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期末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10:1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期末复习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前四章

1、数据以分组(packet)为单位进行传送,在每个结点采用路由选择和存储转发技术将分组转发至下一站,直到最终目的地。

2、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1,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2,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3,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3、TCP协议主要用于实现源主机与目的主机之间的分布式进程通信的功能;IP协议主要用于实现分组通过通信子网的路由选择功能。

4、因特网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前身是ARPANET。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5、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互联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6、从因特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7、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8、计算机网络分类的方法:1,按传输技术分类 :广播网络,点-点网络;2,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进行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9、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反映出网络各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构型。星形拓扑,环形拓扑,总线形拓扑,树形拓扑,网状拓扑。

10、计算机网络从物理组成上看分为硬件、软件、协议三部分;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成资源子网与通信子网两个部分;互联网是一个由大量的路由器将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互联而成,结构在不断变化的网际网。

11、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12、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要素:语法:定义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语义:规定了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响应。时序:通信过程中各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3、接口:表示同一结点相邻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

14、网络体系结构是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15、开放式网络互连系统OSI参考模型各层的主要功能: 1,物理层:利用传输介质实现比特序列的传输; 2,数据链路层: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方法,使得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3,网络层:实现路由选择、分组转发与拥塞控制等功能,为“分组”传输选择“最佳”的路由。4,传输层:向高层用户提供可靠的“端-端”通信服务,向高层屏蔽下层数据通信的具体细节;5,会话层(是:维护两个通信计算机之间的进程通信,管理数据交换;6,表示层:处理两个通信的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表示方式,完成数据的格式变换、加密与解密、压缩与恢复;7,应用层是:为应用软件提供多种网络服务,例如文件服务、数据库服务、电子邮件与其它服务等。

16、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主要功能:1,主机-网络层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 没有规定使用哪种协议,体现TCP/IP协议体系的开放性、兼容性。2,互联网络层的IP协议提供“尽力而为”的网络分组传输服务;处理互联网络的路由选择、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3,传输层负责在会话的进程之间建立和维护端-端的连接,实现网络环境中分布式进程通信;定义两种不同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面向字节流的传输层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面向报文的传输层协议。

17、TCP/IP应用层基本的协议为: 远程登录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域名系统(DNS)、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18、计算机网络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与“3条发展主线”:1,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网络技术与理论的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网络的形成,第三个阶段是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协议标准化阶段,第四个阶段是互联网应用、无线网络与网络安全技

术的高速发展阶段;2,网络技术发展的第一条主线是从ARPANET到互联网;第二条主线是从无线分组网到无线自组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网络技术;伴随着前两条主线同时发展的第三条主线是网络安全技术;

19、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互联网只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功能;第二阶段是由于Web技术的出现,使互联网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等方面得到快速的发展;第三阶段的特点是:基于P2P网络的应用将互联网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20、互联网应用系统的工作模式可以分为:C/S模式与P2P模式。

21、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22、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2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信息综合处理、负载均衡、提高可靠性。

24、DNS分为三部分:域名空间、域名服务器、空间解析。

25、域名的解析过程:递归查询,迭代查询。

26、URL一般格式为:<协议>://<主机>:<端口号>/<路径>

27、HTTP工作方式:持久连接和非持久连接,其中持久连接又分为流水线和非流水线两种方式。

28、应用层协议SMTP、HTTP、FTP、DNS在传输成使用TCP协议;应用层协议TFTP、RIP、SNMP、DHCP在传输层使用UDP协议。

作业

1.估算非持续连接工作模式请求一个 HTTP文件所需要的时间。

条件:1)测试的RTT的平均值为1500ms,传输一个GIF文件的平均时间为3500ms。

2)一个Web页中有85个GIF文件

要求:1)使用串行方法获取85个GIF文件所需要的时间。

2)使用每次连接获取10个GIF文件的并行方法所需要的时间。2.一个Web网站有1*107个网页,平均每个网页有10个链接,读一个网页平均需要100ms。问:要检索整个网站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3.关于机算机网络,以下说法哪个正确?()

A.网络就是计算机的集合。

B.网络可提供远程用户共享网络资源,但可靠性很差。

C.网络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D.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广域网是因特网。

4.关于 web服务,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Web服务采用的主要传输协议是HTTP

B. Web服务以超文本方式组织网络多媒体信息

C.用户访问 Web服务器可以使用统一的图形用户界面

D.用户访问Web服务器不需要知道服务器的URL地址

传输层

1、两个主机进行通信实际上就是两个主机中的应用进程互相通信。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又称为端到端的通信。

2、传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传输层还要对收到的报文进行差错检测。传输层需要有两种不同的传输协议,即面向连接的 TCP 和无连接的 UDP。

3、传输层之间传输的报文称为传输协议数据单元TPDU。

4、运行在计算机中的进程是用进程标识符来标志的,称为协议端口号。

5、套接字 socket =(IP地址: 端口号),套接字又称为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

6、TCP 连接 ::= {socket1, socket2} = {(IP1: port1),(IP2: port2)}

7、传输层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复用和分解。

8、UDP报文有固定8字节的报头源端口(2)、目的端口(2)、UDP总长度(2)、校验和。

9、TCP 连接的端点是套接字,TCP 连接是一条虚连接而不是一条真正的物理连接。TCP 提供全双工通信。每一条 TCP 连接只能是点对点

10、TCP报文段首部:源端口2,目的端口2,序号4,确认好4,数据偏移4bit,窗口2。

11、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停止等待协议。这种可靠传输协议常称为自动重传请求ARQ(设有超时重传计时器)。连续 ARQ 协议接收方一般采用累积确认的方式。

12、流量控制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既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也不要使网络发生拥塞。利用滑动窗口机制可以很方便地在 TCP 连接上实现流量控制。

13、对网络中某资源的需求超过该资源所提供的可用部分就会产生拥塞。拥塞控制算法:满开始算法、拥塞避免算法、快速重传算法、快速回复算法。

14、TCP运输连接有三个阶段,即: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连接释放。

网络层与IP协议

1、IP协议提供的是一种 “尽力而为”的无连接、不可靠服务。

2、IP 分组首部的固定部分中的各字段

标志位MF=1 表示后面“还有分片;DF=1表示不允许分片.3、片偏移以 8 个字节为偏移单位。如片偏移=5,则偏移字节数位5*8=40字节。

4、IP 地址是一种分等级的地址结构。分两个等级的好处是:只分配网络号方便了IP 地址的管理,路由器仅根据网络号来转发分组减小了路由表所占的存储空间。

5、两级结构:IP地址 ::= {<网络号>, <主机号>};

三级结构:IP地址 ::= {<网络号>, <子网号>, <主机号>}

6、子网掩码表示方法:点分十进制法和“/”后缀法。

7、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技术

8、IP地址是网络层的地址,主要用于路由器的寻址,网络层是通过软件来设置,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为逻辑地址。

9、物理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地址,它为数据链路层软件使用,用来标识接入局域网的一台主机;连接到每个局域网的计算机都有一个MAC地址,即物理地址。

10、IPv4为内部网络预留的专用IP地址:A类10.0.0.0~10.255.255.255、B类172.16 ~172.31、C类192.168.0~192.168.255

11、整个互联网划分为很多较小的自治系统(AS),其核心是路由选择的“自治”。

12、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实现专用IP与全局IP的转换。

13、路由选择算法的分类:静态路由表、动态路由表。

14、路由选择算法的目标是产生一个路由表,为路由器转发IP分组找出适当的下一跳路由器。路由选择协议的目标是实现路由表 路由信息的动态更新。

15、路由选择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包括路由信息协议RI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和外部网关协议EGP。

16、路由器主要功能:建立并维护路由表、提供网络间的分组转发功能。

17、路由器的基本结构:路由器是一种具有多个输入端口和多个输出端口,完成分组转发功能的专用计算机系统;路由器是由“路由选择处理机”和“分组处理与交换”两部分组成。

18、服务质量QoS

19、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可实现对IP分组的差错与查询、控制功能,但不能纠错。

20、ICMP差错报文分为:目的站不可到达、源站抑制、超时、参数问题、改变路由

21、ICMP查询报文的类型:回送请求和应答、时间戳请求和应答、地址掩码请求和应答报文、路由器询问和通告、22、IP多播协议: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

23、地址解析协议ARP完成IP地址与网络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

24、移动IP的研究主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移动结点可以通过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链路上;移动结点在切换到新的链路上时,仍然能够保持与通信对端主机的正常通信。

25、移动IPv4的工作过程的4个阶段:代理发现、注册、分组路由、注销。

26、IPv6的主要特征是:新的协议格式、巨大的地址空间、有效的分级寻址和路由结构、有状态和无状态的地址自动配置、内置的安全机制、更好地支持QoS服务。

27、IPv6的128位地址按每16位划分为一个位段,IPv6不支持子网掩码,它只支持前缀长度表示法;每个IPv6分组都有一个IPv6基本报头。基本报头长度固定为40个字节;IPv6数据包可以没有扩展报头,也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扩展报头,扩展报头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

28、IPv4到IPv6的过渡的基本方法1.双IP层或双协议栈;2.通过IPv4隧道传输IPv6分组。

作业

1:已知一个A类网网络ID为1.0.0.0,则利用掩码255.128.0.0可将该A类网络划分为几个子网?

每个子网的网络ID是多少?每个子网中最多有多 少台主机? 2:已知一个A类网网络ID为1.0.0.0,则利用掩码255.192.0.0可将该A类网络划分为几个子网?

每个子网的网络ID是多少?每个子网中最多有多少台主机?

数据链路层

1、数据链路层提供:链路管理、帧同步、透明传输、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寻址等功能。

2、误码率是指二进制比特序列在数据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Pe = Ne/N

3、差错控制—在通信通信过程中能够自动检测出错误并进行纠正的方法:纠错码(海明码、ARQ)、检错码(奇偶校验、CRC)。

4、循环冗余CRC校验码检错:CRC校验码能检查出全部单个错;离散的二位错;奇数个错;长度小于或等于K位突发错;以[1-(1/2)K-1]的概率检查出长度为K+1位的突发错。

5、反馈重发ARQ纠错:收发双方在发现传输错误时,采用反馈和重发的方法来纠正错误。

6、为保证数据链层实现其无差错传输数据的功能,就需为其制定数据链路层协议,其分类为:面向字符型(二进制同步通信(BSC)协议)、面向比特型(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协议)

7、数据链路层滑动窗口协议分为单帧停止等待协议和多帧连续发送协议,多帧连续发送协议又分为拉回重发协议GNB和选择重发协议SR。

8、互联网数据链路层协议主要有两种:串行线路IP协议SLIP和点—点协议PPP,它们主要用于串行通信的拨号线路。

9、PPP协议的特点不使用帧序号,不提供流量控制功能;只支持点-点连接,不支持点-多点连接;只支持全双工通信,不支持单工与半双工通信;可以支持异步、串行通信,也可以支持同步、并行传输。

10、PPP协议的基本功能:用于串行链路的基于HDLC数据帧封装机制,将IP数据包封装到串行链路(将比特填充的HDLC封装起来,形成字节填充的PPP,因此PPP是面向字节的);链路控制协议(LCP)用于建立、配置、管理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网络控制协议(NCP)用于建立和配置不同的网络层协议。

11、为解决PPP帧的透明传输问题,采用0比特填充法。

12、局域网的定义: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一种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将大量计算机及各种网络设备互连在一起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

13、局域网最主要的特点是: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14、局域网(Ethernet)具有如下的一些主要优点:具有广播功能,从一个站点可很方便地访问全网。局域网上的主机可共享连接在局域网上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便于系统的扩展和逐渐地演变,各设备的位置可灵活调整和改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残存性。

15、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 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 LLC子层媒体接入控制 MAC子层。

16、总线型以太网为保证数据通信的方便性和可靠性,对总线访问采用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SMA/CD 的方法。

17、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延 2τ称为冲突窗口。规定的冲突窗口长度为51.2µs;冲突窗口的51.2µs可以发送512bit(64B);Ethernet协议规定一个帧的最大重发次数为16;

18、CSMA/CD总结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

19、Ethernet帧最小长度为64B(数据46B),最大长度为1518B(数据1500B);

20、交换机交换方式的类型:直接交换、存储转发、方式改进直接交换方式(接收到以太帧的前64字节后,判断转发)

21、数据链路层设备:交换机、网桥;物理层设备:中继器、集线器。

16、E1载波速率是将30路音频信道和2路控制信道复用在一条通信线路,每条信道插入一字节,因此每帧共32字节,发送一帧需要125µs;T1载波的传输速率为2.048Mbps。

17、STM-1帧是一个块状结构;每行270B,共9行;每秒钟发送8000帧;STM-1速率为155.520(Mbps)

18、同步光纤网SONET与同步数字体系SDH。同步数字体系SDH是一种数据传输体制,它规范数字信号的帧结构、复用方式、传输速率等级与接口码型等特征。

19、无线网络分为基于基础设施和无基础设施的无线网络。

20、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领域:作为传统局域网的扩充、建筑物之间的互连、漫游访问、特殊无限网络结构。21、1987年制定第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802.11 22、802.3标准采用CSMA/CD冲突检测方法,而802.11的MAC层采用CSMA/CA冲突避免方法。

物理层

1、计算机网络使用的通信信道分为两类:点-点通信线路、广播通信线路

2、电话线路是典型的点-点通信线路;家庭的个人计算机可以使用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调制解调器,通过电话线路接入ISP。

3、信息:通信的目的是交换信息,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文字、语音、图形或图像;

4、数据:为了传送这些信息,首先要将字母、数字、语音、图形或图像用二进制代码来表示;

5、信号:为了传输二进制代码的数据,必须将它们用模拟或数字信号编码的方式表示。

6、数字数据编码方法:非归零码、曼彻斯特编码(前反后原)、差分曼彻斯特编码(0跳1不跳,中间必须跳)

7、模拟数字化的主要方法脉冲编码调制PCM:采样、量化、编码。

8、数据通信方式:串行与并行通信,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信,同步方式。

9、网络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无线与卫星通信信道。

10、在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类型分为: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11、数据传输速率S(bps)与调制速率B(baud)之间关系可以表示为:S=B·log2k,式中k为多相调制的相数;

12、奈奎斯特准则Rmax=2·f(bps),其中B=f。

13、香农定理Rmax=B·log2(1+S/N);其中信噪比S/N为不带单位。

信噪比计算公式:S/N(db带单位)=10·lg(S/N不带单位)

14、多路复用可以分为四种基本形式:频分多路复用(FDM);波分多路复用(WDM);时分多路复用(TDM);码分多路复用(CDM或CDMA);

15、T1载波系统是将24路音频信道复用在一条通信线路;PCM编码器每秒取样8000次;24路PCM信号的每一路,轮流将一个字节插入到1帧中。每个字节为8位;每帧由24×8=192位组成,附加一位作为帧开始标志位,因此每帧共有193位;发送一帧需要125µs;T1载波的传输速率为1.544Mbps。

第二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要点

1、如果主机的IP地址为25.36.8.6,子网掩码为255.255.0.0,那么该主机所属的网络(包括子网)为

•A)25.36.8.0B)25.36.0.0

•C)25.0.0.0D)0.0.0.02、一台主机的IP地址为202.93.121.68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如果该主机需要向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的202.94.121.0网络进行直接广播,那么它应使用的目的IP地址为.3、下列选项中,合法的IP地址是()

• A、210.4.233B、202.38.64.4

• C、101.3.305.77D、115,123,20,2454、下列无效的IP地址是()

• A、61.168.0.1B、128.168.9.2

•C、202.131.128.1D、168.201.256.85、IP地址202.102.14.141的网络号是,其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6、某主机的IP地址为138.45.58.62,子网掩码为255.255.0.0,则该主机的网络号为(),主机号是()

A、138.45.58B、138.45

C、58.62D、627、IP地址10.10.13.15/24表示该主机所在网络的网络号部分为()

A、10.10.0B、10.10.13

C、10.13.15D、10.0.08、IP地址172.16.200.78,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网络号是

9、IP地址158.18.68.78,子网掩码是255.255.240.0,网络号是

10、IP地址172.16.206.16,子网掩码是255.255.192.0,网络号是

11、把网络168.102.48.0划分为多个子网(子网掩码是255.255.255.192),则各子网的主机总数是()

12、一台IP地址为:10.110.9.113/21 主机在启动时发出的广播IP是?

A.10.110.9.255 B.10.110.15.255

C.10.110.255.255 D.10.255.255.25513、设有下面4条路由:172.18.129.0/

24、172.18.130.0/

24、172.18.132.0/24和172.18.133.0/24,如果进 行路由汇聚,能覆盖这4条路由的地址是。()

•A)172.18.128.0/21 B)172.18.128.0/22

•C)172.18.130.0/22 D)72.18.132.0/2314、.设有下面4条路由:10.1.193.0/

24、10.1.194.0/

24、10.1.196.0/24和10.1.198.0/24,如果进行路由汇聚,覆盖这4条路由的地址是()

•A)10.1.192.0/21 B)110.1.192.0/22 C)10.1.200.0/22 D)10.1.224.0/2015、已知地址块中的一个地址是 140.120.84.24 /20.试求这个地址中的最小地址是(),最大地址是(),掩码是(),地址块中共有()个地址,相当于()个C类地址。

第三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重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复习重点

一、题型:

一、填空:

二、单项选择

三、判断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题

六、论述题

二、掌握以下概念:

网络硬件与网络软件在网络系统中所起的作用。(第1章第1节)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种类及其特点(第1章第3节)OSI模型的组成与作用,与TCP/IP协议之间的对应关系。(第1章第4节)(第2章第2节)

掌握网关的概念和工作要求、网际协议的功能、的含义。(第2章第2节)以太网的概念。(第3章第1节)

防火墙、自治系统AS、路由器的概念和工作原理。(第3章第2节)

静态交换、动态交换、虚拟专用网络的概念,VPN的功能。(第3章第3节)虚电路(第4章第4节)远程登录(第5章第3节)FTP(第5章第4节)

网络打印的概念与共享打印的区别(第5章第10节)。B/S(第6章第6节)

在浏览器无法查看ASP源代码的原因。(第6章第6节)代理服务器(第7章第7节)

硬件容错技术的概念和应用。(第8章第1节)破坏计算机安全的途径,保护计算机安全的措施,计算机网络安全。(第8章第1节)

软件容错的工作原理。(第8章第1节)

远程监控的概念,实施网络管理的方法。(第8章第2节)信道模型、近端串扰的概念(第9章第4节)

掌握IP地址(第2章第1节)、综合布线系统(第9章第2节)、计算机网络(第1章第2节)、网络互连(第3章第2节)、网络规划的概念和使用方法(第9章第1节),和综合应用。

例题:

有一台主机手动配置其IP地址为:192.168.10.50,在其所在的管理组中的其它计算机均用DHCP自动配置IP,DHCP配置主机的网段为:192.168.10.30~192.168.10.200,试该网络是否会出问题?请详细分析。解答:

为讨论问题方便,假设:

手动配置其IP地址为192.168.10.50的主机为A,且地址192.168.10.50为M。

DHCP为其管理的网络动态配置IP地址时,倘若没有为任何主机分配M,那么网络中所有主机的工作状态都将良好,此时是没有问题的。

由于DHCP并不知道网上有主机手动配置了M,一旦DHCP为其它某台主机分配了地址M,若A关闭,此时网络中的计算机也能正常工作;

但是倘若A已经正常工作,那么此时DHCP分配地址M的主机将不能正常上网;

倘若A在DHCP分配地址M后启动,此时A将不能正常上网。

第四篇:《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五章

1.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2.大众传播的特点: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②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传播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双重属性。⑤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4.信息环境: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5.拟态环境:由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存在于人与他的环境之间,人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会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6.传播制度: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应,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7.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控制的主要内容:①规定传媒的所有制形式。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③限制或禁止某些消息的传播。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或实行援助。

8.传播制度的社会责任理论的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体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9.传播制度的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①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传播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③.社会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④与大规模、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10.媒介即讯息: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11.新媒体发展趋势特点的意义:①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将大大改善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②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③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条件。④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12.大众传播者的特点:①地位稳固。②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③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13.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依据:①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②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③大众传媒是有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者,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14.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的实质:①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②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新闻信息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③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把关”的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15.拷贝的支配: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而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拷贝的支配”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这是因为在“拷贝”的制作和提供过程中存在着两条“抽象的原理”,即利润原理和政治或宣传原理。清水几太郎的分析在揭示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影响力方面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他把受众看作是绝对被动的存在的观点则有失偏颇。16.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所采用的分析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17.选择性接触假说: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通过“伊里调查”得出的结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政治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18.受众即市场: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是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大众传播媒介采取企业化经营形态而形成,在现代也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受众观。这一观点认为,传播媒介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是通过媒介竞争向潜在的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活动,而受众即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19.受众的基本权利:①传播权:一般意义上的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②知晓权: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获得信息的权利,尤其指对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权。③传媒接近权:利用大众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也指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20.“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40年代,把受众成员当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1.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的内容:①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②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③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④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⑤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22.传播流:从40s开始,传播效果研究第二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23.“政治既有倾向”假说:1940s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结果,认为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这一观点即是“政治既有倾向假说”。24.两级传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结果推测出的一种传播过程。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25.有限效果论的主要观点: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不作为惟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6.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哪些:①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②媒介本身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③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④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重要的机制作用。

27.“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也称“接种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效果”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

28.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29.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于1972年,由美国的麦库姆斯提出。“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30.“沉默的螺旋”的三种假说: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求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过程,即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反过来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

31.“培养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

32.“知沟”假说: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对低者都能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33.全球信息化的影响: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③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34.信息主权: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它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存储、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35.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①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②是一种文化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这种文化扩张主要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

36.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内容分析的主要特点有——①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②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③普遍性: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第五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面向应用型人才)教师在线培训学习心得 连日来集中在线学习了施晓秋老师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训课程,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既学到了施老师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也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同时,也收获了一些思考。

在培训课程里,施晓秋老师与我们分享了教学改革的思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案例、场景、任务驱动教学的经验、以及专业科研课题申报的注意事项。

施老师对如何定位课程,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等内容做了详细解说,最后具体到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理解这种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联想到我校《计算机通信网络》课程的定位,现在感觉是有些高了。我们学校是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但课程一直选用的是大本的教材,这一点上,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偏高了。纯理论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而且今后工作中这些知识也不知该用在哪。因此针对该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定位准确。

在学习了施晓秋老师《以“网络层”教学为例的教学设计》一讲后,触动颇深。网络层的课程内容原来可以讲得如此生动、又结合工作实际。过去自己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老师、学生都感觉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听了施晓秋老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深深感觉: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直以来认为网络课程没法进行场景、案例教学改革,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理论确实很多,仅各种概念、定义就得讲很久,学生才能了解。在听了施老师的课程设计之后,才明白还是任课教师现场工作经验稀缺,不知道我们的学生将来会接触怎样的工作,将要处理怎样的问题,面对怎样的困难。因此,也就不会把工作中可能遇见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设计到课程中。而施老师在介绍他们的课程设计时,就能大量地引用了他们在现场调研、实习、工作指导时的各种案例作为场景,特别是在介绍IP地址规划与子网划分时,施老师引用的案例很具有代表性,环环相扣、恰到好处。这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现场经验密不可分。因此,我以为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校教师,应该争取更多的机会到现场去工作、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课程改革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培训课程结束了,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们学校的网络课程应该如何改革?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如何关注学校今后发展方向、教改热点等问题?很多问题我会在工作中认真地去思考,争取能有所改进,有利于师生的共同进步。

感谢施晓秋老师的精彩讲授,感谢学校给了我一次向名师学习的机会。

2014-3-19

下载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期末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期末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总结 作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很多人都会对我们的专业产生误解,那就是觉得我们做的都是传统的纸媒工作。殊不知,随着如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变化日......

    计算机网络技术总结[合集]

    计算机网络学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就是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总结 •局域网是一种小范围(几公里)的以实现资源共享为基本目的而组建的计算机网络,其本质特征是分布距离短、数据传输速度快。较低速的局域网传输数据的速......

    计算机网络技术填空题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填空题总结 1、 数据可定义为有意义的实体,它涉及到事物的存在形式,数据可分为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2、 信号是数据的电子或电磁编码。对应于模拟数据和......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总结

    1.IPv6地址在使用双冒号法表示时,双冒号只允许出现一次 2.BGP协议的打开(OPEN)分组用于与相邻的另一个BGP发言人建立相邻关系;更新(Update)分组用于发送某一路由的信息,以及列......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可按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涉辖范围和互联距离、网络数据传输和网络系统的拥有者、不同的 ?? 计算机网络技术 服务对象等不同标准进行种类划分。一般......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 1..计算机网络概念:计算机网络是将分布在不同物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在网络协议和软件的支持下进行数据通......

    计算机网络技术

    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计算机ENICA(哀尼阿克) 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军事与科研。 第二代(1959-1964)晶体管、高级语言、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