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1.东亚季风气候年际-年代际变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研究东亚地区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动力学机制,及其与全球主要年际-年代际变化信号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对东亚地区年际-年代际变率的影响,辨识年际-代际气候变率可预报性的因素,提高利用耦合气候系统模式预报年际-年代际气候变率的能力。
2.全球及典型区域海平面变化机理与趋势及其应对策略研究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内在机理和变化趋势,揭示海平面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规律;提出我国典型河口三角洲地区、重要滨海生态系统和重要岛礁领土相对海平面变化驱动的城市防护、环境安全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领土安全的适应性对策。
3.海洋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其调控作用
研究海洋变异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和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揭示海洋动力、热力过程和海-气耦合作用及海洋对气候的调控作用,以提高我国预测气候变化的能力;研究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储碳过程与机制,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对自然和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与规律,定量认识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湖泊与湿地等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生态恢复通过对表征湖泊与湿地等生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揭示研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湖泊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定量评估人与自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贡献,建立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演化的模型,定量评估人与自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贡献,为区域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提出途径与对策。
5.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研究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年代-百年-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特点、动力学机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揭示这些典型区气候变化特征的差异及其时空关联、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异同,评估其面临的全球变化风险。
6.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气候灾害关系的研究
研究环境风险和气候灾害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探讨中国环境与气候灾害风险防范的适应性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的关系,特别是对近年来我国极端干旱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的影响,以及干旱致灾机理,评估典型区域农业和社会经济等对气候灾害的适应能力。
7.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适应机制研究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途径和适应机制,探索全球变化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气候敏感疾病的响应和适应机制,评估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人群特征及其区域差异。
8.天文与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研究太阳活动、宇宙事件等天文因素及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对海洋、陆面和大气过程的作用,解析气候系统内部过程对外动力触发气候变率的响应机制和调节作用,区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近百年来全球温度变化的贡献,评估上述天文和地球运动因子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作用。
第二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
(2000年4月20日委办公会议原则通过)
一、试点实施的原则和目标
1.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研究计划)。
2.研究计划应适应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针对核心科学问题,整合与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路和不同层次的项目(包括面上、重点和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统一目标的项目群,实施相对长期(6-8年)的支持,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争鸣,激励创新。
3.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和创新体系框架下,研究计划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构成链条和互补关系,注意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协调配合。
4.借鉴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组织经验,结合基金资助工作特点,构架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模式。遴选采取上下结合原则;决策、执行与评估相对分离,适度交叉;基金资助管理与专家学术管理结合;资助管理实行跨学科联合工作方式。
二、研究计划的立项
1.提出《建议书》
围绕基础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纲要》和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自然科学基金委依照上下结合的原则,加强宏观指导,征求科学界的意见,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明确总体目标及核心科学问题,组织成立专家组,起草并提出研究计划《建议书》。
《建议书》应包括:
(1)建议依据(战略需求,前瞻性,国际前沿与我国优势,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及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的关系等);
(2)科学目标与核心科学问题;
(3)研究计划实施的初步框架;
(4)实施的基础与前景;
(5)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的建议名单;
(6)经费需求及预算框架。
2.立项遴选
召开委务扩大会议,由委务会议成员、科学部兼职主任和委外专家(不含建议的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成员)确定评议标准、评审程序和遴选办法。
委务扩大会在听取研究计划起草专家组论证报告的基础上,遴选与确定立项的研究计划及其资助规划框架与经费预算。
三、研究计划的管理体制
研究计划设立学术指导专家组、协调组和学科资助与管理联合工作组。
1.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以下简称计划专家组)负责研究计划的科学规划、实施部署与学术指导。计划专家组由 7-9人组成,每两年更换2人。主要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1人组成。设组长1人,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担任。计划专家组成员年龄一般在65岁以下,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月/人年。专家任职期间一般不申请研究计划的项目。
2.研究计划协调组(以下简称计划协调组)主要负责对研究计划实施的宏观管理、协调及组织评估。计划协调组主要由1位自然科学基金委委领导(以下称计划主管委领导)、相关科学部若干人、计划专家组1人组成。
学科联合工作组由有关科学部的相关人员组成(以下简称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研究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评审与资助工作。“学科联合工作组”由计划协调组组织。研究计划的主管科学部负责学科联合工作组的协调工作。
四、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
1.研究计划经委务扩大会议评审确定立项后,计划专家组可对研究计划的规划框架做进一步调整,提出研究计划《实施规划书》。《实施规划书》主要包括:科学目标与核心科学问题、实施方案、经费计划。
2.《实施规划书》及建议的计划专家组名单经计划协调组审核后报委务会议审查,批准研究计划实施。
《实施规划书》作为研究计划实施和评估的依据。
研究计划实施期间,计划专家组成员变动,须经计划协调组审查,并报计划主管委领导核准。
3.计划专家组主要负责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学术指导。
主要职责是:
(1)把握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及核心科学问题,负责研究计划的总体部署与方案调整;
(2)提出拟启动的项目计划、指南及经费建议;
(3)组织学术研讨与交流,对在研项目给予学术指导,提出调整建议;
(4)承担项目评审和检查、验收的学术评估。定期出版《工作报告》(含研究计划实施、进展情况及对项目执行的评估意见等),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研究计划实施期满,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交《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计划专家组设学术秘书2-3人,协助专家组处理日常事务.4.计划协调组定期(2-3年一次)组织专家对研究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研究计划实施结束后,计划协调组组织开展研究计划的绩效评估,并向委务会议提交评估报告。由委务会议批准研究计划实施结束。评估专家由计划协调组选聘,被评估的计划专家组成员应予回避。
五.项目资助、实施与管理
1.学科联合工作组根据计划专家组提出的资助项目计划,结合经费安排的可行性,落实研究计划的立项计划,经计划协调组审核批准后,发布项目申请指南。研究计划项目可相当于重大、重点或面上项目,但一般以重点或面上项目为主,执行期可为3-5年。
2.申请者应符合基金项目申请条件。申请者以及项目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成员,申请和承担研究计划的项数限为一项。在研的面上、重点和重大项目可提出申请纳入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重大、重点及面上项目视同相应的基金项目,申请者和项目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成员均执行科学基金限项规定。
公布申请指南、受理申请、拨款及项目管理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组报送《申请书》、《报告》、《总结报告》使用与面上项目相同的表格和计算机录入程序,但需在封面注明研究计划字样及所属研究计划的名称。
3.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项目申请的资格审查、同行评议送评及意见汇总、组织评审会等工作。
同行评议及评审工作执行自然科学基金委回避与保密的有关规定。评审工作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执行。评议表一般使用与重点项目相同的表格,根据研究计划评议工作的需要亦可另行设计。
按研究计划召开项目评审会。评审组由计划专家组专家和部分同行评议专家组成,也可先由有关学科评审组评审,再由计划专家组复议。
4.学科联合工作组将评审结果报计划协调组审核,由计划主管委领导审查批准。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向项目主持人及其所在单位下达项目《批准通知》。
5.项目实行课题制。资助经费按项目逐项批准、核定、拨款。项目主持人对项目组织实施、计划执行与完成、经费核算负责。
项目组应积极参加计划专家组组织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项目主持人应按时出席计划专家组与项目主持人联席会议,汇报研究进展和项目实施情况,听取计划专家组的意见。
6.项目验收需经计划专家组审核同意后,由学科联合工作组做出验收工作安排。项目结题由计划主管委领导核准。
第三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
重大研究计划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两类核心基础科学问题,结合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领域进行重点部署,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并加强关键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集成,以实现若干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的跨越发展。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条例》
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重大研究计划分为“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和“集成项目”三类。“培育项目”资助期限一般为3年,“重点支持项目”和“集成项目”的资助期限一般为4年;“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不受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3项限制,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集成项目”的实际贡献者,合计不超过9人。申请人应当按照本《指南》相关“重大研究计划”的要求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体现学科交叉研究特征,强调对解决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及实现总体目标的贡献。申请书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或“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相应的“重大研究计划”名称。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使用统一格式,由信息表格及报告正文两部分构成。
一、信息表格:为计算机录入专用表格,包括基本信息、项目组主要参与者和经费申请表三张表格,须按操作提示在指定的位置选择或按要求输入正确信息,应保证信息准确清楚。经费申请表须按照《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中有关重点项目相关规定和项目指南要求认真填写。
请申请人注意:项目批准资助后,申请书中“基本信息”一页的内容将在基金委网站、或以其他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凡涉及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范围和知识产权问题的内容不得写入,项目依托单位须认真核查。必须写入摘要中的保密内容应特殊声明,并说明理由。有关声明和说明以书面形式作为附件随同纸质申请书一并申报,内容保密的摘要因申请人未提交声明而被公开的责任自负。
二、报告正文:参照以下提纲撰写,要求内容翔实、清晰,层次分明,标题突出。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立论依据,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3、项目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并说明本项目与重大研究计划中总体目标的关系。
4、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5、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6、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安排情况。
(二)研究基础
1、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初步研究结果。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基地的利用情况,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等。
3、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参与者简介
(1)学历和研究工作简历。
(2)近期发表的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论著目录和获奖情况。论著目录要求详细列出所有作者、论著题目、期刊名或出版社名、年、卷(期)、起止页码等;奖励情况也须详细列出全部受奖人员、奖励名称等级、授奖年等)
(3)在本项目中的研究工作分工。
4、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需注明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等)。如已经承担与本研究计划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说明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和联系。
5、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对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参与者负责的前一个已结题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及批准号)完成情况、后续研究进展及与本申请项目的关系加以详细说明。另附该已结题项目研究工作总结摘要(限500字)和相关成果的详细目录)。
(三)经费申请说明
购置5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及设备等,应当逐项说明与项目研究的直接相关性及必要性。
三、其他附件目录
随纸质申请书一同报送的附件清单。
第四篇:全球变化生态学答案
1.学习《全球变化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 A、拓宽知识面 B、增强环保意识 C、全球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2.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暖?√
3.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万分之四 4.5.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C、生物和环境 6.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D、5 7.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8.“地球系统科学”在什么时间被提出?D、20世纪80年代 9.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20世纪60年代
10.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D、德国人
1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D、大气 12.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13.20世纪后几十年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 14.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15.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D、氩气 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9月16日 17.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C、1974年
18.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19.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2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年决定的?C、1995年
2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C、50000-70000 2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三分之二
23.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80% 2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25.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 26.全球每年有50000平方千米-70000平方千米耕地变为沙漠。√
27.受人类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过去一万年中地球森林面积缩小了()。D、三分之一 28.下列地区中不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的是()。
B、南美洲北部 29.陆地上的水资源占地球总水资源的()。A、2.8% 30.20世纪末处于灭绝边缘的哺乳动物超过了400种。()√ 31.物种灭绝是人类诞生以后才开始的。()× 32.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列世界第三?×
33.生物种大灭绝的后果将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
34.我国沿海海平面近50年来平均以每年()的速度上升。A、1-3毫米 35.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A、10-20厘米 36.地球人口从50亿增长到60亿用了()年时间。C、12年
37.垃圾已经无孔不入,在太空轨道上已经有超过7000个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废物碎块在高速运动。()√
38.我国正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预计2020年再生能源占到一次性能源的15%左右。()√
39.海平面上升现象与什么无关?B、臭氧层破坏
40.与外界只有能量而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是()。B、封闭系统 41.生物圈的厚度大约为()。D、30000米 42.地球是一个巨大的()。C、开放系统
43.地表系统指地球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范围,包括高空但不包括内部。()× 44.大陆上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海洋上平均仅为5-8公里。()√ 45.温带地区的对流圈高度为16-17km?× 46.生物圈的厚度约为30km?√
47.盖亚假说主要强调的是()。
B、生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 48.土壤来源于()。C、岩石
49.盖亚假说中提出Gaia系统中最重要的是()。D、微生物
50.生物地球化学观点认为地球表层大多数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实质上是由生物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51.盖亚假说中的盖亚一次来源于古希腊神话。()√ 52.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到现在时间约38亿年?√
53.据测算,从7亿年以前到现在地球上动植物累计重量约为地球的()倍。C、1000 54.地球上的物质运动主要包括两大能源驱动力,分别为()。D、太阳辐射能及地球内部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
55.水圈中全部的水每()通过生物体一次。()D、2800年
56.地球内部能量主要是以热能和机械能的形式突然释放出来的。()√ 57.地球表层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是非生物来源的。()× 58.生物大规模的灭绝到目前为止被认为有5次?√ 59.全球生命系统全部活物质更新周期为几年? C、8年
60.关于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指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远在地球半径以下
61.现阶段可用于全球变化的观测记录大约有()。
C、一百多年
62.人类对地球环境产生大量影响以前,地球二氧化碳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C、火山喷发
63.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64.所谓的全球变化其实包括自然自身引起的变化和人类引起的变化两类。()√ 65.认识全球变化规律不需要了解所有时间尺度上的过程?×
66.下列不属于全球变化的社会影响的是()。B、气候与降水量相互关系的影响
67.关于自然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自地球诞生之日起,地球系统在某些时间尺度上存在这种变化
68.决定全球变化研究的成败的是()。C、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69.在时间坐标上环境演变的基本表现形式中,平稳序列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70.全球环境变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两个维度。()√ 71.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后果包括环境和社会两方面?√
<1>【单选题】全球变化的主要内容中,气候变化一般不影响的是()。A、土地荒漠化 B、生物多样性变化 C、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 D、人口增长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是全球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A、生物多样性变化 B、气候变化 C、人口增长
D、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根据瑞典科学家阿兰纽斯提出的观点,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增加()摄氏度。A、4.26 B、5.26 C、6.26 D、7.26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位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其中中国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温室气体主要是吸收地表短波辐射,使大气变暖。()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在吸取大气中的热量方面,甲烷被认为是二氧化碳的()多倍。A、5 B、10 C、15 D、20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下列作物中,排放甲烷量最大的是()。A、小麦 B、玉米 C、大豆 D、水稻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根据世界银行2000年的报告,下列国家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是()。A、澳大利亚 B、挪威 C、加拿大 D、俄罗斯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是海水中硝酸盐的脱氮和氨盐的硝化。()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臭氧对地球表面生物免遭紫外线的强烈影响至关重要。()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亚洲稻田被认为是温室气体一大排放源?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从整体的趋势看,北半球主要地区从1700年到1980年之间面积比例大量升高的是()。A、森林 B、草原 C、牧场 D、农地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近年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土著物种的减少 B、外来种的减少 C、土壤碳和养分的丧失 D、植被生产力的变化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从1700年到1980年,下列地区中森林覆盖率明显上升的是()。A、北美 B、拉丁美洲 C、欧洲 D、南亚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瓦解。()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一般来说,外来物种的竞争力远远高于土著物种。()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通常来讲,物种数越少,生态系统越稳定?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区别气候变化与天气变化的主要标准是()。A、时间长度 B、变化强度 C、影响范围 D、造成后果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从全球来看,整体年平均降水量是()的。A、逐渐增多
B、逐渐减少 C、保持不变 D、大幅度波动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摄氏度。A、0.6 B、1.2 C、1.8 D、2.4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近40年中,相较于夏季平均气温,我国冬季平均气温上升较为明显。()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一般来说,受全球变暖影响,纬度越高或海拔越高的地区升温更明显。()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一年中,白天比夜间升温高?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A、寒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冷 B、寒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暖 C、热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冷 D、热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暖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根据IPCC在1995年的报告,过去一百年中海平面上升了()。A、10-20毫米 B、10-20厘米 C、20-30毫米 D、20-30厘米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全球云量观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A、统计数据较少 B、直接观测难度较大 C、没有统一仪器观测 D、数量变化不稳定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印度尼西亚降水显著减少,秘鲁的太平洋沿岸降水显著增多。()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根据现有的观测结果,世界范围内的云量是逐渐减少的。()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据IPCC(1995)评估,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mm?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判断题】厄尔尼诺是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相互耦合的结果?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下列因素中,一般不直接影响潜在植被的是()。A、大气成分 B、气候 C、土地利用 D、人口数量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A、外形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分布多样性 B、外形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分布多样性 D、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解决地球环境问题的关键是()。A、控制荒漠化 B、保障生物多样性 C、控制人口增长 D、减少气候变化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荒漠化主要是指由于不恰当的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带的土地退化现象。()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移保护、离体保护三种。()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单选题】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遗传多样性 B、外形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根据近百年的观测数据,()是20世纪最热的十年。A、10年代 B、40年代 C、70年代 D、90年代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关于冰芯记录的相关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辨率高 B、时间尺度长 C、环境信息少 D、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科学家通过冰芯记录研究气温变化,主要是研究其中的()。A、水 B、杂质 C、微生物 D、气体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近百年来温度上升的原因尚没有达成共识。()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根据相关研究,地球上40万年来平均温度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据气象观测结果,过去的130多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0.6度?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树木年轮学数据主要考察的是树木的()。A、年轮数量和密度 B、年轮数量和颜色 C、年轮宽度和密度 D、年轮宽度和颜色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从理论上来讲,海水蒸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A、湿度 B、惰性气体 C、云量
D、太阳辐射的反射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一般来说,对树木年轮生长情况影响最大的是()。A、温度 B、湿度 C、空气成分 D、污染物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部分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还处于自大约550年前开始的新冰期,地球正在变冷。()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目前全球气象数据主要来自城市地区,缺少偏远地区和海洋上空的资料,这也给判断全球气温的变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全球气候变暖可以从物候学、雪线上升和植物迁移等方面得到证据?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火山喷发释放出的物质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太阳辐射的是()。A、水蒸气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火山灰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出现的频率为()。A、2-7年 B、5-10年 C、13-18年 D、15-20年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全球变化的人为原因不包括()。A、温室气体 B、厄尔尼诺 C、气溶胶 D、土地利用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从理论上来说,高纬火山喷发以后不久,欧洲的西风环流会变得更加强盛,冬季的天气一般是温和的。()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越长,地球上的平均温度越高。()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单选题】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不包括? A、温室气体 B、天文因素 C、火山喷发 D、构造运动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多选题】火山喷发都可以释放什么? A、火山灰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水蒸气
参考答案:ABC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产生温室效应的分子当中,()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是最大的。A、二氧化碳 B、氧化亚氮 C、甲烷 D、水汽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如果大气中只有氧气和氮气,地表温度只有是在()摄氏度时才能平衡来自太阳的入射辐射。A、15 B、6 C、-6 D、-15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决策者摘要指出,人类活动与近五十年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达到()。A、40% B、70% C、90% D、99%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气溶胶可能阻挡太阳辐射,降低地球温度。()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气温显著高于郊区,形成热岛效应。()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北半球的植被通过二氧化碳施肥效应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判断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表温度则是-6摄氏度?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根据大部分科学研究成果,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不包括()。A、沿海地区被海水淹没 B、土壤盐渍化
C、高纬度生物向低纬度迁徙 D、台风强度和频率增加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中,影响气候变化的发生时间和发展的是()。A、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B、云量及其变化 C、海洋 D、极地冰雪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中,主要影响对海平面上升的预测的是()。A、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B、云量及其变化 C、海洋 D、极地冰雪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根据主流观点的预测,近百年来气候变化速率是越来越快的,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台风强度的增加可能有助于内陆水汽的增加。()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多选题】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包括? A、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B、云量及其变化 C、海洋 D、极地冰雪
参考答案:ABC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根据宇宙辐射和云量关联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宇宙辐射整体趋势是不断减少的 B、近年来地球的云量不断增加 C、地球的温度在近百年中是下降了的
D、通过不同方式测算的宇宙辐射量基本上是相同的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下列数据中,不属于主流理论观点的是()。
A、大气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升高到450ppm-550ppm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2-3摄氏度
B、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摄氏度以上,将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C、温度上升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可能进一步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加剧,部分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推动温度继续上升
D、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需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一半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辐射强迫理论中,减少辐射强迫最多的是()。A、二氧化碳 B、云反射效应 C、土地利用 D、臭氧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辐射强迫理论中,辐射强迫和大气温度升高成正比。()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根据对南极冰芯的研究,很有可能是温度先升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才升高。()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辐射强迫值与温度升高成反比?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从个体的分子到个体的整体 B、从个体的分子到个体的族群 C、从个体的分子到区域环境 D、从个体的分子到整个生物圈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生态学的研究层次中,()主要研究其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生态学的研究层次中,()动态变化是因个体的出生和死亡罗成引起的。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受到其周围环境影响后如何改变的科学。()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土壤、生物、人为因子等。()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生态学研究的四个层次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当今的方法和手段不包括()。A、主要是在较大时空尺度上研究全球变化和植物生理生态反应 B、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C、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植物错综复杂的生理生态反应进行模拟或各种理论分析 D、着力解决特定区域内特定物种的未来生存趋势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目的之一是揭示()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环境条件下对植物的作用。A、主要人为因素 B、全部人为因素 C、重要生态因子 D、所有生态因子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目的中的环境胁迫主要强调()。A、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B、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关系
C、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之间的复合作用对植物影响 D、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和植物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的处理指标确定中之所以考虑施氮处理,主要是因为现在大气和土地中氮元素急剧流逝。()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红外增温实验成本较低,但是模拟的环境与实际环境相差较大。()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红外增温实验,温度是不可控制的?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多选题】实验处理指标的确定包括? A、增温幅度 B、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C、水分处理 D、施氮处理
参考答案:ABC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常用的通量测定方法中,()强调根据乱流扩散理论,通过单位面积的任意动量或标量的通量密度是其浓度梯度与扩散系数的函数。A、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B、空气动力学法 C、涡度相关法 D、感热密度分析法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的基础原理是()。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热力学第三定律 D、热力学第四定律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移地实验多用于植物对()响应的研究。A、温度改变和降水改变 B、空气成分改变和降水改变 C、温度改变和气压改变 D、空气成分改变和气压改变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试验时间过短可能导致数据结果不准确,无法体现出长期生态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研究全球变化过程中,感热密度分析法有效地解决了仪器不统一导致产生误差的情况。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空气动力学法的依据是热力学第一定律?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二氧化碳的光合驯化作用是指植物生长在高浓度CO2环境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光合速率可能()。A、进一步升高 B、趋于稳定
C、恢复到以前CO2环境下的水平 D、衰落到以前CO2环境下的水平以下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某些形态上的变化可能与()有关。A、同化物增多而丧失老的碳库 B、同化物减少而丧失老的碳库 C、同化物增多而形成新的碳库 D、同化物减少而形成新的碳库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当光合能力超过库对光合产物的利用能力时,碳水化合物会积累在()中。A、枝干 B、根部 C、叶片 D、土壤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强影响,光强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根据现阶段研究,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生长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下植物的源—库关系不会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判断题】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几乎来源于太阳能?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功能型划分中,()将植物分为关键种和非关键种。A、主观分类 B、逻辑分类 C、演绎分类 D、数据调查分类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植物的呼吸作用()。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再回到原始水平 D、先下降再回到原始水平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气孔导度一般不直接影响()。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光合速率提高,叶中许多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多糖增加。()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如果气孔导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光合速率提高的话,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必然增加。()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一般来说,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碳三植物的叶面积增加,气孔的绝对数量增加,但密度减少?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判断题】呼吸作用随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升高?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一般来说,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会增加()。A、1-5摄氏度 B、3-8摄氏度 C、5-10摄氏度 D、13-18摄氏度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植株主要通过()散失大量的水分。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植物体含水量一般为()。A、30%-50% B、40%-60% C、50%-70% D、60%-80%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当氮素不足时,即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的产出也不一定升高。()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研究表明,在水分供应出现紧张时,植物对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表现的正效应更大。()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影响在干旱地区表现最明显?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太阳电磁辐射的能量分布主要集中在()部分。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伽马射线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下列辐射中,波长最长的是()。A、紫外线 B、无线电波 C、太阳短波辐射 D、伽马射线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在植物群落下层的植物,相较于生长在植物群落上层的植物来说,一般不具有()的特点。A、叶片向水平方向生长 B、更大 C、更绿 D、更薄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在植物群落的上部,即使太阳辐射减少50%,白天大部分时间的光强仍然在叶片的光饱和点以上。()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随着南北极臭氧层空洞加剧,南北极的紫外线的总量已经远远高于低纬度地区。()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太阳电磁辐射的能量分布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主要引起生物入侵的是()。A、对自然种群的利用 B、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 C、工业 D、农业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一般来说,外来物种指的是()。A、入侵微生物 B、入侵植物 C、入侵动物 D、以上都正确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最大的是()。A、生物入侵 B、对自然种群的利用 C、全球气候变化 D、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入侵种的定居能力、扩张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以及对景观的改变有强有弱,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根据大多数生态学家所采用的定义,如果某一入侵种的后代在离母体很远的地方自然生长,那么即可认为该入侵种已被驯化。()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生物入侵是全球变化的现象之一?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单选题】入侵一词在生态学中的频繁使用是近()多年的事情? A、10 B、20 C、30 D、40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下列入侵方式中,主要引起小型或隐形生殖体入侵的是()。A、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 B、有意引入
C、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 D、人类辅助的入侵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下列物种中,属于人类辅助的入侵的是()。A、环颈鸽 B、鹭鸶 C、七鳃鳗 D、驯鹿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依赖于人类的运输,生物体至少对新环境有中等程度的适应能力。A、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 B、有意引入
C、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 D、人类辅助的入侵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一般来说,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一般来说,被入侵的生态环境主要有具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自然控制机制充足、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单选题】淡水生物入侵的常见模式是? A、自然入侵 B、屏障去除后的入侵 C、人类辅助入侵 D、有意引入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生态位机遇假说人为,()综合决定外来入侵的增长概率。A、资源、天敌、繁殖能力 B、资源、天敌、物理环境 C、资源、结构、繁殖能力 D、资源、结构、物理环境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根据多样性阻抗假说,()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A、发展时间较短 B、发展时间较长 C、结构相对简单 D、结构相对复杂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根据天敌逃避假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天敌是植物种群的重要调节者
B、天敌对本地种比外地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
C、植物可以利用天敌调节作用的降低提高种群的增长 D、天敌对于本地动物的影响远大于本地植物的影响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即使外来种在某一地区生存了一段时间,但仍然有可能逐渐消失,不一定会对本地种构成灭绝性的影响。()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空生态位假说认为,岛屿群落以及生物多样性比较少的群落,对外来种缺乏足够的“生物阻力”而出现入侵。()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天敌对外来种比本地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从理论上来说,下列美国地区中受到物种入侵威胁最大的是()。A、密西西比河流域 B、落基山脉 C、夏威夷岛 D、五大湖地区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生物入侵将产生两种值得关注的全球效应是()。
A、降低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 B、提高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 C、降低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生殖隔离 D、提高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生殖隔离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A、压舱水
B、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运河的淤积
D、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生物入侵不仅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日益增加。()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任何能跨越天然屏障、在浅海之间快速大量运输含有浮游生物水体的机制都有可能促进海洋生物的入侵。()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无论是大陆还是岛屿,也无论是温带还是热带,生物入侵无处不在?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下列物种中,对水稻生产危害较大的是()。A、金苹螺 B、美国海湾扇贝 C、大米草 D、亚洲蛤蜊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中国转基因作物中职面积约为()。A、30万公顷 B、40万公顷 C、50万公顷 D、60万公顷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生物入侵的现状是()。
A、大多数的入侵者可以成功地定居,而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到处泛滥成灾 B、大多数的入侵者可以成功地定居,但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并不到处泛滥成灾 C、大多数的入侵者并不能成功地定居,但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到处泛滥成灾 D、大多数的入侵者并不能成功地定居,而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也并不到处泛滥成灾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大陆的物种数与该大陆的面积呈密切正相关。()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生物入侵正在消除用以产生和蓄养地球上大多数动植物种类的生物地理平常,从而提升局部区域生物群系的独特性。()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单选题】1991年,美国大陆有()种淡水鱼由于非本地种的引入而濒临灭绝? A、27 B、30 C、40 D、44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单选题】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几? A、3 B、4 C、5 D、6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8>【判断题】入侵者不只与本地种竞争或取食本地种,并且改变了所有物种生存的规则?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决定一个外来种的总体影响的主要指标不包括()。A、来源 B、分布范围 C、密度
D、单位个体的效应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最早记录生物入侵的科学家是()。A、拉马克 B、摩尔根 C、孟德尔 D、达尔文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大约()的入侵种能够成功地定居下来。A、5%-15% B、5%-25% C、10%-15% D、10%-25%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交通的便利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预防生物入侵越来越容易。()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入侵种对本地种的遗传影响一般是直接的侵害。()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发生变化时,具有不同固碳途径的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单选题】英国动物生态学之父是? A、达尔文 B、孟德尔 C、摩尔根 D、CharlesElton 参考答案:Char les Elton——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8>【单选题】一种入侵种的影响可以从几种水平上测量,以下不正确的是? A、对遗传上的影响 B、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C、对群落的影响 D、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全球变化研究最大的困难在于研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A、短期的生态变化 B、长期的全球变化 C、特定类型的全球变化 D、不同类型的全球变化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主要发达国家再日本精度签订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条约《京都协定》。A、1996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早期全球变化研究手段不包括()。A、探讨单一因子 B、探讨复合效应 C、研究个体 D、研究单一群落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科学家发现随着科技进步,运用人工生态系统模拟的结果和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差异越来越小,野外模拟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如何影响环境,但是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非常复杂?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关于定位观测和台站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是获得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重要手段 B、覆盖了陆地绝大部分面积
C、观测陆地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组成 D、观测陆地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动态变化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美国LETR计划认为,需要长期的记录才能达到预测目的的某一现象的动态应该不是()。A、偶发的 B、稀少的 C、复杂的 D、宏观的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美国从()开始酝酿长期生态系统研究计划。A、1974年 B、1975年 C、1976年 D、1977年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定位观测一般是短时间的、连续的。()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筹建,目前有40余个生态观测站。()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定位观测所获取的数据是建立模型的基础,同时也是样带比较研究所必需的?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一般来说,样带长度应()。A、不小于1000公里 B、不大于1000公里 C、不小于100公里 D、不大于100公里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样带的研究中,不属于研究样点功能的是()。A、反映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B、定期调查 C、遥感解译 D、技术支持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样带研究是()。A、短期研究替代长期研究 B、长期研究替代短期研究 C、空间替代时间 D、时间替代空间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NECT)主要是受水分的控制。()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样带研究的宽度应该在50公里左右,以便满足遥感影像幅宽的要求。()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为确保覆盖气候和大气模式以及决策尺度,样带研究的长度应不小于100km?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单选题】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于()年5月,被IGBP列为第15条标准样带? A、2000 B、2001 C、2002 D、2003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从模型的时空尺度上分类,不包括()。A、林窗模型 B、经验模型 C、协作性模型 D、过渡性模型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又被称为“转换函数模型”。A、林窗模型 B、经验模型 C、过渡性模型 D、协作性模型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传统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模型假定()。A、生物与环境相互独立 B、生物与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 C、生物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D、生物与环境平衡态不断变化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过渡性模型引入植物功能型的概念,在传统的林窗模型基础上,以植物功能型取代林窗模型中的具体物种。()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林窗模型一般建立在非常小的尺度上。()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经验模型是一种“多物种”和“多龄级”的随机样地模拟器?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初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固定并转化(),生产有机物质的过程。A、太阳能 B、水分 C、养分 D、二氧化碳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含豆科植物多的植被比含豆科植物少的植被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表现的反应是()。A、反应更大 B、反应更小 C、不确定 D、没有区别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现阶段土地覆盖转变所释放的量占化石燃料利用造成释放量的()左右。A、30% B、50% C、70% D、100%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净初级生产量是指初级生产者扣除呼吸消耗而真正积累的生产值。()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根据现阶段研究成果,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维持在500种左右时最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土地覆盖和利用方式的改变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上?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判断题】初级生产指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或分解者利用净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的过程?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8>【判断题】草本植物的气孔导度因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根据1980年到1989年平均统计数字,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改变向大气每年输入()吨碳。A、16亿 B、32亿 C、55亿 D、70亿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受地表植被影响,亚马逊盆地的降水最终通过径流注入海洋的量占降水总量的()。A、72.3% B、48.5% C、33.8% D、26%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A、1220亿 B、1200亿 C、220亿 D、20亿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人为造成的全球变化远比自然变化快得多,但究竟现阶段的变化速率是否属于安全速率仍然尚未确定。()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目前全球变化研究最大局限之一是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生理过程和结构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人为造成的全球变化比自然变化慢?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单选题】亚马逊盆地每年近2000mm的降水中,()通过植被蒸腾直接返回大气圈? A、25.5% B、26% C、46% D、48.5%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8>【单选题】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不包括?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二氧化氮 D、甲烷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关于水环境和陆地环境比热容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环境的比热容比陆地环境大
B、水环境比陆地环境在温度变化上缓冲性更大 C、水环境放热比陆地环境更快 D、水环境吸热比陆地环境更慢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潮汐主要与月亮和太阳的()有关。A、重量 B、大小 C、亮度 D、位置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关于海洋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绝大对数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适应的温度范围更小 B、绝大多数水生生物体温的维持依靠代谢所获取能量 C、绝大多数水生生物是变温生物 D、绝大对数水生生物缺乏体温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江河一般会分为上、中和下游,但受地带性影响,从整体上看,整个流域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群落构成差别不大。()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湖泊由于边界的限制,水平和垂直流动及混合都相对较弱,有利于气体和营养物质的输运。()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对于海洋的生物,在温度上讲,它适应的范围很大?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2005年-2006年,我国海域中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是()。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的()减少。A、鞭毛藻 B、蓝藻 C、硅藻 D、定鞭金藻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水体中受人类影响的营养物质的来源不包括()。A、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 B、排到大气里的废气 C、水土流失
D、有机垃圾、家畜和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导致一些渔业品种的产量增加。()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浮游植物的过量增殖还会使水体缺氧,直接杀死水生动物,或使生活在这些水域里的鱼类逃离。()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单选题】近30-40年里,海洋里的氮含量增加了多少? A、1-2倍 B、2-3倍 C、3-4倍
第五篇:关心的重球性问题
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协调机构,并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来自一线的基层干部,面对这个全球性的问题,更应增强使命感,从具体工作抓起,推进环境保护,为控制气候变化尽职尽责。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及对人类的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在今年的气象日致词中说,过去几十年,极地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例如永久海冰在减少,一些冰川和冻土在融化以及河流和湖泊冰在减少等。不少气象学家更是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1.9-4.6摄氏度的全球平均增暖持续千年,会最终导致格陵兰冰盖的完全消融,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约7米。更为可怕的是,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则全球海平面将升高60米;“温室效应”还可能导致全球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发生更加频繁。此外,全球变暖还会加剧洪涝、干旱、荒漠化和热浪等灾害,并使一些生物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环境将受到极大威胁与挑战。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近百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1986年到2005年,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来,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四是近50年来,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二、我国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我国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二是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三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随着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我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四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五是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六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同时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意识。
三、我们在气候变化中应作的工作
绵阳地处涪江流域,属长江上游。近年来,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直没有放松环境
保护,特别是近几年已经把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作为政府目标考核以及纳入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平武、北川、安县、江油等矿产、林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资源开发更为合理有序,各地退耕还林、还草,林木开采改革力度加大,效果明显。作为来自全市各乡镇的基层干部,我们更应该提高认识,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精神,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到实处,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工作从最基层抓好抓落实。
一是努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努力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二是提高能源效率与节约能源。强化能源供应行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提高常规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健全节能政策和标准,加强节能监督检查,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引导资源合理配置,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三是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政策,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四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制定节能产品优惠政策。强化重点行业的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五是强化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力度,改革和完善现有产业政策,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六是努力推进垃圾的源头削减、回收利用和最终的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地规范垃圾产生者和处理者的行为,并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七是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素质,让所以的人都参与到保护环境和改善我们的生存空间中来。
四、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几点思考
气候变化问题确实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瞩目,对气候变化问题,虽然社会对气候变暖的程度、成因、主要责任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看法,但是主流观点已经逐渐趋于一致,即: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幅度密切相关;气候无国界。由此,引发我们认真思考:
一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开发是引起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如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捕等,严重地破坏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全球可耕地、森林、草原面积日益减少,物种锐减,土壤退化,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后果。目前,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15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数千物种在灭绝之中,荒漠化正在影响着8.5亿人的生活,全世界约有20亿人用水紧张。正是人类贪婪导致的环境恶化,促使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频发和灾害强度加剧。
二是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然而人类却极度地掠夺着自然,造成环境恶化,加剧成灾强度和频度;诱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森林火灾等;导致生态系统的承灾能力降低,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趋恶化;破坏生产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导致物种消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日益减少;造成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但人类的积极活动,可以控制和预防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是减灾的关键因素。
三是保护环境,改善气候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依依据。保护气候系统,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脆弱性,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依据,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我们不能只看该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建设速度,而应科学地分析经济与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现状结合起来,对可持续性进行合理分析。
四是保护环境,关心我们的生存空间必须得全民动员。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是每个人的责任,并无国界之分,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也需要全民动员,让每个人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共同参与。
五保护环境,控制气候变化是人类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如若我们不加强爱护,无疑是在和我们的子孙争夺资源,破坏他们的生存空间。对此,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保护环境,控制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