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教学学习心得
古诗教学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以及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三、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四、以情激情,让学生体验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五、指导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古典诗词典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让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上献言献策,齐心协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代传下去。
第二篇:理论学习心得如何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如何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语文组 伍连珠
本文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古诗,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人,她是我们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她,理解她。然而,作为学生,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作为教师,我们又如何来实现《课标》的要求呢?本文将从“学习古诗的意义”,“如何感悟古诗的美”,“古诗教学的误区”这三方面谈谈自己对古诗教学的认识。
一、学习古诗的意义
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其次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读中悟美、悟情
(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并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借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借曲引情——例如:《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天》,这首曲子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三、古诗教学的几个误区
在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其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可也要注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以下几个误区:
1、倾盆大雨式的题解:有些老师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串讲是古诗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过课前要注意启发学生预习,在串讲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填鸭式、注入
3、信口开河式的问答:古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可有些老师在古诗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的领会其意境。
4、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古诗的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但是教师在此要忠实而流畅的直译,尽量保持诗的原意和结构,如此才能恰到好处。
5、文学鉴赏式的分析:古诗不排除分析,但要注意深入浅出,注意一个“度”,不能把握这个度而侃侃而谈,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小学无法理解的这么深奥,也不能了解,毕竟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
古诗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语文教师尤其应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让这古典文学精华,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使生命在古诗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与古诗相伴,芬芳一生。
第三篇:古诗教学
让古诗教学扎实而灵动
笔者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常听老师们抱怨:古诗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在平常的公开课教学或教学视导中,很少听到古诗教学课,即便是刚巧进度到了,老师们常常也是敬而远之,绕道而行,生怕上砸了。偶尔在随机视导中听到的课,教师大都让学生读通诗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逐句说出诗意,最后读读背背了事。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在诗外徘徊。这样的现状,引发了笔者对古诗教学的思考:如何让古诗教学既扎扎实实而又兴味盎然呢?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呢?
一、做好古诗教学的保底工作 诗歌语言凝练生动,有些诗句根据平仄或押韵的需要调换了词序,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借助工具书读通读顺诗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句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有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规则作相应的词序调整等。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引导探究。另外,古诗教学要注重诵读和课堂反馈,让学生当堂背诵,留几分钟让学生默写名句,或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让这些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都是大有必要的。题型示例: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眼中“ ___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杜甫笔下“随风潜入夜,_________”的春雨。夏天是什么?是毛主席眼里“ _________ ”的七色彩虹;是令杨万里赞叹的“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风光。
二、让古诗教学兴味盎然
1.激情导入,激发诗情 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披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作者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万小兵老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就用深情的开篇导语,把学生带进诗境,奠定了全课的感情基调:乡愁,是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明月高楼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范仲淹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那么,诗人王安石的乡愁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泊船瓜洲》,一起来感受他的乡愁。”
2.巧妙点拨,升华情感 当学生的情感难以与作品发生共鸣时,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1)评价引导,催生情感。教师积极的、中肯的、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润滑剂,是催生学生情感的催化剂。(2)激情引读,升华情感。引读也是有效点拨的方法之一,请看王自文老师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一段实录。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那么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10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这里的引读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教师的引读,减少了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落差,拉近了学生与年代的心理距离,学生仿佛变成了望眼欲穿的“遗民”,一下子融进了作品里。
3.放飞想象,入情入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诗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形象是基础。一是因为形象是立体的、亲切可感的,容易调动读者的感官,使之参与审美活动。二是因为情感是抽象的,形象才是具体的,没有形象,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艺术的表达。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诗的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体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情感是想象的动力,诗人“情动而辞发”引发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丰富想象,而读者也只有在情感的驱动下才能调动想象力,通过语言文字的桥梁,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营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并通过教师激情地讲述,放飞学生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2)启发诱导,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学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打开自己生活记忆的闸门,去合情合理地丰富和补充。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将记忆中所积累的类似经历充实到眼前的画面中,借以拓展画面,达到强化感受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孟郊的《游子吟》时,抓住一个“密密缝”,让学生想象画面:此时,这位老妈妈在想些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在放飞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你们也正感受着母爱,享受着母爱。在你的脑海中,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如果此时,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很自然地入了诗的境,动了真情,理解了母亲“密密缝”的深厚意蕴。至此,学生感恩的心弦被拨动,昏暗的油灯下白发亲娘为儿子缝制行装的形象与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点滴交融在一起,永远存活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
4.紧扣诗眼,品味诗情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以声写静,动感更强烈,更能衬托月夜的寂静。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教师若能智慧地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将“诗眼”化为可观可赏的画面,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化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小儿的“无赖”。学生试图用“趴”、“躺”等词来代替“卧”,但都感到别扭,学生在反复揣摩中体会到只有“卧”最自然、惬意、自在。一个“卧”字将小儿的“无赖”情状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水到渠成地领会了诗人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锻炼了炼字炼句的能力。
5.配乐吟诵,烘托诗情 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诗歌充盈着音乐的旋律与美感,只有熟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反复的呤诵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文章重点字、词、句所表达出的形象美、色彩美、音乐美。并通过这种感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如果再辅以合适的音乐作背景,更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同时优美的歌曲也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孙双金老师在上《思乡组诗》时,以《月之故乡》作为贯穿全课的背景音乐,营造了绵绵的思乡氛围,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中。有位教师在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以《寞》作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动情诵读,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些诗歌已谱成曲调,如《但愿人长久》《长征》等,可在课终让学生听听唱唱。另外,用学生熟悉的旋律为诗歌谱曲,也是调动兴趣的好方法。当然,教师要注意所选旋律与古诗意境的和谐。如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配《春晓》让学生吟唱,学生唱得兴味盎然。有些情调欢快的诗歌,还可以采用说唱的方式,如《村居》《池上》等。
以上从两方面谈了对古诗教学的思考,这两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有机和谐地统一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
第四篇:浅谈古诗教学
浅谈古诗教学
汤文来
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
白居易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反映了诗人在长安受排挤被放逐后东游齐鲁时追求自由的心情。这一类诗歌教学,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二、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风瘦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
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像,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像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教师可根据诗中的“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事物,展开问题提问:诗中是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硬以至无法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着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古诗教学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 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 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 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 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 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
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 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 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 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 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 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 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