能成绩在90几分,同时这些学生成绩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打字部分没有完成或者是没有对齐,致使技能成绩下降,此部分最明显的是张博乐与张博欢兄弟两个,因为抽到的都是同一篇最难的文章,致使打字部分痛失分数,另外赵然、李美倩等几人打字速度过慢,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打完文章。

2、理论成绩分析

我们班的理论成绩总体呈现两级分化严重:在200分以上的有3人,180分以上的有3人,这是第一梯队,但是中间出现了断层,中等分数的学生过少,另外一梯队就是在10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太多,虽然学生考完都反映今年专业试题不是太难,但在细节的把握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为我们以后的高三教学提供了一个明显的复习方向。

总之,222班学生专业总分在340分以上的有四人,为他们考取本科奠定了基础,同时所有学生的专业成绩在总成绩中均占有大部分的比例,为他们进一步考好文化课打下了好的伏笔。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从我接手之初,就呈现了先天不足的趋势,好多同学对于以前的考试成绩沾沾自喜,不能正确的给自己进行定位,同时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对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都是影响对口升学考试的瓶颈。

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几个月的疏导与教育,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专业成绩在对口高考中的重要地位,能针对自己的基础情况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确定自己的专业复习的方向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复习计划,并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以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所以说,本班学生在后一阶段的复习中,能以顽强的毅力挑战自己,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高考的争分夺分努力。

三、教学经验与体会

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状态情况,在我接手的几个月时间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而事实证明,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

从一接这个班以来,我便利用每天的专业课前几分钟时间,有计划的分阶段进行升学教育,首先让学生了解对口升学的优势,奠定了学生的学习信 心;其次通过对一些正在就读高校和已经高校毕业的对口生的现状了解,唤起学生对高校学习的向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最后通过比较自身与升学要求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充分体会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增大了学习动力。通过这些思想教育,使学生从心理上进入了备战学习的状态,而随后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在行动上也进入对口升学学习状态,从而催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解决这个问题我主要着手从几个方面强化:一是要加强学生日常专业学习的监督和督促,及时处理学生不懂的专业问题,通过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情绪变化,从而及时、有效地开展帮教工作,如我们班的潘微同学,有一次专业测验成绩突然下降,从这以后的一段时间的情绪相当低落,专业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无法按时上交。发现了这一变化,我及时了解,得知他是因为自己在学习专业时未及时消化而又羞于启齿因此听不懂现阶段的专业知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丧失学习信心。于是,利用课余时间,我采用单独辅导与学生互帮互助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恢复了她的学习自信。二是合理利用鼓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尽可能多地表扬他们的进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总结,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利用每位学生都有的自尊心,给与他们适当的评价,找出他们的积极成分,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其努力程度,让每一次评价都能成为学生持久努力信心的动力源泉。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对口升学是一种纯应试的考试,加之考试侧重在基础知识,要想取得好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极其重要。对于我班学生来说,由于自我约束与控制能力不足,总是随波逐流地老师讲到哪里,他才会去做到哪,缺乏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课外复习,不会根据自己的切实情况,合理安排,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造成绝大部分学生的专业成绩无法快速提高。

因此,结合当前学生的具体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大体分四步走:第一步,不赶进度。开始时注意求稳、求慢,以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例如在课外学习内容的制定和实施上,开始阶段要求学生,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并上机调试,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完成。目的是使每个同学的大脑都转起来。第二步,稳中加速。经过三四周的训练,大家都转动起来后,适当加快教学速度。例如写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程序等等。这个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困难期,中下等学生可能不适应。此时需要客观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制定适应自身特色的措施。第三步,系统策划。引导学生把自己看作一个系统,教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计划要具体明确,既要有每周学习总量,又有每天、每时的具体安排,这些都是由学生自已确定出明确的目标,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第四步,好差互助。班里将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同学组成互助组,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同时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3、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进度

由于我班学生总体上的专业接受能力较低,如果按照开学初制定的教学 计划及方法,往往会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会有距离,而这个时候若盲目按计划教学会造成大批学生出现学习的困难,因此,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张有弛,例如我在讲授循环内容时,发现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应用时,就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专门用了两节课出了几份关于阅读循环程序写出结果的练习,使学生通过课堂训练及上机操作对循环有了直观的认识后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另外对于过程中参数的传递的内容,并没有按原先的顺序进行授课,而是,在所有程序内容讲完后,专门利用几节课进行讨论及上机操作,让学生自已总结及感受,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了该部分的内容。还有就是分阶段及时复习所学的内容,使学生不会因为学了后面的知识而把前面所学的知识遗忘,例如VF课程的复习教学中,在讲授表单设计的时候,将用到的程序设计的知识穿插复习,这样学生既学习的新的知识,又不会把原先学的知识丢掉,这样在总复习时学生的学习就会轻松,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基础课程,同时使学生树立起学好专业的信心。

四、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这一学期,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高考要求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知识点和基本技能,但还是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1、有部分学生的打字姿势不正确,指法不按要求,打字速度提不上去。这点是要学生长期严格要求自已,老师严格督促。

2、个别学生在操作上机时有玩游戏的习惯,在技能训练上态度浮燥,细节把握不好。

3、学生们上课精力不太集中,自控能力弱,个别学生上课走神。

4、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不能很好的体会程序设计的思路及算法,写出的程序总有或多或少的错误。

5、学生们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基础知识运用能力更弱,简单题型的得分率不高。

改进措施: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计算机信息道德方面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4、注重和学生交流,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融合师生之间的关系,利用各种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到学习上来。

下载计算机复习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计算机复习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络工程师复习总结

    网工全面复习(网络知识综合篇) 壹. 网络体系结构一.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 按照网络的分布范围分类 a.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是将小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连......

    计算机考研复习经验

    计算机考研复习经验共5篇帖子,分为:A:数学B:专业C:英语D:政治E:心理希望大家保存下来耐心读,并认真执行(要不然和没读一样),定会有所收获。首先要明白4门课的重要性,数学4、专业课3、英......

    计算机培训复习练习题

    计算机培训复习练习题 单选题: 1、欲将当前文档窗口中的一段文字设定为黑体字,第一步操作应当是(A )。 A 选定该文字B 打开格式菜单 C 打开编辑菜单D 直接点击工具栏 2、在计算......

    计算机系统安全复习(2013)(5篇范文)

    计算机系统安全复习一、判断题 1. 信息网络的物理安全要从环境安全和设备安全两个角度来考虑。√ 2. 计算机场地可以选择在公共区域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 3. 计算机场地......

    计算机组成期末复习

    第一章 1. 简要解释下述概念: (1)冯·诺依曼机:采用冯·诺依曼体制的计算机被称为冯·诺依曼机。 (2)编译:编译就是把高级语言变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语言。 (3)虚拟机:指通过配......

    计算机文化期末复习

    一、选择 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 A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 B主机与外部设备。 C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D主机、键盘和显示器 2.内部对信息的加工处理都......

    计算机应用基础复习(精选)

    计算机应用基础复习资 料1. 信息系统一般包括( ABCD )。(多选) A. 管理信息系统B. 数据处理系统 C. 决策支持系统D. 办公自动化系统。 2. RAM的全称是( A )。 A. Random access m......

    计算机专业课复习经验(范文)

    终于结束了这该死的考试,第一件事就是把复习的那些书籍,资料全塞进书架里。不过经验还是不断地涌现,忍不住写了出来。主要是计算机专业课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ps:不是我不想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