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度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支持方向
2014年度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支持方向
本年度省基础研究计划分为9个领域,各领域支持研究方向如下:
1.数理科学领域
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原始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数理科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手段等。本领域优先支持面向实际问题开展的创新性研究。
1.1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1.2非线性泛函分析理论与方法
1.3代数与组合的基础理论
1.4生物信息中的统计方法和工程中的科学计算
1.5材料与结构失效机理及其应用
1.6健康与医学领域的力学问题
1.7激光物理与光量子器件的相关科学问题
1.8低维度、小尺度系统(器件)的奇异量子现象和量子效应
1.9微纳光子学、量子信息中的前沿物理问题
1.10碳纳米材料上物质、电子输运性质的研究
2.化学与化工领域
化学与化工领域是研究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解决规模生产的方式和途径等过程问题的科学。优先解决面向山西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急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1煤炭分级转化利用基础
2.2煤化工过程中的硫、氮、重金属等污染物控制
2.3煤基多联产技术与工程基础
2.4精细化学品合成、制备与应用
2.5二氧化碳捕获封存和化学利用
2.6催化新材料、新技术与新方法
2.7生物质高效转化制燃料及化学品
2.8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9重要功能分子的生物催化与生物合成问题
2.10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科学问题
3.材料科学领域
围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材料科学的需求,发展资源-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材料,研究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结构材料,提出低成本、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材料制备方法,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材料科学体系,为突破材料产业的发展瓶颈提供科学支撑。
3.1纳米材料及其工程化应用
3.2新型稀土永磁、巨磁阻等磁性材料制备
3.3高性能、低成本陶瓷制备、表征、性能检测
3.4半导体光电材料及其器件
3.5高性能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等碳基材料
3.6重型装备中大型铸锻件用材料制备及成型
3.7特种高性能轻合金焊接材料及工艺优化
3.8环境友好材料物理化学性能及降解机理
3.9材料服役特征及表征评价
3.10生物医用与仿生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基础
4.信息科学领域
信息科学包含信息的产生、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及其应用等基础研究领域,主要资助对我省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探索性研究,鼓励信息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4.1电路与系统中的设计、测试和验证、故障检测、可靠性
4.2传感器网络与多源信息融合处理
4.3复杂系统的建模、优化、测试与控制
4.4微纳米器件等新型传感器制备及应用基础
4.5网络信息处理、利用、安全与可信计算
4.6互联网、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4.7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问题研究
4.8高动态复杂环境下的信息获取方法与高密度信息存储
4.9虚拟场景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
4.10生物信息处理与识别技术基础
5.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
制造与工程科学围绕装备制造和工程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制造与工程领域的精细化、高端化、智能化水平,努力推动从“山西制造”向“山西创造”转变。
5.1大型复杂装备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5.2重型大型装备节能技术
5.3重型大型装备液压及电器元器件关键技术
5.4典型零件、结构的失效机理与可靠性设计
5.5重型装备运行状态监控及故障预警
5.6复杂机电系统协同设计
5.7复杂机电系统运行稳定性与保障理论
5.8高品质零件高效精密加工
5.9高效精密切削磨削加工
5.10微纳器件及系统设计、制造、检测
6.生物与农业科学领域
本领域主要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农学、林学、畜牧与兽医学、生理学、生态学等,主要解决我省生物科技、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旨在为生物农业关键技术和新产品创制发明提供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撑。
6.1细胞代谢和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分子机理及其调控机制
6.2重要微生物、动物植物资源的生物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转录组学研究
6.3动物植物资源的转基因方法与分子育种的理论及方法研究
6.4作物产量品质的分子基础与环境关系互作响应机理
6.5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应用基础研究
6.6动物营养代谢、繁殖调控和免疫调节机制
6.7林木优良性状与森林多重服务功能形成机制
6.8生物间生长发育过程相互拮抗与协同机理及应用研究
6.9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与核心种质构建
6.10山西特色小杂粮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7.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
资源与环境科学涉及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健康、地球科学、区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为解决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中的资源供给、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重要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与
技术支撑,加快“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发展进程,促进“美丽山西”建设。
7.1山西省特征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与控制
7.2矿区污染物对土壤水体影响、迁移转化规律及控制
7.3气候因素对生态系统影响及作用机理
7.4节水灌溉、水肥高效利用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7.5重点煤炭基地煤-气-水共采的地质体信息化构建
7.6煤系废弃物的结晶分离机理研究
7.7城乡规划中的环境生态、节能减排及防灾减灾
7.8山西裂谷带活动构造与可能震源体的地质构造
7.9封山育林区生态现状、恢复演替规律及保护机制
7.10特殊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结构可靠性、耐久性评价及除险加固
8.能源科学领域
针对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需求,着力解决煤炭等化石能源资源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清洁多元化能源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并为深化新能源研究提供新路径。
8.1特厚煤层、薄煤层及倾斜煤层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与装备
8.2煤层气与页岩气富集、开采、提纯与储运
8.3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高效转换、利用与储存
8.4超高压输变电设备优化与传输机理
8.5矿井重大灾害预警与防治
8.6煤炭中有害元素的分布富集机理及环境污染防治
8.7极难抽采煤层瓦斯快速预抽采机理与技术基础
8.8极难分选煤的分选新原理、工艺与设备优化
8.9残煤复采基础科学问题
8.10储能材料制备与储能关键技术研究
9.人口与健康科学领域
针对山西省地方病和环境污染引发的地域性疾病,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从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角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机制开展深入研究。鼓励开展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山西道地中药材药效及药代动力学等研究。
9.1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衡与疾病发生、发展关系
9.2高发恶性肿瘤相关基因筛查、基因结构、功能和分子诊断、靶向药物治疗及生物综合治疗
9.3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
9.4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及重要器官的组织纤维化机制及防治
9.5老年性疾病、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征、演变过程及防治
9.6心理障碍及精神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
9.7创新药物设计、合成、药代动力学与作用机制
9.8中药及确有疗效的复方药效物质基础、药性与配伍理论及作用机理
9.9中医生理、病理及针灸穴位配伍的生物学机制
9.10山西省道地中药材道地性特征、形成机理、优异种子发掘、特殊炮制工艺等基础研究
第二篇:2018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模版)
2018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申报指南
一、支持范围
(一)理学领域
1.数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信息与数学。2.物理学:基础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学、光学、声学、力学、空间探测。
3.化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化学工程。
4.生命科学:生态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合理利用。
(二)农学领域
1.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2.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
3.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机制、预防和可持续控制。4.外来入侵生物发生机理及控制。
5.有益微生物资源的收集、评价、改良及利用。6.土壤养分转化规律与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7.动、植物产品营养与安全。
8.主要畜禽、水产和经济动物的选育、营养调控机理及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学。
9.主要畜禽动物疾病和疫病的致病机理、预防与控制。10.生物、农药、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发生与代谢机理。
重点支持:
11.水稻、马铃薯、蔬菜等主要粮经作物和茶叶、烤烟、酒用原料、中草药、精品水果等特色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
12.病虫害生物学、致病机制、流行规律。13.天然产物导向的绿色新农药创制。
14.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遥感探测、抗病育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15.生物多样性评价及生态补偿机理。
16.生物种质资源重要功能基因发掘、克隆及鉴定。
(三)医学领域
1.公共卫生安全、生育生殖与优生优育、康复科学。2.中医苗医基础理论和常见病中医苗医诊治。3.中药苗药活性成分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研究。4.中药苗药资源收集、鉴定、评价与功能性成份代谢。5.药食同源植物的理论基础。
6.医用新型生物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基础。重点支持:
7.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病因、发病机理。
8.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9.以天然药物为基础的先导化合物的发掘与合成。
10.中医药民族医药:中医药、民族医药基础理论;中药、民族药加工炮制、组方配伍、用药规律。
11.医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毒理学、药效学。
12.肿瘤免疫学机理。
(四)工学领域
1.大数据基础理论与技术。
2.网络工程与信息安全、可信计算理论、密码学与安全计算理论。
3.计算理论及算法。4.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5.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嵌入式系统。
6.软件工程与软件方法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7.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技术。
8、生物信息处理理论与新技术。
9.分布式系统及分布式处理理论与新技术。10.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优化控制。11.信息获取方法与传感器技术。12.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13.人工智能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先进机器人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14.光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
15.新型激光与光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超快光学的新现象与新技术。
16.金属及其合金、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
17.材料的复合化、低维化、功能化、智能化、高性能化及传统材料的改性。
18.材料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材料可再生利用。19.制造系统、制造工艺、装备新方法与新技术。20.产品建模、设计理论和方法创新。21.冶金动力学与热力学。22.金属材料高效加工技术与理论。23.材料的表面改性、强化技术与理论。
24.工程电磁、医学电磁理论与基础技术及电磁器件。25.电器可靠性、智能化与现代设计技术。26.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控制和保护及其信息技术。27.复杂土木工程结构等的分析、设计与可靠性及健康诊断与损伤修复。
重点支持:
28.大数据研究:并行化深度学习与数据挖掘;多源数据融合与可视化;图分析挖掘与深度学习;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面向行业的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
29.智能制造:基于大规模定制的分布式制造;工业物联网基础与技术;智能工厂及工业物联网基础与技术;工业大数据理论与技术;质量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
30.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模型(BIM),现代木结构(用材,轻型木结构,重型木结构,木骨架组合墙体,传统民居改
造)。
31.微纳结构与材料:微机电系统;金属材料的表面纳米化;纳米材料的本征结构与性能;新型微纳器件与材料(传感、光电转换、光波导、显示、压电电子等)。
32.新型运输工具: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其管理技术;直流高压电器灭弧机理;电动汽车、电力机车专用电力电子器件;无人机结构、飞控、导航、自动驾驶技术。
33.智能控制: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环境适应性技术;微内核操作系统和开放式系统软件技术;组态语言和人机界面技术;基于现场操作数据的在线建模、控制与优化技术;故障在线诊断和评估技术。
34.增材制造(3D打印):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制备技术;工业产品原型制造及民间工艺品(银饰)增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高性能、难加工零部件与模具增材制造技术。
35.结构材料与服役安全:多载荷条件下材料及构件的可靠性与寿命;极端服役条件下材料力学与化学交互作用;材料跨尺度、多层次微观结构表征、相变规律与性能。
36.绿色先进光电子材料与器件。37.难加工材料高效成型。
38.其他新材料: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新型高效催化材料;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
(五)资源与环境领域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储能、新能源、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低碳能源,低
碳交通、低碳建筑。
3.矿冶生态与环境、资源循环与利用。4.节能减排的新理论与新方法。5.区域环境质量演变过程与机制。
6.环境(大气、水、土壤)污染控制及修复原理与技术。7.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方法,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
8.页岩气形成机理、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页岩气形成机理(页岩气烃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对页岩气形成的作用);页岩气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有机碳含量、有效厚度、成熟度及碎性矿物含量等);页岩气的资源潜力及有利区块分析。
重点支持:
9.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组元特性与分离行为;多元多相矿物分离提取过程的矿相演变规律与调控机制。
10.贵州省优势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优势矿产资源(磷、锰、铝、重晶石等)成矿作用机制;优势矿产资源主要类型、成矿预测理论。
11.浅层地温能的利用。
12.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高原湖泊污染途径与修复;石漠化发生过程及治理;有害元素污染与人体健康;矿山环境污染途径与修复。
13.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及环境效应:岩溶地下水系统中
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与迁移转化规律;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影响机制;岩溶地下水环境演化趋势。
(六)专利战略分析
对贵州省“五大新兴产业”、“五张名片”、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技术领域、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经济活动进行专利分析和研究。
重点支持:
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产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新型建筑建材业等,以及“十三五”期间贵州省重大投资项目。
二、申报要求
1.申报主体为在省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
2.课题主持人年龄在55周岁以下(其中申报重点项目的主持人年龄在50周岁以下)。申请者应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人员,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凡不具备上述条件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
“专利战略分析”项目不做以上限定。
3.申报人承担在研项目超过两项以上(含两项)的、或承担有到期未验收项目的、同一主持人同年申报科技厅两个及以上计划项目或同一项目申报科技厅两个及以上计划项目(不包括人才项目),不予受理。
4.支持方式:“专利战略分析”项目,支持经费每项10万元以上(实施期限1年);其他类别项目,一般支持项目经费每项
10万元(实施期限2-3年),重点支持项目经费每项30万元(实施期限3-4年)。
承担重点任务的项目采取招投标、一事一议等方式确定。5.除“专利战略分析”项目外,其余项目的各单位项目申报数分配另行通知,申请表格请见链接http://kjt.gzst.gov.cn/index.php?show-index-cid-22-id-20.html。
三、申报流程
1.网上填写申请书。在网上申报时间内登陆贵州省科技计划业务管理信息系统(http://xmgl.gzst.gov.cn),进行网上申报并打印带科技厅水印的书面申请书。
2.书面申请书需一式三份(A4纸双面打印、纸质封面,平装),由申请人撰写并在申请书上签字,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合作者也需本人签字和单位(合作单位)盖章。
3.书面申请书请于截止日期之前送或邮寄(以邮戳为准)贵州省科技信息中心材料受理室。联系人敖姣莉、杨敬:0851-85848680、85869134,项目申报单位逾期报送不予受理。
四、政策咨询:
1.“专利战略分析”项目请联系知识产权管理处张莹:0851-86867997。
2.其余项目请联系发展计划处夏蓉、李煜:0851-85819247。
第三篇: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汇报提纲
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汇报提纲
(5-8分钟)
1、项目概况(项目背景、实施年限、完成人员、合作研究、变更情况等)。
2、计划任务要点及执行情况概述(对没有按计划进行的项目,还需要比照研究工作计划,分析超过或未达到预定目标、进度和研究内容的原因)。
3、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已完成的研究内容、采用的新方法和技术路线、解决的关键问题、试验结果与结论、试验规模和主要指标)。
4、研究工作主要成果及其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进展,研究成果的突破性或创新性,代表性成果介绍及其水平等)。
5、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应用前景和经济社会意义。
6、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效(发表相关论文、论著及其收录引用、发明专利、奖励、人才培养(含课题执行期间博士、硕士培养)、申报或承担国家计划项目、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含参加国际、国内会议)等情况,以及对学科学位建设的作用)。
7、经费使用情况(经费预算、决算及使用,包括仪器及设备购置、关键实验耗材等)。
8、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改进设想及建议。
第四篇:重点基础研究主要支持课题
附件:
重点基础研究主要支持课题
2014年拟在综合交叉学科、农业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健康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农业、民生科技、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布局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一、综合交叉学科
(一)城市水系统创新
进行城市水系统创新领域研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城市水系统、提出新的理论与技术:1.城市水系统的能与水的关系;2.绿色城市水系统设计与低冲击开发理论;3.基于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4.基于水循环理论的城市热环境调控理论与技术;5.城市水的再生与循环理论与技术;6.城市水生态理论与技术。
(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中的学科交叉研究
重点围绕新型核酸测序技术的研发和相关测序产品的研制,开展基于DNA纳米球及模式化纳米阵列技术的测序芯片制造相关核心技术攻关,进行新型测序芯片的研发与大规模工程制造,促进我国核酸测序领域的产业发展,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核酸测序技术的产业建设提供工程技术支撑。
研究目标:建立测序反应芯片的微加工技术和突破生产工艺等关键技术,为新型核酸测序仪的开发奠定基础,促进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
(三)食物、药材对微生物菌群稳态影响的机制研究
研究食物、药材对于人类肠道菌群稳态的影响机制,针对不同的食物、药材,分别研究其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最终建立食物、药材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
(四)智能仿生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将人工智能和生物智能相融合,实现人与机器的双向交互、相互适应
- 1 -
及协同工作。拟通过人工智能和生物智能相互融合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实现未来推动工业加速发展。
(五)下一代虚拟现实建模理论与可交互智能模型研究
展开以下内容研究:1.研究对象语义和结构信息的数据获取、特征提取及其一体化的紧凑表示理论;2.研究模型的信息交换协议、多维属性的矢量化表示及其对自由交互的自主感知理论;3.研究海量数字化模型的数据活化、多源数据的个性化信息提取、基于特征子空间最优匹配的个性化建模及其测度理论。
研究目标:1.拓展网格、隐函数、点云等传统的建模表示理论,建立融合几何结构、物理特性和语义功能的新一代模型表示理论;2.拓展以额外施加通用的自由变形模型、物理模型或参数化模型为主的静态模型驱动理论,建立具有智能特性的可交互建模理论;3.突破以手工或半手工方法为主的低效建模方法,建立大数据驱动的可信个性化建模理论。
(六)超低功耗、非易失性计算存储器件及集成电路
展开如下研究:1.可用于计算存储的新型自旋电子器件并通过电场驱动状态翻转方式从而实现低功耗;2.通过调整器件结构及材料构成调控信息计算速度及非易失性存储时间,研究用于计算存储的最佳方式;3.嵌入非易失性自旋信息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模拟方式并研发出1Mb小型测试片。
预期目标: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出有自主产权的新型超低功耗、非易失性计算存储器件及集成电路。实现电场对自旋存储状态翻转因而单位写入功耗为fJ级别,通过调节器件构架及材料构成,使计算速度可以超过Ghz并保持一定时间的非易失性。小型测试片的成功将为我国企业在当前信息产业转型过程中在计算存储领域取得先机提供基础研究及方法。
(七)蛋白质纤维在体内形成及其结构功能原理研究
对以蛋白质纤维在体内的形成及其结构功能原理的研究出发,融合生命科学,健康科学,运动科学,材料科学,纳米研究,生物材料科学,蛋白质科学,纤维和纺织科学和技术等的方法和理论来建立全新的体系。主- 2 -
要包括:1.生物体内蛋白质纤维及其多级结构形成过程、条件及机理:蛋白质的分泌及其大分子自组装,细胞外基质及环境的作用。运动的作用(牵伸作用),类似于纺丝过程。胶原蛋白从三螺旋到纤维的形成;2.蛋白质纤维结构体的功能:如交织结构的功能及原理,神经交织网络信号传递及对智能的影响;生物体纤维的智能现象、主要功能、作用原理。对蜘蛛丝的研究知道,蛋白质纤维有很好的形状记忆特性。人体纤维一定有其他的智能特性(温度、电磁响应)有待研究;3.生物纤维材料(自体纤维&再生生物材料纤维)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皮肤保健的作用及细胞学意义上的作用机理的研究;4.由上述产生的仿生学原理、技术及如何模拟体内让纤维形成、作用的条件。
(八)高性能蓄热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研究如下内容:1.相变材料的热力学及传热性能控制及强化机理;2.蓄热装置的构型理论优化方法;3.蓄热系统的优化理论与方法。
(九)现代生物新技术
重点发展生物质能、微生物再造、生物化工产品、新型酶制剂等生物制造技术,发展农作物基因组学、转基因农作物、生物农药、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产技术和海洋生物炼油等生物农业技术和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等生物环保技术,推动生物制造、生物农业、海洋生物、生物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农业科学
(一)重要农作物和家畜的高通量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开展如下研究:1.建立高通量分子标记技术,高通量地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标记,且能在大量个体中进行相应标记的高效鉴定;2.研发针对包括重要农作物和家畜在内的多种物种进行分子标记的快速开发技术,并在开发得到的大量标记中选择出最优标记组合,适用于大规模的标记鉴定同时也保证对整个基因组的代表性;3.同时对开发的分子标记方法进行鉴定,实现快速、高效的标记鉴定,以满足在育种过程中所需要的大规模的鉴定工作。
- 3 -
研究目标:高通量的分子标记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基于分子标记的选择育种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从而提高育种的效率,最终将为快速高效的物种改良提供基础。
(二)生物农业
开展如下研究:荔枝、龙眼果肉重要活性物质的化学生物学表征及作用机制。
研究目标:全面解析荔枝龙眼果肉中酚类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化学结构,表征荔枝龙眼果肉不同活性多糖级分的一级和高级结构特征,明确加工条件对酚类和多糖类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活性的影响规律;从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角度,探讨主要酚类单体对线粒体膜电位、凋亡基因bcl-2和caspase-3表达水平和DNA降解等的影响,探明其基于线粒体保护的护肝作用分子机制;以巨噬细胞作用受体类型及其胞内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分析荔枝多糖主活性级分对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力、IL-
2、TNF-α等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揭示其免疫调节作用的构效关系与分子机制。
三、能源科学
(一)高效柔性薄膜热电发电器的基础研究
开展以下研究内容:1.研究柔性衬底上热电薄膜多尺度局域效应及其协同作用对薄膜电子、声子输运影响的理论机制;2.研究在柔性衬底上对热电薄膜进行微结构调控的技术,开发高性能的P型和N型热电薄膜材料;3.研究柔性薄膜热电发电器的界面动力学、热阻效应等微观物理机制与电极、密封等关键材料膜层宏观性能的演变规律;4.研究柔性薄膜热电发电器组件与环境稳定性的关联机制,探究高温环境下组件的稳定性、电输出特性、使用寿命等关键指标,优化设计以提高柔性薄膜热电发电器组件长期使用的可靠性和寿命。
研究目标:
1.实现规模化制备高效率的柔性薄膜热电发电器及其组件;2.建立典型的柔性薄膜热电发电器体系及示范系统。
- 4 -
(二)高容量锂空气电池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
针对高容量锂空气电池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具有电化学性能稳定的电解液和电极材料;阐明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反应机理;构建集离子、电子、质量传输与电化学反应于一体的耦合理论模型,揭示电池系统中耦合传输的相互作用机理;优化电极结构,增强离子、电子、质量三相的协同传输;优化电池系统设计,开发具有超高容量和良好循环性能的锂空气电池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研究各种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活性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合成电化学性能稳定的电解液和电极材料;2.深入研究充放电过程中产物在多孔电极上的沉积、分解、迁移机制,明确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反应机理;3.研究电池系统中三相传输与电化学反应的耦合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构建相应的耦合理论框架;4.研究不同电极结构对三相传输与电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优化电池系统参数,提升电池性能。
研究目标:1.面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需求,研发具有超高容量和良好循环性能的锂空气电池。具体包括合成电化学性能稳定的关键材料;2.明晰充放电过程的反应机理;3.建立三相传输与电化学反应耦合的理论框架,以及最优的电极结构和电池系统设计。
四、信息科学
(一)面向数字文化资源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开展以下研究:1.基于视觉、听觉、及文本信息处理的数字文化内容的自动识别、分类和美学评价技术;2.智能高效的数字文化内容生成与辅助制作技术;3.海量文化数据自动整理、挖掘、索引和检索技术;4.数字文化遗产的整理、恢复与重现技术;5.开发面向创意文化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研究目标:1.开发文化信息分析、感知、挖掘、生成和检索技术,建立数字文化的智能处理平台;2.开发数字文化遗产分析,编辑和再现技术,建立网络数字文化保护与浏览平台;3.开发网络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和影
- 5 -
响模型。4.在顶级刊物和会议如PAMI,IJCV,CVPR,ICCV,ECCV,ACM-MM上发表论文40篇以上。对政府开展文化建设提供技术手段,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技术源动力。
(二)穿戴式三维人机自然直观交互智能移动终端
研究适合长期穿戴的三维人体动作检测传感技术。长期穿戴必须考虑使用者的舒适性,其中非接触式的传感技术最能减低对使用者的影响。虽然目前的非接触式三维人体动作检测技术已初见成果,如kinect、leap motion等,但他们的应用方式都是将传感器固定在某一位置,并不适用于配合移动终端的使用。
研究目标是把合适长期穿戴的三维人体动作检测传感器结合穿戴式移动终端如Google Glass的使用,形成拥有高度人机融合的人机界面的智能移动终端。
(三)高铁移动通信超高频宽带接入系统
开展以下研究内容:1.超高频率无线宽带通信机;2.高速移动宽带通信的超软切换技术;3.宽带无线通信机的主动纠偏技术;4.超高频无线宽带通信天馈系统 ;5.车载移动通信基站及光分布系统 ;6.车地之间通信协议。
研究目标:研制强兼容性、强抗干扰性、超大带宽、高精准、最低电磁波污染的高铁移动通信超高频宽带接入系统。
(四)微流控彩色视频电子纸显示技术
开展微流控彩色视频电子纸显示技术的电润湿驱动与界面浸润增强/调控机制研究。以多种超疏水含氟聚合物设计与合成为基础,结合高分子改性修饰、表面分子组装、表层涂覆、表面微纳结构制造等新兴技术工艺,研究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流控彩色视频电子纸核心技术——电润湿-微流控驱动与界面浸润增强/调控技术。在此基础上,对这类材料应用于电润湿微流控显示器件的特性进行全面地测试和评估,建立电润湿微流控界面的表面浸润特性与驱动电场的关系;探寻界面涂层的表面微观结构对微流体电润湿驱动的影响;探寻电介表面涂层的物理特性与电解质微- 6 -
流体体积、形态等关系,并确定电润湿微流控界面与电润湿驱动关联关系,从而指导电润湿微流控器件的设计,为电润湿新型平板显示器的产业化解决核心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五、健康科学
(一)淋巴瘤和白血病发生发展机制和新颖抗癌分子研究
以源自B和T细胞的白血病和淋巴瘤为对象,通过发现基因突变,蛋白表达、修饰变化,和信号通路网络功能异常,研究癌细胞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关键信号节点,提出新的治疗机制,发展新的靶向抗癌药物分子。
(二)负链RNA病毒制病机制的研究
研究负链RNA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如何帮助RNA聚合酶去识别包裹在核衣壳内确定的RNA序列;通过研究突变核衣壳蛋白晶体结构来研究负链RNA病毒结构变化对其转录的影响。
研究目标:深入理解负链RNA病毒转录对结构的要求及负链RNA病毒结构变化对其转录的影响。同时,对L和P蛋白组成的RNA聚和酶进行反应机理和结构的深入研究;对各病毒蛋白在病毒组装,和宿主细胞侵入的功能,及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方面深入研究;另外,系统研究宿主蛋白对负链RNA病毒复制所起到的抑制作用。
(三)新型无标记成像与传感原理
面向无损与微创医学技术的重大临床需求,充分利用激光、光纤、纳米等领域的原理、技术与产业发展基础,研究新型无标记成像与传感原理,发展适合于针对特定病、症的在体、多参数灵敏检测与诊断方法,并形成低成本、个性化在体精准检测与诊断新方法、技术与仪器。
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偏振光散射的无损、多参数成像与传感方法:以穆勒矩阵为基础,研究准确、快速表征偏振态和样品偏振光学特征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新型偏振态测量和信息提取技术基础;研究偏振光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散射和传播过程,寻找对不同微观结构敏感的特异性偏振指标,建立新型无标记、无损成像与传感方法。2.发展高灵敏功能化纳米材
- 7 -
料特异性靶向探针和检测器件, 发展在体的、无损(未创)的重大疾病早期诊断预警技术;另外,结合低丰度疾病标志物的富集研究,发展体外的基于纳米结构的超灵敏高可靠性检测技术。3.发展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发的无标记、超灵敏传感技术,发展基于快速定位与导航算法的实用仪器,开展临床应用研究。
(四)重大疾病相关药物研发的新思路、新靶点研究
研究RA的炎症对IL-37表达的调节机制,阐述IL-37对RA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及信号传导通路;研究IL-37的主要药效评价、一般药理、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稳定剂型、质量标准控制、免疫原性和局部刺激性。
研究目标:明确RA对IL-37表达的影响及调节机制;阐明IL-37对RA炎症反应和细胞炎症、趋化和粘附因子表达的免疫调节;明确IL-37 对诱导RA 免疫抑制调节的信号传导通路;为 IL-37,一个体内自然产生的细胞免疫抑制因子,作为 RA的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明确IL-37对RA患者炎性因子的调节机制,及与临床的相关性,为申请IL-37 作为RA炎症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提供实验依据,并为申请临床试验批件号提供依据。
(五)重大疾病基础研究
以浸润和非浸润、初发和复发、原发和转移膀胱癌为研究对象,探讨膀胱癌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的分子基础,找出膀胱癌基因表达、蛋白组学、代谢等方面的差异。明确膀胱癌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键的分子靶点并阐明靶点之间的相互调节机制。建立膀胱癌预警诊断和疗效预后判断的分子预警体系,为个体化治疗、膀胱癌治疗新策略的建立提供分子基础和科学依据。
(六)重要罕见遗传病的分子机制和治疗研究
开展以下研究:1.针对儿童早发的遗传异质性强罕见遗传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多组学技术进行基因组、基因表达、蛋白表达和代谢小分子的变化机理研究,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定位罕见疾病的致病基因以及探索相关分子机制,指导这类儿童罕见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早期筛查技术;2.结合干细胞模型建立药物筛选新模式,结合靶向基因操作技术探索疾病治- 8 - 疗新方法。
研究目标:为减少和控制几类罕见病提供科学基础和临床方法。
(七)循环miRNA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C类)
收集大量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表型信息明确的血液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及质谱分析等“组学”技术,大规模研究心力衰竭患者与该疾病相关的miRNA及其它基因或大/小分子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及发展中的分子机制,揭示其与心力衰竭的关系,为发展早期分子诊断新技术以及治疗的新策略、新方法提供指导。
(八)重要儿童传染病基础研究
开展以下研究:以每年都有爆发的儿童感染手足口病为出发点,研究手足口病的致病机制。通过对手足口病患粪便、血清等样本的快速高通量核酸测序技术以及蛋白质谱分析技术,对病原综合全面鉴定,结合个体免疫、转录表达、免疫因子分布情况,全面阐释手足口病人患病的原因和具体病原的致病机制。
研究目标:揭示重复病毒感染,疾病反复发作的原因,探索个体免疫差异情况下病毒种类、病毒复制与病毒拮抗宿主免疫清除应答、炎症反应及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研究肠道病毒感染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是否是病人由轻症转化为重症的原因,以及重症治疗的有效干预。
(九)重大骨代谢性疾病的早期诊疗和新机制
开展以下研究:1.骨质疏松的宏基因组学研究、诊断新标准、传统和生物药物疗效评估与治疗研究;2.骨质疏松诊断和骨折风险评估新标准;3.中药防治骨质疏松药物研发的现代化和国际化;4.原发性骨关节炎发生过程中的miRNA动态分子信号网络研究;5.新型抗炎通路在原发性骨关节炎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机理研究;6.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塌陷的机理及干预研究;7.骨折修复中的成体干细胞及炎症细胞的作用机理研究。
研究目标:1.建立起骨质疏松的一整套的诊疗标准。根据宏基因组学结论寻找到若干该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生物学标记物;2.揭示miRNA网络系统在OA发病中的作用,寻找到潜在的治疗靶标;3.通过流行病学寻找到
- 9 -
若干激素性骨坏死的血管内和外相关基因,研发针对骨坏死发生机制的性传统和生物药物以及活性生物材料的疗效验证。
(十)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机理、诊断、治疗和预防
开展以下研究:1.肌腱韧带慢性损伤的力学和生物学机理研究;2.肌腱韧带疲劳与恢复机理的研究;3.诊断肌腱韧带慢性损伤程度的分子影像学研究;4.治疗肌腱韧带损伤新方法的研究;5.促进肌腱韧带骨止点重建的新方法的研究;6.研究防治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后组织粘连的方法;7.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康复训练的研究。
研究目标:1.揭示肌腱韧带等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和促进愈合的力学和生物学机理;2.为预防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指导;3.为临床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指导和治疗方法。
(十一)伽玛氨基丁酸相关疾患共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采用遗传影像学、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受体分子结构生物学及药物设计、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及系统生物学的多学科交叉方式,从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变异与微进化、伽玛氨基丁酸神经递质的传统中枢表达及外周组织器官的“异位”表达、伽玛氨基丁酸介导的抑制性神经环路调控及其与其他神经递质系统的相互关系、生物学系统模块调控网络等多级水平,研究伽玛氨基丁酸系统在重大神经精神疾患及其他常见复杂疾病发生中的共性机理。从而为相关复杂疾病及其共病问题的有效诊治,提供理论指导。
(十二)干细胞再生人工微环境
以皮肤尤其是毛囊的再生为模型,研究其再生所需要的微环境。内容包括:发现皮肤再生所需要的理想的大分子支持材料(包括合成材料如自组装多肽形成的水凝胶);找出诱导和支持皮肤附属器官再生的关键分子及信号通路;构建毛囊等皮肤结构再生的微环境;理清完全皮肤再生所需要的干细胞成分。研究目标是建立皮肤及其附属器官再生的人工微环境,实现人工毛囊的再生,为其它更为复杂的器官的再生奠定基础。
(十三)干细胞定向分化机理研究
- 10 -
研究多能干细胞向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定向分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与表观遗传调控;研究细胞定向分化中重要基因之间、表观遗传修饰类型之间以及基因和表观之间的交互作用;寻找细胞定向分化关键调控元件和转录因子,建立干细胞定向分化高效体系。
(十四)脑科学研究
开展以下研究:1.光控大脑技术研发和应用,包括微米尺度的光电极修饰、加工;神经环路标记;光调控的电生理等;2.脑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精神分裂症,癫痫,自闭症,脑中风等;3.应用光控大脑技术研究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神经环路层面的发生机制和治理机制;4.结合神经信息处理技术,研发临床脑疾病神经调控的技术和器件,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六、材料科学
(一)3D打印材料
开展以下研究:1.多种属3D打印材料(高分子、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快速固化成型的物理或化学原理及工艺需求,包括基于热量扩散的物理熔融-冷却成型、受激化学反应和低温化学交联成型等;2.从分子合成和原子层级对3D打印材料宏-微观结构和属性的调控及控制,打印材料属性-工艺需求-构件性能三者关系;3.3D打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降解特性以及制备生产中的环保、能源利用等。
研究目标:1.拓展3D打印材料的种属选择、性能及应用范围;2.建立3D打印材料物性-快速成型工艺需求-目标构件性能调控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3.解决3D打印材料在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可能产生的问题。
(二)石墨烯-高性能聚合物纤维及复合材料
开展以下研究:1.研发适用于纤维制备的优质石墨烯宏量、可控制备方法;2.研究石墨烯氧化物和石墨烯在纤维加工成型中的作用;3.制备石墨烯与高分子材料共混的均匀稳定分散体系;4.表征石墨烯与高分子材料共混体系流变特性;5.构建石墨烯拉曼光谱学和纤维力学性能分析模型;6.探索石墨烯与高分子复合纤维成型原理和互传网络机制;7.揭示石墨烯
- 11 -
复合纤维材料在力学,生物学,光学,热力学等方面的功能特性机理。
研究目标:1.揭示石墨烯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分散机制、流变特性、界面作用等;2.发展拉曼光谱原位监测纤维力学传递和破坏机制;3.阐述石墨烯复合纤维材料一系列功能特性机制;4.发展几类可以工业化生产的具有不同功能特性的石墨烯高聚物纤维和复合材料体系。
(三)环境响应型光/热调控液晶高分子涂覆材料及其应用
研究以环境响应型液晶高分子材料为核心,重点研究材料性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可调控性,以期充分利用材料自身对外界环境中光/热条件的自主性调适来实现对不同日光的选择性反射、折射或透射,有望达到对室内光照和温度的实时调控,从而大大减少建筑内部最主要的空调、照明等能耗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液晶高分子易于加工和成膜的特性研制新型智能光/热调控建筑涂覆材料,包括贴膜、涂料、以及具有集光陷光和光电转换功能的表层装饰器件等多种产品形态,同时开发出相应的智能化调控技术、涂覆技术及薄膜或器件加工技术,为智能化建筑材料的开发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工艺基础。
(四)动力电池“超容量”纳米复合“磷酸铁锂类”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机理研究
开展“超容量”纳米复合“磷酸铁锂类”材料的1.设计与模拟计算:通过建立材料微观电子结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及表面界面的微观结构与非平衡态动力学,研究该“低维复合”材料的储锂“超容量”的机理;2.纳米尺度的可控制备与原子尺度的界面调控:液相法纳米晶体的可控制备与溶液体系、掺杂、温控、成核等相关因素研究,碳的“点”与2维(石墨烯)包覆和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原子尺度对界面调控和表面修饰的研究,及产业化的关键问题研究;3.材料的微观表征和电池性能的测量:原子和纳米尺度上评测结构和性能的相关性,开展纳米电化学研究,为设计与模拟计算及可控制备提供相关的数据,不断完善材料设计模型和可控制备。
(五)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及其在电子封装领域的应用基础研- 12 - 究
开展以下研究:1.面向电子封装功能性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制备;2.聚合物纳米复合导电/介电材料的制备与电性能研究;3.新型纳米复合导热材料的设计与动力学行为研究;4.超薄基板基础材料的开发及其力学性能研究;5.材料-结构-器件一体化的设计、仿真新方法研究。
研究目标:面向国家对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的需求,瞄准“新一代电子封装技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对直接应用于电子封装技术中的新材料、纳米材料进行结构设计和可控制备;研究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表、界面、渗透和失效分析等问题,运用材料-结构-仿真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关键电子封装材料的开发和提高我国IC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七、生物农业
(一)第三代杂交水稻新品种培育
利用水稻智能不育技术体系,开展以下研究:1.建立智能不育功能元件的分子标记;2.转育智能不育功能元件;3.聚合优质高产抗病等重要农艺性状;4.选育新型优质不育系的;5.利用选育的新型不育系,培育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杂交品种。
(二)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实践创新
将利用水稻中籼粳间显著的杂种优势现象,构建水稻9311/日本晴重组自交系,并与不育系配组形成双列杂交,收集杂交种中株型产量米质等表型的差异。利用自主开发的全球首套高通量水稻SNP芯片对此杂交组合进行基因型鉴定,构建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发掘水稻株型产量米质等性状的杂种优势关联位点,同时建立水稻杂交种优势表型的预测模型,为水稻杂交种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技术手段。
八、民生科技
(一)海湾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开展海湾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生态修复则是通过创造适合于各类生物生存的生境条件,形成各种生物群落配比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强大、系统
- 13 -
稳定的城市海湾良性水生态系统,重建受损海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针对深圳市海湾现状,提出生态修复的技术和方法。
(二)雪卡毒素的毒性定量研究
开展雪卡毒素的毒性定量研究,雪卡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无色无味,脂溶性,不溶于水,耐热,不易被胃酸破坏,主要存在于珊瑚鱼的内脏、肌肉中,尤以内脏中的含量最高。通过研究理清雪卡毒素毒性机理,对保障生命健康有重要意义。
(三)水底高清成像技术及设备研究
开展水底高清成像技术及设备研究,鉴于对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科研以及水下工程作业、考古和救援的迫切需求,使得水下光电成像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成为当前国内外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介绍了扫描激光、偏振成像、结构光成像、光一声混合成像以及水下图像处理等水下光电成像技术,分析了部分技术应用情况,并讨论了其技术特点。论文对于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水下勘探与研究、水下救援以及国防等所需的水下光电成像技术和装置具有意义。
(四)利用生物技术治理蓝绿藻的研究
研究蓝绿藻的生长和产毒,受光照、温度、氮磷、微量元素、溶解氧、叶绿素含量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机理。
(五)海波能量利用研究
开展海波能量利用研究,提高海波能量利用效率,充分利用海洋能。
(六)深圳珊瑚鱼的研究
开展深圳珊瑚鱼的研究,研究珊瑚鱼的种群特征。
九、生物医药
(一)肿瘤早期诊断与分型
开展肿瘤无创检测技术、肿瘤干细胞生物标记筛选技术、肿瘤基因检测及数据解读技术研究。
(二)肿瘤个性化治疗
研究肿瘤细胞治疗技术和肿瘤疫苗临床应用。
- 14 -
(三)肿瘤创新药
进行肿瘤多靶点创新药开发。
(四)肿瘤干细胞分化 进行肿瘤干细胞分化机理探索。
(五)中药组方产业化开发 进行临床中药制剂的产业化开发。
(六)小分子调控干细胞技术
开展应用小分子化合物调控干细胞去分化技术研究。
(七)糖尿病及代谢疾病研究
开展糖尿病、肥胖症机理研究及相关技术开发。
(八)生物医学材料
开展个体化组织工程软骨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
(九)基因筛查技术
开展基因筛查技术用于优生优育、骨创伤康复治疗、抗衰老医学等研究。
(十)老年病及老年保健产品
开展老年痴呆早期诊断技术及药物开发等研究。
(十一)航天医学
开展极端条件下人体医学研究。
十、生命健康
(一)生命信息
支持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研究。重点支持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高通量检测、生命信息大数据挖掘、海量生物信息存储基础研究。
(二)高端医疗
1.个体化治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生物治疗临床转化、遗传病个体化基础研究,以及针对长期服药高发病、疑难病、慢性病人群的合理化治疗模式研究。
- 15 -
2.第三方医学检测:重点支持生殖孕育、重大疾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分子分型技术、特殊化学检测基础研究。
(三)健康管理
1.个性化健康管理:肥胖、高发慢病、亚健康、精神疾病等的预防、筛查、监测、干预研究以及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研究。
2.数字化健康管理:连续式无创检测、健康数据在线挖掘、多模态健康数据融合、公共卫生大数据分析研究。
(四)养生保健
1.中医养生: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基础研究。2.医疗美容:皮肤健康、细胞抗衰老基础研究。
(五)健身管理
支持以运动疗法、营养疗法为主要手段,针对肥胖、脊椎病、慢性病、亚健康、运动创伤等重大健康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研究。
十一、海洋
(一)海洋生物育种
开展以重要水产经济动物及其基因调控为中心的良种引进扩繁、生长发育调节方面的研究。
(二)海洋生物制品
海洋功能性活性物质,海洋生物酶,海洋生物兽药、疫苗、饲料等海洋生物制品方面的研究。
(三)海洋生物医用材料
利用海洋生物资源,通过材料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的创伤修复机制进行探究,对海洋生物资源作为医用材料进行原理性探索。主要包括海洋活性骨材料、硼酸盐植入材料、海洋创伤修复材料、海洋天然产物的抗体偶联药物、海洋药物发现及分子机制研究、海洋免疫调节作用药物研究、海洋天然高分子材料研究等。
(四)海洋生物深加工
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原理性探索实验,基于基因组学、蛋白- 16 -
组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学研究;开展基于海洋活性物质的化妆品、保健食品、医药产品的等方面研究。
(五)海洋环保
海洋环境污染物的检测监测技术及环境行为研究;海洋污染物通量的时空分布及时域变化特征研究;纳米材料在海洋油污处理与净化、海洋石油污染物高效生物处理研究;深圳海域生态保护与海洋环境生物研究;深圳近岸生态遥感应用研究,探索高适应性石油烃高效降解菌剂及海洋产品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方法等。
(六)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藻类生产燃料酒精、生物柴油、航空煤油等原理性研究,研究通过遗传改良手段选育高产生物活性产品,实现海洋能源多元化、高值化发展;可燃冰开采技术研究,对其形成的可能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分布特征等。
(七)海洋碳汇
深港海域生态环境评价、生态风险预警模型;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和经典生物泵等模型的海洋碳汇生态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十二、航空航天
(一)航空电子
1.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地空通信、人机智能交互、基础元器件材料及工艺和适航取证等核心技术。
2.地空和机间通信产品、影音娱乐等机载设备和航空体育装备。3.陀螺仪、航空航天用微电机系统、高集成度一体化封装电路板、集成电路(IC)封装载板等核心零组件。
4.飞行通信、导航、座舱环境控制、语音控制、飞行管理、电气等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综合指挥调度、大范围防雷系统等机场电子设备系统。
(二)无人机
无人机设计测试总装集成、一体化数字航空飞行控制系统、无人机用
- 17 -
发动机控制系统、高精度飞行姿态控制系统、通用地面操控平台系统、无人机载荷系统、数据链通信及导航系统、机间信息共享控制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等关键技术。
(三)卫星导航
1.卫星导航芯片、兼容多模多频高精度天线模组、高性能导航基带、射频芯片、精确定位、高动态定位、应用集成等核心技术。
2.北斗地基增强、北斗位置服务与管理等地面系统。
3.各类移动(星载、机载、车载、便携)导航终端设备及其制造工艺,以及导航地图、深度信息点、动态交通信息等基础数据产品,形成智能终端和授时同步产品等集成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四)航空航天材料
1.特殊电磁性能超材料、芳纶 IV、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高密度电子封装材料等核心技术。
2.高性能增强纤维、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功能涂层材料、无机铝硅酸盐航空透明件材料等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及高温合金材料、高端轻质高强度金属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的研制技术,及其设备制造技术。
(五)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
核心零部件、高端极限工具、复杂精密零件复合3D 打印等精密制造核心技术;提升精密机械加工制造工艺;高端精密制造装备,研制精密轴承、大型成型模具、数控、焊接以及航空配套和专用机床等设备装备工艺。
(六)微小卫星
数据接收处理、高集成度星载综合电子系统、卫星结构设计、飞行控制、航天设备地面测试、产品空间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技术;基于成熟工业技术产品的航天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片、星载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卫星遥感技术在信息增值服务、基础地理空间信息产品等技术。
(七)航天生态控制与健康监测
1.特殊环境大气调控、基于水电解的可再生能源、水质安全与深度净- 18 -
化等环境控制技术,密闭环境动植物高效生产、生物质固废处理与利用等生态技术,以及穿戴式健康监测、微流控体液检测、个体化健康预警等健康监测技术。
2.研发(大气、水、食物)再生系统、模块化大气综合调控、水质净化、生物质固废转化等载人航天和民用装备,以及个体化健康管理系统。
- 19 -
第五篇:基础研究计划--基础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依托单位: 项目负责人:电子邮箱:可行性研究报告电话联系电话: 手机传真: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
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可行性研究报告为Word格式(可插入图片或公式),由标准封面和具体内容组成。报告各页面距要求设置为2.5厘米,行间距、字间距、字体大小可参考本提纲。具体内容要求翔实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按以下提纲撰写。
一、立项依据
阐述项目所面向的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等有效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对解决重大需求问题的预期贡献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阐述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等。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
四、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详细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五、项目计划目标
详细阐述总体目标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和预期目标应从对解决城市发展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别论述。预期目标要求有三年的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人才培养计划。
六、项目计划进度:
在项目实施期内,阐述每一阶段应该实现的具体目标,包括时间进度安排、学术指标、资金使用计划等。目标应该清晰、正确地定性或定量描述。(每半年为一个阶段)
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组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重要研究基地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等。
3.项目组近三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4.合作情况(若有)
八、研究团队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
2.项目负责人情况
主要介绍项目负责人和核心研究人员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情况,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