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摘录
青岛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摘录
报告摘录
“四个必须”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对青岛发展的新要求,抢抓机遇,全面赶超,率先科学发展;
——必须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海洋要素融入城市发展,努力实现蓝色跨越;
——必须对照国际城市标准,坚定地融入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不断赋予现代化国际城市以新的内涵;——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新期待,把宜居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追求,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为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
主要目标
●全省蓝色经济龙头城市地位更加凸显,经济实力在转型发展中跃上新台阶
●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在调整优化中实现新跨越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迈出坚实步伐,文化青岛建设在改革发展中开创新局面
●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建设在加强与创新中取得新突破
●率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改革开放在攻坚克难中释放新活力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全面加强中实现新提升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年的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让人民群众过上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充实、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的幸福美好生活!
延伸
“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为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对未来五年我市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作出了高度凝练的表述。
展望未来,在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进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全国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大目标中研究、谋划并推进青岛未来五年发展,报告以“四个必须”、“总体要求”和“六大主要目标”,为我们舒展开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1675个字,城市下一个5年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尽在其中,城市发展轨迹的变迁清晰可见。★率先科学发展
简单精炼的六个字彰显的是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城市,面对未来5年发展所作出的表态。站在历史选择的节点上,作为再次承担国家使命的青岛如何实现率先发展?报告以一系列“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五年市委带领青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更新更大成就的果敢与魄力。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增长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现蓝色跨越
蓝色跨越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为青岛未来发展定下了蓝色基调。未来五年,一批“蓝”字号项目将相继上马,青岛蓝色经济引领作用将日益彰显,蓝色跨越的脉络清晰可见。
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彰显城市特色,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未来青岛将以何种身姿展现在市民和世人面前?“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更加明确而高远地向我们展示了未来青岛发展的美好图画。着力打造生活舒适便捷、生态景观怡人、公共安全良好的环境;着力增进社会和谐与人民福祉„„这是市委对人民许下的庄严的承诺。
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持续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着力打造生活舒适便捷、生态景观怡人、公共安全良好的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着力增进社会和谐与人民福祉,让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文明程度,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着力增强对国际要素的聚集、服务和辐射能力,将城市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做美,努力使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居乐业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机遇与挑战
报告中对未来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做了客观、准确的把握,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做了冷静的思考与分析,并对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
展望未来,在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进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把青岛的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置于全国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谋划,置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大目标中推进。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必须看到,未来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低迷,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国内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区域和
城市间竞争更趋激烈;转型期各种矛盾多样多发,对我们的执政能力提出新的考验,等等。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不断增强机遇意识,破除自满守成陈旧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坚定信心,善于在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的过程中把握好规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专题点评
幸福起航谱写新篇
壬辰新春,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期盼中,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历史,总会见证变化发展的印记。过去五年,青岛续写了太多值得称赞的传奇,创造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发展奇迹,赢得了不少改革的成果。
历史,总愿意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过去的风景正在随风远去,无需躺着久久留恋,新一轮的发展与竞争早已开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城市发展新篇章适逢其时。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目标任务,这不仅是进一步确立青岛独特城市形态风貌的重要举措,更是决定后工业社会时期产业格局的战略部署,将铸造新的青岛辉煌。
未来五年,青岛会有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身处其中的人们能感受和体会到的又是什么?报告用简练而平易的语言概括出“六大目标”,既有蓝色经济的凸显,城市功能的跨越;又有文化强市的战略,社会和谐的提升;既有发展的科学,又有人民的幸福,都是实实在在的事,都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都是人民所盼、社会所需、发展所要的事。这些目标,描绘的正是一幅未来五年青岛的发展图景;这些目标的逐一实现,拼装的正是870万青岛人未来五年触手可及的幸福梦想。
时间的意义,远不能用长度来计算。而关乎870万人前途和命运的五年时间,绝非简单的五年光阴、1800多个日子,它承载的是无数沉甸甸的梦想以及家家户户每一个人的幸福。
而今,幸福正在起航,新篇即将谱写。(李莉莉 杨晓星)
新闻链接
后工业社会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青岛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本次报告中首次引用了“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
从工业社会出发,可以将社会分成三种类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所谓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农业、渔业、采矿等消耗天然资源的经济部门为主的社会形态。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为主。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是信息和知识,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第二篇: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
率先科学发展 实现蓝色跨越 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2月10日)
李 群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挑战、经受重要考验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拼搏进取,圆满完成了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15.6亿元,五年增长85%,人均超过1.1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66亿元,五年增长150.7%。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
民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3239元,2011年达到285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824元,达到12370元。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明城市创建取得丰硕成果,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连续七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体育、老龄、残疾人、人口计生和关心下一代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提前高标准完成对口援川重建任务。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海湾大桥、海底隧道、环湾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城市地铁、铁路客运北站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生态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市容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夺取了抗击浒苔的决定性胜利,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帆赛和残奥帆赛,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强化。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积极推进民主,落实依法治市,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平安青岛”创建工作,人民群众对治安的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感不断提高。社会应急体系逐步健全,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党建工作不断深化,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人大和政协的作用得到加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对台、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归功于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十届市委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市共产党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各民主党派、驻青各单位、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向所有关心支持青岛建设发展 3 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推动青岛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市人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善于把党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与青岛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在青岛今后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部分党员干部视野不宽、标准不高、能力不足,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要求还不适应;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民生改善特别是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化以及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水平与青岛在全国、全省的地位还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融合力和影响力有待进 4 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公民人文素质和全社会道德文明水平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适应;党员干部队伍中脱离群众、消极腐败问题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承担的历史使命还不适应,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务必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不懈追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青岛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总体上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开启了向更高水平小康,进而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新征程。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被定位为核心区域的龙头城市,青岛再次历史性地承担起了国家使命,我们也迎来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对青岛发展的新要求,抢抓机遇,全面赶超,率先科学发展;必须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海洋要素融入城市发展,努力实现蓝色跨越;必须对照国际城市标准,坚定地融入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不断赋予现代化国际城市以新的内涵;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新期待,把宜居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追求,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 5 化国际城市,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望未来,在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进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把青岛的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置于全国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谋划,置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大目标中推进。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必须看到,未来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低迷,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国内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区域和城市间竞争更趋激烈;转型期各种矛盾多样多发,对我们的执政能力提出新的考验,等等。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不断增强机遇意识,破除自满守成陈旧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坚定信心,善于在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的过程中把握好规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世 6 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为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
把握上述要求,必须明确率先科学发展,就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增长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蓝色跨越,就是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彰显城市特色,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就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持续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着力打造生活舒适便捷、生态景观怡人、公共安全良好的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着力增进社会和谐与人民福祉,让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文明程度,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着力增强对国际要素的聚集、服务和辐射能力,将城市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做美,努力使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居乐业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按照上述要求,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全省蓝色经济龙头城市地位更加凸显,经济实力在转型发展中跃上新台阶;城乡一体化 7 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在调整优化中实现新跨越;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迈出坚实步伐,文化青岛建设在改革发展中开创新局面;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建设在加强与创新中取得新突破;率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改革开放在攻坚克难中释放新活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全面加强中实现新提升。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年的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让人民群众过上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充实、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的幸福美好生活!
三、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是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根本保障。必须充分发挥蓝色经济战略的带动作用,突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坚持走向深蓝、走向高端,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建设以释放发展潜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创新和人才保障以强化内生动力,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跨越,力争五年在经济规模上再造一个新青岛。
突出蓝色经济引领作用。彰显蓝色经济核心优势,加快建设我 8 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培育壮大海洋产业,加快形成链条完善、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开发建设,以董家口港区、保税港区为依托,整合西海岸港口、园区、产业和政策等优势,吸引高端生产要素,构筑创新开放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高水平规划建设蓝色硅谷,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驻青国家和国际海洋科研机构作用,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在大青岛东部尽快形成滨海科技新城。
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坚持工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重,引导产业高端发展和集群发展,大力培育品牌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努力构筑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服务经济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坚持优势产业高端化,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坚持传统产业创新化,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量;坚持新兴产业规模化,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把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海 9 空航运中心、旅游度假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总部商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中国北方数据中心,努力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坚持以高端农业引领传统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增长的推进器,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发展现代消费模式,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化创新和人才支撑。坚持把人才强市作为核心战略,深入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快推进科教兴市,着力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打造人才荟萃的高地和创新创业者的乐园。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产学研资合作的创新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市场导向、以用为本,组织落实各类重大人才工程,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聚集的平台载体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国际水准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技能大师和创新团队。大力发展与建设大青岛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和高等 10 教育,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完善各类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开发、发现引进、评价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形成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四、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是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举措。在青岛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城市空间布局有过几次重大调整,每次调整都带来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已经成为打造发展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瞄准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对照世界知名湾区城市标准,继续拓展、深化和提升“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大框架,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让青岛真正具有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品质。
全域统筹,就是强化大青岛理念,先期实现七区统筹,同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陆海统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继续推动城市组团式科学发展。统筹全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加快大青岛北部区域崛起,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统筹陆海资源要素配置、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 11 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实现陆海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三城联动,就是以胶州湾为核心,东岸老城区重在做优做美,延续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山海城特色,着力加快城区改造提质和内涵式发展;西岸城区重在做大做强,着力加快城区扩容,打造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区;北岸城区重在做高做新,有效整合周边区域,合理确定城区规模、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有效疏解老城区发展瓶颈。通过东岸、西岸、北岸三大主城区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区,使之成为大青岛的核心区域。
轴带展开,就是以主城区为核心,以骨干复合交通廊道为依托,沿“一轴三带”向纵深拓展,带动次城区、重点城镇等组团发展,同时向周边辐射。“一轴”,即以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为生态中轴,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集聚带,打造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带”,即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向南对接鲁南,联结长三角;向北对接胶东半岛,融入环渤海;向西对接鲁中鲁西,服务沿黄流域。通过轴带展开,带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与此同时,依托口岸和航运优势,打造海上经济带,走向深蓝,对接日韩,服务东北亚,联通全世界。
生态间隔,就是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加快构建支撑青岛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突出“蓝色海洋、绿色城市”主题,加快生态系统建设,提高城乡生态文明水平。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全力办好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低碳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逐步修复胶州湾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组团发展,就是立足青岛全域,依托“一轴三带”,形成若干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规模适度的城市组团。着力推动五市建成区向中等城市迈进,稳步推进鳌山湾新城组团向海洋科技滨海新城迈进,加快建设董家口港城组团,高标准打造空港新城组团,开发世园生态都市新区等组团。加快建设平度新河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和莱西姜山新城,同时推动一批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迈进,形成布局合理、深度融入半岛城市群的城镇体系。配套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络,加强能源和水源建设,建设大青岛市政公用体系、公共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各组团持续协调发展。特别要协调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五、着力打造文化强市,推动城市文明实现新进步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青岛文化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必须着眼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更广视野、更高起点、更深层次上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文化品位高雅、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建设文化青岛、打造文化强市,要以此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大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创建长效机制,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深化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和军警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微尘”、“红飘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正气、讲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构建社会信用体 14 系,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科普工作,搞好法制宣传教育,着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形成开放包容、风清气正、奋发进取的社会风气,积极塑造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凸显时代要求、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时期青岛城市精神,构筑道德高地,全面提升城市的精气神。做好双拥工作,支持国防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管、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动转制后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做大做强。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连接国内外、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深化文化综合执法改革,建设文化环保城市。依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氛围。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构建更加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 15 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构建覆盖全市、布局合理、服务便捷的“15分钟文化圈”,率先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突出青岛蓝色文化特色,打造全国海洋文化新高地。做强“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城市文化品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要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文化消费,优化产业布局,转变文化产品生产方式,提升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提高优秀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快推进青岛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联盟”,提高青岛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着力推进社会建设,推动民生事业实现新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我们党践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关键所在。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促进收入分配等结果的相对公平,更加注重百姓内心的幸福感受,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宜居幸福城市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加快实施富民工程。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证重点群体就业。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使城市更有活力、更具创造力。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帮扶贫困群众和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快构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设健康城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产业。全面做好人口计 17 生工作,促进妇女儿童事业、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走出具有青岛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完善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快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在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引进社会力量发展非基本服务,满足群众多样性需求。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建设法治社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惩处各类犯罪活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增强公众安全感。大力推进阳光政法,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法律服务,促进公平正义。加强食品药品和生产安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重视防灾减灾,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七、着力提升发展活力,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最大瓶颈制约在于体制机制障碍,破解障碍的有效方法就是推进改革、扩大开放。
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整体设计、配套推进,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深化财政、土地管理、户籍管理、投融资体制、乡镇行政资源科学整合、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努力从体制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落实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等领域,为各类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营造公平的体制机制环境。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向纵深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财权与事权匹配的财政运行机制。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 19 略,强化国际意识和规则意识,营造国际化商务和居住环境,着力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优化开放载体,全面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中德生态园等重点园区发展水平,加强园区资源集约利用,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的先导作用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完善招商网络,创新引资方式,坚持内资与外资并重、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并重、实体招商与项目融资并重,加快引进高、大、新项目,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人才。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稳定出口与扩大进口并重、发展货物贸易与扩大服务贸易并举,推动服务外包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由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巩固和扩大对重点国家地区经贸合作优势,积极争取成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枢纽城市。坚持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培育一批立足青岛的跨国经营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扩大对内合作,做好对口支援和扶贫工作。
八、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顺利推进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证
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我们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20 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青岛率先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自觉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不断解放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勇立时代潮头。全市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人生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和掌握反映当今时代发展的新知识,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实际能力。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优化班子结构,增进班子团结,增强班子整体合力,建设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努力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造就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一线选拔培养制度,完善经常性考察和目标责任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进一步加强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完善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岛城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针对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之后,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下大力气优化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确保基层有组织管事、有人员干事、有条件办事。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服务管理,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积极作用。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把建立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等制度。改革完善党委领导工作机制,健全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进一步增强党内活力。全市党员都要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22 制度意识,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时刻保持冷静的忧患意识、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持之以恒地寻标、对标、达标、夺标,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保持艰苦奋斗本色,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狠抓落实、善抓落实,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毫不动摇地抓纪律、抓风气、抓发展环境,坚持不懈地治庸、治懒、治散、治慢、治拖、治瞒,净化政治空气,优化政治生态,保持全市各级党组织及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创率先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的团结奋斗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进一步发挥工商 23 联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做好对台、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干部工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等制度,积极探索社会各界民主参与渠道和方式,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形成推动率先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反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必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完善具有青岛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依法依纪严惩腐败分子。深化反腐倡廉教育,深入推进科技防腐,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制约监督。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深化专项治理,进一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在根治腐败问题上,无论今后的道路有多远、任务有多难,我们都将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推动我们的社会在与腐败的较量中变得更加文明、更加进步!
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和省委对我们寄予厚望,全市人民满怀期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市 24 人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进位争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把青岛建设成为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学习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定新小学 欧明艳
胜利闭幕的我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一次大会,吹响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富民兴甘的进军号角,开启了新起点上实现贵州崛起新跨越的征程。
我省党代会的报告确立了今后五年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我省’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率先发展‛的发展思路,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思路,体现了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要求。神州大地,发展潮起云涌;千里贵州,正在奋力崛起,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党员,我们的思想一定要统一到我省党代会精神上来,把行动落实到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崛起上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强劲的气势,抢抓机遇,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平安的新贵州。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我我省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回顾了我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深刻分析了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定了今后五年全我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对全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认真学习贯彻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进一步认清大局,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再创辉煌,顺利实现我我省我省政公用事业‚十二五‛期间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把握重点,领会实质,不断增强学习效果。
学习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核心是学习徐刚同志的工作报告。要突出重点,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到六个‚深刻理解和把握‛。即深刻理解和把握大会对过去五年发展成就的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理解和把握今后五年全我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和把握产业港口城我省联动发展各项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要求。着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上来,统一到我我省我省政公用事业各项发展任务的贯彻落实上来,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特别注重把学习的着眼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放在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上,放在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不断提高各项素质,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我我省我省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改革上来,推动我省政公用事业‚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认真领会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实质,切实抓好精神的贯彻落实。
把学习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同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同‚十二五‛发展改革规划和我我省我省政公用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工作责任。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学习贯彻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到实处上来,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确保我系统党建工作抓紧抓好,充分发挥党建‚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重要作用,为我系统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四、以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命。我们要认真贯彻‚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以作风建设为重点,加强道德修养,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着力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决不能萎靡不振、陷于低级趣味;要有为民造福的满腔热忱,决不能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决不能浑浑噩噩、敷衍塞责;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决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只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就能永远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尤其要带头模范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大力倡导良好风气,认真听取干部群众对自己工作方面和廉政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兼听则明,确保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不出问题。经常不断地剖析、反省、反思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和以权谋私的现象,切实树立和维护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第四篇:学习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学习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改革抓创新:新起点上的新动力 可乐乡纪委办公室 胡家江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我们要开创的后发赶超之路,走一条追赶全国“三化”步伐,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广泛汇聚发展要素,充分运用一切先进发展成果,促进经济加速跨越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走一条面对更加强化的市场约束和更加刚性的环境约束,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循环利用,做到既提速又转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道路;走一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幸福指数的道路。一句话,走一条从贵州实际出发,全面、协调、可持续、惠民生、促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改革创新的领域更加宽广。
粟战书同志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作的报告,是科学发展观在贵州的具体化。改革抓创新,澎湃着贵州人民实现科学发展的无穷动力。一个个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使经济与社会的脚步迈得更加协调,城市与乡村的轮子转得更加连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筑得更加宽阔,必将开创贵州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改革创新,创新改革。多少曲折和坎坷,总是在创新中跨越;多少艰辛和困惑,总是在改革中破解。改革抓创新,创新促改革。只要我们按照新一届省委的决策部署,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五篇:学习自治区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自治区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自治区十一次党代会是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团结带领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次大会对保持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我区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因此,深入学习贯彻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不仅是全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也是我们更好地推进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深入学习贯彻好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推进我区审计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深入学习贯彻好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有利于更加明确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学习贯彻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把握精髓,全面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要深刻认识、牢牢把握我区经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区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区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指明了方向。这一方向,不仅是我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我区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这一方向对审计工作的内涵,就是审计事业的发展必须始终沿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进。这意味着:审计事业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具体到审计工作中,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接受党委政府的领导,更加自觉地接受人大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更加自觉地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更加牢固地树立大局意识、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入学习贯彻好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有利于更加明确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
贯彻落实好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十一次党代会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重大战略思想,特别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大会主题,指明了我区社会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也是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目标。首先,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是审计事业自身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审计作为监督机关,监督只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正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对审计工作不断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和动力。因此,审计讲科学发展不能单纯就发展讲发展,而是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要求,从党委政府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中寻找审计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找到审计发展的目标和审计工作主题。第二,检验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标准是审计服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程度和效果。审计事业发展是否科学,不能自身说了算,只能由其工作所取得的社会效果以及党政和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说了算。这就要求,审计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富有前瞻性和时代性;审计主题必须紧密切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富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审计成果必须切实解决党委政府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富有宏观性和建设性。当前,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和高效廉洁政府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审计必须积极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由合法合规审计大力向绩效审计并重转变,全面推进绩效审计。这是审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深入学习贯彻好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有利于更加明确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寄予了更大期望;对审计工作也带来了更多挑战;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所有这些,都要求审计干部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保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昂扬精神状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否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重视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审计干部的教育培训。由于审计所涉及经济活动面宽,既有财政收支活动,又有金融业务活动,既有企业财务收支,又有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所以,这一切需要审计人员既熟悉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又要熟悉多领域宽范围的经济活动,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有很强的分析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经过实践的锻炼,不断培训学习而造就的。审计事业只有造就了一支专家队伍,才能切实发挥审计作用。只有不断地加强继续教育,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更新,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
今后的培训工作,应在现有基础上,认真分析,广泛调查研究,围绕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对审计干部业务与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一方面缺什么补什么,以求适应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应该宽口径,厚基础,高技术,深理论。充分发挥金审工程的网络资源优势,使审计干部培训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干部培训是个老话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的需要,必须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要常议常新,常做常新。作为从事干部培训的工作者来说,一是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接受新观念,树立新思维,使审计干部培训从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上都要不断改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