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

时间:2019-05-13 03:2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

第一篇: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

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附件: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重要支持方向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要求

科学技术部

二O一二年二月二日

第二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总结报告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2010课题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平流层大气基本过程及其在东亚气候与天气变化中的作用 课题名称: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过程及其对大气成分分布的影响 课题编号:2010CB428602 起止年月:2010年1月-2014年8月 课题组长:卞建春

邮件地址:北京市9804信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00029 联系电话:010-82995078,*** 电子邮件:bjc@mail.iap.ac.cn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0年12月15日

一、计划执行情况

1、计划完成情况

1.1 课题前两年研究任务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也称为对流层顶区域,是两个具有明显不同特性层区之间的过渡层,具有很强的热力、动力和化学要素垂直梯度,水平分布结构复杂而且多变。UTLS区域是大气动力、辐射、微物理和化学等过程相互作用非常显著的区域,其中动力过程既包括混合、对流和重力波等中小尺度过程,也包括暖输送带、平流层下侵、副热带西风急流调整等大尺度过程,还包括Brewer-Dobson环流这样的全球尺度过程。东亚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太平洋、印度洋和亚欧大陆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特别是青藏高原高大地形的影响,因而东亚UTLS区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前两年课题任务计划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东亚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大气结构及形成机理。利用卫星、高分辨率探空和加强期观测资料,分析华北、西北、青藏高原等典型地区UTLS大气动力、热力和化学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理。

(2)东亚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及其在大气成分收支中的作用。基于卫星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东亚地区典型天气过程中UTLS大气动力和成分的变化特征,分析平流层-对流层之间大气成分的输送过程;分析东亚地区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通量以及在全球大气成分收支中的作用。

(3)东亚强对流过程中大气成分向UTLS输送的机理。根据卫星资料分析东亚地区对流活动统计特征,以及与UTLS大气成分分布的关系;利用对流云模式模拟东亚地区强对流活动对于对流层-平流层物质输送的影响。

1.2 2010年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2010年作为项目启动年,研究的主要工作集中在:

(1)数据收集、准备和整理

 收集探空资料、卫星资料  收集再分析资料(2)亚洲UTLS 大气结构及形成机理

 夏季亚洲季风区UTLS大气成分分布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 亚洲对流层顶附近精细结构的分析

(3)亚洲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及其在大气成分收支中的作用

 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成因分析

 亚洲季风低层污染物向UTLS区域输送过程的模拟研究 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平流层下侵过程和上侵过程的分析(4)亚洲强对流过程中大气成分向UTLS输送的机理

 夏季亚洲地区对流活动的分布  夏季亚洲强对流活动的模拟研究2、2010年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2.1 数据收集、准备和整理

获取了我国部分探空站垂直高分辨率,收集COSMIC温度廓线资料,可用于对流层顶附近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分析;

收集了欧洲中心最新版本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为区域模拟提供了高分辨率资料;

收集了MLS大气成分资料,用于UTLS区域大气成分分布的研究; 收集了CloudSat和Calipso卫星的云廓线资料,用于分析强对流活动特征。

2.2 夏季亚洲季风区UTLS大气成分分布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利用2005-2009年的MLS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季风区UTLS区域O3、CO和水汽分布,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控制区是全球臭氧(平流层示踪物)浓度的低值中心,也是对流层示踪物CO和水汽浓度的高值中心。分析结果还表明,这种分布随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活动而存在两个模态:当南亚高压处于青藏高原模态时,这些示踪物中心向东偏移,中心位置位于青藏高原上空;当南亚高压处于伊朗高原模态时,中心向西偏移,位于伊朗高原上空;伊朗高原模态高压中心偏强,示踪物中心极值也偏强,尤其对于水汽比较明显。2.3 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成因

自从1994年周秀骥等发现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现象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尝试寻求其形成原因或机理,但至今尚未有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我们依据观测资料指出: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亚洲夏季风(ASM)的输送,二是青藏高原高大地形引起空气柱的短缺。夏季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低33 DU。臭氧廓线卫星观测表明,ASM上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臭氧浓度比同纬度非ASM区域偏低,导致臭氧总量偏低20 DU。ASM上空UTLS臭氧浓度偏低与该区域很强的对流活动有关,频繁发生的对流活动不断把低层低臭氧浓度空气输送到UTLS区域,而在上层受到南亚高压反气旋的约束,造成该处空气特性具有对流层性质。此外,沿着同一纬度,在亚洲季风区臭氧总量随着地形的起伏而变化,与地形高度有很好的一致性。分析表明由于青藏高原高大地形引起臭氧总量减少20 DU,与UTLS区域臭氧浓度偏低引起的量相当。

2.4 亚洲季风低层污染物向UTLS区域输送过程的模拟研究

开发全球三维化学输送模式GOES-Chem在UTLS区域的模拟能力,初步利用模式模拟CO、HCN在UTLS的分布特征和输送规律。利用卫星资料对GEOS-Chem在UTLS区域大气成分分布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初步分析表明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再现CO、HCN的全球分布。

2.5 亚洲季风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的个例分析

根据HIRDLS卫星提供的臭氧分布,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附近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两次过程,一次是春季低纬度对流层空气侵入中纬度平流层过程,另一次是夏季高原北侧平流层空气下侵到对流层低层的交换过程。

根据2009年夏季昆明臭氧水汽联合探空试验结果,利用后向轨迹法分析空气来源。观测结果显示,水汽和臭氧在UTLS区域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且所有11个例有着不同的表现。我们选择三个典型案例,利用三维运动轨迹模式(Traj3D Model)计算样本空气的后向轨迹,模拟样本空气的来源和传输路径,4 研究其对UTLS层中水汽和臭氧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及青藏高原上空的垂直气流对亚洲季风反气旋内部大气化学成分分布有重要影响。8月10日的案例显示,台风Moraket将海面空气输送到反气旋内部110hPa左右的高度,导致这一高度上的空气水汽含量偏高、臭氧含量偏低。而青藏高原上空的垂直气流输送的地面空气使160hPa上出现水汽低值和臭氧高值。(2)反气旋内部及外部的空气都对昆明观测结果有影响。8月8日的案例显示,昆明上空200hPa-100hPa层的样本空气主要来自位于反气旋东部的西太平洋海面及随环流运动的反气旋内部空气。(3)反气旋北侧的平流层侵扰作用也是造成对流层中部臭氧高值、水汽低值的一个原因。因此,可利用此模式结合卫星观测和其他探空资料,进一步研究亚洲季风反气旋的三维结构及解释其内部大气成分的分布情况。

2.6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特征的卫星资料分析

为了了解亚洲季风区夏季旺盛对流对化合物的输送作用,本文利用卫星资料初步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全球云量水平分布有三个极大值区,分别为亚洲东部、中非以及南美的北部,其中亚洲东部的值最大。云量垂直分布存在7.5km和15km两个极大值。全球对流发生率的水平分布与云量分布极为相似,亚洲东部、中非及南美洲北部值较大。垂直分布上,对流发生率极大值出现在10-13 km左右,13km以上对流发生率迅速减小,到15km高度,亚洲季风区对流发生率减少为6%,其他地区<6%,全球只有亚洲季风区在18km有对流发生。由此可见,亚洲季风区是全球对流最旺盛的地方,且该地区的对流垂直发展高度最高,在15km以上仍有对流发生,虽然极少,但对化合物垂直输送可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7 夏季亚洲季风区强对流个例垂直输送过程的模拟研究

采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模拟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一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强对流区域对水汽的垂直输送量及作用的模拟结果对模式云微物理方案的敏感性试验。通过与实测资料的比较,发现此次模拟在对流发生时间、地点、降水时间等方面均与实际接近,能再现出对流单体的外形特征及 对水汽的垂直输送特征。本个例模拟结果表明,WRF关于强对流系统对水汽垂直输送量和作用的模拟结果,由于云微物理方案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2.8 深对流云向平流层的水汽输送作用对大气气溶胶变化的响应

以往在研究大气气溶胶的间接气候效应时,主要关注的影响途径是:通过对云和降水的改变而影响气候。Sherwood(2002)提出了大气气溶胶产生间接气候效应的一种新的可能途径。他认为,对流层低层气溶胶粒子的增加将通过影响深对流云而使更多的水汽进入平流层。即大气气溶胶可以通过影响深对流云顶的冰相粒子尺度等云微物理特征以及升速等动力特征,影响其向下平流层的水分输送量,进而影响其对下平流层水汽含量的调节作用。但对此还缺乏定量研究。我们还不清楚:(1)人为增加大气气溶胶能改变深对流向平流层的水分输送量及作用的程度如何,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如何?(2)水分输送量和作用对大气气溶胶变化的响应规律及机理。

为此,我们对大气所的三维强风暴模式中云滴核化过程方案进行了细化处理,然后对热带穿透性深对流云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很好地再现了热带穿透性深对流云的结构,对流层顶也清晰再现。云微物理过程分析表明,LS内的冰晶不是局地产生的,而是其下部对流层垂直输送进来的。

对比了清洁(CCN浓度约100 cm–3)和污染(CCN浓度约1300 cm–3)气溶胶情景。结果表明,污染情景下雷暴云内冰相水物质的含量更多,尤其是冰晶和霰粒子的含量,导致更多的冰晶被垂直输送到TTL和LS。这些冰晶随后蒸发,最终导致LS内的水汽含量增加更多。以上分析所考虑的时空尺度都很有限,主要是受云模式在模拟时空尺度方面的能力所限。但优点是有助于对云微物理过程和机理的分析。

3、2010文章列表(已发表论文)

1.Li, S., 2010: A comparison of polar vortex response to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 warming.Adv.Atmos.Sci., 27(3), 469-482, doi: 10.1007/s00376-009-9116-1.(第一标注)SCI 2.Li, S., J.Perlwitz, M.P.Hoerling, and X.Chen, 2010: Opposite Annular Response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to Indian Ocean Warming.J.Climate, 23, 3720–3738..(第二标注)SCI 3.Liu, R.Q., C.Jacobi, P.Hoffmann, G.Stober, and E.G.Merzlyakov, 2010: A piecewise linear model for detecting climatic trends and their structural changes with application to mesosphere/lower thermosphere winds over Collm, Germany.J.Geophys.Res., 115, D22105, doi:10.1029/2010JD014080.(第二标注)SCI 4.陈斌, 徐祥德, 卞建春等, 2010: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

平流层不可逆质量交换特征分析.地球物理学报, 53(5), 1050-1059, DOI:10.3969/j.issn.0001 5733.2010.05.005(第六标注)SCIE 5.刘超, 王咏青, 卞建春, 2010: NCEP/NCAR再分析温度、位势高度和风速场资料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的适用性评估.安徽农业科学, 38(23), 12710-12715.(第一标注)

6.Liu, R., 2010: Classical theory of atmospheric tides and development of some related modern models.Chin.J.Space Sci., 30(3), 235-242.(第一标注)7.施春华, 陈月娟, 郑彬等, 2010:平流层臭氧季节变化的动力和光化学作用之比较.大气科学, 34(2), 399-406.(第一标注)

8.朱保林, 管兆勇, 程智, 2010: 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顶气压与气温的年(代)际变率与趋势分析.热带气象学报, 26(3), 364-370.(第一标注)

9.银燕, 曲平, 金莲姬等, 2010: 热带深对流云对CO、NO、NOx和O3的垂直输送作用.大气科学, 34(5), 925-936.(第二标注)

4、学生培养

2010毕业硕士:刘超;指导教师:王咏青,卞建春 学位论文:平流层大气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水平的初步分析

5、国内、国际合作情况

5.1 组织召开国际会议

为了邀请亚洲季风研究领域的动力学、化学、卫星观测以及数值模拟专家共同探讨亚洲夏季风的动力学过程、化学过程以及微物理过程,探讨亚洲地区人类活动对区域以及全球气候环境的可能影响。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协会/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简称IAMAS/IUGG)中国委员会于2010年7月21-23日在拉萨举办“亚洲季风及其在全球平流层-对流层大气交换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是亚洲季风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及其全球气候环境效应。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外方代表16人,国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中方代表30余人。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承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大学、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973计划平流层项目(EA-SPARC)(2010CB428600)和亚印太海气相互作用项目(AIPO)(2006CB403600)、中国科学院LAGEO重点实验室、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IAMAS中国委员主席吕达仁院士担任此次国际研讨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卞建春研究员和马耀明研究员担任组织委员会联合主席。

5.2 国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1)卞建春、金莲姬、施春华、何文英、李倩、杨静、严仁嫦、范秋君等2010年11月7-11日参加在成都召开的“第十三届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探测与过程研究研讨会”(13th workshop on glob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Monitoring And Process Study: ECMAPS 2010 Chengdu)

5.3 出席国际会议

(2)卞建春2010年9月12-16日在北京参加中美“青藏高原地区地表-对流层-平流层之间大气物质和能量输送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学术研讨会,口头报告:“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现象的成因”。

(3)卞建春、李倩2010年7月21-23日在拉萨参加“亚洲夏季风及其在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中的作用”(ASM-STE)国际研讨会,口头报告:“Kunming Campaign, first In situ observation of water vapor and ozone in the UTLS during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和“Driving effects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surface emiss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biomass burning tracer HCN in UTLS”。

(4)卞建春2010年10月26-30日在韩国参加“中韩大气科学交流研讨会”,口头报告:“Formation of summertime ozone valley over Tibetan Plateau—ASM and terrain”。

(5)范秋君硕士生,2010年3月-8月在美国NCAR学习访问。

5.4 接待来访

(6)2010年5月9-14日,邀请美国NCAR高级科学家Steve Massie博士来访,短期工作和指导研究生,并作学术报告。

(7)2010年7月17日,邀请美国犹他大学Chuntao Liu教授来访开展学术交流,并作学术报告。

(8)2010年8月6日,邀请美国NCAR三级科学家Junhong Wang博士来访开展学术交流,并作学术报告。

(9)2010年10月12-23日,邀请美国NCAR科学家Leigh Munchak来访开展短期工作,负责轨迹模式的安装和调试,并作学术报告。

二、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0年11月24日至26日,本课题“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过程及其对大气成分分布的影响”与项目第一课题“东亚地区平流层过程与结构的探测”在南京联合召开2010课题总结和交流会。在南京召开,两个课题组的组长、课题骨干以及相关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参加项目的两个课题组长、各个课题骨干和相关专家对于每个报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所有报告完毕之后,专家们还就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交流,专家们对明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一是希望建立一个能够使各课题畅通交流的平台;二是要尽量使用现有资料,把资料价值最大化;三是对于最新的资料要加快分析;四是注意资料的时效性。通过交流研讨看到了很多好的发展势头,但也看到了压力,两个课题还需继续加深探讨,以期在某些方向上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现有的一些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与课题的科研任务结合不是很紧密,没有解决项目提出来的科学问题。

三、下研究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

2011年是项目的中期评估年,课题将继续围绕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工作:  开展东亚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大气热力、动力、化学结构特征以及交换过程的资料诊断分析,给出东亚地区UTLS区域大气特征和交换特征;

 选择1~2个交换过程个例,利用中尺度模式模拟的模拟,初步模拟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中尺度过程;

 模拟一次强对流活动对大气成分的输送过程,初步模拟强对流对大气成分的输送过程。 完成项目中期验收总结。

第三篇: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

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附件: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重要支持方向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要求

科学技术部

二O一二年二月二日

第四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计划(973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计划(973计划)

内容简介: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以下简称重点规划项目)的立项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规划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性和带动性、需要国家大力组织和开展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

第三条 实施重点规划项目的目的是:

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鼓励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集体面向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及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出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形成未来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并藉以做出高水平的成果,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基础研究乃至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四条 重点规划项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负责,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重点规划项目按照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工作方法和“公开、公平、公正” 的原则遴选。

第五条 科技部根据各方面的推荐,选聘对基础研究工作和国家的科学需求有深入了解、能充分反映科技界意见的科学家组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以下简称专家顾问组)。专家顾问组受科技部的委托,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政策、计划和规划以及重点规划项目立项、评审及组织实施中的重大决策性问题进行咨询、顾问、监督、评议,以保证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和管理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第二章 计划编制与项目遴选原则

第六条 科技部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编制重点规划项目的五年计划和计划。

第七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满足下述三项条件之一:

1. 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要,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2. 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体现学科交叉、综合,探索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性研究;

3. 发挥我国的优势与特色,体现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资源特点,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性研究。

第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科学、可行的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突出,能针对关键性科学问题组织多学科科学家合作开展交叉综合研究。

2.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业绩优秀、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队伍。

3、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基地和工作基开展研究工作。

第九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注意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及其它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衔接,努力实现科学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规划项目要特别注意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及有关部门与单位支持的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中择优遴选。

第十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在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注意发挥重大科学工程、科学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基地的作用。

第十一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按照统一计划定期进行部署,研究期限一般为五年。采用指南、定向申报的形式,分批立项,逐步实施。

第三章 立项程序

第十二条 科技部在广泛征求科学家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定期制订并发布重点规划项目指南(或重要支持方向)。

有关部门和科学家(个人或集体)根据指南提出项目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所在部门(或直接)向科技部申报。

第十三条 科技部设立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工作小组,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及组织实施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及协调。

第十四条 科技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建重点规划项目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合办公室”),负责项目申请的受理、资格审查、制定评审方案及组织评审等工作。

第十五条 重点规划项目评审分预审、初评和综合评审三个步骤进行。

1.预审 根据申报项目的情况,预审分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预审可采用会议评审或与函评结合的方式进行。联合办公室遴选对每组项目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及其应用背景有深入了解的同行专家若干人组成相应的预审专家组,负责相关项目的预审。

2.初评 初评一般采用会议形式,分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初评专家组由联合办公室负责组建,其成员应是熟悉相关工作的高水平同行专家,必要时可聘请部分管理专家参加。初评专家组审议申报项目建议书,听取项目建议人的报告和答辩,进行民主评议后,对建议项目的重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学术带头人及研究集体的情况等提出科学、客观、公正的初评意见,通过记名投票方式确定项目的排序,并由联合办公室汇总、整理后形成初评报告,提交专家顾问组审定。

3.综合评审 综合评审专家委员会由专家顾问组成员和参加初评的专家代表等人员组成。综合评审会议由专家顾问组主持,在听取初评报告和申报项目建议人答辩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及记名投票方式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项目评审意见和优先立项顺序。重点规划项目的立项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六条 专家顾问组对综合评审结果进行审查和讨论,提出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建议,经科技部部务会审定后立项。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科技部公布立项项目后,由联合办公室提出组织实施方案,经专家顾问组咨询、科技部审定后开始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可根据专家顾问组的咨询意见分“直接启动”和“择优启动”两类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重点规划项目设立首席科学家,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专家组负责制。

首席科学家由科技部聘任,每个项目一般只设一名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确实需要时,年龄放宽至65岁,同时可配备一名50岁以下的首席助理。超过65岁不再担任首席科学家,但可作为项目学术顾问。项目学术顾问的聘请由首席科学家自行决定。

项目专家组一般由7人左右组成,由首席科学家提名,商项目依托部门后报科技部聘任。

第二十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计划任务由科技部通过计划任务书下达。计划任务书由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编制,经联合办公室审核、科技部批复后执行。

第二十一条 科技部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的总体组织与宏观管理。主要职责是:

1.组织编制重点规划项目计划;

2.制定重点规划项目办法及有关规章制度;

3.制定和发布重点规划项目指南;

4.组织重点规划项目的评审和遴选工作,批准重点规划项目立项计划;

5.聘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成员;

6.组织经费审定工作组,确定项目经费,分核定拨款;

7.组织对重点规划项目进行阶段评估检查,根据需要调整项目的工作计划;

8.组建咨询顾问组,对项目计划的执行进行评估和检查;

9.批准重点规划项目结题;

10.其他需科技部决策的有关重大事宜。

第二十二条 首席科学家对项目的执行全面负责。主要职责是:

1.提议项目依托部门;商项目依托部门提名项目专家组成员;

2.召集项目专家组会议;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项目专家组对研究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议;

3.聘任课题组长;

4.把握项目的整体方向,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调整课题研究方向与内容,确保项目研究计划的完成;

5.定期检查本项目各课题的工作,对课题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作出决策;

6.接受科技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检查,年终向项目依托部门和项目专家组作述职报告;

7.及时向专家组成员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三条 项目依托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提供条件保障。主要职责是:

1.从行政组织、后勤保障和支撑条件各方面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对首席科学家提名的项目专家组成员入选提出建议或意见;

3.对项目专家组制定项目总体计划、课题计划及经费分配方案提出建议或意见;

4.审核汇总本部门项目的经费预算和经费预算;检查、监督重点规划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5.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审查项目专家组提出的报告和题总结报告,提出部门意见后报科技部。

6.受科技部的委托,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的成果管理;

7.如一个重点规划项目委托二个以上的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项目第一依托部门应负责部门之间的协商工作。如各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具体问题有争议,由科技部裁决。

第二十四条 项目专家组在首席科学家领导下工作,负责项目的学术组织和具体实施。主要职责是:

1.提出本项目的总体计划和计划,确定课题经费分配方案;

2.责项目计划的执行,审核课题的研究方案和经费预算,遴选项目的课题组长;

3.定期课题执行情况,协调各课题的计划进度;

4.根据科学发展趋势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提出对研究计划、研究队伍及经费分配方案的调整意见;

5.组织总结和学术交流,提出项目报告;结题时提出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6.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促进、协调跨学科、跨单位间的联合、协作。

专家组成员在受聘期间,若固出国等原因要求临时离职,须向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书面申请,报项目依托部门职能司(局)批准;离职超过半年者,将不再保留专家组成员资格。专家组成员中应有不承担本项目任务的专家参加。

第二十五条 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对所承担的项目负责,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成员可以担任课题组长。

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对课题的设置、课题组长的选聘和项目经费的使用有自主权,但要接受科技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监督。

课题实行滚动管理,对因各种情况不能或不应继续执行的课题,要及时提出调整意见,经科技部批准后进行调整。对已经批准撤销的课题要停止拨款,已用经费须说明理由,所余经费一律追回。

第二十六条 对终止项目资助或更换首席科学家等重大调整措施,由联合办公室报专家顾问组审核、科技部审批。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专项拨款,用于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鼓励多渠道联合资助;经费预算、决算由科技部编制。

第二十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实施期间的人员费、设备费、管理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和其它相关费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经费实行课题制管理,实行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

第三十条 项目的经费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或委托其它机构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跟踪了解;项目依托部门及承担单位负责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

第六章 结题总结与成果

第三十一条 重点规划项目结题时,项目依托部门应督促项目专家组提出结题总结报告,并于结题前三个月向科技部提出评估申请。

第三十二条 项目结题评估工作由联合办公室组织,专家顾问组主持,咨询顾问组成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项目专家组成员或项目承担人员不能作为评估专家组成员。

第三十三条 结题评估工作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紧紧围绕出成果、出人才、攀高峰的基本要求,注重项目的整体研究水平、创新成果和人才培养的业绩。

第三十四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软件、数据库等均应标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资助”。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重点规划项目成果由项目或课题组依据国家有关成果管理的规定申请奖励等。

第三十六条 重点规划项目形成的具有实用性的技术及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由承担单位代表国家行使使用权和经营权。成果及无形资产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保障承担单位和承担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负责解释。

第五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科学技术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8-12-29 【生效日期】1998-12-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12月29日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以下简称重点规划项目)的立项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规划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需要国家大力组织和开展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

第三条 实施重点规划项目的目的是:

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鼓励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集体面向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及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出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形成未来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并藉以做出高水平的成果,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乃至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四条 重点规划项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负责,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重点规划项目按照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工作方法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遴选。

第五条 科技部根据各方面的推荐,选聘对基础研究工作和国家的科学需求有深入了解、能充分反映科技界意见的科学家组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以下简称专家顾问组)。专家顾问组受科技部的委托,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政策、计划和规划以及重点规划项目立项、评审及组织实施中的重大决策性问题进行咨询、顾问、监督、评议,以保证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和管理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第二章 计划编制与项目遴选原则

第六条 科技部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编制重点规划项目的五年计划和计划。

第七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满足下述三项条件之一:

1.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2.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体现学科交叉、综合,探索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性研究;

3.发挥我国的优势与特色,体现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资源特点,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性研究。

第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科学、可行的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

2.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突出,能针对关键性科学问题组织多学科科学家合作开展交叉综合研究。

3.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业绩优秀、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队伍。

4.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基地和工作基础开展研究工作。

第九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注意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及其它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衔接,努力实现科学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规划项目要特别注意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及有关部门与单位支持的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中择优遴选。

第十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在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注意发挥重大科学工程、科学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基地的作用。

第十一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立项按照统一计划定期进行部署,研究期限一般为五年。采用指南引导、定向申报的形式,分批立项,逐步实施。

第三章 立项程序

第十二条 科技部在广泛征求科学家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定期制订并发布重点规划项目指南(或重要支持方向)。

有关部门和科学家(个人或集体)根据指南提出项目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所在部门(或直接)向科技部申报。

第十三条 科技部设立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工作小组,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及组织实施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及协调。

第十四条 科技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建重点规划项目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合办公室”),负责项目申请的受理、资格审查、制定评审方案及组织评审等工作。

第十五条 重点规划项目评审分预审、初评和综合评审三个步骤进行。

1.预审 根据申报项目的情况,预审分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预审可采用会议评审或与函评结合的方式进行。联合办公室遴选对每组项目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及其应用背景有深入了解的同行专家若干人组成相应的预审专家组,负责相关项目的预审。

2.初评 初评一般采用会议形式,分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初评专家组由联合办公室负责组建,其成员应是熟悉相关工作的高水平同行专家,必要时可聘请部分管理专家参加。初评专家组审议申报项目建议书,听取项目建议人的报告和答辩,进行民主评议后,对建议项目的重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学术带头人及研究集体的情况等提出科学、客观、公正的初评意见,通过记名投票方式确定项目的排序,并由联合办公室汇总、整理后形成初评报告,提交专家顾问组审定。

3.综合评审 综合评审专家委员会由专家顾问组成员和参加初评的专家代表等人员组成。综合评审会议由专家顾问组主持,在听取初评报告和申报项目建议人答辩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及记名投票方式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项目评审意见和优先立项顺序。

重点规划项目的立项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六条 专家顾问组对综合评审结果进行审查和讨论,提出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建议,经科技部部务会审定后立项。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科技部公布立项项目后,由联合办公室提出组织实施方案,经专家顾问组咨询、科技部审定后开始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可根据专家顾问组的咨询意见分“直接启动”和“择优启动”两类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重点规划项目设立首席科学家,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专家组负责制。

首席科学家由科技部聘任,每个项目一般只设一名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确实需要时,年龄放宽至65岁,同时可配备一名50岁以下的首席助理。超过65岁不再担任首席科学家,但可作为项目学术顾问。项目学术顾问的聘请由首席科学家自行决定。

项目专家组一般由7人左右组成,由首席科学家提名,商项目依托部门后报科技部聘任。

第二十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计划任务由科技部通过计划任务书下达。计划任务书由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编制,经联合办公室审核、科技部批复后执行。

第五章 管理

第二十一条 科技部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的总体组织与宏观管理。主要职责是:

1.组织编制重点规划项目计划;

2.制定重点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及有关规章制度;

3.制定和发布重点规划项目指南;

4.组织重点规划项目的评审和遴选工作,批准重点规划项目立项计划;

5.聘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成员;

6.组织经费审定工作组,确定项目经费,分核定拨款;

7.组织对重点规划项目进行阶段评估检查,根据需要调整项目的工作计划;

8.组建咨询顾问组,对项目计划的执行进行评估和检查;

9.批准重点规划项目结题;

10.其他需科技部决策的有关重大事宜。

第二十二条 首席科学家对项目的执行全面负责。主要职责是:

1.提议项目依托部门;商项目依托部门提名项目专家组成员;

2.召集项目专家组会议;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项目专家组对研究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议;

3.聘任课题组长;

4.把握项目的整体方向,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调整课题研究方向与内容,确保项目研究计划的完成;

5.定期检查本项目各课题的工作,对课题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作出决策;

6.接受科技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检查,年终向项目依托部门和项目专家组作述职报告;

7.及时向专家组成员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三条 项目依托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提供条件保障。主要职责是:

1.从行政组织、后勤保障和支撑条件各方面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对首席科学家提名的项目专家组成员人选提出建议或意见;

3.对项目专家组制定项目总体计划、课题计划及经费分配方案提出建议或意见;

4.审核汇总本部门项目的经费预算和经费预算;检查、监督重点规划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5.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审查项目专家组提出的报告和结题总结报告,提出部门意见后报科技部;

6.受科技部的委托,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的成果管理;

7.如一个重点规划项目委托二个以上的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项目第一依托部门应负责部门之间的协商工作。如各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具体问题有争议,由科技部裁决。

第二十四条 项目专家组在首席科学家领导下工作,负责项目的学术组织和具体实施。主要职责是:

1.提出本项目的总体计划和计划,确定课题经费分配方案;

2.负责项目计划的执行,审核课题的研究方案和经费预算,遴选项目的课题组长;

3.定期检查课题执行情况,协调各课题的计划进度;

4.根据科学发展趋势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提出对研究计划、研究队伍及经费分配方案的调整意见;

5.组织总结和学术交流,提出项目报告;项目结题时提出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6.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促进、协调跨学科、跨单位间的联合、协作。

专家组成员在受聘期间,若因出国等原因要求临时离职,须向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书面申请,报项目依托部门职能司(局)批准;离职超过半年者,将不再保留专家组成员资格。专家组成员中应有不承担本项目任务的专家参加。

第二十五条 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对所承担的项目负责,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成员可以担任课题组长。

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对课题的设置、课题组长的选聘和项目经费的使用有自主权,但要接受科技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监督。

课题实行滚动管理,对因各种情况不能或不应继续执行的课题,要及时提出调整意见,经科技部批准后进行调整。对已经批准撤销的课题要停止拨款,已用经费须说明理由,所余经费一律追回。

第二十六条 对终止项目资助或更换首席科学家等重大调整措施,由联合办公室报专家顾问组审核、科技部审批。

第六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专项拨款,用于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鼓励多渠道联合资助;经费预算、决算由科技部编制。

第二十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实施期间的人员费、设备费、管理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和其它相关费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经费实行课题制管理,实行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

第三十条 项目的经费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或委托其它机构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跟踪了解;项目依托部门及承担单位负责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

第七章 结题总结与成果

第三十一条 重点规划项目结题时,项目依托部门应督促项目专家组提出结题总结报告,并于结题前三个月向科技部提出评估申请。

第三十二条 项目结题评估工作由联合办公室组织,专家顾问组主持,咨询顾问组成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项目专家组成员或项目承担人员不能作为评估专家组成员。

第三十三条 结题评估工作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紧紧围绕出成果、出人才、攀高峰的基本要求,注重项目的整体研究水平、创新成果和人才培养的业绩。

第三十四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软件、数据库等均应标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资助”。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重点规划项目成果由项目或课题组依据国家有关成果管理的规定申请奖励等。

第三十六条 重点规划项目形成的具有实用性的技术及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由承担单位代表国家行使使用权和经营权。成果及无形资产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保障承担单位和承担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